t0306894
|
分享:
x0
|
[嬰兒] 淺談「腦性麻痺兒」的行走能力與步態問題
一、正常兒童的行走能力與步態問題:
(1)隨著成長,學會走路只是時間的問題。
1. 腦部的成長:對抗地心引力的「誘惑」「反射行為」!
2. 神經控制系統的整合:指揮與協調動作的執行。
3. 肌肉、肌腱、韌帶的成熟:提供足夠的力氣。
4. 骨骼及關節系統的健全:可以作為強有力的支撐!
(2)隨著發育,從「跌跌撞撞」到「動若脫兔」也只是過程的問題。
1. 走路時兩腳之間距離行進中線的寬度。
2. 走路時前後步伐的步距。
3. 每一個步伐所花費的時間。
4. 走路速度的快慢。
5. 兩手在走路時與雙腳的配合。
6. 兩腳掌在前進時與行進中線所形成的角度。
7. 走同樣距離時身體所必須消耗的能量。
8. 腳著地時所造成的地板引力。
(3)正常兒童在發育的過程中也會遇到困難
1. O 形腿與X 形腿
2. 內八字與外八字
3. 扁平足
二、可能會造成兒童步態問題的疾病與原因
簡單的說,只要會影響 一、(1) 所提到的四個系統(腦、神經、肌肉、骨骼關節)異常的任何疾病,就會影響到兒童的步態。而病童的行走能力,對照顧的父母親友來說,可以說是一個重要的目標!因此,對於行走能力及步態異常的分析,診斷及治療,便成為照顧這類小朋友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以下,只列舉一些常見的異常:
(1)先天性遺傳性疾病(遺傳基因發生錯誤)
1. 明顯染色體異常:如「唐氏症」
2. 非明顯染色體異常:如「無軟骨鈣化不全症」
(2)先天性非遺傳性疾病(胚胎形成過程發生錯誤)
1. 胚胎前期:如「肢體形成不全」
2. 胚胎中後期:如「髖關節發育不良合併脫臼」「內翻足」
(3)生產前後會造成後遺症候群的原因
1. 生產前:如「胚盤不全」「早產」
2. 生產中:如「難產」
3. 生產後:如「新生兒呼吸窘迫症」「長期新生兒黃疸」; 這些後遺症候群,可以用「腦性麻痺」為最典型的代表例子
(4)發育過程中
1. 細菌性關節炎
2. 小兒麻痺
3. 髖關節股骨頭壞死
4. 病理性 o形腿
5. 其他仍有許多疾病
三、腦性麻痺兒的行走能力與步態問題
(1)決定能不能走路的幾個因素
1. 腦性麻痺的侵犯範圍:侵犯肢體愈多愈難有走路行為
2. 腦性麻痺的種類:無力型及舞蹈型的比較不會走路
3. 腦性麻痺的嚴重性:同一肢體或肌肉受到影響的程度亦有輕重之分
4. 病理反射的多少
5. 肌肉自我控制的能力
6. 智商的高低
7. 心理的因素
8. 其他仍有許多的因素,如家人的支持、愛心及耐心
(2)腦性麻痺兒的病理步態
1. 一般性的步態問題
a) 容易跌倒,平衡不好,非靠助行器不可!
b) 步伐太小,速度太慢!
c) 非常費力,很快便疲勞,無法走遠!
d) 無法克服障礙環境
2. 足裸部的病理步態
a) 內八字及交叉步
b) 外旋步
c) 馬蹄步或足尖步
d) 扁平足或跟腱步
3. 膝關節的病理步態
a) 曲膝步
b) 跳躍步
c) 膝過度背曲步
d) 膝僵硬步
4. 髖及骨盤的病理步態
a) 剪刀步
b) 傾斜步
c) 墬臀步
d) 骨盤前傾(翹臀步)
5. 脊椎及上肢的病理步態
四、檢查及評估的方式
(1)腦神經及反射動作檢查
(2)肌力及僵硬度檢查
(3)平衡檢查
(4)智力測驗
(5)骨骼關節檢查[例如有無脫臼或發育不良]
(6)目視步態評估
(7)電腦輔助步態分析
1. 步伐、速度及步態分段的基本資料
2. 關節活動角度計算
3. 地板反力測量及關節獸力計算
4. 肌電圖測量
5. 耗氧量測量
五、治療方式
(1)物理治療
(2)職能治療
(3)護具、護木、支架等輔助器材之使用
(4)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必須依據病情及期望目標而設計不同的手術方式,以達到可以提升病童行走能力,自我照顧能力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