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2966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北北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发文大师奖 创作大师奖 贴图大师奖
知名人士
级别: 知名人士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85 鲜花 x90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气血
气血的生理功能

一、气的生理功能

  人体的"气",一方面来源于与生俱来的肾之精气,故称"肾为气之本";另一方面来源于从肺吸入的空气和由脾胃输送而来的"水谷精气"。前者为先天之气,后者乃后天之气,两相结合而成,即称为"真气"(又称元气)。真气形成之后,沿着经脉分布到全身各处,与各个脏腑,组织的特点结合起来,就成为各种具有不同特点,不同功能的气,如心气,肺气,胃气、肾气、营气、卫气......等等。而真气则是各种气的根本,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力量,所谓"人之有生,全赖此气",即指此真气而言。《内经》里说"真气者,所受于天(包括先天肾中所藏的精气与吸入的大气),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就是对真气的来源和分布的概括说明。

  气是一种动的物质,气的运动形式,只有通过人体各个脏腑、组织的生理活动才能体现出来。因此,在临床上气的含义常指人体的功能活动而言,可概括为如下五点:
1.一切组织、器官、脏腑的生理活动,首先由于存在着气的功能推动的结果;

2.产生体温,温养形体,称为"气主煦之";

3.防护人体,抗御外邪侵入,称为"正气"或"卫气";

4.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化生为血和津液,输布全身,并将废浊物化为汗液和尿液,排出体外,称为"气化";

5.在全身流通,无处不到,上升下降,维持着人体动态平衡,称为" 气机"。

二、血的生理功能

  血也是来源于从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精气运化而成,所谓"中焦(即指脾胃)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形成之后,循行于脉中,依靠气的推动而周流于全身,有营养各个脏腑,各个器官,各个组织的作用,前人称为"血主濡之"。《内经》里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说明全身的脏腑、皮肉、筋骨,都需要得到血液的充足营养,才能进行各种生理活动。由于血具有营养作用,所以血也称为"营",而"营气"则主要指血液的营养功能。

  血和气沿着经脉一起流行,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是对立而统一的。 "气为血之帅",血的流行,靠气的推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亦滞。 但反过来,血溢于外,成为瘀血,气亦必随之而滞,大量出血,必然导致 气血同时衰竭,称为"气随血脱"。


气血与损伤的关系

一、气的病理变化

  脏腑、器官、组织如发生病变,即可出现"气"的病理现象,它可概括为"气虚"、"气滞"两种,这些病理现象在损伤性疾病中都能出现,尤其"气滞"更与伤科疾患直接有关。

(一)气虚

  "气虚"是全身或某一脏腑、器官、组织出现功能衰退的病理现象。在伤科疾病中如某些慢性损伤病人、严重损伤的恢复期,以及老年人和体质虚弱者等都可以见到。它的主要症候是:疲倦无力、语声低微、呼吸气短、自汗、脉细软无力等。这些症候之中又以疲倦无力和脉细软最为基本。如上所述,"气虚"在伤科中可见于上列诸种情况,此外,如损伤引起大失血,可造成气随血脱,出现"气脱",这是气虚最严重的表现。如气阳虚而见"寒象"者,又称为"阳虚",如全身经常怕冷、手足冷、出冷汗、局部冷痛、重着等。如气阴虚而见"热象"者,称为"阴虚生内热",如潮热、盗汗、咽干、口燥、五心烦热等症状。阳虚、阴虚均多见于损伤后期,因为气虚的存在,往往残留长期的损伤后遗症。

  气虚的治疗原则主要是补气,但也要佐以养血之品,常用党参、黄耆、白术、甘草、当归、白芍等药,处方可用参苓术草汤"(旧名四君子汤)或补中益气汤加减。阳虚者加用肉桂、附子等温阳药,处方如十全大补汤、阳和汤等。气阴虚者,应以六味地黄汤为主,加用人参、天麦冬、龟板、阿胶等育阴滋水的药物。

(二)气滞

  气运行于全身,应该流通疏畅,如人体某一部分,某一脏腑发生病变或受外伤,都可使气的流通发生障碍,出现"气滞"的病理现象。胀、痛是它的主要症候,如气滞发生于胸胁,则胸胁胀痛,呼吸、咳嗽时均可牵掣作痛;气滞发生于胃肠,则脘腹胀痛;......等等。其特点为外无肿形,自觉疼痛范围较广,痛无定处,体表无明显压痛点。气滞在伤科中尤多见于内伤,如胸胁迸挫伤、腹部迸挫伤等。

  气滞严重者还可形成气闭,出现晕厥、神志昏迷等危急之症。气闭在伤科疾患中也多见于内伤,如头部内伤,脑髓震荡后,即会发生气闭现象。

  气滞的治疗原则是理气止痛,佐以活血袪瘀之品,常用香附、木香、枳壳、青皮、陈皮、郁金、川拣子,延胡索、乳香、没药等药。处方可用柴胡疏肝散、金铃子散等加减。气闭的治疗原则是开窍通闭、可应用苏合香丸、至宝丹、黎峒丸等成药。

二、血的病理变化 
 
  血的生理功能失常便出现病理现象,主要有血虚、血瘀和血热。这三种情况和出血有互为因果的关系。

(一)血虚

  血虚是体内血液不足所发生的病变,其原因主要由于失血过多或生血不足所致。在伤科疾患中,由于失血过多,新血一时未及补充或因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或因筋骨严重损伤,累及肝肾,肝血肾精不充,都能导致血虚。

  血虚症候表现为面色不华或萎黄、头晕、目眩、舌淡、爪甲色淡;其它如心悸、手足发麻、失眠等也常可见到。在伤科疾患中还可表现为局部损伤之处,久延不愈,甚至血虚痉挛,或关节缺少血液滋养,而活动僵硬 不便。

  血虚者当补血,可选用当归、地黄、白芍、首乌、鸡血藤、丹参、阿胶等药。处方可用四物汤加减。

  必须指出,血虚病人,往往由于全身机能衰退,同时呈现气虚症候, 形成气血俱虚。在伤科疾患中表现为损伤局部愈合缓慢,功能也长期不能恢复,此时就须气血双补,可用八珍汤或当归补血汤加减。

  此外,在创伤大量出血的时候,还会出现"气随血脱"的症候,如面色苍白、脉搏加快而重按无力、血压下降、出冷汗、甚至晕厥。这时的治疗原则,急宜补血补液,由于气随血脱,所以血脱患者还当益气摄血,可用独参汤。(单味人参或党参)煎汤顿服,不但可救虚脱,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收到止血的效果。

(二)血瘀

  血液周行于全身,需要流通,如全身血流不畅或因血溢脉外,局部有"离经"之血停滞,便会出现血瘀的病理现象。可由局部损伤出血以及各种内脏和组织发生病变所形成。在伤科疾患中的血瘀多属于前者所致。

  不通则痛,疼痛是血瘀最突出的一个症状。瘀血的痛与气滞的痛性质有所不同,其特点是常随瘀血所在之处而表现出有固定部位。伤科疾患中的血瘀还可见到伤处出现肿胀青紫;同时由于瘀血不去,可使血不循经, 出血反覆不止。在全身多表现唇舌青紫、面色晦暗、脉细或涩等症候。

  血瘀的治疗原则是活血袪瘀。临床上以桃仁、红花、当归、赤芍、泽兰叶、马鞭草、刘寄奴、落得打、苏木、扦扦活、牛膝等为常用之药。处 方可用复元活血汤、血府逐瘀汤等方加减。血瘀时间久者,阻塞络脉,还须进一步加用地鳖虫、穿山甲等袪瘀通络药物。

  这里,必须指出,遇到创伤出血,当然首先应该止血,但在内服止血药中,必须兼顾活血散瘀,使血止而不留瘀。须知"袪瘀"才能"生新",促使伤口易于愈合,功能易于恢复,更可避免疼痛等各种后遗症。常用伤科成药如七厘散等,不仅有止痛止血的效果,也有活血散瘀的作用。

  还必须指出,在伤科疾患中,气滞血瘀每多同时并见,不但内伤如此,即使外伤肢体,亦必伤及气血。一般说来,单纯气伤则仅见气滞疼痛,而血伤则成瘀,肿胀疼痛并见。《内经》里说:."气伤痛,形伤肿。"形伤肿即指瘀血造成肿胀而言。这是因为伤者多少兼有血瘀,而血伤瘀凝,必致阻碍气机流通。因此,临症时每多气血两伤,肿痛并见,但有偏重伤气或伤血,以及先痛后肿或先肿后痛等不同情况。故在治疗上必须理气活血同时并进。伤科常用的郁金、延胡索、乳香、没药等药物,都是既有理气止痛作用,也有活血散瘀功效之品。

(三)血热

  在内科杂病中,"血热"是出血的常见原因。在伤科疾患中的出血,属外伤性,自不同于血热的出血,但因血络损伤,外邪乘虚侵入,合并感染,或积瘀生热,也可见到高热、口渴'、心烦、舌红、脉数、甚至昏迷,同时出血不止等"血热"症候。

  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毒,凉血化瘀。常用黄苓、黄连、黄柏、栀子、鲜生地、鲜茅根、紫草、丹皮、赤芍、蒲黄、地榆、大蓟、小蓟、大黄等药处方可用黄连解毒汤加减。

资料来源:亚太中医网



不要问:「自己得到些什么?」应该问:「自己付出过甚么?」
不要问:「自己有甚么信仰?」应该问:「自己有甚么善行?」

如去如来‧来去自如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亚太线上 | Posted:2005-10-12 22:02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89781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