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5335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youcome99 手机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级别: 副版主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版区: 中医研讨
推文 x52 鲜花 x109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2
[理论] 经筋第十三(详解)

转自

http://youcome99.p...et/blog

 

【题解】本篇主要叙述了经筋的循行、经筋的发病、病证特点、病名和治疗原则。全文以经筋为主线介绍了经络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并对经络辨证和辨病的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故篇名「经筋」。

 

【原文】

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踝,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胭;其别者,结于踹[1]外,上膪中内廉,与膪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网,下结于顺蚴;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脶;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2]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顺。其病小指支,跟肿痛,膪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治在燔针[3]劫刺[4],以知嘲为数,[5]以痛为输[6],名曰仲春痹。

 

【提要】本段主要叙述了足太阳经经筋的循行、所主疾病以及治疗方法。

 

【注释】

[1]踹小腿肚。

[2]顿音求,眼眶下的高骨,即颧骨。

[3]燔针即火针,指烧红的针。

[4]劫刺是一种针刺的手法,即快速地进针和出针的刺法。

[5]知通「至,指达到治疗的效果,即病愈。

[6]以痛为输在痛处取穴,即取天应穴、阿是穴。

 

【详解】

足太阳经的经筋,起始于足小指爪甲的外侧,向上结聚于足外踝,再斜向上结聚于膝关节处,然后向下沿着足的外踝,在足跟部结聚,沿着足跟向上行,在胭部结聚;该经筋的别支,从外踝向上行,结聚于小腿肚的外侧,向上到达胭窝中部的内侧,与从足跟上行的一支并行向上,结聚于臀部,再沿着脊柱两侧上行至颈项部;由颈部分出的一支,别出这一条经筋,进入舌,并在舌体结聚;另一条由颈部分出的经筋直行向上结聚于枕骨,向上到达头顶,又沿着颜面下行,结聚于鼻;下行经筋中分出一支,像网路一样行于眼的上睑部分,再向下结聚于颧骨;还有一条分支由挟脊上行的经筋别出,从腋窝后侧的外廉,上行结聚于肩髑部;另一条从腋窝的后外廉进入腋下,向上行至缺盆处,再向上在耳后的完骨处结聚;另一支从缺盆分出,斜向上进入颧骨部分,与从颜面部下行的结于颧骨的支筋相合。太阳经的经筋发病,主要表现由足小趾分出的一支的症状,可见足跟肿痛,胭窝部拘挛,脊柱反张,颈部筋脉拘挛疼痛,肩不能抬举;腋窝处的分支还可见到缺盆中有扭痛,不能左右摇摆。治疗用燔针,疾进疾出,病愈则止,以疼痛的部位为针刺的输穴,这种病叫做仲春痹。

 

【按语】

这一段是讲足太阳经经筋的起止及主病。所谓仲春痹,是一种以一年四时的顺序命名疾病的方法,一年四季各三个月,每一个季节又分为孟、仲、季,各自命名其中的一个月,如孟春、仲春、季春等。这既是标示时间的一种方法,也可以用来表示阴阳盛衰的情况。

 

在经筋病治法上,本文着重介绍的是针刺疗法。「燔针劫刺」是一种以火针治疗的方法,现在的临床上也有使用,但这种治疗方法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并不是很常用的治疗手段,应该慎重使用。

 

【原文】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1]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乘眇[2]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顺支者,结于目眦为外维。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膪筋急,前引髀,后引尻[3],即上乘眇,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趼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日维筋相交。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春痹也。

 

【提要】

本段论述足少阳经经筋的循行路线、所主疾病以及治疗方法。

 

【注释】

[1]髀指大腿或者大腿外侧。

[2]眇音渺,指胁下空软处。

[3]尻指尾骶部。

 

【详解】

足少阳经的经筋,起于足第四趾趾端,沿足背上行结聚于外踝,再沿着胫骨外侧,向上结聚在膝部的外缘。足少阳经筋的一条分支,从外辅骨处分出,向上行至大腿部,在此又分为两支。行于前面的一支,结聚在伏兔之上;行于后面的一支,结聚在尾骶部;其直行的一支,向上行至胁下空软处及季肋部位,再向上行于腋部的前缘,横过胸旁,连结乳部,向上结聚于缺盆;它的另一直行支线,出腋部,穿过缺盆,穿出后行于足太阳经筋的前面,沿耳后绕至上额角,交会于巅顶,从头顶侧面向下走至颔部,又转向上结聚于颧部;还有一支支筋,从颧部发出,结聚在外眼角,成为眼的外维。足少阳经的经筋发病时,见足第四趾掣引转筋,并牵扯膝部外侧转筋,膝部不能屈伸;胭窝部位筋脉拘急,前面牵引髀部疼痛,后面牵引尻部疼痛,向上则牵引胁下空软处及软肋部作痛,向上牵引缺盆、胸侧乳部、颈部所维系的筋发生拘急。若是从左侧向右侧维络的筋拘急,则右眼不能张开,因为经筋上过右额角与跷脉并行,而阴阳跻脉在这里互相交叉,左右经筋也是互相交叉的,左侧的筋维络右侧,所以左额角筋伤,会引起右足不能活动,这就是「维筋相交」。治疗这一病证应当用火针疾刺疾出的方法,针刺的次数以病愈为度,针刺的穴位就是感觉疼痛的地方。这种病证就叫做孟春痹。

 

【原文】

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邪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千[1],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口,合于顺,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肿,瘸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啖美炙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春痹也。

 

【提要】本段论述足阳明经经筋的循行路线、所主疾病以及治疗方法。

 

【注释】

[1]骨干小腿骨。

 

【详解】

足阳明经之筋,起于足次趾与中趾之间,结聚于足背上;斜行的一支,从足背的外侧向上至辅骨,结聚于膝外侧,再直行向上结聚于髀枢,又向上沿着胁部络属于脊柱;直行的一支,从足背向上沿胫骨,结聚在膝部;由此分出的支筋,结聚于外辅骨,与足少阳的经筋相合;其直行的支筋,沿辅骨上行,结聚在大腿部,并结聚于阴器,又向上行,散布在腹部,上行至缺盆部结聚,然后上行通过颈部,环绕在口的周围,再汇合于颧部,向下结于鼻,从鼻旁上行与太阳经筋相合。太阳经的小筋网维于眼的上胞,阳明经的小筋网维于眼的下胞;另一条从颧部发出的支筋,通过颊部结聚于耳前。足阳明经的经筋发病,可见足中趾、胫部转筋,足部有跳动感并有强直的感觉,伏兔部转筋,髀前肿,癞疝,腹部筋脉拘急。向上牵引到缺盆及颊部,突然发生口角歪斜,筋脉拘急的一侧眼睑不能闭合,如有热则筋脉弛纵眼不能睁开。颊筋如果有寒就发生拘急、牵引颊部而致口角歪斜;有热则筋脉弛缓、收缩无力,发生口部歪向一侧。治疗口角歪斜的方法,是用马脂油涂在拘急一侧的面颊上,以润养其拘急之筋,再以白酒调和桂末,涂在弛缓一侧的面颊上,使筋脉温通,然后再用桑钩钩住病人的口角,以调整其歪斜,使其复位。另外,用桑木炭火放入地坑,坑的高低以患者坐位时,能烤到颊部为宜,同时用马脂温熨拘急一侧的面颊,令患者喝一些酒,吃些烤肉之类的美味,不能饮酒的病人也要勉强喝一些,并再三地用手抚摩患处,以舒筋活络。其他病的治疗,可应用燔针,以疾进疾出的手法治疗,针刺的次数以病愈为度,以疼痛的部位为针刺的穴位,这种病叫做季春痹。

 

【原文】

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络于膝内辅骨[1]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着于脊。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上引脐两胁痛,引膺中脊内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命日孟秋痹也。

 

【提要】本段介绍足太阴经经筋的循行路线、所主疾病以及治疗方法。

 

【注释】

[1]辅骨即腓骨。

 

【详解】

足太阴经的经筋,起于足大趾趾端的内侧,上行结聚于内踝;其直行的支线,向上结聚于膝内的腓骨,沿股内侧上行,结聚于髀部,继而结聚在前阴,再上行至腹部,结聚于脐部,沿腹内上行,然后结于两胁,散布于胸中。其行于内侧的一支附着于脊柱两旁。足太阴经的经筋发病,可见足大趾牵引内踝作痛,转筋,膝内辅骨疼,股内侧牵引至髀部作痛,阴器象扭转一样拘紧疼痛,并向上牵引脐部及两胁作痛,进而牵引胸及脊内作痛。治疗本病应采取燔针,用速刺疾出法,针刺的次数以病愈为度,以痛处为针刺的穴位。这种病证叫做孟秋痹。

 

【原文】

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并足太阴之筋,邪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太阳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之下,并太阴之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脊内挟膂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病在此者,主痫瘼及痉,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在内者熨引饮药,此筋折纽,纽发数甚者死不治,名曰仲秋痹也。

 

【提要】本段论述足少阴经经筋的循行路线、所主疾病以及治疗方法。

 

【详解】

足少阴经的经筋,起始于足小趾的下方,然后进入足心,行于足的内侧,与足太阴经筋并行,再斜行向上,至内踝之下,结聚于足跟,向下与足太阳经筋相合,向上结聚于内辅骨下方,在此与足太阴经筋并行,向上沿大腿根部内侧结聚于阴器,再沿着脊柱旁肌肉上行至项部,结聚于头后部的枕骨,与足太阳经筋相合。足少阴经的经筋发病,可见足心发生转筋,且其经筋所经过和所结聚的部位,都有疼痛和转筋的证候出现。足少阴经筋发生的主要病证还有痫证、抽搐和项背反张等。病在背侧的不能前俯,病在胸腹侧的不能后仰。背为阳,腹为阴,阳病项背部筋急,腰部向后反折,身体就不能前俯;阴病腹部筋急,使身体向前曲,就不能后仰。治疗这种病应采用燔针,用速刺急出法,针刺的次数以病愈为度,以痛处为针刺的穴位。病在胸腹内不宜针刺的,可熨贴患处,加以按摩导引以舒筋脉,并饮用汤药以养血。若本经的经筋反折纠结,而且发作次数频繁,病情很重的,往往是不治之证。这种病称做仲秋痹。

 

【原文】

足厥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上结于内踝之前,上循胫,上结内辅之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其病足大指支内踝之前痛,内辅痛,阴股痛转筋,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阴气;其病转筋者,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命日季秋痹也。

 

【提要】本段论述足厥阴经经筋的循行路线、所主疾病以及治疗方法。

 

【详解】

足厥阴经的经筋,起始于足大趾的上方,上行结聚在内踝之前,再向上沿着胫骨结聚于内侧辅骨之下,又沿着大腿根部的内侧上行结聚于前阴,并联络足三阴及足阳明各经的经筋。足厥阴经的经筋发病,可见足大趾牵引内踝前部疼痛,内侧辅骨处也感到疼痛,腿的内侧疼痛转筋,前阴不能发挥作用,如果房劳过度耗伤了阴精,就会发生阳痿不举。伤于寒邪就会发生阴器内缩,伤于热邪则出现阴器挺长不收。治疗本病应采用利水渗湿及清化湿热的方法调节厥阴经之气;对于疼痛转筋一类的疾患,应采用燔针,用速刺疾出法,针刺的次数以病愈为度,以痛处为针刺的穴位。这病称为季秋痹。

 

【原文】

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1]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走太阳之前,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上属目外眦。其病小指支,肘内锐骨后廉痛,循臂阴,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颔,目瞑良久乃得视,颈筋急,则为筋瘘颈肿[2],寒热在颈者。治在燔针劫刺之,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为肿者,复而锐之。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颔结于角,其痛当所过者支转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夏痹也。

 

【提要】本段论述手太阳经经筋的循行路线、所主疾病以及治疗方法。

 

【注释】

[1]锐骨高骨之意。此处指肘内的高骨。

[2]筋瘘颈肿张介宾注「即鼠瘰之属」。即瘰鬁。

 

【详解】

手太阳经的经筋,起始于手小指的上部,结聚于手腕,沿前臂内侧上行,结聚于肘内高骨的后边。如果用手指弹拨此处的筋,酸麻的感觉能反映到小指上,再上行人结于腋下;其分支,向后行至腋窝的后缘,上绕肩胛,沿颈部行于足太阳经筋的前面,结聚在耳后的完骨;由此又分出一条支筋,进入耳中;它的直行部分,从耳出,上行,又向下结聚于腮部,再折上行,联属外眼角。手太阳经的经筋发病,可见手小指掣引肘内高骨后缘疼痛,沿手臂侧至腋下及腋下后侧的部位,都感到疼痛,环绕肩胛并牵引到颈部也发生疼痛,并出现耳中鸣响疼痛,同时牵引颔部、眼部,眼睛闭合后,须经过较长时间,才能看清物体,恢复视力。颈筋拘急时,可发尘筋瘘、颈肿等证;寒热发生于颈部的,应采用燔针,以速刺急出的方法针刺,刺的次数以病愈为度,以痛处为穴。刺后颈肿不消退的,再改用锐利的针刺治。这种疾病称为仲夏痹。

 

【原文】

手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中循臂,结于肘,上绕牖外廉、上肩、走颈,合手太阳;其支者,当曲颊n3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引,循耳前,属目外眦,上乘颔,结于角。其病当所过者,即支转筋,舌卷。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夏痹也。

 

【提要】本段论述手少阳经经筋的循行路线、所主疾病以及治疗方法。

 

【注释】

[1]曲颊指下颌角。

[2]曲牙颊车穴别名。

 

【详解】

手少阳经的经筋,起始于无名指靠近小指的一侧,上行结聚在腕部,再沿着手臂上行结聚于肘部,向上绕着大臂的外侧,经过肩部行至颈部,与手太阳的经筋相合。从颈部分出的一支,在下颌角的部位深入于里,联系舌根;另一分支,向下走至颊车穴,沿着耳向前行进,联属外眼角,向上经过额部,最终结聚在额角。手少阳经的经筋发病,可见本经的经筋循行部位发生掣引、转筋和舌体卷曲的现象。治疗时,应采用火针,采用速刺急出法,针刺的次数以病愈为度,以痛处为穴。这种病称为季夏痹。

 

【原文】

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孺,结于鹪其支者,绕肩胛,挟脊直者,从肩脶上颈其支者,上颊,结于烦;直者,上出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下右颔。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夏痹也。

 

【提要】本段论述手阳明经经筋的循行路线、所主疾病以及治疗方法。

 

【详解】

手阳明经的经筋,起始于食指靠近大指的侧端,结聚于腕部,沿着手臂上行,结聚在肘的外侧,沿大臂上行,进而结聚于肩髑。它的分支,绕过肩胛,挟于脊柱的两侧;它的直行部分,从肩髑上行至颈部;从这里分出的一支,上行至颊部,结聚在颧部;直行的分支,从颈部向上,出于手太阳经筋的前方,上行至左额角,网路头部,再下行进入右腮部。手阳明经的经筋发病,可见该经筋所循行和结聚的部位掣引转筋及疼痛,肩部不能抬举,颈部不能左右转动、顾视。治疗这种病证,应采取火针,速刺急出法,针刺的次数以病愈为度,以疼痛处为针刺的穴位。这种病称为孟夏痹。

 

【原文】

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上牖内廉,入腋下,出缺盆,结肩前脶,上结缺盆,下结胸里,散贯贲,合贲下抵季胁。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痛,甚成息贲,胁急吐血。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冬痹也。

 

【提要】本段论述手太阴经经筋的循行路线、所主疾病以及治疗方法。

 

【详解】

手太阴经的经筋,起始于手大指的末端,沿大指上行,结聚在手小鱼际之后,继续上行于寸口部位的外侧,再沿手前臂上行,结聚在肘中,再上行至臂部的内侧,进入腋下,出于缺盆,结聚在肩髑之前,又返回,向上结于缺盆,自腋下行的一支进入胸中,结于胸内,散布于横膈部,与手厥阴经的经筋合于膈部,继而下行抵达季胁部位。手太阴经的经筋发病,可见本经筋所循行结聚的部位掣引、转筋、疼痛,严重的,可发展为息贲病,呼吸急促,气逆喘息,或胁下拘急,吐血。治疗该病时,应采取火针,速刺急出,针刺次数以病愈为度,痛处为穴。这种病证叫做仲冬痹。

 

【原文】

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与太阴之筋并行,结于肘内廉,上臂阴,结腋下,下散前后挟胁;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结于臂[1]。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前及胸痛息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冬痹也。

 

【提要】本段论述手厥阴经经筋的循行路线、所主疾病以及治疗方法。

 

【注释】[1]臂根据《甲乙经》、《太素》作「贲「,指胸膈部。

 

【详解】

手厥阴心包经的经筋,起始于手中指端,沿指,上行,通过掌后与手太阳经筋并行,结聚于肘的内侧,向上行经过肘的内侧而结聚于腋下,从腋下前后布散,挟两胁分布;它的分支,人于腋下,散布于胸中,结聚于膈部。手厥阴心包经的经筋发病,可见本经筋所循行、结聚的部位掣引、转筋,以及胸痛或成息贲病,出现呼吸迫促、上逆喘息的病状。治疗时应采取燔针,用速刺疾出法,针刺次数以病愈为度,以痛处为穴。这种病就叫孟冬痹。

 

【原文】

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肘内廉,上入腋,交太阴,挟乳里,结于胸中,循臂下系于脐。其病内急心承伏梁,下为肘网。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筋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成伏梁唾血脓者,死不治。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烨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名曰季冬痹也。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劈,眦急不能卒视,治皆如右方也。

 

【提要】本段论述手少阴经经筋的循行路线、所主疾病以及治疗方法。

 

【详解】

手少阴心经的经筋,起始于手小指的内侧,循小指上行,结聚于掌后小指侧高骨,再向上结聚于肘的内侧,继而上行人腋内,与手太阴经筋相交,走向胸部,伏行于乳内,结聚在胸中,沿膈下行联系脐部。手少阴经的经筋发病,可见胸内拘急,心下有积块坚伏,名为伏梁病。上肢的经筋发病,肘部牵引拘急,屈伸不利。总的来说,手少阴经筋发病,可见本经筋所循行或结聚的部位掣引、转筋和疼痛。治疗时应采用燔针,用速刺急出法,针刺次数以病愈为度,以痛处为穴。若病已发展成伏梁而出现吐脓血的,为脏气已损,病情加剧的死证。大凡经筋发病,遇寒则筋脉拘急,遇热则筋脉松弛,甚至出现阳痿不举。背部的筋挛急,则脊背向后反张;腹部的筋挛急,则身体向前弯曲而不能伸直。蟀刺是烧针的刺法,它治疗因受寒造成的筋急之病,如果是因热而造成的筋脉弛缓的病证,便不宜采用火针了。这类疾病称为季冬痹。

足阳明经筋和手太阳经筋拘急,会发生口眼喁斜;眼角拘急时,不能正常地视物。治疗这些病证,都应采用上述的蟀针劫刺法。

 

 




~永康堂整体保健~

症现于四肢五官,病存于五脏六腑。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欧洲 | Posted:2009-06-12 10:51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151266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