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3462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 上页  1   2   3   4  下页 >>(共 4 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winkor 手机 会员卡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社区建设奖
小有名气
级别: 小有名气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5 鲜花 x292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明憨山德清大师梦游集节要



佛说修行出生死法,方便多门,唯有念佛求生净土,最为捷要。经云:「若净佛土,当净自心。」今修行净业,必以净心为本。要净自心,第一先要戒根清净。以身三、口四、意三,此十恶业,乃三途苦因。今持戒之要,先须三业清净,则心自净。若身不杀、盗、淫,则身业清净。口不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则口业清净。意不贪、瞋、痴,则意业清净。如此十恶永断,三业冰清,是为净心之要。于此清净心中,厌娑婆苦,发愿往生安养,立念佛正行。念佛要为生死心切,先断外缘,单提一念,以一句阿弥陀佛为命根,念念不忘,心心不断,二六时中,行住坐卧,拈匙举箸,折旋俯仰,动静闲忙,于一切时,不愚不昧,并无异缘。如此用心,久久纯熟,乃至梦中亦不忘失,寤寐一如,则工夫绵密,打成一片,是为得力时也。若念至一心不乱,则临命终时,净土境界现前,自然不被生死拘留,则感阿弥陀佛放光接引,此必定往生之效验也。



修慧在乎观心,修福在乎万行,观心以念佛为最,万行以供养为先,是二者乃为总持。吾人日用一切,起心动念,皆是妄想,为生死本,故招苦果。今以妄想之心,转为念佛,则念念成净土因,是为乐果。若念佛心心不断,妄想消灭,心光发露,智慧现前,则成佛法身。众生所以贫穷无福慧者,由生生世世未尝一念供养三宝,以求福德,直为生死苦身,念念贪求五欲之乐,以资苦本。今以贪求一己之心,转而供养三宝,以有限之身命,随心量力供养十方,乃至一香一华,粒米茎菜,其福无穷,故感佛果华藏庄严,为己将来自受用地,舍此则无成佛妙行矣。



念佛求生净土,是要了生死大事,若不知生死根株,毕竟向何处了?古人云:「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是知爱乃生死根株,自有生死以来,生生世世,舍身受身,皆是爱欲流转。而今念佛,念念要断这爱根。即日用现前,在家念佛,眼见儿女子孙,家缘财产,无一不爱,则无一事一念不是生死活计。正念佛时,心中爱根未曾一念放得下,如此佛只听念,爱只听长。且如儿女之情现前时,回光看这一声佛,果能敌得这爱么?果能断得这爱么?若断不得这爱,毕竟如何了得生死?以爱缘多生习熟,念佛才发心,甚生疏,又不切实,因此不得力。若目前爱境主张不得,则临命终时,只见生死爱根现前,毕竟主张不得。故劝念佛人,第一要为生死心切,要断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上念念斩断,则念念是了生死时也。所谓目前都是生死事,目前了得生死空,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见血,若不出生死,则诸佛堕妄语矣!



学道无他伎俩,只是生处要熟,熟处要生,久久纯熟,打成一片,自然念念弥陀,头头极乐矣。近见学道之士,祗知贪求玄妙,不知向根本处下死工夫,及临荣辱祸患死生之际,便见手忙脚乱,此非人误,乃自误耳。生死根者:即吾人日用种种妄想,人我憎爱贪瞋痴等诸烦恼业,若有一丝不断,即是生死根本。今要参禅顿悟了生死,请自讨量,果能一念顿断历劫烦恼,如斩乱丝否?若不能断烦恼,纵能顿悟,亦成魔业,岂可轻视?从上诸祖顿悟,亦从多生积功渐修中来,故顿悟一着,说易实难,苟无二三十年死心工夫,如何得向热恼中一念顿悟,要在自知根器何如耳!至若念佛一门,世人不知其妙,视为浅近,其实步步踏着实地,何也?以吾人有生以来,念念妄想攀缘,造生死业,何曾一念回光返照自心,何曾一念肯断烦恼。今果能以妄想之心,转为念佛,则念念断烦恼。若念念能断烦恼,则是念念出生死。果能以念佛之一念不移,一心不乱,比参禅更有下落,总之,惟在一念真切耳。但参禅定要死尽世心,不容一念妄想,念佛是以净想转染想,以想除想,乃博换之法,就吾人根器易为耳。



修净土不必求悟明心性,专以念佛为正行,又以布施斋僧,修诸福田功德,以为庄严佛土之助。其念佛心中,虽发愿往生,要知先断生死之根,方有速效。生死根即今贪着世间种种受用,及美色淫声,滋味口体,一切皆是苦本,及一切瞋怒忿恨执着痴爱之心,与一切邪魔外道邪师所说邪教之法,俱要尽情吐却,只笃信念佛一门,每日诵弥陀经两卷,念佛若干,或不计数,只是心心不忘佛号。佛者觉也,若念念不忘佛,即念念明觉。心若忘佛,便是不觉,若念至梦中能念,即是常觉不昧。现在若此心不昧,则临终时此心不昧,即此心不昧处便是下落。今国事万机,决不能参禅,惟有念佛最好,不拘闲忙动静,一切处都念得,只是一心不忘,更无别巧法。



参禅要离想,念佛在专想,以众生久沉妄想,离之实难,若即染想而变净想,是以毒攻毒,博换之法耳。故参究难悟,念佛易成,若果为生死心切,以参究心念佛,又何患一生不了生死乎?



念佛即是参禅,更无二法,即念佛时,先将自己胸中一切烦恼、妄想、贪、瞋、痴、爱种种杂乱念头,一齐放下,放到无可放处,单单提起一声阿弥陀佛,历历分明,心中不断,如线贯珠;又如箭筈,相拄中间无一毫空隙处。如此着力靠定,于一切处,不被境缘牵引打失,日用动静,不杂不乱,梦寐如一,念到临命终时,一心不乱,便是超生净土之时也。



此种法门:第一要决定志。第二要放得下。第三要随得缘,随缘即安命也。第四要认得真,即不惑也。第五要厌苦切,厌苦心切,则欲念自除,不退屈也。以此五诀,单持一念。



修行之方,亦有节次,如僧家功课之法,不必拘套,但以念佛为主。每日早起礼佛,即诵弥陀经一卷,持数珠念阿弥陀佛名号,或三五千声,或一万声,完即对佛回向,发愿往生彼国。此是早课,晚亦如之,如此日日以为定课,定不可缺,此法教诸宫眷,如法同修更妙,是为常行也。若为末后一着大事,做工夫更要亲切。每日除二时功课外,于二六时中,单将一声阿弥陀佛横在胸中,念念不忘,心心不昧,把一切世事都不思想,只将一句佛作自己命根,咬定牙关,决不放舍,乃至饮食起居,行住坐卧,此一声佛时时现前。若遇逆顺喜怒烦恼境界,心不安时,就将者一声佛提起一拶,即见烦恼当下消灭。以念念烦恼,是生死苦根,今以念佛消灭烦恼,便是佛度生死苦处。若念佛消得烦恼,便可了得生死,更无别法。若念佛念到烦恼上作得主,即于睡梦中作得主,若于睡梦中作得主,则于病苦中作得主,若于病苦作得主,则于临命终时,分明了了,便知去处矣。此事不难行,只要一念为生死心切,单单靠定一声,佛再不别向寻思,久久纯熟,自然得大安乐自在,得大欢喜受用,殊非世间五欲之乐可比,舍此,更无过此直捷省事者也。



【按】要了生死,要为生死心切,要先断生死根株之爱根。惟爱乃多生习染,熟不易断,其入门下手工夫,只是生处要熟,熟处要生,久久纯熟,则念极情空,爱根自断。其他生死根本之日用种种妄想,人我是非贪瞋痴慢等诸烦恼业,不求断而自断矣。



四无量心
愿诸众生具足乐与乐因
愿诸众生脱离苦及苦因
愿诸众生永久不离安乐
愿诸众生弃爱憎住平等
南无阿弥陀佛
献花 x0 回到顶端 [10 楼] From:台湾 | Posted:2009-03-11 00:16 |
winkor 手机 会员卡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社区建设奖
小有名气
级别: 小有名气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5 鲜花 x292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清蕅益智旭大师灵峰宗论节要



念佛求生净土,乃一门圆摄百千法门,非举一废百也。但必一门深入,念佛为正行,余一切戒定慧等为助,正助合行,如顺风之舟,更加板索,疾到岸矣。念佛之法虽多,持名最为简便,持名之法亦多,记数尤为稳当,真操实履之士,岂求异愚夫愚妇哉?



出三界火宅,有横竖两途:以自力断惑超生死者,名竖出三界,事难功渐;以佛力接引生西方者,名横超三界,事易功顿。远祖云:「功高易进,念佛为先。」经云:「末世忆忆人修行,罕一成道,惟依念佛,可得度脱。」如趁船渡海,不劳功力。夫能笃信西方捷径,至诚发愿,一心念佛求往生者,真大丈夫矣。倘信不真,愿不切,行不力,佛虽大慈为舟,如众生不肯登舟何哉?



欲速脱轮回之苦,莫如持名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欲决定生极乐世界,又莫如以信为前导,愿为后鞭。信得决,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愿不猛,虽一心不乱,亦不得生。云何为信?一信阿弥陀佛愿力二信释迦文佛教语,三信六方诸佛赞叹,此而不信,真不可救,故须先生深信,勿起疑惑。云何为愿?一切时中,厌恶娑婆生死之苦,欣慕净土菩提之乐,随有所作,若善若恶,善则回向求生,恶则忏愿求生,更无二志,是名为愿。信愿既具,念佛方为正行,改恶修善皆为助行。随功力之浅深,以分九品四土,纤毫不滥,只须自己检察,不必旁问他人。谓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心多散乱者,即是下品下生。散乱渐少者,即是下品中生。便不散乱者即是下品上生。念到事一心不乱,不起贪瞋痴者即是中三品生,念到事一心不乱,任运先断见思尘沙,亦能伏断无明者,即是上三品生。故信愿持名念佛,能历九品,的确不谬。又信愿持名,消伏业障,带惑往生者,即是凡圣同居净土。见思断尽而往生者,即是方便有余净土。豁破一分无明而往生者,即是实报庄严净土。持到究竟之处,无明断尽而往生者,即是常寂光净土。故持名能净四土。亦的确不谬。问:如何持名能断无明?答:所持之佛名,无论悟与不悟,无非一境三谛。能持之念心,无论达与不达,无非一心三观。只为众生妄想执着,情见分别,所以不契圆常。殊不知能持者即是始觉,所持者即是本觉,今直下持去,持外无佛,佛外无持,能所不二,则始觉合乎本觉,名究竟觉矣。



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尽一日中,出声一炷香,默持一炷香,循环无间,必以一心不乱为期,毕此一生,誓无变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一得往生,永无退转,种种法门,咸得现前。切忌今日张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寻章摘句;遇宗门人,又思参究问答;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钵;此则头头不了,帐帐不清。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真能念佛: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不计人我是非,即大忍辱;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试自检点,若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瞋痴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除尽,妄想驰逐犹未永灭,种种他歧犹能惑志,便不为真念佛也。要到一心不乱境界,最初下手,须用数珠,记得分明,刻定课程,决定无缺,久久纯熟,不念自念,然后记数亦得,不记数亦得。若初心便要说好看话,要不着相,要学圆融自在,总是信不深,行不力,饶你讲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转语,皆是生死岸边事,临命终时,决用不着。



【按】明示信愿持名,能历九品,净四土。如信不真,愿不猛,虽一心不乱,亦不得生,至为切要,应深信切愿而直下持去,持到究竟之处,即无明断尽,而往生常寂光净土矣。


四无量心
愿诸众生具足乐与乐因
愿诸众生脱离苦及苦因
愿诸众生永久不离安乐
愿诸众生弃爱憎住平等
南无阿弥陀佛
献花 x0 回到顶端 [11 楼] From:台湾 | Posted:2009-03-11 00:16 |
winkor 手机 会员卡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社区建设奖
小有名气
级别: 小有名气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5 鲜花 x292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清截流行策大师净土警语节要



念佛须具真实信心,一要信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觉性无二。我虽昏迷倒惑,觉性未曾失,我虽积劫轮转,觉性未曾动,故曰:莫轻未悟,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也。次要信得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弥陀是究竟佛,性虽无二,位乃天渊。若不专念彼佛,求生彼国,必至随业流转,受苦无量。所谓法身流转五道,不名为佛,名为众生矣。三要信得我虽障深业重,久居苦域,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远在十万亿刹之外,是我心内之佛。既是心性无二,自然感应道交,我之苦切必能感,佛之慈悲必能应,如磁石吸铁,无可疑者。具如上真信者,虽一毫之善,一尘之福,皆可回向西方,庄严净土。何况持斋秉戒,放生布施,读诵大乘,供养三宝,种种善行,岂不足充净土资粮?唯其信处不真,遂乃沦于有漏。故今修行,别无要术,但于二六时中,加此三种真信,则一切行履,无须改辙矣。



若娑婆事业,在在萦怀,一暴十寒,心不专笃,遇五欲时,如胶如漆,遭逢逆境,结怨衔恨,及临命终,重处偏坠,净因微弱,难脱苦轮,袛是重处放舍不下故也。宜各痛念娑婆险恶,早求出离,六道之匍匐,九品之逍遥,利害天渊,大须猛省!必也生大欣厌,舍秽取净,信此取舍,与不取舍,原非异辙。毋骛虚名,毋执空见,毋受高帽禅和口头三昧惑乱,毋求旦夕速效,妄冀心外有佛来迎,动诸魔事。恒以念佛为正行,勉修众善为助行,更于贪瞋习气,刻意揩磨,使重处得轻,生处渐熟,净念相继,愿行相资,自然千稳百当也。



敬劝诸友:必具真实愿,发忻厌心,视三界如牢狱,视家园如桎梏,视声色如鸩毒,视名利如缰锁,视数十年穷通际遇,如同昨梦,视娑婆一期报命,如在逆旅,信宿舍离,惟以归家为务,如意亦得,不如意亦得,舍得寸阴,一心念佛。果能如是,若不生净土,诸佛皆成诳语,愿共勉之!



七日持名,贵在一心不乱,无间无杂,非必以快念多念为胜也。但不缓不急,密密持名,使心中佛号历历分明,着衣吃饭,行住坐卧,一句洪名,绵密不断,犹如呼吸相似,既不散乱,亦不沉没,如是持名,可谓事上能一心精进者矣。



今时净业学人,终日念佛忏罪发愿,而西方尚遥,往生弗保者无他,爱桩未拔,情缆犹牢故也。若能将娑婆恩爱,视同嚼蜡,不管忙闲动静,苦乐忧喜,靠着一句佛号,如须弥山相似,一切境缘,无能摇动。或时自觉疲懈,惑习现前,便奋起一念,如倚天长剑,使烦恼魔军,逃窜无地,亦如红炉猛火,使无始情识,销铄无余。此人虽现处五浊之乡,已浑身坐在莲花国里,又何待弥陀授手,观音劝驾,而始信其往生哉。



【按】持名固非以快念多念为胜,但不可轻松养识,古德昼夜持名十万,非快念多念耶?毋求速效,妄冀心外有佛来迎,动诸魔事,此指修观想而言。若遇魔事,即提起正念,默持佛号,则邪不胜正,魔即消灭,不必忧惧。


四无量心
愿诸众生具足乐与乐因
愿诸众生脱离苦及苦因
愿诸众生永久不离安乐
愿诸众生弃爱憎住平等
南无阿弥陀佛
献花 x0 回到顶端 [12 楼] From:台湾 | Posted:2009-03-11 00:17 |
winkor 手机 会员卡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社区建设奖
小有名气
级别: 小有名气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5 鲜花 x292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清梵天省庵思齐大师法语节要



与茅静远居士书曰:居士造桥事毕,可谓莫大之功,然居士之心,好善无倦,一善甫完,复作一善,美则美矣,其如生死大事何?苟不以生死大事为急,而孳孳为善,所作善事如须弥山,皆生死业缘,有何了日,善事弥多,生死弥广,一念爱心,万劫缠缚,可不惧耶?居士世间公案,久已参透,西方净业,久已修习,然而生死心不切,家缘撇不下,人情谢不去,念佛心不专,何也?将名根不断耶?抑爱念牵缠耶?于此二者,宜加审察,苟不把家缘世事,一切斩断,六字洪名,尽力提取,欲望娑婆之脱,安养之生,难矣。不生安养,而欲脱生死,不脱生死,而欲免堕落,抑又难矣。纵一生、两生、不失人身,济得甚么事?嗟乎!居士慧心如此明利,家缘如此丰足,继嗣如此贤能,事事适意,尚不能放下万缘,一心念佛,为天负人耶?为人负天耶?不以念佛为急,而以世间小善为急,不以生死大事为先,而以人天福报为先,是不知先后也。居士虽不求福,而常作福,虽欲出生死,而反入生死,皆由不知所缓在彼,所急在此,致使北辕适越,却步求前也。居士今日要务,唯当谢绝人事,一心念佛,加以斋戒二字,尤为尽美。大抵西方佛国,非悠悠散善所能致;万劫生死,非因循怠惰所能脱。无常迅速,旦暮即至,安得不为之早办耶?



【按】谢绝人事,一心念佛,加以斋戒二字,确为我辈老人今日要务也。


四无量心
愿诸众生具足乐与乐因
愿诸众生脱离苦及苦因
愿诸众生永久不离安乐
愿诸众生弃爱憎住平等
南无阿弥陀佛
献花 x0 回到顶端 [13 楼] From:台湾 | Posted:2009-03-11 00:17 |
winkor 手机 会员卡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社区建设奖
小有名气
级别: 小有名气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5 鲜花 x292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清梦东彻悟大师语录节要



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一切行门,以净心为要。明心之要,无如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净心之要,亦无如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念佛非净心之要乎?一句佛号,俱摄悟修两门之要,举悟则信在其中,举修则证在其中,信解修证俱摄,大小诸乘一切诸经之要,罄无不尽,一句弥陀,非至要之道乎?



吾人现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不变,终日随缘;不随佛界之缘而念佛界,便念九界,不念三乘,便念六凡,不念人天,便念三途,不念鬼畜,便念地狱。以凡在有心,不能无念,无念心体,惟佛独证,等觉以还,皆悉有念;凡起一念,必落十界,更无有念出十界外,以十法界更无外故,每起一念,为一受生之缘,果知此理,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若此心能与平等大慈大悲、依正功德,以及万德洪名相应,即念佛法界也。能与菩提心、六度万行相应,即念菩萨法界也。以无我心与十二因缘相应,即念缘觉法界也。以无我心观察四谛,即念声闻法界也。或与四禅八定以及上品十善相应,即念天法界也。若与五戒相应,即念人法界也。若修戒善等法,兼怀瞋慢胜负之心,即落修罗法界。若以缓软心念下品十恶,即堕畜生法界。或以缓急相半心与中品十恶相应,便堕饿鬼法界。若以猛炽心与上品十恶相应,即堕地狱法界也。十恶即杀、盗、淫、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贪、瞋、邪见是,反此则为十善。当密自检点日用所起之念,与何界相应者多,与何界相应者猛,则他日安身立命之处,不劳更问人矣。



吾人现前一念,缘生无性,无性缘生,不生佛界,便生九界。若约缘生无性,则生佛平等一空。若约无性缘生,则十界胜劣悬殊。阿祈达王临终为赶绳人以拂拂面,一念瞋心,堕为毒蛇。一妇渡河失手,其子堕水,因捞子故,与之俱没,以慈心故,得生天上。夫一念慈瞋,天畜遂分,则此临终之缘生一念,可不慎乎?苟以此心缘念弥陀,求生净土,得不见佛往生乎?但此一念不可侥幸而致,必须存之以诚,操之有素。是故吾辈于此一句弥陀,千念万念,以致终日终年念者,无非为熟此一念而已。果得一念纯熟,则临命终时,惟此一念,更无异念。智者大师云:「临终在定之心,即净土受生之心。」惟此一念,更无异念,非在定之心乎?念果如是,不见弥陀,更见何人?不生净土,更生何处?只恐吾人自信不及耳。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若真为生死之心不发,一切开示,皆为戏论。世间一切重苦,无过生死,生死不了,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出一胞胎,入一胞胎,舍一皮袋,取一皮袋,苦已不堪。况轮回未出,难免堕落,一念之差,便入恶趣,三途易入而难出,地狱时长而苦重,每一念及,五内如焚,故即今痛念生死,如丧考妣,如救头然也。然我有生死,我求出离,而一切众生,皆在生死,皆应出离,彼等与我,本同一体,皆是多生父母,未来诸佛,若不念普度,唯求自利,则于理有亏,心有未安。况大心不发,则外不能感通诸佛,内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圆成佛道,下不能广利群生,无始恩爱,何以解脱?无始冤愆,何以解释?积劫罪业,难以忏除,积劫善根,难以成熟,随所修行,多诸障缘,纵有所成,终堕偏小,故须称性发大菩提心也。大心既发,应修大行,而一切行门之中,求其最易下手,最易成就,至极稳当,至极圆顿者,无如以深信愿持佛名号矣。所谓信者,释迦如来梵音声相,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大慈悲心,决无虚愿。且以念佛求生之因,必感见佛往生之果,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响必应声,影必随形,因不虚弃,果无浪得,此可不待问佛而能自信者也。况吾人现前一念心性,终日随缘,终日不变,横竖穷,当体无外,弥陀净土,总在其中,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岂我心具之佛,而不应我具佛之心耶?往生传载,临终瑞相,班班列列,岂欺我哉。如此信已,愿乐自切。以彼土之乐,回观娑婆之苦,厌离至深,如离厕坑,如出牢狱。以娑婆之苦,遥观彼土之乐,欣乐自切,如归故乡,如奔宝所。总之,如渴思饮,如饥思食,如病苦之思良药,如婴儿之思慈母,如避冤家之持刀相迫,如堕水火而急求援,果能如此恳切,一切境缘莫能引转矣。然后以此信愿之心,执持名号,持一声是一九莲种子,念一句是一往生正因,直须心心相续,念念无差,唯专唯勤,无杂无间,愈久愈坚,转持转切,久久自成片段,入一心不乱矣。诚然如此,若不往生者,释迦如来便为诳语,弥陀世尊便为虚愿,有是理乎?



吾人生死关头,惟二种力:一者心绪多端,重处偏堕,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负债,强者先牵,此业力也。业力最大,心力尤大,以业无自性,全依于心,心能造业,心能转业,故心力唯重,业力唯强,乃能牵生。若以重心而修净业,净业则强,心重业强,惟西方是趋,他日报终命尽,定往西方,不生余处矣。如大树大墙,寻常向西歪,他日若倒,决不向余处也。何为重心?我辈修习净业,信贵深,愿贵切,以信深愿切故,一切邪说莫能摇惑,一切境缘莫能引转。若正修净业时,达磨大师忽现在前曰:「汝但舍念佛,即授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禅。」当向祖作礼,谓:「我已受如来念佛法门,发愿受持,终身不易,不敢自违本誓也。」纵释迦如来忽现身曰:「吾先说念佛法门,特一时方便,汝且置念佛,即为说更殊胜法门。」亦向佛稽首陈白:「我先禀受世尊净业法门,发愿一息尚存,决不更张,不敢自违本愿也。」虽佛祖现身,尚不改其所信,况魔王外道虚妄邪说,岂足以摇惑耶?能如是信,可谓深矣。若赤热铁轮旋转顶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愿;若轮王胜妙五欲现前,亦不以此乐退失往生之愿。此逆顺至极,尚不改所愿,况世间小小逆顺境界,岂能引转哉?能如是愿,可谓切矣。信深愿切,是谓重心,而修净业,净业必强。心重故则易纯,业强故则易熟,极乐净业若熟,娑婆染缘便尽,则临终时,虽欲轮回境界再现在前,弥陀净土不现在前,皆不可得。然此信愿,要在操之有素,临时自不入于歧路。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净土一门,信尤为要。昔王仲回问杨无为曰:「念佛如何得不间断去?」杨曰:「一信之后,更不再疑。」王欣然而去。未久,杨梦仲回致谢:「因蒙指示得大利益,今已生净土矣。」



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为学道通途。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三、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方便。四、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五、以坚持四重戒法,为入道根本。六、以种种苦行,为修道助缘。七、以一心不乱,为净行归宿。八、以种种灵瑞,为往生证验。此八种事,各宜痛讲,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



执持名号者,即拳拳服膺,牢持于心而不暂忘,稍或一念间断或夹杂,非执持也。念念相续,无杂无间,是真精进,精进不已,则渐入一心不乱,圆成净业。若到一心不乱,仍复精进不辍,将见开智慧,发辩才,得神通,成念佛三昧,以至种种灵异瑞相,皆现前矣。但不可预存期效之心,唯当致力于一心不乱耳。



念佛时当万缘放下,一念单提,如救头然,如丧考妣,如鸡抱卵,如龙养珠,不期小效,不求速成,只一心常恁么念,是名无上深妙禅。此则根身世界,密随其心念念转变,殆非凡心肉眼所能知见。及报终命尽,弥陀圣众忽现在前,或现异香天乐诸灵瑞相,世人方谓净业成就,然净业之成,岂此时乎?



念佛当生四种心:一、无始以来造业至此,当生惭愧心。二、得闻此法门,当生欣庆心。三、无始业障,此法难遭难遇,当生悲痛心。四、佛如是慈悲,当生感激心。此四种心中有一,净业即能成就。念佛当长久,不可间断,间断,净业不能有成。当勇猛,不可疲怠,疲怠,净业亦不能成。长久不勇猛即有退,勇猛不长久即无进。



当念佛时不可有别想,无有别想即是止。当念佛时须了了分明,能了了分明即是观。一念中止观具足,非别有止观。止即定因,定即止果,观即慧因,慧即观果。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即寂而照。了了分明,一念不生,即照而寂。能如是者,净业必成。如此成者,皆是上品。一人乃至百千万亿人,如是修,皆如是成就,念佛者可不慎乎。



【按】大师千言万语,只教人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当持名时,应万缘放下,一念单提,不期小效,不求速成,只一心常恁么念,念到无有别想即是止,了了分明即是观,一念中止观具足,寂照不二,能如是者,必生上品。愿从此入,摄心专注而念,无杂无间,精进不辍。


四无量心
愿诸众生具足乐与乐因
愿诸众生脱离苦及苦因
愿诸众生永久不离安乐
愿诸众生弃爱憎住平等
南无阿弥陀佛
献花 x0 回到顶端 [14 楼] From:台湾 | Posted:2009-03-11 00:17 |
winkor 手机 会员卡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社区建设奖
小有名气
级别: 小有名气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5 鲜花 x292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清悟开豁然大师净业知津及念佛百问节要



开眼念佛,心易散动,可闭目念。当念佛时,将心放空,提起佛号,即念即听,即听即念,绵绵不绝,行之久久,必有相应时也。但要字字从念头上着实,句句从求生西方里出来。更有系念一法,在不念佛时,将念头常挂在阿弥陀佛身上,心常清净,不动不摇,便是得力处。



问:杂念从何而来?答:人之一身,只有一念,念佛之念是他,杂念之念亦是他,只因这一念不能全分归于念佛,即有少分在佛外。问:如何得除杂念?答:不消除得,但自抖擞精神,以此一念全提在佛上,杂念即无。然精力疲弱,不能使之即无,又当如何?答:道力未充,多诸散乱,收摄六根,渐归清净。当杂念起,不要理他,我只是念,更加目注佛像,或念注佛像,自无杂念矣。但久之杂念又起,甚至缠扰不开,不必焦躁,但澄清心思,令六字洪名,一一从念提起,由口出声,耳中历历听闻,又复从心念中流出,循环贯摄,不令间断,杂念自无。尚有钝根者不能,可将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当念佛一声,即记在南字上,二声记无字,又阿、又弥、又陀、又佛、又南,连环记认不断,一切杂念,无处出生矣。



【按】闭目空心,即念即听,收摄六根,渐归清净,杂念即无矣。依次记字念,与印光大师之十念记数,同为摄心妙法,屡试屡验。


四无量心
愿诸众生具足乐与乐因
愿诸众生脱离苦及苦因
愿诸众生永久不离安乐
愿诸众生弃爱憎住平等
南无阿弥陀佛
献花 x0 回到顶端 [15 楼] From:台湾 | Posted:2009-03-11 00:18 |
winkor 手机 会员卡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社区建设奖
小有名气
级别: 小有名气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5 鲜花 x292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清妙空大师念佛四十八法节要



观既未易成就,戒亦未易全持,众福非旦夕可期,妙悟非钝根可得,大愿坚固更罕有,若不再从老实持名上出一头地,必致长沉苦海,永受轮回,千佛慈悲,亦难救度。老实持名者,既不求名利,又不逞才能,不于阿弥陀佛四字外添一毫妄想也。



既以此心念佛,凡一切杂善杂恶之事,皆不必念。即日用应缘万不得已之务,应毕即舍,勿令缠绵,障我心念。既以此口念佛,凡一切杀盗淫妄之事,不可在口头播弄。若一涉及,当思念佛人不当如是,猛念佛数声,以提醒而涤荡之。既以此身念佛,行住坐卧,务常端正,身若端正,心即清净。念佛一声,手过一珠,单念四字,勿杂六字,以四字易成片也。或于阿字上过珠,或于陀字上过珠,划定规模,不得错乱,此借珠束心之一法也。若神志昏沉,或妄想纷起时,振作精神,高声念佛数百声,自换一番境界。且耳根最灵,外缘易入,声感心动,杂念炽然。惟高声念佛,能护耳根而启心灵,心听自声,声声快足,一切闲是闲非自然罢遣也。若精神散失,或劳极逼迫时,不必高声,但收敛神明,低声细念,候气息完固,精神勃兴,便可高声念佛。若心气不适,或人地有碍,但动口唇,用金刚持法,不拘多少,总要字字从心里过,心忆而后动于舌,舌动而后返于心,舌既有声,耳还自听,是为心念心听也。心念心听,则目不妄视,鼻不妄嗅,身不妄动,一个主人翁,被阿弥陀佛四字请出来也。或金刚持,仍嫌着,古有至巧方便,无用动口出声,但使系心一缘,微以舌根敲击前齿,心念随应,音声历然,声不越窍,闻性内融,心印舌机,机抽念根,从闻入流,反闻自性,是三融会,念念圆通,久久遂成唯心识观。



或昏沉多,则经行以持之,杂乱多,则端坐以持之,或跪或立,乃至暂卧,亦广作方便,随分持名而自救之。要于四字洪名,不肯一念忘却,乃降伏心魔之要术。不问净处秽处、闲处忙处、高兴处、失意处,不管他念得念不得,但誓此念佛心,至死也不断此念头,何以故?念佛的念头一断,一切善恶无记种种杂念又生也。虽大小便时,女人生产时,只管念,越苦越念,越痛越念,朝也念,暮也念,无事也念,有事也念,净处也念,秽处也念,无有一念非佛者,即使日用应酬有时间断,断其言句,不断其真命脉也。功夫至此,成片易矣。



早晚二时,划定常课,从今至死,不增不减,其余十二时中,能念一句念一句,能十句则十句,但使百忙中得一刻之暇,便可放下身心,朗然持诵,务须绵密接续,振作收敛,方能不负光阴。若使悠忽念去,不能济事,虚延岁月,辜负四恩,一朝无常到,将何抵对耶?



对像时,即以此像为真佛,面对心念,诚敬可知,诚敬之至,必邀灵感。无佛像时,端坐宜向西方,起心动念时,当念阿弥陀佛光明住我顶上,字字句句自不落空,黑业亦能消灭。



凡一切喜庆乐境当前,当知此乐虚幻不常,乘此好时回光念佛,则仗佛光明,于顺境去多少恶念,吉祥连绵,如意修行,直至命终,往生极乐,岂不快哉。凡一切逆境当前,俱是威缘照面,不可再起恶念,只须顺受,可避则避之,可消则消之,但随因缘,勿忘念佛,佛光所加,境缘即转。凡今生前世恶果成就,苦报必来,故一分苦,即一分恶也。不可诿于命运之不齐,但当愧其修行之不早,每一想及,身毛皆竖,五内若裂,悲伤感奋,痛不欲生,如此,则字字从肝髓中流出,方是念佛真境。



凡见苦恼者,先安其身,然后开导其心,劝之念佛,所谓救一时之苦,布施为急,救历劫之苦,念佛为要。或见人物有难,力不能救,当急为彼念佛,安其魂识。或清夜朗诵,以施鬼神。凡大兵大疫之年,五更持诵佛名,能消冤厉。当思我此一声阿弥陀佛,上穷有顶,下极风轮,尘刹众生,一时受益,其布施不可思议也。



念佛之声,既已纯熟,于六尘中,惟一声尘,六根之用,全寄于耳,身亦不觉其旋绕也,舌亦不觉其鼓动也,意亦不觉其分别也,鼻亦不觉其呼吸也,眼亦不觉其开闭也,观音势至两圆通,即是一也,根即尘也,尘即根也,根尘即识也,十八界融成一界也。初或未调,久当自入。



凡念佛时,取净地四五尺,右绕一匝,然后徐徐出声,渐渐声高,如是念到三匝之后,觉自己心声透灵,旋绕太空,圆裹十方,周法界,是安住身心世界于念佛声中也,是以此身心安住于念佛声中而念佛也。此是胜境,能灭心垢,宜勤习之。声者心声也,光亦心光也。心声旋绕之处,即心光焕发之处,安住于心声中而念佛,即安住于光明中而念佛也。此亦胜境,能灭心垢,宜勤习之。心声旋绕,心光焕发,心体自然披露矣。此一真心,如大圆镜,洞达无遮,十方三世,我佛众生,浊世苦轮,净邦莲萼,皆镜中影也。声中即是光中,光中即是镜中,此是最胜境,能永灭心垢,宜加意勤习之。



不杂即止,止者定之机,止杂念而正念现矣。杂念有三:一善念,一恶念,一无记念,三者除尽,方为不杂。心要寂寂,寂寂则善恶念不生。心要惺惺,惺惺则无记念不生。佛外无念,故常寂寂,念中有佛,故常惺惺。不住即观,观者慧之机,前一句过去矣,后一句未来也,现在一句亦不住,了了分明而不可得,不可得而了了分明。若于念佛时,不昏不散,止观定慧,念念圆成。



持佛戒以治身,持佛名以治心,持之久而心纯,持之久而心空,念性戒性,非有二也。板板持戒,不得出头,板板念佛,则临命终时,打破鬼门关,跳出三界矣。若奉戒已有工夫,即以此回向西方,必生中品。若未能兼顾者,且勤念佛,如救头燃。须知人既念佛,即当心佛慈心,行佛悲行,发广大愿,济度众生,一切众垢冤缠,普为忏悔,一切钜细功德,回向西方,如此乃为念佛之正因也。



一事才毕,一语才罢,尚未打点念佛,而四字佛名滚滚出来,此三昧易成之象也。持名不懈,快足又快足,于念佛时,明明持此四字,念头不转,而四字忽然一停,亦非有即四字之念,亦非有离四字之念,亦非有四字以外之念,此谓暂得胜境,非真心空也。然勤勤念佛,此境屡现,则渐渐心空,若因一念心空,遂逐昏沉,是谓无慧。当知心愈空则念愈灵,心愈空则念愈净,以佛心中之我,念我心中之佛,空与不空,更在何处。譬如日与月,周流照天下,此如何妙觉圆明哉。



凡难中发心念佛者,必有奇应,虽地干戈,一乡疫疠,而求佛呵护者,一即一安,百即百安,非佛之有私也,亦平等光中无心而应也。何以故?动念发声,觉阿弥陀佛光明住我顶上,自然念念具足,念念坚固,念念长久,佛光所加,吉神拥护,自然离难,勿转念也。



临命终时,能高念便高念。能低念便低念,或高低皆不能,亦宜将四字默记于心,不令忘失。左右奉侍之人,宜将此四字频频提醒,当知百劫千生所有乱走之路,全在此时一念断得清楚,何以故?六道轮回,皆一念为主,若一念专注在佛,则形虽败坏,而神不散乱,即随一念而往生净土矣。呜呼!但记取阿弥陀佛四字勿忘也。



【按】口念耳听,心念心听,神念神听,为大师十二字念诀。愿从口念耳听入手,能了了分明,不散不昏,便是不乱境界。渐至心念心听,即已六根都摄。若至神念神听,岂非寂之至照之至耶。单念四字,易成片也。惟秽处及大小便时,只宜默念或心念,出声不恭敬。女人生产时,宜出声朗念,因默念心力小,故感应亦小,或致闭气受病也。


四无量心
愿诸众生具足乐与乐因
愿诸众生脱离苦及苦因
愿诸众生永久不离安乐
愿诸众生弃爱憎住平等
南无阿弥陀佛
献花 x0 回到顶端 [16 楼] From:台湾 | Posted:2009-03-11 00:18 |
winkor 手机 会员卡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社区建设奖
小有名气
级别: 小有名气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5 鲜花 x292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民国卓三谛闲古虚大师语录节要



持名念佛,要信真愿切行纯,先须放下胡思乱想一切杂念,单提正念,将四字名号系念在心。不必长用高声,恐伤元气,以致喉痛。若有昏睡时,须用高声以破昏。亦不必长用低声,恐易散入昏,反起思虑。当思虑起时,自觉心不归一,须收来正念,默默持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自他不隔,最易入手,又易纯熟,久久自成念佛三昧也。



【按】文殊所说摩诃般若经云:「若人学射,久习则巧,后虽无心,箭发皆中。」愿即单提正念,默默持去,久久纯熟,自成三昧,如习射既熟,无心皆中也。


四无量心
愿诸众生具足乐与乐因
愿诸众生脱离苦及苦因
愿诸众生永久不离安乐
愿诸众生弃爱憎住平等
南无阿弥陀佛
献花 x0 回到顶端 [17 楼] From:台湾 | Posted:2009-03-11 00:19 |
winkor 手机 会员卡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社区建设奖
小有名气
级别: 小有名气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5 鲜花 x292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民国印光圣量大师文钞正续三编节要



凡我有情,闻是净土法门者,当信娑婆极苦,西方极乐。当信多生以来业障深重,非凭佛力,骤难出离。当信求生决定现生得生,当信念佛定蒙慈悲摄受。由是坚定一心,愿离娑婆,如囚之欲出牢狱,绝无系恋之心。愿生西方,如客之思归故乡,岂有因循之念。从此随分随力,至心持念阿弥陀佛圣号,无论语默动静,行住坐卧,迎宾送客,穿衣吃饭,务令佛不离心,心不离佛。



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纯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屡试屡验。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从着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



摄心念佛,为决定不易之道,而摄心之法,唯反闻最为第一。



宝王随息法门,具摄五停心观。若能随息念佛,即摄数息念佛二观。而摄心念佛,染心渐可断绝,瞋恚必不炽盛,昏散一去,智慧现前,而愚痴可破矣。又即势至都摄六根法门。今之悠忽念佛者,似不宜令依此法,恐彼因不计数,便成懈怠。有肯心者,若不依此法,决难成三昧。若是利根,一七二七,定得一心,纵光之昏钝鲁劣,想十年八年或可不乱矣。



追顶易受病。大声、小声、金刚、默念,随自己精神调停而用,何可死执一法,以至受病乎?随息不如静听,以随得不好,也会受病,静听不会受病。



三昧境相,唯证方了。若论其法,当念佛时,即念返观,专注一境,毋使外驰,念念照顾心源,心心契合佛体,返念自念,返观自观,即念即观,即观即念,务使全念即观,念外无观,全观即念,观外无念,观念虽同水乳,尚未鞫到根源,须向者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上,重重体究,切切提撕,越究越切,愈提愈亲,及至力极功纯,豁然和念脱落,证入无念无不念境界,所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念,即如如佛」者,此之谓也。工夫至此,念佛法得,感应道交,正好着力。现在则未离娑婆,常预海会,临终则一登上品,顿证佛乘。



念佛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较彼不摄者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浅之则得一心,深之则得三昧。能真都摄六根而念,决定业障消除,善根增长,不须观心,而心自清净明了,又何致心火上炎之病乎?观心乃教家修观之法,念佛之人,不甚合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乃普被上中下若圣若凡一切机之无上妙法也。须知都摄注重在听,即心中默念也要听,以心中起念即有声相,自己耳听自己心中之声,仍是明明了了,果能字字句句听得清楚,则六根通归于一,较彼修别种观法,为最稳当、最省力、最契理契机也。



念佛虽贵心念,亦不可废口诵,以身口意三,互相资助。若心能忆念,身不礼敬,口不持诵,亦难得益。所以大集经云:「大念见大佛,小念见小佛。」古德谓大声念,则所见之佛身大,小声念,则所见之佛身小耳。具缚凡夫,心多昏散,若不假身口礼诵之力,欲得一心,末由也已。



念佛法门,注重信愿,有信愿,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无信愿,亦不得往生。世人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愿,已失其要;而又生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则全与真信切愿相反矣。由此而益加信愿,以致一心,则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则成坏想念矣。不可不知!



念佛最要在了生死,既为了生死,则生死之苦,自生厌心,西方之乐,自生欣心,如此则信愿二法,当念圆具。再加以至诚恳切,如子忆母而念,则佛力、法力、自心信愿功德力,三法圆彰,犹如杲日当空,纵有浓霜层冰,不久即化。



欲心不贪外事,专念佛,不能专、要他专,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无奇特奥妙法则,但将一个死字贴到额颅上,挂到眉毛上,心常念曰:「我某人从无始来,直至今生,所作恶业,无量无边,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闻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气不来,定向地狱镬汤炉炭剑树刀山里受苦,纵出地狱,复堕饿鬼畜生,纵得为人,愚痴造业,又复堕落,经尘点劫,轮回六道,虽欲出离,末由也已。」能如是念,如上所求,当下成办。故经中屡云:「思地狱苦,发菩提心。」此大觉世尊最切要之开示。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则不恳切亦自恳切,不相应亦自相应。以怖苦心念佛,即出苦第一妙法,亦随缘消业第一妙法。



念佛之人,不可涉于禅家参究一路,以参究者,均不注重于信愿求生,纵然念佛,只注重看念佛是谁,以求开悟而已。若开悟而惑业净尽,则可了生死,若惑业未尽,则不能仗自力了生死,又无信愿,则不能仗佛力了生死,自力佛力,两皆无靠,欲出轮回,其可得乎?



念佛之人,不可效愚人做还寿生、寄库等佛事,以还寿生不出佛经,系后人伪造,寄库是愿死后做鬼,预办做鬼用度,既有愿做鬼的心,便难往生。如已作,当禀明于佛:「弟子某唯求往生,前所作寄库冥资,通以赈济孤魂。」方可不为往生之障。



念佛之人,当吃长素,如或不能,当持六斋或十斋,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为六斋,加初一、十八、廿四、廿八、为十斋,遇月小即尽前一日持之。又正月、五月、九月、为三斋月,宜持长素,作诸功德,由渐减以至永断,方为合理。虽未断荤,宜买现肉,切戒家中杀生。



念佛最要紧是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力能为者,认真为之,不能为者,亦当发此善心,或劝有力者为之。或见人为,发欢喜心,出赞叹语,亦属心口功德。若自不能为,见他人为,则生妒忌,便成奸恶小人心行,定折福折寿,不得好结果,宜痛戒之。



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又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己分,不计他对我之尽分与否?我总要尽我之分,能于家庭及社会尽谊尽分,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生,以其心与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又须劝父母、兄弟、姊妹、妻室、儿女、乡党、亲友,皆常念佛及观世音菩萨,以此事利益甚大,忍令生我之人,及我之眷属亲友,不蒙此益乎?况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即是成就凡夫作佛,功德最大,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必满所愿。凡诵经、持咒、礼拜、忏悔及救灾、济贫种种功德,皆须回向往生西方,切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一有此心,便无往生之分。而生死未了,福愈大则业愈大,再一来生,难免堕于地狱、饿鬼、畜生之三恶道中,欲复人身,再遇净土即生了脱之法门,难如登天矣。



观世音菩萨誓愿宏深,寻声救苦,若遇刀兵、水火、饥馑、虫蝗、瘟疫、旱涝、贼匪、怨家、恶兽、毒蛇、恶鬼、妖魅、怨业病、小人陷害等患难者,能发改过迁善、自利利人之心,至诚恳切念观世音,念念无间,决蒙慈护,不致有何危险。倘仍存不善之心,虽能称念,不过略种未来善根,不得现时感应,以佛菩萨皆是成就人之善念,绝不成就人之恶念,若妄欲以念佛菩萨名号,冀己之恶事成就者,决无感应,切勿发此颠倒之心也。



但能真切念佛,自可仗佛慈力,免彼刀兵水火。即宿业所牵,及转地狱重报,作现生轻报,偶罹此殃,但于平日有真信切愿,定于此时蒙佛接引。



女人当月经时,可少礼拜,念佛诵经,均当照常。宜常换洗秽布,若手触秽布,当即洗净,切勿以触秽之手,翻经焚香。临产虽裸露不净,乃出于无奈,非特意放肆者比,若至诚恳切出声朗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决不会有苦痛难产、及产后血崩、儿子惊风等患。纵难产之极,人已将死,教本产妇及在旁照应者,皆同出声念观世音,家人虽在别房,亦可为念,决不须一刻工夫,即得安然而生。不但无罪过,且令母子种大善根。但不可心中默念,以默念心力小,故感应亦小。又此时用力送子出,若默念,或致闭气受病。



一句佛号绵绵密密,常时忆念,凡有忿怒、淫欲、好胜、赌气等念,偶尔萌动,即作念云:「我念佛人,何可起此种念乎?」念起即息,久则凡一切劳神损身之念,皆无由起,终日由佛不可思议功德,加持身心,敢保不须十日,即见大效。若只偶念一句两句,便欲见效,则是自欺欺人,虽有功德,欲即由此愈病,决不可得。



念佛必须至诚,或有时心中悲痛起来,此善根发现之相,切不可令常如是,否则必着悲魔。凡有适意事,不可过于欢喜,否则必着欢喜魔。念佛时眼皮须垂下,不可提神过甚,致心火上炎,或有头顶发痒发痛等毛病。必须调停适中,大声念不可过于致力,以防受病。掐珠念能防懈怠,静坐时切不可掐,掐则指动而心不能定,久必受病。卧时只宜默念四字,以免多字难念,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



念佛闭目,易入昏沉,若不善用心,或有魔境。念佛头上若有物摩抚及牵制等,此系念佛时心朝上想,致心火上炎之相。若眼皮垂帘,心向下想,则心便沉潜不浮动,火不上炎,此病即消灭矣。切不可认此为工夫,又不可怕此为魔境。但至诚摄心而念,并想自身在莲华上坐或立,一心想于所坐之莲华,自可顿愈矣。若不敢作莲华上坐立想,恐致或有魔事,但向脚底下想,此种心火头火,均可不生矣。



见佛颇不容易,于未得一心前,断不可萌见佛之念。能得一心,则心与道合,心与佛合,欲见即可顿见,不见亦了无所碍。倘急欲见佛,心念纷飞,欲见佛之念,固结胸襟,便成修行大病,久之,则多生怨家,乘此躁妄情想,现作佛身,企报宿怨,自己心无正见,全体是魔气分,一见便生欢喜,从兹魔入心腑,着魔发狂,虽有活佛,亦末如之何矣。但能一心,何须预计见佛与否?一心之后,自知臧否,不见固能工夫上进,即见更加息心专修,断无误会之咎,唯有胜进之益。



闭方便关,拒绝不急事缘,甚为有益,关中用功,当以专精不二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议感通,感通则心更精一。所谓明镜当台,遇形斯映,纭纭自彼,与我何涉。心未一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况以躁妄心格外企望,或致起诸魔事,破坏净心。



近来修行者多着魔,皆由以躁妄心,冀胜境界,勿道其境是魔,即是胜境,一生贪着欢喜等心,便受损不受益矣,况其境未必的是胜境乎。倘其人有涵养,无躁妄心,见诸境界,直同未见,不生欢喜贪着,恐怖惊疑,勿道胜境现有益,即魔境现亦有益;何以故,不为魔转,即能上进故。



黑影非佛菩萨之影,亦非怨家对头所现之影,以佛菩萨既现,必明了能见其面目等,怨家当现其可畏之相,此影殆宿生有缘之孤魂,冀仗念佛诵经之力,得以超生善道耳。当于课诵回向后,专为回向,令其消除恶业,增长善根,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则于彼有益,庶不负现影一番苦衷。



人之宿生,何业不造,幸闻佛法,当认真修持,庶可消除宿业,超度怨家。若难解结者,倘肯发菩提心,并诚心超度,无不即解结矣。念佛气闷,非体弱故,乃业障所使,但恳切至诚念,如念不来,则心常忆想,能念仍须用口念,不能念,但心转心忆,久久此业即消。以后凡居心行事,必须向厚道一边做,厚则载福,薄则无福可得,若再加以刻险奸巧,便如山峰峻峙,任何雨泽皆不受,任何草木皆不生矣。



【按】大师系莲宗十三代祖师,明示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摄心之法,唯反闻最为第一,一字一句,勿令空过,久久不退,自得一心,愿深信切愿而力行之。


四无量心
愿诸众生具足乐与乐因
愿诸众生脱离苦及苦因
愿诸众生永久不离安乐
愿诸众生弃爱憎住平等
南无阿弥陀佛
献花 x0 回到顶端 [18 楼] From:台湾 | Posted:2009-03-11 00:20 |
winkor 手机 会员卡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社区建设奖
小有名气
级别: 小有名气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5 鲜花 x292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民国慈舟普海大师法汇节要



佛有大智,知机知根,死心念佛,七日无有不得一心不乱者,不肯死心,不能济事。心本活泼灵通,云何言死?盖以念人情恩爱名利是非之心,换来念佛,古人所谓「打得妄想死,救得法身活。」譬如作贼人,贼心死下去,一心作正人。心若真死,将谁念佛?要想念到一心不乱,还要一心不乱念。



念佛须切实用功,念至无能念所念,亦无身心世界,念即无念。杂念一起,即成障碍,此岂早上念几句,晚上念几句,所能念得成的吗?此念佛之念,应如铁帚一样,扫去一切杂念,杂念虽多,不出念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等。先以铁帚扫粗念,后扫细念。虽一时扫不尽,也须减少,务必扫清,方见太平。要自己检察明白,念佛能不能扫去自己的恩爱牵缠,若扫不了,须生大惭愧。所谓信要真信,愿要切愿,行要实行,方得真实受用。



【按】死心念佛之死字最妙,财色名食等妄心不死,如何能得一心不乱耶?


四无量心
愿诸众生具足乐与乐因
愿诸众生脱离苦及苦因
愿诸众生永久不离安乐
愿诸众生弃爱憎住平等
南无阿弥陀佛
献花 x0 回到顶端 [19 楼] From:台湾 | Posted:2009-03-11 00:20 |

<< 上页  1   2   3   4  下页 >>(共 4 页)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84223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