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文化價值觀我先不討論,就想就樓主裏面提到的幾件事情說一下我的看法:
1,台灣企業轉移大陸。
之前和數位一位朋友討論這個問題,我的觀點是台灣的確因爲大陸失去了80年代末期産業轉型(由底層代工生産轉爲高端精密制造)的機會。到現在已經是越陷越深積重難返了。但這個根本不能怪別人,只能說自己沒有長遠的目光。台灣的制造業忍不得短時間的陣痛,結果喪失了産業升級的機會。樓主說什麽台灣企業都往大陸跑,我只是想問問樓主像富士康這種下遊的生産制造型企業,面對台灣和大陸,他會選擇誰我想是一目了然的。
我個人一點都不喜歡富士康這種台資企業。在我看來,如果不是因爲大陸的政策傾斜,甚至包含一些微妙的政治庇護,富士康早就被趕出大陸了。試想想,富士康在大陸廠區是連大陸公安部門即使有執法命令都不能隨意進出的禁區,還有他們準軍事化的管理,無休止的加班,我想不要說是在台灣本土,即使是在稍微開放一點的大陸城市,這樣的公司老早就被修理了。
時過境遷,80年代是大陸“懇請”台灣企業登陸投資,而現在主客倒置,不僅如此,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如果台灣還抱著那幾個沒有前途的産業來回折騰,等到大陸完成産業升級(簡單的例子例如吉利收購沃爾沃品牌,高鐵,清潔能源的發展),台灣就真的只能喝西北風了。當然台灣人說我可以去越南,去印度,去東南亞,如果你真要這麽說,我也沒意見,至少我個人是非常歡迎這種表態的....
2,台灣的創造力
我承認即使是可以預計的將來,在創新這個環節,台灣還是要優於大陸的。但我不得不說,台灣的“創新”相比大陸的“創新”。其實真有點五十步笑一百步的感覺。說的難聽點台灣主要是山寨日本,大陸呢不爭氣,山寨了台灣的很多東西。但這也僅限於一些初中級的民用産品。到了真正關乎國家戰略和安全層面上的東西,大陸方面畢竟握有太多人才和資源上的優勢。而具體到人才層面,不要談什麽愛國不愛國,古人早就說出了人才具有“擇主而仕”的流動性。現在也許不能說“主”,但我想人才會更關心自己工作的平台。一個簡單的例子,中國足球很爛,踢不過韓國,也踢不過日本,但如果中日韓都想請一位世界名帥,開出的條件都一樣,那這位名帥會選的多半會是中國,原因無它,因爲作爲中國國家隊的主帥,他的工作平台更寬廣,曝光率更高,獲得獎杯後的榮譽和利益也都更大。而台灣呢,內部政治惡鬥、外部看人臉色,如果要追求個人價值的最大化,我也不會選擇台灣,當然我也不會選擇大陸,畢竟大陸社會在有些方面簡直是天怒人怨。
3,韓國日本真的很愛國貨?多了解一下實際情況吧,日本制造業很精良發達,他們愛國貨我倒信,至於韓國,看你樓主還是韓劇看多了,至少我聽說的韓國數碼市場佳能和SONY的份額是不低的。
4,ECFA本來就是一個政治上妥協而産生的經濟協議。大陸和台灣都有自己的算盤和顧忌。表面上看台灣是有利,但是時勢比人強,大陸在政治外交上擁有絕對的主導權。這點“利”可以讓台灣暫時踹口氣,但對於大陸來說,的確可以用這點“利”來控制台灣。不過我也奉勸台灣看到上面這些不要動不動就談什麽“悲情”,什麽“打壓”,這些個詞你們更應該對山姆大叔說才對。小國與大國的對抗,“悲情”除了可能會多出一兩本暢銷名著之外,從來都是沒有一點現實作用的。說句題外的話,好像台灣也沒有拿得出手的文學研究...所以“名著”也不好指望了...
5,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事情在那個地方都有。但要看深層次原因。如果不是上層建築自己不講信義,失信於民,整個社會風氣也不會那麽差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