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13412 个阅读者
 
<< 上页  1   2   3   4  >>(共 4 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ii810638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人物
级别: 小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7 鲜花 x117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破窗理论」与「病鱼理论」

李孟怡 2010/02/10


美国Stanford大学心理学家辛巴杜(Philip Zimbardo) 曾于1969年在美国加州做过这样一项试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辆停在比较杂乱的街区, 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他把停在杂乱街区的那一辆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摆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也安然无恙。 后来,辛巴杜用铁锤把摆在中产阶级社区的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威尔森(James Q. Wilson)和凯林(George L. Kelling)两位犯罪学学者依循这项试验,于1982年提出了「破窗理论」(Broken Windows Theory)。

破窗理论主张,若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未得到及时维修,路人便会认为这个地区是没人关心,某些人受到暗示破坏没人管就会开始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于是从这栋大楼开始 扩散到其他邻近街道。久而久之破窗户就会愈来愈多,而这些破窗户带给人造成一种失序的无力感。

破窗理论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对于损害、失序视若无睹、放任的后果远比其本身所造成的损害更大,终究导致无法控制的后果。破窗理论其实是暗示我们,若有一个窗户破了便要赶紧把 它修好,以免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会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人乱丢垃圾没人管,很快的也会有人接二连三的群起「效法」。

本人基于破窗理论另外提出一个理论称之为「病鱼理论」(Sick Fish Theory)。观察鱼缸里的鱼,如果一条鱼健康活泼,没有别的鱼会欺负他,可是只要这条鱼一生病,体力不支,游不动,别的鱼马上就会来攻击它,咬他的尾巴,如果这条鱼被咬了一口,别的鱼会过来咬另一口,让它死得更快。因此要让别的鱼不攻击你,最好的方法不是去攻击其他鱼,而是「保持健康活泼」。

病鱼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团体中不健康、病态的行为会引来更多的不健康与病态行为。防止发生犯罪行为必须将病态的行为立即消除,让每个人都随时处在「健康」的行为状态,以避免引来更多的劣质模仿,造成更多的问题,只要随时将团体中个人的行为保持在稳定的健康状态下,对于不良份子立即处理,则团体中不良与病态、犯罪行为将很难存在!



问与答之中,不清楚的观念,就要继续追问,直到完整且清楚,一劳永逸。
学习严禁一知半解,似是而非。
给所有网友:沉默不语是双输,踊跃发表是双赢。
献花 x0 回到顶端 [30 楼] From:台湾中华电信 | Posted:2010-06-28 21:37 |
ii810638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人物
级别: 小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7 鲜花 x117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Routine activity theory



柯恩 & 费尔逊所提出来的日常活动理论,是将生活方式暴露理论更具体化及正式化,其核心观念是认为在其他条件相等之下,犯罪的机会愈大,犯罪和被害的可能性就愈 高,而社会上日常生活型态的改变,使得人们有更多或更少犯罪和被害的机会,因此也改变了犯罪率或被害率,当有能力及动机的犯罪者接近没有受到合理保护之犯 罪标的物时,犯罪就可能会发生。



日常生活理论认为犯罪乃下列三项因素聚合的结果:

1、有能力及动机的犯罪者。

2、合适的犯罪标的物。

3、抑制犯罪发生者(监控者)不在场。



Routine activity theory is a sub-field of rational choice criminology, developed by Marcus Felson and Lawrence E. Cohen.

Routine activity theory says that crime is normal and depends on the opportunities available. If a target is not protected enough, and if the reward is worth it, crime will happen. Crime does not need hardened offenders, super-predators, convicted felons or wicked people. Crime just needs an opportunity.

The basic premise of routine activity theory is that most crimes are petty theft and unreported to the police. Crime is neither spectacular nor dramatic. It is mundane and happens all the time.

Another premise is that crime is relatively unaffected by social causes such as poverty, inequality, unemployment. For instance, after World War II, the economy of Western countries was booming and the Welfare states were expanding. During that time, crime rose significantly. According to Felson and Cohen, this is because the prosperity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offers so much opportunities of crime: there is much more to steal.

Routine activity theory is controversial among sociologists who believe in the social causes of crime. But several types of crime are very well explained by routine activity theory including copyright infringement, related to peer-to-peer file sharing, employee theft, and corporate crime.



References

Marcus Felson, Crime and Everyday Life. Insight and Implications for Society, Thousands Oaks : Pine Forge Press, 1994

Lawrence Cohen and Marcus Felson, « Social Change and Crime Rate Trends : 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 »,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4 (4), 1979, pp. 588-608

Ronald V. Clarke and Marcus Felson M., 1993, « Introduction : Criminology, Routine Activity, and Rational Choice », Advances in Theoretical Criminology : Routine Activity and Rational Choice, vol. 5, pp. 1-14


问与答之中,不清楚的观念,就要继续追问,直到完整且清楚,一劳永逸。
学习严禁一知半解,似是而非。
给所有网友:沉默不语是双输,踊跃发表是双赢。
献花 x0 回到顶端 [31 楼] From:台湾中华电信 | Posted:2010-06-28 21:41 |
ii810638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人物
级别: 小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7 鲜花 x117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犯罪学学派整理
犯罪学因经历各个时代不同学者论述,产生许多理论。兹整理主要学者论述如下:

1.     法国塔德 (Tarde):犯罪模仿法则

2.     美国齐林 (Gillin):犯罪学与刑罚学

3.     波格斯 (Burgess) 、特拉西尔 (Thrasher) 、萧氏 (Shaw) 及马凯 (Mckay) 发表其生态学研究与犯罪地带:芝加哥学派 (Chicago shool)

4.   佛洛伊德 (Freud):心理分析理论 (Psychoanalytical Theory)

5.   雪林 (Sellin) :文化冲突理论(Cultural Conflict Theory)

6.   米勒 (Miller) :下阶层文化冲突理论 (Theory of Lower-Class Culture Conflict)

7.   涂尔干 (Emile Durkheim) :无规范理论 (社会乱迷学说) (Anomie Theory)

8.   梅尔顿 (Merton) :紧张理论 (Strain Theory)

9.   柯恩 (Cohen) : 非行少年次级文化理论 (Delinquent Subcultural Theory )

10.克拉法德 (Cloward) 及奥林 (Ohlin) : 机会理论 (opportunity Theory)

11.赫胥 (Hirschi) :控制理论(Control Theory)

12.赫胥&盖佛森:ㄧ般性犯罪理论

13.雷克利斯 (Reckiess) : 抑制理论 (containmnent Theory)

14.苏哲兰 (Sutherland):差别接触理论 (Differential Association Theory)

15.艾克斯:差别强化理论

16.爱克斯 (Akers) : 社会学习理论 (Social Learning Theory)

17.杰佛利 (Jeffery) :社会疏离理论(Social Alienation Theory) 及 1977 年提出生物社会学习理论 (Biosocial Learning Theory)

18.达伦道夫 (Ralf Dahrendorf) 、昆尼 (Quinney) 等:冲突理论 (Conflict Theory)

19.贝克 (Becker) 与李玛特 (Lemert) :标签理论 (Labeling Thoory)

20.布列卫特 (Braithwaite) :明耻整合理论 (Reintegrative Shaming Theory)

21.盖佛森及赫西 (Gottfredson and Hirschi) :一般性犯罪理论 (A General Theory of Crime)

22.赫根 (Hagan) :权力控制理论 (Power - control theory)

23.桑普森&劳伯:逐级年龄非正式社会控制理

24.玛札&西克斯:中立化技术理论

25.塔德:模仿理论

26.犯罪区位学研究:芝加哥学派

27.米勒氏:犯罪副文化理论--焦点关心(即下阶层文化冲突理论)

28.渥夫干&费洛库提:暴力副文化理论

29.墨尔顿:社会结构与乱迷

30.柯恩:帮派副文化理论

31.克劳渥&奥林:差别机会理论

32.安格纽:ㄧ般化紧张理论

33.昆尼:激进冲突理论

34.普拉特:激进派冲突理论

35.达伦道夫:冲突理论


问与答之中,不清楚的观念,就要继续追问,直到完整且清楚,一劳永逸。
学习严禁一知半解,似是而非。
给所有网友:沉默不语是双输,踊跃发表是双赢。
献花 x0 回到顶端 [32 楼] From:台湾中华电信 | Posted:2010-06-28 21:49 |

<< 上页  1   2   3   4  >>(共 4 页)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56666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