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778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心與心性

圖 1.



心與心性/鄭振煌
西藏生死書第四章 心性
一、介紹心性:真上師、真學生、真法門。
這本書共二十二章,最重要的就是這一章心性,
最難懂的也就是心性。難懂是因為心性不是經驗中的境界,
所有的語言、文字、思考僅能够就經驗過的事物來表達,
若不是經驗中的事物,就說不出來。如果你沒有到過紐約,
你就沒辦法形容紐約;你沒有到過北京的紫禁城,
你就沒辦法說明紫禁城。我們使用的語言、文字,
頂多在描述我們經驗中的現象,但是在描述時,已經打折又打折,
透過語言、文字表達出來早已經不是那個真實的相貌了,
更何況每一個reality實相後面有無盡的因緣,
萬事萬物都是由無邊無際的條件所形成。
學佛,尤其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的就是了解心性,
學佛的第一步就是了解心性,因此人生最幸福的事是什麼呢?
老師教導你了解心性,介紹你了解心性。
問題來了,心性indescribable、inexpressible,不可以表達,
不可以說明,因為它不是一般人的境界。
心性是每一個人自內證的境界,所以很難說明。但即使再難,
上師都還要用一隻手指頭指著月亮,
讓我們循著手指頭的方向看到月亮。
所以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了解心性。
在實修之前,對心性要有知識上的了解,這需要有三個條件:
真上師、真學生和真法門。
真上師要通達顯密的教理,有實修並證悟了心性,
所謂內證即通過往內觀照內心,確實了知「我證悟到心性了!」
一定要有實證功夫的上師才能把心性表達出來,雖然如此,
但是言不盡意,心性是無法用語言文字表達的,
用語言文字表達或用腦筋思考出來的是「名」(或稱為「法」),
「名」所指的真理是「義」,而「名」和「義」是有一段距離的。
唯有實修,才能體證「義」
真學生就是有信心、恭敬心、發心要證悟心性的學生。
真法門就是方法一定要對。
作者在這章中提到,他小時候非常幸福,與他的上師形影不離,
上師不斷引導他去了解心性是什麼?心性就是心的本性,
心是有生滅的,有現象、妄念、念頭、種種分別、存在等作用,
世界就是心所認知出來的,心是能觀,境是所觀。一切境界、
世界萬象都是我們心中所呈現的影像,
這是唯識學「境無唯識」的道理。
我們對於世界萬物的印象和價值觀,都是我們的心所呈現出來的。
我們對於世界的見聞覺知,必須有好幾個所依(條件),
包括境界依、根依、分別依、染淨依、根本依、種子依,
非常複雜。總之,這個世界對有情眾生而言,
是心依於很多條件所呈現出來的影像,
這種影像已經打折又打折,根本不是那個真正的外境,
頂多只是那個外境表面的當下現象,
根本看不到前一秒鐘或後一秒鐘的現象,
甚至連表面的當下現象都看不清楚,
因為一切現象都是不斷在流動變化的整體,
我們怎麼能够看到它們的真實形像呢?
作者有兩次開悟心性的經驗,這是很兩個關鍵的時刻,
影響了作者之後的修行。年紀小的時候,
能跟慈悲的上師住在一起,這是最幸福的事。
第一次發生在作者六、七歲的時候。作者在上師的房間內,
房間後面牆壁上掛著上師前世的大畫像。
畫中人物莊嚴而令人敬畏,當酥油燈閃爍不定地照在畫像上時,
更是令人肅然起敬。當作者知道要發生什麼事之前,
上師做了極不尋常的事,突然抱住作者,把他舉了起來,
在他的臉頰上重重吻了一下。有很長的一段時間,
他的心整個空掉了,他沉浸在濃濃的柔和、溫暖、
信心和力量之中。當時他所有的心都能融化掉了,
融化在上師的慈悲之中,那時候妄想都沒有了,
那個狀態就是心性,當你沒有妄想的時候,就是心性。
當你融化在清淨、純真之中,毫無妄念的時候,就是瞥見了心性。
第二次是他九歲的時候,發生在朝禮西藏南部地區的途中,
他們在蓮花生大士曾經在其中禪修過的洞穴中歇腳。
上師把他找來,叫他坐在上師面前,洞中只有師徒兩人。
上師說:「現在我要將重要的『心性』傳示給你。」
上師拿起鈴和小手鼓,唱起上師祈請文,
從本初佛一直到他自己的上師。然後,上師做了心性的傳示。
突然上師瞪著幼小的作者,拋過來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
「心是什麼?」作者整個人被懾住了,他的心瓦解了,
沒有言語,沒有名稱,沒有思想──事實上,連心都沒有。
inexpressible,那個就是。
當你沒有妄想心的時候,就可以證悟心性。
密勒日巴的上師馬爾巴為了要讓他見到心性,
就叫他搬石頭跑到山頂上,將石頭搬上去又搬下來,
反覆不斷,要讓他把心、妄想降服,
讓他到最後都沒有分別心的時候,就進入了心性。
二十世紀西藏有一位最偉大的上師米龐仁波切,
他寫了一本書《掌中寶》,The jewel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講的就是心性、覺悟之道。他曾說他故意製作了某一個器具,
時鐘或玩具車,組成好了立刻又拆掉。我們看到在法會進行中,
沙壇城辛辛苦苦做出來,那麼莊嚴,法會一結束,
就立刻一根手指頭劃為零零碎碎的,法界無量無邊的加持的細沙,
不執著一切,化有為空,把經過加持的沙子灑向大地、河川,
加持一切的眾生,這就是利用種種方法來引導眾生進入心性。
二、心是妄,性是真。
中國佛教裡面也都有相同的故事,尤其是禪宗。
禪宗的老師就是用盡各種辦法,讓弟子瞥見心性,
我們所謂的「棒喝」,所謂的「你問東,師父答西」,
這個就是在教心性。六祖壇經裡面,慧能大師到法性寺,
看到二位和尚在爭辯,一個說是風動,一個說是幡動,
六祖說:「仁者心動」。這裡的心就是會動的那種妄想,
而所謂的心性就是心的性,心的本質,不動的本質,
眾生生命的底蘊,那稱作心性。所謂心是妄,性是真。
三、不識心性:因接近、深奧、單純、美妙。
我們不了解心性。什麼是心性?心性遍一切處,通一切時。
正因為心性遍一切處時,我們就看不到了,
因為處處時時皆是心性,可是我們都不了解,
它不是肉眼所可以看到,肉耳所可以聽到的,
它就是一切萬物的本質。因為它太深奧了,太單純了,
而又太美妙了,所以我們無法了解心性。禪宗「不立文字」、
「教外別傳」、「直指人心」,都是針對心性而言。
「明心見性」就是見到心性、真如心、不生滅的心。
上上根機可以直接明心見性,否則須透過禪修內觀,
破除妄想執著,才能見到心性。
四、表面意識(前六識)→潛意識(第七末那識)
→根本識(第八阿賴耶識)→心之性
西藏話稱佛教徒為Nangpa,意指內省的人。若就唯識學來說,
是從表面意識而進入潛意識,而進入根本識,
根本識融化之後就是心的本性。禪修是什麼?放下一切外緣,
到一個寧靜地方,然後心靜下來,心靜下來就看到了第六識,
再深入看到第七識,再深入看到第八根本識「阿賴耶識」。
破五陰首先破色陰而後破受陰,後破想陰,後破行陰,
而後破識陰,色、受、想、行、識這五蘊就是眾生執著
為我的成份,一一去破它。
所謂破它,不是把這個世界給粉碎掉,不是把肉體給殺掉、燒掉,
而是有智慧了知這個肉體、這個宇宙的真相,心得到解脫,
不受束縛,這個叫「破」。
破色陰,外在的世界和有情眾生本身的肉體叫作色陰,
破色陰就是了知物質的緣起性空,不起執著分別。受陰,
你可以感受苦、樂、憂、喜、無記,感到熱、冷、快樂、憂愁,
但是內心不要受影響,accept the reality,一切都是無常,
一切都是性空。之後破想陰,
去觀你的起心動念,念頭來、念頭去,來無影,去無踪,
像一面大鏡子,只是觀照它,它來了,它去了,任它來,任它去。
再來破行陰,了知這個世界是虛妄的,
就不要為暫時的不如意而煩惱痛苦,一切都會改變的,
而且有能力改變它的,只要accept the reality,
接受事實就可以超越。最後再來破識陰──即意識。
破色陰,放下對外境的分別執著、對自己肉體的分別執著;
破受陰就放下前五識的執著;破想陰即放下第六識的執著;
破行陰即放下第七識的執著,
亦即不再我癡、我愛、我見、我慢,不再自我中心;
破識陰即放下第八識的執著,一見到第八識的無明業相,
當下根本識融入法界,一融化掉了就見到了心的本性,
稱作心性,稱作Amala。Amala是什麼?是一種水果,
經上講如來觀眾生和世界如觀掌中菴摩羅果。
二、三十年來我一直往返印度,從來沒有見過菴摩羅果,
這次去印度才終於看到菴摩羅果的樹,果子都沒看到。
導遊有一次在休息站告訴我這樹就是菴摩羅果的樹,
比一個人高些,在印度只有少數地方有。
我說:「菴摩羅果到底長什麼樣子?」
他說大約手握得住這麼大,透明的。原來如此!
如來觀世界和眾生如觀掌中菴摩羅果,
因為這個水果本身就是透明的,
放在我的手掌裡就可看得清清楚楚,這是智慧,
通達真空妙有、生死的過程,當然就看得清清楚楚,
這個叫作菴摩羅果,
用菴摩羅果來譬喻我們清淨的心性,那就是心之性。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5-10-10 07:49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56061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