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2042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分享] 自性 (梵语:स्वभाव,svabhāva,斯瓦巴瓦*

在印度诸宗教中,自性
(梵语:स्वभाव,svabhāva,斯瓦巴瓦*
巴利语:sabhāva,藏语:རང་བཞིན,
威利:rang-bzhin),
又称自体、法体、体、实性,
是个哲学术语,指所有事物(法)自身拥有、
自体形成、自身决定存在形态的性质,
是常住的、不变的、独立,不依缘起而变化的;
其外在特征,则为自相。这个概念在不二论、
毗湿奴派中是个重要的课题。
佛教也接受了这个概念,
在部派佛教时期发展出自己的论述。
在大乘佛教和大圆满等中,
也是很重要的理论之一。
在佛教文献中,它与本性(prakṛti)
或我(ātman)经常被视为同义词,
但自性的起源较晚,
直到部派佛教的论藏中才使用这个术语。
梵语:svabhāva,由स्व(sav-,自己的)
与bhāva(有)所组成,
这个术语源自古印度哲学,
原指法(dhárma)存有自身的性质。
与古希腊形上学中的本体、本质、实体,
及康德哲学中的物自身
(德语:das Ding an sich)的意义接近。
在佛教采用之后,自性又被用来作为真如、
法性与实际等的同义词,
唯有觉悟圣者才能了知。这两种观点,
形成世俗自性,与胜义自性的区别。
佛教主张无常、无我,因此一般来说,
不承认世俗自性存有,而改以空性来取代。
但是在不同学派中,对于胜义自性是否存有,
其见解不一,例如,
如来藏学派认为如来藏拥有不变的本性,
为胜义自性。
公元前1世纪般若经文献中已言诸法无自性、
诸法空,甚至如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的五蕴皆空性。
公元2世纪中观学派的祖师龙树,
上承般若思想传统,继续发扬无自性的空义。
他认为般若文献的空
只是对宇宙与人生的深刻观察,
但并未提出严密论证去证立空的本性,
因而只有空的思想,
而没有空的哲学及空的理论。
龙树主张严格论证。在《中论》中,
龙树并不是从正面去证明物件的自性空。
相反,他采用反证法,先假设物件有自性,
分别从4方面(因果关系、同一性与别异性、
运动与时间、作用者与对象)
去导出种种矛盾
(亦即物件之自性,将会破坏世间法),
去反证事物不拥有自性。
非实在也不是非实在
《楞伽经》中提出七种性自性,
包括,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
大种性自性、因性自性、缘性自性、成性自性。


析空观 体空观
【析空观】
谓分析諸法以入于空之观法,
具称「析 色入空观」、
「析假入空观」、「析法入空观」,
或称析法观、生灭观、拙 度观。
乃贬小乘及《成实論》所說空观之语。
即分析人乃由五蕴、十二处、
十八界等要素所构成,
分析色法至极微(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
或分析心 至一念(六十刹那),
而依此分析之结果,
观人、法二空之理,是为小乘之 观法。
以慧分析知人法二空,
何者﹖既言五阴和合成人,
为色阴是人耶﹖为 受阴是人耶﹖
如此推求,都无有人,
乃知人空。其法空者,如细色成粗色,
「刹那」成「念」,
于是观察若多细色和合成粗色,
即无自体,故空。刹那 成念亦如是,
是求六十刹那为一念,故得知法空,
所以观一切法之「因成假」、 「相续假」、
「相待假」而得知「法空」。
【体空观】
即观色心諸法的当体如幻即空。又称即空观、
如幻即空观。由于 一切均由因缘所生,
并无实自性,因此色心諸法不待分析,
当体如幻、即空。
直观因缘所生法,本性空寂,如幻如梦。
将此体空观及藏教之析空观作一对 照,
兩者皆从假入空观,亦均有破界内見思惑之能,
但观法上巧拙不同,体 空观被称为巧度观,
析空观被称为拙度观。
《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
解释「巧 度」、「拙度」
云︰「若用草筏名为拙渡,
用方舟者名之为巧。…
苦行头陀, 初中后夜勤心禅观,
苦而行道名为拙度,…
观諸法实无缚无解,心得清净名 为巧度。」
体空观 为' 析空观 '之对称。
全称体色入空观、体假入空观、
体法入空观、体法观。
系指不待析破色、心诸法,
而直接体达'因缘所生法,当体即空'之观法 。
三论玄义有言(大四五·四上):
'小乘拆法明空,大乘本性空寂。
'即指成实论等之观空法,
乃析破色、心诸法而见空;
相对于此,
大乘则直观因缘所生法本性空寂,如幻如梦。
于天台宗,
以此体空观为四教中通教菩萨所修观空之法,
而以析空观为藏教之观法。
又将体空观与析空观作一比较,
谓两者皆属于从假入空观,
亦同样能破界内之见、思二惑;
然其观法则有巧、拙之别,
乃以体空观为巧度观,
以析空观为拙度观。
[维摩经玄疏卷二、
法华文句卷六上、
摩诃止观卷三下、四教义卷一、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三之四]
析空观 谓分析诸法以
入于空之观法 。 “ 体空观 ”之对称。
具称析色入空观。 又称析假入空观、
析法入空观,或称析法观、生灭观、拙度观。
乃贬小乘及《成实论》所说空观之语。
《摩诃止观》卷三(下)云(大正46·32a):
“小者小乘也,智慧力弱,但堪修析法止观,
析于色心。”即分析人乃由五蕴、十二处、
十八界等要素所构成,
分析色法至极微(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
或分析心至一念(六十刹那),
而依此分析之结果,
观人、法二空之理,是为小乘之观法。
《三论玄义检幽集》卷一引
《中论疏记》卷一(末)之说释云
(大正70·387c):
“言析法明无生者,述义云,
以慧分析知人法二空,
何者?既言五阴和合成人,为色阴是人耶?
为受阴是人耶?如此推求,都无有人,
乃知人空。其法空者,
如细色成粗色,刹那成念,
于是观察若多细色和合成粗色,
即无自体,故空。
此以细过粗,然以细成粗时,
粗无自性,故空。
乃观细者本无,今有是生,已有是无是空,
此以空过细,必以本无今有,
已有还无,空过细色故,
刹那成念亦如是,
是求六十刹那为一念,故得知法空,
所以声闻观因成假,缘觉观相续假。”



【体空观】
即观色心諸法的当体如幻即空。
又称即空观、如幻即空观。
由于 一切均由因缘所生,
并无实自性,
因此色心諸法不待分析,
当体如幻、即空。直观因缘所生法,
本性空寂,如幻如梦。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未知地址 | Posted:2020-11-05 11:39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71218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