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160 个阅读者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yun65468
数位造型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路人甲
级别: 路人甲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鲜花 x0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哈啦][显示卡] 万金刀锋 Acer Predator BiFrost Intel Arc A770 OC 显示卡开箱评测

Acer Predator BiFrost Intel® Arc™ A770 OC 搭载 16 GB GDDR6 显示卡记忆体,并透过 Xe-Core 内的 XMX AI Engines 以及 Intel XeSS(Xe Super Sampling) 技术来强化游戏以及内容创作性能,藉由第 5 代 AeroBlade 3D 刀锋鼓风扇以及轴流式 FrostBlade™ 2.0 风扇,搭配均热板来压缩显示卡所需安装空间,这张显示卡以万元内售价及三年售后保固为玩家带来 2K 解析度入门游戏显示卡选择,本篇开箱除了游戏性能测试外也额外带来 AI 人工智慧性能测试。


本文章同步发表于无广告开箱评测网站 PC Unboxing 上,请参考超连结。
Acer Predator BiFrost Intel Arc A770 OC 显示卡规格:
显示核心:Intel Arc A770
PCI Express:4.0 x16
Xe-Cores:32
Ray Tracing Units:32
XMX Engines:512
GPU 时脉:2200 MHz / boots: 2400 MHz
Memory 规格:16 GB GDDR6
Memory 频宽:560 GB/s
记忆体介面:256-bit
尺寸:267 x 117 x 42 mm
占用槽位:2 Slot
供电接口:2x PCIE 8-Pin
建议电源瓦数:650W
DirectX:12 Ultimate
显示输出:1x HDMI 2.1、3x DisplayPort 2.0
多萤幕输出上限:4

Acer Predator BiFrost Intel Arc A770 OC 显示卡开箱
这张显示卡笔者早在 Intel Arc A770 跟 A750 性能解禁前就在 Predator Gaming 的社群媒体 X 上看到,不得不说这个中二风格当时就直接打中我的喜好,过了将近快要两年之后总算有这个机会上手开箱测试它了!
Acer Predator BiFrost Intel® Arc™ A770 OC 使用 Intel Arc A770 显示卡核心,在开卖当前就有着早鸟优惠价格硬生生比 Intel Arc A770 限量版显示卡便宜了两千块,只能说 Acer 很不给 Intel 面子呢。
6 nm 制程的 ACM-G10 显示卡核心使用代号为 Alchemist 的 Intel Xe HPG 架构,内部由 32 个 Xe-Core、32 个 Ray Tracing Units、512 个 XMX Engines 集合组成,Acer Predator BiFrost Intel Arc A770 OC 搭载 16 GB GGR6 显示卡记忆体,TGP 为 210W;Turbo 模式可提高至 235W,官方建议搭配 650W 以上的电源供应器使用。
日常使用上 A770 支援 DirectX 12 Ultimate 等 GPU API,与 AV1、HEVC、H.264 影音编解码功能和 VP9 串流解码等等。

∆ Acer Predator BiFrost Intel® Arc™ A770 OC。

∆ 背面印有基本特色。

∆ Acer Predator 大字样。

∆ 盒装内附赠 ADATA 威刚 UV350 32GB UFD 里面灌有显示卡驱动程式以及 Predator BiFrost App,但笔者是习惯直接到官网下载最新版本驱动。

显示卡本体并没有附赠金手指保护套或是萤幕输出防尘塞,这部分相对可惜了些若消费者想要保护或是收藏的话,就需要额外自己购买,但应该是考量的成本问题吧。
Acer Predator BiFrost Intel Arc A770 OC 显示卡的长宽高尺寸为 267 x 117 x 42 mm,散热模组系统使用第 5 代 AeroBlade 3D 刀锋速冷金属散热风扇,和直径Ø 92 mm 轴流式 FrostBlade 2.0 风扇所组成。
在通电运作时左边比较小颗的 AeroBlade 3D 刀锋风扇会有些许折射灯光效果,这个小风扇会以涡轮扇的形式进行散热风流也就是会从萤幕输出接口那边排热;大颗的 FrostBlade 2.0 风扇则是由强化背板开孔处直接穿透散热。

∆ 显示卡正面视角。

∆ 涡轮扇 AeroBlade 3D 刀锋速冷金属散热风扇。

∆ 轴流式 FrostBlade 2.0 风扇。

金属强化背板能够提升 PCB 本身的物理结构强度并且稍微协助背面 IC 散热,后方印有大量的 Acer Predator 标志及文字进行造型设计,最重要的还是显示卡尾端为了搭配轴流式 FrostBlade 2.0 风扇散热,将散热鳍片上方留有大面积开孔。

∆ 显示卡强化背板一览。

∆ 背面纹路装饰,显示卡螺丝上没有防拆贴...所以....

∆ 强化背板开孔,让尾端风流经过散热鳍片后直接通过排热。

前面有提到这张显示卡外部使用涡轮风扇,为的就是搭配内部散热模组进一步将显示卡厚度压缩,让整张显示卡厚度仅为 42 mm 也就是会使用到 2 Slot 的机壳 PCIE 安装位置,相当适合 M-ATX 或是 Mini ITX 主机板或机壳安装。
根据笔者实际测试过后,实际显示卡整体功耗 TGP(Total Graphics Power) 在预设情况下约在 210~220 W 左右,显示卡藉由两个 PCIE 8-Pin 为其供电;官方建议搭配 650W 以上的电源供应器使用,但若是使用功耗较大的 Intel i9 或是 AMD R9 处理器一起装机,那笔者会更建议把电源瓦数再加高会更加保险。

∆ 显示卡厚度仅 42 mm,仅会占用两槽的 PCIE 安装位置,适合空间有限的平台使用。

∆ 由 2x PCIE 8-Pin 供电,可以沿用旧有电源来升级显示卡。

显示卡有四个萤幕输出接口分别是:1x HDMI 2.1、3x DisplayPort 2.0,显示卡萤幕接口下方留有大面积开孔给涡轮扇将散热风流排出显示卡。

∆ 1x HDMI 2.1、3x DisplayPort 2.0。

∆ 显示卡尾端设有锁孔可以相容部分 PC 内的显示卡固定支架,同时也可以看到显示卡由四根热管散热。

Acer Predator BiFrost Intel Arc A770 OC 显示卡拆解展示
接着笔者手动来拆解这张 Acer Predator BiFrost Intel Arc A770 OC 显示卡,这边要提醒各位玩家「我不建议、不推崇消费者自行拆解显示卡,因为有可能导致人损故障失去原厂保固」,笔者会拆解仅仅是为了展示用途提供给大家参考。
手上这张显示卡上的螺丝并没有防拆贴,整个拆解过程算是简单只是螺丝有超级多个,如果真的有要拆解研究要记得排列好螺丝,并记清楚从哪边拆下来的。
显示卡内部散热模组使用四根扁形热导管搭配铜底均热来导热,整体概念与笔电相似,看来 Acer 是把笔电端的技术力移植上来了呢!

∆ 大部分螺丝都从显示卡背面方向卸除即可,光是强化背板就有这么多螺丝。

∆ 显示卡背面 IC 几乎都有辅助散热。

∆ 强化背板接触面也是金属接触材质面。

∆ 散热模组拆卸。

∆ 这张卡在发热量较低的 IC 上,都使用皮肤色导热介质协助导热,但它不是散热膏比较像是泥膏状的东西,显示卡核心还是使用散热膏。

∆ 皮肤色导热介质不建议擦除,显示卡记忆体与核心共用一个铜底均热板,显示卡记忆体与均热板中间有额外焊上金属弥补高度差。

∆ 显示卡散热模组内部使用四根热导管搭配均热板协助散热,与笔电类似概念。

∆ 显示卡核心布局与限量版相似但还是有部分不同。

∆ Intel Arc A770 显示卡 ACM-G10 核心,旁边是单颗 2 GB 的 Samsung_GDDR6 显示卡记忆体(VRAM)总计 16 GB。

显示卡灯光效果展示
Acer Predator BiFrost Intel Arc A770 OC 显示卡在风扇以及侧边标志处有着灯光效果,玩家们可以透过 Predator BiFrost 公用程式 App 来自定义灯效。

∆ 显示卡正面灯效。

∆ 涡轮扇的灯效相对低调但仍旧很好看。

∆ 显示卡侧边的 Predator 标志也有灯光效果。

显示卡专业创作与渲染测试

针对专业性质的测试使用了总计七种不同软体,包含了 Indigo Bench、Blender Benchmark、SPECviewperf 2020 v3.1、Superposition 2017 Benchmark、Geekbench 6、UL Procyon benchmark、Furmark 2 等,多个不同领域专业性质测试软体,其中不乏包含了渲染、3D 建模、2D 绘图、影片剪辑转档等测试,透过各项专业软体内建的基准测试给大家参考。
测试平台使用 Intel Core i9 13900K 处理器,搭配 MSI MEG Z690I UNIFY 主机板以及 T-FORCE XTREEM DDR5 8000 MT/s 2x 16 GB 双通道记忆体,来测试本次开箱的主角 Acer Predator BiFrost Intel Arc A770 OC 显示卡。
主机板 BIOS 为 7D29v1G 版本,并在 BIOS 内开启 XMP 3.0 与 Resizable Bar,处理器则是开启 Game Boots 功能;功耗设定保持主机板预设的 PL1/PL2 288 W,显示卡驱动版本为 Intel® Arc™ & Iris® Xe Graphics - Windows* Version: 31.0.101.5534 来进行测试跑分。
测试平台
处理器:Intel Core i9 13900K (MSI Game Boots_on)
散热器:Valkyrie E360(全速)
水冷扇:LIAN LI UNI FAN P28(全速)
主机板:MSI MEG Z690I UNIFY ( BIOS 版本:7D29v1G )
记忆体: T-FORCE XTREEM DDR5 8000 MT/s 2x 16 GB
显示卡:Acer Predator BiFrost Intel® Arc™ A770 OC
作业系统:Windows 11 专业版 22H2
系统碟:Plextor PCIe Gen3 x4 M.2 2280 SSD 512GB
游戏碟:Intel 670P 2TB M.2 2280 PCIe SSD (Solidigm)
电源供应器:FSP Hydro PTM PRO ATX3.0 (PCIe5.0) 1200W
显示卡驱动程式:Intel® Arc™ & Iris® Xe Graphics - Windows* Version: 31.0.101.5534
机壳:STREACOM BC1 Benchtable V2

GPU-Z 中检视 Acer Predator BiFrost Intel Arc A770 OC 显示卡的规格资讯,代号为 Alchemist 的 Intel Xe HPG 架构 ACM-G10 核心使用 6 nm 制程,512 个 XMX AI Engines,显示卡记忆体规格为 256-bit 16384 MB GDDR6 (Samsung),GPU 预设时脉为 2100 Mhz。

∆ GPU-Z。

∆ 全预设情况下 PL1 跟 PL2 设定为 210 W。

Indigo Bench 则是使用 Indigo 4 渲染引擎的免费测试软体,使用 OpenCL 架构支援 NVIDIA、AMD 和 Intel 各家显示卡以及处理器进行渲染性能测试,测试过程中提供卧室以及跑车两个样本来渲染,会以每秒渲染完成单位为成绩因此成绩越高越好,在卧室项目的成绩为 9.588 (M samples/s);跑车项目的成绩为 20.761 (M samples/s)。

∆ Indigo Bench。

blender benchmark launcher 4.1.0 是 3D 绘图软体 blende 提供的免费基准测试软体,在 benchmark 中使用者可以选择要测试 CPU 或是 GPU,测试过程由 monster、junkshop、classroom 三个场景专案进行跑分。

∆ blender benchmark launcher 4.1.0。

SPECviewperf 2020 v3.1 囊括各项专业工作领域 3D 绘图以及渲染软体,该测试软体以 OpenGL 和 DirectX API 运作 3D 图形性能模拟实测,本次以 3840×2160 4K 画质测试项目包含了 3ds Max、CATIA、Creo、Energy、Maya、medical、snx、SolidWorks 等软体。

∆ SPECviewperf 2020 v3.1。

Superposition 2017 是基于 UNIGINE 2 引擎的基准测试软体,UNIGINE 引擎经常被用于模拟器、跨平台游戏、VR、3D 建构软体各方面开发,支援 OpenGL 4、Vulkan 和 DirectX 12 等 Graphics API,在 Benchmark 测试 Graphics API 选项使用 DirectX 并选择 4K 以及 8K 画质进行实测,在 4K 项目中获得 9992 分 AVG fps:74.74;而 8K 项目中获得 3800 分 AVG fps:28.42。

∆ Superposition 2017 Benchmark、DirectX、3840 x 2160 4K。

∆ Superposition 2017 Benchmark、DirectX、7680 x 4320 8K。

Geekbench 6 内建了 CPU 以及 GPU 基准测试,Geekbench 6 GPU Compute Benchmark 项目可以用来评估显示卡的专业工作性能,像是图片处理、渲染、机器学习(ML) 等专业情境,测试中通过深度学习工作负载、背景模糊、脸部侦测、图片编辑、水平检测、边缘检测、高斯模糊、图片合成、特征配对、立体匹配、例子物理学等超多测试项目获得总分,GPU API 则可以选择 OpenCL 或是 Vulkan 进行测试。

∆ Geekbench 6 GPU Compute Benchmark OpenCL 中获得 117017 分。

∆ Geekbench 6 GPU Compute Benchmark Vulkan 中获得 89357 分。

UL Procyon 中使用两种 benchmark 进行测试,Video Editing Benchmark 影片剪辑测试与 Office Productivity Benchmark 办公室软体测试,这两种测试皆使用正版软体来进行基准测试。
Video Editing Benchmark 影片剪辑测试使用电脑内的 Adobe Premiere Pro 进行测试,对于剪辑媒体工作者来说 Adobe Pr 一直都没有统一的测试参考,而这项基准测试中会先导入两个影片档经过剪辑、调整与设定特效后,再以 H.264 (Youtube 1080P) / H.265 (4K) 输出测试获得总分。
Office Productivity Benchmark 会使用电脑内的 Microsoft Office 应用程式,来衡量 PC 和 Apple Mac 的办公室生产力工作性能。此基准测试使用 Microsoft Word、Excel、PowerPoint 和 Outlook 来执行相关的实际任务。

∆ UL Procyon Video Editing Benchmark 影片编辑分数为 7873。

∆ UL Procyon Office Productivity Benchmark 办公室生产力测试成绩为 8722 分,前一次使用相同平台的 GTX 1070 进行测试,但从成绩看来显示卡并没有太大加成了。

Furmark 2 是由 Geeks3D 所推出的 GPU 压力测试软体,支援 Windows 和Linux 平台上进行测试使用,同时还支援 OpenGL 和 Vulkan GPU API 图形基准测试,让各位玩家可以免费进行 Benchmark 基准测试。

∆ Furmark 2 Benchmark OpenGL 1920x1080 成绩为 11485。

∆ Furmark 2 Benchmark OpenGL 2560x1440 成绩为 6740。

∆ Furmark 2 Benchmark OpenGL 3840x2160 成绩为 2981。

显示卡人工智慧 AI 性能测试
Acer Predator BiFrost Intel Arc A770 OC 内建 Intel® XMX AI 功能,透过 XMX AI 引擎来提升相关性能,测试软体使用 UL Procyon benchmark 来进行基准测试跑分。
UL Procyon AI Computer Vision Benchmark 则是针对 AI 浮点运算或是动作捕捉及识别等用途所设计出来性能测试项目,这个 Benchmark 可深入了解 AI 推理引擎在 Windows PC 或 Apple Mac 上的执行情况,使用 NVIDIA® TensorRT™、Intel® OpenVINO™、Qualcomm® SNPE、Microsoft® Windows ML 和 Apple® Core ML™ 进行基准测试,使用者可以使用 CPU、GPU 或专用 AI 加速器测量推理效能。Neural network models 则是使用 MobileNet V3、Inception V4、YOLO V3、DeepLab V3、Real-ESRGAN、ResNet 50 等进行测试,最终成绩越高越好。

∆ AI Computer Vision Benchmark 使用 Microsoft® Windows ML 精度设定为 float32,成绩总分为:200。

∆ AI Computer Vision Benchmark 使用 Intel® OpenVINO™ 精度设定为 float32,成绩总分为:533。

UL Procyon AI Image Generation Benchmark 是用来测量具有 AI 加速器的 GPU,所设计的 AI 图片生成性能基准测试,支援 NVIDIA® TensorRT™、Intel® OpenVINO™ 和带有 DirectML 的 ONNX 等推理引擎进行基准测试。
此基准测试包括两项测试,用于测量中阶和高阶独立显示卡的性能, Stable Diffusion XL (FP16) 测试有着最严苛的 AI 推理工作负载量,只有最新的高阶 GPU 才能满足运行它的最低要求。对于中阶定位的独立 GPU 建议使用 Stable Diffusion 1.5 (FP16) 进行测试。
预设情况下,基准测试会产生 16 张图片影像,批量大小根据 Stable Diffusion 版本而有所不同。 Stable Diffusion 1.5 产生 512x512 影像, batch size 批次大小为 4,负载较重的 Stable Diffusion XL 测试会生成 1024x1024 图片, batch size 批次大小为 1。

∆ AI Image Generation Benchmark 图片生成测试,使用 Intel® OpenVINO™ 推理引擎进行 Stable Diffusion 1.5 (FP16) 测试成绩为:693 分,总消耗时间为 144.188 s;图片生成速度为 9.012 s/image。

∆ AI Image Generation Benchmark 图片生成测试,使用 Intel® OpenVINO™ 推理引擎进行 Stable Diffusion XL (FP16) 测试成绩为:728 分,总消耗时间为 824.111 s;图片生成速度为 51.507 s/image。

3DMark 跑分测试
接下来使用目前显卡在游戏方面跑分方面最有指标性,由 UL Solutions Taiwan 所推出的 3DMark 软体,进行一连串不同画质及不同方面的显示卡项目测试,以下的测试显示卡使用 Version: 31.0.101.5534 驱动进行跑分,同样开启 XMP 3.0 与 Resizable Bar。
3DMark Fire Strike 使用 DirectX11 GPU API 包含两项测试,一个物理测试与另一个 CPU 和 GPU 联合测试,分别测试 1080p、Extreme 1440p 与 Ultra 2160p 三种画质下的游戏性能,在 1080P 解析度中获得总分 / 显卡分数 29994 / 33666 ,2K 1440p 画质 Fire Strike Extreme 获得总分 / 显卡分数 15531 / 15638,要求更高的 4K 2160p 画质的 Fire Strike Ultra 得到总分 / 显卡分数 7482 / 7016。

∆ DirectX11 Fire Strike。

∆ DirectX11 Fire Strike Extreme。

∆ DirectX11 Fire Strike Ultra。

Steel Nomad 将会以 3840 x 2160 也就是 4K 解析度进行测试,是针对运行 Windows 10 和 11 的 DirectX 12 基准测试,该项目支援 Multi sub-pass rendering,当显示卡使用 Vulkan、Metal  和 DirectX 12 等 GPU API 时,Steel Nomad 内便可以自由设定要使用哪一个 API 进行测试,同时还支援了 Geometry Rendering 几何渲染、Surface Illumination 表面照明、Particles 粒子、Asynchronous compute 非同步计算、Volumetric clouds 体积云、Screen-space shadows 萤幕空间阴影、Screen-space reflections 萤幕空间反射、Volume illumination 体积照明等等。
由于 Steel Nomad 没有 CPU 测试,所以 CPU 在测试中的主要角色是撰写指令清单供 GPU 来执行。整个测试项目过程中允许执行大量任务系统例如渲染会透过多个 CPU 执行绪(thread)完成,每个可用 CPU 核心会使用一个执行绪。这将会缩短了 CPU 渲染时间并减少了 CPU 成为瓶颈的机会。
Steel Nomad Light 则是负载压力较小并且以 2560 x 1440 也就是 2K 解析度来进行测试,顺带一提 Steel Nomad 大约是 Fire Strike 七倍的负载量;大约是 Time Spy 的三倍。

∆ 3840 x 2160_4K 解析度 Steel Nomad DirectX12 测试。

∆ 2560 x 1440_2K 解析度 Steel Nomad Light DirectX12 测试。

Port Royal 测试项目为 DirectX 12 DXR API,在 2K 画质测试内添加 DirectX Raytracing 即时光线追踪以及 DLSS,同时也是第一款针对游戏玩家所推出的即时光线追踪基准测试,在 Port Royal 测试总结得分获得 7354 分。

∆ Port Royal。

Speed Way 使用最新 DirectX 12 Ultimate API 开发,其使用 DirectX Raytracing tier 1.1 即时光追全域照明、光线追踪反射、Mesh Shader 等新技术,是最新的光线追踪游戏性能基准测试提供给玩家参考,在 Speed Way 中获得 2437 分。

∆ Speed Way。

DirectX Raytracing feature test 用于测试专用硬体的即时光线追踪性能,使用 DirectX 12 和 DirectX Raytracing Tier 1.1 的 Graphics API,渲染解析度为 2560×1440,整个场景不是使用传统的渲染技术,而是一次进行光线追踪和绘制。测试结果完全取决于显示卡本身的光线追踪性能。

∆ DirectX Raytracing feature test。

Intel XeSS feature test 透过开启与关闭 XeSS(Xe Super Sampling) 设定进行两轮渲染测试,快速检视 Intel XeSS 功能带来的帧数提升,该项目使用 DirectX 12 和 DirectX Raytracing Tier 的 Graphics API,在预设情况下测试会使用 2560×1440 输出解析度以及“Ultra Quality”模式进行测试,也可以用 1920×1080(1080p) 或是 3840×2160(4K) 解析度或是另外三种 XeSS 品质模式进行测试。
第一轮测试会以关闭 XeSS 透过 Temporal Anti-Aliasing (TAA) 来输出渲染;第二轮以较低解析度渲染场景,然后使用 XeSS 将 frames 升级到原定输出解析度。

∆ Intel XeSS feature test 2560×1440(1440p)“Ultra Quality” mode。

∆ Intel XeSS feature test 3840×2160(4K)“Ultra Quality” mode。

三款 FPS 类型电竞游戏测试
FPS 电竞类型选择了三款比较标志性的游戏进行实测,分别是《斗阵特攻 2_Overwatch 2》、《虹彩六号:围攻行动_Tom Clancy’s Rainbow Six Siege》以及《Apex Legends》。
在三款 FPS 类型电竞游戏中除了《Tom Clancy’s Rainbow Six Siege》有内建性能测试外,另外两款游戏是在靶场内进行帧数的收集,APEX 由于游戏预设限制在 144 帧,为了获得更高帧数上限来让显示卡性能发挥完整性能,笔者手动输入程式码更改后进行测试 APEX 收集帧数。
  • 平均 fps:纪录测试游玩过程中所有生成的影格数量,并除上记录总时间得出该平均值
  • 1% Low fps:代表着测试时影格生成时间(Frametime) 最久的那 1% 部分帧数值去加以计算成平均值,该数值若越接近测量到的平均 fps,就代表该游戏并没有大幅度掉帧的问题,换言之讲 1% Low fps 就是低帧数的波动情况

∆ 三款 FPS 类型电竞游戏测试:贴图特效最高、2K 2560×1440 解析度。

九款 AAA 大作游戏测试
着重在体验画面表现以及剧情故事性的 AAA 类型游戏测试,笔者选择了《碧血狂杀 2_Red Dead Redemption 2》、《电驭叛客 2077_Cyberpunk 2077》、《霍格华兹的传承_Hogwarts Legacy》、《巫师 3:狂猎_The Witcher 3: Wild Hunt》、《战神_God of War》、《地平线:期待黎明_Horizon Zero Dawn》、《看门狗:自由军团_Watch Dogs: Legion》、《极地战嚎 6_Far Cry 6》、《刺客教条:维京纪元_Assassin’s Creed Valhalla》 等九款 3A 大作外加一款《Final Fantasy XIV:DAWNTRAIL 黄金的遗产》进行游戏实测。
考量到绝大多数玩家游玩 3A 大作游戏时,追求最美的画面表现;而非最高的帧数性能,因此笔者在 AAA 类型游戏测试同样设定游戏内建「最高」的贴图特效选项,九款 AAA 游戏中只有部分支援 Intel XeSS(Xe Super Sampling) 技术将其设定为「品质/画质」进行测试,获得一定程度的帧数提升同时尽可能保持画面表现,帧数收集同样使用软体纪录平均 (AVG) 和 1% Low fps。
  • 平均 fps:纪录测试游玩过程中所有生成的影格数量,并除上记录总时间得出该平均值
  • 1% Low fps:代表着测试时影格生成时间(Frametime) 最久的那 1% 部分帧数值去加以计算成平均值,该数值若越接近测量到的平均 fps,就代表该游戏并没有大幅度掉帧的问题,换言之讲 1% Low fps 就是低帧数的波动情况

∆ 九款 AAA 类型游戏测试:贴图特效最高、2K 2560×1440 解析度。

∆额外追加《Final Fantasy XIV:DAWNTRAIL 黄金的遗产》Benchmark。

六款光线追踪游戏测试
Intel Arc A770 内有 32 个 Ray Tracing Units 藉此提升显示卡对于即时光线追踪的运算性能,六款光线追踪 DXR(DirectX Raytracing) 游戏选择了《电驭叛客 2077_Cyberpunk 2077》、《霍格华兹的传承_Hogwarts Legacy》、《巫师 3:狂猎_The Witcher 3: Wild Hunt》、《看门狗:自由军团_Watch Dogs: Legion》、《极地战嚎 6_Far Cry 6》、《阿凡达:潘朵拉边境_Avatar: Frontiers of Pandora》进行测试,画面特效与光线追踪设定同样选择「最高」以及 Intel XeSS(Xe Super Sampling) 品质模式。
  • 平均 fps:纪录测试游玩过程中所有生成的影格数量,并除上记录总时间得出该平均值
  • 1% Low fps:代表着测试时影格生成时间(Frametime) 最久的那 1% 部分帧数值去加以计算成平均值,该数值若越接近测量到的平均 fps,就代表该游戏并没有大幅度掉帧的问题,换言之讲 1% Low fps 就是低帧数的波动情况

∆ 2K 解析度下六款光线追踪测试项目。

显示卡温度与功耗测试
将显示卡搭建在室内 24 °C 冷气房内的裸测测试平台上,来进行显示卡的温度与功耗测试,笔者使用《电驭叛客 2077_Cyberpunk 2077》、Time Spy、Furmark 2 进行实测,而数据收集则使用 HWiFO64 收集并纪录最高温度 GPU Core 温度 (GPU Core temperature)、图形记忆体温度 (GPU Memory Temperature),GPU Power 使用软体监控会有 1~3% 的偏差值数据上仅供参考。
  1. Furmark 2_15 Minute
  2. Time Spy 压力测试
  3. 《Cyberpunk 2077》2560 x 1440_5 Minute

∆ 显示卡温度与功耗测试图表。

∆ Furmark 2 测试过程中显示卡频率最高为 2400 MHz,风扇最大转速为 2439 RPM 但两个风扇串接在同一个电路板上没有个别资讯。

显示卡裸测平台与热成像仪散热观察
另外在直立裸测平台进行 Furmark 2 显示卡烧机测试时,使用 FLIR ONE PRO 热像仪来观看 Acer Predator BiFrost Intel Arc A770 OC 在高负载状态下时,显示卡散热模组的热流状况提供给大家参考。

∆ 显示卡正面温度普通,内部散热鳍片跟尾端温度较高。

∆ 显示卡尾端温度。

∆ 萤幕输出接口处温度,这个地方同时也是涡轮风扇排热风流方向所以温度较高是正常的,但对于 HDMI 等萤幕线材来说相对考验。

∆ 显示卡背板温度展示,整个背板中核心背面所接触的区块最烫。

总结

身为 Acer 第一款 B2C 的 Intel Arc 显示卡:Acer Predator BiFrost Intel® Arc™ A770 OC,透过帅气的外观以及更便宜价格来吸引消费者目光,使用 Intel Xe HPG 架构 ACM-G10 核心及 16 GB GDDR6 显示卡记忆体,并搭配 Intel XeSS(Xe Super Sampling) 技术为电竞玩家们,带来除了 NVIDIA 与 AMD 以外的第三家新款 2K 解析度入门显示卡新选择,在高帧数需求 FPS 类型游戏中都能获得平均 144 fps 以上的成绩。更加追求画面表现的 AAA 类型游戏中获得九款游戏总平均 78.4 fps,仅有少部分游戏必须要透过降低贴图设定来让游戏帧数成功达标及格线 60 fps。
对于显示卡性能需求更大的即时光线追踪(ray tracing)游戏则是获得总平均 49.5 fps,在六款游戏将贴图品质都设定成「最高」的情况下,仅有一款游戏可以超过平均 60 fps 游戏顺跑及格线,倘若你是想要看看光线追踪所带来的视觉效果,势必要将 Intel XeSS(Xe Super Sampling) 调整为性能,抑或是降低贴图设定又或是 1080p 解析度来进行游玩会更加适合,总结来说这张显示卡定位符合当初发表时的「2K 入门」使用需求。
显示卡本身体型有着相当不错的优势,可以相容大多数的紧凑型或是迷你 PC 机壳搭配装机,但全预设 PL1/PL2:210 W 情况下,即便是将平台搭建在 24 °C 冷气房内的裸测支架上显示卡最高温度仍然可达 84 °C,在负载压力最高的 Furmark 2 中会出现过热短暂降频降低使用率,这对于大多数都是安装在机壳内使用的玩家们来说可不是好消息,毕竟机壳内的散热环境绝对没有裸测平台好,但笔者在测试完后拆解显示卡并把散热膏更换成 Cooler Master MASTERGEL MAKER 散热膏 40g (热导系数 11W/mK),额外进行一轮 Furmark 2 三十分钟最高温度为 83 °C,温度有降低一度且没出现降频或是降低使用的状况发生,若消费者想获得完整显示卡性能不过热降频的话,建议可以使用 Predator BiFrost 公用程式 App 把温度限制拉高。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凯擘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24-06-10 18:45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29447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