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075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n758442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初露鋒芒
級別: 初露鋒芒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健康] 中醫脈診的科學化
傳統中醫把脈乃醫師將任何一手之三根指頭(食指、中指及無名指)放在患者手腕處橈動脈上施以不同程度的壓力,並用手指頭去感覺血管的反應狀態。醫師先將指頭重力壓下使血流幾乎不通時稱為「按」(又稱沉取),再將手指頭逐漸放鬆至對血管幾乎沒有壓迫,就好像放在皮膚上時稱為「舉」(又稱浮取),最後醫師將手指頭在舉、按之間去感覺最明顯脈動的特性則稱為「尋」(又稱中取)。中醫把脈最困難的地方在於醫師所施的壓力大小無法定量,而手指頭下的感覺也難以客觀紀錄。

事實上,中醫對脈診的w義與西醫對血壓的定義有雷同之處。西醫量測血壓乃以脈壓帶綁在患者手臂上,經由氣囊打入氣體使脈壓帶的壓力上升至肱動脈血流完全閉塞為止,而後逐漸放氣使脈壓帶內壓力慢慢下降。當脈壓帶壓力降至低於心臟打出來的血流壓力時,血流再通會打擊在血管壁上產生聲音,此時的血管壓力稱為「收縮壓」;而當外在的脈壓帶繼續放鬆至其壓力低於心臟舒張時的血流壓力時,血流打在血管的聲音會產生一個突然減弱的改變,此時的血管壓力稱為「舒張壓」。由以上可知,西醫的收縮壓及舒張壓與中醫的脈診之沉取與浮取有異曲同工之處。兩者皆是先從血管外面施以強大的壓力,而後逐漸降低壓力,再觀察血管的反應狀態。差別的是西醫利用脈壓帶來施以壓力,並以壓力(mmHg)來表現血管的反應狀態,而中醫則以醫師的手指頭來施壓,並以手指頭的感覺來描述血管的反應狀態。

電腦心脈儀乃由心博健股份有限公司博士所研發出的儀器。它使用一般量血壓的壓脈帶(cuff),但在測量血壓的過程把每一個脈波的信息以儀器放大、數字化,然後傳送至個人電腦去處理。它的優點是不僅可以量測血壓(包括:收縮壓、舒張壓及平均壓),而且可以連續性紀錄不同壓力下脈波的圖形,經由電腦對脈波圖形的分析則可以進一步了解受測者的心臟功能(包括左心室收縮力、心臟輸出量)及全身與周邊的動脈之彈性與阻力。本院自90年11月起與心博健公司合作進行中醫脈波診斷自動化的研發工作。

我們將收縮壓的脈波圖定義為「沉取的脈」,舒張壓的脈波圖定義為「浮取的脈」,而將平均壓的脈波圖定義為「中取的脈」。我們發現正常人的脈波以中取(平均壓)的脈波為最高,沉取(收縮壓)與浮取(舒張壓)的脈波較中取的脈波低(約為一半左右),但兩者高度非常接近。當有外感時則出現浮取的脈波高度明顯高於沉取的脈波,此與中醫對浮脈的定義:「舉之(即浮取)有餘,按之(即沉取)稍減」不謀而合。

我們利用電腦自動化計算出浮取、中取、沉取各脈波圖的U角(上升支角度)、P角(上升支與下降支的夾角角度)、UPT(脈波開始上升至頂點的時間)、I-I’(上升支轉折點與下降支轉折點之間的時間)、波高(H),並由圖形判斷重搏波(D波)的有無,可以客觀地判斷脈波的遲/數、浮/沉、滑/澀及虛/實。我們認為電腦心脈儀將有助於中醫脈波診斷的科學化發展。



作者: 秀傳紀念醫院副院長陳明豐 醫學博士

資料來源:國際厚生健康園區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台灣索尼 | Posted:2005-02-23 19:28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8181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