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i326299
|
分享:
▼
x0
|
[健康] 社交焦慮症悄悄瀰漫 潛藏自殺危機
如果您身邊有人常常出現焦慮,過度害怕的反應和逃避行為,那他可能就是罹患「社交焦慮症」而不自知。
台北市立療養院成人精神科林世光醫師表示,根據精神醫學文獻報導指出,社會發展人際網路越來越複雜,得到社交焦慮症的人也越來越多。台北市一名十九歲的大學生,最近就因為得到社交焦慮症導致「無法參加上課」而輟學。
林醫師指出,這名少年從小內向害羞,能在固定小圈圈內維持友誼,但是在自由的公開場合就會顯得不自在和不安。在需要上台發言或是會受眾人矚目的情境中,這名男生就會頭腦一片空白,臉紅,冒汗,手足無措,緊張得說不出話來。更嚴重的是演變成這名學生在即將面臨類似課程時,會產生預期性的焦慮。
針對這起社交焦慮症案例,林醫師提出說明,表示根據統計,每十個人就有一個人在一生中的某個階段,可能會罹患社交焦慮症,而且大多數的人並不了解自己呈現諸如心悸,冒冷汗等癥狀,就是社交焦慮症的病癥,最後演變成病患也知道自己過度緊張害怕,不合理性,但是卻難以排除。林醫師說,社交焦慮症的患者九成以上是在20歲以前發病,其中四成會出現在學齡或青少年時期。病患的主要表現是會害怕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擔心被人品頭論足成為話題,學齡兒童產生的強烈反應就是緊張逃避,甚至畏懼上學。
而在年輕時期發病的案例,對病患的學業,工作,人際社交的發展,往往會造成限制和妨礙,臨床經驗中還有兩成患者會因而導致藥物或酒精的濫用,或是出現憂鬱症狀,併發其它畏懼現象,更質得注意的是,除了造成個人功能障礙外,病程中自殺的危險性,也比一般群眾高出五倍之多。
林醫師表示,最擔心的情況是病患出現焦慮症狀,卻忽略就醫尋求治療,或是排斥赴精神科就診。他強調預防重於治療,現在社交焦慮症可以透過藥物控制,而且新一代的抗憂鬱劑,療效良好副作用也很輕,配合認知療法相信更可以相得益彰,另外,各醫院都設有精神科門診,提供民眾各項診療服務及有效治療。 資料來源:OHAYO元氣早安健康生活網 資料提供:OHAYO專屬記者
唷!我幼時好像就是這樣子吔,一直以為只是膽小內向,原來這也是一種病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