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141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zxz800829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初露鋒芒
級別: 初露鋒芒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6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減重] 微骨细腰──关于减肥
标准体重如何计算?

体重是指人体各部分的总重量。人体在正常情况下,体重是经常变化的。每人白天摄食和饮水所得到的,甚至上与排出的尿、粪以及不知不觉地出汗(&127;以每小时30-60克的速度)所失去的平衡。&127;绝大多数人的体重主要与年龄和身高关系最密切。在实验条件下“标准”体重的测定要求定器械、定时、定条件。应该尽量排除一些变异因素,也就是说应在固定的时间(最好是清晨),排除大小便后进餐前测定体重。住院病人一般都要在固定的时间穿最少的衣服称体重,而门诊病人较困难,最好也要在相对固定时间,要求每次只穿1件衬衣或棉毛衫和1条棉毛裤并脱鞋。由于冬季穿的衣服较多,且测前未排尿排便,所以测得的体重有时误认为增加了500&127;克以上。水的平衡一日间的波动为1.4千克左右,妇女月经前液体体积可高达2千克以上,这些因素对体重都有一定的影响,在测体重时都要加以考虑。

体重有一定的标准,并且因人的高矮、性别而有所不同,人愈高,体重也随之增加。实际上,健康的成人,到了30岁以后也可能20岁以后,体重就不应该有较大变化。最典型的南非祖卢人,他们生活在乡间,饮食主要是谷类、水果和牛奶,体重可以维持不变,直到60岁以后,体重才开始下降。这种现象在我国的农村和山区也同样可以见到。

 

什么叫肥胖症?

正常人每日摄入糖、蛋白质和脂肪,其中所含的热量供给身体的代谢、生长发育、生活劳动的需要。如果摄入多,消耗少,多余的热量就会以脂肪的形式在体内贮存起来。贮存脂肪的场所被人们称为脂库。

人体第一大脂库是皮下组织。皮下组织里含有适量脂肪,才不会使人显得皮包骨头,且有一种可爱的丰腴美。第二脂库在内脏周围,有适量脂肪是好事,特别是肾脏周围及肠系膜,可以支撑、固定内脏,起保持稳定的作用。但是这部分脂肪过多,就会限制和影响内脏的功能和活动,尤其像心脏这样的器官更为明显。肥胖的人一活动就会感到心慌气短,这与心脏受到周围脂肪组织的挤压有一定关系。第三脂库在肚子里的大网膜上。人体肥胖到一定程度后,变得大腹便便,这正是大网膜贮油过多的表现。人体脂库的贮藏量是没有限度的,不管有多少脂肪,脂库都可以装得下。这就是胖人可以无止境地发胖的原因。体重超过标准体重10%为偏重;&127;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时称为肥胖症。超过标准体重20%-30%为轻度肥胖症;超过30%-50%为中度肥胖症;超过50%以上为重度肥胖症。

 

胖与瘦怎样区别?

按传统的观点,人们常常把胖视为健康的标准。唐代仕女以胖为美,多少年来人们就认为结婚后生一个胖娃娃好,把瘦看作是不健康的象征。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医学知识的普及,人们的审美观点也发生了变化,普遍认为体形苗条才是美,但过于消瘦则是一种病态。消瘦的人容易患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肥胖的人容易患代谢性及心血管系统疾病。据统计,体重偏轻的人患肺炎的机会是体重正常的人的5.69倍,是体重偏重的人的2.34倍;而肥胖人糖尿病发病率是体重正常的人的9.78倍,是瘦人的6.05倍;胖者患冠心病的机会为瘦者的2.03倍,患阑尾炎的机会为正常人的2倍左右。由此可见,肥胖有害于身体健康,&127;而过于瘦也不是健康的标志。

单纯性肥胖大多数是由于身体消耗较少,缺乏体力活动,胃口较好,睡眠较多所引起的。但也有遗传因素,即从小发胖。其主要原因还是机体对脂代谢等调节失常及长期热量摄入超过机体的需要,摄取的热量过多,就会转化成脂肪聚积在体内。这些脂肪大部分分布在皮下、肝脏、腹壁、腹腔的大网膜、肠系膜上,久而久之,身体超重而成为肥胖症。因此,肥胖的人应该限制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并适当增加各种体力活动。

临床上常把消瘦分为单纯性消瘦及伴随性消瘦两类,前者主要是身体需要的能量摄取不足,或者因心理变化而拒食。后者是由于摄量虽充分但却不能充分地吸收利用,或贮存有了障碍,如患胃肠道疾病、肝病等。也可能是消耗过多,如患肺结核,肿瘤等,导致代谢亢进。也有因患心脏病、高血压病、过分节食造成消瘦的。还有因排泄增加,如授乳、烧伤等造成消瘦。因此,纠正消瘦应找出病因,通过调整饮食、改进饮食质量,适当增加进餐数。如果是在短期内明显消瘦,应到医院检查,若患器质性疾病应及时治疗。

 

皮下肥胖与内脏肥胖的区别如何?

关于肥胖,多数医生按照体重来判断肥胖度,有些学者则是根据皮下脂肪的原理作判断。1986年4月在日本全国内科会议上,德永胜人报告了他用CT&127;扫描技术对体重超过正常值40%的肥胖者的脂肪含量的测定。他把肥胖分成皮下脂肪堆积型(简称皮下肥胖型)和内脏脂肪堆积型(简称内脏肥胖型)两大类。&127;皮下脂肪堆积型的特点是脂肪主要集中分布于腹部、臀部及大腿部皮下组织内;而内脏肥胖型则是脂肪主要集中分布腹腔里的腹膜(包括大网膜、小网膜、肠系膜)。内脏肥胖型肥胖者血中胆固醇明显升高,给予葡萄糖后,血糖下降的速度明显地比正常人要慢。这一型肥胖者更易患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症和糖尿病。因此德永胜人认为,测定肥胖者的脂肪分布情况,更能反映肥胖的危害。

为什么内脏肥胖型肥胖者更具危险性呢?德永胜人认为内脏脂肪游离入门静脉,就会直接对肝脏产生不良影响,导致脂类代谢异常。而皮下脂肪游离入血管后,要经过体循环才能到达肝脏,所以对肝脏的影响比较小。

一般男性的脂肪容易集中在腹部,女性则容易集中在皮下。不论男女性则如果腹部脂肪的比例大,就容易患上述疾病。男性患这些疾病的几率比女性多,可能与此也有一定关系。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生理学研究人员李察.泰瑞在多年从事研究脂肪分布与健康关系的实践中,发现臀部胖的人比腹部胖的人健康。研究表明,在通常情况下,女人体内脂肪存在臀部和大腿上,男人则多储存于腹部。这里提供一项简单而有效的测验方法,能帮助你了解自己是否易患心脏病、中风和糖尿病。你只要站着量腰围,再量臀围,然后用腰围除以臀围,所得出的结果就是腰臀比。研究表明,男人腰臀比的上限是0.85-0.90,女人则是0.75-0.80。这项测验在科学上既可靠又方便,它同血压和血清胆固醇指标一样,一看就可知道你的健康程度。

研究发现,臀部胖的人与腹部胖的人体内胆固醇成分不同。臀部肥大而腰围不大的人,体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含量高,这种胆固醇能进出动脉壁,&127;不会沉积于血管壁内膜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还能清除已经存在于血管壁上的胆固醇,从而起到预防心脏病的作用;而肚子大臀部小的人,HDL含量低,&127;因而患心脏病的可能性就大。脂肪在人体不同部位的堆积,是产生HDL含量不同的原因。&127;腹部的脂肪在人体深部,会阻碍肝脏合成这种胆固醇,而臀部的脂肪仅仅在皮肤下面,对肝脏制造HDL影响不大。腰臀比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127;它提示人们要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减肥,加强腰肌锻炼,减少腹部脂肪的堆积,以缩小腰臀比。这不仅有利于体形美,而且对健康大有裨益。

 

肥胖有哪些类型?

肥胖是一个症状。许多内分泌疾病都可以引起肥胖。临床上一般分为单纯性肥胖症和继发性肥胖症。前者为生理性,后者属病理性。

单纯性肥胖症,即没有明确的内分泌疾病,是由于代谢障碍所引起的。其中又分为体质性肥胖和获得性肥胖。幼年时期,也就是在10岁以前发胖者称为体质性肥胖,这种肥胖的病人不仅脂肪细胞比正常人要大,而且脂肪细胞数量要比正常人多。一般认为遗传是重要原因,父母都是肥胖的,下一代肥胖的几率为81%,&127;这种肥胖治疗起来也比较困难。获得性肥胖,即从成年或中年以后开始发胖者,这种病人脂肪细胞的数量已不再增加,而主要是脂肪细胞体积的增大。好像洋泡泡越长越大,这类肥胖用控制饮食的方法治疗效果较好。

继发性肥胖症,主要是由于神经系统或内分泌系统的器质性病变所引起。如脑部疾患、下丘脑或垂体病变、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性腺机能不足、甲状腺机能低下、轻型糖尿病、胰岛素分泌过多性低血糖、胰腺 细胞瘤引起的肥胖和药物引起的肥胖。以上因素引起的肥胖必须请内分泌科医师诊断,根据不同的病因进行治疗。

 

肥胖与遗传的关系如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看到一些家族上一代肥胖而下代确实也胖,这种现象不容忽视。有人统计过一组肥胖人,在其家庭中有肥胖病史者占1/3,&127;这些现象说明,遗传因素在肥胖的发病中有显著作用。

一般地,遗传因素在决定机体脂肪量方面对女孩的作用比男孩大。10岁以上儿童的躯干部及四肢脂肪的沉积与遗传的关系较密切,而幼儿主要是受环境(如喂养)因素的影响。可以肯定,不正确的饮食习惯是会传给后代的。自小从父母那里继承下来的好吃油性食物或油炸食物的人,总不爱吃蔬菜,并常常把这种不好的习惯带给自己的后代。

遗传因素对于肥胖的形成是具有一定作用的,但不是唯一决定性的。因为肥胖因素是多方面的,传统的饮食习惯,运动量的多少,工作方式等外界因素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父母不胖而子女较胖的现象在当前社会有增长的趋势。另外,最新研究资料指出:成人脂肪细胞仍有较强的繁殖能力,成年肥胖者的脂肪细胞能以儿童期的速度继续繁殖。这一点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多吃肉会发胖吗?

“肉”是指动物肌肉,含有丰富的动物蛋白质。蛋白质是构成人体要素的重要物质。如果每天不摄取一定量的蛋白质,就会营养不足。特别是动物蛋白质,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重要性来看,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科学认为脂肪也会变成热量,吃得过多,而利用不完就会储存起来使人发胖。但是,另一方面,脂肪也有它的营养价值,它提供给人们所必需的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及脂肪酸等,这些物质与人体的视力、皮肤、骨骼等生长发育有密切关系。但是,成人吃过多的动物脂肪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如多吃奶油、猪油等是不好的,肥胖者更要节制些,但并不是绝对不能吃。

长期以来我国人民生活中主食是米、面类,副食品是其他菜类。从营养学观点看,主食与副食的区别是没有意义。而胖的主要原因是主食中淀粉(糖类)过多,糖是热源和热力的必要原料,但利用不完,就会转变成脂肪,储存于体内。有些人很少吃肉,但淀粉的摄入较多,身体仍然不瘦,这就是由于热量过剩,消耗不完,导致体内脂肪过多积聚。

 

多吃零食会发胖吗?

糖是人们喜爱的、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有些南方人做菜时要放些糖以增美味,特别是儿童更喜爱吃糖。但尚若多吃糖,则通过体内一定的生物化学反应,糖可以转化为脂肪贮存于体内,使人发胖。因此,医生经常告诉人们要少吃糖。吃零食过多会造成营养过度。有些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过多进食,如甜食、牛奶、鸡蛋、瓜子、水果、巧克力、桔子水、冰砖等,使从食物中摄入的热量大大超过身体生长和活动的需要,多余的热量转化为脂肪,贮存在脂肪细胞内,促进脂肪细胞肥大,天长日久,脂肪大量堆积而导致肥胖。

 

多饮酒也会发胖吗?

酒是大家所熟悉的,也是日常生活中少不了的饮料。每逢佳节,亲朋好友欢聚一堂,高兴之际,饮一杯酒,怡然自得,乐在其中。一般而言,饮少量的酒不可能使人发胖,但酒饮多了则不然。因为1毫升的酒能产生7000卡热量,&127;而蛋白质和糖类及脂肪,虽然也同样产生热量,如1克蛋白质和1克糖各产生4000卡热量,1&127;克脂肪产生9000卡热量,但它们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其他成分。与此相反,酒则只含有热能,这种热能一味使人发胖,加上饮酒的同时要吃大量的菜,所以无论什么酒,都是发胖的因素。我国北方人喜欢饮白酒,可以肯定酒精度数越高其热量也越高。有人说喝啤酒也会发胖,其实不是啤酒本身的原因,而是因为喝酒的同时吃了许多下酒的食物,导致热量过剩。单是饮用少量啤酒不会使人发胖,啤酒的酒精含量较低,仅为1.5%-4.5%,对身体不会造成危害,反而能提供较高的营养,如维生素、酵母、矿物质、多种氨基酸和糖类。每瓶啤酒大约能产生500卡左右的热量,&127;有人称之为“液体面包”。

 

肥胖与糖尿病的关系如何?

肥胖可合并许多代谢紊乱,包括葡萄糖耐量改变、胰岛素反应不敏感、高胰岛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等,这些代谢紊乱常可引起糖尿病。

长期持续肥胖者,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增高。有人统计糖尿病在正常人群中的发病率是0.7%。而在胰岛素非依赖性糖尿病(MIDDM)患者中80%是肥胖者,60%&127;肥胖患者有糖耐量异常。一般情况下肥胖伴有高胰岛素血症。如体重超过正常值20%,&127;则糖尿病发病率为2%;体重超过正常值50%,其发病率可高达10%。故认为肥胖与糖尿病有密切关系。

肥胖为什么容易引起糖尿病.许多学者认为肥胖者的细胞,特别是脂肪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为满足代谢的要求,胰腺必须分泌比正常值高出5-10&127;倍的胰岛素。也就是说肥胖者比正常人需要更多的胰岛素,以使葡萄糖得到正常利用。久而久之,胰脏发生疲劳,最终不能充分生产胰岛素,中年以后肥胖引起糖尿病的发生,临床上是屡见不鲜的。

目前研究认为,肥胖患者易发生痛风痛,如美食家、嗜酒者发病率更高。

 

肥胖与高脂血症的关系如何?

正常人血脂的含量,总胆固醇为3.1&127;-5.&127;7mmol/L&127;,&127;甘油三酯为 0.&127;56&127;-

1.70mmol/L,HDL-CH为0.8-22mmol/L。患高脂血症时,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含量均高于正常值。高胆固醇已被公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危险因子;对于高甘油三酯,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它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危险因子;尤其是胆固醇与甘油三酯同时升高时,更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症。因此,预防肥胖,控制高脂血症势在必行。

 

肥胖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如何?

肥胖患者的高血压发病率大大超过正常体重的人。肥胖者早在10-20岁时就可能存在高血压的倾向。肥胖患者的氧消耗量、心血输出量、循环量增加,收缩期血压升高。高胰岛素血症促进远端肾小管对钠重吸收,引起钠的蓄积。还有副肾上皮质功能亢进,肾素──ATⅡ醛固酮的平衡异常,促进高血压的发生。目前已经证实肥胖不仅易引起血压增高,还可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其原因与高脂血症、动脉硬化、高血压病等密切相关。因此,及时减肥是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

 

肥胖与脂肪肝、胆囊炎、胆结石的关系如何?

临床观察发现肥胖者易发生脂肪肝,易伴有GOT、GPT上升及高脂血症。国内有人调查3015例职工,脂肪肝患病率为5.12%,其中男性7.06%,女性3.23%,&127;超重组患病率比非超重组高6.32倍。

男性肥胖者,胆石症、胆囊炎发病率是正常人的2倍。&127;女性肥胖者其发病率是正常人的3倍,且大部分为胆固醇结石。

 

肥胖与呼吸功能不全有什么关系?

肥胖通气不足综合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肺心病。表现 ..

訪客只能看到部份內容,免費 加入會員 或由臉書 Google 可以看到全部內容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廣東省 | Posted:2005-06-18 11:39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5671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