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1796 个阅读者
观星资讯》 观星气象 | 全天星图及月相 | 即时影像 | 每月星象 | 台北星空 | 晴天钟 | 亲子观星会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peace5688 手机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特殊贡献奖
小人物
级别: 小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鲜花 x112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文明古迹] 三星堆古文明─外星
沈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

三星堆探奇----外星文明乎?

一、发现经过:

1929年春,广汉(成都北边40公里)城西约8公里的月亮湾附近,一位

叫燕道城的农民在宅边水沟中灌田,因水流很小,便将水车下的水函

掏深,突然一大堆玉石器出现在眼前,随即掩埋起来,夜晚才带领全

家大小将数百件玉石器取回家中。燕氏将所得玉石器或赠送亲友,或

在邻里间显示。

1931年春,一位英国神父董笃宜(V. H. Donnithorne)知道此事,意识

到此文物的重要价值,便四处奔走呼吁妥善保护,使其大部分被华西

大学博物馆收藏。并在出土处做考察。

1933年秋,华西大学博物馆馆长葛维汉(D. G. Grahan)提出在玉石器

出土地点进行调查和挖掘构想。1934年3月进行工作,起出大批文物,

并在广汉展出,参观者惊叹不已。此后,月亮湾成为古蜀文明的圣地



1951年,四川省博物馆派人来到月亮湾,进行考古调查和征集文物。

1958年,四川大学考古教研经也到此做详细考古调查,认定这是一处

范围广泛的古遗址。

1963年,大陆着名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冯汉骥,以及四川省博物馆、四

川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组,组成联合考古发掘队,来到月亮湾,冯汉

骥敏锐地提醒大家:「这一带遗址如此密集,很可能是古代蜀国的一

个中心都邑。」

1970年以后,川西平原上砖瓦窑迅速发展,几乎每村都就地取土,堆

土机日夜不停地搬运三星堆和月亮湾一带的泥土,大片文化遗址被推

毁。广汉市文化馆文物干部敖天照每天都出去捡被挖出来的陶片、玉

器、石器,捡都捡不完,警先到事态严重。1980年春,他赶到成都四

川省博物馆考古队汇报,博物馆立即做出抢救三星堆的决定。从此,

三星堆才能有序地被挖掘。

到1980年冬天,已有非常丰富的收获,首次在川西平原清理出房屋遗

址18座、灰坑3个、墓葬4座,出土玉石器110余件,陶器70余件,还获

得数万陶片。1984年,在三星堆北面的真武宫西泉坎发掘,出土了大

量陶石器以及石璧成品、半成品、房屋基础等。1986年,省文管会与

四川大学历史系联合进行发掘,出土陶器、雕花漆器等器物近2000件

,灰坑l09个,房址数十处。

三星堆遗址中,发掘出两座最主要的祭祀坑遗址,其规模之大、出土

文物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是巴蜀文化遗存中所仅见。1986年7月18

日上午,从三星堆土埂南面的南兴乡二砖厂挖土工地上,传来令人振

奋的消息:在这个取土断面下方,暴露出玉戈、玉璋等精美玉石器10

余件,并伴有经火烧过泛白的碎骨渣。让正驻在砖厂忙于清理考古标

本的考古队员们欣喜若狂,他们立即赶往现场,看到在骄阳下闪烁着

熠熠光泽的玉石器,一瞬间大家都惊呆了。队员们随即行动,将出土

的玉石器及骨渣全部集中起来,民工们还主动将出土的文物交给考古

队,并协助考古队员们将运走的泥土重新翻拣,以免有任何遗漏。此

坑定为一号坑。

同年8月14日傍晚,考古队员将一号祭祀坑回填完毕,带着丰收的快意

即将返回驻地,又一个惊人的消息使他们刚平静下来的心情再次激动

:在一号祭祀坑东南约20-30米处,砖厂工人取土时又挖出了铜头像,

据说,铜头像的眼、眉、唇还经过化妆呢。近乎神话的消息,使所有

人员吃惊不已,人们奔向现场,只见取土断面已暴露出坑的一角,又

一处地下宝库即将展现,此坑被编为二号祭祀坑。

经过十余天紧张地发掘,将探方内的文化层堆积清理完毕,暴露出与

一号坑极相似的板结五花土。夯土快清理完时,祭祀坑东南角暴露出

一个大型兽面像的下颔缘,因倒置于坑角,高过埋入坑内的所有器物

而首先露出地面。紧接着,一根、两根、三根、十根、数十根象牙纵

横交错,密密实实,简直无从下手发掘,民工们只好蹲在坑上搭起的

木板上,下弯着身子,小心翼翼地用竹签清理象牙缝隙中的泥土,考

古队员则俯卧在木板上测绘出象牙分布图。

在象牙层下方,满坑的珍宝令人目不暇接:高大、繁缛、精美的青铜

尊;扮妆各异的青铜人头像、大小不等的人面像、眼晴外突的纵目兽面

像、身躯断开的青铜立人像、闪闪发光的金面罩、金面铜人头像、神

奇的铜树等以及温润的玉环、玉壁、玉璋、玉戈、玉管、玉珠等玉石

器,一件件,一样样,犹如打开了蜀国宝库的大门。

消息传开后,大陆各电台、电视台、报社等新闻媒介记者蜂拥而至,

争相向世界披露这一奇迹:「这个青铜雕像群和与他们同地点出土的

、数量众多的重要文物的发现,对研究中国蜀地区青铜时代的历史提

供了罕见的实物资料,填补了中国青铜艺术和文化史上的一些重要空

白,把巴蜀文化上限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证实了这里是古代蜀

国的一个中心都邑。古蜀历史曾在这里展开过无比辉煌灿烂的一叶。

三星堆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商、周时期的古蜀国已有高度发达的青铜

文化,从而否定了以为古代蜀国文化比中原文化发展缓慢之说。海外

新闻媒介及考古学界也立即作出回应,认为这「是世界上最引人注目

的考古发现」、「比着名的中国兵马俑更要非同凡响」、「他们可能

会使人们对东方艺术重新评价」。

二、不同于华夏文化:

三星堆文化的「与众不同」之处,正由于其与其他文化不通的条件下

形成的。而蜀文化特色的逐渐消除,也正是在与秦楚交往频繁,特别

是秦灭蜀以后。

古蜀国在相对意义上与外界不通而独立地发展其文化,到底有多长的

时间?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华阳国志‧蜀志》说:「九世有开

明帝,始立宗庙。以酒曰澧,乐曰荆,人尚赤,帝称王」。此时,他

们已经把中原的典章制度引进蜀国。据记载,从秦惠公13年至楚肃王

5年即公元前387--377十年间,「北伐秦,东伐楚」,「东接于巴,南接

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番」是蜀国的最盛期。

中国史籍记载有关蚕丛、柏灌、鱼枭、杜宇、开明氏等几代蜀王的事

迹,但内容极其简略,很难依据这些只言片语的记载理出古蜀史的头

绪来。经过本世纪几代考古学人的不懈努力和辛勤耕耘,庐山真面目

终于渐渐显露,人们对古蜀历史的认识已是愈来愈清楚。过去讨论蜀

史,大多仅能言及春秋战国时代,再上溯西周时期就非常模糊了,而

今天,可以远探商代甚至更早时期了。

现在已大致明暸:在北达汉水流域,东至荆江地区,西南迄大渡河、

金沙江及今贵州北部一带这一广泛区域内,分布着许多蜀文化的遗址

和遗迹。这些文化遗存及其出土文物,反映了考古学意义上的类似性

和一致性,呈现出大体相间形态的文化面貌。至于古蜀文化的中心区

域,正是被誉称为「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成都平原特殊的地理位

置和优裕的白然条件,使它自古而来都被人们视为今四川一带的中心

地。

大体来说,三星堆文化距今4800-2800年,延续2000年,而这2000年中

的后期也就是商代后期。

三、「天外来客」或神话人物?

中国《光明日报》记者曾把那尊巨大的所谓「青铜面像」,称之为「

天外来客」(外星人),因为其相貌奇特,五官呈几何图案,近似商

代早期青铜器上的兽面纹。而且睛球突出为圆柱形(最大均外延30厘米

),中间还有圈状的「箍」,两只大耳朵向左右翘起,里面有简洁的纹

饰。另外阔鼻梁高,鼻翼呈图案状。只有嘴用三条向上的弧线组成,

使之面带微笑。由于形象奇诡,成为三星堆遗址中的「大明星」。但

它到底是谁的形象?在祭祀中起什么作用?似乎还没有定论。

因此才人认为他是「天外来客」,最起码不是普通人,因为人不可能

有那副尊容。三星堆博物馆的刘少匆先生在《雾中的王国:三星堆文

化杂谈》一书中认为他是神话中的「烛龙」,既可以说是掌管天候的

神祗,也可以说是蜀族的祖先神之一。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

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暝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

、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海外北经》也有相似

的记载:「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暝为夜,吹为冬,呼为夏

,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舀之东。其为物,人面蛇

身赤色,居钟山下。」

将这位烛龙与出土的大铜像做比较,面部是一致的,特别是「直目正

乘」,很该注意。以往考古学家将「直目」作「纵目」解。《华阳国

志‧蜀志》:「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甚至以为大铜像额

上的方孔,就是装饰「纵目」的地方。刘少匆认为很不妥当,他说「

直目」者,言目光直射之意。铜像上的眼球突出,正是「直目正乘」

的夸张。总之,这是一具司天候的神像。农耕时代的先民,太依赖它

了,所以,把它铸造得如此巨大。

上古时代,管理天象的官员叫火正。《国语‧郑语》说:「夫黎为高

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日祝融。」祝

融与烛龙两音甚近,莫非烛龙是祝融的「神化」?不过,祝融本是楚

人的始祖,《国语‧郑语》和《史记‧楚世家》都有明白的记载,怎

么又和蜀人拉上关系了?其实,这种关系在《山海经》中,也写得很

明白。《海内经》说:「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

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于江水。」这样看,最早懂得天象的祝融

氏是居住在岷江流域。同时《大荒西经》还有「颖项生老童、老童生

祝融」的世系记载。蜀族把他作为一位祖先来祭祖,理由就更充分了



当然,这又发生了新的问题:古蜀人和古楚人又是什么关系?楚文化

的形成,是否又受古蜀文化的影响?这些问题,虽有学者论及,但已

不是「三星堆文化」的范围。

总之,这具大神头像,耐人寻味。已有人指出它是蜀族所宗的祖先神

,或表现了一个神、鬼、人的集合体,有「烛龙」氏族的特征等等。

但为什么要如此崇拜它,它的造型与法力对古蜀人生活生产有什么影

响,以及它为什么是蜀人的祖先神……,有待于我们进行认真的探讨

后,才能得出符合历史的结论。

四、「人像面具」

有不少文章说三星堆古遗址发现了不少「人像面具」,甚至把那「天

外来客」也说成是「造型奇特的青铜人面具」。其实,面具是上古社

会十分流行的一艺术形式。因为,戴上面具,不仅可以使自己进入面

具所规定神和物的世界,其他人也不再把他当成他自己。现在社会,

人们在化装舞会上,戴上面具活动,恐怕也是这种习俗的遗迹。但在

上古人的眼里,人们戴面具,决不是「化装游戏」,而是一种十分神

圣的仪礼。它是在把自己的灵魂「输入」面具所代表的那位神、人、

物的灵魂。因此,面具就是特定的神、人、物灵魂的载体,是一件种

物,是它自身反映的灵魂的象征。古人所以要在祭祖活动中广泛使用

面具,就是为了自由地与神灵世界交往。看来,对于神来说,肉体的

形象,似乎并不是最本质的东西。

在三星堆祭祖坑出土的青铜头像,有的硕大得根本无法戴,即使与真

人相似的,也不可能戴在头上。因为它的眼、嘴、鼻全是「封闭式」

的,且过重。因此,我们可以肯定,那些铜人头绝不是面具,而是面

具形的头象。这种形式的铜像,其他地方也发现过。如1973年,在希

腊北部的阿基利,就发现过这种可以挂在圆柱上的面具形铜象(见朱狄

《原始文化研究》第509页)。三星推出土的青铜头象,有椎形颈部的

,都可以套在木桩上。由此设想,如果说面具可以探求到希腊戏剧起

源,那么,面具式的青铜头象,则可以说是木偶戏的始祖了。

面具形青铜象的大量出土,说明古蜀人的祭祖活动,盛行面具,这是

与夏族同俗的。铜象的造型,正是受了面具的启发。又因为这些铜象

都是种的代表,所以,他们基本上是人的面部形象,发型、花冠也全

是人化了的。

五、全是祭祀用品?

三星堆文物在台湾展出时,报纸上不少考古家、文物家都在撰文解析

,然而所有文章都指向一个论点:三星堆文物是祭祀之用。

其实,将远古文物视为「祭祀」用品,是全球考古学家一贯的技俩,

好像说明上古人类没事做,天天都在祭祀。连神话研究者也是如此将

神话记录视为祭祀。此种态度若不是正确,就是敷衍、简化了事。

如同台湾七星山上凯达格兰文化遗迹一样,都是长期被忽视的重要上

古史。我相信,三星堆文物不是如此简单的全是祭祀之用,我也相信

,台湾七星山上的上古遗迹是很重要的地球上古史迹,我们必须用吗

一种眼光来思考、研究。
来源:ufo.org.tw...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 | Posted:2005-08-07 11:59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6878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