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2753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sernchan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1 鮮花 x29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轉貼]中醫草藥關於“太歲”“肉芫”的記載
肉靈芝?“太歲”頭上動刀多年仍是謎(

內蒙古太歲

  眼下,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專家正對一個來自內蒙古的不明“怪物”進行身份鑒定——
  
   2004年,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農民張永平在推土時無意中發現了一塊貌似石頭狀的“怪物”,它既沒鼻子也沒眼睛,摸上去感覺像團肉;它不會因高溫而腐爛,也不會因低溫而僵硬;它一天天不斷長大,身上的“傷口”也可自動愈合。更奇怪的是,有人喝了浸泡過它的水后,困擾了多年的頭痛病竟然消失了。人們開始對這個“怪物”進行各種揣測,有人說它就是傳說中的“太歲”;有人說它是《本草綱目》中記載的“肉靈芝”……
  
  一年后的今天,內蒙古方面將這個疑似“太歲”的切片樣本郵寄到了中山大學生命科學院,該院的施蘇華教授等專家將通過先進的遺傳系統分類技術給其驗明正身。
  
  這個“怪物”究竟是不是“太歲”?“太歲”究竟為何物?記者特地走訪了中山大學、中科院廣州微生物研究所的權威專家。
  
  本報早在2000年就已經開始關注“太歲”,當時一些專家的看法到現在仍是“太歲”研究的主流聲音。
  
   □背景連結
  
  《山海經》、《本草綱目》等古籍中對太歲均有詳盡記載,稱其為“肉芫”,“視肉”等。晉代著名學者郭璞注釋《山海經》時,對“視肉”作的解釋是:“聚肉形,如牛肝,有兩目。”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其為“本經上品”,具有“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的特點。
  
  另據史料記載,太歲是古人假定的一個天體,它和歲星(木星)運動速度相同,而方向相反,太歲到了哪個區域,相應的就在哪個方位地下有一塊肉狀的東西,它就是太歲的化身,在這個方位動土就會驚動太歲。這就是“太歲頭上動土會有災禍”的由來。
  
   1正在為“太歲”驗DNA極有科研價值,可能對人類生命科學研究有幫助
  
  幾經周折,記者昨日下午在中山大學生命科學院的實驗室里拜訪了負責這次樣本分析研究的施蘇華教授。盡管施教授稱在鑒定結果沒有出來之前不願就此過多發表自己的觀點,但她還是透露了一些關於研究的最新進展情況。
  
  施教授說,目前可以初步肯定這個“怪物”就是“太歲”。而中大生命科學學院實驗室對“太歲”身份的鑒定工作,只是眾多紛繁的“太歲”研究工作中一個小小的環節。她和她的研究生目前正利用一些先進的手段對這個樣品的分子系統、分類定位等方面進行實驗研究。簡單地說,就是通過一些基本的參數去找出該物質的DNA序列,然后根據基因分析的結果,看看它屬哪類物質,或者與哪類物質比較接近。
  
  記者在現場看到,“太歲”樣本的切片已成了實驗室里最重要的研究對象,此刻它在先進的實驗儀器中接受著各種資料分析。“太歲”切片樣本從內蒙送至廣州研究已有幾個月了,但讓施教授出乎意料的是,“這個東西遠比她想象的要復雜”。她說:“從目前的研究看,幾乎可以肯定的是,組成‘太歲’的物質不止一種。”而具體是何物質組成,施教授則未予透露。她說,“謎底”必須在所有實驗完成后才能出報告。
  
  不過施教授也表示,關於“太歲”的研究從科學上來講,的確是非常有意思、有意義的。因為據說“太歲”能自己生長,而且繁殖能力和修復能力很強,因此關於其生物能量來源等問題就很有科研價值。如果這些難題能一一破譯,說不定將來會對人類生命科學研究有極大的幫助。
  
   2基本肯定是黏菌群復合體,有專家大膽推測可能是一切動物的祖先
  
  本報記者隨后又聯系到中科院廣州微生物研究所的李泰輝研究員。對於這次內蒙古又發現疑似“太歲”的物體,李泰輝研究員的第一反應是“並不奇怪”。他說,從古到今有關發現“太歲”的消息就不斷傳出。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內蒙古、吉林、山東等地就先后有報道。李泰輝說,無論是民間還是科學界,都一直對“太歲”大感興趣,上世紀90年代初,他和北京、吉林、陝西等地的科學家已紛紛展開對“太歲”的研究。
  
  說法一:黏菌群復合體
  
  專家通過高倍顯微鏡觀察發現,組成“太歲”的是非常多的菌體,而且品種各異。結合“太歲”的個體帶有一定彈性,還不時分泌出有絲性的黏物等現象,當時專家的結論是,所謂的“太歲”應該就是一種“特大型罕見黏菌復合體”。既有原生質生物的特點,也有真菌的特點,是活的生物體。專家估計該黏菌是以細菌、酵母菌、霉菌孢子等其它微生物為食,以縴維素、兒丁質、甲殼質等為營養,含有蛋白質約50%,以及核酸、酵母菌和霉菌等。但當時受科研儀器的限制,沒有對這些菌體作更深入的分子分析。
  
  說法二:粘細菌
  
  吉林大學微生物專家解釋,“太歲”是介於原生物與真菌之間的粘細菌,生活於土壤中,生命力極強。
  
  說法三:高等真菌
  
  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白玉華教授將“太歲”切片后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發現其體內具有菌絲,初步確定為高等真菌。
  
  說法四:並非黏菌群復合體
  
  中科院微生物所形態學專家茆曉嵐多年前曾研究發現,該物體含大量的水;做蛋白質實驗,沒有蛋白質反應,也沒有核酸反應。而放於火上燒,能聞到嗆鼻的味道,他估計有醛基、醇基或羥基成分。因為黏菌必須具備蛋白質和核酸成分,因此他判斷“怪肉”不是黏菌群復合體。
  
  有專家還認為,“太歲”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古生物活體標本,是“人類和一切動物的祖先”。但李泰輝研究員和施蘇華教授都表示,雖然“太歲”為黏菌群復合體的說法基本可以認定,但關於“黏菌群復合體”這一概念是非常模糊的,還不能清楚解釋“太歲”為何種物種,惟有通過分子系統分析等研究,才能將“太歲”身上的祕密一一揭開。
  
   3熱捧多年只因至今仍是謎科學界對全球菌種研究只有5%
  
  其實科學界對“太歲”的研究早已陸續開展,但為什麼這麼多年來,無論是民間,還是科學界對“太歲”的熱捧依然有增無減呢?專家認為當中有兩大原因。
  
  首先是因為民間對“太歲”的傳說從古至今一直流傳,而且一些相關的記載很懸乎,比如說,秦始皇曾認定“太歲”為長生不老的靈葯,命令徐福率部下千方百計找尋。而據古代文獻記載,在中國北方民間,“太歲”是一種傳說中的凶神。俗語中就有“竟敢在太歲頭上動土”、“犯太歲”等說法。因此,每當各地發現有疑似“太歲”的生物后,人們就會異常關注,媒體爭相報道炒作。
  
  其次,科學界目前的研究結果還未能清楚解釋組成“太歲”的菌群復合體究竟為何物。李泰輝說,全球的科學家對於菌類的研究還非常有限,目前存在於自然界的包括黏菌在內的真菌大約在150萬-200萬種,科學界大約只對其中5%的菌類品種有研究,仍有過百萬以上的菌類尚未能驗明正身。因此,專家毫不諱言說,即使這次中山大學對該物質的分子系統有新的研究進展,科學界依然還難以給這個復雜的生物正式冠名。
  
  
  內蒙古太歲
  
  發現時間:2004年發現地點: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臨河區烏蘭圖克鎮紅旗村
  
  特點:手感和肉一樣;它夏天不會因氣溫高而腐爛,冬天也不會因溫度低而僵硬;它身上的“傷口”能夠自動愈合;它無異味且在不斷地長大。長約52厘米、寬約40厘米、厚約20厘米。
  
  
  沈陽古太歲
  
  發現時間:2005年發現地點:沈陽新城子區清水台特點:黑乎乎、軟綿綿的就像海綿,還有根。
  
  
  吉林樺甸太歲
  
  發現時間:2002年5月發現地點:吉林樺甸夾皮溝雲峰村雙合屯
  
  特點:重49公斤、長約140厘米,厚15-17厘米,徑寬約47厘米。從外觀上看,呈“八”字形。
  
  發現時間:1999年發現地點:內蒙古呼和浩特市
  
  特點:重4.85公斤,頂部直徑0.25米,分布著放射狀褶皺,高0.12米,攔腰周長0.67米。側面觀察,能夠分辨出一圈一圈的紋理,像是生長年輪。底部直徑近0.19米,灰黑色。除最底部約0.02米厚的地方為紅褐色外,其它地方均為淺黃色,整體韌性很大,掰不動也撕不開,像塊牛皮筋。
  
   □“太歲”疑團
  
  疑問1:“太歲”真能治病?
  
  專家建議:不要輕易服用
  
  早前發現“太歲”的內蒙古農民透露,他的親人喝了浸泡過“太歲”的水后,治愈了多年的頭痛病。“太歲”真的能治病嗎?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是這樣記載的:“肉芫狀如肉,附於大石,頭尾俱有,乃生物也。赤者如珊瑚,白者如截肪,黑者如澤漆,黃者如紫金。”這個被稱作“本經上品”肉芫,就是民間所說的“太歲”,書中還介紹了它對一些疑難病症的特殊療效。
  
  但現在的專家認為,太歲屬於原生動物及真菌類,品種十分復雜,加之其來源於土壤,自身可能會附著各種有害生物或者有毒物質。專門從事食用菌研究的李泰輝研究員認為,雖然目前還沒有證據證明食用“太歲”會產生不良反應,但建議在沒有弄清楚“太歲”的物質組成前,人們還是不要輕易服用。
  
  疑問2:“太歲”到處都有?
  
  專家結論:南方較易發現
  
  早前還有消息說,除了在內蒙古、吉林的土地上發現“太歲”外,在連雲港等海濱城市的海灘上也有類似“太歲”的物體出現。對此,李泰輝的意見是,九成可判斷“此太歲”並非“彼太歲”。判斷的原理是,咸水菌群不一定能活在淡水中,同理,淡水菌群也難以活在咸水中。他還指出,類似“太歲”這樣的黏菌群復合體並不罕見,在南方一些潮濕地方也很容易發現。
  
  疑問3:“太歲”個頭龐大?
  
  專家結論:說不準
  
  為什麼在內蒙古等地發現的“太歲”會如此龐大呢?和它生活的地域有關係嗎?和它的“年齡”有關係嗎?李說,在最終的研究結論出來前,這些問題都“說不準”。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這個“太歲”對不良環境的適應能力非常強。因為一般來說,黏菌可通過“吃”細菌來維持生命,而潮濕的地方比較容易滋生細菌,因此成了“太歲”的樂土。人們在潮濕的下水道和宅基地下,會有一些小團的像“肉”一樣的物體,只是它們的個體都偏小,人們並沒有引起注意。它們可能都是“太歲”。
  
  疑問4:為何送廣州研究?
  
  一位博士力促此事
  
  美國華盛頓大學葯物化學家邱聲祥博士組織了這一研究項目。邱博士兩年前就開始從事“太歲”研究,而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是邱聲祥博士進行“太歲”研究的合作伙伴,他們都希望能夠利用先進的遺傳系統分類學技術,對“太歲”的身世進行多學科全面系統的研究。
  
  邱聲祥博士稱,“太歲”更為確切的稱謂應該是古代典籍中所記載的“肉芝”,為“芝”類中葯之一。從中葯的角度上划分,“芝”類中葯的品種十分復雜;從顏色上分,有赤芝、黑芝、白芝、黃芝和紫芝;從生長環境及形態來分,有石芝、木芝、草芝、菌芝和肉芝。僅從外觀上觀察或者簡單地用顯微鏡檢測,很難斷定是否為“太歲”。
  
來源:金羊網-羊城晚報 17/7 區健妍


[ 此文章被sernchan在2005-11-01 10:36重新編輯 ]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5-10-24 10:23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85382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