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3683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牛奶牛 手機 會員卡 葫蘆墩家族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頭銜:☆天佑台灣☆☆天佑台灣☆
版主
級別: 版主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版區: 修行&武術, 中醫研討
推文 x24 鮮花 x728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中醫基礎理論-緒論
中醫基礎理論 可以說是踏入中醫領域的一本入門書
也是我們一年級剛進入學校時第一本接觸到和中醫有關的書籍
裡面的內容有中醫的起源 五臟六府(藏象學說) 陰陽五行 氣`血`津液`經絡 等......

由於內容繁多 所以我會挑一些較重要章節貼出來和大家分享

此篇"緒論" 主要內容有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 以及中醫學的基本特點

老實說 本來不太想貼這一章節 但是既然要貼 乾脆就貼完整一點吧 希望能滿足大家


ps.此書為中國大陸"中醫藥大學"的教材 但是這個版本有點久遠了 請大家不要太介意


第一章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

中醫學是在中國古代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的影響和指導下,通過長期的醫療實踐,
斷積累,反覆總結而逐漸形成的具有獨特風格的傳統醫學科學,是中國人民長期同疾病作斗
爭的極為豐富的經驗總結,具有數千年的悠久歷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歷
史地凝結和反映了中華民族在特定發展階段的觀念形態,蘊含著中華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
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是中國和世界科學史上一顆罕見的明
珠。
  中醫基礎理論·旨在研究闡發中醫學的基本觀念、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原則,它在
整個中醫學科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中醫學各分支學科的理論基礎。
第一節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一、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
(一)中醫學與中醫學理論體系
1.中醫學:醫學是研究人類生命過程以及同疾病作鬥爭的一門科學體系,屬於自然科
學範疇:中醫學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疾病的診斷與防治,以及攝生康復的一門傳統醫學
科學,它有獨具特色的理論體系。
2.中醫學理論體系:體系是由有關事物互相聯繫、互相制約而構成的一個整體。科學
理論體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體的科學規律三個基本知識要素組成的完整體
系。如愛因斯坦所說,「理論物理學的完整體系是由概念、被認為對這些概念最有效的基本
定律,以及用邏輯推理得到的結論這三者所構成的」(《愛因斯坦文集》)。中醫學理論體系是
由中醫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醫學邏輯演繹程序從基本原理推導出來的科學
結論,即科學規律而構成的,是以中國古代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即氣一元論和陰陽五行
學說為哲學基礎,以整體觀念為指導思想,以臟腑經絡的生理和病理為核心,以辨證論治為
診療特點的獨特的醫學理論體系。
  (二)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條件
  科學是一種社會現象,它不能游離於社會之外而孤立地存在與發展。科學體系是社會的
一個子系統,它要與社會的其他子系統之間發生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社會為科學的形成
與發展提供充分的必要的條件。
  中醫學發源於先秦,其理論體系形成於戰國到秦漢時期。中醫學理論體系是在中國古代
哲學思想的影響和指導下,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通過長期的醫療保健的經驗積累
和理論總結而形成的。
  1.古代哲學思想的影響:自然科學是關於物質運動規律的理論知識體系。哲學是關於
世界觀的學說,是人們對整個世界(自然、社會和思維)根本觀點的體系。任何一門自然科
學的形成和發展都離不開哲學.必然受著哲學思想的支配和制約:特別是古代社會,哲學與
自然科學尚未徹底分開之時,顯得尤為密切:中醫學屬於古代自然科學範疇,其理論體系始
終沒有脫離古代自然哲學。中醫學以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即氣一元
論、陰陽五行學說構建其理論體系。哲學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氣一元論和陰陽五行學
說不僅為中醫學提供了樸素的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生命觀,皋確立了中醫學的整體的研究方
法,使中醫學以聯繫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去認識自然、認識生命,藉以闡明人與自然、
生命本質、健康與疾病等。中醫學運用哲學的概念和範疇,去觀察事物,藉以闡明中醫學中
的一系列問題,並貫穿於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各個方面,使之成為中醫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
分:這些哲學概念和範疇通過中醫學的診療實踐,得到了探索、驗證和深化,從而又豐富和
發展了中國古代哲學理論。中醫學雖然來自長期的經驗積累,但並沒有像其他經驗科學而被
科學實驗方法所淘汰,其根本原因在於中醫學理論充滿了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
想。具有深刻的哲學淵源。
  二.社會自然科學的滲透:中華民族從春秋戰國到秦漢這一歷史時期,各種文化學術流
振.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陰陽家、農家、兵家、縱橫家等學派展開了學術爭
鳴與交流,學術上呈現出「諸子百家」的繁榮景象:通過諸於百家的學術爭鳴、交流與交
融,出現了「車同軌。書同文」的大一統局面,從而奠定子中華民族文化的深厚基礎,也為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文化、科學、社會歷史基礎,中醫學是中華民族文化的
一部分,在這一時期,它廣泛地吸收、移植、滲透和交融了當時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各
種學說、各個學派的先進成就,諸如哲學、數學、化學、天文學、曆法學、氣象學、地理
學、聲學、物候學、生理學、解剖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的知識,為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奠
定了文化技術基礎。
  3.長期醫療經驗的積累:科學理論是科學抽像白6結果。科學抽像是正確反映客觀事物
或現象的本質,形成科學概念和範疇,去揭示其規律性的一種研究方法,是人們運用理性思
維方法,對所獲得到的感性經驗材料加工、整理,從而概括或抽像出事物的性質和規律的一
種科學認識方法。實踐是中華民族思維的起點,也是思維邏輯結構的起點。古代中國。人在長
期的生活生產和醫療實踐中,通過觀察積累了豐富的感性材料,經過思維而形成概念、判
斷,逐步上升為醫學理論。重視實踐經驗的積累是中華民族傳統思維第一個重要的本質精
神。
  中國從公元前21世紀進入奴隸社會以後,人們對疾病的認識,隨著醫療實踐經驗的積
累而不斷發展:如早在西周,醫學家就提出了發病和藥物治病等理論。在春秋時代,秦國醫
和又提出了六氣致病的學說,開創了中醫理論體系的先河。中華民族的祖先在長期的生產斗
爭和醫療實踐中,逐步積累了原始的醫藥知識,為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豐富的實踐
基礎。
  科學理論的確立,無不通過長期反覆的生活、生產和科學實踐,再從反覆的認識中得出
正確的理論,中醫學也是通過長期反覆的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
  中醫學基礎理論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理論概括。例如髒象學說就是通過
長期的生活觀察、反覆的醫療實踐和解剖實驗而形成的,他如診斷、證候、治則、方藥功效
的確立等無不皆然。由此可見,中醫學理論體繫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始終以實踐作為堅實
的基礎-

(三)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標誌
  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標誌是《黃帝內經》的問世。《黃帝內經》吸收了秦漢以前的天
文、曆法、氣象、數學、生物、地理等多種學科的重要成果,在氣一元論、陰陽五行學說指
導下,總結了春秋戰國以前的醫療成就和治療經驗,確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原則,系統地闡述
了生理、病理、·經絡、解剖、診斷、治療、預防等問題,建立了獨特的理論體系,成為中醫
學發展的基礎和理論源泉。
  (四)中醫學獨特理論體系的確立
  《黃帝內經》的成書,實際上標誌著中醫學基本理論的確立,它與張仲景的《傷寒雜病
論》分別是中醫學基本理論和辨證論治的奠基之作。二者與《神農本草經》《難經》一起,
被歷代醫家奉為經典,由此而確立了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給後世醫學的發展以深遠的影
二、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發展
  科學的發展除受到社會、政治、經濟等外部環境因素影響外,其自身內部還存在著相對
立的矛盾運動。這種矛盾是科學發展的內在根據,是科學發展的內在動力。科學理論和科學
實驗的矛盾是科學發展的內在動力:中醫學理論體繫在其發展過程中,隨著社會實踐特別是
醫療實踐的發展,《黃帝內經》所構建的理論體系有的已無法解釋新的事實,出現了原有的
科學理論與新的科學事實的矛盾?在社會需要的推動下,中醫學理論體系內部不斷地發生分
化與綜合,於是新的理論學派和新的分支學科應運而生。中醫學理論體系就是在理論與實
踐、分化與綜合、傳統與創新的對立統一運動中,不斷地向前發展著:
  中醫理論體系的發展,是隨著中國社會文化科學技術的發展,通過歷代醫家和人民群眾
在長期與疾病鬥爭的實踐中,運用相應歷史時期的先進文化科學技術成就,不斷地完善、提
高而發展的。因此,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發展反映了相應歷史時期的文化科學技術水平。
  (一)中國歷代醫家的貢獻
  在中醫學理論發展的過程中,上自晉、唐、宋、金、元,下迄明清的許多醫家,在《黃
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經典著作的基礎上,在各自的臨床經驗和理論研究中,均從不同
角度發展了中醫學理論體系。
  魏晉隋唐時期:晉·王叔和著《脈經》,豐富了脈學的基本知識和理論。皇甫謐的《針灸
甲乙經》是一部針灸學專著。隋·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是一部病因、病理和證候學專書。
唐·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以及王燾的《外台秘要》等,集唐以前醫學之大成,
從理論到臨床均有新的發展。
  宋金元時期:自宋以後,迄至明清,許多醫家在繼承了前人已有成就的基礎上,根據各
自的實踐經驗,勇於創新,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從而使中醫學術有了新的突破和發展。各
種專科和綜合性論著,層出疊見。其中,金元四大家對中醫學理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
獻。劉完素(約1100年,卒年不詳)以火熱立論,力倡「六氣皆從火化」,「五志過極皆能
生火」,用藥多用寒涼,火熱在表,治以辛涼甘寒,火熱在裡,則用承氣諸方,表裡俱熱,
用防風通聖、涼膈以兩解之,所以被稱為「寒涼派」。劉氏之火熱理論,促進了溫病學說的
發展,對溫病學說的形成有深刻的影響。張從正(約1156——1228年)傳河間之學,認為病
由邪生,攻邪已病,主張「邪去則正安」,用汗、吐、下三法以攻邪,所以被稱為「攻下派」。
他不僅對疾病的機理進行了深入地探討,而且擴大了汗、吐、下三法的應用範圍,對
中醫治療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李東垣(約1180--1251年)提出了「內傷脾胃,百病
由生」的內傷學說,治療重在升補脾陽,被稱為「補土派」。朱丹溪(約1281—1358年、重
視相火妄動,耗傷真陰,提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論,治病以滋陰.降火為主,因此被
稱為「養陰派」。金元四大家各具特色,各有創見,均從不同角度豐富和發展了中醫學,促
進了中醫學理論和臨床實踐的發展。
  明清時期:在中醫學術發展史上,這一時期溫補學派頗為盛行,其中薛立齋、孫一奎、
趙獻可、張景岳、李中梓等大抵俱重視脾腎,善於溫補。溫病學派的出現,標誌著中醫學術
發展又取得了突出成就。吳又可創立了傳染病病因學的「戾氣學說」的新概念,提出了治療
傳染病的較完整的學術見解,著成《溫疫論》,為溫病學說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葉天士《溫
熱論》,首創衛氣營血辨證;吳鞠通《溫病條辨》,創三焦辨證;薛生白《濕熱病篇》,指出
「濕熱之病,不獨與傷寒不同,且與溫病大異」;王孟英《溫熱經緯》「以軒岐仲景之文為經,
葉薛諸家之辨為緯」。這些溫病學家大膽地突破了「溫病不越傷寒」的傳統觀念,創立了以
Ⅱ氣營血、三焦為核心的一套比較完整的溫病辨證論治的理論和方法,從而使溫病學在證因
脈治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溫病學說和傷寒學說相輔相成,成為中醫治療外感熱病的
兩大學說,在治療急性熱病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中藥學理論是與中醫學理論相輔而行的,其肇始於《黃帝內經》,如五味人五臟,氣味
厚薄陰陽的不同作用,君臣佐使的配伍等。陶弘景又提出了相須、,相使、相畏、相惡、相
反、相殺之說。張元素則發展了藥物歸經和升降浮沉的理論。中醫臨床治療,以此作為指導
用藥的依據。
  (二)中醫學理論的現代化
  中醫學的歷史,是學術不斷發展、不斷創新的歷史。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在中
目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關懷下,中醫學理論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研究的廣度和
深度及方法上均超過了歷史任何時期。當代中醫學理論的研究,以系統整理、發揚提高為前
B,運用傳統方法和現代科學方法,多學科多途徑地逐步揭示了中醫學理論的奧秘,使中醫
學理論出現了不斷深化、更新,並有所突破的態勢。
  在中醫學文獻的系統整理與研究方面,以中醫高等院校統編教材《中醫基礎理論》《中
醫學基礎》為標誌,構築了中醫基礎理論的基本體系。闡釋經旨,賦予新義,開拓新境的
《陰陽五行》《中醫學概論》《實用中醫基礎學》《氣血論》等許多論著和佳篇,則反映了中醫
學理論水平的提高。
  在中醫學理論的研究方法上,除運用文獻方法研究中醫學理論的本源,進一步揭示其學
術內涵外,利用多學科知識和方法研究中醫學理論則是當代中醫學理論研究的重要特點。中
醫基礎理論蘊含著現代自然科學中某些前沿理論的始基,為哲學、天文學、氣象學、數學、
物理學、系統科學、生命科學等,提供了一些思維原點或理論模式。諸如《內經的哲學與中
醫學的方法》的問世,以及泛系理論與辨證論治、天文學與五運六氣、太極陰陽理論、運氣
與氣象、控制論與治法理論、氣與場、氣與量子力學等研究成果的發表,使中醫學理論研究
與當代前沿科學相溝通,具有強烈的時代特點和創新意識。
  運用現代醫學及其他現代科學知識和方法,.特別是實驗方法,研究中醫學的髒象、經
絡、氣血、證候、診法、治法等,使中醫基礎理論研究的方法從經學的、經驗的、自然哲學的方法上升為現代科學技術方法,初步闡明瞭中醫學理論某些概念、原理的科學內涵。如從
肌電、皮膚溫度、皮膚電阻、血流圖、超聲波、激光及同位素追蹤、微觀解剖、內分泌、神
經化學等多方面研究,證實了經絡現象是客觀存在的。關於經絡的實質,則提出了神經體液
說、低阻抗說、皮層內臟相關說、第三平衡系統論、.波導論和液晶態說等學說,這些學說尚
有待進一步驗證、探索。中醫學髒象學說的研究,通過臨床觀察,特別是動物實驗,在探討
中醫臟腑的實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尤以脾腎研究為多。研究資料表明:在腎陽虛
時,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下丘腦-垂體-性腺、下丘腦-垂體,甲狀腺三軸出現功能紊亂與
低下,腎陽虛證的主要發病環節是下丘腦的調節功能紊亂。脾虛則與胃、腸、胰等整個消化
系統功能減退、免疫功能障礙、植物神經系統紊亂、,生物膜的結構與功能異常有關。其他對
肝、心、肺的研究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為了推動中醫學理論研究的發展,中國政府已把中醫髒象學、病因學、辨證學、診法及
治則治法、養生學、動物造模、經絡研究、針刺麻醉機理研究以及文獻研究等內容列入「九
五」、「十五」期間國家中醫藥科研規劃。
  中醫學理論研究已成為世界性的研究課題,各國學者多有建樹。當代中醫學理論研究成
就非凡,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中醫學理論研究也必將取得重大突破,為生命科學的發展作
出自己的貢獻。




蒲公英飛揚計畫

* 來讓我騙點支持度吧 ~!! *
還是那句老話... 打注音文的..都去死吧...

我的部落格
獻花 x1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APNIC | Posted:2005-10-29 05:38 |
牛奶牛 手機 會員卡 葫蘆墩家族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頭銜:☆天佑台灣☆☆天佑台灣☆
版主
級別: 版主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版區: 修行&武術, 中醫研討
推文 x24 鮮花 x728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第二節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組成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內容和結構
(一)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內容
1.哲學基礎:哲學是關於世界最一般的運動規律的科學。任何一門科學的形成和發展
都離不開哲學。在哲學與自然科學尚未徹底分開的古代尤為如此。中醫學吸取了漢代以前的
哲學成果,直接地大量地引用氣、陰陽、五行、形神、天人關係等重要的哲學概念和學說,
去闡明醫學中的問題,使之成為中醫學的重要概念和理論,把哲學理論與醫學理論熔鑄成為
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體現出中國古代東方的特殊思維方式。中國古代哲學為中醫學理
論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世界觀和方法論基礎,而中醫學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又豐富和發展了中
國古代哲學。中國古代哲學與中醫學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氣一元論:「氣」在中國哲學史上是一個很重要的範疇,在中醫學的學術思想中佔有特
別重要的地位,是中醫學的哲學和醫學理論的基石。氣是物質實體,是構成宇宙天地以及天
地萬物的最基本元素,具有運動的屬性。氣的運動是氣內部的相互作用,是事物發展變化的
源泉,氣和形以及兩者的相互轉化是物質世界存在和運動的基本形式。
  陰陽學說:陰陽學說是在「氣」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與氣一元論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對立統一理論。陰陽是標示事物狀態特徵的範疇,一是代表兩種對立的特
定屬性,二是代表兩種對立的特定的運動趨向或狀態。陰陽是宇宙的總規律。但是陰阻範疇
不僅具有對立統一的屬性,而且還具有另外一些特殊的質的規定,與現代辯證法的矛盾範疇
五行學說: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樸素的普通系統論。中醫學運用五行學說,從系統的整體觀
點觀察事物,認為任何一個(類)事物的內部都包含著具有木、火、土、金、水五種功
能屬性的成分或因素,並且木、火、土、金、水這五個方面按照一定規律相互聯繫,形成這
一事物的整體功能結構。五行結構系統,通過與反饋機制相似的生勝乘侮關係,保持系統的
穩定性和動態平衡,從而論證了人體局部與局部、局部與整體之間的有機聯繫,以及人與環
境的統一,即人體是一個統一整體的整體觀念。五行學說的樸素的系統觀念是現代系統理論
的原始形態,在最一般的原則上與現代系統論相一致。但五行學說是一種樸素的系統理論,
不可能像現代系統論那樣更科學地闡明所有系統結構的一般關係和一般規律。
  2.髒象經絡:髒象、經絡、氣血精津液等學說是中醫學關於正常生命現象的理論知識。
其中,髒象學說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核心。
  髒象學說:髒象學說是研究人臟腑活動規律及其相互關係的學說。它認為人體是以心、
肝、脾、肺、腎五臟為中心,以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六腑相配合,以氣、血、
精、津液為物質基礎,通過經絡使內而臟腑,外而五官九竅、四肢百骸,構成一個有機的整
體,並與外界環境相統一;它是中華民族勞動人民和醫學家,通過長期對人類生命活動的觀
察研究和防病治病的實踐,並以陰陽五行理論為指導,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學說,對中醫
診治與預防疾病、養生與康復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中醫臟腑概念雖然包含著解剖學成分,但
主要是一個標示各種整體功能聯繫的符號系統,是人體整體的功能模型,主要是闡述其生理
功能和病理現象,因而不能與現代解剖學的同名臟器完全等同:
  氣血精津液學說:氣、血、精、津液既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又是臟腑功能活動
的產物,氣、血、精、津液學說主要探討生命的物質組成以及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泛言
之,氣血精津液學說應包含於髒象學說之中:
  體質學說:體質學說是研究人類的體質特徵、類型和變化規律,及其與疾病的發生、發
展關係的學說。體質是√、體在遺傳性和獲得性基礎上表現出來的功能和形態上的相對穩定的
固有特徵,與健康和疾病有著密切關係。
  經絡學說:經絡學說是研究人體經絡系統的組成、循行分佈及其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以
及指導臨床治療的理論。經絡是人體運行氣血的通道,縱橫交貫,網絡全身,將人體內外、
臟腑、肢節聯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蒲公英飛揚計畫

* 來讓我騙點支持度吧 ~!! *
還是那句老話... 打注音文的..都去死吧...

我的部落格
獻花 x1 回到頂端 [1 樓] From:APNIC | Posted:2005-10-29 05:40 |
牛奶牛 手機 會員卡 葫蘆墩家族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頭銜:☆天佑台灣☆☆天佑台灣☆
版主
級別: 版主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版區: 修行&武術, 中醫研討
推文 x24 鮮花 x728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藏象學說、氣血精津液學說、體質學說和經絡學說相互包容滲透,互為補充,形成了時
醫學對生命規律的獨特的精闢的認識。
  3.病因病機:病因病機學說是中醫學關於疾病的理論知識,包括病因、發病與病機三
部分內容。   ·
  病因學說:病因學說是研究各種致病因素的性質和致病特點的學說。中醫學認為:疾病
的發生是致病因素作用於人體後,正常生理活動遭到了破壞,導致臟腑經絡、陰陽氣血失調
所致。病因可分為六淫(風、寒、暑、濕、燥、火)、疫癘、七情(喜、怒、憂、思、悲、
恐、驚)、飲食失宜、勞逸失當、外傷、胎傳等。中醫學對病因的認識,是通過對患者的症
狀、體征進行分析推求而得來的,並能為治療用藥提供依據,這種方法稱之為審證求因或辨
證求因。按照症狀、體征、證候來建立病因概念,是中醫學確認病因的特殊標準和主要特
點。
  病機學說:病機學說是研究疾病發生、發展和演變機理的學說。其內容包括發病機理、
病變機理和病程演化機理三部分。發病機理是研究人體疾病發生的——般規律的學說。中醫
學認為疾病的發生關係到正氣和邪氣兩個方面,即「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
必虛」。病變機理簡稱病機、病理,是研究人體病理變化規律的學說,包括邪正盛衰、陰陽
失調、氣血精,津液失常以及臟腑經絡失常等病理變化的一般規律。病程演變機理是研究疾病
發生、發展和結局的一般規律的學說,包括病位傳變、病理轉化、疾病轉歸與復發等。
  4.診法辨證:診法,指望、聞、問、切四種診察疾病的方法,簡稱四診。望診是對患
者的神色、形態、五官、舌象以及排出物等進行有目的地觀察,以瞭解病情,測知臟腑病
變。聞診是從患者語言、呼吸等聲音以及由患者體內排出的氣味以辨別內在的病情。問診是
通過對患者及知情者的詢問,以瞭解患者平時的健康狀態、發病原因。、病情經過和患者的自
覺症狀等。切診是診察病人的脈象和身體其他部位,以測知體內變化酌情況c在四診之中,
以望神、望面色、舌診、問診、脈診為要。四診各有其特定的診察內容,不能互相取代,必
須四診合參,才能系統而全面地獲得臨床資料,為辨證提供可靠依據。
  辨證即分析、辨識疾病的證候,即以臟腑、經絡、病因、病機等基礎理論為依據,對四
診所收集的症狀、體征,以及其他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
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係,進而概括、判斷為何種證候,為論治提供依據。
  5.預防治則
  預防:預防是採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與發展。採取積極的預防或治療手段,
防止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即「治未病」,是中醫治療學的一個基本原則。治未病包括未病先
防和既病防變兩個方面。
  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即在疾病發生之前,做好各種預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發生。要防
病必先強身.欲強身必重攝生:攝生又稱養生,是根據生命發展的規律,採取能夠保養身
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手段,所進行的保健活動。中醫養生學是在中華民族
文化為主體背景下發生發展起來的,具有中醫特色的,研究人類生命規律,闡述增強體質、
預防疾病以延年益壽的理論和方法的學說。把精、氣、神作為人身之三寶,視為養生的核
心,強調養生之道必須法於陰陽、和於術數、形神並養、協調陰陽、謹慎起居、和調臟腑、
動靜適宜、養氣保精、綜合調養。養生是最積極的預防措施,對增進健康、延年益壽、提高
生命質量,具有普遍意義。除攝生防病外,還應注意防止病邪的侵害。
  既病防變 既病防變指未病之時,注重防患於未然。一旦發病,當注意早期診斷和早期
治療。·早期診斷以防止疾病由輕淺而危篤,所謂「見微知著,彌患於末萌,是為上工」(《醫
學心悟》):早期治療則可截斷病邪傳變途·徑,先安未受邪之地,以防止疾病傳變。早期診
斷、早期治療,是既病防變的關鍵,一方面可控制病邪蔓延,另一方面又可以避免正氣的過
度損耗,易於治療和恢復健康。
  .治則:治則即治療疾病的法則或原則,是治療疾病的觀念和確定治法的原則,對臨床立
法、處方具有普遍指導意義。治病求本、知常達變、因勢利導和以平為期是中醫治療疾病的
基本觀念。而正治反治、治標治本、燮理陰陽、調和氣血、調理臟腑、形神兼顧、病證相
參、因異制宜等則是中醫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治法是在治則指導下所確定的具體治療措
施:治則指導治法,而治法體現治則。
  理、法、方、藥是中醫學關於診斷與治療操作規範的四大要素。辨證論治是理、法、
方、藥運用於臨床的過程,為中醫學術的基本特色。所謂「理」,指根據中醫學理論對病變
機理作出的準確的解釋;所謂「法」,指針對病變機理所確定的相應的治則治法;所謂「方」,
是根據治則治法選擇最恰當的代表方劑或其他治療措施;所謂「藥」,指對方劑中藥
物君、臣、佐、使的配伍及其劑量的最佳選擇。辨證是論治的前提,論治是在辨證基礎上擬
定出治療措施,辨證與論治在診治疾病過程中,相互聯繫,密不可分,是理、法、方、藥在
臨床上的具體應用。
  6.康復:康復,又名平復、康健。康復是指改善或恢復人體臟腑組織的生理功能,即
採用各種措施對先天或後天各種因素造成的臟腑組織功能衰退或功能障礙進行醫療,從而使
其生理功能得以改善或恢復。康復不僅是身體的復健,而且更重要的是心神的康復,故中醫
學認為康復是身心的康復。中醫學康復的基本觀點為整體康復、辨證康復和功能康復。根據
天人相應,人與自然、社會相統一的觀點,通過順應自然,適應社會,整體調治,達到人體
形神統一。整體康復的思想,稱為整體康復觀。辨證康復是辨證論治在康復中的具體體現。
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康復原則,並選擇適當的康復方法,促使患者康復的思想,稱
為辨證康復觀。根據中醫學的恆動觀,注重功能訓練,運動形體,促進氣血流通,以恢復患
者臟腑生理功能和生活、工作能力的思想,稱之為功能康復觀。
  預防、治療和康復是中醫學同疾病作鬥爭的三種不同而又密不可分的理論和方法,對臨
床醫療實踐,保障人們的健康長壽,具有重要的意義。



蒲公英飛揚計畫

* 來讓我騙點支持度吧 ~!! *
還是那句老話... 打注音文的..都去死吧...

我的部落格
獻花 x1 回到頂端 [2 樓] From:APNIC | Posted:2005-10-29 05:42 |
牛奶牛 手機 會員卡 葫蘆墩家族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頭銜:☆天佑台灣☆☆天佑台灣☆
版主
級別: 版主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版區: 修行&武術, 中醫研討
推文 x24 鮮花 x728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二、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
(一)整體觀念
1.整體觀念的基本概念:客觀世界從自然界到人類社會,任何事物都是由各種要素以
一定方式構成的統一整體。整體是由其組成部分以一定的聯繫方式構成的。一般說來,各組
成部分(元素)之間相對穩定的本質的聯繫稱之為結構關係。具有一定結構關係的整體謂之
系統。整體性就是統一性、完整性和聯繫性。整體性表現為整體聯繫的統一性,即整體與部
分、部分與部分、系統與環境聯繫的統一性。人類對整體性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歷史。中
國古代樸素的整體觀念,是同對世界本源的認識聯繫在一起的。中國古代哲學——氣一元
論、陰陽五行學說,把自然界看成是由某些要素相輔相成組成的有機整體,在一定程度上揭
示了客觀事物的整體性及辯證的層次關係。中國古代樸素的整體觀念是建築在氣一元論和陰
陽五行學說基礎之上的思維形態或方式。整體思維是中國古代所具有的獨特的思維形態,它
強調整體、和諧和協調。但中國古代的整體觀念帶有自發性、直觀性和思辯性,與辯證唯物
主義的整體觀,即科學的系統的整體觀念不能相提並論。整體觀念是關於事物和現象的完整
性、統一性和聯繫性的認識。
  中國古代哲學以氣一元論哲學體系為基礎,以天地人三才為立論基點,強調天人合一、
萬物一體,人——自然——社會是一個有機整體,整個世界處於一種高度和諧和協調之中,
即所謂「天人合一」觀。中醫學以陰陽五行學說來闡明人體臟腑組織之間的協調完整性,以
及機體與外界環境的統一關係,從而形成了獨具特點的中醫學的整體觀念。中醫學的整體觀
急是關於人體自身以及人與環境之間的統一性、完整性和聯繫性的認識,是古代唯物論和自
發辯證法思想在中醫學的體現,是中醫學的基本特點之一,它貫穿於中醫生理、病理、診
法、辨證、治療等整個理論體系之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整體觀念的內容:中醫學把人體內臟和體表各部組織、器官看成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同時認為四時氣候、地土方宜、周圍環境等因素對人體生理病理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既強調
人體內部的統一性,又重視機體與外界環境的統一性,這就是中醫學整體觀念的主要內容。
  (1)人是一個有機整體
  其一,就形體結構言,人體是由若干臟腑器官構成的。這些臟腑器官在結構上是不可分
割、相互關聯的。每一臟腑都是人體有機整體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都不能脫離開整體而獨立
存在,屬於整體的部分。
  其二,就生命物質言,氣、血、精、津、液是組成人體並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
質。分言之,則為氣、為血、為精、為津、為液,實則均由一氣所化。它們在氣化過程中,
相互轉化,分佈、運行於全身各臟腑器官,這種物質的同一性,保證了各臟腑器官機能活動
的統一性。
  其三,就機能活動言,形體結構和生命物質的統一性,決定了機能活動的統一性,使各
種不同的機能活動互根互用』,協調和諧,密切聯繫。所謂「和實生物,同則不繼」。
  人體各個臟器、.組織或器官,都有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這些不同的生理功能又都是整
體機能活動的組成部分,從而決定了機體的整體統一性。人體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在結構上
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響的。機體整體統一
性的形成,是以五臟為中心,配合六腑,通過經絡系統「內聯臟腑,外絡肢節」·的作用實現
的。五臟是構成整個人體的五個系統,人體所有組織器官都包括在這五個系統之中。人體以
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系統,把六腑、五體、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等全身組織器官有機地
聯繫起來,構成一個表裡相關、上下溝通、密切聯繫、協調共濟、井然有序的統一整體,並
且通過精、氣、神的作用來完成機體統一的機能活動。這種五臟一體觀充分地反映出人體內
部各組織器官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關聯的有機的統一整體。
  (2)人與外界環境的統一性: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強調人體內外環境的整體和諧、協調和
統一,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既強調人體內部環境的統一性,又注重人與外界環境的統
一性。所謂外界環境是指人類賴以存在的自然和社會環境。現代系統論認為:生命系統包括
細胞、器官、生物體、群體、組織、社區、社會,以及超國家系統8個層次,在環境中,根
據不斷變化的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調節無數的變量而維持生存。天人關係是中國古代
哲學的基本問題。在中國古代哲學中,天的含義大體有三:一是指自然之天,二是指主宰之
天,三是指義理之天;人的含義大體有二:千是指現實中認知的主體或實踐主體,·二是指價
值意義上的理想人格。天人關係實質上包括了人與自然、社會的關係。中國古代哲學氣一元
論認為:天人一氣,整個宇宙都統一於氣。天和人有著物質的統一性,有著共同的規律。中
醫學根據樸素的唯物主義「天人一氣」的「天人合一」說,用醫學、天文學、氣象學等自然
科學材料,論證並豐富了天人合一說,提出了「人與天地相參」(《素問·咳論》)的天人一體
觀,強調「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素問·舉痛論》),把人的需要和對人的研究放在天人
關係理論的中心地位。   ,
  (3)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人與自然有著統一的本原和屬性,人產生於自然,人的生
命活動規律必然受自然界的規定和影響。人與自然的物質統一性決定生命和自然運動規律的
統一性。   ·
  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存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自然界的運動變化又
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人體,機體則相應地發生生理和病理上的變化。這種「天人一體
觀」認為天有三陰三陽六氣和五行的變化,人體也有三陰三陽六經六氣和五臟之氣的運動。
自然界陰陽五行的運動變化,與人體五臟六腑之氣的運動是相互收受通應的。所以,人體與
自然界息息相通,密切相關。人類不僅能主動地適應自然,而且能主動地改造自然,從而保
持健康,生存下去,這就是人體內部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其具體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人稟天地之氣而生存:中醫學認為世界本原於氣,是陰陽二氣相互作用的結果。天地是
生命起源的基地,天地陰陽二氣的對立統一運動為生命的產生提供了最適宜的環境。故曰:
「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乎人」(《素問·
寶命全形論》)。生命是自然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人和天地萬物一樣,都是天地形氣
陰陽相感的產物,是物質自然界有規律地變化的結果。人類產生於自然界,自然界為人類的
生存提供了必要條件,故曰:「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素問·六節髒象論》)。新陳
代謝是生命的基本特徵。生命既是自動體系,又是開放體系,它必須和外界環境不斷地進行
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人是一個複雜的巨系統。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也是維持生命
活動的物質基礎。它經常處於不斷自我更新和自我複製的新陳代謝過程中,從而形成了氣化
為形、形化為氣的形氣轉化的氣化運動。沒有氣化運動就沒有生命活動。升降出入是氣化運
動的基本形式,故曰「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出入廢則神
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素問·六微旨大論》)。總之,人類是自然界的產物,又在自
然界中生存。              
  自然界對人體的影響:人和自然相統一,人與自然有著共同規律,均受陰陽五行運動規
律的制約,而且在許多具體的運動規律上又有相互通應的關係。人的生理活動隨著自然界的
運動和自然條件的變化而發生相應的變化。「人之常數」亦即「天之常數』』(《素問·血氣形
志》),「天地之大紀,人神之通應也」(《素問·至真要大論》)。倘若違背了自然規律,將導致
不良後果,所謂「至數之機……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素問,天元紀大論》)。
自然界中,四時氣候、地土方宜等均給予人的生命活動與疾病以深刻的影響。如:
  1季節氣候與人體:「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素問·寶命全形論》)。一年四時
氣候呈現出春溫、夏熱、秋燥、冬寒的節律性變化,因而人體也就相應地發生了適應性的變
化,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緩,是謂平脈』』(《四言舉要》)。天氣炎熱,則氣血運
行加速,腠理開疏,汗大洩;天氣寒冷,則氣血運行遲緩,腠理固密,汗不出。這充分地說
B月了四時氣候變化對人體生理功能的影響。人類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
氣候劇變,超過了人體調節機能的一定限度,或者機體的調節機能失常,不能對自然變化作
出應性調節時,人體就會發生疾病。有些季節性的多發病或時令性的流行病有著明顯的季
節傾向,如「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洩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痺厥』』
(《素問·金匱真言論》)。此外,某些慢性宿疾,如痺證、哮喘等,往往在氣候劇變或季節更
罾時發作或加劇。
  2晝夜晨昏與人體:天地有五運六氣的節律性的週期變化,不但有「年節律」、 「月節
律:』:而且還有「日節律」。人體氣血朋陽運動不僅隨著季節氣候的變化而變化,而且也隨著
晝夜的變化而發生節律性的變化。如人體的陽氣,隨著晝夜陽氣的朝始生、午最盛、夕始
。弱、夜半衰的波動而出現規律性的波動。故曰:「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
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素問·生氣通天論》)。在病理上,一般而言,大
多白天病情較輕,傍晚加重,夜間最重,呈現出週期性的起伏變化。故曰:「百病者,多以
旦慧晝安,夕加夜甚」(《靈樞·順氣一日為四時》)。
  1地區方域與人體:地理環境是自然環境中的重要因素。地理環境包括地質水土、地域
性氣候和人文地理、風俗習慣等。地理環境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們的生理機能和
心理活動。中醫學非常重視地區方域對人體的影響。生長有南北,地勢有高低,體質有陰
陽,奉養有膏粱藜藿之殊,更加天時有寒暖之別,故「一州之氣,生化壽夭不同』』((素問·
五常政大論》),受病亦有深淺之異。一般而言,東南土地卑弱,氣候多濕熱,人體腠理多疏
松』:體格多瘦削;西北地處高原,氣候多燥寒,人體腠理多緻密,體格多壯實。人們長期生
苧在特定地理環境之中,逐漸形成了機能方面的適應性變化。一旦易地而居,環境突然改
變』個體生理機能難以迅即發生相應的適應性變化,故初期會感到不太適應,有的甚至會因
此而發病。所謂「水土不服」,指的就是這種情況。總之,地理環境不同,形成了生理上、
體質上的不同特點,因而不同地區的發病情況也不盡一致。
,, (4)人與社會的統一性:人的本質,在現實上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人既有自然屬
性,R有社會屬性。社會是生命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人從嬰兒到成人的成長過程就是由生物
人變為社會人的過程。人生活在社會環境之中,社會生態變遷與人的身心健康和疾病的發
  生有著密切關係。社會角色、地位的不同,以及社會環境的變動不僅影響人們的心身機能
  而且疾病譜的構成也不盡相同。「大抵富貴之人多勞心,貧賤之人多勞力;富貴者膏粱自奉
  貧賤者藜藿苟充;富貴者曲房廣廈,貧賤者陋巷茅茨;勞心則中虛而筋柔骨脆,勞力則中實
  而骨勁筋強;膏粱自奉者臟腑恆嬌,藜藿苟充者臟腑恆固;曲房廣廈者玄府疏而六淫易客
  茅茨陋巷者腠理密而外邪難干。故富貴之疾,宜於補正,貧賤之疾,易於攻邪」(《醫宗必讀
  富貴貧賤治病有別論》)。太平之世多長壽,大災之後,必有大疫,這是樸素的社會醫學月
  想。隨著科學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社會環境的變遷,對人的身心機能的影響也在發生變
  化。現代社會的「多科技綜合征」、「抑鬱症」、「慢性疲勞綜合征」等的發生與社會因素有著
  密切關係。總之,中醫學從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出發,強調研究醫學應上知天文,下知地
  理,中知人事,治病宜不失人情,「不知天地人者,不可以為醫」(《醫學源流論》)。
  (5)人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中醫學的天人合一觀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一致,人和自然有
  著共同的規律,人的生長壯老已受自然規律的制約,人的生理病理也隨著自然的變化而產生
  相應的變化。人應通過養生等手段,積極主動地適應自然。此外,還要加強人性修養,培養
  「中和」之道,建立理想人格,與社會環境相統一。但是,人的適應能力是有限的,一旦夕
  界環境變化過於劇烈,或個體適應調節能力較弱,不能對社會或自然環境的變化作出相應的
  調整,則人就會進人非健康狀態,乃至發生病理變化而罹病。
  3。整體觀念的意義: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對於觀察和探索人體及人體與外界環境的關
  系和臨床診治疾病,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1)整體觀念與生理:中醫學在整體觀念指導下,認為人體正常生命活動一方面要靠各
  臟腑發揮自己的功能,另一方面要靠臟腑間相輔相成的協同作用才能維持。每個臟腑各自刁
  同的功能,又是整體活動下的分工合作,這是局部與整體的統一。這種整體作用只有在心的
  統一指揮下才能生機不息,「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
  失也」(《素問·靈蘭秘典論})。經絡系統則起著聯繫作用,它把五臟、六腑、肢體、官竅等
  聯繫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精氣神學說則反映了機能與形體的整體性。中醫學還通過「陰耳
  陽秘」和「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的理論來說明人體陰陽維持相對的動態平衡。五千
  相制是正常生理活動的基本條件,五行生剋制化理論則揭示了臟腑之間的相反相成、制約互
  用的整體關係。·這種動態平衡觀、恆動觀、制約觀,與現代系統論有許多相通之處,對發展
  生理學有重要的意義。



蒲公英飛揚計畫

* 來讓我騙點支持度吧 ~!! *
還是那句老話... 打注音文的..都去死吧...

我的部落格
獻花 x1 回到頂端 [3 樓] From:APNIC | Posted:2005-10-29 05:44 |
牛奶牛 手機 會員卡 葫蘆墩家族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頭銜:☆天佑台灣☆☆天佑台灣☆
版主
級別: 版主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版區: 修行&武術, 中醫研討
推文 x24 鮮花 x728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3)整體觀念與診斷:在診斷學上,中醫學強調診斷疾病必須結合致病的內外因素加以
全面考察。對任何疾病所產生的症狀,都不能孤立地看待,應該聯繫到四時氣候、地方水
土、生活習慣、性情好惡、體質、年齡、性別、職業等,運用四診的方法,全面瞭解病情,
加以分析研究,把疾病的病因、病位、性質及致病因素與機體相互作用的反應狀態概括起
來,然後才能作出正確的診斷。故曰:「聖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陰陽,四時經紀,五臟六
腑,雌雄表裡,刺灸砭石,毒藥所主,從容人事,以明經道,貴賤貧富,各異品理,問年少
長,勇怯之理,審於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診必副矣」(《素問·疏五過論》)。人體的
局部與整體是辯證的統一,人體的任一相對獨立部分,都寓藏著整個機體的生命信息。所以
人體某一局部的病理變化,往往蘊涵著全身臟腑氣血陰陽盛衰的整體信息。如舌通過經絡直
控或間接與五臟相通。故曰:「查諸臟腑圖,脾、肝、肺、腎無不系根於心。核諸經絡,考
手足陰陽,無脈不通於舌,則知經絡臟腑之病,不獨傷寒發熱有苔可驗,即凡內傷雜證,也
無一不呈其形、著其色於其舌」(《臨證驗舌法》)。可見舌就相當於內臟的縮影。 「四診合
參」;「審察內外」就是整體觀念在診斷學上的具體體現。
  (4)整體觀念與防治:中醫防治學強調人與外在環境的統一,以及人體的整體性。預防
和治療疾病必須遵循人體內外環境相統一的客觀規律。人的機體必須適應氣候季節的變化,
和晝夜陰陽變化相適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方能保持健康,預防疾病。治病「必知天
地陰陽,四時經紀」(《素問·疏五過論》), 「必先歲氣,勿伐天和」(《素問·五常政大論》)。
否則「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素問·陰陽應像大論》)。故日:「凡治病
不明歲氣盛衰,人氣虛實,而釋邪攻正,實實虛虛,醫之罪也;凡治病而逆四時,生長化收
藏之氣,所謂違天者不祥,醫之罪也」(《醫門法律》)。所以,治療疾病必須以天人一體觀為
指導思想,採取適宜的治療方法,才能取得預期的療效。
, 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局部和整體之間保持著相互制約、相互協調的關係。因此,治療
疾病必須著眼於全局,注意對整體的調節,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如「從陰引陽,
從陽引陰」,「以左治右,以右治左」(《素問·陰陽應像大論》),「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
上取之」(《靈樞·終始》)等等,都是在整體觀念指導下而確定的治療原則。
  總之,中醫治療學強調治病要因時、因地、因人制宜,要從整體出發,全面瞭解和分析
病情,不但要注重病變的局部情況、病變所在臟腑的病理變化,而且更要注重病變臟腑與其
他臟腑的關係,把握整體陰陽氣血失調的情況,並從協調整體陰陽、氣血、臟腑平衡關係出
發,扶正祛邪,消除病邪對全身的影響,切斷病邪在機體臟腑之間所造成的連鎖病理反應,
通過整體作用於局部,從而達到消除病邪、治癒疾病的目的。辨證論治實質上就是整體治療
觀的體現。
  人既有自然屬性,又有社會屬性。天地人三才一體,人生活在天地之間、時空之內,人
的生命活動必然受到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因此,置人於自然、社會環境的變化之
中,以分析其機能狀態,結合環境變化的各種因素進行診斷、治療、預防、康復等一系列醫
學實踐活動,是中醫學的基本原則。所以要求醫生必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中醫學基於中國古代哲學「天人合一觀」的「人與天地相參』,-的整體觀念具有重要的現
實意義。
  首先,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對於糾正那種把人與自然對立起
來,片面強調人是自然的主人,一味「征服自然」,向自然索取,破壞生態平衡的錯誤觀點,
有重大教育意義,並對建立現代環境科學有啟迪作用。
  其次,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強調天地人三才一體,把認識世界同認識人的自身統一起來,
是對主體與客體辯證統一關係的樸素認識,對建立、發展現代醫學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再次,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在強調天地人三才一體的同時,又特別注重「天覆地載,萬物
悉備,莫貴於人」,把人作為處理三者關係的核心,把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保持身心健康當
作重要任務,對認識和解決當代「科技理性過度膨脹」,重視物質文明而忽視精神文明的社
會病,也有所裨益。
  (二)恆動觀念
  1.恆動觀念的基本概念:運動是物質的存在形式及其固有屬性。世界上的各種現象都
是物質運動的表現形式。運動是絕對的、永恆的,靜止則是相對的、暫時的和局部的。靜止
是物質運動的特殊形式。中醫學認為:氣具有運動的屬性,氣不是僵死不變的,而是充滿活
潑生機的,因此,由氣所形成的整個自然界在不停地運動、變化著。自然界一切事物的變
化,都根源於天地之氣的升降作用: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所以
人體也是一個具有能動作用的機體。「天主生物,故恆於動,人有此生,亦恆於動』』(《格致
余論·相火論》)。人類的生命具有恆動的特性。恆動就是不停頓地運動、變化和發展:中醫
學用運動的、變化的、發展的,而不是靜止的、不變的、僵化的觀點,來分析研究生命、健
康和疾病等醫學問題,這種觀點稱之為恆動觀念。
  2.恆動觀念的內容:世界是運動著的世界,一切物質,包括整個自然界,都處於永恆
的無休止的運動之中,動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規律。「高下相召,升降相因」(《素問·六微
旨大論》),天地上下之間相引相召,造成氣的升降和相互作用,從而引起世界上各種各樣的
變化。無論是動植物的生育繁衍。還是無生命物體的生化聚散,世界萬物的生成、發展、變
更,乃至消亡,無不根源於氣的運動。氣的勝復作用,即陰陽之氣的相互作用,是「變·化
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素問·陰陽應像大論》)。就是說,氣本身的相互作用是推動一切事
物運動變化的根本原因。世界是物質「氣」的世界,物質氣不停息地進行升降出入運動,物
質世界因運動而存在。物質存在的基本形式為形、氣兩大類,物質運動的基本形式為形氣相
互轉化。中醫學用氣的運動和形氣轉化的觀點,來說明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問題。「人以天
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素問·寶命全形論》),生命是物質的,人和萬物一樣,都是天地
自然合乎規律的產物。人體就是一個不斷發生著升降出入的氣化作用的機體。
  動和靜是物質運動的兩種表現形式。氣有陰陽,相互感應,就有動靜。「動靜者,氣本
之感也;陰陽者,氣之名義也」(《太極辨》)。動亦捨靜,靜即含動。陽主動,陰主靜,陽動
之中自有陰靜之理,陰靜之中已有陽動之根。 「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 「陽為陰之偶,
陰為陽之基」,「一動一靜,互為其根」(《類經附翼·醫易義》)。動靜相互為用,促進了生命
體的發生發展,運動變化。人體生命運動始終保持著動靜和諧狀態,維持著動靜對立統二的
整體性,從而保證了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
  3.恆動觀念的意義:生命在於運動,生命體的發展變化,始終處在一個動靜相對平衡
的自然更新的狀態中。 「人身,陰陽也;陰陽,動靜也。動靜合一,氣血和暢,百病永生,
乃得盡其天年」(《增演易筋洗髓·內功圖說》)。因此,陰陽動靜對立統一觀點貫穿於中醫學
各個領域之中,正確地指導人們認識生命與健康、疾病的診斷與治療,以及預防與康復等。
  從健康與疾病言,「陰陽勻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素問·調經論》)。「形肉血氣必



蒲公英飛揚計畫

* 來讓我騙點支持度吧 ~!! *
還是那句老話... 打注音文的..都去死吧...

我的部落格
獻花 x1 回到頂端 [4 樓] From:APNIC | Posted:2005-10-29 05:47 |
牛奶牛 手機 會員卡 葫蘆墩家族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頭銜:☆天佑台灣☆☆天佑台灣☆
版主
級別: 版主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版區: 修行&武術, 中醫研討
推文 x24 鮮花 x728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相稱也,是謂平人」(《靈樞,終始》)。「平人」即健康者,·其氣血運行有序和諧,臟腑經絡功
能正常,形肉氣血協調。機體內部的陰陽平衡,以及機體與外部環境的陰陽平衡是為健康。
健康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只有機體經常處於陰陽動態變化之中才能保持和促進健康。健康和
疾病在同一機體內陰陽此消彼長的關係是二者共存的主要特點。陰陽動態平衡的破壞意味著
疾病。「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內外調和,邪不能害」(《素問·生氣通天論》)。陰陽乖戾,
疾病乃起。
  從生理而言,飲食物的消化吸收,津液的環流代謝,氣血的循化貫注,及物質與功能的
相互轉化等等,無一不是在機體內部以及機體與外界環境的陰陽運動之中實現的。
  從病理而言,不論是六淫所傷,還是七情為害,都會使人體升降出入的氣化運動發生障
礙,陰陽動態平衡失調,而導致疾病。換言之,人體發生疾病後所出現的一切病理變化,諸
如氣血瘀滯、痰飲停滯、糟粕蓄積等,都是機體臟腑氣化運動失常的結果。總之,人體的氣
化運動,不論是整體還是局部,只要氣機升降出入運動失常,就能影響臟腑、經絡、氣血、
陰陽等的協調平衡,引起五臟六腑、表裡內外、四肢九竅等各種各樣的病理變化。
  就疾病的防治言,疾病過程也是一個不斷運動變化的過程,一切病理變化都是陰陽矛盾
運動失去平衡協調,出現了陰陽的偏勝偏衰的結果。治病必求其本的根本目的就在於扶正祛
邪,調整陰陽的動態平衡,體現了中醫學用對立統一運動的觀點來指導臨床治療的特點。中
醫學主張:未病之先,應防患於未然;既病之後,又要防止其繼續傳變。這種未病先防、既
病防變的思想,就是用運動的觀點去處理健康和疾病的矛盾,旨在調節人體陰陽偏頗而使之
處於生理活動的動態平衡。中醫學養生防病治療的基本原則,體現了動靜互涵的辯證思想。
  (三)辯證觀念
  1.辯證觀念的含義:中醫學不僅認為一切事物都有著共同的物質根源,而且還認為一
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各個事物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把生
命屍健康和疾病看作是普遍聯繫和永恆運動變化著的。生命的生長壯老已,健康和疾病的變
化是機體自身所固有的陰陽矛盾發展變化的結果。中醫學用矛盾的、整體的和運動的觀點看
待生命、健康和疾病的發生發展變化的思想,稱之為中醫學辯證觀念。
  2.辯證觀念的內容: 「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為辯證法的核心」(《毛澤東選
集》)。陰陽是自然界運動發展的根本規律。生命是自然界物質運動的高度發展,是陰陽二氣
相互作用的結果。生命的本質就是機體內部的陰陽矛盾, 「陽化氣」與「陰成形」的對立統
一,以及機體同周圍環境的矛盾統一。人的生命過程就是人體的陰陽對立雙方在不斷的矛盾
運動中取得統一的過程。
  「辯證法是關於普遍聯繫的科學」(《自然辯證法》)。中醫學認為,人與自然、社會共處
於一個統一體中,人的生理病理與自然、社會有著密切聯繫。人體自身的結構、機能,也是
形神合一的有機整體,在生理病理上也是互相聯繫、互相影響的。中醫學強調從聯繫的觀點
去認識人與自然、社會的關係,去處理健康與疾病的關係。
  運動是物質的屬性。中醫學認為:一切物質,包括整個自然界,整個人體,都是永恆運
動著的。其運動形式為升、降、出、入。人體生命過程就是一個動態平衡過程,在動態的相
對的平衡之中,顯示出人體生命過程的生、長、壯、老、已的各個階段。
  上述中醫學辯證法思想的三個主要觀點,貫穿在中醫學的生理、病理、診斷和治療各個
—七而
  第一章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

相稱也,是謂平人」(《靈樞·終始》)。「平人」即健康者,·其氣血運行有序和諧,臟腑經絡功
能正常,形肉氣血協調。機體內部的陰陽平衡,以及機體與外部環境的陰陽平衡是為健康。
健康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只有機體經常處於陰陽動態變化之中才能保持和促進健康。健康和
疾病在同一機體內陰陽此消彼長的關係是二者共存的主要特點。陰陽動態平衡的破壞意味著
疾病。「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內外調和,邪不能害」(《素問·生氣通天論》)。陰陽乖戾,
疾病乃起。
  從生理而言,飲食物的消化吸收,津液的環流代謝,氣血的循化貫注,及物質與功能的
相互轉化等等,無一不是在機體內部以及機體與外界環境的陰陽運動之中實現的。
  從病理而言,不論是六淫所傷,還是七情為害,都會使人體升降出入的氣化運動發生障
礙,陰陽動態平衡失調,而導致疾病。換言之,人體發生疾病後所出現的一切病理變化,諸
如氣血瘀滯、痰飲停滯、糟粕蓄積等,都是機體臟腑氣化運動失常的結果。總之,人體的氣
化運動,不論是整體還是局部,只要氣機升降出入運動失常,就能影響臟腑、經絡、氣血、
陰陽等的協調平衡,引起五臟六腑、表裡內外、四肢九竅等各種各樣的病理變化。
  就疾病的防治言,疾病過程也是一個不斷運動變化的過程,一切病理變化都是陰陽矛盾
運動失去平衡協調,出現了陰陽的偏勝偏衰的結果。治病必求其本的根本目的就在於扶正祛
邪,調整陰陽的動態平衡,體現了中醫學用對立統一運動的觀點來指導臨床治療的特點。中
醫學主張:未病之先,應防患於未然;既病之後,又要防止其繼續傳變。這種未病先防、既
病防變的思想,就是用運動的觀點去處理健康和疾病的矛盾,旨在調節人體陰陽偏頗而使之
處於生理活動的動態平衡:中醫學養生防病治療的基本原則,體現了動靜互涵的辯證思想。
  (三)辯證觀念
  1.辯證觀念的含義:中醫學不僅認為一切事物都有著共同的物質根源,而且還認為一
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各個事物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把生
命,健康和疾病看作是普遍聯繫和永恆運動變化著的:生命的生長壯老已,健康和疾病的變
化是機體自身所固有的陰陽矛盾發展變化的結果。中醫學用矛盾的、整體的和運動的觀點看
待生命、健康和疾病的發生發展變化的思想,稱之為中醫學辯證觀念。
  2.辯證觀念的內容: 「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為辯證法的核心」(《毛澤東選
集》)。陰陽是自然界運動發展的根本規律。生命是自然界物質運動的高度發展,是陰陽二氣
相互作用的結果。生命的本質就是機體內部的陰陽矛盾,「陽化氣」與「陰成形」的對立統
一,以及機體同周圍環境的矛盾統一。人的生命過程就是人體的陰陽對立雙方在不斷的矛盾
運動中取得統一的過程。
  「辯證法是關於普遍聯繫的科學」(《自然辯證法》)。中醫學認為,人與自然、社會共處
於一個統一體中,人的生理病理與自然、社會有著密切聯繫。人體自身的結構、機能,也是
形神合一的有機整體,在生理病理上也是互相聯繫、互相影響的。中醫學強調從聯繫的觀點
去認識人與自然、社會的關係,去處理健康與疾病的關係。
  運動是物質的屬性。中醫學認為:一切物質,包括整個自然界,整個人體,都是永恆運
動著的。其運動形式為升、降、出、入。人體生命過程就是一個動態平衡過程,在動態的相
對的平衡之中,顯示出人體生命過程的生、長、壯、老、已的各個階段。
  上述中醫學辯證法思想的三個主要觀點,貫穿在中醫學的生理、病理、診斷和治療各個
·方面。



蒲公英飛揚計畫

* 來讓我騙點支持度吧 ~!! *
還是那句老話... 打注音文的..都去死吧...

我的部落格
獻花 x1 回到頂端 [5 樓] From:APNIC | Posted:2005-10-29 05:48 |
牛奶牛 手機 會員卡 葫蘆墩家族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頭銜:☆天佑台灣☆☆天佑台灣☆
版主
級別: 版主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版區: 修行&武術, 中醫研討
推文 x24 鮮花 x728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1生理學的辯證法思想:它主要表現為人體以五臟為中心,體內外環境相統一的髒象學
說的整體觀;臟腑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對立統一觀;氣血津液等生命活動的必需物質
與臟腑生理功能、精神活動與生理活動之間的辯證統一觀等。
  2病理學的辯證法思想:它表現為邪氣傷人,非常則變,既注意內因又不排斥外因的病
因學觀點;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強調內因的發病學觀點;五臟相通,病變互傳,移皆有
次,注重整體聯繫的病理學觀點等。
  3診斷學的辯證法思想:中醫學認為疾病是機體各系統臟腑器官之間,以及機體與外界
環境之間,這種平衡協調生命過程的對立統一的破壞。因此,在診斷疾病時,不是把人體疾
病孤立起來就病論病,而是將疾病的形成、發展、變化與人體所處的自然與社會環境聯繫起
來,當作一個整體來考察。主張明天道地理,識社會人事,通過事物的相互關係診察疾病;
由外知內,四診合參,透過現象認識疾病的本質;察色按脈,先別陰陽,要善於抓住疾病的
主要矛盾,從四診的初級診斷階段進入到辨證的高級診斷階段,認識疾病的本質,從而作出
正確的診斷。
  4防治學的辯證法思想:它體現在從運動變化的觀點出發,強調未病先防,既病防變;
用對立統一的觀點指導治療,主張扶正祛邪,調整陰陽;根據普遍聯繫的觀點,提出治病應
「必先歲氣,無伐天和」,因時因地制宜,以及注意個體差異而因人施治等。治療上強調「異
病同治」,「同病異治」,整體與局部並重,外治與內治結合,動與靜統一;證變治亦變,承
認疾病的階段性和治病的靈活性,用藥應貴於輕重有度,有方有法等。而辨證論治則是辯證
法思想在診斷和治療上的集中反映。
  3.辯證觀念的意義:中醫學的辯證觀念指導人們從整體、
而不是局部、片面、靜止、孤立的觀點,去認識健康與疾病。
(四)辨證論治
全面、運動、聯繫的觀點
  1.辨證論治的基本概念:辨證論治為辨證和論治的合稱,是中醫學的整體觀念;-懾動
觀念和辯證觀念的具體體現,既是中醫學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又是診斷和防治
疾病的基本方法,是中醫學術特點的集中表現,也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之一。
  (1)症、證、病的概念:任何疾病的發生、發展,總是通過一定的症狀、體征等疾病現
象而表現出來的,人們也總是透過疾病的現象去揭示疾病的本質。中醫學認為:疾病的臨床
表現以症狀、體征為基本組成要素。
  症狀是疾病的個別表面現象,是病人主觀感覺到的異常感覺或某些病態改變,如頭痛、
發熱、咳嗽、噁心、嘔吐等。能被覺察到的客觀表現則稱為體征,如舌苔、脈象等。廣義的
症狀包括體征。
  證,又稱證候。證是中醫學的特有概念,是中醫學認識和治療疾病的核心。其臨床表現
是機體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機體與周圍環境之間以及機體內部各系統之間相互關係紊亂的綜
合表現,是一組特定的具有內在聯繫的全面揭示疾病本質的症狀和體征。其本質是對疾病處
於某一階段的各種臨床表現,結合環境等因素進行分析、歸納和綜合,從而對疾病的致病因
素、病變部位、疾病的性質和發展趨勢,以及機體的抗病反應能力等所作的病理概括。它標
不著機體對病因的整體反應狀態,抗病·、調控的反應狀態。如「脾陽虛證」,其病位在脾,
病因是寒邪為害,病性為寒,病勢屬虛。這樣,病位之脾,病因病性之寒,病勢之虛,有機
地組合在一起,就構成了「脾陽虛證」。證是由症狀組成的,但它不是若干症狀的簡單相加,
而是透過現象抓住了具有本質意義的辨證指標(症狀),弄清其內在聯繫,從而揭示疾病的
本質。可見,證比症狀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確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質,所以症與證的概念不
同。
  病,又稱疾病,是在病因的作用下,機體邪正交爭,陰陽失調,出現具有一定發展規律
的演變過程,具體表現出若干特定的症狀和各階段的相應證候。
  病是由證體現出來的,反映了病理變化的全過程和發生、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
  症、證、病的關係:症、證、病三者既有聯繫又有區別,三者均統一在人體病理變化的
基礎之上;但是,症只是疾病的個別表面現象,證則反映了疾病某個階段的本質變化,它將
症狀與疾病聯繫起來,從而揭示了症與病之間的內在聯繫,而病則反映了病理變化的全部過
程。
  (2)辨證和論治的含義及其關係:所謂辨證,就是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
資料、症狀和體征,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
系,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候。辨證的關鍵是「辨」,辨證的過程是對疾病的病理變化
作出正確、全面判斷的過程,即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分析並找出病變的主要矛盾。
  所謂論治,又稱施治,就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原則和方法,也是研究和
實施治療的過程。合而言之,辨證論治是在中醫學理論指導下,對四診所獲得的資料進行分
析綜合,概括判斷出證候,並以證為據確立治療原則和方法,付諸實施的過程。辨證是決定
治療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治療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過論治可以檢驗辨證的正確與否。辨
證論治的過程,就是認識疾病和解決疾病的過程。辨證和論治,是診治疾病過程中相互聯繫
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體現,是理、法、方、藥在臨床上的具體運
用,是指導中醫臨床工作的基本原則。



蒲公英飛揚計畫

* 來讓我騙點支持度吧 ~!! *
還是那句老話... 打注音文的..都去死吧...

我的部落格
獻花 x1 回到頂端 [6 樓] From:APNIC | Posted:2005-10-29 05:49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20295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