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記者林進修/美國劍橋報導】
這是一個凡事講求效率的時代,攸關生死的疾病治療,更是一刻也慢不得,逼得臨床醫師及國際製藥大廠的藥物研發人員,不得不跟時間賽跑。
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僅一街之隔的諾華藥廠全球生物醫學研究中心,其所研發的眾多藥物中,近5年來已有13項被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核准上市,領先其他藥廠,他們所憑藉的就是快速而精準的藥物研發能力。
領導該研究中心的馬克‧費雪曼博士(Dr.Mark Fishman),曾是哈佛醫學院醫學系教授、麻州總醫院心臟科主任,也是美國國家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學術地位崇高。他一再強調,完全改變傳統製藥方法,是諾華藥廠在全球製藥界站穩腳步的主要原因,而從人類基因組所提供的訊息中,快速取得和疾病的相關性,再從中尋求製藥靈感,最具關鍵。
該研究中心全球策略聯盟總監蔡克文補充指出,儘早找出疾病的標靶(Targets),儘速擴展化合物的種類及數量並研發出藥物,則是不可或缺的過程。截至目前為止,該中心擁有超過100萬個化合物,科學家可隨時從中找出「候選藥物」,再篩選出深具潛力者,全力研發。
要從上百萬個合成物中找尋候選藥物,無異是大海撈針,難道不會曠日費時?蔡克文笑得相當堅定,「不會!」因為人類疾病均由組織中的蛋白質異常而起,只要能在蛋白質訊號的傳導路徑上找到異常點,並將之視為某種疾病的特定標靶,就能以此為對象,找出合適的化合物。
一經選定,研究人員即從室溫的化合物「旅館」中,以機器手臂迅速找出合適的化合物,進行分子量、純度及活性的檢測,據以選出「先導化合物」。在整個過程中,透過電腦呈現的三度空間化學結構,可清楚標示出小分子化學結構和蛋白質的相關位置,只要剔除學理上較不具療效的結構,就可加快藥物研發速度。
諾華全球生物醫學研究中心電腦輔助藥物設計組研究員戎鎖寶表示,藥物研發是「一把鑰匙,開一扇門」,如果說蛋白質異常是導致疾病的成因,那麼足以修復該蛋白質的小分子,無疑就是開門的那把鑰匙。透過電腦呈現的立體化學結構,再從中找到最適合的小分子,通常可讓藥物研發少走不少叉路。
事實上,研發出一個深具潛力的藥物,只是個開端而己,接下來的動物實驗及人體試驗,才是重頭戲,所幸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為研究人員省下不少時間。哈佛大學所屬汀娜法珀癌症研究中心(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兒童腫瘤科醫師安德魯‧關(Andrew L.Kung)舉老鼠罹癌的動物實驗模式為例指出,傳統透過電腦斷層掃描、核磁共振掃描或正子攝影來追蹤癌細胞的方法,既貴又費時,改用新法後,情況完全改觀。
他的秘密武器是鄉間常見的螢火蟲,取出螢光基因後,轉殖到癌細胞裡面,再皮下注射到小鼠的腦部、乳房、攝護腺及肺臟等部位,不管癌細胞長到那裡,都可透過特殊相機加以捕捉。他表示,利用傳統醫學顯影技術追蹤癌細胞走向,通常得花上6~8周,如今改以轉殖的螢光基因,可節省一半以上時間,對與時間賽跑的藥物研發來說,無疑是一大利多。
【2005/11/14 民生報】 @
http://ud...om http://www.udn.com/2005/11/14/N...300596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