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651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beyond1024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初露鋒芒
級別: 初露鋒芒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10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 徐庶二三事
[轉貼]


  讀過《三國演義》,很難不對徐庶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徐庶和諸葛亮,一前一後,擔任劉備的智囊,幾乎可以這麼說,「徐庶+諸葛亮+龐統+法正」=「劉備智囊團的F4」。

  這一切得感謝羅貫中。《三國志》裡一兩句話便交代完畢的徐庶,到了《三國演義》,出場機會增多,而且形象鮮明。


  徐庶一登場便已不凡,像伯樂一樣相馬,告訴劉備他的坐騎「的盧馬」雖為千里馬,但會剋主,不可乘騎,並建議劉備先讓給仇人騎,把噩運傳給那個人後自己再騎。徐庶藉機考驗劉備的心術,劉備不願作這種「利己妨人」的事,徐庶才表明只是試探而已,其實沒那意思。劉備見徐庶頗有機智,拜為軍師。

  後來曹操派兵侵擾,徐庶展現更多的才略,不僅精通兵法部署,還能識破「八門金鎖陣」,擊敗曹仁,逼得曹操不得不用計迫令徐庶離開劉備,召至曹營。於是在程昱的建議下,迎來徐庶的老母親,騙得徐母字跡,偽告徐母書信,捏造她將遭曹操殺害一事,招引徐庶,投靠曹營。徐庶臨別前推薦諸葛亮,《演義》三十六回「元直走馬薦諸葛亮」,說的就這事。

  以徐母誘徐庶來歸這段故事,根據正史一小段敘述改寫,經過編排改造,精彩曲折。史實是說建安十三年曹操下荊州,劉備倉皇南走,半路上徐母為曹兵所俘,徐庶心念老母,對劉備說他方寸(心)大亂,不得不向劉備告辭。

  也就是說徐庶辭別劉備,是在劉備逃難時,諸葛亮也在逃難隊伍當中,兩人當了一陣子同事。和《三國演義》所寫,徐庶向劉備口頭推薦諸葛亮後,便離開劉備的情節不同。《三國演義》說徐庶先走,孔明才來,是不對的。徐庶向劉備推薦孔明,是更早的事,不是臨走時才說的。

  儘管《三國演義》對徐庶的描繪頗多誇飾,但寫到徐庶離開劉備,兩人送別,這一段不知感動多少讀者。劉備執手相送,說:「先生此去,天各一方,未知相會,卻在何日?」說罷,淚如雨下,徐庶也涕泣告別。接下來是很感人的一幕:劉備凝淚相望,並且叫人把眼前樹林砍伐乾淨,問他為什麼?劉備說,因為這些樹擋住他目送徐庶的視線啊。

  劉備在徐庶面前哭的是「你去了,叫我怎麼辦?」三顧茅廬遭諸葛亮婉拒時哭的是「你不來,叫我怎麼辦?」(「玄德泣曰:『先生不出,如蒼生何!』言畢,淚沾袍袖,衣襟盡濕。」

  對男人來講,尤其具英雄形象的男人,眼淚攻勢用起來頗見成效。英雄有淚不輕彈,只緣未到傷心處,男人這麼一哭,怎不教人感動?徐庶就在劉備哭完後不久,掉轉馬頭,推薦諸葛亮,是不是劉備的淚水激發徐庶的靈感,不得而知,而有這一個了不起的人才,徐庶為什麼直到辭別,才說出來?又為什麼走了一小段路後才折回來推荐?小說沒寫,讀者得自行回味。


  《三國志》對徐庶的描繪非常有限。除了推薦諸葛亮及老母被擒,並無多少記述。當然也就看不出徐庶和諸葛亮齊名的稱譽。

  從史書片言隻字看來,徐庶甚至於和諸葛亮差了一截。

  裴松之注引《魏略》說,徐庶和諸葛亮是同學。有一次諸葛亮和要好的同學石韜、徐庶、孟建等人聊天時,問:「你們三個人未來當官,可以當到刺史、郡守。」三位同學反問諸葛亮:「你自己呢?」諸葛亮笑而不答。

  《魏略》並且說,諸葛亮讀書「觀其大略」,不像包括徐庶在內的幾位同學「務於精熟」。

  從《魏略》記載,諸葛亮的志向顯然高過徐庶很多,至少從諸葛亮語氣之自負聽來,諸葛亮是不把徐庶看在和自己同一層級的。

  但是這樣說不代表諸葛亮看輕徐庶。《魏略》記載,曹丕掌權時,徐庶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諸葛亮聽說後,感慨的說:「魏國這麼人才濟濟嗎?為什麼他只能當這個官?」諸葛亮頗為這位老同學叫屈。


  徐庶到了曹營之後,做了些什麼事,《三國志》俱無記載,我們只能藉裴注引《魏略》看到一點線索。

  《三國演義》把徐庶這個角色充分運用,增添不少戲劇效果。四十七回寫龐統在曹操面前「巧授連環計」,騙曹操將船首尾用鐵環連鎖,為吳軍日後火攻舖路。

  龐統騙得過曹操,卻騙不過所有的人。龐統正待上船回江東,「忽見岸上一人,道袍竹冠,一把扯住統曰:『你好大膽!黃蓋用苦肉計,闞澤下詐降書,你又來獻連環計,只恐燒不盡絕!你們把出這等毒手來,只好瞞曹操,也須瞞我不得!』唬得龐統魂飛魄散。」

  龐統回頭一看,原來是徐庶。龐統擔心計謀被徐庶點破,徐庶保證不說,只因感念於劉備厚恩,儘管被曹操騙去,但立誓「終生不設一謀」。於是兩人利益交換,徐庶為龐統保密,而龐統幫徐庶設想脫身之計。徐庶依龐統的計策,派人散布謠言,說涼州的韓遂、馬騰謀反,徐庶再毛遂自薦,領兵去散關把守隘口。這就是《三國演義》引詩所說的:「鳳雛一語教徐庶,正似游魚脫釣鉤」

  當然,龐統獻連環計,又獻計讓徐庶脫身,都是《三國演義》虛構的情節。依正史記載,龐統和徐庶在赤壁之戰的前後故事中,實際上都缺席,沒他們的事。但透過羅貫中的生花妙筆,徐庶的智謀(龐統也是),以及徐庶身在曹營的無奈,都躍然紙上。


  《三國演義》虛構了好些徐庶的事蹟,把他寫得超凡入聖,對徐庶十分不錯,但把虛構到人家的姓名,就太誇張了。

  《三國演義》說徐庶為了避難,改名單福。所以徐庶剛出場時,用的就是「單福」這名字。如三十五回回目「單福新野遇英主」。

  然而依據《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魏略》:「(徐)庶先名福,本單家子。」

  「單家」,是「孤寒人家」的意思,有別於豪門大姓。(「孤寒」指「身世寒微」。)

  羅貫中把「本單家子」誤解為「本來是單家的孩子」。

  「單家」一詞,不僅出現在有關徐庶的敘述中。《三國志.王肅傳》注引《魏略》:「薛夏,字宣聲,天水人也。博學有才。天水舊有姜、閻、任、趙四姓,常推於郡中,而夏為<b>單家</b>,不為降屈。四姓欲共治之……。」

  和「單家」一詞類似的,還有「單門」。「單門」是孤寒門第。《後漢書.趙壹傳》:「故法禁屈撓於勢族,恩澤不逮於單門。」

  陳文德為諸葛亮作傳,大量摻雜演義,混入正史,提到徐庶,寫他本名單福,比《三國演義》改名單福的說法,錯得更多。徐庶本名徐福,不姓單。

  據《魏略》記載,徐庶少時愛擊劍,曾經替人報仇而殺人,後來被捕。問他姓名,不答,官府把他縛在車上遊街,沒有人敢相認,後來同夥把他救了出來。徐庶從此棄武從文,努力向學。可見徐庶允文允武,有勇有謀,是個人才,可惜事跡留下來的不多,若不是《三國演義》,大概沒多人注意到他。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未知地址 | Posted:2004-12-26 00:24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24812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