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2778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hal8952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人物
級別: 小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47 鮮花 x63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論方劑組方中的對立統一思想
方劑組成後的結構,不管有多少藥,終離不開「升降浮沉」後的藥勢。此藥勢決定了當時病人疾病復原之快慢。觀本草備要之藥性總義,就有談到這部份,然談的是單味藥的「升降浮沉」。取多味藥後組成方劑,其中「升降浮沉」的變化就更多樣化了,可多升中帶點小降,可多沉中帶點小浮,變化無盡無窮。

本草備要中總共538味藥,最重要是那味藥,個人認為最重要的是「藥性總義」這部份。




論方劑組方中的對立統一思想
伊麗縈 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生

對 立 統 一 規 律 是 大 自 然 的 總 規 律 、 總 法 則 , 普 遍 存 在 於 萬 事 萬 物 之 中 。 辨 證 整 體 觀 是 中 醫 學 的 認 識 論 基 礎 , 辨 證 觀 中 的 對 立 統 一 思 想 貫 穿 於 中 醫 理 論 之 中 , 方 劑 組 方 中 尤 其 能 體 現 對 立 統 一 的 思 想 。 總 結 方 劑 中 對 立 統 一 的 製 方 規 律 對 於 發 掘 方 劑 配 伍 中 的 精 要 , 提 高 臨 證 製 方 水 平 也 具 有 重 要 意 義 。 本 文 就 此 作 一 探 討 , 請 同 道 指 正 。

1 上 與 下

臟 腑 經 絡 的 相 互 聯 繫 , 使 上 下 貫 通 。 當 人 體 上 部 發 生 疾 患 時 , 常 不 限 於 上 部 的 局 部 患 病 , 而 是 整 體 陰 陽 失 調 後 在 機 體 上 部 的 表 現 。 根 據 上 下 相 關 的 原 理 , 治 療 可 以 上 下 互 取 , 以 提 高 療 效 。 如 參 苓 白 术 散 主 治 脾 胃 虛 弱 的 泄 瀉 , 其 病 位 在 下 , 因 肺 與 大 腸 相 表 裏 , 本 方 在 健 脾 益 氣 的 基 礎 上 , 還 用 了 一 味 手 太 陰 肺 經 的 引 經 藥 桔 梗 , 以 宣 肺 暢 氣 , 肺 部 氣 機 通 調 , 可 使 下 部 大 腸 的 氣 機 趨 於 正 常 。 吳 昆 謂 之 “ 能 通 天 氣 於 地 道 ” 。 導 赤 散 原 爲 心 熱 下 移 小 腸 之 證 而 設 立 , 臨 床 心 經 熱 盛 未 移 於 小 腸 證 也 常 運 用 , 方 中 用 生 地 涼 血 滋 陰 以 制 上 部 心 火 , 木 通 清 利 小 腸 , 利 水 通 淋 。 因 心 與 小 腸 相 表 裏 , 方 中 利 水 通 淋 藥 可 引 心 經 火 熱 之 邪 從 小 腸 而 瀉 。 《 刪 補 名 醫 方 論 》 說 : “ 導 赤 者 , 導 心 經 之 熱 從 小 腸 而 出 。 ” 涼 膈 散 主 治 中 上 二 焦 鬱 熱 證 , 方 中 在 清 熱 解 毒 , 疏 散 風 熱 的 用 藥 基 礎 上 , 還 配 用 了 芒 硝 和 大 黃 瀉 熱 通 便 , 以 通 利 下 部 , 開 暢 氣 機 , 除 使 中 上 二 焦 火 熱 之 邪 下 行 外 , 更 在 於 下 焦 氣 機 通 暢 , 有 利 中 上 二 焦 結 熱 得 以 清 散 , 此 爲 清 上 與 瀉 下 並 行 , 以 瀉 代 清 , 使 事 半 功 倍 。

2 內 與 外

人 體 內 與 外 是 相 對 而 言 的 , 通 常 體 表 有 表 裏 營 衛 臟 腑 之 分 , 肌 腠 爲 外 , 臟 腑 爲 內 ; 衛 爲 外 , 營 爲 內 ; 腑 爲 外 , 臟 爲 內 。 人 體 內 外 之 間 相 互 作 用 又 互 爲 影 響 , 有 時 還 會 相 互 轉 化 。 如 桂 枝 湯 主 治 外 感 風 寒 , 營 衛 不 調 證 , 方 中 以 桂 枝 爲 君 , 發 散 在 表 之 風 寒 , 疏 達 衛 氣 ; 用 芍 藥 爲 臣 , 益 陰 斂 營 ; 兩 味 分 治 衛 郁 營 弱 , 所 謂 “ 調 肌 表 之 營 衛 ” , 然 因 營 衛 在 外 , 內 通 脾 胃 , 故 方 中 又 用 生 薑 和 大 棗 鼓 舞 脾 胃 之 營 衛 , 且 薑 助 桂 枝 實 衛 , 棗 協 芍 合 營 。 脾 胃 強 健 則 助 衛 益 營 , 以 祛 禦 風 寒 。 此 內 外 同 治 之 理 。 清 營 湯 爲 邪 熱 傳 入 營 分 , 雖 病 在 營 分 , 但 營 氣 相 鄰 , 營 分 之 邪 外 達 有 賴 氣 分 之 透 暢 。 本 方 中 用 犀 角 、 生 地 清 營 涼 血 解 毒 ; 佐 以 銀 花 、 連 翹 、 竹 葉 清 熱 解 毒 以 透 邪 熱 , 有 利 營 分 之 邪 轉 出 氣 分 而 解 。 所 謂 : “ 入 營 猶 可 透 熱 轉 氣 ” 。

3 升 與 降

肝 升 肺 降 , 脾 升 胃 降 , 升 降 相 因 , 人 體 正 常 生 理 活 動 就 是 處 於 不 斷 的 動 態 的 氣 機 升 降 之 中 。 濟 川 煎 是 治 療 老 年 腎 虛 便 秘 的 方 劑 , 功 能 溫 腎 益 精 , 潤 腸 通 便 。 本 方 在 以 肉 蓯 蓉 、 當 歸 溫 腎 養 血 潤 腸 的 基 礎 上 , 配 枳 殼 下 氣 寬 腸 以 助 通 便 , 澤 瀉 泄 腎 濁 , 均 以 通 降 爲 目 的 ; 除 此 之 外 , 方 中 用 升 麻 一 味 , 升 清 陽 , 宣 上 焦 , 與 枳 殼 升 降 相 因 , 所 謂 “ 寓 升 於 降 ” 以 加 強 降 濁 通 便 之 效 。 麻 杏 石 甘 湯 治 療 風 熱 襲 肺 之 喘 咳 , 用 麻 黃 爲 君 , 取 其 能 宣 肺 而 發 越 邪 熱 , 是 “ 火 鬱 發 之 ” 之 義 , 合 大 寒 之 石 膏 , 宣 泄 肺 熱 , 清 肺 不 留 邪 。 然 肺 之 宣 降 相 因 , 方 中 又 佐 用 杏 仁 入 肺 降 氣 , 與 麻 黃 相 伍 , 寓 降 於 宣 , 有 助 肺 復 宣 肅 之 能 。 又 如 清 胃 散 主 治 胃 中 積 熱 上 攻 , 牙 宣 頰 腫 , 方 中 在 以 苦 寒 之 黃 連 清 降 胃 中 火 熱 的 基 礎 上 , 伍 用 了 升 麻 升 散 鬱 火 , 此 順 其 火 熱 升 動 之 性 , 以 使 黃 連 清 降 更 爲 徹 底 , 而 避 苦 寒 涼 遏 之 弊 。

4 收 與 散

人 身 之 氣 , 貴 在 流 通 。 升 降 相 依 , 出 入 有 序 , 則 功 能 調 和 。 肝 爲 剛 臟 , 主 藏 血 , 性 喜 條 達 而 惡 抑 鬱 , 所 謂 的 “ 體 陰 用 陽 ” 。 柴 胡 與 白 芍 是 常 用 調 肝 藥 對 , 柴 胡 疏 肝 解 鬱 暢 肝 氣 , 白 芍 養 血 柔 肝 斂 肝 陰 , 此 散 收 兼 行 , 順 應 肝 臟 散 斂 的 特 性 , 有 利 於 肝 臟 功 能 的 恢 復 。 再 如 定 喘 湯 主 治 風 寒 外 束 , 痰 熱 內 蘊 之 證 , 方 中 主 用 麻 黃 、 白 果 爲 君 , 麻 黃 辛 溫 宣 散 , 宣 肺 以 平 喘 , 白 果 斂 肺 定 喘 而 祛 痰 , 兩 者 收 散 兼 行 , 使 麻 黃 宣 肺 而 不 耗 散 肺 氣 , 白 果 收 斂 而 不 礙 邪 。 又 如 小 青 龍 湯 中 麻 、 桂 和 薑 、 辛 解 表 散 邪 , 溫 肺 化 飲 , 又 佐 製 芍 藥 、 五 味 子 之 收 斂 , 使 溫 熱 辛 散 不 傷 氣 液 , 寓 收 於 散 而 助 肺 復 宣 肅 。

5 寒 與 熱

“ 寒 者 熱 之 ” , “ 熱 者 寒 之 ” 是 治 療 疾 病 的 一 般 原 則 , 寒 與 熱 雖 屬 性 截 然 相 反 , 有 時 卻 有 反 成 之 用 。 左 金 丸 主 治 肝 火 犯 胃 證 , 其 病 機 肝 火 沖 逆 犯 胃 , 理 當 清 熱 瀉 火 , 使 火 不 犯 胃 , 故 用 主 入 肝 胃 經 之 黃 連 六 兩 以 清 瀉 火 熱 , 但 黃 連 苦 寒 , 雖 切 中 病 機 , 但 一 味 苦 寒 涼 降 恐 有 涼 遏 冰 伏 或 折 返 激 動 之 嫌 , 所 以 方 中 又 佐 用 了 一 味 辛 熱 的 吳 茱 萸 一 方 面 製 約 黃 連 苦 寒 傷 中 , 一 方 面 作 反 佐 之 用 , 以 使 藥 性 順 應 病 情 , 發 揮 更 好 的 治 療 作 用 。 白 通 湯 爲 治 療 少 陰 病 陰 盛 格 陽 證 , 方 中 用 辛 熱 之 乾 薑 、 附 子 振 奮 陽 氣 , 蔥 白 以 通 陽 破 陰 , 去 除 陰 寒 。 但 本 證 裏 寒 盛 而 格 陽 外 出 , 純 用 辛 熱 恐 相 反 相 激 , 故 又 加 膽 汁 、 人 尿 性 寒 之 品 , 順 應 其 寒 , 除 滋 陰 和 陽 , 還 可 引 領 辛 熱 之 品 深 入 陰 分 , 更 好 的 發 揮 作 用 。

6 陰 與 陽

陰 平 陽 秘 是 人 體 的 正 常 健 康 狀 態 , 陰 陽 對 立 而 互 根 , 補 陽 時 佐 以 補 陰 之 品 , 以 陽 根 於 陰 , 使 陽 有 所 附 , 補 陰 時 佐 以 補 陽 之 品 , 以 陰 根 於 陽 , 使 陰 有 所 化 。 如 右 歸 丸 治 療 腎 陽 不 足 , 命 門 火 衰 , 爲 元 陽 不 足 之 證 , 本 方 根 據 陰 陽 對 立 統 一 原 理 , 採 用 陰 中 求 陽 的 製 方 法 , 方 中 在 鹿 角 膠 、 熟 地 、 山 茱 萸 、 山 藥 、 菟 絲 子 、 枸 杞 、 杜 仲 等 填 精 滋 陰 之 品 的 基 礎 上 , 配 用 桂 、 附 , 以 收 強 腎 補 陽 之 效 。 左 歸 丸 又 用 了 陽 中 求 陰 的 方 法 , 本 方 在 用 熟 地 、 龜 板 膠 、 枸 杞 子 、 山 藥 等 滋 陰 填 精 的 同 時 , 又 用 了 溫 補 腎 陽 的 鹿 角 膠 , 以 使 陰 得 陽 助 , 其 效 益 佳 。 此 所 謂 “ 善 補 陽 者 , 必 於 陰 中 求 陽 , 則 陽 得 陰 助 而 生 化 無 窮 ; 善 補 陰 者 , 必 於 陽 中 求 陰 , 則 陰 得 陽 升 而 泉 源 不 竭 。 ”

7 瀉 與 補

“ 實 者 瀉 之 , 虛 者 補 之 ” , 但 臟 腑 藏 瀉 , 互 爲 因 果 , 治 療 是 藏 瀉 兼 顧 , 寓 補 於 瀉 , 寓 瀉 於 補 , 使 補 而 不 滯 , 瀉 不 傷 正 。 如 六 味 地 黃 丸 治 療 肝 腎 陰 虛 , 方 中 熟 地 、 山 茱 萸 和 山 藥 爲 “ 三 補 ” , 補 益 三 陰 之 陰 精 , 同 時 又 佐 用 澤 瀉 瀉 腎 濁 、 丹 皮 活 肝 血 、 茯 苓 滲 脾 濕 , 以 使 腎 肝 脾 氣 機 通 暢 , 不 爲 補 藥 所 壅 , 更 好 的 協 助 補 益 藥 充 分 發 揮 作 用 。 再 如 玉 屏 風 散 治 療 氣 虛 不 能 固 表 之 自 汗 , 方 中 用 黃 芪 益 氣 固 表 , 用 防 風 禦 風 邪 使 外 邪 不 復 侵 犯 肌 表 , 又 可 使 黃 芪 固 表 而 不 留 邪 , 且 方 中 防 風 之 辛 散 , 更 助 黃 芪 布 達 陽 氣 加 強 補 氣 固 表 之 力 。




指 導 老 師 : 謝 鳴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沒有資料 | Posted:2007-09-28 23:36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7583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