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3440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hal8952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人物
級別: 小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47 鮮花 x63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1
[理論] 中醫的優勢領域
這篇文章真是好,作者道出中醫和西醫不同於人和病的關系。不是一昧消滅,而是養正、平衡。


中醫的優勢領域
彭堅,中醫師,現居長沙。主要著作有《彭堅臨床經驗集》。本文為作者在英國首屆國際中醫藥大會上的發言摘要。

  
  現代醫學毫無疑問是當代的主流醫學,是占統治地位的醫學,由於幾百年來,它與近代、現代科學同步發展,充分吸取了後者的創造性成果,因而突飛猛進,日新月異,特別是在外科手術、器官移植、遺傳工程、微觀診斷等領域,佔領絕對優勢,中醫和其他傳統醫學望塵莫及。然而,擁有自己獨到的科學方法和本質特徵的中醫,至今能夠立於不敗之地,必定也有它的優勢領域,我認為,至少在三個方面是當代西醫所不及的:
A.治療手段的優勢
  西醫治病,除了手術之外,就是服藥。對於許多器質性的疾病,手術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很多人不適合於手術,很多人手術後留下長期的後遺症,同時,手術也改變不了產生某些器質性疾病的內環境,例如,腫瘤、囊腫、結石,割了又長,難以根除。西藥絕大部分是上個世紀發明的化學合成藥物。而這些藥物所可能產生的副作用和導致的藥原性疾病,已經是人所共知的了。中醫治病,主要也是兩大類手段:針灸與方藥。針灸被西方人認為是中國古代的“第五大發明”,針灸治病療效好,副作用小,特別是在鎮痛、調節內分泌紊亂、調節神經功能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據美國一家醫學雜誌統計,針灸至少對四十六種疾病的治療擁有優勢。而且,針灸是一種非藥物療法,不存在藥物在體內代謝或存留對人體器官所造成的任何傷害,因此,針灸在西方國家受到普遍歡迎。中藥絕大部分是天然藥物,天然藥物比化學合成藥物副作用小,據說,這是因為前者的化學結構更接近人體細胞,因而親和力大,損傷力小。在這裏,我要著重指出一個認識上的誤區:中醫治病,歷來看重的是方劑,而不是中藥,這在外人、特別是外國人看來,似乎沒有什麼區別,其實,兩者有著本質的不同。方劑固然是由藥物構成的,但是,根據個人經驗,使用一味或幾味中草藥治病取得療效,這只是經驗醫學的水準;選擇幾味或十幾味中草藥、按照嚴謹的構方原則組成方劑來治病,這才上升到了科學方法的高度。中醫目前臨床所使用的藥物不超過一千種,中醫歷代使用過的藥物也不超過一萬種,但是,由這些藥物組成的古今方劑卻至少達到三十萬首。這是為什麼?因為方劑的創制,存在著很高的技巧性和科學性,即使同樣的幾味藥物,僅僅因為用量不同,所適應的證就可能完全不同。我們從《傷寒論》的桂枝湯、桂枝加桂湯、桂枝加芍藥湯等完全可以領會到這一點。古人特別強調要“因證制方”,就是因為已經意識到“方證結合”的思維模式,能使人體輸出資訊與輸入資訊的對接達到標準化、規範化,從而取得人體疾病資訊處理的最優效果。歷代名方是中醫學最精華、最核心的部分,在醫學史上,幾乎每一首方劑的問世,都凝聚著創方者的心血和經驗,十分珍貴。現在教中醫、學中醫的人,絕大部分不理解這個極其重要的道理,以為守古方是抱殘守缺,自己擬方是發展創新,不願去大量記誦古方,不屑于使用原方,以至於臨床療效下降,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特別是大部分搞中藥科研開發的人,把重點放在單味中藥上,總是想從中發現或提煉出某些有效物質,從而取代西藥,擠入國際醫藥市場,這種研究思路似乎有問題,幾十年來,開發出來的重大藥物沒有幾個,反倒被美國人研究出幾十種單味中藥對身體有損害,現在,不但要擔心“廢醫存藥”的問題,照這樣研究下去,連中藥都在現代社會“無地自容”了。我歷來不敢相信現代化學的研究手段有多麼高明,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石膏退高熱是眾所周知的,但是,至今為止,現代化學就是分析不出其中哪一種物質起的作用。石膏不過是由兩水硫酸鈣組成的一種簡單無機物,研究結果尚且令人汗顏,更何論中藥大部分是有機物,更何論方劑又是由多種中藥組成的。況且,有什麼理由說在實驗室裏通過化學分析得出的結果與服藥後在體內發生的作用是一致的?我作為一個臨床醫生,對《中藥大辭典》最大的意見是:每當在臨床上發現某種藥療效好,想查查現代研究結果、找到一點理論根據時,書中往往“王顧左右而言他”,令人失望的時候何其多!我不能設想在“現代”的旗幟下到處都留下空白的這種研究結果,究竟有什麼權威性!總之,我在這裏要強調的重心有兩點:第一,中醫內服藥的優勢不在單味中藥,而在由中藥組成的方劑;第二,檢驗中醫內服藥優勢的標準,主要在臨床療效,而不在實驗室裏用有限的手段可能得出的檢測結果。
  
  B.治療思想的優勢
  “治未病”是中醫學最著名的思想之一,這種預防醫學思想早在《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就已經形成,所謂“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臨渴穿井,臨鬥鑄兵,豈不晚乎?”即在疾病形成之前,甚至還處於萌芽狀態,就應當積極預防和治療。在《黃帝內經•素問》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論”中,系統闡述了身心調節、起居調節、飲食調節的各方面要素,如:“恬淡虛無,真氣存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形與神俱”等等。這些思想貫穿於整個中醫學中,當然是極其可貴的。近幾十年來,聯合國衛生組織提出“健康新概念”,許多醫學科學家提出“現代醫學必須由單純的生物醫學轉型為生物的、心理的、社會的醫學”,人們廣泛瞭解到在健康與疾病之間還存在一種“亞健康”狀態。所有這些新觀念,坦率地說,都是中醫學堅持了兩千多年的老觀念,並且積累了許多豐富的經驗。西醫從上個世紀開始廣泛使用的免疫製劑,無疑也是“治未病”、即預防群體疾病的一項更偉大的措施,但是,要實現醫學轉型、要用醫學手段促使人們從亞健康狀態轉向健康狀態,西醫該走的路還很長很長。其原因是,西醫目前的這種范式已經形成好幾百年了,自從十八世紀義大利的莫幹尼利用解剖發現患者的組織改變,發表了《疾病的位置和原因》之後,至今為止,西醫仍然把尋找病因、尋找病原微生物作為治病的首要前提,由於充分利用了近、現代科學技術的成果,西醫對人體的微觀認識越來越清楚。特別是近年來,現代科學在繪製人類基因圖譜等方面取得的巨大突破,更加強化了西醫使用微觀方法的信心。在這種大背景下,試圖勸說一個西醫臨床醫生轉換一下思維定式,多用宏觀的、整體的、聯繫的觀點看待疾病,恐怕收效甚微。目前,雖然西醫的檢測手段越來越先進,然而,有相當多的疾病最終是查不出原因的;有相當多的疾病一開始查不出原因,因為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到查出原因時,疾病已成嚴重發展的態勢。對於一切以檢測結果為主要用藥目標的西醫來說,因此而誤診、耽誤病情的實例,的確不在少數。我們可以經常看到一些痛苦不堪的病人,被醫生宣佈無病,他認為有病是你自己的主觀感覺,是一種心理障礙,因為所有的客觀檢測指標都是呈陰性的。中醫卻不以檢測指標作為診斷標準,而是以證候——人體發出的疾病資訊作為診斷標準,只要有證可憑,就有辦法治療,這就使得那些處於亞健康狀態、處於疾病初中期而檢測指標暫時顯示不出、屬於功能紊亂、屬於內分泌紊亂的人們能獲得有效的治療,這可以說是古代“治未病”思想在現代的運用和發展。
  西醫對付疾病的主導思想,是對抗性治療。發現是細菌引起的疾病,用磺胺、抗生素殺死它;發現是細胞增生變異引起的癌症,用手術割除、用放化療殺死它;發現是病毒引起的疾病,雖然目前還沒有發明出殺死病毒的藥物,也轉著法子想殺死它,例如:用干擾素殺乙肝病毒,等等。人文學者王一方先生有一段精彩的論述:“這是一種典型的‘戰爭模式’,有‘敵人’,有‘殺傷性武器’;有‘戰場’,有‘戰鬥’,把治療關係定格成對抗關係,藥物手冊裏有許多類藥物都以‘抗 ××’命名,抗生素、抗寄生蟲藥、抗感染藥物、抗腫瘤藥、抗過敏藥、抗貧血藥,連維生素C都曾叫‘抗壞血酸劑’。其實,維生素類是營養要素,補充型的治療思路,而非對抗型思路。從醫學人文的角度看,‘戰爭模式’的治療觀容易產生兩種迷失,一是把病人當‘敵人’,把疾病與生命混為一談,抗生素的攝入不僅殺死致病的細菌,作為代價,也殺死了正常的菌落,使體內菌群生態發生傾斜,同時,抑制體內免疫功能,中間代謝物還可能引發免疫反應。二是確立了外在干預(涉)占主導的治療觀念。”(《醫學與哲學》,2001年第八期)
中醫對付疾病的主導思想,是平衡調節,調節是手段,平衡是目的,通過調節,使體內失衡的狀態恢復平衡。《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決”,把陰陽之間的平衡,看作是維繫生命的基礎。體內陰陽氣血的失衡,是有確切的資訊輸出的,《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舉例說:“陽虛生外寒,陰虛生內熱”。凡陽氣虛的人,總是形寒怕冷,凡陰血虛的人,總是手足心發熱。因此,醫生應當根據這些資訊來“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由此而確立了“平衡調節”這個總的治病原則。中醫特別強調“扶正驅邪”,這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非常符合辯證法。扶正就是幫助和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保護人體的免疫功能,驅邪就是把疾病及其代謝產物排除到體外,“正安邪自去,邪去正乃安”這句話在中醫界可說是膾炙人口。“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更說明在疾病急性階段所採取的非常手段只是權宜之計,而一旦病情緩解時,就要顧護人體的正氣這個根本。張仲景重視陽氣,葉天士珍惜陰津,錢乙補腎,李杲補脾,張景嶽全面調補五臟氣血陰陽,都把保護患者的機體放在首位,並且作為治癒疾病的先決條件。由於目光凝聚點有著偏重於“人”和偏重於“病”的不同,因此,中醫在臨床,著重考察的是病人的功能狀態;西醫在臨床,著重注意的是檢查結果。中醫在臨床,重視與病人的交流,以求能全面收集病人的資訊,這種無形中的心理治療,更增加了病人對醫生的信任;西醫在臨床,重視各種檢測手段的使用,惟恐有所遺漏,無形中忽略了傾聽病人的敍述,增加了醫患之間的隔膜。這兩種醫學哪一種更具有人文精神、更符合醫學的目的與宗旨,是不言自明的。
  平衡調節與扶正驅邪方法,是對“對抗治療”的一種很好的補充。以細菌引起的急慢性炎症為例:在急性炎症階段,西藥抗生素確實具有強大的效力,但是,使用多了,使用時間長了,往往產生耐藥性,療效降低,轉成慢性炎症之後,抗生素幾乎完全無效。中醫的仙方活命飲、五味消毒飲、清瘟敗毒飲、黃連解毒湯、犀角地黃湯等等,對很多急性炎症引起的疾病也療效卓著,但是,其中的任何一味藥,甚至任何一首方,殺菌的實驗研究結果,卻遠遠不及抗生素,因而又出現臨床療效與實驗結果完全不同的巨大困惑。這至少說明:中醫方藥不是通過對抗治療取得療效的。轉成慢性炎症之後,中醫在扶正驅邪的總原則下,治療的方法極其豐富,療效也不錯。因而在慢性鼻炎、咽喉炎、食道炎、胃炎、膽囊炎、腸炎、膀胱炎、尿道炎、盆腔炎等等一系列慢性炎症領域,中醫藥大有用武之地。再以癌症為例,西醫目前採用的手術、放療、化療三大常規治法,目的是盡可能多的殺死癌細胞,然而,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都證明,癌細胞是不可能完全被殺死的,只要有一個,就可能克隆出新的癌腫來。如何減少三大療法的毒副作用?如何從長計議,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抑制癌細胞的增生?西醫至今沒有較為成熟的方法,而中醫扶正驅邪的許多措施,能起到很好的配合作用,有效地延長患者的壽命,提高其生存品質。更何況對內分泌失調、神經功能失調的各種疾病,中醫用平衡調節方法治療的效果是眾所周知的。當然,中醫在治療上的優勢領域還不止這些。但是,能不能有效地發揮中醫的優勢,關鍵在人,在於施治的這個人,能不能真正學好中醫。真正學好中醫,卻並非易事。
  
  C.文獻資源的優勢
  學中醫除了辨證難、用方難之外,還有讀書難。我這裏不光指古文字難讀,主要指古代留下的醫學文獻數量巨大,作為個人,一輩子都難以全面學習,全部繼承。中醫不比西醫,西醫是按照否定之否定的規律發展的,最新的成果,就代表最高的權威,舊的結論,多數被淘汰,過去的資料,重溫的價值不大。中醫是滾雪球似的發展的,歷代中醫古籍,都是當時醫家治病的經驗總結,都不可廢。因為無論世界變化有多大,人類的疾病譜變化不大,換句話說,現代人有的病,大部分古代人都有,只是疾病排名的次序有所變動而已;加上指導中醫臨床的理論體系根本未變,因而,這些豐富的資料仍然可以直接用於臨床。這不像西醫,醫聖古希臘的希波克拉底也留下一百多篇醫學文獻,卻形同廢紙,無任何參考價值,因為希氏的“四體液學說”早就被近代醫學給廢了。中醫的古籍有一萬種之多,收載方劑三十余萬首,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沒有給它的後人留下這麼一份龐大的、可直接兌現的醫學遺產。對於學醫的人來說,這無疑是一筆極其寶貴的財富,是臨床治病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現在不是正在提倡“循證醫學”嗎?恐怕哪一種醫學都沒有中醫這麼豐厚的循證資源。真正從事中醫臨床的人都知道要多讀古醫書,然而在現代社會,急功近利,諸多干擾,肯吃這種苦頭的人實在不多,因此,成才也難。目前,國家已經啟動了用電腦網路處理中醫古籍的巨大工程,這一筆寶貴的資源可望得到最充分的、最有效的利用,中醫的人才培養也可能不會像以前那麼慢、那麼辛苦,也可能在將來會出現一種新的教育模式。



獻花 x1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沒有資料 | Posted:2009-02-13 20:52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58966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