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5437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winkor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5 鮮花 x29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修行][分享] 生活智慧語錄
生活智慧語錄—一       海濤 輯
1.當你覺得痛苦的時候,不要再去增加別人的痛苦;當你覺得煩惱的時候,也不要再自尋煩惱。——不會自尋煩惱,是智慧的表現;不增加別人的痛苦,則是悲心的表現。
2.人生本來就有很多殘缺,人永遠無法求得圓滿。——想要在任何地方都追求完美,就是自尋煩惱!
3.一個人如果不修行,他會做什麼呢?必然不離名、利、食、色、睡,所關心的也不外是子女、眷屬、家族、國族——這樣的人生和畜生道的眾生差別實在不大。
4.人如果只注重聲、色、名、利,等於永遠被業力所綑綁。每天滿足同樣的慾望,重覆面臨同樣的空虛……這樣的人生實在是缺少智慧。
5.世間萬事皆無常、變動不定,今日美好的一切生活,也有可能突然會發生轉變。知道什麼是善見、什麼是正念時,就該即知即行,不要再沉溺於俗緣、物慾之中。
6.《地藏菩薩本願經》裡說,父母造種種惡業,有許多乃是為了養育子女。時下學佛的人,若不知孝養父母,其心有若豺狼。
7.雞蛋裡挑骨頭的批評相當容易激怒他人。有些人會故意激怒他人,再反過來指責對方修養不夠;事實上,當自己口出非建設性的惡言時,就已是道德上的缺失。
8.當我們指責他人思想偏差、人格瑕疵時,除了表面冠冕堂皇的理由,往往也有乘機發洩私人情緒的事實在內。
9.沒有生氣不一定代表沒有負面的情緒,能夠不將負面情緒帶給他人,才是真正的修養。
10.以暴制暴,只會是惡業的因果循環!只有愛心才能真正感化他人,進而改變這個世界。
11.每個人都是有情眾生。面對衝突時,也許以愛心處理不一定馬上有幫助,但總比帶著惡念結下惡緣來得好!


四無量心
願諸眾生具足樂與樂因
願諸眾生脫離苦及苦因
願諸眾生永久不離安樂
願諸眾生棄愛憎住平等
南無阿彌陀佛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 | Posted:2009-05-07 21:49 |
winkor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5 鮮花 x29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生活智慧語錄—二       海濤 輯
1.無論是在親情、愛情,還是友情的關係之中,引導一個人變得成熟、獨立、接觸善見,比實際給他財寶更有意義!
2.人性要透過長時間的對人生及生命的反省、改革、揚棄,並且在待人處世的過程中長期培養淬鍊,才稍有轉化、成形,趨於圓熟的可能。
3.淺交、客套、嘻嘻哈哈之往來,自然容易盡興而少磨擦;與親近朋友或親人的相處,才是真正需要彼此了解、體諒、以智慧化解磨擦的人生課題!
4.能跟人好好相處是非常重要的。所謂的好好相處,不是表面上的諸事圓滿,而是因緣圓滿。
5.「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生活中的不順遂,或許都來自於過去的因果業報之故。我們必須懂得在這些基礎上安身立命,並力行善行以製造善果的根苗。
6.世上沒有人有義務對我們好,即使自己的父母亦然。別人對我們好,我們應感恩報恩。
7.經典的境界是絕對不可小看的。它們之中的每一言、每一句都含有甚深的體驗,可能是我們不瞭解,或是一些甚深不可思議的境界,而不會是佛菩薩們說錯了話。
8.不管是眼睛看到、或耳朵聽到一些微小事物,只要我們能從中獲得一些啟示,都已算是受人之惠,我們應當不忘這份恩情。
9.他人對我們有恩,我們只管報恩就好,不要去計較恩人的是非善惡——那是他個人的事,我們不要跟他一樣就好了。
10.「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對別人的付出,如果沒有什麼動機企圖的話,那麼應該是心甘情願的事,因此不該寄望相對的報答。若對方有所回報,應以受人恩惠的心態來接受。
11.稍微對人家慈悲一些,就覺得自己很善良;稍微有一點誠意,就認為善知識指導我們理所當然要傾囊相授,有這樣的觀念和態度是不對的。


四無量心
願諸眾生具足樂與樂因
願諸眾生脫離苦及苦因
願諸眾生永久不離安樂
願諸眾生棄愛憎住平等
南無阿彌陀佛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臺灣 | Posted:2009-05-07 21:49 |
winkor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5 鮮花 x29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生活智慧語錄—三       海濤 輯
1.無論出家人或在家人,受人供養都應該要生起感恩心、精進心和慚愧心,而非就得到供養的這件事而自喜,甚至生起貪念。
2.一件善事的完成,往往是背後有很多人在出錢出力。不論自己走到哪裡,都應當感激那些默默行善的人。
3.即使自己的能力有限、智慧淺薄,然而,行善、助人、修行的腳步卻不能停。有多少力量就作多少事,量力而為,盡其在我就是了!
4.凡夫都活在業裡面,活在自己的顛倒夢想裡面,其實人的彈性是很大的,不要堅持己見,不要堅持一定要過怎樣的生活方式。隨緣,一切都好,都安心;不隨緣,看什麼都不好。
5.一個不了解人生真義的人,會以為他的痛苦是因為缺少功名、財富的關係,但其實功名利祿雖然能短暫地帶來快樂,卻無法真正消除生命中的種種痛苦。
6.上等人安心於道,中等人安心於事,下等人安心於名利物欲。
7.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面很了不起而趾高氣昂,或許正反應了人的卑微與無知。
8.積極人生,謙虛滿分;自我愈大,不安愈多。
9.該放棄而不放棄是執著;該提起而不提起是逃避。真正的修行人應具備的心態、真正健康的人生態度,是不執著也不逃避。
10.在生活中修行,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職場生活、每一份責任與義務、與家人的共處等任何時刻,都能平心靜氣,有著喜悅寧靜之心念。
11.修行的目的是為了「修」正自己的「行」為,使自己原本略具的善根更加地提昇。
12.不管什麼法門,只要你修了以後,感覺自己愈來愈快樂,性格愈來愈穩重,心念愈來愈集中,以及愈來愈安詳自在,愈來愈理性、客觀,愈來愈有愛心、同情心,生活也得到了改善,那這個法門對你而言就是正確、有效的真理。


四無量心
願諸眾生具足樂與樂因
願諸眾生脫離苦及苦因
願諸眾生永久不離安樂
願諸眾生棄愛憎住平等
南無阿彌陀佛
獻花 x0 回到頂端 [2 樓] From:臺灣 | Posted:2009-05-07 21:49 |
winkor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5 鮮花 x29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生活智慧語錄—四       海濤 輯
1.忍辱的定義,不是拼命地忍耐屈辱,而是指即使在受辱的情況下,也能保持內心的和諧與平衡。
2.忍辱(忍耐與寬容)的本質就是學習避免瞋怒及憎恨。
3.無論對我們有沒有好處,只要覺得這是明顯應為的事,就放手去做,不必在乎未來的結果如何。
4.佛法也包括了對生活的體驗,因此倘若單單浸習在宗教的儀軌和經論的思辨中,很難完整地體驗到它。
5.醉心佛法的人,只有當他同時也能將佛法落實到生活中,去調解生活上的諸種困擾和壓力時(例如:人際關係、親子關係、婚姻、感情、事業等等),學佛的基礎方稱穩固。
6.懂得佛法生命的人,看電視、看小孩哭,甚至於談情說愛,都宛如讀佛經啊!他能夠從裡面體驗到人生、人性、世間的道理。
7.佛堂也可能是世俗的地方,家裡也可能是成佛的道場,關鍵在於自己的心態和體悟。
8.在家眾要在安家立業之中修行。無論是親人、朋友,甚至仇人,我們要視他們為佛菩薩的化身來對待;我們要敬佛如敬鄰居、敬鄰居如敬佛,不可有取捨心。
9.透過正念的修行,不執著、不抱怨,心就會變得輕安自在。能以寧靜、喜悅,以及一顆堅強、穩定的心,來面對所有障礙,這便是將佛法應用於生活之中。
10.同時我們要學習放下與布施,這是與人結緣的最佳方式。
11.透過布施,我們的友誼會更加緊密。更重要的是,無貪的培養會成為解脫的強大力量。
12.使我們受縛而不得自在的是自己內心的貪愛執著。我們在修習布施之際,同時也是在學習放下。
13.放下一切我們對事物的成見與期盼,放下對自己根深蒂固的觀念執著。
14.放下對一切事物的觀念成見和想法。如此一來,「法」自然會顯現。


四無量心
願諸眾生具足樂與樂因
願諸眾生脫離苦及苦因
願諸眾生永久不離安樂
願諸眾生棄愛憎住平等
南無阿彌陀佛
獻花 x0 回到頂端 [3 樓] From:臺灣 | Posted:2009-05-07 21:49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63268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