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2931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04:00 ~ 4:30 资料库备份中,需等较久的时间,请耐心等候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youcome99 手机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级别: 副版主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版区: 中医研讨
推文 x52 鲜花 x109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1
[理论] 眼与经络的关系



《灵枢·本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经脉运行全身气血,在人体起着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器官的作用。《灵枢·口问》说:目者,宗脉之所聚也。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这都说明了眼与脏腑之间,靠经络的连接贯通,保持着有机的联系,是经络不断地输送气血,才维持了眼的视觉功能。


一、眼与十二经脉的关系

十二经脉,三阴三阳表里相合,正经首尾相贯,旁支别络纵横交错。营血在经隧中运行全身,始于手太阴,终于足厥阴,周而复始,如环无端。故从经络循行的路径来看,可以说十二经脉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眼发生着联系。

现将十二经脉中循行于头面与眼部发生联系的8条主要经脉分述如下:


(一)手阳明大肠经其支脉上行头面,左右相交于人中,之后上挟鼻孔,循禾寥,终于眼下鼻旁之迎香穴,与足阳明胃经相接,而且通过足阳明胃经,与眼发生间接联系。


(二)足阳明胃经该脉受手阳明大肠经之交,起于眼下鼻旁之迎香穴,上行而左右相交于鼻根部,过内眦睛明穴,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会,之后,循鼻外侧,经眼眶下方下行,人上齿中。此外,足阳明胃经别出而行的正经,亦上行至鼻根及目眶下方,直接与目系相连。


(三)手少阴心经其支脉,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人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此外,手少阴心经别出而行的正经,亦属于心,上出于面,合目内眦。


(四)手太阳小肠经该经脉有两条支脉上行至目眦。其中一条与目锐眦相连,另一条与目内眦相连,都与眼直接发生联系。


(五)足太阳膀胱经该脉起于目内眦之睛明穴,并于该处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交接,然后人脑,连属目系。


(六)手少阳三焦经该经脉通过两条支脉与眼发生联系。其中一条至眼下,一条至目眦。


(七)足少阳胆经该脉起于目锐眦之瞳子体,而且于该处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交会,然后上头角,下耳后,并从耳后分支脉,再行至目锐眦;另一支脉则从锐眦下走大迎,合手少阴经,到达眼眶之下。其本经别出之正经,亦上行头面,系目系,之后,再与其本经会合于目锐眦。


(八)足厥阴肝经其本经

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航嗓,喉咙上孔),连目系。

归纳上述,足三阳经之本经均起于眼或眼的周围,而手三阳经皆有1—2条支脉终止于眼或眼附近。此外,以本经或支脉,或别出之正经系连于目系者,有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以及足之三阳经。


由于经脉周密地分布在眼的周围,源源不断地输送气血,保证了眼与脏腑在物质上和功能上的密切联系。因此,一旦经脉失调,就会引起眼部病证。《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说:外邪乘虚而人,人项属太阳,人面属阳明,人颊属少阳,各随其经之系,上头人脑中,而为患于目焉。这又从病理方面反映了眼与十二经脉的关系。根据眼与经脉在生理和病理上的关系,可以指导临床分经辨证。


二、眼与奇经八脉的关系

奇经八脉与脏腑无直接络属关系,然而它们交叉贯串于十二经脉之间,具有加强经脉之间的联系,以调节正经气血的作用。正经气血充足流畅,也就能维持眼部的正常营养。至于起、止、循行路径与眼直接有关的奇经,主要有督脉、任脉、阴跷脉、阳跷脉及阳维脉等。


(一)督脉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有一支别络绕臀而上,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会于目内眦。另一支脉则从少腹直上,人喉上颐,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二)任脉任脉总任一身之阴经。起于中极之下,沿着腹里上行,上颐,循承浆,环口唇,分两支上行,系两目下之中央,至承泣而终。


(三)阴跷脉、阳跷脉阴阳跷脉分别主一身左右之阴阳。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上目内眦而人通于太阳、阳跷。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上目内眦而合于太阳、阴跷。足太阳经自项人脑,别络于阴跷、阳跷,而阴阳跷又相交于目内眦之睛明穴,其气并行回环,濡养眼目,且司眼睑之开合。通常卫气出于阳则张目,人于阴则闭目。若阳跷气盛而阴气虚,则目张不合;阴跷气盛而阳气虚,则目闭不张。外邪客于跷脉,则可引起目赤痛或胬肉攀睛等。


(四)阳维脉阳维脉维系诸阳经。起于外踝下足太阳之金门穴,经肢体外后侧,上行至头颈,到前额,经眉上,再由额上顶,折向项后,与督脉会合。因为阳主外、主表,故阳维病可见头痛目赤、恶寒发热等表证症状。


三、眼与经筋的关系

十二经筋隶属于十二经脉,是经脉之气结聚维络于筋肉关节的系统。其位表浅,有联缀百骸,维络周身,主司人体正常运动的作用。经筋分布于眼及眼周围者,有手足三阳之筋。


(一)足太阳之筋足太阳之支筋为目上网。张景岳解释说:网,纲维也,所以约束目睫,司开合者也。


(二)足阳明之筋足阳明之筋,其直行者,上头面,从鼻旁上行,与足太阳经筋相合。


足阳明之筋为目下网。张景岳认为:足太阳的细筋散布于目上,故为目上网;足阳明的细筋散布于目下,故为目下网。两筋协同作用,则可统管胞睑运动。不过,在《黄帝内经太素》及《针灸甲乙经》中皆以,后世眼科专书般也称之为目上纲目下纲


(三)足少阳之筋足少阳之支筋结聚于目外眦,为目之外维。张景岳认为,凡眼能左右盼视者,正是此筋所为。


(四)手太阳之筋手太阳之筋,其直行者,上行出耳上,会手少阳之筋,又前行而下,结聚于颔,与手阳明之筋相合,再向上行,联属于目外眦,与手足少阳之筋相合。


(五)手少阳之筋手少阳之支筋上颊车,会足阳明之筋,循耳前上行,遂与手太阳、足少阳之筋交会,联属目外眦,然后上行,结聚于额角。


(六)手阳明之筋其支筋上颊,上行结聚于颧部;其直行之筋,上出手太阳之前,左侧者行左耳前,上左额角,络头,以下右颔,而右侧此筋则上右额角,络头,下左颔,以会太阳、少阳之筋。


上述网维结聚于眼及其周围的经筋,共同作用,支配着胞睑的开合、眼珠的转动,以及头面其他筋肉的正常活动。此外,足厥阴肝之筋,虽未直接分布至眼,然而肝为罢极之本,一身之筋皆肝所生,为肝所主,足厥阴之筋联络诸筋,故与眼仍有着重要关系。


经筋如果发病,亦可引起眼部病症。《灵枢·经筋篇》说: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并具体指出了足少阳筋病,若从左侧向右侧维络之筋拘急时,则右目不能张开,反之则左目不能张开。足阳明筋病,因寒则拘急,胞睑不能闭合;因热则弛纵,胞睑不能张开。此外,还指出:足之阳明、手之太阳两筋拘急时,则会引起口眼喎斜,眼角拘急,不能猝然视物等症。这些论述对眼科临床辨证都有实用意义。




~永康堂整体保健~

症现于四肢五官,病存于五脏六腑。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欧洲 | Posted:2009-05-23 08:46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8776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