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2874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bluecrystal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初露鋒芒
級別: 初露鋒芒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56 鮮花 x10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健康] 藥餌如刀槍 忌一昧猛補
【來源出處】 http://udn.com/NEWS/HEALT...0428.shtml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2009.11.09 08:17 am
  
傳統中醫常強調,冬令進補時最好視個人體質而為之。中醫師曹永昌則認為,除了體質因素外,補藥的劑型、劑量也是重點之一,有些劑型會影響到特定的病症,有些劑量太大容易造成不良的反應,最好的方法就是請中醫師診斷後再依指示進補比較好。
曹醫師指出,冬令進補有助於提高人體抗病、抗寒的能力,甚至調節體力及代謝,進而達到能量儲藏作用,為來年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礎,但進補時除了要注意體質的不同,連帶地劑型、劑量也不可加以忽視,如補酒類補藥在冬天應用最多,適用於陽虛怕冷、筋骨痿弱、腰膝痠痛、腎虧陽萎的病症,但平常有胃痛、血壓高或肝病者則不宜。
膏滋類補藥適用於精血虧損、體瘦的虛弱病症,秋末冬初天燥時最為適宜,由於補藥多滋膩,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的人就不應該服用;丸散類補藥的滋補作用不如膏滋藥,宣通活血作用也不如補酒劑,但因為較平和,適合常常服用;湯劑類補藥的應用其實最方便,適應範圍很廣泛,效果也不錯,例如藥燉排骨即是。
曹永昌醫師進一步指出,進補時劑量的掌握也很重要,進補主要是針對虛症,虛症多半是長久發展而來,同時患者身體也比較虛弱,所以進補時不可強求速效,必須有有耐心的服用,不可因久服未見大效,或欲圖速效就自作主張加大劑量,如此將恐造成不良的反應。當然,用量太小也不能取得明顯的效果,所以補藥應按照中醫師所規定的劑量服用,不可隨意亂服。
【記者蔡清欽/台南報導】現代人因為過度豐裕的食物加上不足的運動,導致許多人出現日趨嚴重的新陳代謝失調現象,身材日趨肥胖,心臟與關節難以負荷,往往跑幾步路就氣喘噓噓。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主任許堯欽指出,飲食的節制配合適度的運動就是最好的補藥;切忌一味猛補,偶爾泡個清淡的菊花山楂茶喝喝,可能比吃一隻十全大補雞還好。
許堯欽主任指出,許多女性因為要刻意減肥,三餐均以蔬果裹腹,拒絕攝取蛋白質與脂肪,長期下來體重確實有減輕,但是體力與免疫力也隨之下降,甚至連月經都紊亂,這是很常見的「矯枉過正」所導致的副作用。對於這類族群,可以服用補氣補血藥物以加速體能的恢復,另外,適當的恢復正常飲食,才是根本的補法。
許堯欽表示,現在偏重勞心的商業化社會面對強大的生活競爭,承受著許多難以言喻的精神壓力,如焦慮憂鬱、偏頭痛、失眠、消化性潰瘍..等等所謂精神官能症,對他們而言,放鬆心情與好友聊天、聽音樂或到郊外看青山綠樹,會比吃補藥還有效。
「藥餌如刀槍,善用者助人,誤用則反害人」,民眾多認為中藥來自天然的動植物,藥性溫和,沒有副作用。在這樣的觀念之下,進而任意用中藥材在食物之中,這是很值得商榷的做法。許堯欽主任說,有需要進補的時候,進補當然是好事,為了大家的健康起見,請在進補前先衡量清楚:該不該補?怎麼補比較好?要請教醫師才是正確的作法。


【心得感想】

在進補前先想清楚:該不該補?怎麼補比較好?體質上適不適合?應要諮詢過醫師。


[ 此文章被bluecrystal在2010-09-14 16:24重新編輯 ]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9-11-12 05:54 |
myhoursgood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人物
級別: 小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17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用藥三分毒,一用藥就要速猛,所以古人都是按摩、針灸、推拿整復,最後才是用藥的。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台灣教育部 | Posted:2009-11-12 18:54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87770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