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7302 个阅读者
 
<< 上页  1   2  >>(共 2 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搞笑熊
数位造型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路人甲
级别: 路人甲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1 鲜花 x5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因为我电脑坏掉所以现在才po
这是三科专业科目的重点
我朋友做的
本来前两个礼拜就要po但是我电脑送修
所以现在才po反正离明天考试还有时间
有看到的算你们好运啰
没看到的也别怪我因为我没有义务做这件事


儿童发展与辅导
一、发展
定义
1.发展是一种质与量的改变            2.发展从生命形成到死亡期间,所发生的生理与心理连续变化的历程。            3.发展会受遗传、成熟、环境、学习影响
原则
1.从头到尾2.从近到远3.从简单到复杂4.分化到统合
儿童期分期:
1.胚胎期:又可称产前期,自受精到出生前为止,约266天,此发展阶段可以分为三个三月期之分期,又可称受精卵期,胚胎期及胎儿期,以优生保健最为重要。
2.婴儿期:出生~两周为新生儿,2周~2岁为婴儿期,是发展快及最重要的发展阶段,生命中第一年,体重可成长至出生时的3倍。2岁时,运动、语言、概念形成的基础已具备。此时期的发展与保育、营养卫生保健、疾病预及给予依恋及信任是必需的。
3.学步期:又称婴幼儿期。2岁~4岁左右。此阶段发展与保育,预防意外产生、营养卫生保健、亲情与教育的提供是必需的。
4.幼儿期:从4~6岁,此阶段的幼儿已受到复杂社会所影响。台湾4~5岁左右托育率约有80%;5~6岁的幼儿则有96%在托育机构。此期的发展与保育在安全、营养、卫生及生活自理能的培养是相当重要。
5.儿童期:从6~12岁,又称学龄儿童期或儿童后期。此时期对日后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相当重要。而此时的发展与保育的需要上,教育及培养技能是最为优先要务。
6.青少年前期:从生理的突然冲刺到生殖系统成熟。出现第二性征,历经思春期的变化,约10~18岁。此阶段的发展与保育注重,性教育及独立生活的培养及在同侪互动中产生正向之自我评价。
遗传与成熟      遗传      1.经由受精卵,将某些生理(血型)与心理(智力)特征传递给下一代的过程
2.代表理论:高尔顿(Galton)遗传决定论
     成熟      1.个体生理与心理各方面遗传天赋的展现
2.代表理论:葛赛尔(Gesell)成熟学习原则-双胞胎爬楼梯
环境与学习      环境      1.个体生存的空间中,影响其身心的事物。
(1)产前环境:母体环境、胎内环境:子宫
(2)产后环境:周围环境、后天环境
A自然环境(物质环境):食物营养、地形气候
B社会环境(人为环境):家庭、社会、学校教育
2.代表理论:华生(Watson)环境决定论
     学习      1.经由练习或模仿而产生的行为改变历程
2.为后天环境影响
结论            简单的初级身心机能,受遗传、成熟影响较大
复杂的高级心理机能,受环境、学习的影响大
二、情绪
定义: 是个体受刺激后,由生理、心理、认知及行为等反应交互作用而形成的行为。
发展:受到个体生长成熟度和学习环境的影响1.情绪是与生俱来的2.情绪受社会环境刺激学习而来
布里奇斯论Bridges
↗愤怒3个月→失望、羡慕两岁半
↗苦恼1个月→厌恶4.5月
                       →恐惧6月→羞耻、不安2岁半
激动                  ↘嫉妒18个月
                 ↗得意7个月→喜爱12个月
↘愉快3个月
                       ↘快乐两岁→希望两岁半
情绪的特质

1.短暂的
2.可转移
3.情绪是强烈的
4.次数频繁
5.可由行为了解情绪
6.情绪强度的转变
7.表达情绪方式的改变

影响情绪发展的因素
1.生理遗传:自闭症、智能缺陷、ADHD、吐芮氏症等
2.气质的差异
3.随年龄成长而稳定
(二)家庭环境与家庭关系
1.照顾者的教养方法:如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教养态度,如完美主义
2.亲子互动形成的不当思维模式,如溺爱造成子女的予取予求、情绪控管不佳
(三)文化影响
环境提供的刺激,观察学习与模仿,造成的身心适应不良、意志薄弱、缺乏学习动机、逃避退缩。
(三)情绪辅导
1.父母对子女应给予行动的爱、适时适量的爱、公平公正的爱
2.以身作则,提供楷模
3.协助儿童发展对情绪的觉察、辨识与表达的能力。
4.教导孩子用说的表达感受,以沟通来解决问题
5.理解与同理儿童的感受与内在经验,表达出对其情绪的接纳,以不批判的态度允许儿童经历自己的情绪
6.让孩子与年纪相近的孩子相处透过与友伴间的学习以及模仿友伴
7.利用机会教育:让孩子知道如何表现能让您满意,当有符合父母期待的行为出现时,应立即给予鼓励与增强
8.特意的行为忽略:为避免孩子藉生气予取予求,有计划的忽略可让孩子了解到,吵闹行为并不是达成愿望的最佳途径。
9.操控环境:攻击行为的出现,可能是孩子处于难过或有诱发作用的情境所致,故敏感的家长应尝试规划环境,暂时改采其合意的活动,减少冲突发生。
10.亲密的接触:适当的肢体亲近孩子,可以缓解孩子的愤怒冲动。研究发现,当成人表现对其活动有兴趣,或适时的拥抱、触摸都有安抚孩子的作用。
11.直接恳求:让孩子知道您的感受,请他能够体谅。
12.人身的限制:孩子情绪过于激动,时给予身体的约束或强制孩子从情境抽离,以避免其伤害自己或别人。实施的重点是要让孩子知道「不可以这样」。
13.果断说「不」:向孩子清楚说明限制内容,并公平执行规范。在限制范围外,孩子可自由去做任何事。


(1)依附理论
Bowlby理论:依附理論强调生理或基因是促成父母和孩子依附关系的主要因素
。(父母似乎知道婴儿喜欢什么且能做出正确的回应,这些行为是来自本能的驱动。婴儿最喜爱的是人的脸,婴儿一出生便能够辨识母的声音,新生儿也能够模仿他人脸部的表情。)
阶段      年龄      行           为
无特定对象      出生至3月      随意微笑、让任何人拥抱
特定对象      3~6月      选择互动,对所喜爱的人微笑(陌生人焦虑)
依附行为建立      6月~1岁      依附主要照顾者,此人不在时会哭,试图跟随;对陌生人怀着戒心(分离焦虑)
相似目标建立      1~2岁      具完整记忆力,及物体恒存的概念;开始与他人互动
陌生人焦虑5~6月:对陌生人感到害怕、恐惧
分离焦虑6~8月辅导方法
○1让孩子适应分离,并回答会返回○2可请保母到家里带○3带孩子熟悉的物品○4适时给予孩子安抚
Ainsworth理论:婴儿会将主要照顾者视为基地,需要探索环境的时候离开,需要安慰和安全感的时候返回。
类型      婴幼儿期行为
安全型      把照顾者当做「安全堡垒」,当照顾者离开时会难过或哭,回来后感到快乐并主动靠近。
逃避型      回避和忽视母亲的存在,在母亲离开时只有少许不悦
抗拒型      母亲离开时非常苦恼;回来后表现矛盾,气母亲回来,拒绝母亲触碰,却又留在母亲身边
无定向依附      婴儿会表现出不清楚、不确定、或是矛盾的依附关系,这类婴儿通常是来自有问题的家庭。
依附失败的危险因素:
1.个体本身:早产、气质属难养型
2.照顾者:未成年、母亲的忧郁、有不良行为、管教态度、婚姻关系
3.家庭因素:子女太多、贫穷
(2)气质
定义:每个人独特的一种反应方式 ,包括行为、情绪的个别差异。
气质的特性

1.气质是天生的,受遗传影响。
2.在发展上具有稳定性。
3.气质个别差异大、没有好坏之分。
4.可从婴儿的情绪反应、活动量及社会行为上了解其气质。
5.会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与态度。

婴儿行为气质的九个向度:
1.情绪本质:正向情绪与负向情绪的比例。
正向情绪辅导:提醒保持警觉心,以免过度乐观而忽略潜在危险性,并需学习表达负向情绪。
负向情绪辅导:善用幽默感,引导孩子乐观,对孩子才有帮助。
2.反应强度:刺激所产生反应的激烈程度、明显程度。
情绪反应激烈辅导:○1预防孩子伤害身体○2了解孩子需求,给予适当回应○3别轻易妥协○4一致的教养态度
情绪反应较弱辅导:○1主动关心○2鼓励表达内心感受
3.活动量:指动作的快、慢与活动量的比例
活动量高辅导○1宽容的心○2应注意安全○3发泄过多精力○4睡前不宜有太兴奋的活动○5少吃糖果或喝可樂之類的食物○6学习静态活动
活动量低辅导○1鼓勵尝试动态活动○2鼓勵亲子体能活动○3固定体能课/户外活动时间
4.趋避性:对新事物、环境、情况的初次反应
外向辅导○1教导孩子分辨危险情境○2出门前的叮咛
内向辅导○1给予接触不同环境的机会○2给予时间做好心理准备,建立自信心
5.适应度:适应新的人、事、物的时间长短
适应性低辅导: ○1了解孩子的特质○2提早告知环境的異动○3给予时间适应新环境○4给予时间复习功课
6.注意力分散度:是否容易受外界刺激干扰而改变正在进行的活动。
专心的辅导:○1不要打扰他做事○2确定孩子听见交代的事情
分心的辅导:○1减少环境刺激○2一对一活动○3分段学习○4工作完成后要赞美
7.规律性:指孩子的生活作息是否规律
规律的辅导:提早让孩子知道任何人、事、物、环境的改变,降低其不安。
不规律的辅导:让孩子试着接受,不要一下子要求太多。
8.坚持度:指遭遇困难、阻碍时,继续做下去的倾向。
坚持度高的辅导:○1事先给予预警○2判断要求合理吗?○3采用分散注意力的方式,或用温和的坚持来与孩子相处。
坚持度低的辅导:○1应有颗了解的心○2给予解决困难的成功经验○3将要做的事分割成小单元,让孩子分次完成,孩子会比较愿意做,做完也会很有成就感
9.反应阈:引起孩子反应所需要的刺激量。
婴儿气质的三大类型
1.安乐型:主要特质是正面的,如:容易管教,情绪正向,对新环境适应性高,约占40%。
2.慢吞吞型:对于新的刺激和反应较中等的负面反应,如:适应性低、活动量低、反应弱,对新环境倾向退缩,约占15%。
3.难养型:经常是负面的并且容易受挫,如:不好管教,生活不规律、适应性低、情绪反应激烈、负向情绪对新环境倾向退缩,约占10%。
4.另外35%属于不易分类型


利社会行为
定义: 包括分享、同理、助人、安慰别人与别人共事。
利社会行为的发展
一、个体因素:
1.语言:沟通良好可建立自信,社会调适良好 2.智力:社会适应能力 3.健康:具活力、热忱 4.情绪:稳定、愉快、容易跟人相处
二、环境因素:
1.家庭环境:家庭和谐 2.学校环境:教师教养态度、方法 3.社会环境
辅导:
1.家庭:○1满足幼儿的基本需求○2合谐的婚姻关系○3良好的手足关系○4良好的沟通管道○5开拓生活领域
2.托儿所幼稚园:○1给予安全感○2重视自身身教○3辅导儿童建立良好人际关系○4提供亲职教育与活动○5辅导幼儿不当的处理方式
3.社会环境:○1改善社会风气○2重视传播媒体的良善品质○3提供优良文教活动
(3)非社会行为
1.自我中心:常以自我观点来看待事物,强调所有权。
2.幻想:想像力丰富,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幻想对象
3.偏见:大约在两岁,外表及行为与众不同的孩子,常受到一些歧视对待。
4.反抗:2岁后常见行为,当自主行为受到威胁或受他人压迫,所呈现的抗拒行为;是培养幼儿意志力的重要时期。
行为:唱反调、发脾气、冷漠
辅导方法:以鼓励、赞美、竞争性游戏取代压制和责备。
5.耍脾气:造成的因素有挫折、模仿、身体不适、个人行为习惯。
6.羞怯:常见于缺乏自信的幼儿
7.退化:环境改变、不公平、关心减少,会退化到较小年纪的行为

防卫机转
定义:个体遇到挫折或冲突时用来保护自我,减低心理焦虑、压力所采取的行为。
(1)认同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成功或满足时,将自己想像成一个理想中人物的行为特征。
例:儿童常想像自己是卡通中的英雄人物。
(2)代替作用:对人、事物的负面情绪,转移对象,藉以寻求发泄的历程
1.升华作用:将不被社会所认可的动机或欲望转化为符合社会标准的行为。
例:将畸恋转变为友情。
2.补偿作用:受挫时,转而在另一方面获得成功来代替,以满足需求的心理历程。
(3)合理化作用:为了掩饰过错或维护自尊所编造的理由
例: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怪罪老师出题不当
(4)转移作用:把不能被接受的行为,发泄到其他事物上
(5)投射作用:把不被接受的想法和情绪归到别人身上
例:一个有强烈欲望想考试作弊的学生,反而抱怨其他同学常考试作弊。
(6)否认作用:不承认事实的存在。
例:病患拒绝承认自己得了癌症。
(7)曲解作用:事实加以扭曲以符合内心需求。
(8)压抑作用:把引起焦虑的情绪和经验排出自我意识的范围外
例:因不愿记忆丧子之痛,久之竟忘记有关丧子的一切情形,如此可避免想起此可怕的经验。
(9)退化作用:恢复较早期的行为特征,来获得安全感
例:5岁幼儿在弟妹出生后,经常尿床或吃饭时要求爸妈喂食。
幼儿时期最常使用的防卫机转为退化作用、投射作用以及认同作用等。


道德发展
定义:个人在其社会角色中,以社会规范为标准所表现出来的态度、观念与行为
道德理论:
Freud认为道德意识是儿童对父母强烈认同的产物,道德发展是「外制」而「内
化」的过程。本我、自我、超我
班度拉      Bandera社会学习理论:道德是一种社会学习,透过模仿和观察而获得
四个概念
1.赏罚控制(时间、说明、一致性、地点、方式;运用刺激反应联结的原理,以情境来控制个人的行为)            2.楷模学习(以具体且容易观察的行为为主)                  3.利社会行(指对他人、对社会有利的社会行为,透过观察和模仿有益的榜样,儿童能有效学会利社会的行为)为            4.抗拒诱惑(儿童透过观察得知楷模行为的奖惩,可间接地影响儿童抵制诱惑的能力—如公开表与公开惩罚)

柯尔柏格Kohlberg
道德发展论:偏重「道德观念」或「道德判断」的发展。他认为道德的发展有固定的顺序。
第一阶段前习俗道德期:
1.避罚服从:因害怕惩罚而遵守成人所给予的规范,无是非善惡的观念
2.相对功利:以自己利益为中心,判断对错以对自己最有利的为准
第二阶段习俗道德期
1.寻求认可(好孩子取向): 完全为了获取他人的认可而为
2.法规取向:尊重法律,服从团体的规范,遵守秩序原则。(不应该偷药,因为
偷药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第三阶段后习俗道德期
1.社会取向:尊重社会法规的规定,但又不受限于法规的约定,如果觉得法规不合理,不合时宜,会加以修正。
2.道德取向:道德规范为主,认为道德规范比任何法律制度重要
皮亚杰Piaget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的展现,端视对事物的是非所做下的判断
1.无律阶段:出生~3:思考方式以自我为中心,人我之间未分化,缺乏服从规则
的意识,规则对他而言,都是似有似无。
辅导:行为举止是否合宜是非常重要的,是儿童未来发展的基础
2.他律阶段4~8: 完全以他人的价值标准来评定,认为服从规则的就是「好孩子」。;将惩罚视为天意、报应,以行为结果判断对错,忽视行为的动机。
辅导:解释前因后果,说明规则的意义,并强调动机不同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3.自律阶段8岁后:认知发展进入「形式运思期」,了解规则是人们基于「互重」与「公平」相互协调后订定的。(道德判断不盲目了,开始考虑当事人背后的动机。儿童对行的判断建立在行的意图和行为的后果上,表示儿童自己具有主观价值来支配道判断。)
辅导:父母、教师的教养方式与态度是培养孩子建立社会道德标准的基础
影响道德因素
(一)个人因素:
1.认知因素:表现道德行为,必须对行为有所认知且具有判断能力
2.情绪因素: 情绪稳定时,较能平心静气的思索及判断问题,在行为之前仔细思考事情的对与错,作出符合道德的行为。
3.年龄:以皮亚杰的道德发展为例,按年龄的不同分为无律、他律和自律,可见道德发展与年龄有关。
(二)环境因素:
1.家庭因素:孩子会模仿父母的言行、风范及道德行为
2.教育因素:能帮助儿童分辨是非,使儿童了解行为的好坏
3.社会经验: 儿童藉助于与同伴的互动,学习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行为
辅导道德发展
家庭方面:

1.安排规律的生活作息
2.培养良好的待人态度
3.注意儿童的社交活动
4.行为改变技术的运用
5.实施道德教育

学校方面:
1.德育教学:使道德观念内化到人格中,进而发展良好的道德行为。
2.社会学习的运用:老师以身作则,提供楷模。
社会方面:

1.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2.提倡正当的娱乐活动
3.积极推展亲职教育

柯尔柏格Kohlberg
性别认知过程发展时期:
1.性别认同期3岁: 使用性别标志,能正确指示自己及别人的性别
2.性别固定期4岁: 性别是固定的,长大后将维持同一性别
3.性别恒定期5-7岁:性别恒定不因时间、装扮而改变
4.性别具有生殖器官的基础7岁以上
辅导性别刻版印象
1.以身作则            2.给无刻版印象的礼物      3.选择无刻板印象的书及节目

认知
定义:儿童透过心理活动,获得应用知识的历程
建构理论:主张个体是由处理其所经验中所获得的资讯,而创造出自己的知识。其乃是针对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两者间对立之处而提出的一种辩证式的解决之道
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论点:皆是探索个体是如何知悉世异万物的方法。(理性主义:视理性(心智)为知识的来源;经验主义:视经验为知识的来源)

皮亚杰Piaget
认知结构论:个人对事物的一种基本看法,对人、事、所学的经验
基 模      个体既有的认知经验,称认知基模
组 织      将事物做系统的组合,使其成为完整的知识
适 应      同 化      以原有的基模解释新经验
     顺 应      改变原有基模来适应新环境的要求
平衡与失衡      既有的基模可处理问题时,个体状态产生平衡感觉,反之则失衡
适应: 个体的认知架构因环境而主动改变的心理历程
同化:当接受新刺激时,只要调整原基模便足以解释新刺激。
★认知发展:强调个体的成熟及环境刺激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依年龄可分下面四个阶段
分 期      年纪      学习特质      特征
感觉动作期      0-2      口的吸吮和手的抓取是幼儿用以探索世界的主要动作      1.物体恒存(1岁前)
2.延宕模仿
运思预备期      运思前期      2~4      以语言、文字、符号进行思考      1.万物有灵、在认能力
2.自我中心
3.单向思考
4.知觉集中
5.可使用符号
6.不可逆性
7.思维不符合逻辑      1.自我中心
2.直接推理
3.符号功能
4.注意集中
5.缺乏保留概念
     直觉期      4~7                  1.以直觉认识事物
2.简单的分类概念
3.简单数的概念
具体运思期      7-12      以具体经验或具体物,作逻辑思考      1.了解水平线概念
2.保留概念
3.可逆性思考
4.逻辑分类
5.社会中心观
6.规则性游戏
形式运思期      12以上      能做抽象思维,并发展出价值观与道德判断力      1.演绎推理能力
2.命题推理
3.组合推理


维高斯基Vygotsky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之所以各有差异,反映的就是儿童的文化经验与社会经验的不同。
社会文化论:个体透过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人同时随着两种不同类型的发展──自然发展和文化发展来获得知识。
1.自然发展:是个体机体成熟的结果
2.文化发展:与个体的语言和推理能力有关。
鹰架理论:在学习过程中,透过旁人的协助和支持使其达到更高层次的发展
1.实际发展层次:个体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层次
2.潜在发展层次:经由较高能力的人引导才能运作的层次
3.最近发展区(ZPD):指实际发展层次与潜在发展层次间的距离,此距离必须由有经验者 加以引导、启发与教导才能达较高层次的发展阶段。应避免直接或间接告诉儿童他们必须知道什么,而是扮演搭鹰架的角色,提供儿童建构知识的经验。
布鲁纳Bruner
表征系统论
模式      几岁      特征
行动模式      0~2      此期与皮氏的感觉动作期一致;藉由动作来认识外在环境
图像模式      2~4      与皮氏准备运思期及具体运思期相当;儿童藉由感官对事物产生心象来了解环境。
符号模式      5岁后      与皮氏的形式运思期相重叠;用语言符号来与环境互动。
班度拉Bandura
社会学习论:学习是经由观察别人和模仿别人的行为而学习的,儿童喜欢模仿攻击、利他、助人、吝啬
概念:1.赏罚控制 2.楷模学习 3.利社会行为
艾瑞克森Erikson
心理社会论:人的发展是透过与社会环境互动所造成,每个阶段都有其任务,如顺利完成则有助于下阶段的发展,如任务失败造成危机有可能会影响下阶段的发展。
年龄      关系人      学习过程      相关发展      发展任务成功v.s失败
婴儿期0-2Y      主要照顾者      依附      建立依附 情绪发展、感觉动作发展、社会行为的关键期      满足生理需求:信任;
不信任
学步期2-3Y      父母、保母      模仿
     想像游戏 语言发展自我控制 运思前期      充分的表现机会;活泼自主;羞愧怀疑
幼儿期3-6Y      父母      认同
     性别角色认同 自我概念道德发展 团体游戏      对儿童的行为给予支持;积极主动;退缩内疚
儿童期6Y-12      老师      教育
     友谊发展 社会技巧学习自我评估 具体运思期      学习受肯定:勤奋进取;自贬自卑
青年期12~18      同侪      同侪压力      同侪团体 情绪发展性关系形式运思期      统整过去发展:自我认同;角色混淆
成年期19~30      伴侣、亲密人物                  人际关系、亲密关系:亲密;孤立
中年期31~50      家人、同事                  兼顾工作、家庭:精力充沛;停滞
老年期50~      家人                  回顾一生:统合;悲观绝望
佛洛依德Freud
人格结构论:1.强调幼儿早期经验的重要性2.重视人格内在动力
本我      生物的我唯乐原则      人格原始基础      动机追求生物性需要避免痛苦      猪八戒
自我      现实的我现实原则      人格核心      调整行为适应环境      孙悟空
超我      理想的我道德原则      人格结构最高层      违之受良心惩罚而产生罪恶感      唐三藏
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人类本能对日后的行为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
分期      年龄      快感来源      固着之特征
口腔期      出生~1Y      口腔      悲观、依赖、被动
肛门期      1-3Y      肛门      顽固、刚强、吝啬、暴躁
性器期      3-6Y      性器官      出现恋母、父情节、阉割焦虑、阴茎嫉羡
潜伏期      6-12Y      无特定部位      注意力转向同侪及周围事务
两性期      12-青春期      性器官      注意力转向异性交往上
固着:任何阶段中,需求被限制或满足过度,都会造成迟滞现象而阻碍发展的进行,便无法顺利向下一个阶段迈入,导致人格发展受影响。
人格发展的辅导
1.合宜温暖的爱      2.注意幼儿(语言、情绪)发展情况      3.充实幼儿生活经验      4.建立是非善恶观念      5.父母:维持良好婚姻关系
马斯洛Maslow需求层次论
成长需求与基本需求之间是交互作用的:
1.基本需求是成长需求的基础,若基本需求未能获得满足(或部分满足)前,成
长需求不会产生。
2.成长需求对基本需求具有引导作用
成长需求      自我实现      成就感
     求美      得美好事物的欣赏
     求知      对知识的渴望
基本需求      尊重      自我尊重、受人尊重、荣誉感
     爱与隶属      亲情、爱情、友情
     安全      稳定、安全
     生理      食物、空气
游戏理论
定义:日常生活中,除了工作或直接与各体生存相关的活动之外,的自发性活动
功能:○1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发育○2引导幻想启发创造力○3增近社交能力○4有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成长、人格的适应、语言与思考的发展、解决问题能力之增长
派顿Parten社会性游戏型态
社会性游戏:随着年纪的成长,游戏会电的更加社会化、合作倾向,可分为下面六种型态
1.无所事事行为2岁左右: 无目的的活动。
2.旁观者行为2~3岁:注视游戏情形但不加入
3.单独游戏2~3岁: 自我中心强,所以独自玩耍
4.平行游戏3~4岁:玩同一种玩具,但各玩各的
5.联合游戏4~5岁:和其他幼儿一起玩,会交谈但没有共同的目标或具体组织
6.合作游戏5岁后: 有共同的目标一起玩,并会指派工作以达目标
司密兰斯基Smilansy认知性游戏型态
1.功能性游戏0-2岁:无目的、主题,只是来回反覆抓取物品或操弄玩具
2.建构游戏2岁起:有组织有目标的游戏方式。如:积木、七巧板
3.戏剧性游戏-2-7岁:角色扮演或者牵涉到想像过程之转换。
4.规则游戏-7-11岁:遵循可了解、认同及接受的规则来进行游戏,如象棋、跳棋、井字游戏等
影响游戏发展因素
1.个人:(1)健康状况(2)年龄(3)动作发展(4)性别(5)智力
2.父母对游戏的态度: 父母对游戏抱持着肯定、正向的态度,自然的,儿童游戏的机会也会增加,父母会鼓励儿童参与游戏,甚至陪同儿童一起游戏。
3.同伴的因素:儿童和同伴一起创造故事情节、沟通、分享轮流游戏,会有更多机会进行社会扮演等高品质的游戏,而且游戏的内容与行为也会较为复杂。(同伴的熟悉度、同伴的性别、同伴的年龄)
游戏时,语言具有哪些功能
(1)成人语言的模仿(2)可用于佯装(3)用于解释、要求或讨论游戏。
(4)帮助儿童扩大他们所看到的意义(5)保持想像的角色(6)帮助儿童从外在环境听到自己(7)允许儿童在他们自己与所扮演的角色之间内在对话,又可增加语汇。
★加纳Gardner
多元智力理論:认为人需要8种多元智力来因应生活、社会需求
1.自然观察能力:对大自然的事物与环境具有高度兴趣,并能敏锐洞察的能力
2.自知能力:了解自己内在感受、梦想与观念,并能自省、自制能力。
3.人际智能:能察觉、辨识以及回应他人的情绪、动机、意向或感觉的能力。
4.语文智能:有效运用口语或书写文字能力。
5.音乐智能:察觉、辨别、回应及创作音乐的能力。
6.空间智能:对视觉看空间的感受以及表现能力。
7.肢体运作智能:善用肢体表达想法和感觉在运动、表演艺术施展能力。
8.数理智能:有效的运用数字与推理能力。
智力测验中:语言智能、空间智能、数理智能
社会智能: 肢体运作智能、音樂智能、人际智能、自知能力、自然观察能力
★基尔福斯Guilford
智力结构论:智力是思考的表现可分为下面三个阶段
1.思考内容:视觉、听觉、符号、语意、行为。
2.思考运作:评价、【思考历程:1.聚敛思考:对一个问题寻找一个可接受的最佳答案2.扩散思考:根据既有的讯息生产大量、多样化的讯息。】短期记忆、长期记忆、认知。
3.思考结果:单位、类别、关系、系统、转换、应用。
★赛斯通Thurstone
基本心能论:将智力分为7种能力
1.语文理解:在阅读课文书报或考试之题目有好的领悟力。
2.语句流畅:造句、造词、作文、重组等方面的能力。
3.数字运算:数学中的加、减、乘、除计算能力。
4.空间关系:在三度空间(如长、宽、高)方面的领悟力。
5.记忆:在面对不规则的数字符号、文字时能快速记得。
6.知觉速度:能迅速辨别事物异同的能力。
7.一般推理:指具备归纳推理能力。
智力测验在儿童发展与保育上的运用
1.甄选资赋优异儿童:甄选资优儿童时均采用智力测验为其中一项工具。
2.鉴定智能障碍儿童:鉴定是否为智能障碍儿,再依轻重程度考量编入的班级。
3.鉴定学习障碍儿童:学习障碍儿童必须是智力正常或以上,且附有学习障碍者。
4.筛检发展迟缓儿:认知或心等方面的发展,是否比同年龄幼儿有显着迟缓。
5.教育诊断:智力测验多种分测验,可根诊断结果,来进行教学上的辅导。
6.生涯辅导:预测未来发展,有一定的准确度,可提供儿童做生涯辅导的参考。
启发儿童智力发展的方法

1.均衡的营养:有利脑细胞发展。
2.提供适当的环境刺激。
3.参与幼儿活动。
4.给予更广、更丰富的学习环境。

5.把握幼儿的好问期:好问是求知欲的表现。3岁~3岁半是幼儿的好问期,应尽量解答其问题,使其能对事物有一概括了解。
6.透过多管道的教育方法、亲情与爱、爬行、手、语言、游戏、环境
7.注重胎教
创造力
意义:个体独特见解与创新的能力。
1.社会学习理论:创造力是个人个性主义的表现和降低顺从行为的表现
2.行为学派观点史金纳:创造是刺激S—反应R的因果关系。
3.人本学派观点马斯洛:创造力是一种潜能,只要满足需求,就可以引发创造力。
4.创造的三P理论 莫内 创造的三个P:创造者、创造历程、创造结果      
创造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1.准备期:收集待解决问题的相关资料及必备知识与技能
2.酝酿期:对待解决问题的知识与技能已相当丰富,但容易受到旧经验的引导 使创意难以形成,但潜意识已逐渐浮现创意的意象
3.豁朗期:能顿悟原先百思不解的疑惑,找出问题的关键
4.验证期:创造者能在过失中发现缺失,修正后始创意更加完美
创造结果:表现的创造、发明创造、创作的创造、应变的创造。
具创造力儿童的特质
1.游戏方面:戏剧性游戏(藉由角色的扮演和情境的模仿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建构性游戏(自得其乐的用素材自由创作的活动如积木)、假想玩伴、建设性的破坏
2.语言方面:万物有灵、说话夸张、白日梦、喜欢说故事(个人知觉的反应,所以兼具自我表达跟创造的功能;会把听过的故事加入自己的想像,而变成一种创作的活动,大人应多加鼓励)、白谎(幼儿尚未能区分想像和现实,父母对于幼儿出现白谎的行为不用太紧张,但也不要赞同,以免养成习惯)
3.做事方面:有自信、不受拘束、高度注意力、兴趣广泛、独立性高、由不同角度探讨问题、喜欢对复杂的事物用心思
(四)语言
定义:是人类表达情感,沟通思想及学习的主要媒介
广义的语言包含三种类型的表达方式:口说语言、身体语言、读写语言
人类语言具有三种特性:(1)「语意性」(2)「生产性」(3)「超越时空性」。
构成要素

1.语音:对语言声音系统的知识【婴儿用声音玩耍的高峰,表达自己的意思】
2.语形:结合声音以产生意义的系统
3.语意:探讨文字意义的知识
4.语法:将单字组合成句子的规则【幼儿早期的语法阶段具有的发展上特征:
1.简化,省略部分语句,让话足以表达其意      2.过度类化,套用语法规则,不因状况不同而调整            3.主、受词倒置,因模仿学习之故,受词主格无法因时制宜互调对换。】
5.语用:有效的使用语言与人沟通的概念。

语言辅导

1.注意婴幼儿听力反应,加强听力训练:70%~90%的幼儿感冒常因感冒并发中耳炎,是造成儿童听力损失最常见的原因。;注意发音器官的保护
2.给予正确的示范:成人对幼儿说话宜用完整而有条理的短句、优美的语音、较慢的速度,让幼儿易于接纳,学习效果也较佳。;成人不宜模仿儿童的语音、语用
3.引发学习兴趣,回应幼儿的问题:设法引起孩子的好奇心与学习语言的动机,并耐心倾听幼儿的发问;做好语言辅导,爱心、耐性是最关键的课题。;鼓励孩子与幼儿或大人非正式谈话
4.营造阅讀环境,培养幼儿阅讀兴趣:辅导幼儿语言最有效的工具便是利用故事图画书(绘本),选择适合幼儿阅读的书画,边看边读,若能利用情境教学则效果更佳。;给予刺激如说话唱歌听故事

5.掌握双语学习黄金期,为合格师资把关:由于三岁幼儿已有学习及运用两个语言系统的能力,因此幼儿在龄前开始学习双语,较易学习正确的发音及适当的语调。
6.重视「全语言」的整体性习,同时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全语言教育理论立于语言学习是整体性学习的观点,提倡开放式的语言教学,方式包括:教师示范、师生共同参与讨论、练习或角色扮演,以及表演或成果分享等四个主要步骤。
注意力缺陷过动症ADHD
特征:
一、过动:1.手脚不停的动2.经常离开座位3.很难安静的玩4.在不适当的情境下,跑来跑去5.话太多
二、冲动:1.抢着回答2.无法等待3.插嘴
三、注意力不集中:1.无法专注细节2.无法避免粗心3.与他人说话时心不在焉
因素:1.生理因素 2. 心理因素 3.家庭因素 4.环境因素。
1.生理因素:遗传学方面:家族聚集出现的倾向
2.心理因素:对于自己动个不停、闯祸常被责骂,更会有无力感、满腹委屈,因而容易有忧郁的情绪或向外攻击的倾向。
3.家庭因素:在低社经家庭、有家庭压力的发生比率较高、问题也比较严重。
4.环境因素:都市化、环境品质不佳、人与人的竞争 压力越来越厉害等。
辅导:
行为管理:1.一次只改正一个不适当行为2.赞赏好行为3.立即赞赏、惩罚4.明确指示不要说教5.计画规划控制时间
、亲职教育:1.父母教养态度一致、药物治疗:中枢神经活化剂MPH、正肾上腺素再回收抑制剂
发展迟缓儿童
定义:认知、生理、语言及沟通、心理社会发展或生活自理技能等方面之发展较同年龄婴幼儿显着迟缓,经卫生主管机关认可之医院评估确认,发给证明之儿童。
因素:
(一)生产前:
(1)环境因素:药物、放射线,孕期感染如德国麻疹、或母亲患有糖尿病等。
(2)先天性畸形:如小脑症、水脑症等。            (3)遗传基因突变。
(4)染色体异常。            (5)产前缺氧。
(二)周产期:是指在出生前短期内或生产过程中缺氧、窒息、生产伤害或早产。
(三)生产后:
(1)环境因素:如外伤、感染、中毒、黄疸过高、脑血管病变。
(2)新陈代谢异常。            (3)其他先天性疾病。
四、社会心理文化因素      五、其他因素            六、不明原因(占2/3)
自闭症
定义:因神经心理功能异常而显现出沟通、社会互动、行为及兴趣表现上有严重问题,造成在学习及生活适应上有显着困难之儿童。
因素:1.遗传因素 2.怀孕期间病毒感染 3.新陈代谢疾病 4.脑伤
1.遗传因素:20%的自闭患者中在家族里可找到智能不足、语言发展迟滞等症状。
2.怀孕期间:病毒感染德国麻疹或流行性感冒…等,使胎儿脑部发育受损。
3.新陈代谢疾病:苯酮尿症,造成脑细胞功能失调,影响脑神经讯息传递的功能4.脑伤:造成大脑发育不全,婴儿期感染脑炎…等,都可能增加自闭症的机会。
特征:

1.人际关系障碍
2.语言沟通障碍
3.强迫性固定行为
4.听觉障碍
5.情绪及行为问题
6.特殊技能
亚斯伯格症与自闭症的不同
     高功能自闭症      亚斯柏格症
对外感觉      不觉得别人的存在      觉得别人在干扰他的行为
比例      男女比为3~4比1      男女比为6~9比1
智能70      大部分为智能不足,有学习上的障碍      大部分智能正常,甚至智力优秀,且学习障碍不明显
能力      机械性特殊能力      思考性
语言      自发性语言非常少,不会流畅的表达      自发性语言和对谈上并没有问题。问题则在于对谈时,会有「冗长的对谈」
动作协调      大肌肉动作没有问题      1.模仿肢体动作有困难。
2.无法顺利的接球。
3.单脚站立有困难。
4.两手无名指弯曲有困难。
社会互动方面            有能力、有兴趣,且会去参与,但社会直觉和一般人有差异,所以无法了解人际互动的意义。
攻击暴力行为方面            有满高的道德标准,因此也容易会引发互动上的冲突。



献花 x0 回到顶端 [10 楼]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1-09-16 15:45 |
搞笑熊
数位造型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路人甲
级别: 路人甲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1 鲜花 x5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亲职教育

亲职教育
一、意义
经由不同形式的教育方案和活动,增进现在或未来为父母与照顾者,担负父母亲角色责任和教养子女的能力,以成为有效能的父母亲的历程,最重要是培养身心
健全的下一代。
二、目的:简言之是使父母成为一个有效能父母的终身学习
1.作好未来为人父母的准备,预防亲职关系恶化的作用。
2.有系统的协助父母认识自己及培养稳定的情绪,使父母能心平气和地面对子女的各种行为,并理性加以解决与判断。
3.促使父母了解父母行为对儿童的影响及职责角色的重要性
4.培养父母对子女的爱心,并接纳子女,使子女在爱的教育中成长,养成乐意接纳他人的群性习惯。
5.提供父母子女身心发展需求的知识,促使父母协助子女成长及自我成长。
6.父母正确的教养方式与沟通方法
7.促使父母维系良好的亲子关系,避免子女行为问题的产生,并促进其身心健全发展。
8.促使父母具备解决亲子问题的能力,并协助子女有效地解决问题,使危机变转机,陪同子女成长。
9.帮助特殊障碍或异常子女的父母克服教养困境。
综合上述,亲职教育的目的是协助解决亲子困境、预防亲子问题的产生、以及增进亲子关系,以达到家庭生活幸福,为其终极目标。
三、目标:
1.增进父母职能之教育活动。
2.父母了解父母角色态度与责任。
3.建立良好亲子沟通与调适。
4.善尽养育与教育子女、管教职责、学业协助、交友辅导等。
5.教养孩子有健康的品格(责任感、主动积极、关怀、自我管理、谦虚有礼
、尊重、诚实)
四、性质、对象
1.一般性亲职教育:学生、各行各业;演讲、研习会;幼儿养育、儿童青少年发展、情绪、行为问题;对父母亲或各界有兴趣的对象(对父母提出劝告、教导、提供讯息资料等。)
2.亲职训练:小团体;依参与者需求;增进子女信心、如何和青少年沟通(对父母提供比较详细、具体与个别性的亲职教育,提供训练者以专业人士为主。)
3.亲职谘商:虐待子女、亲子问题;(通常对象都具有较严重的问题,必须兼顾父母本身的治疗以及亲职技巧的指导)
五、功能
消极:改善有问题的亲子关系或避免亲子问题恶化
积极:可以帮助父母与子女预防亲子问题的发生或者增进更好的亲子关系。
1.促使父母暸解亲职教育的基本任务:包含进行对子女的养育工作;培养子女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正确的行为规范;提供子女经济资源与社会资源之运用;导引子女具有正确的学习态度,与健全的人格发展。
2.让父母明白应具备的教养态度:在教养子女态度上应常给予子女亲切的关注,并建立子女的自信心与自尊心;沟通时以合理的奖赏与惩罚,正确的辅导理念与技巧,以达自我实现的最终目标。
3.亲职教育在培养未来健全的父母:过程是渐进的,目标是长远的。
4.具有矫治意义:亲职教育透过课程的学习、观念的改革、辅导技巧之训练等方式,来改变其不适当教养方式,而成为有效能的良好父母。
5.具有强固安和乐利的社会功能:在唤醒父母负起教育子女的职责,勿将教育子女的责任推给学校或社会,发挥亲职教育的社教功能。
6.具有建设光明远景的国家功能:父母将子女教养妥善,即是为国民教育奠下良好基础。
六、方式
1.个人:父母亲寻求在教养子女上个别谘商与辅导、书面与电子通讯
2.学校方面:演讲、座谈会、爱心妈妈(爸爸)活动、妈妈教室、家庭联络簿、电话联络…
3.社区方面:社区心理卫生中心、亲子活动、父母成长活动
4.社会方面:家庭教育中心、社会团体、其他政府与民间单位
5.大众媒体模式:使用媒体,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进行亲职教育。
七、内容
重视不同文化之教养观和多元家庭型态的需求,提倡父母照顾者的增能,并供给较弹性化的亲职教育内涵和服务
八、重要性
1.子女:父母积极参与子女的学习活动,有助于增进子女的认知能力、人格发展、学业成就及自我概念。
2.父母:引导父母适当的扮演多元角色,并负起教养子女的职责,也协助父母学习如何教养子女的新方法,强化现代家庭功能,重建亲子亲密和谐的关系。
3.家庭:生态系统理论说明儿童与环境的关系,亲职教育影响不仅是父母,还包括纵向面向(亲子,祖孙)及横向面向(父母手足)更加和谐
4.学校:学校会同家长办理亲职教育,了解彼此双方之理念
5.社会:预防青少年问题,家庭教育法第14条-婚前要有四小时的婚前家庭教育课程
台湾现况有五点
一、家庭结构的改变:
1.失业率居高不下:男性失去工作,失去尊严、自信心,造成意志消沉、情绪不稳,接踵而來的可能就是酗酒、怒骂、暴力等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家庭气氛
2.生育率下降,少子化突显独生子女的适应问题
3.离婚率升高,单亲家庭及隔代教养影响亲子品质
4.职业妇女增加,母职角色冲突而造成家庭功能式
5.新移民家庭的增多,另类的子女教养危机急需重视

二、父母角色的改变
1. 父亲:工具性角色(1)经济供应者(2)为子女规划生涯
2. 母亲:情感性功能(1)日常生活的照顾(2)教育
三、教育功能的转移
(1)双薪家庭增加:养育及教育委托他人
(2)认同幼儿阶段的教育重要:因为手足少,期待子女在家庭外的团体学习社会互动与培养各种能力
(3)托育型态多元化:3岁前父母、长辈、保姆、外劳;3~6:托儿所或幼稚园
四、家庭的外控因素加
(1)网际网路的盛行(2)便利商店的林立(3)通讯科技的发达
五、家庭形态多元化
核心家庭、单亲家庭、继亲家庭、隔代家庭、同居家庭

教养类型
1、权威民主型=给爱坚持 (高回应+高要求)
父母:强调让孩子在合理的限制内发展自主能力,会用讲理的方式或心理的增强,引导孩子的行为。
孩子:成熟、性格开朗、友善、自信、适应能力强、独立和品学兼优的孩子。
2、放任型=爱+宽容 (高回应+低要求)
父母:子女的规定很少,不会严格地监督、控制子女的行为表现。
孩子:不喜欢被局限、自制能力弱、易冲动、没有责任感、不成熟、不懂得尊重别人,亦可能为抗拒管束而挑战权威,引致纪律问题的孩子。但也有可能产生独立、愿意主动学习、有能力面对挫折的孩子。
3、专制型=敌意 + 坚持 (低回应+高要求)
父母设下许多规则,期望其能准确地遵守,但却很少說明为何要依循规定,并且以惩罚等强力手段促使子女遵守规则。
这种管教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会产生多疑、胆小怕事、自卑、没有自信、不善交际、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好奇心等的问题。

管教
(二)原则:
1.以身作则,提供楷模
2.订定规范(家规),适度约束(合理的处罚)
4.赏罚合理,是非分明:使孩子口服心服,改错从善的力量。不是体罚或怒气。
5.爱的环境,真心体谅:管教的目的是修正他的行为,而不是摧毁他的人格。动力是爱,而不是恨。打完手心,总要拥抱几下。
6.管教一致,父母共亲职
共亲职的概念

1.父亲与母亲如何共同来教养孩子
2.共亲职愈多,孩子问题愈少
3.内向性问题:冲突情境或做决定时的无 力感
4.外向性问题:产生情绪及冲动控制不良的行为

阿德勒理論
强调掌握孩子的每一行为都有他的目的,因此父母亲宜鼓勵孩子适当的行为,及让他们了解自己行为所产生的自然和邏辑结果,來改善其不良行为和家庭会议。
(1)提倡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力
(2)重视培养儿童克服人生的勇气
(3)儿童的行为由自我设定目的所引导
(4)认为家庭的人际互动是塑造人格特质的主要关键。
亲职教育的特有观念:(1)社会兴趣的开展(2)纪律的训练(4)民主的沟通
1.小孩不良行为的目的:小孩没有感觉到被接纳,他们就会寻求过度的引人注意、伤害他人就像他被伤害一样、或是失望而放弃。
2.鼓励:接纳和欣赏小孩以及他们的行为,让小孩发展自信,建立正向的亲子关系。
3.自然和逻辑后果:容许小孩从他们的行为结果得到学习,并为他们的选择和决定负责任。「自然」后果是经由事件的自然顺序(如冬天不戴手套,手就会冰冷),而「逻辑」后果是来自「社会秩序的真实性」(如不准时起床就会迟到)。
4.家庭会议:是所有家庭成员定时的会议,目的是计画家庭事物和家庭娱乐、解决冲突、和做决定关于小孩养育方式,小孩的行为问题与非支持性的亲职、从集权式的亲职,到民主式亲职模式有密切的关系。
亲职教育训练方案
高登Gordon-父母效能训练PET:解决亲子间冲突,让父母藉由学习沟通、教养和辅导等亲职技能,使自己在教养子女上更具效能。
(一)父母角色:
1、父母是子女谘商员。
2、父母应避免承担子女问题,让解决问题责任交给孩子自己。
3、父母应重视亲子冲突而不逃避,使双方没有输家。
(二)沟通技巧:人类传达讯息及沟通的方法有两种,语言、肢体语言的方式:
语言技巧
(1)敞开心胸:
1.积极倾听:父母须出于真诚、尊重、妥协
2.我讯息来表达父母的感受:(1)「我﹍」讯息是诚实的,影响孩子也对父母表达真实的感受。(2)「我﹍」讯息传达实际上的根本感受,而将采取应对补救措施留给孩子,让孩子学习替自己的行为负责。(3)「我﹍」讯息向孩子坦诚父母也是人,可以提升亲子关系。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感到困扰时、父母针对孩子的行为和事件做事实的陈述,并不对孩子本身有所指责或批评。
(2)鼓励别人说话:可以促使对方勇于表达,并继续往下说,在过程中,父母不应加入个人意见或感受,孩子则会因为父母敞开心胸而与之亲近,并将心声吐露出来。
3、不败的方法来产生双赢局面
步骤如下:

(1)认清并界定冲突
(2)寻求各种解决方式
(3)评估各种方法
(4)决定何种方法最适合
(5)讨论如何执行
(6)检讨执行后的成效

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沟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简称TA):让家庭成员间改善沟通障碍之参考
1、人格结构:人格是由三种「自我状况」所组成,用以在各种不同状况下面对、处理讯息及形成反应。
(1)父母自我状态:具有保护和关怀的作用。
(2)儿童自我状态:个人内在生物本能的状态,为直觉、创造及开朗。
(3)成人自我状态:透过理性和逻辑思考,随着环境变化,有效采取适当行为。
2、四种生活态度:对人对己的反应
(1)「我不好-你好」:又称为「投入地位」,1岁以前因为没有能力所以自己是不好的,父母、主要照顾者是好的因为他们会照顾我。具有自卑感,和别人比较时常觉得自己不行,压抑自己、容易退缩,常有沮丧、失意感。
(2)「我不好-你不好」:孩子逐渐长大父母对其照顾减少,有时还会惩罚、责备使其有被遗弃的感觉。对人生没有兴趣,不切实际,常认为前途茫茫,容易放弃希望及努力。
(3)「我好-你不好」:又称为「投射地位」,2~3岁觉得大家都是不好的,但为使自己好过所以认为自己是好的。这种人常觉得自己被别人伤害,并把自己的不幸归咎于他人,态度自大且容易怀疑他人。
(4)「我好-你好」:经由理性的思考后决定采取这种生活态度。这种心理地位的人,是较具有信心、积极态度的人,也是心理健康的象征。拥有这种心理地位的人较能建设性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对事情的期望有根据,也能接受每个人的特殊性。
3、沟通型态: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表现一个行为时,也期待对方有所反应
(1)「互补沟通」:沟通是开放的,每个反应也是在预期中,因此双方能不断沟通。直来直往、有话就说
(2)「交错沟通」:沟通反应与预期不同,这时,人们可能就会退缩、逃避,沟通于是停顿,或再转换另一种沟通形式。
(3)「暧昧沟通」:牵涉两个以上的自我状态,一种是表面的,一种是隐藏的。表面的沟通是按照社会预期的方式进行,而隐藏的沟通常以行为语言表达。不明确,沟通讯息隐含其他意义
4、生活脚本: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其表现的情形

史金纳Skinner-行为理论亲职教育训练:观察孩子的行为以及外在环境对行为的影响以可见行为为目标,确立子女行为标准及管教策略。此理论强调坏行为的禁止和好行为的养成。
行为改变技术:
1、增强:正增强:良好行为出现时,给予正向强化
      负增强:负向行为消失时出现增强效果。
2、惩罚:当负向行为出现时,给予嫌恶刺激。
3、隔离:将孩子短时间与原先环境隔开,使他们的行为受到控制和改善。
4、代币法:利用积点、积分和贴纸等方式来累积。
5、社会技巧训练:行为教导、示范、行为演练、矫正增强和给予家庭作业。
亲师合作关系的建立
一、亲师合作的功能与重要性
1.使教师了解孩子个性生活习惯及才艺,易于因材施教
2.邀请家长参与协助教学,彼此沟通教育理念达成教养共识,增进亲师之间的了解,
共负教导之责
二、亲师角色定位
1. 教师:是孩子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经营者
2. 家长:合作者、参与者、支持者
三. 亲师合作的形式
1.实质参与:低层次-出席家长会/高层次-加入家长会组织,参与学校决策
2.心理支持:厘清错误督促孩子学习
学校未来亲职教育实施的改进途径说明如下
1.推动亲职教育前最好可以先调查家长需求,并在事前加强宣导工作,以提高家长出席率,活动后评估成效,了解是否达成预期目标,家长获得哪些具体成长,人力、物力及资源的运用是否恰当,以发现待改进的地方,作为下次活动修正的依据。
2.亲职教育内容要有吸引力:课程生活化,内容顺序性及继续性,先教导父母管教子女的基本原则,再指导父母应用所学去因应子女不同的偏差行为或亲子互动情境,课程安排要有系统化,逐渐加深加广。
3.亲职教育方法要多元化:持续规划及办理系列性的亲职教育增能活动、加强教师亲职教育知能、成立家长谘商中心、安排父母效能训练活动、设置亲职谘询专线、主动提供社会资源。
4.积极开发亲职代理人力:面对不敢来的父母,利用热心的家长去邀约前往参加;面对不能来的父母,可以主动造访建立情谊;面对家庭功能不彰又不想来的父母,可以积极寻求有意愿且有爱心的人士来担任亲职代理工作。
5.整合亲职教育资源:应整合亲职教育相关的资源,提供家长亲职教育谘询服务,以及附设亲子活动中心、亲职教育教材馆等,也可结合各地亲职教育的推广活动。中央或县市政府办理亲职教育与卫生、医疗、警政、司法、内政及社会等相关单位均有所关联,相互的协调工作至为重要。
6.提升亲职教育专业水准,鼓励民间或学术机构成立亲职教育专业团体,大学师资培育机构可以将亲职教育纳入课程。
7.积极奖励推展亲职教育:政府对于推展亲职教育有功的个人与单位应给予积极的奖励,相关文化事业或学术研究活动也应提供各种奖补助,使亲职教育成为与学校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措施。
一、顶客族家庭:
1.夫妻均就业的双生涯家庭,基于个人的考量而选择不生养小孩。
2.出于非自愿的因素而未能生育子女,形成双薪无子女的家庭型态。
正向特性:无子女牵挂,生活较自由。
负向特性:面临社会及长辈的「无后」压力。老年时较容易觉得遗憾和寂莫。
二、单亲家庭
定义:由父或母和一个以上儿童组成的家庭。因丧偶、离婚或未婚生子而形成。
单亲家庭的类型分为:

1.离婚单亲
2.丧偶单亲
3.未婚单亲
4.假性单亲

正向特性:成员更具韧性与毅力;成员间更多的相互信赖和支持;子女具有负责任与独立精神;家庭气氛能更加和谐;财务自主性高。
负向特性:面临经济匮乏、社会人际关系改变、社会支持不足、子女教养与亲子关系维护不易、成员角色负荷过重、社会存在歧视与偏见、缺乏人身安全感、身心饱受煎熬、住宅选择与安排受限等不同面向上的生活处境。
单亲家庭对父母的影响
(一)经济方面:
(1)女性单亲谋生能力低;为了照顾子女,以致缩短工作时间;缺乏工作经验或接受就业训练的机会,导致不得不从事低薪、低职位的工作
(2)未取得监护权的父亲很少提供儿童照顾费用。
(3)公共扶助少,大部份的女性单亲处于劣势经济地位,极需依赖公共扶助。
(二)子女教养:「忽视冷漠」因为工作忙碌,身心俱疲,在教养的质和量上都无法维持一定的水准
(三)人际关系方面:女性较有人际关系互动和性骚扰的困扰
(四)心理方面:认为自己是社会适应的失败者,可能产生孤独、忧郁、颓丧的样子。
(五)居住方面:取得监护权的家长便会面临到居住的问题。通常在经济较弱势的一方较容易产生。
三、继亲家庭=重组=混合=再婚
定义:单亲后再婚的家庭型态,而夫妻至少一方有来自前婚姻关系的子女。
正向特性:重启新生活、丰富个人心理发展。
负向特性:1家庭生活适应困难、气氛及人际关系紧张2成员彼此缺乏共同的生活经验,
特征

1.子女的失落经验及重组经验,对父母再婚的愤怒与失落的情绪未处理
2.生亲如影随形,家庭界限不易拿捏
3.家庭生态及成员的互动更为复杂,承受不少社会刻板印象
4.子女分属两个家庭,必须承受两套不同的家规与期待
5.继父母对自己子孩与继子女间管教上的冲突与压力
子女接受继父母的阶段

1.敌意消除期
2.信任建立期
3.感情培养期
4.接纳认同期

四、隔代教养家庭
定义:「祖孙关系」取代了「亲子关系」是社会变迁及都市化的产物,因双薪家庭的增加,离婚、未婚怀孕、单亲家庭、父母被监禁或再婚等因素形成。
隔代教养家庭大致可分成五类:
1.日夜均由父母照顾,父母甚少回家。
2.白天由祖父母照顾,晚上由父母照顾。
3.平常由祖父母照顾,周末由父母照顾。
4.主要由祖父母照顾,父母不定时回家照顾。
5.由其他亲友照顾。
形成隔代教养的因素
1.经济:失业、工作忙碌、在外工作
2.疾病:身心障碍、精神疾病
3.婚姻:双薪家庭、离婚率提升、单亲家庭
3.环境因素:犯罪服刑、无适当托育机构
4.其他因素:亲权纠纷、异国婚姻、遗弃
正向特性:
1.协助照顾孙子女,减轻父母负担。
2.建立新的兩代或三代关系,促进家庭和谐。
3.祖父母有较多的时间陪伴小孩,能给予孩子较多的安全感。
4.祖父母较有耐心,孩子能学到很多东西。
5.子女和父母对立时,祖父母是兩代间沟通的桥梁。
6.家有祖父母,可以让孩子对老年人有正确的看法。
负向特性:
1.体力、健康的问题。
2.语言沟通的问题。
3.兩代价值观、教养观点不同的问题
4.文化刺激的问题。
5.相关资源网路的问题。
6.亲子疏離感的挑战。
7.祖父母心态:溺爱心态、补偿心态、放纵心态、埋怨心态
五、新移民家庭
定义:
正向特性:提高生育率及人口数;提供文化刺激与社会多元化发展。
负向特性:缺乏感情基础;文化与价值差异;无法协助解决子女课业问题、子女缺乏语言模仿认同,发展易较迟缓;离婚率高易形成社会问题。
六、通勤家庭
指夫妻至少一方因为工作或其他因素而使得二人分居于两地,选择定期或不定期相聚,并维持婚姻关系的家庭型态。
正向特性:亲子关系良好,子女对父母分居两地的生活型态能适应,且展现
出健康、独立自主、有能力的特质。
负向特性:家庭成员的相处时间少、亲子互动和子女教养问题。
七、同志家庭
是指由同性别的恋人所组成的家庭。同志家庭至今未能获得社会认同与法律保障。
八、同居家庭
是指未婚男女以较稳定的关系共同生活。同居家庭不具法律地位,原生家庭对结婚者的协助通常都远大于对同居者的协助。
九、寄养家庭
意指将儿童(少年)短暂或永久性地带离原生家庭,并给予家庭
寄养或其他院所之安置。
目睹儿
广义的界定乃包括处于暴力家庭中之未成年子女经常目睹或听闻家人间的身体及精神上的暴力行为。此类目睹家庭暴力儿童包括单纯目睹暴力与自身同时受虐。
狭义的界定乃指经常目睹双亲之一方对另一方施与虐待之儿童。包括直接看到威胁、殴打,或没有直接看到但听到殴打或威胁行为,或者仅是看到它最后的结果,例如第二天看到母亲的伤痕,或听到玻璃或家具被砸碎的声音。
目睹家庭暴力对儿童的影响
1.生理:头痛、尿床、呕吐、腹泻、睡眠不足等状况
2.情绪:焦虑、愤怒、害怕、退缩、矛盾、悲伤、自责、无力感、绝望想死等。
3.行为:他们常会将「攻击」视为在人际关系间获得权力的合适工具,因此目睹家庭暴力儿童较容易有攻击行为。
4.认知上的影响:目睹子女在面对父母的暴力事件时,会对自己产生两极的想法:一方面对自己感到自责、无希望感;一方面又期待自己争气、努力表现。
5.学业与社会功能上的影响:目睹家庭暴力儿童担心与害怕母亲的安危,导致其很难专注于课堂上,影响学业上成就。有些儿童为了保守家庭暴力的秘密而与同侪疏远、孤立,因此社交技巧不足、人际关系不佳尤其家庭暴力的循环会使孩子感到挫折、失去控制、困惑、无法预测暴力事件的再现,日后对亲密关系产生负面和冲突的态度,认为可以透过暴力在关系中控制别人学龄前的儿童,易缺乏安全感,可能出现较多行为上之问题及退缩、逃避、退化的症状;他们可能会过于依赖母亲,而有强烈的依附现象,无法单独进行一些活动和发展社交技巧。学龄期的儿童会有低自尊、自责、身体抱怨、攻击行为的表现。
原住民儿童家庭的主要问题

1.隔代教养问题
2.家庭经济问题
3.父母职能管教问题

原住民社区家庭服务中心提供的服务有
1.经济扶助
2.亲职协助与辅导
3.转介或辅导申请政府及民间机构的各项福利服
特殊儿童
自闭、身障、早产、资优、学障、迟缓
亲职教育需求:包括家庭保健服务、家庭谘商、父母成长团体、臨时协助、短期照护的需求、沟通的需求。
亲职教育
1.要帮助家长消除罪恶感,接受病童的状况,满足其正常的发展需求,如果孩子有特殊情况时,应尽速至适当机构诊断。
2.家长要了解早期疗育知识,以促进儿童发展。
3.注重子女学业、社会、身体各方面均衡的发展,而不是独尊认知的发展。
4. 家长要积极参与医疗计画、个别教育计画、特殊教育计画等
5.參与身心障碍父母相关团体,并积极參与相关的讲座或教育活动。
6.协助家庭成员管理自己的情绪、自我调适。
7.协助子女面对失败与挑战且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何人都会有失败,建设性失败经验对这些孩子尤其重要)。
8.不能宠爱子女。过度溺爱会使子女任性,他们需要。
9.为子女安排适宜的卫生教育与社会服务。
10.与学校教师及相关单位密切配合共同关心子女的成长。
11.多倾听子女心声,多提供机会让他们自我探索。
12.多给子女自由的空间。虽不能要求过严,但也不能没有行为的准则。
托育服务现况与问题
优质托育服务具有培养幼儿的自信与自尊、提升家庭劳动参与力、提升整体劳动市场经济发展、节省社会成本开销及提升社会效能等多方面的助益。
优质托育服务对社会而言:能提供家庭与儿童支持性与补充性服务,有助于培育社会人才,并会减少社会福利与司法矫制的支出,长久下来对社会的助益是相当大的。
优良的托育评鉴公平、公正、公开(指在评鉴过程,所有的审查指标、业务、评鉴结果、公布方式,皆能够秉持资讯透明化的原则,没有任何黑箱作业与模糊地带,让参与评鉴的托儿所能够全面参与评鉴过程,不致因为资讯的不足导致误解。)、具辨识力等四项原则。
公托优先收托资格:1.低收入户、轻度身心障碍2.中低收入户、发展迟缓3.高风险家庭、原住民
一、儿童年龄为区分,台湾托育现况问题为何?
近年来,台湾的家庭对学前及课后托育的需求逐渐增加,主要原因与台湾现今家庭的变化,如子女减少、父母角色的转变、妇女就业增加使家务重新分工、教育功能的转移等有关。托育服务的主要功能是籍由外界提供父母在照顾子女方面的协助。儿童托育以年龄区分有6岁前为学龄前托育,6岁后为课后托育(安亲班)。
亲子沟通
一、亲子沟通常见的类型和问题
(一) 萨堤尔的沟通分类有五类:
1.讨好型:以对方的意见为主,常出现屈从、压抑自我感受。
2.责备型:独裁专断的权威态度,常表现出不满意、压抑对方感受。
3.超理性型:说的话都是道理、解释与分析,常表现出爱说教。
4.言不及义型:话不切题,无法掌握沟通的重点,常脱离主题。
5.符合一致型:对于彼此的心理及情绪,能够有较为一致的感受,出现较多正面肯定的语言,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破裂复合,建立真诚的接触。
(二) 史岱的亲子沟通金字塔论:
1.谈天式:不受时间、空间以及话题的限制,是父母最容易及最常应用的亲子沟通。
2.谈心式:是建立在谈天的基础上,具有心理上的宣泄或情绪净化的作用。
3.资讯提供式:即亲子交换意见,分享经验或提供资料。
4.说服式:父母想要说服子女接受其意见和观点等,必须先学习用心倾听,循序渐进的做好谈天式、谈心式及资讯提供式的亲子沟通才能达成。
(三) 家庭中常见的不良沟通:
1.陷入是非对错之辩,形成意气之争,彼此伤害。
2.错误的传递信息。
3.常谈不重要的事,而不谈真正重要的事
3.双重讯息,口语和非口语的讯息不一致。
4.虚伪的沟通,不涉及真正的想法与感受。
5.双重束缚的沟通,讯息同时含有两个互相矛盾的指令、常令人左右两难。
6.间接沟通,以暧昧、暗示、第三者传话等方式发送讯息。
(四) 不良沟通可能产生的问题:
1.防卫:亲子间不愿心事彼此分享,会有沉默、欲言又止。
2.攻击:亲子间沟通充满挑剔、争执。
3.支配:父母会以权威者心态及语气,命令、说教。
4.疏离:亲子间沟通过程冷淡,不喜欢被询问,常有应付、事不关己。
5.迁就:为避免亲子间磨擦冲突,表现出讨好、妥协现象,常有压抑,逃避。
6.抱怨:对于现况不满但缺乏解决问题的讨论和策略,常出现怨天尤人、自艾自怜。
家庭资源管理
定义:指透过管理的知識及技巧,有效的使用家庭的资源,以满足家人发展的最大需求。
步骤分为五项

1.确认家庭的目标、需求和目标
2.厘清价值问题解决
3.确认资源决策形成
4.选择做决策计画实施
5.决策实施评量目标的达成与否。
这五个步骤可以透过回馈、修正、沟通来管理
排行教养学
老二居中子善于协调:居中子女,因为身处老大和老么之间,在家比较容易被忽略,形成旁观者的角色,比较有思考的空间,也倾向往外寻求认同。因此,他们往往拥有良好的社交能力,具有随和特质,适应力强。
老么富冒险精神:至于老么,因为较少包袱,他们常有很好的创意,做事情比较没有顾忌,性格也会比较「敢」。

亲子关系
现代家庭中亲子关系模式是: 强调父母的角色是协助者,尊重子女是独立个体
婴儿期
1.在生理与心理方面,完全依赖父母的抚育、呵护与照顾,始能获得满足。
2.父母给予保护与关怀,让孩子获得情感的安全,发展基本的信任。
3.母亲与孩子会产生特殊依附感,父亲对家庭会有更正向的情感
对父母亲的影响:
1.父母精疲力尽、睡眠不足。
2.缺乏育儿经验,容易产生挫折、无力、 沮丧等情绪。
3.夫妻关系较紧张也易产生口角与冲突
学龄前
1.仍需要父母的照顾协助,但逐渐具备一些自主能力。
2.父母需订定一些明确一致的行为准则进行管教。
3.帮助孩子发展适应生活的能力与技巧。
4.以适当的赞美与鼓励来建立孩子的自尊。
对父母亲的影响:
1.父母亲的分工不均,照护责任多落于母亲身上。
2.父亲在情感与行为面向的认知不一。
3.父子关系较母子关系疏离。
学龄期

1.孩子面临内在与外在世界的转变。
2.孩子必须学习更多的知识与技能。
3.孩子必须学习与其他孩子相处。
4.孩子必须学习服从老师的要求和权威。

对父母亲的影响:
1.母亲拥有更多自己的时间。
2.父母亲的教育方式面临改变。以关怀民主的方式代替权威。
3.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气氛,重视培养孩子追求成就的动力。
青少年期

1.最复杂且紧张的亲子关系阶段。
2.孩子面临转变期,行为与情绪不稳定。
3.孩子认同外在同侪团体的价值观与行为。
4.父母亲不认同孩子的行为举止。

对父母亲的影响:

1.不放心孩子的独立自主。
2.学习以支持的态度建立孩子的自我认同。
3.学习包容与欣赏世代差异。

成年期
1.孩子多会离开父母,独立生活。
2.寻求人生伴侣与成立家庭。
3.重新调整亲子关系,以成人-成人的关系来相关。
对父母亲的影响:
1.重新调整心态,放弃对孩子的权威和干预,拉近亲子关系。
2.孩子能继续获得父母的支持,而父母亲亦能获得孩子的照护。


献花 x0 回到顶端 [11 楼]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1-09-16 15:52 |
搞笑熊
数位造型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路人甲
级别: 路人甲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1 鲜花 x5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儿童少年福利法

儿童及少年福利法
定义:以0~18岁之间个人的福祉为关怀核心的社会福利领域
狭义:满足儿童及少年需求并提供各种服务
广义:泛指儿少成长机会,生活环境,权益维护的政策及措施
目的:保障儿童及少年权利、增进福利,使其顺利发展及成长
工作原则基本原则:
1.保护儿少,人人有责
2.以儿少最佳利益考量:极大化有利于儿童少年健康成长的各种条件,和极小化可能对儿童少年造成伤害的所有效果。改善原生家庭>儿少意愿>儿少与收养人或出养人感情联络>收养家庭的教养能力和气氛(非收养家庭的需求或个人优势条件为主)
3.视儿少与家庭为一个整体的服务系统:亲生>收养>寄养>机构
4.预防性工作优先:(1)初级(影响最大)(第一次发生,社会宣导,亲职教育);弱势儿童紧急生活扶助(2)次级(预防再次发生,救援安置);法院交付收出养级监护权调查个案、高风险家庭(3)三级预防(预防伤害扩大);无依儿少安置、儿少性交易个案、儿少保护个案(救援、安置、辅导、追踪、强制性亲职教育、目睹儿童辅导、受害者复健等服务)
5.整合性的服务网络:协调整合的原则
福利意識型态
1.系指由个别信念及价值观所组成的一套思想及信仰系统
2.可能会影响政府的政策取向,直接控制政策施行的路线
3.可能在社会中营造一股气氛,间接左右政府施政
权益保障之法律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身分权益

1.加强出生通报,胎儿出生后7日内。2.尊重儿少权益,出养必要性之审核,以维在原生长家庭之权利      
3.设收养资讯中心      
4.设机构收养制度

第三章福利措施
第四章保护措施:
1.扩大保护安置期限:紧急安置72小时,继续安置3个月为限,必要时得声请法院延长不限次数。
2.安置抗告延长为10日,县市政府应续追踪辅导一年。
3.安置探视应尊重儿少意愿。
4.安置期间:隐私权保护,不得非必要之访问,侦讯、讯问、身体检查,必要时由社工员陪同。
第五章福利机构:托育、早疗、安置及教养、心理辅导、家庭谘询、其他
第六章罚则 第七章附则
人身安全:家庭暴力防治法、儿少性交易防制条例、性侵害犯罪防治法
刑事司法
(一)儿童及少年刑事政策4D:转向,除罪化,去机构化,正当程序
(二)少年死刑犯之废除:未满18岁不得处死刑及无期
(三)儿少中辍及参加不良帮派问题:教唆帮助及吸收未满18岁者加重其刑1/2。
身分权益

1.子女姓由父母书面协议,一次为限。
2.未成年以书面约定变更,以一次为限。
3.子女成年,父母书面同意可变更。
4.非婚生及养子女亦同。特殊情况需法院宣告。
5.否认子女之诉期限2年内
6.生父死亡仍得提认领之诉
7.父母亲分居六个月以上,子女监护权决定
8.未成年子女继承改以限定继承为法定原则

卫生权益
1.性教育议题2.未成年人怀孕堕胎议题3.未成年人自杀议题4.未成年人毒品烟酒议题儿童及少年教育权益保障。
福利机构之管理
机构定义
一、托育:指办理儿童托育服务及课后照顾服务之机构
二、早期疗育:指办理发展迟缓儿童早期疗育服务之机构
三、安置及教养:

1.不适宜在家教养,逃家
2.无依靠
3.未婚怀孕或分娩而遭遇困难之妇婴
4.矫正无效
5.应予紧急保护或安置
6.因家庭发生重大变故,致无法正常生活于其家庭之儿童及少年。
7.其他依法申请安置保护之情事者。

四、心理辅导或家庭谘询:指办理对于儿童及少年及其家庭提供谘询辅导服务,及对儿童及少年及其父母办理亲职教育之机构
五、其他福利机构:指提供儿童及少年收出养服务或其他福利服务之机构。

福利机构专业人
1.教保人员、助理教保人员:于托育机构提供儿童教育保育服务
2.保母人员:于托育机构、安置及教养机构照顾未满2岁
3.早期疗育教保人员、早期疗育助理教保人员:早期疗育机构提供发发展迟缓儿童教育保育服务之人员。
4.保育人员、助理保育人员:儿童安置及教养机构提供儿童生活照顾之人员。
5.生活辅导人员、助理生活辅导人员:少年安置及教养机构提供少年生活照顾及辅导之人员。
6.心理辅导人员:于安置及教养机构、心理辅导或家庭谘询机构及其他儿福机构,提供儿童及少年谘询辅导服务之人员。
7.社会工作人员:指于托育机构、早期疗育机构、安置及教养机构、心理辅导或家庭谘询机构及其他儿福机构,提供儿童及少年入出院、访视调查、资源整合等社会工作服务之人员。
8.主管人员:指于机构综理业务之人员。
儿童权利公约
儿少权利联合国「儿少权利公约」发展:儿少是一个独立的主体,不是父母亲私有财产,也不是一个无法自立的被动者,他们虽处于发展阶段,需要他人的保护及提供需求的满足,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能够参与和他们本身息息相关的事务,他们有权为自己发声,成为争取自身权利的主动者。
四大基本原则:
1.免受歧视权利,需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儿童
2.所有的决策时,以儿童的最大福祉为依归
3.拥有生存及发展权利,并有权接触其所需的资源
4.儿童有参与的权利
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精神:
1.平等原则:台湾在教育、社会卫生、早产、疫苗都做的很好
2.重视基本人权:儿童少年福利法中有规定出身通报,但是目前孩需注意无户籍无国籍的儿童
3.强调家庭在儿童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免于分离,充满关怀及爱。
4.在不影响他人的权利义务下,尊重儿童的意见:自由表达其意见权利。现行法律有规定7岁以上收出养需尊重孩表意权
5.建立明确的政府行政责任:纳入国内法令,监督机制;虽强调儿童最佳利益但因文化抑制及选举文化导致儿少福利被忽视
儿少法预防与补充
1.支持性:主要运用家庭本身力量,增强父母亲之功能,使家庭功能得以修补、维持,避免对儿童少年产生不良影响。(如疏忽、虐待或家庭暴力事件发生。)
具体服务内容包括:未婚父母服务、亲职教育、谘商服务、儿童少年休闲娱乐、社区心理卫生家庭服务、社区保健卫教宣导服务等。
2.补充性:当父母亲角色扮演不当,导致亲子关系严重损伤,惟其家庭结构只要透过补充与辅助,仍能使子女生活于家庭中,而不致到伤害。
具体服务内容包括:家庭经济补助、托育服务、课后照顾等。
3.替代性服务:当子女陷于非常危险的境地,需要暂时的或永久的解除亲子关系,始能维护儿童少年之权益。这种替代性工作有可能是暂时的或长时间的,重要的是要以儿童少年之最佳利益为考量。
具体内容包括:寄养家庭、收养家庭、儿童少年教养机构、育幼院、中途之家等。
身心障碍
身心障碍的定义:依据「身心障碍者权益保障法」规定,采取「登记认定制」;亦即,必须经县市政府指定的鉴定程序,并取得身心障碍手册。
服务:从医療和慈善观点的个人模式,发展到强调社会环境的社会模
目前:基于身心障碍者去机构化与回归主流的需求,近年来学者专家提倡社区居住,尽可能安排身心障碍者与一般家庭愈接近愈好。
类型

1.智能障碍:认知能力和社会适应有关之智能技巧的障碍,包括沟通、自我照顾、居家生活、社交能力、使用社区、自我引导、健康及安全、功能性学科能力、休闲娱乐、工作等。
早期疗育
早疗定义:儿少法施行细则第五条:指由社会福利、卫生、教育等专业人员以团队合作方式,依未满六岁之发展迟缓儿童及其家庭之个别需求,提供必要之治疗、教育、谘询、转介、安置与其他服务及照顾。(统计资料显示,三岁以前所做的早期療育功效是三岁以后的十倍)
目的:利用专业整合性服务,经由早期的医疗、复健或充实 方案等措施以开发幼儿潜能,并减少并发症,培育幼儿健全的就学与生活适应能力
成员:各领域的专科医师、护理人员、心理师、物理治疗师、职能治疗师、语言治疗师、学前特殊教育老师、学前教育老师、听力检查师、营养师、社工人员等
对象
1.发展迟缓:认知、生理、语言及沟通、心理社会发展或生活自理技能等方面之发展较同年龄婴幼儿显着迟缓,并经卫生主管机关认可之医院评估确认,发给证明之儿童。
2.障碍:指一出生后陆续出现明显障碍情形,如唐氏症、脑性麻痹、自闭症等
3.生理状危险群:指如早产、黄疸现象之幼儿,恐后续易发生其他疾病,致生理发展迟缓及障碍之情况
4.环境危险群:指不利的成长环境与风险因素,致幼儿成长学习的刺激、学习与照顾不足,而产生发展迟缓的现象,如贫穷、营养不足、儿童虐待、疏忽、未成年父母、低社经家庭、社会孤立等
服务流程
1发现与初步筛检
2通报:医疗院所发现发展迟缓儿童
3.转介:针对发展迟缓儿童及其家庭需求,以「个案管理」模式,办理发展迟缓儿童个案管理及疗育转介服务
4.评估:了解儿童目前的发展状况外,运用专业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儿童神经生理、心理、智能、动作、语言沟通、学习、社会适应性、家庭功能等方面的评鉴,依评鉴结果拟订未来疗育训练方向与家庭支持服务的重点。
5.疗育服务:医疗复健的提供、社会福利机构提供之疗育服务、教育服务的提供、家庭服务提供
6.追踪与结案:运用个案管理机制「发展迟缓儿童早期疗育服务个案管理中心」定期透过电话及家庭访视、讲座、团体、亲职图书室等方式,增强家庭面对发展迟缓儿童成长上所面临的各项问题的解决能力。
工作范围
1.家庭:家庭功能重建、家庭经济支持、社会支持网路等服务。
2.教育:学习能力、认知训练、动作训练、生活常规训练、语言沟通表达、社会适应能力、亲职关系、游戏教育等等方面的服务提供。
3.医疗:一般治疗、职能治疗、语言治疗、听力治疗、物理治疗、行为治疗等。
安置模式
1.家庭本位模式:特教老师或专业团队到家中提供训练。
适用对象:适合出生到三岁左右的特殊婴幼儿。
教导重点:以父母亲或媬姆等特殊婴幼儿的主要照顾者为主。
2.中心本位模式:介入或学习的地点:学校、医院或社会福利疗育机构 。
适用对象:三到六岁的幼儿
提供较完整与连续性的服务
3.混合模式:部份时间在家,部分时间在中心-弹性大、具变通性
融合教育
定义:将身心障碍儿童和普通同侪放在同一间教室一起学习的方式,在普通班中提供所有的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措施,使特殊教育及普通教育合并为一个系统。
优点
1.提供身心障碍儿童正常化的教育环境。
2.针对特殊学生提出个别化教育计画。
3.让特殊学生接触真实的环境,普通学生养成接纳身心障碍学生的观念,以达到人性化的结合。
4.增加普通班老师和特殊班老师之间的交流,促进双方专业成长。
缺点
1.严重情绪障碍、自闭,或过动/注意力缺陷等类别的学生,容易造成普通班师生的困扰。
2.普通班学生常会给特殊学生贴上标签,不见得能有耐心对待。
3.学校的设备、资源常常不能全力支援,对这块领域不够重视。
4.来自普通班家长的阻力以及普通班老师追求课业成绩的压力。
5.需要制作的相关资料、报告太多,访视频繁,造成两造老师的意愿薄弱。奖励措施因应不足。
特殊行为问题类型:
1、自我刺激行为:通常是无聊产生,分成两种:
(1)刻板性行为:摇晃或挥舞身体的任一部位、不停地 旋转物体、尖叫或发怪声、重覆问相同的问 题、做固定座位、走固定路线等。
(2)自伤行为:如自打、撞击、咬、吸吮身体部位、拔头发、抓脸、挤眼珠、挖身体部位、过度换气、屏住呼吸等。
2、攻击行为:通常来自大人的管教,不当的示范与模仿。(1)身体攻击(2)口语、物品攻击(3)反抗行为(不听话):消极的抵制或是不听话的反抗行为。
3、过度活动行为:(1)不注意、分心(2)冲动 (3)过度活动

4、不当社会行为:逃学、旷课、逃家、说谎、偷窃、在公众场合脱衣服、大小便、对他人不当的碰触,说谎、偷窃、赌博。
5、严重情绪困扰行为:忧郁症、焦虑症、畏惧症、急性压力症候群、强迫症。
处理的策略:尽量延长正常行为,建立其结构化的情境,延长他的情绪稳定。
6、生活自理行为异常:饮食、排泄、睡眠

高风险家庭
「家庭黄金三角图」代表高风险家庭的三类家庭风险因素:经济、健康及家庭/婚姻关系。
高风险家庭的评估系统
一、评估原则1.由相关网络单位透过「高风险家庭评估表」来筛选。2.评估个案家庭并非是儿少保护、家暴及性侵案件。3.还没有其他社福单位(社工员)服务介入服务之家庭
二、高风险家庭评估表项目:
1.受评估者的基本资料
2.高风险家庭指标:六类高风险家庭,另有「其他」一类。
(1)家庭成员关系紊乱或家庭冲突:如家中成人常争吵、频换同居人
(2)家中成人罹患精神疾病,或酒瘾药瘾,并未就医或未持续就医。
(3)家中成员曾有自杀倾向或自杀纪录者,使儿童少年未获适当照顾。
(4)因贫困、单亲、隔代教养或其他不利因素,使儿童少年未获适当照顾。
(5)非自愿性失业或重复失业者:使儿童少年未获适当照顾。
(6)负担家计者死亡、出走、重病、入狱服刑等,使儿童少年未获适当照顾。
(7)其他(环境恶劣、遭暴力讨债、照顾者亲职教育能力与技巧不佳、与亲友关系疏离…等特殊问题,造成孩子无法获得适当照顾)
3.获得的资源内容:政府、民间团体或亲属朋友的资源,以及具体资源项目内容。
4.个案状况描述:
5.具通报责任人员:不限
6.通报单位:提醒对评估者保密原则7.处理情形
目赌儿
定意:指18岁以下之儿童及少年,目睹双亲 (包含婚姻关系、同居关系等)之一方对另一方施予暴力或虐待。包括了:1.直接看见2.间接听到3.事后观察
目睹暴力因受到心理创伤,而成为隐形受害者
依出现状况分类
一、情绪方面:
1.恐惧、焦虑:担心暴力发生、害怕失去父母、不敢表达愤怒的情绪。
2.羞耻:认为只有我家有家庭暴力,觉得丢脸。
3.罪恶感:认为暴力会发生是我的责任。
4.悲伤:看到家人互相伤害。
5.无力、无助:我无法改变、阻止暴力的发生;没有人能帮我。
6.困惑、忠诚度问题:我该爱施虐者还是恨他?我要站在哪一边。
7.合理化:为了让自己好过,接受暴力,也接受施暴者使用的理由等。
8.否认或压抑:对于难以忍受与排解的痛苦情绪,孩子选择将其隔离起来并埋藏在心中的某个角落,试图假装自己一切都很好。
二、认知方面:
1.爱可以等同暴力
2.当问题无法解决时,使用暴力是可以被接纳的
3.没人可信任没地方是安全的,只有自己握有控制权才是生存法则
4.只要让人心生恐惧,我就能随心所欲
三、生理方面:
1.身心症状:头痛、胃痛、常感到疲倦、想睡、抵抗力弱,容易生病
2.个人卫生不良
四、行为方面:
1.退缩:因担心暴露家庭暴力的秘密、因为自我价值感低。
2.退化:包括:分离焦虑、尿床、吸手指、用小小孩的口吻。
3.过度表现:希望自己什么都是最好的:。
4.过度讨好、照顾他人害怕冲突、希望获得他人的肯定。
5.攻击、破坏行为:情绪的宣泄、自我放弃、过度自我保护。
6.自我伤害。                  7.逃学、逃家。
五、在学校适应上
1.对家人安危不时感到担心,造成注意力集中、失神(恍惚) 、忘东忘西
2.因担心受暴者会遭受伤害、课业表现不佳、人际关系不好而经常缺课或拒绝上学
3.因为身心症状(如头痛、胃痛、厌食、嗜睡等)或将过多能量关注在家里,而影响学业表现
六、在社会适应上
1.认同施暴者的行为模式,以暴力攻击的方式解决人际冲突。
2.为了保守家庭秘密而产生同侪疏离
3.对性别角色形成僵化的刻板印象与性别认同出现混淆
家庭暴力
定义:指家庭成员间实施身体或精神上的不法侵害行为。
施虐者为下述之ㄧ者为家暴:
1.配偶及前配偶
2.现有或曾有同居关系、家长家属或家属间关系者
3.现为或曾为直系血亲或直系姻亲
4.现为或曾为四亲等以内之旁系血亲或旁系姻亲
(一)身体虐待:机构儿童安置前遭受身体虐待多发生在学龄前的男孩比较多。
照顾儿童、少年责任者或准许他人对儿童及少年所造成以下伤害身体:淤血、伤痕、烧烫伤、裂伤、骨折等
(二)精神、情绪虐待:辱骂、恐吓、威胁、藐视或排斥儿童及少年,导致或可能导致儿童及少年身体发育、智能、情绪、心理行为及社会各方面发展上明显的伤害。
(三)性虐待:任何人以儿童及少年为性的刺激对象,而发生与儿童及少年有任何性的接触。
(四)疏忽:因无知、无意或有意不加注意的忽视儿童少年的基本生活需求,以致于儿童少年的身心受到伤害或威胁的一种不作为行为。
家暴原因
1.孩童因素:在不被期望下出生、早产儿、身心障碍、性格顽劣难教养之儿童。
2.父母或照顾者因素:父母亲成长于暴力倾向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单亲或离婚等家庭比较容易发生暴力事件 ; 但社会地位高及富裕的家庭并非没有虐待儿童的事件。
3.家庭因素:亲子关系互动不良、缺乏亲职知识、婚姻关系紊乱、
*儿童保护措施
一、统一通报窗口113
二、建立责任通报制度:儿少法第34条:医事、社会工作、教育、保育、警察、
司法及其他执行儿少福利业务人员,知悉儿童及少年有受虐、疏忽等不当对待时,
应立即向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通报,至迟不得超过24小时。
三、订定儿少保护个案处理流程:依儿少法第34条规定,直辖市、县(市)主管
机关于知悉或接获通报儿保案件时,应立即处理,至迟不得超过24小时,以当面
访视到儿童为原则,并应于受理安件4日内提出调查报告。
四、推动家庭处遇计画
(一)对于已进入政府保护系统之个案,推动以家庭为核心之处遇服务模式,强化家庭照顾儿童的功能,使其能早日重返正常家庭生活,减少家外安置。
(二)实施内涵
1、个案类型:儿少保护个案、目睹家庭暴力之儿童及少年。
2、服务模式:
(1)未安置之儿保个案-家庭维系(儿童及少年受虐事件经「调查评估」成案后,该「儿童及少年保护个案」仍可安全生活于原生家庭之处遇模式)服务模式
(2)家外安置之儿保个案-家庭重整服务模式
3、服务项目:家庭功能评估、儿童及少年安全与安置评估、强制性亲职教育、心理辅导治疗、精神治疗、戒瘾治疗或其他与维系家庭正常功能有关之扶助及福利服务方案。
4、实施对象:以家庭为服务主体,包括儿童及少年本人、父母、监护人、实际照顾儿童及少年之人及其他有关之人。
五、提供家外安置服务
1、国内儿少长期安置的法源依据 1.儿童及少年福利法 2.儿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条例   3.少年事件处理法
2、儿少法第36条规定,儿童及少年遭受不当对待,其生命、身体或自由有立即之危险有或危险之虞者,给予紧急保护、安置或为其他必要之处置;爰此,地方政府社会局在接获民众通报或113专线通知有儿童少年受虐后,即应立刻会同警察人员前往访视,了解进行救援;对于需要紧急安置之受虐儿童及少年,并办理寄养及机构安置工作,以协助受虐儿童及少年获得适当庇护与生活照顾。
3、可向主管机关主动申请安置儿童、少年的类型有:
1.无依儿童,如被遗弃、走失。(儿童及少年福利法第19条第1项第9款)
2.家庭发生重大变故,致无法正常生活于其家庭的儿童、少年,如父或母即将入狱服刑,家属无力照顾者。(儿童及少年福利法第41条第1项)
3.父母无力管教的儿童、少年,如品行不端、吸毒、出入酒家、赌博电玩店等不当场所(儿童及少年福利法第33条第1项)
4、儿少安置的原因 1.家庭突遭重变   2.儿少不慎触法   3.儿虐家暴个案
5、安置原则:基于维持儿童生活稳定之原则,使儿童少年暂时抽离不适宜成长的空间,最终要让儿童少年回归家庭或独立生活,家外安置个案以亲属寄养为优先考量,其次为一般寄养及机构安置。
6、安置资源:为提供充足的安置资源,设有寄养家庭,支援政府安置受虐儿童;此外,并设有86家儿童及少年安置教养机构,供社工人员安置个案。
7、提升安置品质
(1)寄养家庭部份:强化新进寄养家庭筛选流程、建立训练课程规范及落实寄养家庭督导及支持系统。
(2)机构部份:定期办理儿少保护专业训练及机构评鉴,以提升工作人员照顾及教养能力。
8、安置机构应尽早规划少年離院计画,定期评估少年生活环境与家庭狀况,随时为其返家及社会生活作准备,避免在机构的时间过长。
9、福利社区化的重要目的是,去机构化可减少在机构内被疏忽或虐待的危机。
寄养家庭条件
1.夫妻需年满25~65岁,、且教育程度要在国中以上、结婚满3年以上、职业收入固定。
2.12岁以下子女,不超过4名。(包含寄养儿童)
3.居家环境安全、整洁,有足够活动空间及生活空间。
4.夫妻与同住家人品行端正、身健康。
5.需上120小时相关课程。


献花 x0 回到顶端 [12 楼]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1-09-16 15:56 |

<< 上页  1   2  >>(共 2 页)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78922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