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903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直覺直觀覺觀
聖嚴法師:
直覺是一種直接的反應;直觀有主觀的自我和客觀的對象;覺觀則是超越於自我,
以及自我的得失、利害。所以,直覺是不可信賴的,覺觀是智慧,直觀不是智慧。
直觀只是一個觀照,可是常常用直觀,用久了,漸漸的也成了覺觀。
今天向諸位介紹三個名持:直覺、直觀、覺觀。
  「直覺」,大家都知道,直接的反應就是直覺。皮膚接觸到的,眼睛看到的,
沒有經過大腦的思考或考察它的反應,就是直覺。直覺是不可信賴的.
  直覺的反應可靠嗎?有時候可靠;而有時候是不可靠的。
因為直覺的反應往往只是自己習慣性的認識、判斷,不一定是當時接觸到的事實,
是頭腦裡先入為主的。
例如,聞慣了某一種味道,當有類似的味道進了鼻孔,即會脫口而說出已聞慣的的味道,
但這不一定是對了。
  又如頭腦裏對某一個人印象非常深刻,當有另外一個人從你面前晃過,
你直覺的反應或馬上會想到,
這可能是什麼人這也是不一定正確的。因為加上了自我中心的習慣性判斷,
有一種自我的意識在內,不是客觀的,故直覺是不足取的。所以,
許多人會說:「我直覺地感覺到......我直覺地發現到......
我直覺地以為是......」,這些都不一定可靠、正確,所以是不可信賴。
直觀是一種修行
  「直觀」,是佛法的專有名詞,是觀察、觀照、觀念的意思。
「觀」,本來就是一種修行的方法,
譬如觀心、觀身、觀受、觀念,是一種觀自己的動作、心念,乃至於外在事、物的現象十,
不通過頭腦去思考,也不用自己既有的知識來判斷。也就是看到、
聽到或嚐到了什麼,就是什麼,這就是直觀。
  但是「觀」的時候,是很清楚的觀。譬如,我拿了一條毛巾在面前,我現在稱它為毛巾,
這是後天學習到的知識認定,所以不是直觀。直觀是指我只毛巾拿在手上看,看得非常清楚,
只知道有一樣東西在此;但我不說這是什麼顏色、形狀、材質、作用等,我只是看到它。
就好像用照相機把一幅圖畫照下來,它只是呈現、反應著鏡頭裡原本的東西,
而不需要說明照片的內容。
  唯有如此的記錄才是最完整的記錄,如果再加以說明、解釋,就絕對不完整。
因此,不需要說明、潤飾,只是看到了。所以,當有人問你,這是什麼東西時,
先不要講什麼話,只是看著它,因為我們所給它的名字,
是我們共同語言的一種符號,並不就是這樣東西本身。
  如此引申到聽、聞、感受、感覺等都是一樣。
任何一樣東西用直觀來觀察的時候,就沒有好壞、
是非、善惡、多少的分別。所以,直觀是很有用的。
當我們的眼睛遇到「眼花撩亂、琳琅滿目」的境界,
或耳朵聽到非常嘲雜的各種聲音時,如果能用直觀來對應,
則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清者自清,濁者自濁」,
不受左右。天下的一切事情本來就是沒有一定的,這就是直觀。覺觀是超越於自我.
  另外一個觀念,叫做「覺觀」。這也是佛法的專有名詞,這個境界比「直觀」更超越。
覺觀並不是沒有觀照的對象,而是超越於客觀和主觀,叫做覺觀。
直觀還有主觀的自我和客觀的對象,
所以,這不是智慧;否則照片也有智慧,照相機也是智慧。直觀只是一個過程,不是智慧。
它還有很明顯的對立,是客觀的外在環境和內在的自我中心都還存在,
只是沒有另外轉一個念頭說出對象是什麼東西,或沒有轉一個念頭,用自己過去的常識、
記憶來判斷對象是什麼東西。
  舉例而言,當我們看到兩隻花樣、圖案不一樣的鞋子,
用直觀的時候,這兩隻鞋子是有的,
但是兩隻的圖案、花樣是不是一樣,則不會也不需要說出,就是看到了有這樣東西在那裡。
而覺觀並不是沒有對象,並不是沒有自我,而是它不是有我,也不是有環境。
  在同樣的例子裏,覺觀和直觀就不一樣,
用覺觀的時候,頭腦裏一樣有判斷,
有可以說出這兩隻鞋子不一樣。但是兩隻鞋子不一樣和我沒有什麼關係,和你也沒有關係!
只是兩隻鞋子不一樣,很清楚也可以說明兩隻鞋子是不一樣。
那怎麼辦?就把它們換了便成一樣的。
換成一樣的是不是有必要呢?有必要!因為為了更圓滿的處理這件事;
但是果沒有辦法換成一樣,也不需要煩惱。
  所以,覺觀是有對象、有自我,也可以有說明;但是沒有把自己放進去,
也沒有把旁人和對象放到自己的心裏面,卻仍然處理所有的事;
面對事情的時候,能處理則處理,
不能處理則不處理;應該處理則處理,不應該處理就不處理。
更清楚的說,所謂覺觀就是超越於自我,
超越於自我的利害、得失,亦即雖然知道有利害、得失,但是自己可以不受利害、
得失影響而起煩惱的反應,這就是覺觀。
自自在在不起煩惱
  所以,直觀不容易,覺觀更不容易。覺觀是智慧,直觀不是智慧。
直觀只是一個觀照,可是常常用直觀,用久了,習慣了,漸漸的也能變成覺觀。
  我把三個名詞介紹了,諸位可能有人對覺觀仍不清楚,再舉一例加以解釋。
例如,我是一個需要戴眼鏡的人,如果眼鏡打掉了,我還是需要買一副眼鏡。
如果怎麼找都不可能再買到眼鏡,這時候,我也知道我需要眼鏡,可是沒有眼鏡了,
我要不要煩惱?不需要煩惱!這就是覺觀。同樣的情況,如果老是在後悔、
嘀咕:「唉!我那副眼鏡當時不打掉多好!」
「唉!那時候怎麼搞的,我不小心把眼鏡打掉了!」
如果有人問他:「你難過嗎?」他說:「我不難過,已經打掉就算了。」
可是心裡面還是念著如果不打掉多好。
  像這種已經沒有辦法補救的事情,如果還在嘀咕,
心裡老是放不下,就不是覺觀。
覺觀應該是將已經沒有辦法的事情放下;還有辦法的事情要去做,
而且做的時候,心理抱著是自己應該做的事,而不是不得了的事情。
  諸位都是社會菁英,都是有事業的人,常常會遇到公司股票行情上上下下的情形,
如果你老是在事後懊悔因自己的錯估而少賺多賠,這不是覺觀,
而是煩腦。若能做到不管股票漲跌,
認為錢乃身外之物,不去管它,這才能解脫自在,不起煩腦。
  很多人認為佛教徒應是如此,錢不要沒有關係,果真如此嗎?不!錢還是要的,
問題只是在於你的心是牽牽掛掛,還是自自在在。心裏牽牽掛掛的,則不是覺觀,而是煩腦。
(一九九五年七月二十九日第十二次社會菁英禪修營聯誼會開示,周文進整理)

釋聖嚴(1931年1月22日-2009年2月3日),江蘇南通人,俗姓張,乳名保康、
私塾學名志德,曾服兵役十年,更名採薇,以准尉退伍。聖嚴是台灣佛教宗派法鼓山之創辦人,
也是禪宗曹洞宗的五十代傳人、臨濟宗的五十七代傳人,為一佛學大師、教育家、佛教弘法大師。
日本立正大學博士,是台灣第一位獲得碩博士學位的比丘,法鼓山的弟子信眾多尊稱為「師父」。


[ 此文章被adamlee9在2011-06-17 09:21重新編輯 ]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1-06-17 09:14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49536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