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2413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心地法門
如本法師主講
75年3月19日講於高雄竹林寺
自序
 
稽首禮敬十方諸佛,十方法,十方聖賢僧,諸大菩薩眾,弟子今出此心地法門一書,恐不達聖旨,祈願賜懺悔,若達聖旨,願將聖理普施一切諸有情,盡未來際,皆共成佛道。
 
眾生無量劫六道輪迴以來,所受之苦堆積遠勝須彌山,所哭泣之淚水積蓄勝過四大海,死後骷髏堆滿閻浮提,所娶之妻所嫁之夫無量無邊,堆積擁滿十方界,如是無量無數之苦痛與缺陷,歷盡滄桑於三界,還不夠受嗎?如是墮落長夜黑暗好玩嗎?輪迴受苦永無止盡,就這樣麻木不仁下去嗎?有智慧有善根的人,這一切問題遲早統統是要解決的,這樣拖延下去不是辦法,無補於事,只要問題不解決的一天,就沒有安寧的日子可過。過去所受冤枉輪迴之苦已曾過去,現在是應該蘇醒的時候了,勇敢的提起菩提道心,面對生死問題,解決生死問題,這樣才是有理智而且明快的抉擇,方為諸佛所讚歎,菩薩所護持。
 
千萬不要逃避根本生死問題,因為人世間欲望熾盛,眾生迷惑顛倒,欲望猶如萬丈深坑,紅塵滾滾連本帶利,染於五欲六塵,隨業流轉,如果不想浪子回頭,這樣下去是永遠無法解決問題的,那麼佛菩薩心懷慈悲欲拔度你,亦然束手無策說無奈!這話怎麼講呢?因為眾生自性自度,佛不能度,若佛能度眾生,那麼過去諸佛無量無邊如恒河沙,眾生亦無量無邊,一尊佛度一位眾生,早應度盡,何以如今尚未度盡?要明白啊!眾生自性自度,佛不能度。
 
心地法門宗旨在闡揚眾生自性自度,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心佛不二,頓悟自心即是佛,本來清淨,原無煩惱,真如佛性本自具足,肯定自心即是佛,畢竟無異,依此修證必得菩提道果,證大涅槃,得大自在,入如來地,因此永截生死,割斷輪迴,所作皆辦,當下自性自在自解脫,生死大事已辦,從此之後不用再做三界的苦命兒,六道的流浪漢啦!
 
沙門:釋如本
佛曆三○一○年八月十七日序於高雄竹林寺靜室
中華民國七十五年八月十七日初版
 
心地法門
 
如本有緣能與諸位同參道友共聚於佛堂,這一席的法會莫非是宿世因緣的成熟,願此法會機緣大家都能種下菩提聖因,速證佛果。今天我所要講的題目是「心地法門」,為什麼要講心地法門呢?因為我佛門弟子修學佛法的過程,其宗旨肯定就是為了要成就無上佛道,既然是為了要成就無上佛道,那就不得不深入心地的透視與體悟了。
 
同參們!不論是在家人,不論是出家人,或是非道人,倘若要證成佛果的話,只要依如來了義正法而修,那麼法法皆可通達涅槃路,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法門固然有千差萬別,宗派混雜不一,但是證悟的宗旨在本質上是一致的,為佛弟子所認同。我們累生累劫在修證菩提自性當中,善知識殷勤的開導雖然重要,但是要成佛與不成佛的關鍵,那就要憑自己的功夫與努力而作決定,誰也頂代不了你這個大擔子,因為這是成佛成聖的豐功偉業,你不想修行也不想證果的話,那麼佛菩薩也對你無可奈何!
 
同參們!眾生的自性要自己度,佛不能度,如果佛能夠度你成佛,那麼過去有恒河沙數諸佛,一尊佛度一位眾生,如是恒河沙數諸佛度如是無量無邊眾生,至今總應該度盡,那麼何以眾生還沒有度盡呢?要知道啊!眾生自性自度,佛不能度。所謂:『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釋迦佛於遺教經云:『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非醫咎也;又如善導,導人善道,聞之不行,非導過也。』佛乃是人天導師,僅能教化眾生如何完成菩提聖果,但絕對不能代替眾生修行成佛,因此佛門大道又稱為是平等的宗教,修行不是為佛而修,也不是為菩薩而修,而是為了要圓滿無上佛道而修,千萬不可本末顛倒,不要搞錯了,若不達聖意,諸佛叫冤枉,並且還耽誤眾生知見慧命,阿鼻地獄之業豈可逃之夭夭呢?
 
諸位同參!什麼叫做心地法門?就是我們的心性要學習大地的美德來成就佛道的方法,從心地下功夫來莊嚴自性,圓滿自性,達到究竟果地的修行法要。大地有何美德可言呢?諸位想想看:當豬鴨狗貓拉屎在大地的時候,大地絕對不憤怒哼一聲,大地如如不動啊!當水牛、大象、馬群走過大地時,大地也不會怨恨排斥禽獸的走過,大地亦然如如不動;當人類踐踏過大地時,大地也無動於衷,如如不動;當佛菩薩、聲聞、緣覺開悟的聖者走過大地時,大地也不會興高采烈,表示歡迎聖者的來臨,大地仍舊如如不動。由於大地能保持不變中道之法,不被惡境與善境所牽制,而能迎接善惡之境,不逃避境界,無取無捨,無惑無動,安泰自如,所謂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遶。這就是大地的美德,大地的美德對修行者的心境有莫大的幫助,所以釋迦牟尼佛每當演說佛法的時候,時常告訴弟子們要學習大地真善美的特色,效法大地寬宏大量的精神與中道之法。
 
諸位同參道友們!如來一代聖教要我們能悟入佛之知見,什麼是佛知見?就是明白諸法實相義。什麼是諸法實相義?就是超越語言文字,超越時間與空間的度量,超越方所,不可思不可議,但假名安立的真如佛性正是。大聖佛陀的弟子努力用功,晝夜精進,其究竟目的也是為了要開悟真如佛性,真如佛性就是我們所講的『心地』兩個字,十方諸佛所證悟的理體就是心地,既然十方諸佛所證悟的理體是心地,那當然佛門四眾弟子所證悟的著眼處,也不能脫離諸佛所證的理體心地了。
 
同參們!要如何才能將心地步入解脫的境界呢?就是我平常所提到的四句法義,所謂:『緣來勿拒,緣去勿留,緣來勿喜,緣去勿悲。』若能身、口、意三業與此四句法義相應,則能證入不思議解脫中道法。比喻說:當因緣來的時候,也就是順境與逆境衝逼臨身的時候,你能安然自在嗎?倘若你平時最怨恨的人與你相遇,用白眼斜視看你,你能不拒絕而心地當下能保持自在無事嗎?這時候的心地可以說是佛魔之戰,成佛與成魔就要看心地的造化是如何了!因為佛與魔不離此一心體,一體兩面,佛不離心,魔不離心,佛戰勝利魔即是佛,佛戰敗了佛即是魔,佛魔本一體,只問心對外面的境界有染污與無染污而有差別,心一旦染污外面的境界,是心是魔;心對外面的境界不染污,當下如如不動,是心是佛;佛與魔的審判是問其心動與無動而已!心地若被外面的逆境所惑動,心則動盪不安,心湖起漣漪,痛苦萬千,猶如國王於戰場上打敗仗,萬念俱灰,狼狽逃匿,哭訴蒼天一般,當境界逼身的時候,能不被境界所惑動,身心泰然,項天立地,從容不迫,是名忍辱有力道人,此人乃能遇境界不為境界所轉,還能轉境界,是為希有,乃是人中之人,亦名大丈夫,佛、世尊、人天導師。
 
諸位同參!當逆境來的時候就隨它來,逆境離去了就隨它去,順境來了就隨它來,順境離去了就隨它去,心地不隨順逆之境所牽引,不動自性道場,當下承擔,是名解脫,心無染污其境界故。倘若順逆之境來的時候,心地隨它來,又隨它去,心地被外境所動,不名解脫,心有染污其境界故。眾生所以當眾生,根本病禍在於心地對境把持不住,心地動搖,心不由己,因此隨順逆之境界所牽制,染污心地,認外境為主人,忘記了自己是主人,背離清淨本性,而與外在的境界打成一片,隨此業力漂流,永無止息,成為六道流浪漢,三界的苦命兒,禍哉!苦哉!
 
同參們!又當順境來的時候,心地勿生歡喜心,當順境離去時,心地也不用生悲傷的心,心地一旦生歡喜心與悲傷之心,心地道場當下動啦!你的心已經對美好的順境產生愛戀心,欣慕心,佔有心,不捨心,接二連三又是禍哉!苦哉!永遠都處於黑暗的心地,這一切痛苦後果都是自己心動所帶來的麻煩,這前後的因緣果報,佛法稱之為自作自受。、
 
諸位同參們!心永遠受境界所惑動,這樣一來就永遠當個生死凡夫而輪迴六道嗎?不對的,從今天起諸位同參,應當觀照逆境與順境都是因緣所生,因緣所滅,因緣所生的一切法,那一樣能夠永恒不變的呢?所以佛陀告訴我們千萬不要留戀一切世間的因緣,因為世間的因緣是無常虛幻的,不實在,你留戀也得消失,不留戀也得消失,不如當下不留戀,不留戀當下便是解脫自在,不被無常幻化的境界騙去。普天之下,上至日月星辰,下至山河大地,一花一草一針,無非因緣和合而有,既然是因緣和合的東西,都是暫時性的,無常性的,無我性的、空性的,若要使有為法不變異者,無有是處。緣起性空的本質就是真理,也就是緣生又緣滅,大智度論云:『若法因緣生,是法性實空,若此法不空,不從因緣有。』這是世間上的真相,若有人不相信這真理,那麼此人就和真理唱反調,自己自甘墮落,自找苦頭來吃,愚昧無知,為智者所憐憫!
 
同參們!世間上最喜愛的人,最快樂的美景,會隨著歲月的流轉消失於人世間。最討厭的人,最痛苦的處境,也同樣會消失於世間,喜愛的、快樂的、討厭的、痛苦的,都是因緣聚會而有,一朝一夕又歸之於烏有了,因緣又消滅了。佛法告訴我們,這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的,我們身為學佛的人,怎麼可以執著這幻化無常之法呢?既然已經明白這世間一切都是無常幻化因緣法,就應該勇敢承擔緣生緣滅的因緣果報,受苦心不生苦、受樂心中不生樂、心地不染苦樂,即與道相應,既不生心,何有滅心!既無滅心,本性自如如,當下自性解脫。楞伽經云:『一念心不生,即如如佛。』
 
諸位同參們!眾生流浪天涯,有時地府,有時人間,有時餓鬼道中,有時阿修羅,有時畜生中,為什麼輪迴六道未曾脫苦呢?若追究其根本所在,乃於無量劫來,生死相續,都未曾迴光反照,也未曾明心見性,因此隨順染污妄想心,此妄想非真如,致使造業無量,虛受生死輪迴之苦。眾生起心動念都是生死,都是業障,地藏經云:『南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非是業,無非是罪。』一個動念一個生死,一百個動念一百個生死,一千個動念有一千個生死,一萬個動念有一萬個生死,一億個動念有一億個生死,如是無量無邊的動念,就有無量無邊的生死,站在佛法了義的立場來說,生死有三大形態,第一是大生死流。是無始劫來的輪迴大洪流。第二是分段生死,是一世又一世分段的生死。第三是變異生死,即是剎那生死。在三種類型生死中,以變異生死為根本生死,也就是動念生死,亦稱為無明生死,修行者欲斷生死,應從動念生死下手,若不從動念生死著手,欲得入涅槃者,無有是處。
 
眾生正因為起心動念紛飛雜亂,無法控制,隨妄想雜念流轉,為了動一個念頭把身體帶到百貨公司;為了動一念頭把你身軀帶來佛堂聽聞佛法;為了起一個動念使你傾家盪產;為了一個動念使你感情分裂;為了動念錯誤致使你墮落三惡道,受盡無邊刑罰的苦痛;為了一個念頭使你感生天上,享受天上妙樂;為了起一個動念,勇猛精進的參悟佛法,因而開悟證果;為了一個動念使彼此之間勾心鬥角,挑撥離間,心機累累動盪不安!如是等等都是心念在做鬼計,心的動念可善可惡,心善者可入三善道;心惡者可入三不善道。善與惡皆是一心作,目前你是當人,善與惡的分水嶺,由你當主人,由你來選擇,也就是你要為善為惡,所有的主權都操縱在你自己,你是善與惡的主人,誰也奈何不了你,佛菩薩對你也無法干涉你的行為如何?所以說善心惡心不離心,心是一切動念的樞紐,心是惡源,也是善之本。眾生就是永無止境的受善念與惡念的支配,歷盡滄桑,堪受果報之殃。
 
諸位同參們!倘若要使一切災殃之苦,輪迴六道從此止息的話,應該從起心動念處止息,所謂善念、惡念要大死一番,斬釘截鐵,猶如銅牆鐵壁,動念一歇,歇即菩提,所謂有念念成邪,無念念成真,漸漸的達到無念無住的境界,方能與道相應,輪迴業心也就匿跡無蹤了。
 
同參們!眾生一念心生即入三界,眾生一念心滅即出三界,三界的受生與不受生肯定在心地上的動與不動,心念一動,三界往返,六道輪迴的業心接踵而來,業力如亂麻,業力如膠如漆,業力染污於三界二十八天,因此難以自拔,業力甚大能深入大海,能抵須彌,業力能障聖道,眾生被業力牽制得哭笑不得,當業障現前的時候,手軟腳軟,力不從心,當業力來臨的時候,甘願伏首在業力之下,受其擺佈,無法轉業力,業力成為可畏懼的梟雄,在業力浸襲之下哭泣落淚,傷感無奈!自己成為業力的奴僕,哀哉!苦哉!為聖者所憐愍!一切業力的牽纏,病本何在?就是無明心動入三界所致。十地經云:『三界無別有,唯是一心作。』
 
同參們!眾生一念心若滅,則出三界,當下證入真如法體,無二無別。真如法體者,乃清淨覺性,靈明湛寂,能圓照法界,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共證,同一鼻孔出氣,共坐此解脫床,此真如法體,在法身理體中,本無生無滅,不一不異,非空非有,非心非色,非去非來,非增非減,不可思議,證此真如法體,離語言名字相,離心緣相,非心思口議所能表徵,假名安立所證之悟境,稱之真如法體。眾生不容易體達,也從未證悟。說之不知之,無怪佛陀初證涅槃之際,於菩提樹下馬上要離開人世間,因為佛所證的真如法體,甚深無底不思議,佛說的一乘大法,眾生不容易理會。後來佛陀才方便說二乘三乘教化引度之,最後眾生機緣成熟,佛最後才說圓通一乘大法,結束了四十九年的弘揚佛法的事業。所以眾生一念心不滅,想證成無上菩提者,無有是處。
 
諸位同參們!我說一念心滅,滅而無滅,是名為滅,滅是滅妄想,離分別染污義,本體實不滅,若本體滅者,是為斷滅空,如是本體實不滅,故名之為滅。眾生妄想心滅則法身復活,眾生妄想心生則法身隱沒,欲得法身復活應從妄想滅,妄想一旦滅,法身本體常放光,諸佛之所以能毫光照大千,乃無明妄想心滅故。
 
同參們!學佛的人心地若長滿了雜草,應該不要客氣的拔除心地上的雜草,什麼是心地上的雜草呢?就是心地上的污垢、貪心、瞋恨心、愚癡心、煩惱心、痛苦心、貢高我慢心、嫉妒心、邪見心、寂寞心、空虛的心、如是等心都是心地上的污垢雜草,障礙修行者的證悟,所以稱之為雜草,雜草不除掉的一天,你就有一天的痛苦,就當一天的凡夫眾生,眾生的內心有雜草,故名眾生。假使不想當眾生的話,應除掉心地上的雜草,無始劫來所以會輪迴六道,這些貪心、瞋恨心、邪見心等等,把我們忽而帶到天上,忽而牽到三惡道,往返無休,乃是眾生的可悲與無奈!
 
同參們!當一個人業障現前的時候,脾氣大的不得了,一觸即發的狀態,在那千鈞一髮之際,誰也無法勸告你停息下來,此時業障太不可思議,平時修行的功夫全部泡湯啦!禪定的境界不知隱跡何處啦!所以釋迦佛曾云:『修持忍辱的人,為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辱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因此可知,煩惱業障一旦爆發,佛菩薩對你也無奈,在旁邊也束手無策,當無明煩惱發作時,這時候最剛強,難調難伏,完全被無明煩惱所遮蔽,本性的光明失去作用,理智喪失,隨煩惱業力猛衝猛撞,不衝不撞還好,一衝一撞闖出禍患來,接著報應的果報,就是你的報酬,這些前因與後果是你所該得的。所以佛經曾經說過:『一個人能夠統理百萬大軍,還不算是有本領,能夠調伏起心動念得自在的人,才算是有本領,不但是有本領,乃是人中之人。』理由很簡單,國王一道命令,喊了一聲:『立正』!士兵聽了之後不敢:『稍息』。你不稍息還好,一旦稍息,當下是會被砍掉的,違背了軍令,是有生命威脅的,起心動念完全被軍令控制,所以說統理百萬大軍,還不算是有本領,能夠調伏自己的起心動念的人,才算是有本領。比喻說:當你被人惡口挨罵,這時候你的內心不經過大腦的思考,直接反應出煩惱與痛苦,內心的憤怒如火燒,這時候的痛苦不得不痛苦,煩惱不得不煩惱,當時的煩惱你笑不出來,因為你的心做不了主,管制不了自己煩惱雜亂的心,完全不聽話,你的心不是收音機,也不是電視機,更沒有遙控的按鈕,你的心沒有裝上開關,你在哭泣的時候,如本沒有辦法為你關閉,讓你不要哭泣,因為你的身心沒有開關可關閉,那只有你自己才能調伏自己的起心動念。所以說,能夠調伏起心動念的人,才算是有本領,乃是人上人。
 
諸位同參!只要你是人的話,當人不能沒有煩惱,沒有煩惱不是人,人是有煩惱的。曾經有位弟子告訴我說:『師父啊!我心裏很寧靜,沒有煩惱了。』我說:『真的嗎?』他說:『真的。』我說:『你真的沒有煩惱的話,你就可以爬上那佛桌上面,很安然的坐在佛桌上,給別人供養膜拜了,可以拿香蕉、蘋果、鳳梨來拜你了。』他說:『師父啊!不行的,我心裏會緊張,會怕怕!』我說:『你若坐在佛桌上給人頂禮供養,心裏還會緊張,怕怕的話,那就是還有煩惱啊!知道嗎?人不能沒有煩惱,沒有煩惱你就成佛了,你就是開悟的聖人,既然是聖人,坐在佛桌上,心裏不該緊張,怕怕!是嗎?』他說:『師父啊!這樣說的話,可見我的煩惱是沒有發覺,並不是沒有煩惱。』弟子無知向師父求懺悔,頂禮而退。
 
諸位同參!眾生內心有時呈現一片寧靜,清涼自在,無憂無慮,心胸開朗,像這樣的意境並不是表示此人已經解脫無煩惱了,只要惡劣環境的逼身,或人物的壓迫,那煩惱的種子還是照樣發作起來,個性又恢復如前的任性,暴跳如雷,耿耿於懷,對境不忘,煩惱又浮現了,佛法稱之為睡眠煩惱,煩惱如同睡著覺,一旦境界逼近時,煩惱就衝出來了,與外面境界交戰,心戰敗了就痛苦萬千。所以睡眠煩惱不是斷了煩惱,而是暫時的伏住煩惱而已,有朝有夕也會再出現的機會。
 
假使沒有佛法觀念的人問你說:『學佛的本質是什麼?』你就回答說:『學佛的本質在斷煩惱,煩惱一旦斷了,那菩提的自性就顯露出來。』我們清淨的自性被煩惱障蔽,本性被煩惱浸蝕,因此累生累劫都在無明煩惱的深淵當中難以自拔,於是流浪生死,每一個人起心動念,不論是善念或是惡念,分門別類,心的種類有五十一個心所法,也就是我們心理活動有五十一個心的各別性質,五十一個心的各別性質不離一心,總而言之,心裏的活動很複雜,這麼一來,一下子想這個問題,又一下子想到過去的一段美景,又沒多久心裏又盼望未來如何又如何!一天到晚胡思亂想,把整個頭想得團團轉,希望能中了愛國獎券第一特獎,也希望娶個美人而是賢妻良母型的,我看此人不發瘋才怪,人幾乎或多或少都有幻想症,這些心理毛病皆由五十一心所演變而有,人只要起個惡的念頭,接看惡念頭滾滾而來,擋不住,塞不住,無限制的促使身、口、意為非作歹,這一切煩惱種子,乃是與生俱來就有的習染,難以革除,有些人為了想革除自己不良的習氣,下了很大的勇氣,接二連三也無法改善,因此痛哭流涕,自懊自悔,寄語蒼天說無奈!
 
過去有位風流才子,自從聽過佛法之後,知道佛法的可貴,難遭難遇,於是在佛前發了大願,從此之後絕對不再風流玩粉味,下定決心痛改前非,發願完畢,頂禮告退,事隔一個月後,那煩惱的習氣又在內心打滾煎熬,見境思情,如是反覆漸生情感,那欲望的沸騰無法壓抑,結果受不了欲望的考驗,於是又被欲望的念頭又帶動了,又開始過著以往那種無奈的生活,墮入感情深處,被情網束縛,有朝有夕良知又發露,兩眼下垂,一副狼狽可憐相,令人憐愍,兩腿無奈又沉重的走到大雄寶殿,於佛前自悔自懺,悔恨自己知而改不了,槌胸哀怨哭訴佛陀,佛陀此時端坐蓮花臺默然無答。
 
由此可知,眾生的欲望如膠如漆,藕斷絲連,綿綿密密皆生死,淫欲不斷塵不可出,圓覺經云:『三界輪迴淫為本,六道往返愛為基。』欲望是人類最難游過的愛河,此河一旦游過去,那生死已解脫,成為自在無事道人;最怕游不過,游不過去就是生死凡夫,流浪漢,苦命兒,此愛河是眾生的生死根本所在,是輪迴六道災禍大本營。切記!切記!不要搞錯了,不是高雄市的愛河呢!高雄市鹽埕區的愛河又髒又臭,跟修行開悟證果毫無關係。
 
同參們!開悟的聖者活在人世間,心在五欲六塵中打滾能夠自由自在,不被五欲六塵所染污,猶如蓮花出於污泥而不染,這是真功夫,蓮花在污垢的泥沼中浸蝕良久的歲月,一旦生長出於水面,那蓮花本有的特色、聖潔、光明、不染、不著,亦然不失本色,蓮華具有這種美德。聖者們內心已達到究竟解脫,不為五欲六塵所染污,心地永遠都是光明的、聖潔的,所以佛陀時常比喻聖者的心境如同蓮花一般,具有獨到的特色與美德。
 
人生活在這個世界裏,心能自在無束縛,能夠把持得此一心念而能自在無染,於是此一心念不被外境所轉動,此人乃是可尊敬之人。我們在修行的過程當中,逆境很多,若不下一番精進勇猛向道之心,那麼照樣還是活生生的受苦無量,業障現前,動念一旦引發,此時就要造業受無量苦了。修行者是以眼前這一剎那的心念為生死與解脫的關鍵所在。比喻說:感情豐富的人,不能夠把感情管制的妥當,就會隨此感情的心念而去談情說愛,因此陷溺於感情的深淵中;貪求金錢財產的人,就隨此貪求金錢財產的心念蒙蔽了本性,唯利是圖,財迷心竅,生死心產生了;愛名愛利的人,就隨愛名愛利的心念去愛名愛利;愛好賭博的人,就隨此賭博的心念去賭博;愛好喝酒的人,就隨此喝酒的心念喝酒而去;愛好女色的人,就隨此女色的欲望心去愛好女色;喜歡在廣場大眾面前亮相出風頭的人,就隨此亮相出風頭的心念而去亮相出風頭。這一切心念,活在人世間是如此的難調難伏,現生當中無法把握這心念而得自在,那麼命終之後,也是無法主宰心念而得自在,隨心念漂流受生,使自己輪迴六道,因此我們在修行的過程,必須要從心念上用功夫,平時照顧這心念不得放逸,照顧心念如守京城的侍衛,不得讓敵人出入,守善心念不得起妄作怪,如牛不可隨便偷吃稻苗一般,這樣一來日子久了之後,功夫慢慢成熟,定力的境界也就慢慢的能夠遇境而心不亂,最後心念就能夠在一切順逆之境而得大自在,不沾不染,不取不捨,隨緣而不變,不變而能隨緣,發揮心念作用,無染無著的妙用功夫。平時要觀達諸法本是空寂,一切法無非是緣生緣滅的,因此對五欲六塵要懷著無常想、生滅想、無我想、如此就能破除心裏的執著與愛戀世間法,日積月累,如是用功努力不懈怠,所有一切執著與愛戀世間法的障礙一旦消除,因緣時機成熟,本性自在解脫的功夫,因此自然成就。
 
同參們!人活在這世界裏,要過著自己真正本性光明的世界,光明的世界是無諍的、清涼的、無憂無慮的、解脫的、永恒的、光明自在的,我們從來都沒有與我們的光明本性相應過,也從來都沒有跟自己的光明本性做過朋友,捨離至親的朋友,而向外追求攀緣朋友,這個叫做本末顛倒。能夠過著自己的光明本性世界,不被五欲六塵所支配,能於五欲六塵而得自在者,是名聖人。如果本性被五欲六塵所惑動,因而不得自在,痛苦綿綿而出,成為五欲六塵的奴隸佣人,本性任憑五欲六塵擺佈不得自在,無法安寧者,是名凡夫。五欲六塵的迷惑力是很強烈的,有些人為了達到欲望的目的,只要能夠得到的話,就不顧道德的存在,以卑鄙的行為,卻做下了非道德的惡業,當下即喪失光明的本性世界,而過著黑暗卑鄙非道德的世界。有些人為了追求名譽,此人就成為名譽的奴隸,賣命赴湯蹈火,在所不辭,造業無窮,欲拔不能,本性就這樣過著逞強躍武揚威的名譽世界。有些人為了討好奉承別人,自己的良知寧願不顧,自己擁有的美德因而當下隱蔽了,而過著不是自己本性光明的世界,而是為別人而活的世界,別人心中有了喜怒哀樂,你為了討好對方,就迎合別人的口味,別人上上下下,自己也跟著上上下下,為了討好別人奉承別人,因此自己光明本性世界喪失了。這一切的起心動念不斷的在五欲六塵當中打轉,難以自拔,強而有力的染污本性,障蔽本性,使本性的光明無法顯露出來,佛法稱之為業障。
 
同參們!我們已經明白不能開悟證果的根本因素就是業障,那麼業障是什麼呢?就是貪瞋癡是也!為了貪欲、瞋恚、愚癡這三個魔鬼把我們搞得身心不得自在,多少人被這三個魔鬼擺佈得哭笑不得,哭的時候不得不哭,笑的時候不得不笑,當惡境逼困的時候,該哭的時候你笑不出來,由不得你笑,因為這是無奈!不是你該笑的界限,就算是你免強能夠笑得出來,這也是無奈的笑!當美好的順境臨身的時候,你很快樂,內心很喜悅,開口大笑,這時候你哭不出來,由不得你哭,因為你的心在快樂當中,一時無法改變快樂帶來流淚哭泣,不是你該哭的界限,也無由哭起,因為你的心不自在啊!哭表示逆境,惡境,不如意事;笑表示順境、善境、如意事。世間上的境界不離這兩大類,然而這兩大類又不離貪欲、瞋恚、愚癡的範圍之內,六道眾生會輪迴不息也不離貪瞋癡的界限,所以佛經云:『毒中之毒,無過三毒。』三毒就是貪瞋癡,我們會沉淪三界受無量的苦難,就是貪瞋癡在操縱,把我們帶到人間,又帶到天上,不久又帶到地獄,都是受三毒的業力漂流,因此動盪不已,猶如水上的浮萍,隨風吹動,無有定處,我們被貪、瞋、癡的業力所支配而流浪,六道無有止息亦如是。何謂三界中毒中之毒呢?就是貪瞋癡。世上沒有比貪瞋癡三毒更毒啦!我們說農藥是最毒的,毒蛇是最毒的,但農藥與毒蛇僅僅只能毒死人的肉體,絕對不能毒死人的心性,心性的東西是無法毒死的,心性是無形無相,不生不滅的,但雖然看不見,卻可以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妙用,那麼什麼東西會毒死我們的心性呢?那就是貪瞋癡三毒,貪瞋癡是生死輪迴的致命傷,眾生沒有勇氣斷貪瞋癡,向三毒低頭,那就難怪要輪迴受苦了,既然是如此,那如何才能截斷生死輪迴呢?就是當下要斷了貪瞋癡三毒,唯有斷了三毒才能永截生死,頓悟本性,證入果位,阿含經云:『斷了三毒貪瞋癡,是名為證果阿羅漢。』
 
諸位同參!修行者是為了淡欲斷欲而努力,為了要圓滿佛道而發菩提心,因而行菩薩道。修行者必須離欲,遠離欲望,離欲則與佛道相應。欲望如膠如漆,是障道因緣,有了欲望在心就沒有道心,有道心就沒有欲望的心,不能同時有二心,有了二心修行就不能入道,如果一方面要追求欲望,同時一方面要了道,那是不可能成就道業的,內心會起矛盾而痛苦,所謂有道無欲,有欲無道正是。
 
當修行者精進學道之時,應當專注一心攝伏一切妄想心,不得染污五欲之樂,這是我佛門大道的第一崗哨。五欲者,財、色、名、食、睡是也,這五欲能染污本性,一天二十四小時所接觸的事事物物無非是五欲,五欲與我們日常生活最密切,最關連不過,因此修行者一旦面對五欲的時候,當下不得染污,生活當中也絕對無法脫離五欲而獨居,佛教由釋迦牟尼佛所創教,所闡揚的教理都是要我們在五欲中能夠無染而得自在,歷代祖師大德也開示我們要能在五欲當中無染而得解脫自在,因此佛陀的弟子也不能遠離五欲而修行,若遠離五欲而想證成菩提道果者,無有是處。
 
諸位同參們!有欲無道,有道無欲,欲心與道心本來不二心,欲心與道心同此一心,心在道時,欲心在道中,心在欲望時,道在欲心中,這就是道心欲心等學,也就是不二法門,中道之法,覺悟了欲心,那麼欲心就是道心;道心染污了五欲,那麼道心也成了欲心了。道心與欲心都同樣是一顆心,道心與欲心的差別是問有染污與無染污的關鍵所在;有染污是名欲心,無染污是名道心,因此說道心與欲心本來不二心。比方說:當交流電通過燈泡的時候,燈泡亮了,普照暗室;當電源關閉,燈泡即時息滅,明亮的室內即時呈現一片黑暗。現在問題來了,當燈泡亮時是此一燈泡,燈泡息滅時也是此一燈泡,光明與黑暗都是同樣這個燈泡,當燈泡光明時,黑暗的燈泡即在光明的燈泡中;當燈泡黑暗時,光明的燈泡即在黑暗的燈泡中,燈泡的光明與黑暗不一不二。眾生的本性染污與無染污亦如是,所以說,染污心與無染污心都是同一心,一旦染污心清淨了,那麼染污心即成清淨心,本性染污了,那麼本性即成染污心,以此比喻能讓我們方便入道,契入如來法身慧命,頓開佛慧,證成佛果。
 
同參們!從凡夫的因地要證入佛的果位,總攝起來可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驟,要從有心入無心。何謂有心?就是貪心、瞋恨心、愚癡心、貢高心、無慚無愧心、嫉妒心、邪見心、煩惱心...如是無量無邊障礙光明本性的心,一律通稱為有心,見五欲六塵生心,此心有染污義,有障礙義,這一切的心理活動都是生死心,一念一生死,二念二生死,如是念念不停,因而有無盡的生死心接踵而至,修行者若不斷止這生死念頭,欲證成無生法忍者,是不可能的,無量劫來我們的起心動念,放蕩成習,難以調伏,如同心猿意馬,心染污外境,因而有生死,修行者對生死要痛切精進的辦道,不要跟五欲六塵攀緣,一旦攀緣,一切煩惱心即時暴發,這時候憑你有多大的能耐,也難以制止這一切煩惱的現行。因為有如此厲害關係,所以修行者首先要從這一切煩惱心止息,若止息這一切的煩惱心,心念當下平息,呈現一片空寂,心無住一切落謝影相,自性光明常顯耀、靈靈寂寂,性等虛空,體同法界,本不生亦不滅、能所雙亡,此時所謂無心是也。是由凡夫地入聖境的初步聖流,也就是從有心入無心的轉捩點,亦稱從假入空,亦名從有相入無相,亦名觀色即空的入門關鍵所在。
 
眾生迷惘無知,實在不知一切法自性空,因此無法脫離六道生死,菩薩能夠觀達一切色法,心法都是無自性空,無法性可見,住是性中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話怎麼講呢?因為無性相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啊!大般若經云:『若一切法不空者,菩薩摩訶薩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在修行的過程第一層步驟,要從有心入無心,亦名從假入空,亦名從有相入無相,亦名觀色即空,乃是轉凡入聖,離苦得樂的樞紐。大般若經又云:『一切法不空,無道無果。』既然是如此,我們可以肯定說,要證到有道有果,要問是否有證入一切法空性沒有?若有證入法空性,則有道有果,若無證入法空性,則無道無果,空是空性,是指一切法無我、無常、無自性之義,空是建立在一切法上說空,離開一切法無空可得,一切法之性是空性,若一切法不空,無有是處。諸法的自性如何?一切法自性不可得,是為一切法自性。佛陀說空的道理是要我們滅諸戲論妄想,顯示一切法本性空寂,並非別有空理可住可。六百卷大般若經中心思想,在悟一切法無自性空,離種種妄執,契入法性而得解脫。如來演說無量法義,說空說無我,乃至說無常,說無自性,一切都是為了要破眾生強烈的執看,破眾生一切戲論妄想,當下本性所有一切落謝影相無自性空,心所有的法相影塵,也都是空無自性,那麼本性與一切法空性相應,不隔毫端,當下從有心入無心,而得自在解脫。
 
若能徹悟諸法無自性空,而離自我的妄執,那麼就能自度亦能度人,可憐的眾生就怕不能見空,不能體會透視空、一旦見了空,那麼生死大事已了辦,一切痛苦自息,三界輪迴,六道往返,一切皆圓滿成就矣!人在生死流轉的深淵裏,一切的苦樂,人我、善惡、是非、好醜,動亂萬千,就是在這動亂萬千的流轉當中,當下就是無常,空性、無我、速證涅槃的平等寂靜。是故華嚴經云:『有相無相無差別,至於究竟終無相。』觀達諸法的空性是欲得聲聞,緣覺、菩薩、佛果等四聖位所必須經過的解脫法門。總之;要證成四聖的果位,就要體證一切法空無自性,若不與一切法空性相應,若有人欲證得四聖果位,此人愚昧無知,如同要太陽從西方上昇,由東方落日,無有是處。
 
諸位同參們!如本剛才說到從有心入無心,從有相入無相,從假入空,觀色即空,這法門是要我們能夠轉凡入聖,離苦得樂的生死關鍵!切記!切記!下面要說第二個步驟;要從無心入有心,諸位要知道,此處所說的有心不同於前面所說的有心,前面所說的從有心入無心,有心是指著見境生心,不通達空義,是煩惱義、染污義、迷惑義、生死流轉義。後面所說的第二步驟,從無心入有心,這裏所說的有心,是指著已經大死一番,淨化以後所生的心,此心是真如本性,實相心,妙覺性,已經由體證諸法空性,實質與法空性相應,遠離自我的妄想執著,因此證入法身本體,再由法身本體所起的妙用,此妙用就是有心,這個有心含育著空性義、解脫義、無染污義,是故說有心。那麼無心是指善證入法性空寂之後,那個如如不動道場的本尊,真如本性正是。所以說從無心入有心,就是從真如本性起無量妙用的意思,亦名從空出假,亦名從無相入有相,空即是色,皆是異名同義。從佛性起無量無邊的業用來度化眾生,如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四無量心,佛性能演說無量法義,佛性具足三聚淨戒,佛性具足三藏十二部經教,佛性具足三十七道品,佛性具足六度萬行,佛性光明不可思議,佛性慈悲不可思議,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如是無量無邊的妙用本能,都不出於佛性的起用,這一切的妙用能夠度化眾生無所障礙,這就是所謂的從無心入有心的第二步驟。大智度論云:『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方便將出畢竟空,嚴土熟生。』一旦證入畢竟空之本性,在本性絕無絲毫戲論與葛藤,此時真如本性就應眾生的需求而出來度化眾生,莊嚴佛土。在大乘佛教入世度化眾生的開展,空是最根本的原理,悲是最根本的動機。
 
同參們!修行的第三步驟,無心與有心本來無二心。也就是究竟法,中道法,解脫不思議法是也。無心就是無相心,真如本體,真空妙性是也;有心是依真空妙性所起的恒沙妙用,也就是真空起妙用,真空與妙用是一體的,真空是妙用之體,妙用是真空之用,當妙用時真空在妙用中,當真空時妙用在真空中,這就是真空妙用等學之道,無心與有心亦如是。再舉一個例子來說:本性當下解脫的時候是清淨寂靜的,但是寂靜的當下又能普照妙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同時,不一不二,如是圓妙無所障礙。無心與有心亦如是。
 
同參們!證入中道解脫法的時候,所有的起心動念,舉止動作無非是佛法實際妙用,一念一清淨,一念一世界,一念一佛國,念念清淨,念念無礙,念念周遍法界,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盡虛空,遍法界,都是真空妙有世界,真空妙有世界又不離此大光明藏本體,如來一毛孔中,能普現十方無量剎,如來一毛功德量,千萬億劫無能說,完全在說明真如本性圓通無礙的證悟境界。以上所說的悟證歷程三步驟已經明確的說盡,希望同參們各自努力用功辦道,早日成就菩提自性,圓滿自性。
 
諸位同參們!無心是修行者的真功夫,佛法是以心即是佛為根本,一切日常生活點滴都要在心地上用功夫,心以無相為相,心地法門之體用,必須先立其體,然後依體而起其用,那麼體如何建立呢?就是將一切生活緣影有求有住之心全部放下便建立,因為一切放下的話,妄想心自然止息,一旦妄想心止息,則無住真心就會自然現前,也就是真如本體當下顯露,日常生活當中一切處無住相,妄想自息就是降伏其心,若是另外追求降伏,就是所謂頭上安頭,如是累劫修行欲降伏妄想,無有是處。一切處無住即得實相本體,依實相本體而住無所住,生無所生,即是依體起用。修行者證悟到究竟處,那只是一切順境與逆境不受,對境界不生染污心,真如本性永寂如空,畢竟清淨無染,當下自性解脫。因此我們要明白,修行者當下無心就是實際的功夫,不隔亳端、肯定無心的悟證。自古以來禪宗祖師曾云:『若人能當下無心、無住、無念,能保持七天無心者,此人必開悟本性,若不開悟本性者,我則墮阿鼻地獄,舌頭讓獄卒當犁而耕。』可見無心就是悟證過程的關鍵所在,無心就是要我們能大死一番,死了無始劫來的貪瞋癡,貪瞋癡的習染一旦斷除,那麼清淨法身自然豁通,清淨的本體也就流露而出,此清淨本體就是無心之本體,十方諸佛出現於世間,只是共同說此一心法,此一心法體,盡虛空遍法界,名為諸佛理。此一心法唯是默契得,若欲會得此本體,但知無心忽悟即得,若用心去推測擬學而取得,就會越轉越遠去,無法悟證本性,與無心無緣了,也就是開悟佛性沒你的分,那你就永遠當凡夫俗子,做個六道流浪漢,三界的苦命兒。
 
諸位同參!人有心就有痛苦,無心就是快樂的,清涼的、光明的、永恒的、不生不滅的、自由自在的;多心是多痛苦的、黑暗的、多缺陷、多變化的、有生有滅的,不自由不自在的,眾生的心念是不淨的,假使你起一個心就有一個痛苦,起十個心就有十個痛苦,起一百個心就有一百個痛苦,起一千個心就有一千個痛苦,只要是凡夫的話,不能沒有起心動念,一旦起心動念,就有如是無量無邊的煩惱心起現行,如果能夠當下把這一切煩惱全部放下,當下就是無心的境界,無心是無束縛的,無心是清涼的,無心是解脫的,當下內心是何等的快活啊!只可惜我們真是無可奈何,活在這世間上被凡塵俗事所牽纏,讓我們作不了主,被家庭眷屬朋友之情所束縛,被人事關係所逼困,實在身不由己,被這一切的業障所逼困,要我們大死一番,脫胎換骨,實在一點也辦不到,因此不得不隨業力所漂流,無有定處。因此眼睜睜的活受罪,真是痛苦又無奈,於是流浪六道猶如孤兒無家可歸,狼狽得欲哭無淚,有誰會同情救度呢?要明白啊!眾生自作自受,自性自度,佛不能度,解鈴亦須繫鈴人,業力自作自受也是如此啊!
 
諸位同參們!現在請大家把萬緣放下,眼睛閉上,靜靜的坐在佛堂裏,內心要放輕鬆愉快,我所講的佛法,你們靜靜的聽清楚,內心要提起智慧而思惟我所講的佛法,我佛法說到何等境界,你們的心就入到何等境界,這樣一來才能與佛法打成一片,才能與佛法相應無礙,那麼說佛法與聽佛法才能夠達到真正的效果所在,如果我很認真的演說佛法,你們各個心不在焉,妄想紛飛,無心聽講佛法的話,那麼這一席的法會也成了虛有其名,彼此浪費光陰,對不起四聖六凡之恩惠,倒不如在家裡睡個大覺,免得愧對三寶!
 
同參們!所說的無心就是無貪瞋癡之心,沒有罣礙心,沒有憂傷心,沒有思前思後心,能當下頓除一切雜念妄想,此時是何等快活!何等清涼!何等自在啊!眾生就是有這麼多的雜思妄想,因此隨順妄想心而走,這是多麼痛苦之事,比喻說:因為你在家裏起了一個念頭,如今你來到了佛堂;為了起一個念頭,因而想不開,煩惱個半死;為了動一個念頭造了無量無邊的業障;為了一個念頭,使你跑到百貨公司;為了動一個念頭使得你痛苦萬千,都是這個妄想心在作怪,學佛就要勇猛精進截斷這生死的動念妄想心,假使修行者不能頓除妄想心,想要開悟本性,是遙遙無朋,與開悟無緣。
 
諸位同參們!一念心平直眾生是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皆以一念心平直而成就佛道,眾生心念清淨無染,沒有第二念,當下承擔此一念心平直,則與諸佛無異;眾生道心不堅固,無法把持一念心平直清淨,因此起心動念,隨念頭流轉生死,因此不能證悟本性,只有做個六道輪迴的浪子,成聖成佛遙不可及,悲哉!苦哉!
 
諸位同參!何謂無心?就是六根對六塵而心不染著,是名無心。在平常生活圈內,我們的心不染於六塵境界,色、聲、香、味、觸、法,心不被花花世界所染污,心能自在無礙正是,但是我們不但不能遠離五欲六塵,而且更加愛染這世間的一切,說實在的話,這世間實在太迷人了,這迷人的花花世界,有多少英雄豪傑迷惑於此,欲拔不能,也正因為迷人的花花世界實在太可愛,令人嚮往耽樂,眾生沉迷於五欲六塵實在是無量劫了,在這無量生無量劫,沾染了五欲財、色、名、食、睡當中,既然已經染污欲望那麼長久,一旦聽聞到佛法的可貴,難遭難遇,想要遠離五欲六塵而得究竟解脫,實在不容易辦得到,比要他的老命更加厲害,因此不得不又跟隨五欲六塵而走,這麼一走又是累生累劫,浪跡天涯,無有了期,因此成為可憐的生死凡夫。
 
我們在修行的過程,就是為了解決五欲六塵而努力辦道,要開悟本性非從此處努力不可,由不得我們姑息養奸,懈怠放逸,逃避五欲六塵的境界而不理不睬,不面對五欲六塵而修證者,欲證成菩提道果,無有是處。凡夫一旦聽到要遠離五欲之樂,腳都軟了,心都酸了,全身都沒有力量了,就像喪失了什麼東西一樣,心裏茫然失措,內心有無限哀楚失落感受,無所依無所靠,心生恐慌而畏懼,這就是凡夫無量劫以來,都是以五欲六塵為伴侶,這是眾生的本色與自居處,因此才有這種現象,見到女色,心都麻醉了,如膠如漆,依此為樂,見錢財心都起貪斂了,見到名位就起了愛慕追逐之心,見到美食就口裏唾液自流,貪於睡眠、虛度歲月,空過人生,因此無限制的盡情縱慾,染污外境,以欲樂為命,越染越深,欲拔不能,在這種狀況之下,就不得不隨著染污心漂流三界,受大苦聚。
 
同參們!心面對五欲六塵而無所染污,是名無心;心若被五欲六塵所染污,是名有心。心不染污世間種種欲望,當下自性解脫,是名自在無事道人;心染污世間種種欲樂,就稱為凡夫眾生,是名苦命兒,可憐愍者。所以說凡夫與聖人的差別,是問心有染污與心無染污而已!有染污是名凡夫,無染污稱為聖人。凡夫之心永無止息的想過來又想過去,回憶過去的一段美景往事,盼望未來的處境如何!拚命的想佔有現前的美好光陰,不讓它溜走,大家冷靜想一想,思惟思惟一下,請問諸位:過去、現在、未來的光陰美景能永恒不變嗎?是你想要佔有就能佔有嗎?回億往事就能時光倒流嗎?就能滿足你內心的缺陷與空虛嗎?未來的都還沒到,你為什麼要苦苦的盼望未來呢?這就是凡夫的可悲,心染污了過去、硯在、未來三世的因,結果念念不捨,越沾越深,越染越嚴重,因此難以自拔,隨心染境,漂流無有定處,故名輪迴。凡夫死不了這顆愛染心,熱情奔放,感情豐富,對境生心,有取有捨,有得有失,時而歡樂,時而悲傷,心隨境轉,心作不了主,世間最可憐的莫過於心不能作主,痛苦綿綿接踵而來,無奈又能如何呢?要死了這顆心猿意馬的愛染心談何容易!但是為了要了生脫死,要明心見性,不死了這顆愛染心又不行,因為愛染心不死,是要永遠在三界往返,輪迴不停的,心對五欲六塵染污生心,故有生死,心對五欲六塵不染污生心,故沒有生死,楞伽經云:『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凡夫都是以染污心作事情,一旦愛染了世間五欲六塵,是名入世間,停留世間;一旦不染污五欲六塵,當下便是出世間。
 
同參們!有一位禪師在山上很精進的專注一心在參悟『無心』的境界,不論是挑柴運水,心完全安住在『無心』兩個字上,吃飯時也參悟『無心』,睡覺時也參『無心』,走路時也參『無心』,整天到晚都不敢放逸,安住在『無心』的功夫上,有一天這位老禪師有事下山,經過城市的街道,恰好走過花街柳巷,正當此時,有一位妓女高聲喊著:『你今天無心來找我...。』此無心的聲音經過窗口,劃開虛空,傳入這位禪師的耳裏,觸發到他的佛性,當下豁然開悟,『無心』這一聲如雷一響,震撼了禪師多年來的參悟,悟入實相本體,當下明心見性,這就是老禪師參悟無心最後目標終程,他的苦修苦練沒有白費,因緣時節成熟自然開通,參悟『無心』的境界實在不可思議。諸位同參們!你們也可以試一試參悟『無心』的境界,有朝有夕也會因緣成熟哩!到時候你們也可以走到花街柳巷走一趟,聽那妓女所說的『無心』境界如何!如果能開悟無心境界,那就要恭喜你們了,如果聽到『無心』的聲音,反而生了一大堆的心,那你們就要到佛菩薩面前求哀懺悔了,功夫不夠反生愛染心。開悟有時候要有適當的機緣才行,所謂:『有心插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開悟證果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而是要累生累劫的修持佛法,不斷的為覺悟本性而努力,終究必然能如願以償。今天你們當下參悟的此刻就是因地,以後修行的累積,必然能夠志願得以實現,開悟自性,圓滿自性。
 
同參們!參禪悟道的首要功夫,必須要讓雜思妄想統一不亂,三心了不可得,徹悟能所皆非,不生不滅的法身本體才能顯露出來。民國初年有一位來果禪師,他一生當中參禪悟道的過程,是經過千錘百鍊苦修而得道的,在禪堂裏參悟『念佛是誰?』如是用功加行的參究『念佛是誰?』綿綿密密的去反照,去審察,也就是反聞聞自性,行、住、坐、臥當中不離參悟此話頭,如雞抱卵,一日又一日的用功參悟,為了要參透自性,所以不顧一切,打破沙鍋問到底,總是會有個下落,有個消息,就這樣努力參悟自性,有一天來果禪師突然妄想念頭渾然脫落,身心世界,山河大地完全忘卻,要吃飯走到廁所,要去廁所走到大殿,在韋馱菩薩底下就拉尿,連續不斷的參悟幾個星期,勇猛精進的體悟『無心』境界,種如是因,得如是果,終於有一天來果禪師恍然大悟,當下明心見性,人間又多了一位聖者,闡揚正法,普照有情,眾生得大利益。
 
諸位同參!我們自己修行的成果,修到境界如何?可以考驗自己一下,相信在你參悟『無心』當中,你走到廁所的時候,一旦聞到臭氣,那時馬上嫌廁所不清淨太臭了,心生出來了,怎麼能說『無心』呢?當你走到大殿看見韋馱菩薩莊嚴法相,你的心即時分別說韋馱菩薩很莊嚴啊!又生心了,怎麼能說『無心』呢?當你走到廚房時,鼻子聞到菜的香味,心裏即時想到要吃飯,肚子餓了,心又動念頭了,怎麼能說『無心』呢?就這樣無限的起心動念,分別外面的境界,沒有迴光反照,怎麼能夠開悟呢?由此可知學佛不光是談理論而已,更須要有實踐的功夫,所以禪師修行精進的風範,實在就是我們的好榜樣,不愧是人天導師。
 
諸位同參!我們在六道輪迴,受盡無量的苦痛,其原因何在?又為什麼不能開悟證果?找出原因出來,同參們!我們所以不能脫離輪迴,不能開悟佛性,根本原因在於未見佛性,未見佛性之前,所用的都是染污妄想心,一舉一動都染於五欲六塵,故有輪迴之苦,以染心為人處事,因此有苦有樂,所以這染污妄想心是生死的根本,由於染心障礙清淨佛性,使得清淨佛性不能彰顯,那麼開悟就因此格格不入了。涅槃經云:『見佛性不名眾生,不見佛性是名眾生。』因此我們可以肯定而說,證果與不證果在於見佛性與不見佛性,見佛性的人,我們可稱為悟道的聖者,或者稱為見性道人;未見佛性的人,就稱之為眾生,眾生與聖人的差別要問是否有見佛性?不見佛性的人,過去無量無邊的業障不得消滅,見性的人,如太陽在虛空普照霜雪,霜雪不得不溶化,又如積草木如須彌山那麼高,只要用一星之火即可燃盡,業障如草木,見性如火,火能燃盡一切草木,見性者以智慧之火,可斷除一切業障煩惱。我們在修行的過程,重心點目標在於見佛性以求悟道,這是學佛者的理想與歸宿,千經萬論唯獨說一心,此一心是凡夫與聖人的關鍵,諸佛菩薩無非勸化眾生都要悟入此一心,三藏十二部經典亦不離此一心,三聚淨戒不離此一心,三十七道品不離此一心,六度萬行不離此一心,四無量心不離此一心,四聖諦不離此一心,十二因緣法不離此一心,一心能成就無量法,無量法不離此一心,一心法與無量法本來不二法,不一不異,不增不減,不生不滅,入此中道解脫法,可說不可思議。惟佛與佛乃能究竟了知,凡夫如聾如啞;聲聞、緣覺、菩薩盡未來劫,欲測一心法,無有是處。
 
諸位同參!此一心法難思難議,非凡夫知見所能測知,亦非三乘聖者的神通智慧所能知見,此一心法亦稱為真如,亦稱為一真法界,亦稱為實相本體,亦稱為清淨心,亦稱為妙覺,亦稱為佛性,異名同義,那麼什麼是佛性呢?佛性要如何才能見呢?同參們!菩薩戒云:『戒光非青、黃、赤、白、黑,非色非心,非有非無,非因果法,是諸佛之本源,行菩薩道之根本。』戒光就是佛性的本體,就是我們的佛性,佛性非長短、非顏色、非方圓、非四方形、非方所、非科學所能證明,既然不是用顏色,用因果法,形態等等所能表達,也無法捉摸,看不見佛性,無法稱量幾公斤!但是見了佛性的聖者,他的一切日常生活都是佛性無邊的妙用,見佛性者,生活起居都是佛性的流露,一點一滴的舉止動作,無非是佛性之用,挑柴運水不離佛性,吃飯走路不離佛性,談話說笑不離佛性,運動跑步不離佛性,行、住、坐臥當下就是佛性的作用,佛性一旦離開了身體,那麼身體當下就停止作刖了,如同行屍走肉,麻木不仁,眾生迷了佛性不能覺悟,因此就要流浪三界之苦。眾生從來沒有明心見性,迷了佛性,不能說沒有佛性,如同瞎子不見太陽,因此就否認太陽的存在,這不是瞎子的否定太陽就因此沒有了,而是否定與不否定太陽亦然在虛空中懸掛著,愚痴的眾生因為從來都沒有開悟見性過,因而一口咬定說沒有佛性,這決對不是因為眾生的否定,而佛性就不存在了,如同瞎子不見太陽而說太陽不存在一樣,這種愚痴的謬論實在讓智者所憐愍!所同情!
 
諸位同參們!一代如來聖教,當下要我們肯定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佛不二,可惜眾生不明心不見性,因此沒有勇氣當下承擔此心是佛的事實,猶豫不決,眾生心裏還想心外求法來悟道,心外求法要悟道是外道,如是心外求法,累生累劫欲得悟道,永無悟道之日,這話怎麼說呢?因為當下這顆心就是道,道就是心,離開心那裏有道!離開道那裏有心!離開心要追求悟道,一輩子乃至盡未來際,永遠找不到道,要找到道除非太陽從西邊上昇,由東方落日,原因何在呢?要明白啊!心即是道,道即是心,心與道本是一體,法不離自性,自性不離法,那想要開悟佛性的人,何用心外求法呢?當下契悟本心,不用求法,心即是法,法即是心,心能生萬法,萬法不離一心。此一心乃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共修共證,一天二十四小時當中,行、住、坐、臥都是心之用,此心妙用盡虛空,遍法界,無染無著,無拘無束,法法不相礙,來去無所障礙,能作幻化佛事,作水月道場,轉大法*,度化無量眾生,能夠隨順願行縱橫而得自在。
 
諸位同參!請大家把眼晴閉上,我要諸位能會達本性,見自本性,請把眼睛閉上,耳朵靜靜的聽著:過去已曾過去,過去一段美景已經過去,不要去想他,未來之事還未到,不要盼望將來如何!把心收回來,不要想它,現在每一個心念都停留不住,念念生滅,不要任意生心動念,當下保持『無心』的狀態,千萬不要想說,昨天你布施一百萬給佛寺蓋大殿,功德可能很大;也不要想說,我以前曾經有殺人、殺雞、殺畜生,罪過可能很深重,而心生恐怖。當下保持『無心』狀態,不思善、不思惡...(此時大眾眼睛皆閉上,大殿一片寂靜,沒有任何聲音,隔一分鐘後大眾只聽到撫尺拍桌面三聲)。隔兩分鐘之後,師曰:大家把眼睛張開,我現在要問你們的話,而你們要老實回答,剛才我要大家閉上眼睛保持無心,不思善不思惡,然後隔一分鐘後,我拍桌面三聲,請問諸位是否有聽到三聲?弟子曰:『有。』師曰:『誰在聽?』弟子曰:『佛性在聽。』師曰:『佛性是什麼?』弟子曰:『無形無相。』師曰:『無形無相如何能聽?』弟子曰:『聽者無聽相,當下相會而已!』師曰:『善哉!善哉!本性之妙不即不離亦如是。』諸位同參們要了解啊!當下能聽的東西,就是你們的本來面目,佛性是也,你們在不思善、不思惡的當下就是無心狀態,你們也不用刻意的聽這聲音,這聲音你就自然能聽得到,這就是佛性有覺性之妙,覺性之妙難思議。比喻說:有一面鏡子放在桌上,當你走過鏡面之後,就有很多學問在裏頭,第一你走過鏡面當時,鏡面不會生起能照人之意,如如不動,但是當下又能普照作用,這就是鏡子不可思議的第一點。第二當你走過鏡面的時候,鏡面它不會生起對你有愛慕而留你,當下如如不動,這就是鏡子的功夫。我們的佛性也是這麼微妙難思議。我們勇猛精進學佛,經過累生累劫,拋頭顱灑熱血,聞法忘軀,其最終目的也就是為了要見此佛性,開悟此佛性,從今天起,你們要以能聽的自性作為你們修行的主宰。切記!切記!
 
諸位同參!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此時大眾默然寂靜,唯有大迦葉破顏微笑,世尊於是開口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今咐囑迦葉』。由此我們可以明白,迦葉尊者的破顏微笑,當下與世尊以心會心,不落入語言文字,默契而已!大眾默然無知,此心之微妙真不可思議,一定要根機因緣成熟,才能達到以心會心的境界。我可以問問諸位:如果世尊真的在你眼前,同時也拿著一朵花在虛空中一搖動,那時候你們也會破顏微笑嗎?我看你們不但笑不出來,而且愣住了,覺得莫明其妙,為何世尊拈花示眾呢?再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如果世尊手拿著一朵鮮花,此時世尊先破顏微笑,你們這時候笑得出來嗎?我相信你們不容易笑得出來,就算是笑得出來,或許是傻笑!這話怎麼講呢?就是你們尚未證悟無上心法,那麼憑什麼來會通世尊的心意呢?大般若經云:『若滿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如舍利弗,目犍連等智慧,欲比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智慧,百分不及一,千分百千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由此可知菩薩的智慧已經不可思議了,何況人天導師、佛、世尊呢?華嚴經又云:『佛一毛孔諸功德,世間共度不能了。』佛的境界不是三界眾生所能測知,也不是聲聞、緣覺、菩薩三乘人所能會通,佛的境界甚深至甚深!佛的境界是每位學佛者的最終目的,是九法界有情的歸宿,佛的境界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一真法界、真妯、佛性、妙覺、實相,本來面目正是,修行者能悟入此佛性,見此佛性,成就佛性,圓滿佛性,那與十方諸佛境界正等無異。
 
諸位同參!十方諸佛無非要令眾生悟入佛性,菩薩摩訶薩也是要我們證入佛性,歷代祖師大德也要我們見自佛性,此佛性是學佛者證悟的對象,千萬不可本末顛倒,分崩離析,肯定佛性是我們的主人,我們從年幼開始長大,一直到成人,都未曾與我們的主人(佛性)做過真正的朋友,沒有相遇過,沒有見面過,你不認識他,他也不認識你,彼此各分東西,我行我素,縱然相遇,也不識面,這不是很可憐嗎?不是很不值得嗎?怪不得歷代祖師不能明心見性,懺悔哀傷,嚎哭涕淚,甚至懺悔得七孔流血,痛恨業障深重,離聖遙遠,福慧淺薄,因此古德訓言常云:『佛在世時我沉淪,今得人身佛滅度,懺悔此身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祖師們修行的風範,是值得我們步入其境的。在修行的過程,我們也時常喊著口號說:『生死大事未辦,心不安。』這句話實在深深的說穿修行者的重心點,什麼叫做生死大事呢?就是開悟本性,開悟本性就是生死已辦,未開悟本性就是生死未辦,既然未開悟本性那麼心怎麼能夠安定下來呢?心決定是熱烘烘的,有如心猿意馬一般的急躁,這是每一位學佛者的心裏所必備的根本觀念,千千萬萬要牢記在心裏,大前題要緊,不要跟自己的生死開玩笑,也不要跟自己的生死捉迷藏,要緊緊的扣住生死關卡——開悟本性,還我本來面目。
 
同參們!當下你的那一念清淨無染心,就是你的本來面目,不用外求,越求離本性越遠,累生累劫也找不到自家本性,什麼叫做一念清淨無染呢?就是清清楚楚的明白外境五欲六塵,而心不染著其境,心到任何處所,能起無邊的作用,但不染著任何處所,使本心清淨無染,是名一念清淨無染。眼識看見五欲心不動,則眼識清淨無染;耳識聞到外面聲音而不動,則耳識清淨無染;鼻識嗅到香臭而不生喜厭,則鼻識清淨無染;舌識嚐到酸甜苦辣而不生欣惡,則舌識清淨無染;身識接觸到粗細不生戀慕與捨棄,則身識清淨無染;心意識與法空性相應,則意識清淨無染;但使六識出六門不染六塵境界,如是修證者,必得道果。
 
諸位同參!雖然說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六種識,其實六識都共同一識,此一識按照它的功用界限而有差別,因此分為六識,此六識彼此相通,一識若通了,其它五識也都通了,所謂:六識不離一識,一識不離六識,一識與六識不一不異。此六識在六根門頭出入,在五欲六塵當中無染無雜,了知一切法幻化空性,與空性相應,能夠來來去去無所障礙,那麼當下自性解脫,能於三界往返而得自在,華嚴經云:『不離世間,不著世間,行世無障礙,如風遊虛空。』所以說悟了此一心念,清清楚楚,見自本性,了了見,了了知,念念見,念念知,此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此一念心迷時,佛是眾生。所以我們要明白,心裏所起的一切善惡心念都不離此一心,此心能上天堂下地獄,此心能成就佛道,此心能生人間,也能下三惡道,那麼我們在修行的當中,為什麼不悟此自家本性,頓見真如呢?當下若能頓見真如本性,剎那間即超三界,與十方諸佛同一鼻孔出氣。
 
諸位同參!我們已經知道每一個動念都是佛性之用,那麼如何才能保持佛性清淨無染呢?下面就要說到這個問題了,要保持佛性清淨無染的對治法是什麼呢?就是要有『覺性不斷』的實際功夫,何謂『覺性不斷?』覺者佛也,所以覺性也叫做佛性,覺性的反面叫做迷性,我們從無始劫以來從未覺悟本性,都是迷了本性,那麼何謂『覺性不斷』呢?就是佛性光明自在,無染無雜,能夠保持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如此,過去已解脫,現在解脫,未來解脫,佛性是永遠光明,而且壽命無量,能夠如是永恒不變,這就是『覺性不斷。』學佛的人能夠稟持著『覺性不斷』的宗旨而用功辦道,開悟真如本性就有個期日可言,假使修行者不用『覺性不斷』作為修道的法門,那會永遠處於黑暗的窠臼裏,誰也幫不上忙,佛菩薩欲救不能,因此累生累劫迷於佛性,無有出期之日。
 
『覺性不斷』,舉個例子說:當一位聰明又可愛的女人在你的面前走過,長得清秀漂亮,阿娜多姿,千嬌百媚,令人心生歡喜,這個時候你的佛性能夠當下安然無恙,沒有愛染心,如如不動,這就是覺性不斷的功夫,沒有因此而異想紛飛;當你在這佛堂聽聞佛法的時候,內心沒有任何的雜念妄想,純粹一直心,這叫做覺性不斷,心能自在故;當你看到別人的錢財滿堂,心沒有動搖,沒有起貪心之念,如如不動,叫做覺性不斷;當你看見別人比你更有才華,條件比你好,學問道德比你高,你的心不生嫉妒心,能當下如如不動,叫做覺性不斷;當你走到大雄寶殿的時候,你能恭敬的頂禮三寶,誠於中,形於外,如如不動,叫做覺性不斷;當施主布施錢財給出家眾的時候,出家眾的心裏不生起歡喜心,本性如如不動,叫做覺性不斷。像這樣當下『覺性不斷』,就是中道解脫法,不二法門。能夠面對種種一切境界,本性能夠不被境界所染污,與法空性相應,自性如如,當下很俐落的解脫,不隔毫端。華嚴經云:『若能了達諸法性,普於三世無所著。』絕對不是逃避境界,不敢面對境界,如果逃避境界以安心,是永遠無法成就本性而得自在的,最多也只是一時的避境來安心而已,一日一境界再度出現的時候,心裏矛盾又浮現了,繼續染污外境,解脫何時才能了結呢?因此我們要明白,覺性不斷的意思,是遇境而心無染無雜,當下與法性相應,自性如如不動,自在解脫。
 
『覺性不斷!』這境界如何呢?就是佛法所講的『不即不離』中道法,不二法門,諸位聽清楚,什麼叫做『不即不離』?就是面對五欲六塵的境界,心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含糊,但是心又不會染污五欲六塵的境界,這就是『不即不離』的中道解脫法。心不染污五欲六塵,本性光明而能自在,這叫做不即;心對五欲六塵清楚明白,不含糊,這叫做不離。舉個例子說:當你手中握著一隻小雞的時候,你不能把小雞握得太緊,因為握得太緊會把小雞捏死,但是也不能把小雞放鬆了,一旦放鬆了它,小雞就逃跑了,由這個例子我們可以意會得出不即不離的含意,握著小雞令不逃逸叫做不離,但是不敢完全把小雞放了,因為小雞會逃跑,這叫不即。佛門弟子學佛能適當體悟這『不即不離』的中道解脫法,當下與道相應。所以說解脫的本質,是不能離開五欲六塵的境界,而是面對五欲六塵的境界,而達到本性對境不生染污心,而自性安住在不生不滅的法性當中。假使現生當中沒有解脫,對五欲六塵還是念念不捨,感情豐富,名譽心重,寧願做錢財的奴隸者,那麼百年命終也是照樣沒有解脫,照樣受五欲六塵的支配,心亦然念念五欲六塵,隨欲望的業力流轉,因此又要受生死輪迴之苦了。
 
諸位同參們!剛才說過『覺性不斷』的意義,現在要說什麼叫做『覺性斷了!』諸位要明白啊!覺性一旦斷了那就苦惱啦!舉個例子來說:你昨天被人惡性的倒會,你的心痛苦的不得了,每日都想著它:一百萬的會錢,一百萬的會錢,不能夠以理智解決它,心動了,覺性斷啦!你今天來這裏聽聞佛法,不能夠此時此刻安住在這裏聽聞佛法,你的心即時想到家裏的瓦斯爐沒有關閉,心跑回家了,但是身體留在大殿裏,心不在焉,覺性斷啦!當你被人莫明其妙的挨罵一番,你氣得暴跳如雷,怒髮衝冠,甚至於還他一口心動啦!覺性斷啦!當你眼前有一位很美麗的女人走過,身材阿娜多姿,美如仙女,如花似玉,千嬌百媚,此時你看了之後,心裏起了愛戀之心,心裏跳動如打鼓一般,渾身不舒服,神識顛倒,心作不了主,覺性斷啦!假設有施主布施一百元給我,我可以心不動,再加一千元供養師父,我的心如如不動,再加一萬元供養師父,我的心如如不動,再加十萬元供養師父,我的心如如不動,再加一百萬元供養師父,我的心亦然如如不動,再加一千萬元供養師父,這一下子,要考慮考慮看看哦!一千萬元呢!一千萬元不是小數目,我和尚窮得半死,目前住在竹林寺是暫時向別人借來住的,一千萬元可以蓋個小佛寺啦!好!一千萬元趕快把它收起來,得來不易,如果一千萬元要化緣的話,募款不知道要化多少年呢?心裏在這種情況之下,由微細的念頭,漸漸的累積成大念頭,一千萬元還不錯嘛!因此心動啦!不但動啦!而且大動特動,如同初級的颱風演變成超級的颱風,諸位呀!我的心動啦!這叫做覺性斷了,自己要懺悔,用功加行了!當你看到別人比你更有才華,條件比你好,說話辯才無礙,學問道德比你高深,這時候你心裏難過,內心生起了嫉妒心,真不是滋味而且又無奈,這就是心動了,覺性斷啦!還有一種人,過去有賭博、喝酒、好色、爭風頭的習氣,如今學了佛法,已經下了很大的決心,要全部革除這些惡習,在太太面前也好,在丈夫的面前也好,在佛菩薩的面前也好,立誓發願:弟子某某從今天之後痛改前非,脫胎換骨,浪子回頭,改邪歸正,從新做人,挑柴賣菜,做個正人君子,懺除過去的無知,今後永不再犯,口號都念完了,很虔誠的改過自新,日子一天過一天,一旦有因緣再遇上賭博、喝酒、好色、爭風頭的習氣,這時候提起正知正見,不想去犯那些惡習,內心壓抑了若干日,但是心裏不斷的掙扎衝刺,結果禁止不了業力的考驗,身不由已的又犯了那些毛病,然後搥胸哭泣,懊悔叫無奈!無奈又能奈何呢?就這樣的定力把持不住,心又動啦!覺性斷啦!
 
諸位同參!『心地法門』的宗旨:在闡明眾生的心就是佛,佛就是心,離心無佛,離佛無心,心佛不二,肯定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顆心,此一顆心就是佛性,是我們的主人,從無量劫以來就迷失了主人(佛性),今天有緣能與諸位談『心地法門』,就是要單刀直入,指明你們也同樣有個不生不滅的佛性,此佛性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佛性正等無異,請諸位不用驚慌!不用畏懼!要當下承擔這佛性是你本來的面目,依此佛性而修證,終究必成佛道,轉大法*,利益眾生。眾生不能成就佛道,其根本原因何在?其原因在不認識佛性,不明佛性,忽略佛性,捨離佛性,不用佛性,甚至於用佛性而不知佛性,致使本末顛倒,因此想要明心見性,開悟佛性,遙遙無期。這也就是我所要講『心地法門』的根本原因,因為修行的過程有無量法門,每一個法門都是要讓眾生導歸佛道,成就菩提,那麼每一個法門都是應眾生的根機而逗教的,只要眾生能夠相應得機,那就是無上法門,同時能疾速入解脫門,因而成就佛道。同樣的理由,如果這個法門不適合你來修行,縱然它是無上法門給你修行,也會變成無上毒藥,因為你的根機與法門不相應,證果是談不上的,我看心裏不起煩惱就不錯了。
 
比喻說:你喜歡吃西瓜,但是別人拿苦瓜給你吃,你不但不喜歡吃苦瓜,而且心裏就馬上生煩惱了;你喜歡看國語片的電影,但是你的朋友硬要你一同看西洋片的電影,你不但不喜歡看西洋片的電影,而且在戲院想睡覺,心生苦惱;你喜歡跑步運動,但是你的朋友硬要你去打網球,這時候你的心不但不相應,而且很不愉快,不把網球拍折斷就很不錯啦!這些問題就是不相應法,不相應的,不喜歡的,你勉強要去做它,往往事情無法如意,甚至於身心搞壞啦!世間上的事情是如此,出世間的事情也是如此,因為眾生的根機福慧淺薄,道心不堅固,所以須要能適應自己修行的法門,要入解脫法門才能產生實際的效果,順手得利,迎刃而解。所以說:『修行無別修,只要識路途,路途一旦明,生死一起休。』這是一個很好的明訓,所以修行者對解脫之道要看得準,要契合自己的根器,不可盲修瞎鍊,不然是會越修行越離譜,與佛道的本質越脫節越遠,證果的希望不但沒有,而且帶來許多麻煩,增加了更多的生死因種。
 
同參們!一切時中,一切處所,都是我們本性的作用,也就是佛性的作用,此心就是佛,離開此心想要證成菩提,無有是處。眾生顯倒,不覺不知當下自心就是佛,若是知道自心是佛,不應該離開自心向外找佛,佛不能度佛,將自己的心找佛,這是不明白自心是佛。當下要找佛,須要見自本性,見性即是佛。若不見性的話,想要見佛累生累劫見不了佛。若在修行的過程當中,自己不能見性,應該參訪善知識,早日了卻生死根本,見自本性。佛門四眾弟子學盡了三藏十二部經典,乃至成為佛學博士,假使沒有見性的話,也免不了生死輪迴,在三界受無量的苦難,永無出期。甚至能誦讀經典流利自在,講經說法能夠大開圓解,總是未開悟見性,都是與生死毫無相干,欲得脫離三界之苦,無有是處。若是要找佛,那麼需要當下見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由自在的人,也是無事道人。若是沒有見性,一生當中茫茫渺渺,向外追求一切佛,始終找不到佛,此時需要找善知識開示,令心會解,生死大事不得空過,自欺欺人無益。
 
見性即是佛,不見性即是眾生,假使離開眾生性,另外有佛性可得,無有是處。當下眾生性就是佛性,性外無佛,佛即是性。若是覺悟了之後,當下的性就是佛,佛就是性,性佛不二。眾生還沒有明心見性的時候,性不是佛,佛不是性,性佛是二。眾生不信自心即是佛,因此以為佛是自然佛,天生佛,這是眾生犯了嚴重的錯誤知見,永遠障礙自己的開悟,把性與佛隔開分為二,眾生因此與佛道無緣。
 
諸位同參!若不見性而得成佛道者,無有是處。佛與眾生的差別是問有見性與無見性而已!見性是佛,不見性是眾生,假使沒有見自本性,而說能成就佛道,是絕對不可能的。諸位要明白,我們當下的一念心就是佛性,心量廣大,應用無窮,心有種種妙用,如眼能見色,耳能聞聲,鼻能嗅香,舌能知味,乃至施為動作都是自心之用,一切時中,語默動靜都是自心,此自心就是佛性,一舉手一抬頭,無非是佛性妙用,何必離此佛性妙用,另外要再找佛性,那豈不是捨本逐末嗎?忘了自己就是佛,那永遠也找不到佛,成不了佛,愚昧得令智者所憐愍!
 
諸位呀!當下肯定的承擔這佛性的事實,一舉手一抬頭是佛性妙用,語默動靜是佛性妙用,挑柴運水是佛性妙用,不要鑽牛角尖,不要心外求佛,不要頭上安頭,當下的肯定,默契即可會得佛性,十方諸佛只是默契會得佛性而已!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諸佛都是同樣會悟此心,前佛後佛現在佛只傳此心,除了這心以外,實在沒有佛可得,顛倒無知的眾生,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心就是佛,一生當中拚命向外追求一切佛,不能迴光反照,欲得見性,無有是處。自印度二十七祖只是一代一代遞傳心印,達摩祖師來到中國也同樣傳頓教大乘法,就是即心是佛,十方三世諸佛共指此心是佛,離此心而向外追求一切法,都是外道。心地法門就是開明當下即心是佛,即佛是心,心佛不二,切記!切記!
 
諸位同參!離一切相,眾生與諸佛更無差別。假使能夠當下無心便是究竟,學道的人若不直下無心,累生累劫修行終不成道。此無心之心乃離一切雜思妄想,具足一切法,一切法不離此一心,絕諸思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猶如空中飛鳥,不留痕跡於虛空中。此心是本源,蠢動含靈,與諸佛菩薩同一體性,在本性佛上,實在無有任何妄想塵埃,虛通寂靜,清淨覺性,明妙安樂而已!需要深切親自悟入,悟入無心,無心當下圓滿具足,更無所欠,縱然無量劫以來精進參悟,乃至一念心的悟證,也只是證悟本性就是佛。一旦證悟到真如本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只是迷悟而有差別。
 
凡夫性與佛性本來是同一性,平等無二,無有高下,是名菩提。十方諸佛證到真如本性,實在沒有得到什麼,只是默契本性而已!金剛經云:『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證悟真如本性,了悟本性空寂,無法可得;金剛經又云:『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佛證悟到真如本性,本性空性,無形無相,不可見不可捉摸,可是真如本性卻能起無量無邊的妙用,這是真如本性的空有無礙中道法。真如本性無形無相,本性空寂不思議,所以說無實;真如本性雖然空寂無形無相,卻能由空寂的本性起無量無邊的妙用,所以說不虛。這就是告訴我們,證悟到真如本性不思議境界,表明本性非空非有,是空是有,空有無礙中道解脫門的境界,正當如是,更無別法。
 
諸位要明白,修行能當下無心,了知自性空寂,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當下即是。大般若經云:『莫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非可貪者,所以者何?諸法自性空故。』那麼真如本體自然顯現,猶如虛空中的黑雲消散,太陽亦然懸掛虛空,能遍照十方,無所障礙。可惜眾生不能當下無心,都是起心動念,妄想紛飛,制止不了,隨妄想漂流,無有定處。不如當下無心,無心便是本心。學佛的人迷失了自己的佛性,不認識佛性,拚命向外面世界追求,始終不能得悟,不如當下無心,無能無所,不動妄念,便證菩提。若證道的時候,只是證本心佛,所以佛說: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實無所得,無實無虛,故學道的人,當下無心默契而已。
 
諸位同參!你們自己都有個佛性,終日瞬目施為動作,而自己完全不知道,本性在任何處所,面臨五欲六塵而本性不染境生心,自性自如,了了見性,了了見本心,只是不住一切處,不染一切處,此本心即是佛心、解脫心、菩提心,證無生法忍。見一切五欲六塵時,心不起染污念,不起愛憎心,見境不生心,即名見無所見,與佛眼無異。
 
學道者能面對五欲六塵而心不受,對境界明明了了,而不生一切心,本心永寂如空,畢竟清淨,定慧等持,自然解脫無礙,即入涅槃,無生法忍,不二法,一行三昧。佛性就是我們每個人的心地,自己的心地就是佛性,每天都生活在自己的佛性圈子內,自己卻不知不覺,因此不斷的在找佛性,找得頭暈腦脹,如果這樣找下去,找遍了三千大千世界,如是累生累劫,而想要找到佛性,這是不可能的事,為什麼呢?因為當下你能找的自性,就是你所要找的對象,也就是你所要開悟的歸宿,是你的本來面目,佛性正是。你卻很狠心的背離它,那怎麼能夠找得到佛性呢?豈不是拋棄了本有的自家珍寶,又想尋找珍寶,會讓智者所同情,所憐愍!
 
唐朝有一位慧海禪師,初次參訪馬祖禪師,馬祖禪師說:『你來到我這裏有什麼事?沒有事不會來,既然來就是有事而來!』慧海禪師說:『我是為求佛法而來。』馬祖禪師說:『我這裏一物也無,什麼東西都沒有,你來這裏想求什麼佛法?你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求什麼佛法?』慧海禪師說:『這麼說的話,請問禪師:什麼是慧海的自家寶藏?那個是我慧海的本來面目?』馬祖禪師說:『現在在問我的那個東西就是你的寶藏,一切具足,何必向外追求呢?』在此時此刻,慧海禪師被馬祖禪師一問一答,一答一問,有如晴天霹靂,大雷一響,驚醒自己,肯定了自己,慧海禪師於言下大悟,當下見自本性,肯定自心即佛。於是踴躍禮謝馬祖禪師,從此之後跟隨馬祖禪師侍奉六年,慧海禪師被馬祖禪師印證之後,行住坐臥不離本性,從本性處下功夫,成熟本性,莊嚴本性。諸位要明白!十方諸佛來人間,都是要我們能夠見本性,悟本性,成熟本性,遠離生死輪迴;諸大菩薩示現人間,也是要讓眾生能夠悟此本性,成熟本性,遠離生死輪迴;歷代祖師大德,也同樣的苦口婆心,要喚醒我們這群迷失的眾生,能夠見達本性,成熟本性,遠離生死輪迴。
 
諸位同參!若見性的人,稱之為佛。認識佛的人,才能堅定信心而入佛道,永不退轉,佛其實離我們不遠,而我們卻離佛很遠,我們離佛的遠與近,只在認識佛與不認識佛而已!假使認識自心就是佛,那佛豈不是沒有離開你嗎?你就是佛嘛!怎麼那麼客氣呢?當下的一心念就是你的本性佛,如是肯定的話,佛不遠人。假如你不認識自心,那麼佛就離你十萬八千里了,因為你不認識佛,佛在你心中作,而自己不認識佛,佛與你無緣,那豈不是人遠佛嗎?
 
諸位同參!修行者,每一刻、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念、每一剎那,都要扣住你那一心念就是佛,就是你的自家寶藏,就是你的本來面目,就是你的本來佛性,從今天起,你們就依此佛性而修證,莊嚴佛性,圓滿佛性。迷了佛性的人,拚命的向文字中追求鑽研,整個腦袋都是三藏十二部經教,講經說法辯才無礙,乃至天女為此人散花,天樂鳴空讚歎說法者,若是說法者未見本性,還是生死凡夫一位。悟了佛性的人,知道向本性而覺悟,了達本性空寂無心相,此空寂無相心,具足無量性功德,舉止運動皆是佛性用,此佛性用就是汝本性。悟者日用無生,離生法不可說無生法,觸目無生,逢緣無礙,知一切法、即心自性。迷了佛性的人,就像是有眼睛的瞎子,天天都在看形形色色的花花世界,而不知是佛性在看;也像有耳朵的聾子,天天都在聽別人講話,聽輕音樂,而不知佛性在聽;也像是有鼻子的病患者,患了鼻炎的人,天天嗅香卻不知香一樣,佛性在功用,自己不知不覺,因此迷了自己佛性的功用。佛性那麼天真的在你六根門頭整天出出入入,忙東又忙西的,為你做了很多事情,完全沒有領薪水的為你服務,與你最貼身,在你左右,可惜你卻絲毫不認識它,它不認識你,彼此不認識,但是又天天在一起,總是永遠無法相逢,這是眾生不見佛性的可憐可悲之處!世間上沒有比這種情形更傷心的事,最傷心徹骨的事,就是與佛性相見而不相識。有慧根的人,明白這道理之後,不知道要哭呢?還是要笑的好呢?或者哭笑一起來!
 
諸位同參們!你們天天與佛性長相左右,因而不知道佛性就是你的本心,從無量生死劫以後,都是迷了佛性,不明佛性,捨離佛性,因此流浪生死,這就是迷了佛性的果報,才受了那麼長久的冤枉輪迴,受苦無量,你們覺得生死輪迴之苦好不好玩?有弟子答:『不好玩!』既然不好玩,就一心一意的為明心見性而努力辦道,早日解決輪迴無常之苦。我再問問諸位:『你們天天與佛性在一起共生共死,不認識佛性,因此受輪迴無常之苦,傷心得痛苦萬千,請問你們要哭呢?還是要笑好呢?』有弟子回答:『哭不出來,也笑不出來,哭與笑更不能同時出聲。』我告訴你們:『哭出來有病,不哭也是病,笑出來有病,不笑也是病,哭笑都是病。』弟子說:『如何是好!』諸位同參!哭是佛性哭,笑是佛性笑,哭笑不離佛性,佛性為什麼要哭!佛性為什麼要笑呢?笑是笑佛,哭是哭佛,世上沒有哭佛,也沒有笑佛,當下能哭的東西,是你的本來面目,當下能笑的東西,就是你的清淨自性,清淨自性何用哭!何用笑!自心哭自心笑不離一心!當知哭法與笑法無自性空,幻化了不可得,與法空性相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當下即是,若是如此,諸佛讚歎,諸大菩薩護持,龍天共喜,鬼神庇護。
 
諸位同參!見即是性,無性不能見,當下的見是佛性,無佛性如何能見!眼晴只是助緣工具,是佛性分別而認識外界,因此才說無性不能見,既然能見,能見就是性見。下面要說修行如何修?如何修才能得解脫?諸位聽清楚,當下莫染污自性,就是修行。修行不要染污自性,能夠這樣持續而修證,任憑你流浪三界,上至天堂下至地獄,跑遍大千世界,只這麼莫染污自性,修行者要達到莫染污自性,要下很大的功行與漫長的歲月,不是輕而易舉的事,非要下很大的勇氣與毅力不可,終了才能達到不染污自性,圓滿自性。
 
僅僅六根當中的眼睛就很難修成就,比喻說:當你走到街頭,眼睛看過去,呈現在你眼前的夜景,是另人迷惑的花花世界,如同萬花筒一般,千奇百怪的花樣都有,有吃的、有穿的、有喝酒的、有玩的、有賭博的、有美女、有歌舞夜總會,淫蕩四溢的花街柳巷,你看了清楚明目之後,你能自性不染污嗎?能自性無染而自在嗎?你可以自己為自己打分數,看看是否能及格?諸位呀!及格的標準是心不動搖,知一切法幻化空性,了不可得,心不染污外境。假使是六十分的話,也照樣是不及格,這不是國家機關考試,也不是大專聯考,也不是學校的考試一般,因為六十分還未滿一百分,以學佛的人來說,要達到不會被花花世界所迷惑,心能縱橫自在,心不染污五欲六塵,一定要滿一百分,唯有佛的境界才能滿一百分;菩薩、緣覺、阿羅漢們還有微細的無明煩惱尚未斷盡,既然是這樣子的話,那麼我們是一位十足的生死凡夫,能夠在夜景五花八門的世界,能不染污自性嗎?心能作主嗎?就算是不起心動念的話,那只是粗的念頭不起,而微細的念頭不斷的生起分別外境,我們不知不覺而已!由微細念頭慢慢轉變為粗的念頭,最後生心動念了,引發我們去造業,又要受無量苦難了。追求原因,就是我們的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都尚未斷盡,說不會染污自性的人,此人是大妄語者,自欺欺人,罪過!罪過!
 
所以說,僅僅一對的眼睛就夠我們受不了,就讓我們造了無量無邊的業障,又何況還有耳、鼻、舌、身、意等五根呢?五根一旦有機會,都同樣會造業的,假使五根也參與造業的行列,這一下子,造業層層倍增,一旦果報來臨,此人不發瘋也得發狂,成為癡人,世間上不是有很多人,因造業深重,而帶來發瘋發狂,成為癡人,到處不是可以看得到嗎?諸位冷靜想想看,這樣值得嗎?有意義嗎?人生意義就這麼輕易的一筆勾銷了它嗎?牢記!牢記!
 
諸位同參!淫欲是生死的根本,是輪迴的原動力,是障礙佛道的病本,眾生在六道輪迴,根本的原動力就是情欲所牽纏,眾生要上昇與墮落,都被情欲所束縛而不得自在;鳩摩羅什舊譯的譯為眾生,玄奘大師新譯的譯為有情,凡夫在三界流浪生死,都是以情欲為伴侶,以情欲為歸宿,以情欲為生活的資糧,以情欲為精神的寄托處,以情欲為人生的規範,所以眾生又翻譯為有情,因此可見有情不能沒有情欲,沒有情欲不是有情,那麼有情一旦沒有情欲的話,生死當下就解脫啦!輪迴就消除啦!無奈的就是有情都是以情欲過活,如膠如漆,越粘越深,難以自拔,有情假使一旦失去了情欲,就像失去了生命一樣,生活沒有方向,失去了依靠,茫然失措,身心覺得乏昧,失去了情欲比死更痛苦,真是要他的老命,可見有情就是以情欲為生活,以情欲為命。如果沒有善知識的指導引發,是永遠要受情欲的支配而帶來輪迴的。
 
諸位同參們!情欲是不清淨的,情欲是束縛的,情欲是黑暗的,情欲是暫時的欲樂,情欲是痛苦的,情欲是靠不住的,情欲是多變化的,情欲是輪迴的,情欲是自私的,情欲是染污的,情欲是佔有的,情欲是美中不足的,情欲是無常的,情欲是幻化不實際的,情欲不是永恒不變的,情欲的缺陷數不盡,說不完,可惜眾生沒有智慧透視情欲的真相,因此對情欲充滿了好奇心,產生強烈的迷惑好感,就想去嘗試它,品嘗它,結果粘住了情欲,欲拔不能,眾生為了情欲,因而造了無量的業障,自食其果,如人挖陷阱,不料自陷其阱。四十二章經云:『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情欲的生活過習慣了,自以為情欲生活是正當的,是合法的,是名符其實的,就這樣被情欲所束縛而不自知。眾生最可憐的事,莫過於被情欲所支配,因而動盪不已!心神不能安寧,為了情欲鬧風波,為了情欲傾家盪產,為了情欲走法院訴訟,為了情欲拿刀槍互相砍殺,為了情欲家破人亡,鬧婚變,情欲的缺陷是累累的,諸位呀!情欲重的人是無法與佛法相應的;感情越重生死就越深;感情豐富的人,處處留情,處處生死;感情重的人是無法解脫生死的,與佛法尚有一段距離。
 
諸位同參!若想要得到情欲解脫的話,非從情欲下手不可,如何下手呢?就是以智慧來淨化情欲,化情欲為大慈大悲。慈的意思是要給予眾生快樂,悲是要拔眾生的苦難。比方觀世音菩薩,在眾生的心目中,是一位具有相當濃厚宗教情操的聖人,他所表現的行為價值,是眾生有目共睹的,所謂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能夠為眾生解決一切苦厄,對眾生是平等的普度,不分種族貴賤,皮膚不分黃、白、紅、黑一律平等拔救,到處尋聲救苦,以他具有的大雄大力,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的廣大神通,能夠在十方世界自在出入,而廣度一切眾生,稟持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胸襟,慈眼視眾生,眾生有苦有難,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那麼觀世音菩薩不論遠近,即時能影現在眾生心目中,而能得到感應救度。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云:『無盡意菩薩問佛:『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這就是表現出菩薩深深的具有無量神通力,與無量慈悲心的見證。
 
諸位要明白,菩薩大慈大悲的精神從何而來呢?就是從情欲淨化而來,以大智慧化導感情為大慈大悲,化小我為大我,以獨善其身化為兼善天下,以個人觀感化為整體的觀感,處處都是為眾生著想,眾生的苦難就是菩薩的苦難,眾生的快樂就是菩薩的快樂,沒有彼此自他相對立的分別,一律平等相待,打成一片,這是菩薩具有無量劫修行的風範;菩薩能以智慧與慈悲運用得恰恰好處,圓融無礙,度化眾生的悲願是盡未來際的,菩薩為了度化眾生,也曾經拋頭顱灑熱血,眾生需要什麼!菩薩就能如眾生的需要如願以償,眾生需要腦袋,菩薩可以腦袋給眾生;眾生需要身軀手腳,菩薩可以身軀手腳給予眾生;眾生需要金錢寶物,菩薩可以金錢寶物給予眾生;眾生身心恐怖不得安寧,菩薩會施大無畏的精神,給予眾生免得恐怖不安;眾生需要佛法得以解脫,菩薩可以為眾生演說佛法,讓眾生得到佛法的滋潤,以得到究竟解脫。菩薩度化眾生能觀機逗教,眾生需要菩薩以何等身分來救度他,菩蔭就有大智大悲的神通力,示現眾生所需要的身分來救度。菩薩具有的智慧與慈悲完全奉獻在眾生中,這種精神,這種美德,是貫串三世永無止盡的,突破空間地域觀念。華嚴經云:『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菩薩全部以犧牲奉獻的精神做入世救濟的工作,這是可讚歎的,可歌可詠的。諸位呀!人生的價值不在於自己佔有多少,而是在於自己奉獻之多少!菩薩的行為表現,就是具有這種美德,為六道眾生心目中的風範。
 
諸位同參們!慈悲又含育有解脫的意思,慈悲是經過智慧淨化而來的,慈悲是無染污的,慈悲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慈悲是真理的,慈悲是光明的,慈悲已不受輪迴的,慈悲是無自私的、慈悲是奉獻犧牲的,慈悲是永恒不變的,慈悲是快樂的,慈悲是清涼自在的,慈悲是無缺陷的,慈悲是柔和中道的,慈悲是智慧自然的流露,沒有裝作、表現自然的,能夠如此才能堪稱菩薩的大慈悲心。觀無量壽經云:『佛心者,大慈悲心是也。』所以我們學佛的同道,修行的目標,終了是為了成就佛道,既然是為了成就佛道,就應該學習菩薩的大慈悲心,成就慈悲心,圓滿慈悲心,絕對不能捨離慈悲心,學佛一旦捨離慈悲心,是無法成就佛道的,希望諸位學佛同道們,為了要成就我們的佛道,大家共同發大慈悲心吧!努力!努力!莫放逸。
 
諸位同參!學佛的人要發大慈悲心,也唯有發大慈悲心,才能與佛道相應,因而圓滿佛道。相反的,若是想要成就佛道而不發大慈悲心,欲證成佛果者,無有是處。學佛的人不可以用感情的心來學佛,用感情的心學佛會帶來困優,不但成不了佛,反而墮落生死的陷阱,學佛要節制感情,不要濫用感情,同時要淨化感情,感情是生死的枷鎖,感情束縛我們在六道流浪不停,感情的本質就是染污心在作怪,染污心就是淫欲心的演化而成,所以修行就是修不要染污自性,不要染污自性就不要有淫欲心,不要有淫欲心就要斷淫欲心,淫欲心不斷,塵不可出,眾生就是無法斷淫欲心,被淫欲心支配,搞得頭暈腦脹,身不由己,所以流浪生死。諸位呀!要斷淫欲心要下很大的勇氣與魄力,有些人為了要斷淫欲心,發誓不再犯,結果欲心暴發又犯了,天天都在佛前懺悔自己業障深重,天天發誓,天天犯,又天天懺悔,這就是眾生的本事,佛菩薩在旁邊看了之後,真是束手無策,想要救度也無法幫忙。根本要斷淫欲心,要證果之後淫欲心才能斷,凡夫是有淫欲心的,凡夫尚未證果而說沒有淫欲心,這是大妄語,自欺欺人。
 
二十年以前我曾經請問過一位很虔誠的老居士,年齡已經有八十五歲的高齡,一生當中都是一心一意的老實學佛,精通佛法,嚴持戒律,念佛參禪從未間斷,早晚安排的功課都是精進努力而做,我問:『請問老居士,自從您學佛以來已經有五十年以上之久,我也是佛教徒,如今很誠懇的敢請問老居士您一件問題,不知老居士介意否?』老居士點點頭說:『有問題請問,無妨,無妨!』我問:『淫欲心是生死的根本,淫欲不斷是無法超越生死輪迴的,請問老居士您學佛以來已經五十年以上了,日夜精進學佛,到目前為止,不知老居士淫欲心斷了沒有?』老居士答:『年青人啊!年青人!我學佛以來已經五十年以上了,五十年當中從來都沒有參與淫欲之樂,一心學佛,如今淫欲心亦然存在,只是伏住淫欲心,尚未斷了,淫欲心是累生累劫俱來,我的年紀一大把,見女色還是會起淫欲心,我的菩提道念堅固,能把淫欲心伏住,令不生起淫欲心而已!年青人啊!淫欲心是生死輪迴的根本,佛說的話一點也沒錯,謹慎莫放逸!努力吧!年青人!』我說:『感謝老居士苦口婆心的教導開示,我會牢記在心裏的,終生難忘。』
 
諸位同參們!淫欲心是難調難伏的,中外古今有多少君王將領,多少英雄豪傑都被淫欲心所考倒,對淫欲心束手無策,導致國家滅亡,甚至傾家蕩產,家破人亡,身敗名裂,因此對淫欲心要勇猛的下功夫,來減輕沖淡它,最後解脫淫欲心。佛門中教導我們對淫欲心時常作不淨觀,骷髏觀,因而對欲望能遠離執著而不生愛染。甚至以智慧觀照淫欲心,了知是緣生無性,淫欲心也是幻化無常,如幻如化,無有自性可得,見空性破執著,以達到自性自在,解脫淫欲心。
 
以前有一位居士學佛很虔誠,而且佛法也很有研究,精進勇猛在佛道上努力,我知道學佛若能出家的話,因緣障礙比較少,各方面的條件也比較殊勝,所以我就很誠意的鼓勵他出家修行,好好辦道,快馬加鞭,早登彼岸。這位居士聽完之後,很老實的回答說:『師父啊!出家修行可以了道,我也覺得很不錯,太好了!不過我的女朋友也滿不錯的,很好!』我說:『很好是很好,究竟終了還是不好,一方面學佛要了道,一方面也想要有欲望,這是無法成就佛道的。』所以說:『有道無欲,有欲無道,道與欲不能同時,一旦同時就無法了道。』居士說:『那麼該如何呢?』我說:『道與欲是無辜的!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你是欲與道的主人,由你來自由決定吧!欲望的解脫與不解脫跟別人毫無相關,而價值觀念是操縱在自己,知道嗎?』居士心裏有所醒悟,默然無答,頂禮而退。
 
諸位同參!什麼叫做六根門頭好修行?六根門頭常放光動地呢?這是佛門中的專有名詞,是告訴我們,修行不能離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修,六根所接觸到的境界,就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修行的人絕對不能脫離六塵境界而獨居,若能脫離六塵境界可修成佛道者,無有是處。不修行是沒話講,一旦講修行,就不得不講到六根對六塵的問題;如果六根接觸到六塵境界,本性受不了六塵的迷惑,因而染於六塵境界,使本性不得自在,這樣一來,我們就要受盡一切苦難了。同樣的理由,六根接觸到六塵境界,當下不染污本性,六根當下清淨無染,本性光明因此得大自在,大解脫。所以我們說,六根門頭好修行,六根門頭常放光動地。諸位要明白,放光真正的意義,就是心對境界不生染污,清淨自在,解脫的意思,不要胡思亂想,以為六根真的在放光,毫光萬丈,照天照地,這樣說是不對的。而是六根對六塵境界不生染污,本性能清淨而得自在,這就是六根門頭常放光動地之義,相反的,如果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而六根生了染污心,而且不能自在,這就是六根門頭常黑暗,雖然是在光天化日之下,本性也如同長夜黑暗一般,所以我們要明白,心對五欲六塵起了染污念,心地當下就是黑暗的世界,天天造業,迷惑顛倒,因此沉淪六道。我希望大家都永恒不變的在放光,所放的光是光明的、聖潔的,自由自在的,能夠保持現在放光,未來放光,永恒放光,現在解脫,未來解脫,永遠解脫。
 
以前有位很虔誠的居士請我到他府上,要我放光一番,我說:『居士啊!你真是要我和尚的老命,我和尚不但不會放光,而且天天只會吃飯睡覺而已!要我和尚放光實在沒辦法,除非背後裝上一盞五百級的大燈泡,插上交流電才會放光。』居士啊!您老人家就去準備五百級的燈泡吧!我和尚今天晚上就到您府上放光動地,注意一點,要選擇夜晚才能放光,白天無法放光,白天放的光不很明亮啊!這位居士很老實,果然那天晚上真的向隔壁借了一盞五百級的大燈泡,要我準備放光,那時候我覺得很愧對這位居士,居士無法體會我的意思,而且很直心,那時候我看因緣成熟,就開始為他們演說佛法,我說:『居士們!放光就是演說佛法,開示佛法,讓大地的眾生得到佛法的滋潤,普遍的聽聞到佛法,得到佛法的利益,以達到離苦得樂,破迷啟悟,轉凡入聖的境地,這就是放光的本意所在。』光是無染污、解脫、自在、清淨的意思。放光就是告訴我們面臨五欲六塵而心不染污外境的意思,又稱為佛光普照。佛的本性是光明無染的,清淨自在的,是解脫的,佛能面臨五欲六塵,而心不染污五欲六塵境界,以達到本性自在解脫。佛在演說佛法,度化眾生,縱橫自在,而心不染污眾生,心裏不住一切相,內心清淨自在,以清淨心而說法,無所求、無所住、無所染,故稱為佛光普照。
 
假使佛很慈悲,一直不停的為你放萬丈毫光,但是你佛法一點也不懂,一點也不通,如何能開悟本性呢?縱然佛陀為你一輩子放光到你命終為止,你也開不了悟,證不了果。居士們!修行是靠自己的,如果不明白佛法,又不修行,佛菩薩對眾生還是無奈的,是與佛無緣的。如果佛天天為你放光,而你天天起貪瞋癡,打算明天做生意好好撈一把錢財,後天要繳死會的錢,大後天要到營區跟孩子會客,又想到昨天隔壁的張太太無理的罵我,我的肚子就生起一把火,諸位想想看,這樣的心態背道而馳,心永遠不回轉過來,與佛道不相應,天天想錢,心裏又一把火,這怎麼能與佛法產生感應呢?我看不墮入三惡道就很不錯了,因為整個腦海裏裝滿了錢,貪心、嫉妒心、貢高心,輕視別人的心,好色心、逞強心,這些心都不與佛道相應,縱然佛天天為你放光,為你說法,加被你,而你也絕對看不見佛光的,因為你的業障太重啦!業障障住佛的放光,業障障住佛的說法,業障障住佛的加被,你又不聽聞佛法,不了解佛法,又不修行,這叫佛如何與你感應呢?你憑什麼與佛來感應呢?佛是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的,無時無刻都在放光,都在說法中,只怪自己天天造業,業障障住自己的本性,使得自己的本性暗然無光,充滿了無邊的業障,彼此無法溝通。假使要得到溝通,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自己要回頭是岸,心要向佛道,不要向五欲六塵起愛染心,要迴光反照,照見本性,徹悟本性,能夠這樣的話,比佛來放光說法,要來得實質,到時候不用佛來為你放光,你自己也能自由自在的放光,不必勞駕佛來為你放光了。珍重!珍重!
 
諸位同參們!釋迦牟尼佛一代的聖教不外兩大門:一者生死流轉門。二者涅槃還滅門。這是佛門弟子所應該具備的根本觀念,同時也是佛法的總綱領。修行者能對這兩大門有了正確的體悟,才能成就佛道,圓滿佛道。那麼眾生為什麼會受生死流轉呢?如何從生死流轉入涅槃還滅呢?眾生不明白一切法空性,是無常法,誤認一切法為實有,受一切業因業緣業果,隨業緣漂流,以致於帶來生死流轉。中觀論云:『受諸因緣故,輪轉生死中。』眾生不明白一切法無自性空,因此妄想執著外境,不知外境畢竟幻化不可得,對境迷惑顛倒,於是起心動念造了無量無邊的業因,因為有了業因,以致於感應以後的果報,導致生死流轉,三界往返不停。如何涅槃還滅呢?當下正見一切諸法本性空寂,諸法自性了不可得,滅諸戲論妄想執著,因此不隨戲論妄執流轉,當下即得涅槃,更無異法可得。中觀論云:『不受諸因緣,是名為涅槃。』
 
眾生都是以自我觀念為中心,自我的觀念太重,生死心就越重,比喻說:這個是我的身體,這是我的妻兒,這是我的國家,這是我的財產,這是我的思想,這是我所討厭的,這是我所喜歡的,這是我的痛苦,這是我的快樂,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以自我為主。自我觀念重的人,煩惱也因此越多越重;自我太重是無法證入涅槃的境界,自我太重也是生死輪迴的根本所在。釋迦牟尼佛為了要讓我們證入涅槃的境界,就大開獅子吼,宣說一切法無自性,一切法當體空性,一切法無我,眾生要得到究竟解脫,必須與一切法無我,一切法空性相應,才能得到自在解脫。自我觀念當下就是自性空,既然自我觀念是無自性空,一切相對立的觀念就消失了,一切的苦痛煩惱也就自然停息了,苦痛煩惱一旦停息,不隔毫端,一剎那之間,涅槃的境界當下即呈現在我們眼前,過去無始劫以來的生死煩惱,即時頓除烏有。所謂千年暗室,一燈能破。修行者對生死煩惱,明白當下即是空性,見空性當下解脫,既是解脫,煩惱即是菩提,煩惱與菩提不一不二,當下即是。
 
諸位同參們!自我觀念也好,生死也好,煩惱也好,傷心也好,輪迴也好,這一切法當下都是空無自性,緣起性空,幻化無常,了不可得,當下即涅槃。沒多久以前有一位男眾居士,上山來找我,說不出兩句話就大聲嚎哭,淚濕衣襟,我問居士說:『什麼事使你那麼傷心呢?』居士說:『我的父親凌晨四點因病去世了。』我說:『傷心有什麼用呢?』居士說:『父親有養育之恩,我很孝順父親,父親也待我不薄,我怎麼會不傷心呢?』我說:『傷心又能如何?』居士說:『傷心不能如何!如何才不會傷心呢?』我說:『你可以先下山去,到高雄市每一家每一戶,問一問他們,問他們家裏的人,是否從來都沒有死過人的?如果能找得到從來都沒有死過人的家庭,到那時候你再來找我,我可以教你不傷心的方法,也有辦法讓你父親再活過來。』居士說:『師父啊!這怎麼可能呢?』每一家每一戶的人,只要上了年齡的人,年歲一大把的時候,總是有命終的一天,都會有死人的,要找到有一家從來都沒有死過人的,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我說:『你說得好!說得好!正如你所說的,要找到一戶人家從來都沒有死過人的,是絕對找不到的。』居士啊!人有生必有死,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永無止息,這是眾生輪迴的路線,也是眾生不明白真理所流露的真相,眾生的真相就是生死死生,如同鐵鍊互相鉤鎖,堅固不壞,眾生受生死輪迴亦如是。
 
居士啊!你由於不明白生死的真相,沒有透視生死的原因,所以不能當下承受這生死無常的考驗與來臨,受不了這生死無常的衝逼,遇境心動,心裏即時產生有得有失,相聚離別的感情發露,由不得你不傷心,眾生無始劫以來都是以感情用事,在境界上的得失、成敗,相聚離散,悲歡、是非、善惡、人事物、黑白當中認真執著,如此認真與執著,就是你傷心的根本原因,也是眾生生死輪迴的病本。居士說:『既然認真與執著是傷心的根本原因,也是眾生生死輪迴的病本,那麼如何才能徹底解除傷心的痛苦,與生死輪迴呢?』居士啊!世間上所存在的一點一物都是無常法,都是生滅法,都是緣生緣滅法,上至日月星辰,下至山河大地,一花一物一草一沙,都是無常生滅法,緣生緣滅法,都是如幻如化如電如露法,無法永恒不變的存在這世間上,這就是世間的真相,也稱為真理,真理不是佛菩薩的神通力所能改變的,也不是聲聞緣覺的權威所能改變的,更不是有什麼上帝天神的神權,所能支配與改變的,世間的真相究竟就是世間的真相,真理究竟就是真理,真理不是因為有神通力與權威所能更改的,這就是堂堂正正,名符其實的真理,真理不會被時間與空間的約束因而動搖,真理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盡虛空,遍法界,縱橫無礙。外在的世界是無常法,是生滅法,是緣生緣滅法,比喻說:星際的毀滅、火山爆發、地震、國土危脆,有成住壞空,滄海變桑田,桑田變滄海,國內戰爭,國與國戰爭,世界大戰,世間所有一切萬法,都是幻化無常的,凡所有一切相,都是虛幻之法,千千萬萬不要認真它,也不要執著它,不要被無常法騙了,不要被生滅法騙去,也不要被緣生緣滅虛幻之法騙了,時常保持清醒覺悟,時時警惕自己,對世間的真相要看清楚。切記!牢記在心。
 
居士啊!現在來說我們的身心世界,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個身體,這個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組合而成的,也同樣是無常法,生滅法,緣生緣滅法,我們對身體不要起過份的貪戀愛慕,我們雖然可以運用身體來修行證果,也可以利用身體做很多慈善事業,身體確實有它的功用價值,但是如果太刻意的愛惜身體,會帶來無量無邊的煩惱與痛苦,這話怎麼講呢?因為身體的本質就是各種因素,各種條件組合而成的肉軀,是有漏生滅之法,每一個人絕對無法逃避過生、老、病、死的過程,生老病死的憂患是活生生擺在我們眼前,這是最根本現實的問題,可惜眾生都忽略了這個問題,不為這生老病死的問題來解決,得過且過,恍恍惚惚的過一輩子,浪費人生,虛度光陰,自己不得由知,豈不是很可悲嗎?
 
居士啊!身體既然是無常法,生滅法,緣生緣滅法,虛幻法,那麼你為什麼要那麼強烈的認真它,執著它呢?你一旦認真執著它的當下,你就是被無常法,生滅法,緣生緣滅法騙去了,你就是被世間的真相障蔽了,我可以很坦誠的告訴你,任憑你有多大的權威,任憑你有多大的能耐,也無法使得你父親死而復活,你哭也好、傷心也好,孝順得百分之百也好,求佛菩薩加被也好,求龍天護法也好,天天誦經也好,四聖六凡都請了,都求了,十方世界也都求過了,你也無法使你父親從死去中再活過來,甚至你的骷髏也都磕破了,連同你的生命都喪失了,也無法換回你父親的生命再復活過來,為什麼呢?因為有生必有死,除非不生才不會有死,既然生了又何必怕死呢!也不會因為你的怕死不想死就不會死,怕死也要死,不怕死也要死,同樣都是要死,只不過死得會輪迴與死得不再輪迴的差別而已。假使你很孝順一直哭、猛哭、哭個不停,會因為你的傷心哭泣,因而感動得你的父親死後又復活,這叫做真理顛倒,因為這不是世間的真相,不是真理。你又天天的求菩薩,天天誦經,四聖六凡都請過了,都求過了,十方世界都請過了,你父親如果又活過來的話,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這不是世間上的真相。人必定有生、老、病、死,人是生滅法,無常法,人是緣生緣滅法,人一旦到了該死的時候,必定是要死的,不是用祈求禱告的方式,就能令死者復活過來。
 
居士啊!學佛的人能當下肯定身體是緣生緣滅,是生老病死的,是無常法,是緣起性空的,乃至我們的起心動念也是緣起性空,了不可得。眾生的生死流轉,是因為不能了解一切法的本性空寂,因此無法解脫。聖者的涅槃解脫,是因為了知一切法的如幻如化,不在一切法的本性空寂上起虛妄分別,執常執我,而由般若智慧現證空性,不隔毫端,當下解脫。一切法空,就是諸法寂滅性,這就是涅槃。在諸法本空上,顯示諸法本寂滅,所以空也就是涅槃寂靜之義。身心緣起性空,如幻如化,當下破了我執,我執一旦破,當下現證空性,生死一起了辦,從此以後不受生死業力的糾纏,一切痛苦傷心煩惱事,也因此匿跡無蹤了,生死輪迴也就徹底解除,生死大事一旦了辦,傷心何在呢?輪迴何在呢?居士說:『弟子聽了這席的佛法有所醒悟,內心獲得法喜充滿,內心清涼無比,如飲甘露,法義艱深,實為過去所未曾聞,今日茅塞頓開,從今日起誓願護持三寶,發菩提心,為成就佛道而努力!』然後頂禮而退。
 
諸位同參!如來廣說一切法,一切法都是對治法,所謂八萬四千法門,對治眾生八萬四千煩惱,眾生有無量無邊的煩惱病,佛就說無量無邊的佛法,無量無邊的一切法,完全是對治眾生無量無邊的心病,眾生假使沒有一切煩惱,佛何用說一切佛法!眾生對人生觀與宇宙觀沒有正知正見,乃至認識不清,因此佛就廣說人生觀與宇宙觀,讓眾生有個正知正見,有個正確的認識;眾生的內心充滿了貪瞋癡的心病,佛就說戒定慧來對治眾生貪瞋癡的心病;眾生有了慳貪的心,佛就說布施來對治眾生慳貪的心病;眾生起了毀壞的心,佛就說持戒來對治眾生毀壞的心病;眾生有了瞋恚心,佛就說忍辱來對治眾生瞋恚的心病;眾生有了懈怠的心,佛就說精進來對治眾生懈怠的心病;眾生有了散亂的心,佛就說禪定來對治眾生散亂的心病;眾生有了愚癡的心,佛就說智慧來對治眾生愚癡的心病;眾生心裏起了貢高我慢心,佛就說禮拜的法門來對治眾生貢高我慢的心病;眾生心裏起了嫉妒的心,佛就說隨喜功德的法門對治眾生嫉妒的心病;眾生喜歡誹謗別人,佛就說讚歎的美德來對治眾生誹謗的心病;眾生因為不明前因後果,因此昧因果造了殺盜淫妄,致使墮入三惡道,佛就廣說造惡因得惡報,造善因得善報,來對治眾生的心病;所謂種如是因,必然得如是果,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如同形影不相離。作善的人必定受善的果報;作惡的人必定要受惡的果報,這就是佛所說的因果律,也是世間上的真相,是人生與宇宙的自然法則,這不是任何人的權威所能改變,也不是上帝的神權所能動搖,也不是佛菩薩的神通力所能更改因果律的法則,因果律的法則是人生與宇宙的真理,因果律的法則不會被時間與空間所動搖,能夠貫串時空永恒不變,因而無所障礙,這才能名符其實,堂堂正正如來所說因果律的真理。
 
諸位同參!做惡的人要以善來對治,這一切都是對治法,對治法的當下也就是因果法,因果法是平等法,法法平等,無有變易,為善的人有善報,為惡的人有惡報。比喻說:當一個人把石頭丟入池塘中,石頭即時沉入水底,此人在池塘岸上祈求佛菩薩加被,向上帝神祗很虔誠的禱告,希望石頭能夠再浮上水面,諸位可以想一想,會因為你這麼虔誠的祈求與禱告的原因,這塊石頭就能夠浮現水面嗎?我們的答案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因為石頭的質量重於水的質量,這樣的祈求禱告是愚昧無知的,是盲目感情的信仰,與事情的真相不相應,因為石頭重於水的質量,是屬於沉下水底的因果,不是浮現水面的因果。要使石頭浮現在水面上,如是累生累劫的祈求與禱告,無有是處。同參們!同樣的理由,當一個人做惡多端,為非作歹,殺盜淫妄,內心充滿邪惡的心裏,絲毫善事從來都沒有做過,為善的滋味也沒有品嘗過是如何的人,所有的起心動念都是惡的念頭,此人一生坎坷浪跡天涯,潦倒不得志,狼狽一生,身心受盡創傷,四面楚歌,如是此人命終必墮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這話如何說呢?因為種如是因必得如是果,為惡得惡報,心地不光明,心濁黑暗往下沉,如同石頭往水底沉沒一般。
 
諸位同參!當一個人把石油潑於水面的時候,石油自然浮現在水面上,此人站在池塘的岸邊,花費了很大的精神與力量,而祈求與禱告,想要讓石油沉沒於水底下。諸位可以想想看,石油會因為此人那麼虔誠的祈求與禱告,就能夠沉沒於水底嗎?答案是絕對不可能的事實,因為石油的質量輕於水的質量,因而自然能浮於水面上,不因人類的苦苦祈求與禱告,石油就能夠往下沉的,因為石油畢竟質量輕,因而往上浮現,這是毫無爭端的;同樣的理由,做善的人必得善報,心地光明,聖潔無染,因而往上浮,如同石油往上浮昇一般。
 
諸位同參!如來所說的一切佛法,都是對治眾生的心病,乃至無量的譬喻與形容描述,無非是要令眾生契入如來知見,得入如來知見,因而圓滿無上菩提。眾生根機不同,千差萬別,對於學法的嗜好,也有所不同的趨向,因此佛就善巧觀機逗教,應眾生的根機,施予適當的法藥給與對治,因為佛有圓滿的大智慧,以無量的善巧方便,對治眾生的心病,眾生所想的,所求的,佛都能夠應眾生方便,演說一切法,對治眾生所想的,所須要的一切,有些眾生欲得來生保持人身不失,想要繼續不斷的當人,那麼佛就演說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的開遮持犯普施給與眾生,令眾生堅持五戒的內容,來世保持人身的機會;有些眾生羨慕天人、天女享受天上微妙之樂,欲得生天,那麼佛就為眾生演說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癡等十善業,令眾生堅持十善業,因此上昇三界天;有些眾生善根成熟,體會出人生的真相無非是苦、空、無常、無我,六道輪迴常有生、老、病、死的憂患,因此心懷恐怖,急迫的想要了生脫死,厭離生死,欣慕涅槃之樂,那麼佛就為眾生演說苦、集、滅、道四聖諦的聲聞解脫之道,令眾生悟證四聖諦,因而轉凡入聖,離苦得樂,成為聲聞乘的聖者;有些眾生宿世具有大善根,由於善根的流露,觀看世間一切的景象,無非是因緣所生,因緣所滅,所存在的一切現象界都是生滅法,所謂春觀百花開,秋睹黃葉落,具有因緣生滅觀的宿世善根,那麼佛就為眾生演說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因緣的緣覺解脫之道,令眾生證悟十二因緣法,證悟十二因緣法,而得成緣覺乘的聖者;有些眾生具備有大乘根機,為了要成就佛道,發大菩提心,稟持著自利利他的胸襟,因而兼善天下,普度一切眾生無有盡期,那麼佛就為眾生演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萬行,令眾生精進廣修六度萬行,因而圓修六度萬行,而得成菩薩乘的聖者;有些眾生修行的成果已經究竟圓滿,證悟一切法寂滅性,空有不二中道法,色心不二中道法,體用不二中道法,這時候眾生性與佛性平等無異,究竟同一鼻孔出氣,佛就為眾生演說一乘法,化三乘歸一乘,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最後機緣成熱,為弟子授記將來成佛。所謂佛佛道同,更無異法。
 
諸位同參!菩薩無量劫以來廣修無量法門,因而成就無量法門;度化無量眾生,因而成就無量眾生。廣修無量法門,能夠成就大智慧無所障礙。大智度論云:『聲聞空如毛孔空,菩薩空如太虛空。』這就是顯示出聲聞的智慧太渺小,如同毛孔一般;菩薩的智慧,其大猶如太虛空,菩薩的智慧是由無量劫,廣學法門而得來的,能夠通達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無所障礙,乃至通達三界一切因果法無所障礙,大般若經云:『菩薩還有一法未得解脫,不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說菩薩要廣學無量法門,遍學一切法,博通一切法,然後才能圓滿無量法門,成就無量智慧。菩薩度化無量眾生要有大慈悲心,大慈悲心當下與法空性相應,因此才能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來救度眾生。因此我們要明白,廣學無量法門能圓滿大智慧,度化無量眾生能圓滿大慈悲心,大智慧與大慈悲心圓滿無所障礙,不隔毫端,當下即成無上佛道。
 
諸位同參們!我們廣學無量法門能夠離開心地嗎?度化無量眾生能夠遠離心地嗎?修行者欲得證悟無上菩提,能夠離開心地嗎?如來廣說一切對治法能夠離開心地嗎?如來演說三藏十二部經典能離開心地嗎?如來所圓滿的大智慧與大慈悲心能離開心地嗎?諸位要明白,離開心地要廣學無量法門,無有是處;遠離心地而能夠度化無量眾生者,無有是處;離開心地欲得證悟無上菩提者,無有是處;離開心地而如來能夠廣說一切對治法者,無有是處;離開心地如來能夠演說三藏十二部經典者,無有是處;離開心地如來能圓滿大智慧與大慈悲心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自性能生萬法,萬法不離自性,心即是萬法,萬法即是心,心與法不異,無二無別。
 
同參們!但契本心,不用求法,心即法也。如來一代的聖教,千經萬論唯獨說此一心,此一心就是真如佛性是也。此真如佛性為十方諸佛所共讚共宣,此真如佛性為諸大菩薩所護持,此真如佛性為歷代高僧大德所共修共證,此真如佛性也同樣為後輩學佛者所共修共證的對象,也是終究的理想與歸宿。凡夫由生死流轉的過程,經過累生累劫的修證,因而離苦得樂,轉凡入聖,踏入涅槃還滅門的最後宗旨,就是要證悟此真如佛性而已!因此可見,四聖六凡都具備有此真如佛性,只是迷悟而有差別,四聖覺悟此真如佛性而說是四聖;六凡迷於真如佛性而說是六凡。四聖覺悟了真如佛性,也曾增加多了一點佛性;六凡迷了真如佛性也未曾減少了一點佛性。因此我們要明白,真如佛性在聖不增,真如佛性在凡不減,不增不減是佛性。聖人與凡夫只是迷與悟而有差別。切記!各自努力!
 
諸位同參!真如佛性在任何處所,任何時中,難免四周圍的環境都是花花世界,五花八門,五欲六塵的境界,真如佛性當下不染於萬境,了了知,了了見,了知外境,見自本性,無心無不心,無為無不為,動靜如如,真如佛性當下自在無礙,遇境不染境,不留痕跡,能夠分別一切法,而自性不染一切法,隨順眾緣無障無礙,心地蕩然任運自在,維摩詰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自性流露,隨時隨處修而無修,無修而修,全修在性,全性起修,性修不二,當下冥契中道解脫法,於行住坐臥四威儀當中,能夠如是起修,因而不見有修相,於真如佛性隨順五欲六塵,而自性能夠無染無雜,所謂觸目無生,逢緣無礙,知一切法即心自性,萬法皆如如,正覺常住,法身自然顯露,親證真如佛性,此時此刻真如佛性,無修無證,無佛無生,無迷無悟,盡虛空,遍法界,任憑真如佛性縱橫自在,三界六道任憑真如佛性遨遊;若說修說證,說佛說生,說迷說悟,終成戲論。
 
諸位同參!親自證悟到真如佛性,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可言宣,非語言文字所能表達,心行處滅,因言顯道,道顯遣言,道即是空義,空義即是道,得到實際的空義。空義也就是寂滅性,此時不須再起觀照,因解起行,行起解絕,解行不二。當下真如本性清淨無染無雜,貪瞋癡無量煩惱寸絲不掛,清淨本性絕思絕慮,語默動靜一如,理事皆一如,見聞覺知無不光明妙用,一切時中皆與諸法空性相應,獲無所得,境界與本智當下寂靜,裏外一如,真如佛性一路涅槃門,乾乾淨淨,圓圓明明,絕學無為,得入如來實智。
 
諸位同參們!證入自性涅槃的境界,絕對不是用心所能臆測,也絕對不是用口舌所能議論的,在阿含經裏曾經有弟子問佛陀說:證入涅槃以後的境界如何?當時的佛陀默然無答,這並不是佛陀不慈悲,也不是佛陀故意不答,而是涅槃的境界不可思議,非語言文字所能表達的,所能表達的,僅僅以無量譬喻來襯托涅槃的境界,採用烘雲托月善巧比喻,其宗旨就是要讓眾生開悟涅槃的境界。歷代高僧大德證悟到涅槃的境界,若有弟子請問涅槃的境界如何?高僧大德們亦然無法言宣,只好把嘴巴掛在牆壁上,當下默契而已,無聲勝有聲,有聲反而成壅塞,何必多此一舉呢?多此一舉皆成戲論!
 
諸位同參們!心地法門從頭至尾,正說反說,豎說橫說,略說廣說,所有言宣,所有表徵,所有一切譬喻,無非是要讓我們能夠契悟真如佛性,證入自性涅槃,究竟離苦得樂,轉凡入聖,證悟如來地。希望諸位個個發大菩提心,為證悟真如佛性而努力辦道,有朝有日能聽聞諸位親證自性,得大涅槃,得大自在,遠離生死輪迴之苦,內心法喜充滿,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等等佳訊。諸位假使聽了佛法而不修行,把佛法當作學術來研究,不親自證悟涅槃的境界,縱管整個腦海裏裝滿了三藏十二部經典,能說能講,辯才無礙,乃至天女散花,而自己實際上卻沒有開悟本性,那頂多也成為佛學博士,佛學博士與生死又有何干呢?如來一代的聖教,亦成為戲論,自性涅槃成為壅塞,無上的佛法也成為毒藥,終了還是免不了生死輪迴之苦,為智者所憐愍,所同情,珍重!珍重!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3-06-10 21:55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慧明法師:

諸位同學!心地法門四字,人在表面上,每每忽略看過。不知這四字的意義,最要緊,最爲廣大,如能細心領會,便可悟道,何在多求。這四字分開來講,心便是佛,地喻心量,法者正也,門者路也,就是說,此心若能如地,即入正覺之路也。

吾人自心,本來無量遍滿,能生萬法,亦如地具有博大深厚之德,能生萬物,故以爲喻。地之所以能生萬物者,以其能任運隨時,行所無事,渾然無知,寂然不動。而衆生迷真逐妄,見境生心,遇物即動,於是自蔽靈明,轉增障礙。學佛人以妄修真,即當取法乎地。然山河大地,皆因妄生,有成有壞,吾人何必以妄爲法?須知地雖是妄,他的功德,卻是無量。地能生一切物,能載一切物,能容一切物。而且生一切物,而不自私自利﹔載一切物,是大小兼收,淨穢一體,而無取捨分別之見﹔容一切物,聽人污穢毀鑿,寂然不動,而無厭拒瞋恚知念,所以稱爲大地。假使吾人的心量,能夠與地同其大,能夠同地一樣利他,無取捨瞋恚的我執,一切不動,便不難與真如本心相契,還有不成就的嗎?我等學的是心地法門,日日說心地無非,利他無我,到底我等的心,能不能像地一樣大,能不能養育衆生,能不能兼收並容、聽人汙毀而不動?不要說能任人汙毀,恐怕一句空話都不能容。不要說養育衆生,恐怕對自己親屬,尚不免自私自利。如此還說什麼心地無非!

學心地法門的人,時時刻刻都要將自心與地比一比,究竟比不比得上。據我看來,不要說像大地那樣大,甚至連一畝地那樣小,都比不上。何以故?一畝地,一年四季,還能生許許多多的東西,來養育衆生,也有犯而不校的容量。試問我等心量,比這一畝地的生育容量如何,得不著受用。

地能大能生、能載能容,與天合其德,所以古人稱天地之德曰大德。凡屬心量功德,儒家云: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學佛而成大德者,對於位祿明壽,已如夢幻泡影,惟初發心不明佛法者,多有爲求位祿名壽而來。但是要得位祿名壽,必須到大德的地位才行。若想成爲大德,則心量與功德,必須同大地一般才行。

諸位同學!何謂登地菩薩?因其心量功德,儼然同大地一般大。至於二地三地的菩薩,其心量功德,就同兩地三地一般大。乃至遠超十地。方稱等覺妙覺。大家思量思量,我等心量功德,有一個地大沒有?須知心坲衆生,三無差別。我等自心坲,本來具足無量功德,比十地還大,只緣妄心不習,時時執著外境,遮障真如自性。議如日月光明,本可普照,只因雲霧遮蔽,遂不顯現。一旦雲霧消散,光明頓複。修行人一念真心,頓超十地,亦複如是。故廣額菩薩,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大家要明白,地所以能夠成就如此大量功德,就好在渾然無知,寂然不動。我等其所以不能夠的,就壞在知見多、容易揀。須知知見多、容易動,皆緣妄心不息所致。遂生煩惱。故煩惱亦名熱腦,即是造業受苦之根本。

三界唯心,亦名火宅。火宅中本有法王,學佛人是要在火宅中覓法王,才算真有受用。而凡夫認爲幻爲真,捨真逐幻。所謂一翳在眼,空花亂墬,只見空花,不見法王。殊不知三界一心,轉識即智,離妄即真,真即法王,不覓自見。凡夫不悟此理,自心中常被無明烈火燒著,不但不見法王,且被此火燒絕本具知功德。所謂一念瞋心,燒盡功德林。我等學大乘法門,應知諸法如幻,諸法亦真。凡事不動無明,不生煩惱,認定壞就是好,好就是壞,一切一切,不取不捨,不但火不能燒,而且這個火,也就是轉成智慧光,徹照無邊,與諸佛同體。吾人自心,原能自主,但因定力不夠,常被業境所轉。然業無自性,只要我等能把得失心、是非心、瞋恨心、分別心,乃至一百六十種相續心,八萬四千塵勞心,一慨空去,妙明真心,自然現前,便可與天地同德。

心地法門,以禪密兼修,而頓超直入,即凡成聖,亦是登地菩薩所修。大家能修此無上法門,即是大家因緣成熟,慧明不過指路而已。希望大家,難行要行,難忍要忍,難捨要捨,難成要成,努力在心地上用功。如果遇而不遇,見同未見,錯過勝緣,豈不可惜。當知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我等學佛是來解決生死問題的,若別有作用,不惟不得真實受用,且恐轉增業障。我等且不說解決生死問題,當這種末法劫難之際,何等煩惱,若無安心立命之道,易生厭世之心。但能依心地法門,切實修心,學地之量,法地之德,不僅清涼自在,且能轉動一切,又有何劫難之可虞。佛法目的,原是濟世利生,簡言之,就是要挽救人心。學佛人欲挽救人心,應先救自心。欲救自心,應當在心念上用功,懺除一切惡念,增長一切善念。更要時時檢查自心正不正,大不大,能不能同地一樣不動,有沒有與地一樣功德,如此方是真修心地法門。我在給大家四句偈,仔細參思,自然有益。

學佛在心不外求 心地慈悲德具足 
貪瞋癡愛疑妄盡 不動無明是活佛

大乘小乘與淨土

諸位同學!佛法法法平等,都有功德,本無大乘小乘之分。如來設教,對症下藥,以眾生業識不同,心量遂有大小,故方便導引,說小說大。其實歸元無二,惟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聖下凡,同登覺岸。蓋淨土以阿彌陀佛四字為真經,所謂一句彌陀法中王。淨土法門,既然如此殊勝,如來何以更立八萬四千法門?當之眾生根器不同,因緣各異,茍非方便多門,何能普攝?但一切諸法,皆由淨土法界流出,複歸淨土法海。到歸元時,無一法可得。至於佛說西方,乃以日喻之意。何以故?日出於東,而沒於西,以西方極樂,喻人生歸宿之處。故修行人圓寂曰歸西。其實淨土周遍法界,無邊無際,豈有東西方位?不過眾生根有利鈍,佛對心量大之利根人,即說大乘﹔對心量小之鈍根人,便說小乘對不明自心,貪求外佛者,因病下藥,故說西方淨土,以妄遣妄。實在一切法門,不離自心,故究竟淨土,即在自心。心淨土亦淨,心檅土亦檅。修習一切法門,皆能淨心,非必專修淨土,方歸淨土,所謂一切即一故。

諸位同學!自心淨土外,還有西方淨土否?當之確有。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三經中皆說西方淨土依正莊嚴之事。歷歷如繪。又各大乘經論,亦皆讚揚淨土。諸佛菩薩決無妄語,吾人當可深信不疑。但西方淨土唯心所現,自心不淨,則西方淨土遠隔十萬億佛土,何能到達?若自心能淨,則西方淨土遠隔十萬億佛土,何能到達?若自心能淨,則西方淨土不隔毫端,舉念即至。故自心能淨,則自心淨‘土即是西方佛土。故古德云:念佛念心心念佛。足見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念佛即是念心,念心即是念佛。若著生西方,則是偏執方位,迷失本心。既然如是,還有生西之事否?須知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故古德臨終,大都念佛,並非著求生西,乃念佛即佛故。

淨土法門,有四種修持:一持名念佛,二觀像念佛,三觀想念佛,四實相念佛。一般修淨土法門者,多習持名一種。持名果能持至一心不亂時,則千修千人去,確有西方可生。故持名念佛之人,要真信切願,念到臨終時,他念不來,只此念佛一念。即敢阿彌陀佛前來接引,絕對生西。又平時不知念佛,而臨終時,因往劫善根暴發,忽然能念,亦能生西。但普通生西者,皆名帶業往生。云何帶業?不但往劫今生未了之業,即此念佛一念未淨,亦名為業。云何念佛亦是業?有念皆妄故,有念非淨故。所以修淨土者,謂之修淨業。

凡帶業生西者,既生西後,還須再加修持。如口念心違者,只種善根而已,尚不能生西。何以故?因平日非真心念佛,臨終百感交集,此時心中不起佛念,不能念佛故。世人念佛者多,而生西者少,及緣此故。至若觀像觀想,還是以境攝心之方便法爾,仍非究竟。何以故?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忘。若悟得無生,乃證實相,方為究竟。實相無相,又有何觀何想?惟實相念佛,不著土相,不著佛相,不著念相。念佛即是佛,即是實相念佛。到了念而不念,不念而念,即是念佛三昧。念佛能念到能念的我、所念的他一無所有,能所雙忘,實相現前,不待彌陀接引,即證無相菩提。

依上所說,學佛人何不捨小趣大?云何小大?念佛僅求生西者小,實相念佛者大。蓋念佛本好,然一求生西,即屬有相。有相即有所住,有住即有限量。有限量,故名曰小。實相念佛,念到離念真心全體顯露,即證實相。實相無相,無量無邊,故名曰大。且帶業生西者,仍當回娑婆,行菩薩道。而實相念佛者,念佛即佛,即身是佛,即行佛道,豈不殊勝!雖然如是,但實相念佛,境界太高,機不相應者,可多誦金剛經,即能悟得實相念佛。何以故?此經是實相般若,足以熏發其般若種子,便可破相見性。否則可在持名、觀像、觀想、三法之中,擇一修持,心念不二,當能生西。在末法時代,無論何人,能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聖號,即種善根,功德無量。

諸位同學!學佛究竟,在求淨心而已,一切法門,皆可淨心。一切法門,皆是念佛法門。何以故?一切法門,皆成佛道故。又一切法門皆是禪。何以故?禪重自心。一切法門,若不了自心,終不成就,心外無法故。如淨土法門,持名至一心不亂,此時境界,豈非禪乎?觀經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非禪而何?實相念佛,至三昧現前時,即入正定,又豈非禪?故大集經偈云:若人但念阿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既云念佛,何以又名深妙禪?可見念佛即是禪

複次淨土與密法,意等無有異。何以故?阿彌陀佛四字,即諸經之總持﹔總持即密咒之義。念阿彌陀佛,若不住土想,不作佛想,即等於持密咒。又淨土法門之持名觀像觀想,與密法初機時之持咒觀想無異﹔淨土法門之實相念佛,能所雙忘,與密法之般若無異。不過修密者,依次漸入;而修淨者,於四種念佛法門中,各擇一門專習爾!於此可見禪即是淨,淨即是密,所謂三而一,一而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有何分別。後人或有不明此等裏趣,專於假名上,強分門戶,互爭大小,皆是著相自縛。其實佛法究竟,無有大小,無可言說,一切有說,皆歸一乘。蓋念佛念到三昧現前,參禪參到話頭盡處,修密修到三密一如,歸元無二,皆是淨心而已。

佛法多門,然同以持戒為重。戒品雖多,不外身誡心戒兩種。即戒身不妄動,戒心不妄想。無論大乘小乘,能持戒者,皆是佛法﹔不能持戒者,皆非佛法。不過大乘小乘,戒品極多,各有所重。修大乘者,每因恒順一切,隨緣利他,故重心戒。修小乘者,因守如來家業,四威儀中,必須清淨莊嚴,使世人敬重佛法,故重身戒。至於根本五戒,殺盜淫妄酒,居士受持者多。然無論大乘戒、小乘戒、居士戒,凡能真心持守者,不但甚有功德,且能引起他人信仰佛法。若受而不守,不獨自招毀戒之罪,而反引起市人疑謗佛法,乃至影響一般學佛之信仰。大家明白此理,可見能持戒,學大乘亦好,學小乘亦好﹔不持戒者,學大學小,不但都無是處,而且必遭墮落。

吾人所所學心地法門,即大乘無相法門,必持心地無非之戒,否則不但墮落,而且即身著魔。複次,小乘身戒,偏重於相。大乘心戒,不住於相。偏重于相者易見,不住於相者難知。惟其難知,愈當戒慎乎其所不賭,恐懼乎其所不聞,較之偏重於相者,其難易不可以道裏計。以上所說身心戒品,雖有難易之分,而持戒之功德則一,故只宜互相讚歎,而不宜互相毀傷。

維摩經云:自守己戒,勿譏彼闕。如此,方合佛法圓融之旨。乃學人不明此理,或有分門別戶,交相詆毀之事,良可嘆惜。即如吃素一事,學大乘人,說小乘人吃素是著相﹔學小乘人說大乘人不斷葷,是違背佛法,紛紛責難。當之吃素養成慈悲之心,又捨口腹之好,確有功德。然不住相之大乘人,以行菩薩道,茍限於素食,何能依四攝法,而起利行同事之用?況佛制亦許方便食三淨肉,豈是斷葷不斷葷,便足斷定是佛法不是佛法乎?又如斷淫一事,本學佛人最重要之戒。小乘菩薩終身斷淫,固是了生死之根本﹔而大乘菩薩,心不住相,亦不離相,只斷邪淫,不必盡斷正淫,所以者何?

因菩薩應機示現,混俗合光,方能普攝。堯舜禹湯文武周孔,應運入世,皆是菩薩。末法時代,娼門屠戶,皆有菩薩示現。不過菩薩不墮邪見,殺盜淫妄,必為救世利人而發。如來當日,亦示有妻有子,即顯正見固。若舉世斷淫,菩薩何能入世,何以達眾生不盡我不盡之願?菩薩留惑潤生,即緣此故。

且菩薩示現種種逆行,豈凡夫所能測知?及此六字大明,以除蓋障菩薩之殷勤求覓,而為一戒行缺犯,且有妻子之法師所傳,載在大乘莊嚴寶王經中。又圓覺經中,如來達彌勒菩薩,回入塵勞,有幾種方便之問。明明說以大悲方便入世,示現種種形相,逆順境界,與其同事。又答普覺境界。雖現塵勞,心恒清淨,示諸有過,讚歎梵行。再則曰:示現種種過患,心無驕慢,況複搏財妻子!可見修大乘佛法,不可著相。然菩薩雖現逆行,皆有事無心﹔茍心不清淨,別有企圖,藉口不著相,示逆行,以護其短。自詡我是大乘菩薩,修大乘法門,此等人,確是邪見,必墮阿鼻地獄,因果不壞故。

佛法固重解悟,尤重行證。然無行及不能取證。故六祖云:見聞轉誦是小乘。因為徒炫多聞,枉增知見,見法即動,著境生心,故云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因為佛法意義,甚深難知,能悟解者,亦有功德。但未能一法修證,固云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因為法法平等,本無小大,一切法,皆已修行為本。凡能一法修行,始終不二,定能成就,故云大乘。萬法盡通,萬法具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因為如此便是即相離相,實相無相,故不染者,亦無所得。無相無得,亦名真淂,通萬法,亦備萬法,無可言說,惟證方知。故云最上乘。在此四乘中,前三乘雖有言說,然亦非親證,不能真知。故依法修行,為學佛人之根本。如受法不修行,或修行不依法,皆難取證,一無所成。

學佛人無論習何宗派,皆佛弟子。自己不依本法,確實去修,埋頭去行,一味互相責難分別大小,所以佛法衰敗至此,反不如西人人天道之天主教、基督教等。何以故?彼等教義如何,估置不論,然其新舊教徒,各能秉承其新舊約之精神,到處傳播,不憚悌山航海之勞,艱難辛苦。每到一處,竭盡智力,不達成立教會之目的不止。成立以後,繼續開辦學校,設立醫院,乃至一切慈善事業。試看現在致大富、想大名者,也有是他們教會培植的。如此精神,如此行為,雖人天小果,有漏之因,然亦足啟人信仰。我等閉目一想,豈不慚愧?還要關著門,自己恭維自己,甚至互相責難!須知佛法本無諍,諍即失道意﹔失道意,即違背佛旨,破壞佛法,豈佛弟子?

佛門弟子,若欲佛法昌明,即應除去門戶之諍,各依各戒。無論身戒心戒,但能持守,即為正道﹔不能持守,即非正道。六祖云: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古人造此正字,從一止隱寓教化之意。依佛法說,一切法門,皆歸不二,止於一則正,有二非正。言行不一,則為二。正要心正,貌正心不正,仍非真佛弟子。若自心能正,則好壞平等,則贊謗由人,又何必計較。佛在世時。上有人謗,況後人乎!而且謗可消業,焉用煩惱?謗有兩種:一故意謗,二無意謗。凡故意謗人者,另有作用,可不必論。無意謗者,因認理不明,更不必計較。我等修心地法門,以利他無我為心願,何有於謗?況密法根本原則,即以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本。明白此理,一切謗語,何殊甘露!

諸同學!佛說四乘,何嘗有四?所謂一路涅盤門,並無大小。故法華經開顯權實,如來親說,法只一乘,無二無三。而且四大聲聞,同受佛記,更知無有大小。六祖謂乘即是行。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窮達二字,不一定作下位上位解釋。窮者心窮,心窮則量小﹔達者心達,心達則量大。如來于鹿苑說法後,見諸聲聞等,心量太小,仍著於相。故令行詣維摩丈室受呵,使其心量變大,以起大行。可知非修大乘法者,即是大乘。必定智慧大,心量大,願行大,功德大,一切不著相,方算大乘。雖修大乘法,而智慧小,心量小,願行小,功德小,處處好著相,仍是小乘。

云何?心地無非,則體大﹔利他無我,則用大。大家本此兩句之體用,確實行去,而不著行相,方不愧學此心地法門。但向究境處去行,須知要在世出世上去行。六祖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兔角。大家多劫修持,故學此無相心地法門,殊勝因緣,不因循錯過。亦勿分別大小,慧明已在語錄上說過。無分別智,即是勝智。

<禪體密用匯歸常寂光淨土>

修行 頂果欽哲仁波切開示「要像大地無分別地支載一切眾生…」

我們最需的教法是那些強化和啟發我們的修持。去接受像天一樣高的教法非常好,但天空不是那樣容易領悟、抓住的。因此開始要修些你能夠真正地消化的令你生起出離於世俗關切的決心,有助慈心和悲心成長的-並且你的修持獲得隱固時,你將明顯地能夠精通一切更高深的教法。

自輪回中得到解脫並證正覺之的唯一方法,是依止一位真正確實可信的精神導師。一位真正的上師像是帆可使船迅速地航越大海般。

日月可瞬間映照在清淨、靜止的水中。同樣地,三寶的加持力也總是呈現在劇族完全信心的人身上。太陽的光線始終不變地落在每個角落,淡只有懂得使用放大鏡的人能令甘草生火。當佛陀悲心的一切充滿之光,被你信心及虔敬的放大鏡所聚集時,加持力之火焰便能炙燃你的生命。

障礙在順境和逆境中都會生起,但它們不應妨礙或擊敗你。要像大地無分別地支載一切眾生,不揀好壞。如同戶外所舉之火在強風中不被吹滅,卻愈吹愈亮。

當有人傷害你時,把它當做是相你示現解脫道路而值得敬重的仁慈教師。祈求你能夠盡力地去協助他,無論發生什麼事,都不要想有個報復的機會。能夠去忍耐來自那些比你無知、比你強大或比你專精者的傷害和輕辱,是特別可親歎的。正確地透視它,你將洞悉誰是傷害者,傷害者和傷害自身都沒有任何故有實相。然後,誰會去對全然的染汙生氣呢?面對這些空性的顯現,有什麼得失可言呢?有任何可被愛憎之物嗎?一切都像是虛空般。認識它!

一旦你能在怒氣中控制住,你將會發現沒有獨存於外在的敵人。但只要你在意你的瞋恨並企圖打敗外在敵人,及令你成功了,也必將有更多的敵人出現。就算你設法去打敗全世界每個人。也不過是你的瞋恨愈來愈強,隨順瞋恨將令它永不平息。真正無法忍受的仇敵只有瞋恨它自己。要想打敗瞋恨的敵人,必須要一心禪修忍辱和慈心,直到它們真正地在你的生命中生根。然後方能沒有任何外在敵人。

問問你自己有多少億的居住者在這個行星上?你有沒有任何感到得以投生為人的稀有難得?在這些得以投生為人的人們當中,有多少人曾想過要能修持佛法的機會有多少?又有多少人真正想過開始去修行並真正做到?當中又有多少人開始持續的去修?其中又有多少人達到究竟的覺悟?事實上,那些得到究竟覺悟的人和未能達到的人相較之下,少得像你在黎明所見到的星星數目,與你在清淨夜空可見的無數繁星相較般。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3-06-10 21:58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100001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