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125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諸法實相

圖 1.



諸法實相

諸法之實相 諸法即實相
如何轉生活和工作為道用

鄭振煌教授 主講
林艾葦 整理
四月二十八日適逢浴佛節,於此勝供處,
洋溢美歌聲,香湯浴佛心。禪林寂靜處,心光照昏冥,
吾師觀自在,十數童子繞,引頸盼開示。依此正法寶,
精勤勿懈怠,諸佛前祈請,正法常流布,為苦惑迷
眾,燃亮正法燈。美麗的主持人引導契入主題,師安住於現量,
樂隨喜眾有情,法音娓娓道來。

虛虛:西藏有句諺語說:「初一錯到十五。」
一個錯誤的聽聞,影響非常嚴重。聽聞應從何處開始?
應從親近善知識開始。今天大家何其有幸,在這浪漫的燭光底下,
大家都有一對雪亮的眼睛,找到一位明師,
現在就請老師為大家開示「諸法實相」?

師:好!什麼叫諸法實相?
諸法實相在不同的部派有不同的說法。
就《阿含經》而言,
「諸法實相」講的就是「緣生緣滅」、「此有故彼有,
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
「此」是指因緣,「彼」是指果;
有因緣就有果,沒有因緣就沒有果,
沒有前輩子的造業就沒有這輩子的果,
沒有這輩子的造業就沒有未來世的果。

就中觀學派來講,「諸法實相」就是八不,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
離一切的兩端處於中道,因為一切法不能說「有」,
也不能說「空」;「有、空」是名言施設,是假名安立,
是眾生的執著分別。

從勝義諦來說,表詮是「緣起性空」,遮詮是「八不中道」。
世尊以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依世俗諦,二依勝義諦;
世俗諦「有生有滅」,勝義諦「不生亦不滅」,
「諸法實相」指的就是勝義諦,
「不依世俗諦,不得勝義諦,不得勝義諦,不得證涅槃。」
就法相唯識宗來說,「諸法實相」指的就是「境無唯識」,
「境無故不有,唯識故不空,不有不空,中道了義。」
這個就是「諸法實相」。

就如來藏的思想而言,「諸法實相」指的就是佛性、
心性、真如、如來藏。
一切法界都可以分成體、相、用,
空性是體,相、用是緣起,「緣起故性空,性空故緣起。」
緣起性空,事理互即互融,
不一不異。「諸法」是相用、是緣起,「實相」是體、是空性;
「諸法實相」,空即是有,一即一切,「諸法」即「實相」,
並不是諸法的實相,如果是諸法的實相,就不是諸法實相。
我們的房子,我們的手,我們的腳,我們的房子不等於我,
手、腳不等於我,我就是我,手就是手,腳就是腳,
一切諸法就是一切「諸法實相」,「實相」沒有離開「諸法」。

就天台宗來講,「諸法實相」就是「一心三觀、一法三諦」。
一心是「實相」般若,三觀是觀照「諸法」。
一法攝「諸法」,三諦明「實相」。一心真如,空假中三觀,
就可以照見一切諸法的真、俗、中三諦。

就禪宗來說,「諸法實相」
指的就是心性,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諸法實相」非常重要,一切經典以「如是我聞」開始。
「如是」是不可以思議,不可以言傳,
不可以用世間法描述,是「如是」就夠了。

譬如說,來到這間禪堂之前,聽聞他人描述尖石禪林有多莊嚴,
景色有多美,沒有來的時候我們會想像,
尖石鄉是不是有一塊尖尖的石頭?
禪堂是不是蓋在尖尖的石頭上?
我們會去像,會去思惟禪林到底是什麼樣子。想了老半天,
都是腦筋裏面的分別作用,都是我們所思惟出來的。
當沒有實證的時候,需要去思考,需要去抉擇,
需要去分辨;等到來到禪堂,需要不需要在那邊想像?
在那邊描述?在那邊思維?不必,因為我們來到這裏,
眼睛一看就很清楚了,不必想像,不必描述。「諸法實相」
當下就是。這就是實證,所以實證的境界是「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的。「諸法實相」是現證的境界,是瑜伽的現量。
譬如,透過修行,就會知道什麼是涅槃。涅槃不是斷滅,
涅槃也不是有。「空、有」都是世間法,屬於二元對立;
涅槃不是世間法,因此不能說涅槃是「空」,涅槃是「有」,
也不能說涅槃是「亦空亦有」,或者是「非空非有」。
凡是落於言語、落於想像、落於思辨,都不是涅槃,
都不是「實相」,諸法的實相是諸法當體就是實相。
《法華經》講「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所謂「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
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我們看到的這圈燭光,這是相,「如是相」的呈現。
沒有來參加之前,你不知道我們會如何擺設?是如何莊嚴?
但你一來此地,不必解釋,不必告訴你,
點亮圍成心形的蠟燭是多麼莊嚴,你當下就可以體驗,
你當下就知道實相。為什麼會有這個相產生呢?這叫「如是性」,
包括它的自性、自相、共相;它的自相是燭光,
所以是火,火是一種concept 概念,
concept 概念是屬於我們眾生約定俗成的世俗諦,
但是瑜伽現量是當下就了解它的相,為什麼有這種性質?
它的性質是火大的性質。為什麼有這個燭光?
是因為Peral 的苦心規劃,還有Bady 的創意,還有諸位的發心,
所以如是的心性就呈現了如是的相。相就等於性,相是「諸法」,
性是「實相」,「諸法」即「實相」,相就是體,體就是相,
體相不二,由體生相,攝相歸體。

「如是力」,任何的空,任何的有,都有它的力,力就是能力,
一種power,燈有燈的power,沒有燈,就沒有燈的power。
最大的power 來自我們的心,The power of will,意志力。
誠懇清淨、大方廣的真如心,力量最大。《華嚴經》講大方廣,
大是體,方是相,廣是用。其大無邊,清清淨淨就是體;
方是指正,一切都很正,一切都與真如相應,這叫正;
作用無邊無際,四無量心,六度萬行。心性大而無外是體大、
方是相大、廣是用大,大慈大悲廣度一切眾生,
一切萬法都有它的力。

「因」,有如是的因,才會呈現如是的相,它是空性,它是體,
它是力。「因」,相待於未來而言,它是因;相待於過去而言,
它是果;相待於還在蘊釀中的未來,它是緣。因此,
如是的「因」,等於如是的「緣」、如是的「果」。
有「因、緣、果」就會呈現「正報、依報」;
「正報」是眾生的本身,「依報」是我們所依的生存環境,
我們所擁有的一切。「正報」是阿賴耶識的異熟果;
阿賴耶識累積無始以來薰習的習氣,執持根身、種子、器界。
異熟果就是「正報」,我們的身體就是「依報」,
我們的壽命、生長的家庭、社會、環境,器世間就是「依報」。
如是的「因」,如是的「緣」,如是的「報」;
也等於是如是的「相」,如是的「性」,如是的「體」,
如是的「力」,從頭到尾都是相等相等,
稱之為如是「本末究竟等」。「本」是指一開始所說的如是相,
我們從相觀照開始,「末」是指如是「報」,
前面所說的九種如是都是相等的,從不同的角度來觀照它,
一切都是如是如是。語言只能夠說明相對的事物,
語言不能說明絕對的實相境界,絕對的實相境界只能體證,
只能瑜伽現量;用戒定慧的心、清淨的心、安止的心,去覺照,
去觀照,寂而照,照而寂,就會發現事理圓融無礙,
事事圓融無礙。佛入滅之前,阿難問:
「以後結集經典要如何開始?」佛答:「如是我聞。」
「如是」這兩個字就代表「諸法實相」。「諸法實相」
不是用分別心去想像,不是用語言描述可以得到的,
是「如是如是」,是現量境界,是瑜伽現量,
是止觀的心所觀照出來親身的體驗。
阿難又問:「如來圓寂以後應以何為住?」
應該住在哪個地方?世尊回答:「四念住。」
以四念住為心的所依,四念住讓我們的心能夠安住
身、受、心、法,讓心不離身、受、心、法,
就可以觀照到眾生本身的實相。當我們的心安住器世間,
就可以知道器世間一切萬物的實相,「實相」沒有離開諸法,
所以體會「諸法實相」是不離世間法,是就世間法、
一切的事事物物去體證真理,因為一切事事物物所呈現的是「相」
而已、「性」而已、「體」而已、「力」而已、「作」而已、
「因」而已、「緣」而已、「果」而已、還有「報」而已,
一切皆平等不二,一切皆真如,所以一切沒有差別的,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是「實相」,
「一切」是「諸法」。

為什麼要講「如是我聞」,講「諸法實相」?
目的是提醒我們,學習佛法不可走偏端,不可執著任何一個法,
連法都不可以執著,連佛都不可以執著,
一切只是如是如是的呈現。真理就在諸法之中,
實相就在諸法之中、「實相」是「空」,「諸法」是「有」,
緣起而性空,性空而緣起。不同的部派,不同的教理,
不同的修行法門,都是指向「諸法實相」,
只有智慧才能體會「諸法實相」。
我們工作就是「諸法實相」,就是佛,花就是佛,沙就是佛,
一切眾生皆是佛。有般若一切皆是佛,沒有般若就是魔,
因為執著分別就產生很多罣礙。

「諸法實相」當下即是,活在當下,
沒有離開當下的行住坐臥,
沒有離開一花一草,一切皆是。
沒有諸法就沒有實相,
沒有實相也不能夠展現諸法。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4-01-25 15:19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20715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