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2046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分享] 悟道
作者:即身成就

“道”是什么?是无数修行人生生世世都难以靠近的那个本我。
修行人都在修道,然而他们却不知道,道不是修出来的,
它原本就是现成的。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
宇宙的本性在你体内丝毫不少一点。所谓的八万四千法门,
所谓的努力修行,只是针对你的大脑而已。
因为你头脑里的障碍太多了,多如恒河沙,障碍着你不认识道。
当你头脑转变后,道也就自然显现了。
因为道本来就在万事万物之中。

仔细分析千门万法,都是在让你放下再放下,清静再清静。
所谓的努力和修行都是针对放下和清静所设计的。
这是进入道之前的那段距离,需要努力去修。
一旦你进入了道,你才知道,道不需要修,它本来就无处不在。
道犹如虚空,无形无相,无声无息,无作无为、如如不动。
你不可能见到它,也不可能找到它。它在万事万物之中,
万事万物皆是它的自然流露。它清静无为,如如不动。
但又能通过万事万物显现出它无穷的妙用。万事万物无处不在,
真我本性也无处不在。山河大地,动潜飞植都是真我如来。
虽不可见,但又无处不见。

你的肉体不是真我,思想也不是真我。
许多修行人认为灵魂是真我。其实,灵魂还不是真我。
灵魂还是针对肉体这层外壳而言,是这个肉体的灵魂。
肉体与灵体都是物质的,只是一阳一阴,阴阳互存而已。

灵魂出壳与悟道解脱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
平常人所讲的灵魂出壳,是你的潜意识这个“识神”出去玩一玩而已,
它根本不能超越三界。只有悟道之后,找到了你那个真我,
才能超越三界,得到彻底解脱。道无处不在,当然不存在三界之界。

道无我无他,无我又如何生?无生又如何有灭?
因此,道本身就不生不灭,本身就是最彻底的解脱。
因此,你只有进入道里,你才能证悟到不生不灭的彻底解脱。

但是,无论你用多丰富的语言来描述道,来形容本来面目,
都无法准确和贴切。我们要想接近它,
只有通过它表现出来的特性为标准,通过修行改变自己。

与道达成同一频率,才能进入道。
道最明显的特性就是清静无为、平等无分别、无我无他、如如不动。

悟道如同品茶,别人品茶(开悟)后,无论怎样给你描述,
你还是不知道此茶(悟道)是什么滋味。
只有亲自去品茶(证悟)。当你品过(开悟)之后,
第三者依然不知道茶的滋味,也必须亲自去证。

如何才能进入道呢?
有人认为应该多学知识,多看经书,
但是书本和知识都不可能让你进入道,
只能在某个阶段引导你如何走路,指导你走哪条路可以接近道。

道不是来自于外面的知识,因为知识来自于头脑的思维,
是“识”而非“智”。道不是靠思维进入的,你脑子越复杂,
想得越多,反而离道越远。
六祖慧能不识一字,未看一经,却能悟道和讲经,
是清静心中的自然流露。只有当你彻底空掉你的头脑,
进入一种清静无为的入定状态时,你才能进入道。
此时你才发现道本来就是现成的,
只是自己一直都在玩头脑游戏,总在向外求,向知识里面找。
被自己所知道的那点可怜的知识,
一直障碍在门外了,这就是所知障。

古大德说:“悟道不难,唯嫌捡择”。“捡择”就是分别和取舍,
有了分别心才会去捡择,道是平等无分别的。
心里有二、三,才会去捡择,
回到“一”就不会再有什么分别和捡择,因为“一”已经接近了道。

道如同一面镜子,无论什么事物照在镜子里,
原来什么样就是什么样,镜子不会分别这个事物好坏、丑美、善恶。

人不仅有分别,而且样样事物都要分别个好坏、是非。
如果你能回光返照,留心察觉自己刚才起动的每一个念头,
你才能觉知自己念念都是分别。这是多生多劫养成的最大习气。

因此,要想接近道,首先要断掉分别的习气,因为道是没有分别的。
古大德说:“成佛不难,放下既是”。
但是,人却有诸多的放不下。放不下亲情,放不下钱财名利,
放不下所执着的一切。而一切都是围绕着一个“我”字。
因此,最大的放不下就是“我执”。一切都是我想得到的,
我不愿失去这些可以使我享受的既得利益。

而且我执较重的人最爱显示自己,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
因此,悟道最大的障碍就是我执。

道的特性是无我、无他,
也正是佛家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你只要心里还有我,还不能达到忘我、无我的心境,
围绕着我的一切都不可能放下。

笔者在一次闭关中曾与各种物体对话,
从中证到了“万物皆有佛性”。
首先我进入了暖水瓶的思惟,暖水瓶说:“我没有思惟”。
我说:“不对,你这句话就是思惟”。
暖水瓶说:“我的思惟非常低级,
我们只有从属性,而没有主动性”;
第二个又进入了水的思惟,水说:
“我没有思惟,我一切都是服务众生”;
第三个又进入了一块砖的思惟,砖说:
“我也没有思惟,无论把我放在任何地方都一样”;
第四个又进入了太阳的思惟,太阳说:“我也没有思惟,
我一切都是按照规律运行”。
这四种物体的共同点都是没有自我,一切都是恒顺众生。
这就是佛性,因此说万事万物皆有佛性。有我就不可能平等,
有我就不可能清净,有我就是在执着个性,有我就失去了整体性,
那么,你就永远不可能进入道。

第二个最难放下的是“我见”。
“我见”就是执着自己的见解,一切都认为自己的见解对,
别人的见解不对,总不愿恒顺众生,还是在处处突出自我的个性,
当别人的见解与自己不同时,就生气烦恼,并与别人发生矛盾和纷争。

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这些对我见越执着的人反而离道越远,
这就是个性。个性越强反而离整体性越远,宇宙是一个整体,
因此,越执着我见离道越远。

道清静无为,如如不动。万事万物虽然都是它的显现,
但它却无念。这一切显现都是自然的缘聚缘散。
绝非道的有意安排,也不是佛和上帝的造就。

有些人或一些宗教认为,宇宙的一切都是佛或上帝安排的,
其实你想错了,佛和上帝是清静无为的,他们绝不会活得那么累。

但是,人的习气却总爱琢磨事,琢磨人,脑子不能有一点空闲,
闲一会儿就觉得无聊和寂寞,总想表现自己,显示自我的个性,
发表自我的见解,总要千方百计想出点事来填补无聊和空虚。
这就使人们多生多劫以来养成了攀缘、动念的习气。
这种习气使你的心从没有清静过,心总往外驰,心驰则神往。

古人造字非常合道,“心”是三点魂,外加一把钩。
古人知道人有三魂,其中在外面的一点是“光魂”,
光魂在天不在身,因为它特别亮,人体色身难以承受,
当人投胎转世时,它只能留在外面。
外面的另一点是“阴魂”,由于众生妄念外散,神魂常在外面,
为财色名利终生奔波不息,因此,阴魂也在外不在身。
中间一点谓“色魂”,由于此魂投胎后被肉体所困,
一把钩代表肉体色身。人在受孕刚刚成胎直到出生前,
都是这种弯曲身体的形状。此身像一把钩钩住色魂,
直到死亡的时候,色魂才离开肉体。
可见人的心时刻不停地被外界事物所诱惑,
为外界事物所奔波,虽有三魂,却有两魂在外。
这些都是古人用天眼所看到的,
“心”字如此构造确有其理,绝非随意编造。

如果我们能把这颗好动的心停息下来,把自己的思想彻底空掉,
使它常处于清静无为之中,你就接近了道。

但是,人们却爱自寻烦恼,不停地在制造妄念。
以致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习气。
许多修行人甚至想静也静不下来,大脑形成的惯性,
自动地、不停地在想,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
即使睡着了,做梦还是在不停地想。
人体95%的能量都是胡思乱想消耗出去的。
因此,所有的法门,包括念经、念佛、念咒、
打坐、结印、修定、戒律、节食、辟谷、不倒单等,
都是在帮你把繁杂的思想停下来,使你的心清静无为。
有些人总爱攀缘,攀缘本身就是分别心,
分别出有好有坏,你才会去攀缘。

攀缘使你攀附两边,远离中道,产生“爱见”烦恼。
“爱”烦恼是思惑,“见”烦恼是见解上的迷惑。
有“见思惑”二障就不能出离六道,不能了脱生死。
因此佛说:攀缘心是生死的根本。

如何辨别攀缘心呢?
可从怨亲的分别上看,放不下对亲属、亲朋、情侣的执着过爱,
放不下对怨家对头的记恨,总是挂在心上。经常想过去的事,
以后的事,未发生的事,与自己无关的事,担心儿孙将来的事,
甚至找别人算卦,看命问吉凶等等,都属于攀缘。甚至做好事,
度人也在执着攀缘,不知另一面却是在造恶。

道是清静无为的,攀缘则是有为,有为就是在造业,
造下业因,将来必因缘而生。因此,只要还存有攀缘之心,
就背离了道,就出不了六道轮回。
所谓佛法无边,即不落两边之意。
而凡夫都是在执着两边,不合中道。
只有随缘做事,而又不思善恶,
不计得失,不求结果,不为回报,
虽也做事,但清静无为,合道而行。
道如如不动,修行的千门万法,其共同点都是在修一个“定”字。
修定就是靠近那个如如不动的道。
修定的关键仍在于心,当遇到外缘时,正是考验你是否见境动心,
是否心随境转。如能把握随缘不变,
这就是定力,定力就能使境随心转。
当你清静无为时,你就接近了道。
当你静极生定时,你就能进入道。
当你定中生慧时,你才能真正悟道。
当你能把智慧灵活变通地运用在实践中时,你才是真正地证道。
这就是悟道的程序和过程。
当你的心真正达到清静无为,如如不动时,你就是法身佛;
当你的心真正达到平等无分别时,你就是报身佛;
当你的心平等到万事万物无差别时,你就是化身佛。


【悟道】作者:即身成就_莲青散人_新浪博客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5-02-08 22:52 |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道在中国哲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表示「终极真理」。
此一概念,不单为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
也被宗教流派道教等所使用。

什么是道?
《道德经》曰:「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道虽然可以被履行(可道),
但其实质行道之法不是恒定不变(非恒道)。

道虽然可以被讨论、命名(可名),
然其实质并非恒定不变,是开放的(非恒名)。

《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者,在「一」之前,所谓「一」,
即是所谓的本体论的「本体」、
现代西方的存在哲学的「存在」,此「一」者,即指万物统一的本质。

「一」本身便不可思议,
因为可思议者必须分辨能思议与不能思议之事物,此
即是分别心,即是「二」,即是「阴阳」,等而下之而有万物可言。

「一」即不可思议,是故「道」更加无可言说,无可思议判别之理。

需要注意的是,「道」在不同的地方,
可指可以实践的「道路」、理论体系的「根本」,
与此不可言说之「本体」、
更甚于本体之上的超出有无存在的「概念」,
后者即是无法讨论的「道」,而之前的「道」是可以理论、
切实可行的事物。

不可用言语表达
《道德经》第一章一开始就写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王弼对此的解释是: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
非其常也。故不可不道,不可名也。」

一般来说,这里第一个、第三个「道」字解作「终极真理」
;第二个「道」字解作「言语,说话」。
意思大概是:「可以用言语解释妥当的『道』,
就不可能是真正的『道』;若果我们给予『道』一个名字,
这个名字也肯定不能把『道』形容妥贴。」

由于人认识的局限性,我们所说的道都只是真正道的一部分,
无法窥见道的全貌,故无法反映道的本质。
例如我们说这是一张桌子,可那是我们的说法,
它是什么呢?是一堆木头,还是一堆原子,
都只反映了它的一个侧面。

正因为「道」本身是不可言说,
所以老子在《清静经》后来写道:
「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也就是说:「这个『道』字虽然不肖,
但我(老子)还是先把这个终极真理叫作『道』好了。」

但尽管道的本质不可言传,
但包括《道德经》等典籍都在言说道,
「道不可道」本身也是在描述道,
实际上不是在言说道的本质,而是言说道的存在,
即是道的本质虽然无法具体描述,但其存在是可言的,
但也止于「祂存在」而无法进一步言说。
这和现代西方的存在哲学的「存在先于本质」异曲同工。

衍生万物
《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意指「道」是所有创造自然,及自然变化的法则,
是一切事物的规律,因此,「道」是一切的本源。
此处,老子道出宇宙发源形成论。道家的太极印正是体现,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

道在万物之中
《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就是说,人的法则在地里头,地的法则在天里头,
天的法则在道里头,而只有道的法则是自在的,本源的。
道也是道路的意思。是事物发展路径。
路径是事物规律的外在体现。因此,道理与道路就统一了。
实际上「道」字本身的字形也表明道在万物中。
《说文解字》:「道」,从,从首,谓长行,
首:谓面之所向,行之所达。所谓「面之所向,行之所达」,
意即面向哪里,道在哪里;走到哪里,道在哪里。

道与德的关系
道,是「一」之上,不可言说者,为体。
德,是道所衍生的万物一切,事物的存在规律,为用。

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1%93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1 楼]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5-02-08 22:53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85945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