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3316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分享] 僧肇《物不迁论》的哲学思想
作者:项运良
一、《物不迁论》的主要思想
《物不迁论》是一部力作,乃阐发般若性空学说,
以 “ 即动即静 ” 之义阐明 “ 即体即用 ” 之理论。
物不迁,也就是事物没有实在的运动变化的意思,
事物虽有生起、流转等现象,然其本体恒不迁 (不动)。
事物的存在只是当下的,转瞬即逝的,不会从古至今,
也不会从今返古,各性只住于一世,事物是静而不迁的,
因为在佛家看来,事物随因缘而起,而自性本空。
物不迁思想的存在,这主要和其人动静观、
时空观是密不可分的,
时间过去并不具有实在性,
或者不如说是实在性的消亡。《物不迁论》
所要破除的是实体性的时间,引导我们认识时间的空性。
那么从这部着作中我们又能看到一些人对于时空的看法。
僧肇在这部着作中先从自然现象谈起,
就拿我们通常看到的花开花落,
生死交替,寒暑更迭,昨天开放的花朵今天不凋谢了吗?
秦始皇不是离我们而去了吗?今天该穿冬衣了!
人们因此而认为事物是有其实在的流动变化的。
但僧肇却不这么认为,
并且引用了《放光般若经》说:“ 诸法无动转者 ”,
这是说诸法没有实在的流转变化,
虽然存在如花开花落的现象,
但事物的本性没有改变,众生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而已。
从这点看,僧肇否定了事物本性的运动变化;
不仅如此,我们还知道佛家还否定事物的根本存在。
因为佛家有三法印之说,
也就是“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
在佛家看来,世界万象是流转不息的,
只是暂时的存在,稍纵即逝,
“ 行 ” 也就是无常的一切法,所以“ 诸行无常 ”;
不仅事物万象不真实,而且世界本身就是不真实的,
是假的空的不真的,世界根本不存在具有自性的事物或我,
“ 法 ”就是不具有自性之体和规范标准,所以“ 诸法无我 ”。
既然如此,事物当然是不流动变化的,
众生看到的只是现象的流转变动,
而其本性是凡辈所不能见的。
既然世界是不真实的,那么哪里才是真实的呢?
佛法中便有了“ 涅槃寂静 ” 之法印,当下的都是虚妄的,
只有到彼岸到天国才能得到真实和快乐,才能破除迷惑与烦恼。
僧肇作为佛家子弟,
当然就否认了事物有实在的变化,流转的只是现象,
何况佛家连具有自性的实体都给否认了,
还谈什么实在的事物的运动变化呢?
不过要指出僧肇这里的不迁,
只是事物的那种「缘起性空」的本性无变,
而不是形式不变。而这一切又与他的哲学思想是紧密相关的,
他对动静、时空的看法直接决定了他的物不迁思想。
二、动静观是物不迁思想的哲学基础
在这篇作品中僧肇深刻地分析了动静的关系。
既然人们看到万象的流转变动,而僧肇却说物不迁,
事物没有实在的迁变,并不是事物连动的现象都没有,
“ 寻夫不动之作,岂释动以求静,必求静于诸动。
必求静于诸动,故虽动而常静。
不释动以求静,故虽静而不离动。
然则,动静未始异。而惑者不同缘使真言滞于竞辩。
宗途屈于好异,所以静躁之极,未易言也 ”。
意思是寻究不迁的宗旨,哪里是离开动而求静呢?
必须在事物的运动中寻求事物的静止。
所以,事物虽然是运动而常静止,
不离事物的运动而求静。虽然事物是静止而是常运动的。
然则,动和静不曾有差别,
而迷惑的人却认为动和静是截然不同的。
因此使真理陷于互相辩论之中,大道被好异的学说所歪曲。
所以在僧肇这里,动静本身是一样的,没有实际的差别,
二者是相互依存的,
没有动,哪里来的静,没有静哪里来的动,
这些概念与现象是相对的,
而不是像常人那样将动静看成是截然不同的。
在佛家看来这是由于 “ 法执 ” 所引起的,
万象本性不是这样的,而人们却将它看成是这样的,
并认为自己的看法是正确无疑的,
因为人们只看到了事物的现象,
但却以为自己认识到了本质规律,
所以大道都被好异之说给歪曲了,人们不能破除“ 法执 ”,
他们的观点只能是世俗的,违真的,
既然违真。人们的看法当然是错误的。
僧肇进一步说明了 “ 物为何不迁 ” 及动静的关系,
引述了许多经典,
道行云:“诸法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
中观云:观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
《道行般若经》说:诸法的生成本无所来,
诸法的消失亦无所去。
《中论》上说,从方向上看,知它在去。
可是那个去者竟没有可到的处所。
“夫人之所谓动者,以昔物不至今。故日动而非静。
我之所谓静者,亦以昔物不至今。故日静而非动。
动而非静,以其不来。静而非动,以其不去。
然则所造未曾异,所见未曾同。
逆之所谓塞,顺之所谓通。苟得其道,复何滞哉 ”。
意思就是一般人所说的动,是根据过去的事物,
不保持原来的面貌,
而来到现在,因此说事物是运动而非静止的。
我所说的静止,也是根据过去的事物,
不保持原来的面貌来到现在,
因此说事物是静止而非运动的。
可见,所接触的问题不曾有差别,
双方所理解的却不曾相同。
违背真理就是错误,符合真理就是正确。
如果掌握了事物动静的真理,还有什么想不通的呢?
“ 既知往物而不来,而谓今物而可往。
往物既不来,今物何所往 ”。
意思也就是既知过去的事物,不能保持原貌来到现在,
那现在的事物,怎么能恢复过去的原貌呢?
既然过去的事物,不能保持原貌来到现在,
那么现在的事物怎么能恢复过去的原貌呢?
“ 何则,求向物于向,于向未曾无。责向物于今,于今未曾有。
于今未曾有,以明物不来。于向未曾无,故知物不去。
覆而求今,今亦不往。是谓昔物自在昔,不从今以至昔。
今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 ”。
意思就是在过去寻求过去的事物,
过去的事物在过去未曾是无。
在现在寻求过去的事物,过去的事物在现在未曾是有。
可见,事物没有保持原貌来到现在,
过去事于过去不曾是无。
故知事物的过去面貌只是在过去才有,谁也不能否认。
反过来,寻求现在的事物,
现在的事物也不能恢复它过去的原貌。
这就是说,过去事物的面貌,本来就只能存在于过去,
并不是从现在恢复到它的过去面貌。那现在的事物,
只保存于现在,也决非从过去来到现在。
从这里我们可以理解到,事物既然不能保持原貌到现在,
普通人认为,事物就是在不停的运动之中,
但反过来想,也就是说过去的事物,只在过去,不在现在,
只是处在某一时间段上,“ 事各性住于一世 ”,所以是静止的。
常人只看到当下的现象,而没有放到长远的发展中,
同样的事情,却有不同见解,僧肇的确高人一等,
所以他也便有了
“ 干坤倒覆,无谓不静。洪流滔天,无谓其动。
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
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 ”的高论。
“ 成山假就于始篑,修途托至于初步,果以功业不可朽故也。
功业不可朽,故虽在昔而不化,不化故不迁。
不迁故,则湛然明矣。故经云:三灾弥纶,而行业湛然。
信其言也 ”。所谓积土为山,成功于开始的第一筐。
长途旅行,从第一步开始。
如来布道的功德,流布万世而长青,
是因为他的累劫功业不可朽坏、
不可断灭的缘故。功业不可朽坏,
所以虽在昔而没有实在的变化。
没有实在的变化,所以不是绝对的迁变。不是绝对的迁变,
所以湛然常住。
如来的功业如此,众生的行业也如此。
所以经中说,三灾(火、水、风灾)坏劫,而众生的行业湛然,
没有绝对的破坏。这话是可信的。
在这里同样也要指出的是,他所说的不动,
是指事物本体,而不是现象。
并且还要指出来的是,僧肇所认为的动,不是绝对的动,
静也不是绝对的静,就拿事物来说,
它的消失与停留,也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而言的,
因为世界本身,是稍纵即逝的,仅是当下的,
事物本身是因缘而起,但自性本空,
所以无论世间如何千变万化而物却不迁,明矣!
哲学自古以来都会讨论一个问题:物是动还是静?
就我看来,佛家的看法是有道理的,
讨论静止必须在运动中去讨论,
而且我们首先要确立一个观念,事物始终是在运动着的,
也就是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相对于运动而有,静止是运动中一个特殊的阶段,
是运动中的静止,正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其实在某种意义上,动既是静,静既是动。
僧肇的物不迁思想,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物不动,
而是指事物本性是空的,过去的事物,
我们不能很好地理解把握到,
不具实在性,没有一个自在的实体,都是因缘造作而成,
所以是“ 不迁 ”。
三、僧肇的物不迁思想与他的时空观是密切相关的
当然,许多人听到他的物不迁之高论之后可能会认为:
“ 则谓昔物不至今,聆流动昔,而谓今物可至昔 ”。
意思也就是,事物不迁就不能延续,
流动就可以恢复到以前的状态。
如果真的这么想的话,那便犯了机械主义的错误,
僧肇的回答是“ 既日古今,而欲迁之者,何也?”
在僧肇看来,古今是有差别的,过去、现在、未来
都不是绝对实在的,都是当下的,
过去相对于自己的过去便是未来,
现在相对于未来就是过去,这是不言而喻的。
之所以在时间上,会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分别,
则是因为其中有物,也就是有一个参照物一个支点,
物的流转现象给了我们以时间观念。
佛家说世界是假是空,是不真实的,
无论人还是物都是不真的,
因缘造作而生,所以在我们面前的一切都是暂时的,
当下的,只能其性住于一世。
僧肇的《物不迁论》
向我们提出这样一个时间问题:
今若至古,古应有今。古若至今,今应有古。
其原文是这样的:
“ 是以人之所谓住,我则言其去。
人之所谓去,我则言其住。
然则去住虽殊,其致一也。故经云:
正言似反。谁当信者,斯富有由矣。
何者?人则求古于今,谓其不住。
吾则求今于古,知其不去。
今若至古,古应有今。古若至今,今应有古。
今而无古,以知不来。古而无今,以知不去。
若古不至今,今亦不至古。事各性住于一世,
有何物而可去来。然则四象风驰,璇玑电蜷,
得意毫微,虽速而不转 ”。
其基本意思,是说人们总是在现在当中,寻求过去的事物。
正因为现在当中,没有过去的事物,
所以一般人认为事物有实在的、绝对的不住。
我则在过去寻求现在的事物,因为过去的事物不是实在的、
绝对的消失。假使现在的事物能恢复它过去的原貌,
那么过去当中,就应有现在的事物。假使过去的事物能,
保持原貌来到现在,那么现在当中,就应有过去的事物。
恰恰相反,现在的事物不能恢复到它过去的原貌。
所以,过去没有现在的事物。也因为过去的事物,
不能保持原貌来到现在,那么现在也没有过去的事物。
这样就有了古今的差别,也就说明,事物迁变无自性。
正因为过去当中,没有现在的事物,因此,
过去的事物,没有保持原貌来到现在。
正因为过去当中没有现在的事物,
因此现在事物也不能恢复到它过去面貌。
故此,今无古,古无今。
既然过去的事物,不能保持原貌来到现在,
现在的事物,不能恢复到它过去的原貌,
事物的体性,各自停留在某一个阶段,
还有什么事物可由过去来到现在、
再由现在恢复到它的过去呢?
然则,春夏秋冬,像风一样在交替,日月星辰,
像闪电般在旋转,
若能从最微细之间,去观察它们的本质,就可了解到,
它们的转动不是绝对的运转。时间真的是如我们通常所谓,
从今往古的单向流程么?时间过去真的存在吗?
如其存在又是何以存在,存在于何所?
时间过去如若不存在,那么历史是如何产生的?
僧肇的论点是:
如果时间现在、与时间过去之间的单向流通,是实在的,
那么流通的两端 ─ 即时间现在、和时间过去,也必是实在的。
但我们知道,时间过去并不具有实在性,
或者不如说是实在性的消亡。
那么我们究竟是怎样,
才能获得这样一种自今至古的时间观念呢?
我们实际上是从旋岚偃岳、江河兢注、野马飘鼓、
日月历天等现象上,归纳、抽象出时间观念的,
但这些现象都是当下发生着,
它是否是向着过去发生流向过去呢?
《物不迁论》所要破除的是实体性的时间,
引导我们认识时间的空性。
这与爱因斯坦相对论里的时空观一致:
空间本身是虚无的,没有绝对的空间。
空间,仅仅是通过包含在它自身之内的物体和能量才存在。
时间,也是虚无的,时间只是因在其中发生的事件而存在。
不仅各种具体事物是空的,就连时间,
这样纯概念性的存在也是空的。
过去的一切不是实在的,事物是因缘造作而成,
本来这个世界都是不真实的,我们所看到的只是表像,
是一种 “ 真如 ” 世界,各物象自性本空,只住于一世,
即所谓不迁。
据此,过去的不具实在性,时空是以其中的物为支点的,
那么它们也不具实在性,即时间的体性也是空。
当然也要指出的是,僧肇是佛家弟子,
其思想上难免有些偏颇,如忽视事物本身的物质性,
过分强调主体的感受性,
但僧肇佛学的精深,使他在性空学说上独树一帜,
其哲学思维是值得我们学习与研究的!

《物不迁论》是一部力作,乃阐发般若性空学说,
以 “ 即动即静 ” 之义阐明 “ 即体即用 ” 之理论。

僧肇《物不迁论》
夫生死交谢,寒暑迭迁,有物流动,人之常情。余则谓之不然。
何者?《放光》云:「法无去来,无动转者。」

寻夫不动之作,岂释动以求静,必求静于诸动。
必求静于诸动,故虽动而常静。不释动以求静,
故虽静而不离动。然则动静未始异,而惑者不同。
缘使真言滞于竞辩,宗途屈于好异。
所以静躁之极,未易言也。
何者?夫谈真则逆俗,顺俗则违真。
违真,则迷信而莫返,逆俗,则言淡而无味。
缘使中人,未分于存亡;下士,抚掌而弗顾。
近而不可知者,其唯物性乎。然不能自已,
聊复寄心于动静之际,岂曰必然?
试论之曰:《道行》云:
「诸法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
《中观》云:「观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
斯皆即动而求静,以知物不迁,明矣。
夫人之所谓动者,以昔物不至今,故曰动而非静;
我之所谓静者,亦以昔物不至今,故曰静而非动。
动而非静,以其不来;静而非动,以其不去。
然则所造未尝异,所见未尝同。逆之所谓塞,
顺之所谓通。苟得其道,复何滞哉?
伤夫人情之惑久矣,目对真而莫觉!既知往物而不来,
而谓今物而可往!往物既不来,今物何所往?
何则?求向物于向,于向未尝无;责向物于今,
于今未尝有。于今未尝有,以明物不来;于向未尝无,
故知物不去。复而求今,今亦不往。是谓昔物自在昔,
不从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
故仲尼曰:「回也见新,交臂非故。」
如此,则物不相往来,明矣。既无往返之微联,
有何物而可动乎?然则旋岚偃岳而常静,
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
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
噫!圣人有言曰:「人命逝速,速于川流。」
是以声闻悟非常以成道;缘觉觉缘离以即真。
苟万动而非化,岂寻化以阶道?复寻圣言,微隐难测。
若动而静,似去而留。可以神会,难以事求。
是以言去不必去,闲人之常想;称住不必住,
释人之所谓往耳。岂曰去而可遣,住而不可留邪?
故《成具》云:「菩萨处计常之中,而演非常之教。」
《摩诃衍论》云:「诸法不动,无去来处。」
斯皆导达群方,两言一会,岂曰文殊而乖其致哉?
是以言常而不住,称去而不迁。不迁,故虽往而常静;
不住,故虽静而常往。虽静而常往,故往而弗迁;
虽往而常静,故静而弗留矣。然则庄生之所以藏山,
仲尼之所以临川,斯皆感往者之难留,岂曰排今而可往?
是以观圣人心者,不同人之所见得也。
何者?人则谓少壮同体,百龄一质,徒知年往,不觉形随。
是以梵志出家,白首而归。邻人见之曰:「昔人尚存乎?」
梵志曰:「吾犹昔人,非昔人也。」
邻人皆愕然,非其言也。所谓有力者负之而趋,
昧者不觉,其斯之谓欤?
是以如来因群情之所滞,则方言以辨惑,乘莫二之真心,
吐不一之殊教,乖而不可异者,其唯圣言乎!
故谈真有不迁之称,导俗有流动之说。虽复千途异唱,
会归同致矣。而征文者,闻不迁,则谓昔物不至今;
聆流动者,而谓今物可至昔。既曰古今,而欲迁之者,
何也?是以言往不必往,古今常存,以其不动;
称去不必去,谓不从今至古,以其不来。不来,
故不驰骋于古今,不动,故各性住于一世。
然则群籍殊文,百家异说,苟得其会,岂殊文之能惑哉?
是以人之所谓住,我则言其去;人之所谓去,我则言其住。
然则去住虽殊,其致一也。
故经云:「正言似反。」谁当信者?斯言有由矣。
何者?人则求古于今,谓其不住;吾则求今于古,
知其不去。今若至古,古应有今;古若至今,今应有古。
今而无古,以知不来;古而无今,以知不去。
若古不至今,今亦不至古,事各性住于一世,
有何物而可去来?然则四象风驰,璇玑电卷,
得意毫微,虽速而不转。是以如来,功流万世而常存,
道通百劫而弥固。成山假就于始篑,修途托至于初步,
果以功业不可朽故也。功业不可朽,故虽在昔而不化。
不化故不迁。不迁故,则湛然明矣。
故经云:「三灾弥纶,而行业湛然。」信其言也。
何者?果不俱因,因因而果。因因而果,
因不昔灭。果不俱因,因不来今。不灭不来,
则不迁之致明矣。复何惑于去留,踟蹰于动静之间哉?
然则干坤倒覆,无谓不静;洪流滔天,无谓其动。
苟能契神于即物,斯不远而可知矣。

http://l.facebook.com/l.php?u=http%3A%2F%2Fyoutu.be%2FSPT49NhenSE%3Flist%3DPLQ086cymgYvQyCfBGOY9q637ViRF63VrP&h=2AQGkWwzJ


http://youtu.be/7yRkbLmyuQk?list=PLQ086cymgYvQyCfBGOY9q637ViRF63VrP


[ 此文章被adamlee9在2016-10-30 03:27重新编辑 ]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6-10-30 02:06 |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物不迁论》是一部力作,乃阐发般若性空学说,
以 “ 即动即静 ” 之义阐明 “ 即体即用 ” 之理论。
按这里检视影片,登入论坛可以直接观看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1 楼]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6-10-30 02:18 |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图 1.



华严金狮子章 作者 法藏法师
明缘起第一
谓金无自性,随工巧匠缘,遂有狮子相起。
起但是缘,故名缘起。
辨色空第二
谓狮子相虚,唯是真金。
狮子不有,金体不无,故名色空。
又复空无自相,约色以明,不碍幻有,名为色空。
约三性第三
狮子情有,名为遍计。
狮子似有,名唯依他。
金性不变,故曰圆成。
显无性第四
谓以金收狮子尽,金外更无狮子相可得,故名无相。
说无生第五
谓正见狮子生时,但是金生,金外更无一物。
狮子虽有生灭,金体本无增减,故曰无生。
论五教第六
(一)狮子虽是因缘之法,念念生灭,
实无狮子相可得,名愚法声闻教。
(二)即此缘生之法,各无自性,
彻底唯空,名大乘始教。
(三)虽复彻底唯空,不碍幻有宛然。
缘生假有,二相双存,名大乘终教。
(四)即此二相,互夺双亡,情伪不存,
俱无有力,空有双泯,名言路绝,
栖心无寄,名大乘顿教。
(五)即此情尽体露之法,混成一块,
繁兴大用,起必全真;万象纷然,
参而不杂。一切即一,皆同无性;
一即一切,因果历然。力用相收,
卷舒自在,名一乘圆教。
勒十玄第七
(一)金与狮子,同时成立,圆满具足,
名同时具足相应门。
(二)若狮子眼收狮子尽,则一切纯是眼;
若狮子耳收狮子尽,则一切纯是耳。
诸根同时相收,悉皆具足,则一一皆杂,
一一皆纯,为圆满藏,
明诸藏纯杂具德门。
(三)金与狮子,相容成立,
一多无碍;于中理事各各不同,或一或多,
各住自位,名一多相容不同门。
(四)狮子诸根,一一毛头,皆以金收狮子尽。
一一彻遍狮子眼,眼即耳,
耳即鼻,鼻即舌,舌即身。
自在成立,无障无碍,名诸法相即自在门。
(五)若看狮子,唯狮子无金,
即狮子显金隐。若看金,则唯金无狮子,
即金显狮子隐。
若两处看,俱隐俱显。隐则秘密,现则显着,
名秘密隐显俱成门。
(六)金与狮子,或隐或显,或一或多,
定纯定杂,有力无力,即此即彼,
主伴交辉,理事齐现,皆悉相容,不碍安立,微细成办,
名微细相容安立门。
(七)狮子眼耳支节,
一一毛处,各有金狮子;一一毛处狮子,
同时顿入一毛中。一一毛中,皆有无边狮子;
又复一一毛, 带此无边狮子,还入一毛中。
如是重重无尽,犹天帝网珠, 名因陀罗网境界门。
(八)说此狮子,以表无明,语其金体,具障真性;
理事合论,况阿赖耶识?
令生正解,名托事显法生解门。
(九)狮子是有为之法,念念生灭。刹那之间,
分为三际,为过去现在未来。
此三际各有过现未来,
总有三三之位,以立九世,即束为一段法门。
虽则九世,各各有隔,相由成立,融通无碍,同为一念,
名十世隔法异成门。
(十)金与狮子,或隐或显,或一或多,
各无自性,由心回转。说事说理,
有成有立,名唯心回转善成门。
括六相第八
狮子是总相,五根差别是别相;
共从一缘起是同相,眼、耳等不相滥是异相;
诸根合会有狮子是成相,诸根各住自位是坏相。
成菩提第九
菩提,此云道也,觉也。谓见狮子之时,
即见一切有为之法,更不待坏,
本来寂灭。离诸取舍,即于此路流入萨婆若海,
故名为道。即了无始以来,
所有颠倒,元无有实,明之为觉。
究竟具一切种智,名成菩提。
入涅槃第十
见狮子与金,二相俱尽,烦恼不生。
好丑现前,心安如海。妄想都尽,
无诸逼迫。出缠离障,永舍苦源,名入涅槃。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2 楼]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6-10-30 02:20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96786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