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401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more12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特殊貢獻獎 社區建設獎 優秀管理員勳章
總版主
級別: 總版主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913 鮮花 x4339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修行][分享] 戒無定慧,尤克善果;定慧無戒,必落魔邪  (蕅益大師)

蕅益大師開示節錄

  
人知宗者佛心,教者佛語,不知戒者佛身也。盧舍那佛,以戒爲體,惡無不止故淨,善無不行故滿。倘身既不存,心將安寄,語將安宣。縱透千七百公案,通十二部了義,止成依草附木無主孤魂而已。…

  
無量法門。不出三學。一往戒定屬緣因。慧學爲了因。實三學之中。三因圓具。又次第則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後後勝前。推本則戒無定慧。猶克善果。定慧無戒。必落魔邪。思之思之。…


  
剃發染衣,會有良時。歸戒聞修,不勞诹日。非歸戒無以爲出要之本,非聞修無以開出要之門。佛法染神既深,解脫機緣自湊。否則前牽後引,歲複一歲。淨信初心,漸至牿亡,非丈夫所以自奮也。

  ○虛雲禅師開示節錄

  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發慧。若不持戒而修行。無有是處。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告訴我們。不持戒而修三昧者。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禅定現前。亦落邪魔外道。可知道持戒的重要。持戒的人。龍天擁護。魔外敬畏。破戒的人。鬼言大賊。掃其足迹。從前在罽賓國近著僧伽藍的地。有條毒龍時常出來爲害地方。有五百位阿羅漢聚在一起。用禅定力去驅逐他。總沒法把他趕跑。後來另有一位僧人。也不入禅定。僅對那毒龍說了一句話。“賢善遠此處去。”那毒龍便遠跑了。衆羅漢問那僧人什麽神通把毒龍趕跑。他說。“我不以禅定力。直以謹慎於戒。守護輕戒。猶如重禁。”我們想想。五百位羅漢的禅定力。也不及一位嚴守禁戒的僧人。或雲。六祖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參禅。”我請問你的心已平直沒有。有個月裏嫦娥赤身露體抱著你。你能不動心嗎。有人無理辱罵痛打你。你能不生嗔恨心嗎。你能夠不分別冤親憎愛。人我是非嗎。統統做得到。才好開大口。否則不要說空話。

  師開示雲:“學佛一法,亦易亦難。從言教上解悟,此理甚爲容易,所謂言下頓悟。如用功得當,即親見到自己本來面目,亦不爲難。但要得到真實受用,不爲一切境界所轉,隨時隨地自己作得主張,能夠解脫自在,造次顛沛都能如是,那就非年久月深、無明煩惱斷盡、習氣毛病掃清不可。由事上磨練,確實證悟,此則爲難也。又斷無明煩惱,除習氣毛病,莫若嚴持戒律;戒律清淨,無明煩惱習氣毛病自除。若不持戒律,縱修習有成,亦是天魔外道。”

  ○印光大師開示節錄

  
三皈五戒,爲入佛法之初門。修余法門,皆須依此而入。況即生了脫之至簡至易、至圓至頓之不思議淨土法門耶?不省三業,不持五戒,即無複得人身之分。況欲得蓮華化生,具足相好光明之身耶?…

  
律,不獨指粗迹而已,若不主敬存誠,即爲犯律。而因果又爲律中綱骨。若人不知因果,及瞞因昧果,皆爲違律。念佛之人,舉心動念,常與佛合,則律、教、禅、淨,一道齊行矣。…


  如來以三事故,令正法久住於世,衆生悉蒙度脫。三事者何,曰戒、定、慧。以衆生一向背覺合塵,輪回六道,今欲令其背塵合覺,趣證涅盤。非戒,則無所束縛,必至隨逐塵境,起惑造業。非定,則識波奔湧,何能心無所住。非慧,則本具之真心何由徹證,幻起之妄惑何由頓滅。故《楞嚴經》雲,攝心爲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爲三無漏學。須知此三,全三即一,全一即三,切勿謂戒但爲定慧之初基而已。夫律儀戒,執身不作,可雲初基;而定共戒,執心不起;道共戒,業盡情空,真窮智朗。豈非定慧之全體大用,何得唯以初基視之。然定共、道共仍以律儀而爲本體,但以持戒功用淺深而立此二名,初非另有所說之戒本也。世人每以律儀爲論,致不知如來制戒大意者,或藐視之,而真戒、真定、真慧無從聞熏而冀及,爲可歎也。…

  戒定慧三學,爲學佛及修淨業者之根本,而戒尤爲要。故《觀無量壽佛經》開示淨業三福:一則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則受持三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三則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初、二,多屬戒學,三則三學圓具。具此三福,則淨業大成,往生上品。故於《淨土五經》後,附《華嚴經淨行品》及《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以期淨業行者,於律儀戒之執身不作,進而得定共戒之制心不起,及道共戒之超情離念,斷惑證真。然縱得定共、道共二種實益,猶當兢兢業業,執持律儀戒,以爲自利利他,維持法道之軌範,則空解脫人,無由以大乘藉口,而因之以壞亂佛法,疑誤衆生也。…

  按:蕅益大師《阿彌陀經要解》中雲:“果得一心不亂之人,無更起惑造業之事。”這正是對大乘念佛法門念佛三昧(一心不亂)的側面诠釋,此三昧不亂必含攝菩提心,沒有菩提心作爲依托的修行,不可稱爲大乘。小乘修行不講菩提心,小乘持戒制身不行,不如大乘制心究竟,故偶得定者常常退墮,甚至破戒造惡,最終難伏惑少證果。對於大乘修行而言,菩提心爲一切修行的根本,念佛法門也不得例外。昙鸾大師《往生論注》中細分順菩提門及違菩提門。破戒造惡等行屬違菩提門,會敗壞之前諸多功德,此修行人實屬漏器,不能累積功德。《觀經》下三品往生之人雖是五逆十惡罪人,但必須臨終忏罪方能往生。而念佛忏罪,必須具足真實功德,無功德不能滅罪。又平時散心念佛所修散善很難轉滅定業,亦難忏淨性罪,故名字位初心念佛人不能入決定往生之流(但仍有往生的可能)。念佛人若不持戒,就算偶入定境,乃是邪定,非大乘三昧正定。以菩提心不真,見佛三力缺二,口說深信切願,實則往生資糧並不具足,故難得見佛往生,其最終下場必落魔邪。黃念祖大德在講座中提及的一位出家人,平日念佛精進,有一定念佛功夫,可後來上吊死了。悟道法師也曾例舉了台灣一位經常參加精進佛七的開環保車司機,能夠念三天三夜不睡覺,第二天精神也非常好,可後來卻跳樓自殺了。所以,念佛人得諸佛護法加持,這種護佑效果不可過於迷信。如理如法的修持,含攝真實菩提心,嚴持戒律的念佛,才能得到真實利益。諸佛護念,實則修德有功,性德外顯,自性佛力護念故(自佛即含攝他佛,自他不二故),千萬不可心外取法,誤會經教。念佛法門屬於自他二力法門,雖有佛力冥加,尚不能免修念佛邪定者最終魔邪惡果,更何況其他通途自力法門。

  衆生一念心性本自具足一切德能,互攝遍攝互融遍融十方一切諸佛諸衆生,以心體不二心心互攝故。能得戒神護法及諸佛菩薩護佑,皆因衆生修德有功性德方顯,佛菩薩護念加持種種願行功用其實正是衆生自性德能,若將佛菩薩護法視作神明,心外取法心外見佛,都非大乘正見。若遇急難的衆生必須至誠一心稱念觀音方能得救,不稱不救,原因正在於此,印祖示之爲“衆生心中之觀音救之耳”。一念清淨心,隨順戒定慧修行,與菩提正道相應,由修德而激發性德,自性佛菩薩護法戒神種種德能功用便逐漸顯露;反之,若逆菩提正道,隨順貪嗔癡惡習,染汙自性而遮障自佛德能,戒神護法自然隨之而隱匿。心多惡念,便與天魔惡神相應,障礙修德,並令宿世惡業定業增上成熟,諸多魔擾附念而持,顯隱開關全在自心一念。

很多人誤會並片面誇大佛菩薩護佑效果,磕個頭念個佛,就能一勞永逸得佛庇護。實際上,逆菩提正道的發心,與貪嗔癡慢等煩惑相應的惡習,令心境下墮染汙自性的惡念,皆可毀壞之前的諸多功德,而遮障自性德能,即關閉佛菩薩護念的通道。祖師常言,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不念佛法界,衆生心念便會落入其余九法界,細審早晚課之外的起心動念,便可知來世轉生的去處。小乘戒律只制身,大乘戒律更制心,只有念念與大乘戒律相應的修行人,才能時時得到佛的護念,關閉魔的加持。否則心境不斷在善惡法之間來回波動,終不能入決定往生之流(決定往生對應十六觀第三觀地觀成,觀行位初品,最低伏惑事一心不亂的水平,即功夫成片,詳見《觀經疏妙宗鈔》)。

蕅祖在《要解》中言“果得一心不亂之人,無更起惑造業之事”,這正反映了大小乘之間戒定慧三學的不同,要知道修習小乘禅定常常會發生退墮並很難證得初果,其主要原因正在戒律制心及慧學正見等方面不如大乘究竟。很多念佛人都知念佛往生全在信願行三資糧,“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這一名句大家耳熟能詳,但要知曉蕅祖注解願行時,是隨順四弘誓願,含攝菩提心的。“菩提正道名善根,即親因”,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破戒造惡屬逆菩提門,雖能念佛但菩提心不真,心境下墮難生真實功德,口頭雖說我深信切願,實則已非蕅祖所示的信願行,最終能否往生,只能看臨終最後之際的念佛忏悔是否至誠,是否能發大慚愧心,徹底痛改前非隨順菩提而轉心(此中已攝戒),否則很難往生。只有平時已修至功夫成片,具足伏惑事一心,能修出定善滅卻定業性罪,決不再造三惡道諸罪(五戒十善圓滿,即觀經九品之中品下生水平,亦即蕅祖所言“無更起惑造業之事”),方可言決定往生,且屬自在往生。除此之外,其他念佛人臨終必須忏罪念佛。慈雲灌頂大師《念佛人一百種果報》中所示,念佛頭三條果報就是墮落三途,並非危言聳聽。願修行人深思之,一定要重視持戒及菩提心。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台固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23-11-07 16:24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69490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