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624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more12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特殊貢獻獎 社區建設獎 優秀管理員勳章
總版主
級別: 總版主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913 鮮花 x4339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修行][分享] 切莫誤解佛教  (印順法師)

序言
一、由於佛教教義而來的誤解
二、由於佛教制度而來的誤解
三、對於佛教儀式而來的誤解
四、由於佛教現況而來的誤解
附錄:一、佛法大意
附錄:二、佛教的真理是什麽
附錄:三、正信的佛教是什麽

  序言

  佛教傳入我國已近兩千年,證諸史實,每因朝代帝王之倡導而有興盛光大,國運亦爲之大振,更由於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而予以融合注入乃成爲中國特有之佛教,吾人秉持以往綿延流長之意願,應樹立正等正覺之認識,爲刻不容緩之共同目的。

  本會理事李英成居士,爲一虔誠弟子,近數年赴大陸探親,曾專程前往江蘇南京雞鳴寺禮佛朝拜,請回‘切莫誤解佛教’原講詞一冊,聞述及內容與宏願、聆聽之余,深以其發心轉印、傳播供諸方大德、以及蓮友信士參酌有其必要據此誠可釋惑導正,更可冀以佛法弘揚。

中華民國觀音佛學會理事長

蔡龍雄識於台北市歲次壬申四月

  切莫誤解佛教

  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曆史,所以佛教與中國的關係非常密切。中國的文化、習俗,影響佛教,佛教也影響了中國文化習俗,佛教已成爲我們自己的佛教。但佛教是來於印度,印度的文化特色,有些是中國人所不易明了的,受了中國習俗的影響,有些是不合佛教的本意的,所以佛教在中國,信佛法的與不相信佛法的人,對於佛教,每每有些誤會,不明佛教本來的意義,發生錯誤的見解,因此相信佛法的人,不能正確的信仰,批評佛教的人,也不會批評到佛教本身,我覺得信仰佛教或者懷疑評論佛教的人,對於佛教的誤解應該先要除去,才能真正的認識佛教,現在先提出幾種重要一點來說,希望大家能有正確的見解。

  一、由於佛教教義而來的誤解

  佛法的道理很深,有的人不明白深義,只懂得表面文章,隨便聽了幾個名詞,就這麽講,那麽說,結果不合佛教本來的意思。最普遍的,如:‘人生是苦’‘出世間’‘一切皆空’等名詞,這些當然是佛說的,而且是佛教重要的理論,但一般人很少能正確了解它,現在分別來解說:

  (一)‘人生是苦’。佛指示我們,這個人生是苦的,不明白其中的真義的人,就生起錯誤的觀念,覺得我們這個人生毫無意思,因而引起消極悲觀,對於人生應該怎樣努力向上,就缺乏力量,這是一種被誤解得最普遍的,社會一般每拿這消極悲觀的名詞,來批評佛教,而信仰佛教的,也每陷於消極悲觀的錯誤,其實‘人生是苦’這句話,絕不是那樣的意思。


  凡是一種境界,我們接觸的時候,生起一種不合自己意趣的感受,引起苦痛憂慮,如以這個意思來說苦,說人都是苦的,是不夠的,爲什麽呢?因爲人生也有很多快樂事情,聽到不悅耳的聲音固然討厭,可是聽了美妙的音調,不就是歡喜嗎!身體有病,家境困苦,親人別離,當言是痛苦,然而身體健康,經濟富裕,合家團圓,不是很快樂嗎!無論什麽事,苦樂都是相對的,假如遇到不如意的事,就說人生是苦,豈非偏見了。

  那麽,佛說人生是苦,這苦是什麽意義呢?經上說:‘無常故苦’一切都無常,都會變化,佛就以無常變化的意思說人生都是苦的。譬如身體健康並不永久,會慢慢衰老病死,有錢的也不能永遠保有,有時候也會變窮,權位勢力也不會持久,最後還是會失掉。以變化無常的情形看來,雖有喜樂,但不永久,沒有徹底,當變化時,苦痛就來了。所以佛說人生是苦,苦是有缺陷,不永久,沒有徹底的意思。學佛的人,如不了解真義,以爲人生既不圓滿徹底,就引起消極悲觀的態度,這是不對的,真正懂得佛法的,看法就完全不同,要知道佛說人生是苦這句話,是要我們知道現在這人生是不徹底,不永久的,知道以後可以造就一個永久圓滿的人生。等於病人,必須先知道有病,才肯請醫生診治,病才會除去,身體就恢複健康一樣。爲什麽人生不徹底不永久而有苦痛呢?一定有苦痛的原因存在,知道了苦的原因,就會盡力把苦因消除,然後才可得到徹底圓滿的安樂。所以佛不單單說人生是苦,還說苦有苦因,把苦因除了就可得到究竟安樂。學佛的應照佛所指示的方法去修學,把這不徹底不圓滿的人生改變過來,成爲一個究竟圓滿的人生。這個境界,佛法叫做常樂我淨。


  常是永久,樂是安樂,我是自由自在,淨是純潔清淨。四個字合起來,就是永久的安樂,永久的自由,永久的純潔,佛教最大的目標,不單說破人生是苦,而是主要的在於將這苦的人生改變過來,(佛法名爲‘轉依’)造成爲永久安樂自由自在純潔清淨的人生。指示我們苦的原因在那裏,怎樣向這目標努力去修持。常樂我淨的境地,即是絕對的最有希望的理想境界是我們人人都可達到的。這樣怎能說佛教是消極悲觀呢。

  雖然,學佛的不一定能夠人人都得到這頂點的境界,但知道了這個道理,真是好處無邊。如一般人在困苦的時候,還知努力爲善,等到富有起來,一切都忘記,只顧自己享福,糊糊塗塗走向錯路。學佛的,不只在困苦時知道努力向上,就是享樂時也隨時留心,因爲快樂不是永久可靠,不好好向善努力,很快會墮落失敗的。人生是苦,可以警覺我們不至於專門研究享受而走向錯誤的路,這也是佛說人生是苦的一項重要意義。

  (二)‘出世’。佛法說有世間,出世間,可是很多人誤會了,以爲世間就是我們住的那個世界,出世間就是到另外什麽地方去,這是錯了,我們每個人在這個世界,就是出了家也在這個世界。得道的阿羅漢、菩薩、佛、都是出世間的聖人,但都是在這個世界救渡我們,可見出世間的意思,並不是跑到另外一個地方去。


  那麽佛教所說的世間與出世間是什麽意思呢?依中國向來所說,‘世’有時間性的意思,如三十年爲一世,西洋也有這個意思,叫一百年爲一世紀。所以世的意思就是有時間性的,從過去到現在,現在到未來,在這一時間之內的叫‘世間’。佛法也如此,可變化的叫世,在時間之中,從過去到現在,現在到未來有到沒有,好到壞,都是一直變化,變化中的一切,都叫世間,還有,世是蒙蔽的意思,一般人不明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因果,不知道從什麽地方來,要怎樣做人,死了要到那裏去,不知道人生的意義,宇宙的本性,糊糊塗塗在這三世因果當中,這就叫做‘世間’。

  怎樣才叫出世呢?出是超過或勝過的意思,能修行佛法,有智慧,通達宇宙人生的真理,心裏清淨,沒有煩惱,體驗永恒真理就叫‘出世’。佛菩薩都是在這個世界,但他們都是以無比智慧通達真理,心裏清淨,不像普通人一樣。所以出世間這個名辭,是要我們修學佛法的,進一步能做到人上之人,從凡夫做到聖人,並不是叫我們跑到另外一個世界去。不了解佛法出世的意義的人,誤會佛教是逃避現實,因而引起不正當的批評。

  (三)‘一切皆空’。佛說一切皆空,有些人誤會了,以爲這樣也空,那樣也空,什麽都空,什麽都沒有,橫豎是沒有,無意義,這才壞事幹,好事也不做,糊糊塗塗地看破一點,生活下去就好了。其實佛法之中空的意義,是有著最高的哲理,諸佛菩薩就是悟到空的真理者。空並不是什麽都沒有,反而是樣樣都有,世界是世界,人生是人生,苦是苦,樂是樂,一切都是現成的,佛法之中,明顯的說到有邪有正有善,有惡有因有果,要棄邪歸正,離惡向善,作善得善果,修行成佛。如果說什麽都沒有,那我們何必要學佛呢?既然因果,善惡,凡夫聖人樣樣都有,佛爲什麽說一切皆空?空是什麽意義呢?因緣和合而成,沒有實在的不變體,叫空。邪正善惡人生,這一切都不是一成不變實在的東西,皆是依因緣的關係才有的,因爲是從因緣而産生,所以依因緣的轉化而轉化,沒有實體所以叫空。舉一個事實來說吧,譬如一個人對著一面鏡子,就會有一個影子在鏡裏,怎會有那個影子呢?有鏡有人還要借太陽或燈光才能看出影子,缺少一樣便不成,所以影子是種種條件産生的,這不是一件實在的物體,雖然不是實體,但所看到的影子,是清清楚楚並非沒有。一切皆空,就是依這個因緣所生的意義而說的,所以佛說一切皆空,同時即說一切因緣皆有,不但要體悟一切皆空,還要知道有因有果,有善有惡。學佛的,要從離惡行善,轉迷啓悟的學程中去證得空性,即空即有,二谛圓融:一般人以爲佛法說空,等於什麽都沒有,是消極是悲觀,這都是由於不了解佛法所引起的誤會,非徹底糾正過來不可。

  二、由於佛教制度而來的誤解

  佛教是從印度傳來的,制度方面有一點不同。我國舊有的地方,例如出家與素食,不明了,一不習慣的人,對此引起許許多多的誤會。

  (一)‘出家’。出家爲印度佛教的制度,我國社會,特別是儒家對他誤解最大,在國內,每聽人說,大家學佛,世界上的人都沒有了,爲什麽呢?大家都出家了。沒有夫婦兒女,還成什麽社會?這是嚴重的誤會,我常比喻說:如教師們教學生,那裏教人人當教員去,成爲教員的世界嗎?這點在菲島,不大會誤會的,因爲到處看得到的神父、修女,他們也是出家,但只是天主教徒中的少部分,並非信天主教的人,人人要當神父、修女。學佛的有出家弟子,有在家弟子,出家可以學佛,在家也可以學佛,出家可以修行了生死,在家也同樣可以修行了生死,並不是學佛的人一定都要出家,絕不因大家學佛,就會毀滅人類社會。不過出家與在家,既然都可以修行了生死,爲什麽還要出家呢?因爲要弘揚佛教,推動佛教,必須有少數人主持佛教。主持的頂好是出家人,既沒有家庭負擔,又不做其他種種工作,可以一心一意修行,一心一意弘揚佛法。佛教要存在這個世界,一定要有這種人來推動他,所以從來就有此出家的制度。


  出家功德大嗎?當然大,可是不能出家的,不必勉強,勉強出家有時不能如法,還不如在家,爬得高的,跌得更重,出家功德高大,但一不當心,墮落得更厲害,要能真切發心,勤苦修行爲佛教犧牲自己,努力弘揚佛法,才不愧爲出家。出家人是佛教中的核心份子,是推動佛教的主體,不婚嫁,西洋宗教也有這樣制度。有許多科學哲學家,爲了學業,守獨身主義,不爲家庭瑣事所累,而去爲科學,哲學努力。佛教出家制,也就是擺脫世界欲累,而專心一意的爲佛法。所以出家是大丈夫的事,要特別的勤苦,如隨便出家,出家而不爲出家事,那非但沒有利益,反而有礙佛教,有的人,一學佛教想出家,似乎學佛非出家不可,不但自己誤會了,也把其他人都嚇住而不敢來學佛。這種思想—學佛就要出家,要不得,應認識出家不易,先做一良好在家居士爲法修學,自利利他。如真能發大心,修出家行,獻身佛教,再來出家,這樣自己既穩當,對社會也不會發生不良影響。

  與出家有關,附帶說到兩點,有的人看到佛寺廣大莊嚴,清淨幽美,於是羨慕出家人,以爲出家人住在裏面,有施主來供養,無須做工,坐享清福,如流傳的‘日高三丈猶未起’‘不及僧家半日閑’之類,就是此種謬說,不知道出家人有出家人的事情要勇猛精進,自己修行時‘初夜後夜,精勤佛道’。對信徒說法,應該四處遊化,出去宣揚真理,過著清苦的生活,爲衆生爲佛教而努力,自利利他,非常難得,所爲僧寶,那裏是什麽事都不做,坐享現成,坐等施主們來供養,這大概是出家者多,能盡出家人責任者少,所以社會有此誤會吧!

  有些反對佛教的人,說出家人什麽都不做,爲寄生社會的消費者,好像一點用處都沒有。不知人不一定要從事農、工、商的工作,當教員,新聞記者,以及其他自由職業,也能說是消費者嗎?出家人不是沒有事做,過著清苦生活而且勇猛精進,所做的事,除自利而外,導人向善,重德行,修持,使信衆的人格一天一天提高,能修行了生死,使人生世界得到大利益,怎能說是不做事的寄生者呢?出家人是宗教師,可說是廣義而崇高的教育工作者,所以不懂佛法的人說,出家人清閑,或說出家人寄生消費,都不對。真正出家並不如此應該並不清閑而繁忙,不是消耗而能報施主之恩。


  (二)‘吃素’。我們中國佛教徒,特別重視素食,所以學佛的人,每以爲學佛就要吃素還不能斷肉食的,就會說:看看日本,錫蘭,緬甸,泰國或者我國的西藏、蒙古的佛教徒,不要說在家信徒,連出家人也都是肉食的,你能說他們不學佛,不是佛教徒嗎?不要誤會學佛就得吃素,不能吃素就不能學佛,學佛與吃素並不是完全一致的,一般人看到有些學佛的,沒有學到什麽,只學會吃素,家庭裏的父母兄弟兒女感覺討厭,以爲素食太麻煩,其實學佛的人,應該這樣,學佛後,先要了解佛教的道理,在家庭社會,依照佛理做去,使自己的德行好,心裏清淨,使家庭中其他的人,覺得你在沒學佛以前貪心大,嗔心很重,缺乏責任心與慈愛心,學佛後一切都變了,貪心淡,嗔恚薄,對人慈愛,做事更負責,使人覺得學佛在家庭社會上的好處,那時候要素食,家裏的人不但不反對,反而生起同情心,漸漸跟你學,如一學佛就學吃素,不學別的,一定會發生障礙,引起譏嫌。

  雖然學佛的人,不一定吃素,但吃素確是中國佛教良好的德行,值得提倡,佛教說素食可以養慈悲心,不忍殺害衆生的命,不忍吃動物的血肉。不但減少殺生業障,而且對人類苦痛的同情心會增長。大乘佛法特別提倡素食,說素食對長養慈悲心有很大的功德。所以吃素而不能長養慈悲心,只是消極的戒殺,那還近於小乘呢!

  以世間法來說,素食的利益極大,較經濟,營養價值也高,可以減少病痛,現在世界上,有國際素食會的組織,無論何人,凡是喜歡素食都可以參加,可見素食是件好事,學佛的人更應該提倡,但必須注意的,就是不要把學佛的標準提得太高,認爲學佛就非吃素不可。遇到學佛的人就會問:有吃素嗎?爲什麽學佛這麽久,還不吃素呢?這樣把學佛與素食合一,對於弘揚佛法是有礙的。

  三、對於佛教儀式而來的誤解

  不了解佛教的人,到寺裏去看見禮佛念經,拜忏,早晚功課等等的儀式,不明白其中的真義,就說這些都是迷信。這裏面問題很多,現在簡單的說到下面幾種:

  (一)‘禮佛’。入寺拜佛,拿香、花、燈燭來供佛,西洋神教徒,說我們是拜偶像,是迷信,其實佛是我們的教主,是人而進達究竟圓滿的聖者,大菩薩們也是快要成佛的人,這是我們皈依處,是我們的領導者,尊重佛菩薩,當有所表示,好像恭敬父母必須有禮貌一樣,佛在世的時候,沒有問題,可以直接對他表示恭敬。可是現在釋迦佛已入涅槃了,還有他方世界的佛菩薩,都不在我們這個世界,不得不用紙畫、泥塑、木頭石塊來雕刻他們的形象,作爲恭敬禮拜的對象,因爲這是表示佛菩薩的形象,我們才要恭敬禮拜他,並不因爲他是紙、土、木、石。如我們敬愛我們的國家,要怎樣表示尊敬呢?用顔色布做成國旗,當升旗的時候,恭恭敬敬向國旗行禮,我們能否說這是迷信的行爲?天主教也有像,基督教雖沒有神像,但也有十字架作爲敬禮的對象,有的還跪下禱告,這與拜佛有何差別呢?說佛教禮佛爲拜偶像,這是西洋神教徒對我們禮佛的意義不夠理解。

  至於香花燈燭呢?佛在世時,在印度是用這些東西來供養佛的,燈燭是表示光明,香花是表示芬香清潔,信佛禮佛,一方面用這些東西來供養佛以表示虔敬,一方面即表示從佛得到光明清淨,並不是獻花燒香,使佛聞得香味、點燈點燭佛才能看到一切,西洋宗教,尤其是天主教,還不是用這些東西嗎?這本是一般宗教的共同儀式。禮佛要恭敬虔誠、禮佛的時候,要觀想爲真正的佛。如果一面拜,一面想東想西,或者講話,那是大不敬,失掉了禮佛的意義。

  (二)‘禮忏’。佛教徒禮忏誦經,異教徒,及非宗教者,也常常誤以爲迷信。不知道‘忏’印度話叫忏摩,是自己作錯了以後,承認自己錯誤的意思,因爲一個人,在過去世以及現生中,誰都做過種種錯事,犯有種種的罪惡,留下招引苦難,障礙修道解脫的業力,爲了減輕及消除障礙苦難的業力,所以在佛菩薩前,衆僧前,承認自己的錯誤,以消除自己的業障。佛法有禮忏的法門,這等於耶教的悔改,在宗教的進修上是非常重要的。忏悔要自己忏,內心真切的忏,才合乎佛教的意思。

  一般人不會忏悔要怎麽辦呢。古代祖師就編集忏悔的儀規,教我們一句一句念誦,口誦心思,也就是知道裏面的意義,忏悔自己的罪業了,忏儀中教我們怎樣的禮佛,求佛菩薩慈悲加護,承認自己的錯誤,知道殺生、偷盜、邪淫等的不是,一心發願改往修來,這些都是過去祖師們教我們忏悔的儀規,(耶教也有耶稣示範的禱告文)但主要還是要從心裏發出真切的悔改心。

  有些人,連現成的儀規也不會念誦,就請出家人領導著念,慢慢地自己不知道忏悔,專門請出家人來爲自己禮忏了,有的父母眷屬去世了爲要藉三寶的恩威,來消除父母眷屬的罪業,也請出家人來禮忏,以求亡者的超升,然而如不明佛法本意,爲了鋪排門面爲了民間風俗,只是費幾個錢,請幾個出家人來禮忏做功德,而自己或不信佛法,或者自己毫無忏悔懇切的誠意,那是失掉忏禮的意義了。

  佛教到了後來,忏悔的意義糢糊了。學佛的自己不忏,事無大小都請出家人,弄得出家人爲了佛事忙,今天爲這家禮忏,明天爲那家做功德,有的寺院,天天以佛事爲唯一事業;出家人主要事業,放棄不管,這難怪佛教要衰敗了,所以忏侮主要是自己,如果自己真真切切的忏悔,甚至是一小時的忏悔,也是超過請了許多人,作幾天佛事的功德,了解這個道理,如對父母要盡兒女的孝心,那麽爲自己父母禮忏的功德很大。因爲血緣相通,關係密切的緣故。不要把禮忏,做功德,當作出家人的職業,這不但毫無好處只有增加世俗的毀謗與誤會。

  (三)‘課誦’。學佛的人,在早晚誦經念佛,在佛教裏面叫課誦。基督教早晚及飲食時候有禱告,天主教徒早晚也要誦經,這種宗教行儀,本來沒有什麽問題,不過爲了這件事情,有幾位問我,不學佛還好,一學佛問題就大了,我的母親早上晚上一做功課,就要一兩個鍾頭,如學佛的都這樣,家裏的事情簡直沒有辦法推動了,在一部份的居士間,確有這種情形,使人誤會佛教爲老年有閑的佛教,非一般人所宜學,其實,早晚課誦,並不是一定誦什麽經,念什麽佛,也不一定誦持多久,可以隨心所欲依實際情形而定時間,主要的須稱念三皈依,十願也是重要的,日本從中國傳去的佛教、淨土宗、天台宗、密宗等都各有自宗的功課,簡要而不費多少時間,這還是唐、宋時代的佛教情況,我們中國近代的課誦,一、是叢林所用的,叢林住了幾百人,集合一次就須費好長時間,爲適應這特殊環境所以課誦較長。二、元、明以來佛教趨向混合,於是編集的課誦儀規,具備各種內容,適合不同宗派的修學。其實在家居士,不一定要如此。從前印度大乘行人,每天六次行五悔法,時間短些不要緊,次數不妨增多,終之學佛,不只是念誦儀規,在家學佛,絕不可因功課繁長而影響家庭的工作。

  (四)‘燒紙’。古代中國祭祖時有焚帛風俗,燒一點綢緞,給祖先享用。後來爲了簡省就改用紙來代替,到後代做成錢,元寶鈔票,甚至於紮房子、汽車來焚化,這些都是古代傳來的風俗習慣,演變而成,不是佛教裏面所有的。

  這些事情,也有一點好處,就是做兒女的對父母表示一點孝意。自己飲食,想到父母祖先,自己住屋穿衣,想到祖先,不忘記父祖的恩德,有慎終追遠的意義。佛教傳來中國,適應中國,方便的與念經禮佛合在一起,但是在儒家‘送死爲大事’及‘厚葬’的風氣下,不免鋪張浪費,燒得越多越好,這才引起近代人士的批評,而佛教也被認爲迷信浪費了。佛教徒明白這個意義,最好不要燒紙箔等,佛教裏並沒有這些。

  如果爲了要紀念先人,象征的少燒一點,不要拿到寺廟裏去燒,免得佛教爲我們受罪。

  (五)‘抽簽,問蔔扶乩’。有些佛寺中,有抽簽、問蔔甚至有扶乩等舉動,引起社會的的譏嫌,指爲迷信。其實純正的佛教,不容許此種行爲(有沒有效驗,是另外一件事)。真正學佛的,只相信因果。如果過去及現在作有惡業,絕不能趨吉避凶的方法可以避免。修善得善果,作惡將來避不了惡報,要得到善的果報,就得多做有功德的事情。佛弟子只知道多做善事,一切事情,如法合理的作去,絕不使用投機取巧的下劣作風。這幾樣都與佛教無關,佛弟子真的信仰佛教,應絕對避免這些低級的宗教行爲。

  四、由於佛教現況而來的誤解

  一般中國人,不明了佛教,不明了佛教國際的情形,專以中國佛教的現況,隨便批評佛教。下面便是常聽到兩種:

  (一)‘信仰佛教的國家就會衰亡’。他們以爲印度是因信佛才亡國,他們要求中國富強,於是武斷的認爲不能信仰佛教,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研究過佛教曆史的都知道,過去印度最強盛時代,便是佛教最興盛時代,那時候,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統一印度,把佛教傳播到全世界。後來婆羅門教複興,摧殘佛教,印度也就日見紛亂。當印度爲回教及大英帝國滅亡時,佛教已經衰敗甚至沒有了。中國曆史上,也有這種實例。現在稱華僑爲唐人、中國爲唐山,就可見到中國唐朝國勢的強盛,那個時候,恰是佛教最興盛的時代,唐武宗破壞佛教,也就是唐代衰落了。唐以後,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都崇信佛教,也就是宋朝興盛的時期。明太祖本身是出過家的,太宗也非常信佛,不都是政治修明,國力隆盛的時代嗎!日本現在雖然失敗了,但在明治維新之後擠入世界強國之列,他們大都是信奉佛教的,信佛誰說能使國家衰弱?所以從曆史看來國勢強盛時代正是佛教興盛的時代。爲什麽希望現代的中國富強,而反對提倡佛教呢!

  (二)‘佛教對社會沒有益處’。近代中國人士,看到天主教、基督教辦有學校醫院等,而佛教少有舉辦,就認爲佛教是消極,不做有利社會的事業,與社會無益,這是錯誤的論調,最多只能說,近代中國佛教徒不努力,不盡責,絕不是佛教要我們不做,過去的中國佛教,也辦有慈善事業,現代的日本佛教徒,辦大學、中學等很多,出家人也多有任大學與中學的校長與教授,慈善事業,也由寺院僧衆來主辦。特別在錫蘭、緬甸、泰國的佛教徒,都能與教育保持密切的關係,兼辦慈善事業。所以不能說佛教不能給予社會以實利,而只能說中國佛教徒沒有盡了佛弟子的責任,應該多從這方面努力,才會更合乎佛教救世的本意,使佛教發達起來。

  中國一般人士,對於佛教的誤解還多得很,今天所說的,是比較普遍的,希望大家知道了這些意義,做一個有純正信仰的佛教徒,至少也能夠清除一下對佛教的誤會,使純正佛教的本意發揚出來。否則看來信仰佛教極其虔誠,而實包含了種種錯誤,信得似是而非,這也難怪社會的譏嫌了。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台固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23-11-09 15:53 |
amore12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特殊貢獻獎 社區建設獎 優秀管理員勳章
總版主
級別: 總版主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913 鮮花 x4339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附錄一、佛法大意

佛法以大菩提心爲主,菩提者:即是利益衆生之心,故信佛法者,須常抱積極之大悲心,發救濟一切衆生之大願,努力作利益衆生之種種慈善事業,乃不愧爲佛教徒之名稱。

  若專修淨土法門者,尤應先發大菩提心,否則他人謂佛法是消極的,厭世的,送死的,若發此心者,自無此誤會。

  
或疑經中常言空義,豈不與前說相反,今按大菩提心,實具有悲智二義。悲者如前所說(即積極的大悲心)智者,不執著我相,故曰空也。即是以無我之偉大精神,而做種種之利生事業,若解此意,即知常人執著我相而利益衆生者,其能力薄、範圍小、時不久、不澈底。若要能力強、範圍大、時間久、最澈底者,必須學習佛法,了解悲智之義,如是所做利生事業乃能十分圓滿也。故知所謂空者,即是於常人所執著之‘我見’打破消滅,一掃而空。然後以無我之精神努力切實作種種之事業。亦猶如世間行事,先將不良習慣一一推勫,然後良好建設,乃得實現也。

  
今能了解佛法之全係統及其真精神所在,則常人謂佛教是迷信,是消極者,固可因此而知其不當。即謂佛教爲一切宗教中最高尚之宗教,或謂佛法爲世界一切哲學中最玄妙之哲學者,亦未爲盡理。因佛法是真能:

  (一)說明人生宇宙之所以然。

  (二)破除世間一切謬見,而予以正見。破除世間一切迷信,而予以正行。破除世間一切幻覺而予以正覺。

  (三)包括世間各教、各學之長處,而補其不足。

  (四)廣被一切衆生之機而無所遺漏。

  
不僅中國,現今如歐美國人,正在熱烈的研究及提倡。出版之佛教書籍及雜志等甚多。故望已爲佛教徒者,須澈底研究佛法之真理,而努力實行,自不愧爲佛教徒之名,其未信佛法者,亦宜虛心下氣,盡力研究,然後才對佛法再加以評論,此爲余所希望者。以上是略說佛法大意。

  又佛法與宗教其旨趣亦複相異,茲比較如次:

  一、宗教有崇拜一神或多神及其教主,認爲彼等有無上之權威,所謂神聖不可侵犯。

  佛法則依法不依人,固然佛是三界中尊,但本體上,卻是心、佛、衆生三無差別,可見一者尊卑懸殊,一者平等無二。

  二、一般宗教家所奉之聖典,皆不許人討論。

  
佛法則依義不依語,絕非不容討論。但佛法之理所說究竟爲衆所公認共許者,殆無討論必要耳,可見一者思想甚拘束,一者思想甚自由。

  三、一般宗教之信仰,只許純粹感情之服從,不容許理性之批評。佛法則無上聖智,必依自證得來,佛法固重信仰。但他教之信是強信以爲教主之智慧,絕非信徒所能及。佛法之信是起信,以佛徒之本性,原與教主相同,即是令人自尊自重不可蒙昧自己最清淨最圓滿之本心。故此信乃極平等,極高尚之信也。可見一則係勉強服從,一則係自由發展。

  佛法與宗教異,尚有種種之說,今且略之,吾言佛法非宗教非於佛法有所私,而於他種宗教有所惡也。當知一切宗教,各有其長處,皆能令人向善。彼等有信仰之誠,是吾所敬,彼等有求真之心,尤吾所愛,但惜其不如佛浩廣大精微,真究竟耳所說佛法與宗教異,大致如此。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臺灣台固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23-11-09 15:55 |
amore12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特殊貢獻獎 社區建設獎 優秀管理員勳章
總版主
級別: 總版主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913 鮮花 x4339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附錄二、佛教的真理是什麽

瑜伽真實義品把真理叫做真實,分爲四大類,稱爲四種真實:

  一、世間構成真實:是指隨類隨俗的常識真實,這又分爲兩類:一是世間非人類所以爲的真實,二是世間人類從自然及習慣中所幻覺的真實。

  二、道理構成真實:是指學術家以研究推演中所得的學理真實,這又分四類:一是科學家由實驗所得的真實。二是哲學家由思辨所得的真實。三是神教者從神契信仰中所得的真實。四是心(定)教者從靜坐修養等所得的真實。

  三、煩惱障智淨所行真實:是指出世聖者以解脫智所證的真實,這又分二類:一是小乘聖者聲聞緣覺所證的我空真實。二是大乘聖者所證一分法空的真實。

  四、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是指大乘聖者正遍知覺所證的法空真實,這又分二類:一是菩薩分證的法空真實。二是佛陀滿證的法空真實。

  佛教絕不武斷,也絕不輕易否定他人的真理,只是把各種真理,分成了類別與等級,各還各的本來地位,各存各的應有價值,有一種外道的神教,動辄就是抹煞異己者的一切價值,給戴上一個魔鬼的帽子,佛教絕不會如此的獨斷。以上所舉的四種真實,在佛教徒的心目中,可以承認它們都是真理,只是有著高下輕重的分別而已。

  事實上,世間所謂的真理,常識的真理是最經不起考驗的,古代常識的真理,到了後代往往竟成了笑話,甲地常識的真理到了乙地往往竟成了趣談。至於學者發明的真理,無論從化驗中得來也好,從推理中得來也好,從神契的神秘經驗中得來的也好,從修煉身心,調息靜坐中得來也好,可能有部份真理,但總是出於暫有的,幻有的,局部的,假設的,而不是永恒不變的。

  佛教的真理,是我空及法空以後所得的結果,我空了,煩惱障斷除。法空了,所知障斷除。我空之後即解脫生死,法空之後即不住涅槃。金剛經所說:‘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便是說明我空的境界,煩惱即菩提,(正覺)生死即涅槃(寂滅)便是說明法空的境界,非空非有,不落兩邊的中道妙理,也只有證了法空之後的人,才能親自實證。

  佛教的最後真理,證得二空究竟的真理,不在世間法中,已無名言可說,所謂‘離名言相,離心緣相’便是究竟真理,佛典中勉強給它標出名目,叫做一真法界或真如理體。但是,佛教的究竟真理,雖然無可名狀,它卻並未離開世間萬象,世間萬象的某一象也都是究竟真理的一部份,因此,禅宗慧能大師就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教的目的講空,是空去我執的煩惱障及法執的所知障,並不是要否定世間的萬象,佛教的真理是在一個覺字、唯有自覺才能了生死,惟有自覺覺他才能渡衆生,唯有覺行圓滿才能成佛。



獻花 x0 回到頂端 [2 樓] From:臺灣台固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23-11-09 15:56 |
amore12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特殊貢獻獎 社區建設獎 優秀管理員勳章
總版主
級別: 總版主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913 鮮花 x4339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附錄三、正信的佛教是什麽


佛教是從大覺的佛陀,釋迦世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來,那是充滿了智慧,充滿了仁慈,充滿光明,清涼,安慰的一種有言有行而且能得到證明的教育,根據這種教育的信仰而建立的教團形態,便是佛教。

  所謂正信,就是正確的信仰,正當的信誓。正軌的信解,正直的信行,真正的信賴。正信的內容,應具備三個主要的條件,第一必須有永久性的,第二必須要普遍性的,第三必須是必然性的。換一個方式來說便是過去一向如此,現在到處如此,未來必然如此,凡是對於一種道理或一樁事物的信仰或信賴,如果經不起這三個條件的考驗,那就不是正信而是迷信,一個宗教的教理,經不起時代的考驗,通不過環境的疏導,開不出新興的境界,它便是迷信而不是正信。

  但也無可諱言的,正信的佛教,在大乘教的流行地區,尤其是在中國,一向是被山林的高僧以及少數的士君子們所專有的,至於民間的正信,因受文化水準和生活條件的影響,始終未能普及,一般的民衆,都在儒釋道三教混雜信仰的觀念中生活,比如對於鬼神的崇拜以及人死即爲鬼的信念,都不是佛教的內容。



出處:佛學知識



獻花 x0 回到頂端 [3 樓] From:臺灣台固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23-11-09 15:57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49862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