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mlee9
&n ..

|
分享:
x0
|
[分享] 「自空」和「他空」
您好! 这是一个佛教哲学,特别是藏传佛教中观派里非常核心且深奥的辩论主题。简单来说, 「自空」和「他空」是两种对 「空性」的截然不同的解释方式。 下面我将为您详细解释这两种观点。 核心比喻一个经典的比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 · 自空观:就像看一个空杯子。它之所以是「空」的,是因为它本身没有水。它的「空」是源自于自身(自空)。 · 他空观:就像看夜空。夜空是「空」的,但这种「空」是因为缺乏星星和云彩这些「他物」。夜空本身(即空间本身)作为一种“存在”或“背景”,是不空的。 一、自空观 自空观,藏文为 Rang-stong,是印度中观派的主流观点, 由龙树菩萨开创,后来被月称论师( Chandrakirti )的应成派( Prāsangika )发展到极致。 格鲁派将其奉为正统。 1. 核心定义: · 「自空」 意指:一切法(所有现象)之所以是空性,是因为它们本身没有独立、固有、不变的「自性」或「本质」。 · 空性不是从外面强加在事物上的属性,而是事物本身的存在方式。 万物皆是缘起 (依赖各种条件和合而生), 故其本性自是空寂。 「缘起」故「性空」。 2. 主要特点: · 破斥一切执着:不只认为「有」是空,「空」本身也是空(「空空」)。 它彻底否定任何形式的绝对存在,包括对「空性」概念的执着。 · 无分别:在终极真理 (胜义谛)上,不建立任何肯定的论断,只透过破斥对方的错误观点来彰显真理。 一切概念分别皆是戏论。 · 平等空:一切万法,从桌子、山河到佛性、涅槃,其空性的意义是完全一样的,都是「无自性」。 不存在有些法空得多、有些法空得少,或有些法不空的情况。 3. 代表人物:龙树菩萨、月称论师、宗喀巴大师(格鲁派)。 二、他空观 他空观,藏文为 Gzhan-stong,主要源自觉囊派,其思想根源可追溯至印度的《如来藏》系经典(如《楞伽经》、《胜鬘经》)和无着、世亲的唯识学派。 1. 核心定义: · 「他空」 意指:有一个终极实在(通常是「如来藏」、「佛性」或「真如」),其本身是永恒、清净、不空的。它之所以被称为“空”,是因为它“空”去了覆盖在它之上的“他物”(即无常、杂染、虚妄的分别心)。 · 好比金子被泥土覆盖,泥土不是金子的本质,可以被清除。 金子本身(如来藏)是真实不虚的,空的是泥土(客尘烦恼)。 2. 主要特点: · 肯定终极实在:承认有一个绝对、光明、清净的智慧本体(如来藏)是真实存在的。这个本体是轮回与涅槃的根基。 · 分别空与不空:认为虚妄的、世俗的、污染的现像是「空的」;而超越的、永恒的、清净的佛性是「不空」的。 空的是「他」(客尘),而不是「自」(本性)。 · 修道论:修行的目的是去除覆盖在如来藏之上的暂时性污垢,让本自具足的佛性显现出来。 3. 代表人物:笃布巴( Dolpopa Sherab Gyaltsen ,觉囊派祖师)、多罗那他( Taranatha )。 对比总结 特征 自空观 他空观 核心意义 自身无自性故空 空去他物故,自性不空 空的对象 一切法 (包括空性本身) 覆盖在如来藏之上的客尘烦恼 不空的对象 无 (坚决否定任何不空的本体) 如来藏、佛性、真如(终极实在) 哲学倾向 批判性、解构性 (破而不立) 本体论、建构 (立一终极本体) 经典依据 《中观》根本颂、 《入中论》等 《如来藏》 系经典、《宝性论》等 主要派别 格鲁派(主流)、萨迦派、宁玛派的部分见解 觉囊派(核心),也对宁玛派、噶举派的大圆满、大手印思想有影响 修行着重 透过逻辑分析破我法二执,体认无自性 坚信本具佛性,净除客尘,使本觉显现 历史影响与争议 在藏传佛教史上, 自空与他空的争论极为激烈。 · 格鲁派的宗喀巴大师严格遵循月称的应成派自空见,认为它是了义最究竟的见解。 · 格鲁派将他空见批判为一种变相的「常见」(认为有永恒不变的我或神我),偏离了中道,甚至近似印度教的「梵我」思想。 · 觉囊派因此受到压制,在历史上一度衰微。 但近现代以来,其价值被重新检视。 · 需要注意的是,宁玛派(大圆满)和噶举派(大手印)的教法中也包含类似「他空」的元素(如强调本觉光明、如来藏),但它们通常以更巧妙的方式融汇了自空见的精髓,避免落入「实有」的陷阱,巧妙巧妙」。 结论 简而言之: · 自空见说: “万法皆无自体,所以是空。” · 他空见说:“有一个真实本体,它空去了虚假的覆盖, 所以它本身不空。” 这两种观点代表了通往「空性」理解的两种不同路径:一条是彻底解构的批判之路,另一条是肯定本体的信仰与实践之路。 理解它们的差异,是深入藏传佛教哲学核心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