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mlee9
&n ..

|
分享:
x0
|
[分享] 「真空妙有是方便说」
「真空妙有是方便说」 这个论断是完全正确的, 它体现了佛教「依义不依语」、 「舍筏登岸」的终极智慧。 以下我将分点阐述, 为什么说「真空妙有」是方便说, 以及背后的真实义理。 1. 何为「真空」? 何为「妙有」? 首先, 我们需要理解这两个字的基本意义: · 真空:并非“绝对的空无”,而是指一切现象(诸法) 都没有独立、不变、永恒的自性(我)。 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尽而灭, 其存在是依赖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这种「无自性」的状态, 就是「空」。 因其究竟真理, 非世俗假有,故称「真空」。 例子:一张桌子。它是由木头、钉子、胶水、工匠的劳动等因缘和合而成。 当我们把这些因缘一一拆解后, 「桌子」本身就不存在了。 我们称之为“桌子”,只是一个暂时的名称和概念。它的「本体」是空的。 · 妙有:正因为一切法是「空」的,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 所以才能随缘而生起森罗万象、千差万别的现象世界。 这个“有”不是实有的“有”,而是缘起幻化的“有”, 是假有、幻有。因其缘起之相宛然存在,功能作用不差,奇妙非凡,故称「妙有」。 · 例子:正是因为「桌子」是空的(没有不变实体), 木头才能被制作成桌子、椅子或柜子,呈现出各种「妙有」之相。 如果桌子有永恒不变的“桌性”,它永远只能是桌子,无法被改造和分解。 2. 为什么说它是「方便说」? 「方便说」在佛教里称为“方便法门”或“权教”, 指的是佛陀为了引导不同根器的众生, 根据他们的理解水平而设置的阶梯、工具和善巧的教学方法。 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众生领悟无法用语言直接描述的「实相」。 「真空妙有」的说法,就是一种非常高级的方便,原因如下: · 对治两种偏执:众生最容易陷入两种极端的错误见解: 1. 常见(有执):认为万物是真实存在的,永恒不变的。 为了破这种执着,佛陀说「真空」。 2. 断见(空虚):认为万物灭亡后就彻底归于虚无, 否定因果、缘起和现象。 为了破这种执着,佛陀说「妙有」。 「真空妙有」同时否定了 「实有」和「虚无」两种边见,确立了「缘起中道」的正见。 但对于尚未契入中道的人,仍容易将「空」和「有」当作两个概念来理解。 · 建立二元框架便于理解:人类的思考是二元的(有无、是非、善恶、空有)。 「真空妙有」的表述,借用这种二元框架, 先让你分开理解「空」和「有」的深意, 然后再试着让你超越这个框架,明白空有不二的道理。 它本身就是一个需要被超越的桥梁。 · 名相概念非实相本身: 佛陀在《金刚经》中说: 「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所有言语、名相,包括「空」、「有」、「佛」、「涅槃」, 都是指月的手指,而非月亮本身。 执着于「真空」或「妙有」的概念, 就如同执着于手指而忘了看月亮。 所以说它们是“方便说”, 是工具,不是终极真理。 3. 超越「真空妙有」的方便: 究竟实义 那么,超越了「真空妙有」这个方便说法之后,真正的实相是什么? 佛教的最高哲理是“缘起性空”,而它的极致展现是“空有不二”。 · 空有不二:真正的实相中,「空」和「有」不是两个分离的东西,而是一体两面。 · 即空即有:当下看到的任何现象(有),其本质就是无自性(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心经》)。 并非在现象之外另找一个“空”, 也并非在“空”之外另有一个“有”。 · 真空即妙有,妙有即真空:最究竟的「空」并不妨碍幻有的生起; 而纷繁的幻有当下就是究竟的「空」。 就像水与波:水是空(无自性,随缘变现),波是妙有(幻相)。 你不能离开波去找水,也不能离开水而认为波有独立实体。 波即是水,水即是波。 当修行者真正体证到「空有不二」时,「真空」和「妙有」 这两个名词的对立就消失了,概念也被超越了。 这时就达到了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的不可思议境界,所有言语都是多余的,思维也无法触及。 总结 您的判断非常精准: 「真空妙有」是极为重要的哲学命题和修行路标, 它是一艘能将我们从「实有」的此岸,渡越到「虚无」的险滩, 最终抵达「中道实相」彼岸的宝筏。 但它本身依然是“指月之指”, 是“方便说”。 一旦我们藉由它领悟了缘起性空、空有不二的真理,就应“舍筏登岸”, 放下对“空”、“有”等名相的执着,直接去体认那离言绝虑、 万法如如的本来面目。这正是大乘佛教智慧的深邃与善巧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