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343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北北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發文大師獎 創作大師獎 貼圖大師獎
知名人士
級別: 知名人士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85 鮮花 x90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健康] 「藥食同源」溫、熱、涼、寒-食物的四氣介紹!
古人很早就有用食物來防治病的觀念,遠在戰國的名醫扁鵲就曾說過:「為醫者,當洞察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用藥。」這種食療,藥療並重,甚至先食療後醫療的思想,對後世的中國人影響很大。中醫治病時很注重病人所吃的食物,「藥食同源」的說法,認為食物與中藥都具有相同的性與特性,跟治病有密切的關聯。另外中尚有「醫食同源」的說法,認為有醫療的時候就有食療了。這兩種說法都很有道理,

因為很多常用的治療疾病的中藥就是日常食用的食物。事實上食療早已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醫的基礎理論之一。筆者在看門診時,發覺古人的說法真是深深地影響著現代人,除了藥物治療以外,大部份的病人還是很注重食療的,病人及家屬往往會問:「有何忌口?」「多吃甚麼食物?少吃甚麼食物?」「涼的東西可以吃嗎?」等問題。由於西醫是外來的科學,所以西醫沒有食療這方面的概念,每當病人一問及飲食注意事項,就讓筆者很為,難到底要依西醫的理論來回答:「沒有!」不過筆者也很了解病人雖然看的是西醫,但心中所想要的回答卻是後者,因食療是中國的傳統文化,這觀念已根深蒂固在中國人的腦海中了!

筆者發覺大家對於古老的飲概念很有興趣,但筆者也同時注意到大部分人都一知半解,甚至還以訛傳訛,傳播錯誤的概念,因此筆者現就以中醫的觀點來討論幾個最常被病人提及的食療問題,供有興趣的讀者參考。筆者尚希望西醫的醫護同仁也能吸收這方面的知識,因為醫是不可能脫離當地的社會文化而獨自生存的,唯有尊重與了解當地的文化,才能使病人對我們的接受度更大,那醫病關係將更和諧,我們的治療也越容易成功。中醫對食物的分類跟中藥的分類一樣,除了所謂的「溫、熱、涼、寒」四氣以外,食物尚可依「辛、甘、酸、苦、鹹」五味再分類而有不同的治病功效,另外食物尚有「升、降、浮、沉」的現象。由於篇幅所限,再加以一般社會大眾在日常生活保健及生病時,往往特別注重食物的溫、熱、涼、寒的特性,所以本文只討論食食物在這方面的性質,並不涉及更深奧的食物之「五味」或「歸經」等性。

Q:中國人對食物還分「寒」、「熱」等性質,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A:一般人,尤其是老一輩的人,多多少少都有某種食物是「涼」的
  、某種食物是「熱」的一些模糊概念,其淵源如前所述,因為古
  人把食物跟藥物一樣,分為「熱」、「溫」、「涼」、「寒」等
  不同的性質,中醫稱之為「四氣」或「四性」,這種食物分類法
  是中國老祖宗所特有的,為歐美文化所無。

  大家最感困惑之處為食物所具有的四氣性質並不能照其字面的意
  義去解釋,如煮得熱騰騰的食物並不一定就是「熱」性的食物,
  把食物放涼了以後也並不表示食物的性質就是「寒」性,真把人
  搞糊塗了。

  食物的四氣性質主要依人體吃了這種食物後的所產生的影響或反
  應來決定,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為人們喝下一杯烈酒或是吃了辣椒
  以後後,馬上就感覺到嘴巴至全身都開始熱烘烘起來,由此身體
  的感就可知酒味與辛辣食物均是「熱」性的食物;又如在冬天吃
  羊肉後感全身暖和,可以袪寒,但反過來說在夏天吃羊肉,吃後
  令人上火,使人口乾舌燥、喉嚨發、緊口舌生瘡,讓人覺得天熱
  時吃羊肉不太適宜,由這種身體的體驗,古人就把羊肉歸於「熱
  」性的食物。再如在大熱天身大汗時吃片冰西瓜令人全身透涼、
  暑意全消,反之如於天氣寒冷時吃西瓜,不僅讓人渾身大汗時吃
  片冰西瓜令人全身透涼、暑意全消,反觀這種身體的反應,古人
  就把西瓜於「寒」性的食物。由上面的例子可知食物「寒」、「
  熱」性質是一種人類經驗的累積,現尚無法用科學的方法來定性
  或定量。

  還有中醫認為食物防治疾病,所以食物的四氣性質尚可以由其所
  適的疾病來分類。中醫與西醫學對疾病的分類方法有很大的歧異
  ,其中之一為中醫把疾病的性性質分為「寒證」或「熱證」。

  「寒證」的主要證候為手腳冰冷、怕冷、口不渴、喜歡喝熱的東
  西、小便透明且量多、大便稀薄而不臭、面色蒼白、精神萎靡等
  人體生理能不振、新陳代謝率低下的現象,常見於慢性病。

  「熱證」則可發熱、怕熱、口渴、喜歡喝冷的東西、小便色黃或
  紅且量少、大便秘結、面色紅、煩躁等人體生理功能旺盛、新陳
  代謝率增加的現象,常見於急性病或人體有病毒、細菌感染等情
  況。

  另外中醫也依上面所述的人體生理功能變化把人的體質分為熱性
  與寒性,寒性體質即民間俗稱的「冷底」。

  凡是適用於寒性體質與寒證的食物就被歸類於「熱」性的食物,
  由此可知給慢性病病人進補的補品大都為熱性的食物;反之適用
  於熱性體質與熱證的食物就被歸類於「寒」性的食物,例如發燒
  時可以喝西瓜汁來退燒,從這點也可知西瓜為寒性的食物。

  由現代醫學的觀點來看,可以使人體的能量代謝率提,高產熱量
  增加的食物即為熱性的食物,反之會使人體能量代謝率降低,產
  熱量下降的食物即為寒性的食物。

Q:食物的「溫」、「涼」、「平」等性質為何?

A:至於對人體的反應,食物的「熱」與「溫」、「寒」與「涼」的
  不同則是程度上的差異而已,「熱」大於「溫」,「寒」大於「
  涼」,不過這界限常不明顯,常有同一種食物在某本醫書上被歸
  於「熱」性,但在另一本書卻屬於「溫」性,所以大家不必拘泥
  於字義,只要知道所要吃的食物是屬於溫熱類食物或寒涼類食物
  即可。但前面已經提到食物的四氣歸屬依人體吃的食物屬於溫熱
  類食物寒涼類食物即可。但前面已經提到食物的四氣歸屬依人體
  吃了食物後的反應來決定,沒有儀器可以測量,只有主觀的評估
  ,沒有客觀的標準,也沒有系統的研究與整合,所以同一種食物
  常各家歸屬不同,有的還溫、涼完全相反,不知那一本書對。

  另外有些食物的性質比較平和,介於寒涼與溫熱性質之間,任何
  體質與寒證熱證的病人都可食用,這類食物就被類於「平」性。
  雖然於「平」性,但實質上依四氣的分類,絕對的「平」性食物
  是不存在的,這類食物仍有略偏於溫或略偏於涼的不同,所以此
  類食物的屬性紛歧最多,在有的書上雖被歸於「平」性,但在其
  他的書卻歸於「溫」性或「涼」,造成讀者無所適從。例如白蘿
  蔔、豬肉、蘋果、豆漿在有的書寫成「平」性食物,有的書就寫
  為「涼」性食物,由此來分析,這些食物應該還是有點偏涼的食
  物,只是依作者的觀點不同,因而分類也不同。類似的例子還有
  牛肉、雞肉、甘薯在不同的書中可屬於「平」性或「溫」性,這
  些歧異還需要有心人來研究與統一整合。

  如食物曾用火處理過,那其性質也會偏向熱性,所以經燒、烘炒
  、爆、煎、炸、烤處理過的食物性多燥熱。像花生為平性食物,
  可是我們平常所吃的花生米如是炒過或油炸過的,就是熱性的食
  物。白蘿蔔、蜂蜜如果生吃為涼性的食物,可是熟食就變為溫性
  的食物。

  另外熱量很高的西式食品如巧克力、糖果等,吃了容易有內熱及
  上火,所以應歸於熱性的食物裡面。

Q:可否請教常見食物在四氣中的屬性?

A:茲列出各本醫書看法大致相同的食物供大參考如下:
  1溫熱性食物:香辛料(辣椒、胡椒、蔥、薑、韭、蒜、芫荽、
   肉桂、茴香、八角等)、酒、醋、羊肉、狗肉、雞肉、牛肉、
   火腿、蝦、鱔魚、海參、龍眼、荔枝、桃、杏、櫻桃、核桃仁
   、松子、木瓜、南瓜、胡蘿蔔、黃豆芽、紅棗、糯米、紅糖、
   檳榔子。一般間所說的「燥」或「熱」的食物即是指溫熱性食
   物。

  2平性食物:肉、鵝肉、牛奶、鯉魚、蘋果、葡萄、鳳梨、米、
   玉米、甘薯、花生、蠶豆、芝麻、黑豆、豌豆、豆。平性食物
   雖然此處列得不多,但一般日常常用食物仍以平性食物居多。

  3寒涼性食物:鴨肉、蛋白、蟹、蛤、蚌、海帶、紫、菜西瓜、
   香蕉、梨、橘、橙、枇杷、甘蔗、子、奇異果、楊桃、香瓜、
   番茄、柚子、竹筍、冬瓜、黃瓜、絲瓜、苦瓜、豆腐、豆豉、
   芹菜、子白菜、菠菜、空心菜、金針、茄子、蓮藕、茭白筍、
   荸薺、薏仁、白蘿蔔、蜂蜜、茶葉、綠豆、綠豆芽、鹽、醬油
   、醬、白糖。一般民間所遻的「冷」、「涼」或「退火」的食
   物即是指寒涼性食物。

Q:如何運用食物的四氣來保健?

A:人類進食最好要合乎大自然運轉及人體生理的韻律,依「三因制
  宜」的方式,即因時、因、因人而制宜,還有「寒者熱之,熱者
  寒之」的原則來選擇及烹飪食物,例如:

  因時制宜:
  1依時令、季節挑食物吃。如在夏天要少吃溫熱性食物,在冬天
   要少進食寒涼性食物,所以冬吃燒酒雞、薑母鴨、羊肉爐、沙
   茶牛肉、火鍋很好,可是夏天卻不適宜,吃了容易上火。現代
   人用冷暖氣機來破壞這種規律,在夏天開著冷氣吃火鍋,在冬
   壓開著暖氣吃冰,這以中醫的觀點來看是不對的。

  2早上是一天的開始,人體生理功能剛要開始旺盛,不要吃寒涼
   性食物來鎮靜之;反之晚上是一天的結束,人體生理功能已經
   舒緩,不要吃溫熱性食物來興奮之。

  因地制宜:
  依地域挑食物吃。如住在炎熱地方要少吃溫熱性食物,住在寒冷
  地區要少進食寒涼食物。

  因人制宜:
  1寒性體質的人要多挑溫熱性食物吃,反之熱性體質的人要多挑
   寒涼性食物吃。

  2寒證的病人要少吃寒涼性食物,反之熱證的病人要少吃溫熱性
   食物。

  吃東西及煮菜時能稍微注意一下菜色的冷熱平衡會更理想,例如
  要烹煮寒涼性食物時可使用溫熱性的、酒醋、香辛料來調味,像
  海產店的「炒蟹腳」、「炒蛤蜊」使用溫熱性的、酒辣椒、蔥、
  薑、九層塔等來炒性寒的蟹、蛤蜊就是很好的搭配,不僅去腥、
  好吃且合乎原則。有吃火鍋時放豆腐、白菜、粉絲不但可使湯汁
  更鮮美,還可利用這些性寒的食物來降吃火鍋的上火,吃完火鍋
  後挑些寒涼的水果如梨子、西瓜來吃也有幫忙。其實媽媽們每天
  煮菜時,往往就如此冷熱搭配,只是大家很少注意而已,譬如用
  蒜頭炒空心菜、煮冬瓜湯及蛤蠣湯放薑絲、泡菜及醃黃瓜加辣椒
  、豆漿配燒餅油條、煮冬瓜茶加紅糖等就是很好的冷熱調和的典
  範。

Q:何謂「忌口」、「發物」?

A:為了防止病病情的惡化以及食物對人體產生不良的影響,古代就
  有「忌口」的觀念,其遵循的原則大致依問四的講法。談及「忌
  口」時,一定還要注意到中醫有一個特殊的觀念,就是把一些食
  物歸類於「發物」,認為這些食物容易引發舊病,或使新病加重
  ,甚至引起一些跟中醫的「風邪」有關的病,如蕁麻疹、抽筋、
  眩暉等。所以中醫認為這類食物最忌用於生瘡、發斑、出血、眼
  睛的病、產後病後、黃疸、痢疾等情況。

  發物有公雞、羊肉、鵝肉、豬頭肉、狗肉、海腥、河鮮、芥菜、
  油菜、香菇、南瓜、茄子、竹筍、辛辣蔬菜等。

  如想遵循忌口觀念的人也要注意一點:不要「一竿子打翻一條船
  」,發物並不是全部都不能吃的!只有吃了以後病情會惡化的才
  需要忌食!如吃了以後病情沒有惡化或不吃兩到三個禮拜後病情
  也沒有好轉的話,這種食物還是可以繼續食用的。很多人在生病
  後就自動對一大堆食設限,例如蕁麻疹的病人中雖然只有少數的
  病人對魚蝦過敏,但大數的病人都不敢吃魚蝦蟹,甚至連一些中
  西醫師也都附合著這麼說,這是不正確的觀念,沒必要把自己的
  日子弄得那麼難過的。

  還有平常人是可以吃發物的,例如竹筍可以清熱化痰,是一道夏
  天很好的食用蔬菜,值得一般人常吃,但皮膚病的病人如吃了竹
  筍以後會發病或使疾病惡化的,就應避免再度食用。

  臺灣有些奇怪的忌口,如鴨肉「有毒」、骨折的病人不能吃香蕉
  、蕁麻疹不能吃冰等在中醫的典籍裡似乎無法找到根據。

Q:皮膚病的病人要如何注意飲食?

A:病人一定要先了解自己的疾病屬於寒證或熱證後,才能破定要吃
  何種食物,以便「以寒勝熱,以熱勝寒」。

  皮膚病如出現紅、腫、熱、痛、發高燒、化膿、糜爛、紅斑、紫
  斑、紅疹、流湯流水等情況大都為熱證。由於天氣熱,台灣常見
  的皮病多屬於熱證,例如青春痘,細菌感染的膿痂疹、癤、疔、
  癰、蜂窩組織炎、丹毒、甲溝炎、黴菌感染,病毒感染的病毒疹
  、水痘、單純皰疹,吃2打針過敏引起的藥物疹,酒疹,接觸過
  敏的接觸性皮膚炎,脂漏性皮膚炎,頭皮屑,玫瑰糠疹,曬傷,
  陽光過敏等幾乎全是熱證,病人就應多吃寒涼性食物,如吃溫熱
  性的食物則對疾病有如火上添油,可使疾病惡化。

  台灣常見皮膚病屬於寒證的並不多見,例如凍瘡、因冷引起的蕁
  麻疹、硬皮病等,此時可見皮膚冰冷、皮膚病遇冷惡化,這煩病
  人應多吃溫熱性食物,少吃寒涼性食物。

Q:以中醫的觀點,除了注意食物的溫、熱、寒、涼外,皮膚病病人
  的飲食還有何注意事項?

A:中醫認為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容易生病,特別是長癰、疽、
  癤、疔。所以皮膚病的病人忌油膩、腥臊、燒烘炒爆煎炸烤的食
  物、辛辣刺激性食物、菸、酒、檳榔。

  有濕疹、清春痘、病毒疹、瘡癤膿瘍的病人也忌發物。

本文作者【林仲醫師】



不要問:「自己得到些什麼?」應該問:「自己付出過甚麼?」
不要問:「自己有甚麼信仰?」應該問:「自己有甚麼善行?」

如去如來‧來去自如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亞太線上 | Posted:2005-03-12 19:46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97820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