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2505 个阅读者
观星资讯》 观星气象 | 全天星图及月相 | 即时影像 | 每月星象 | 台北星空 | 晴天钟 | 亲子观星会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Goca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人物
级别: 小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鲜花 x17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你不知道的牛顿
你不知道的牛顿
牛顿不但心胸狭小、脾气暴躁,而且还是个炼金术士,笃信圣经密码!  

撰文/徐光台(清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暨历史研究所教授)

吾人所认知的牛顿(1642~1727)形象,系在许多科学传记与教科书的建构下,特别强调他在《原理》与《光学》中展现的旷世科学成就,使他成为近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然而,对牛顿具与众不同兴趣与观点的作家,会从他一生活动中,挖掘出与常人认知迥然不同的形象。本书作者怀特在楔子中就特别凸显牛顿的「炼金」活动,并以「牛顿:最后的巫师」(Isaac Newton: The Last Sorcerer)为书名,旨在呈现科学巨人的另一面形象,以修正吾人对牛顿的刻板印象。

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篇幅来介绍Alchemy,并论述它对牛顿科学研究的影响,那我们就从此处切入吧。中文将其译为「炼金术」,这或许是一种不得已的译法,似乎未清楚表现它的多样意义。相对于17世纪波以耳倡导的近代化学(书中称为「传统化学」),Alchemy属于更旧的化学。虽然两者都从事实验活动,其间的主要差别在于:近代化学是在容许证人观察的公众空间进行,Alchemy则是一种在私密空间进行不希望别人知晓的活动。譬如,虎克为波以耳进行的气体实验,系在伦敦皇家学会成员见证下进行的;相对地,第谷在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二世赠送哥本哈根外海的维恩岛上,建立他的天文观察城堡(Uraniborg),在地上两层从事天文观测活动,地下一层则进行不希望为人知晓的旧化学,或所谓的「炼金」实验。

何谓Alchemy?根据科学史的研究,这种旧化学主要的意义有三:最初,它代表了阿拉伯人在中世纪以来,探究如何从廉价的金属转换为金银等贵重金属的活动,也就是俗称的「炼金术」;其次,它也涉入医药化学领域,旨在探究如何由植物与矿物等提炼出药物,包括寻找能治百病的「万灵丹」;最后,文艺复兴时期它还与《圣经.创世纪》有关,认为造物主运用化学方式创造世界,使得(旧)化学成为了解宇宙构成的线索。

19世纪法国思想家孔德倡导实证哲学(positive philosophy),以牛顿为其主要代表人物,来说明科学研究系提出假设来解释现象与现象间的关系,并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加上人们对Alchemy这类旧化学的理解,多停留在炼金术的印象。因此,即使19世纪后半已有人发现牛顿在旧化学研究上有惊人数量的未发表文稿,但是这与牛顿作为实证科学伟人的形象相违。20世纪中叶科学史崛起成为一门专业,产生许多探讨牛顿科学活动、旧化学与宗教研究的作品。

不像科学史家霍尔以严谨的学者身分,在《牛顿:思想的探险者》(Isaac Newton: Adventurer in Thought)(1997年牛顿出版社中译本)中,居间协调解说牛顿时代前后科学与相关活动的转变历程,本书则在学术研究基础上为一般大众撰写此一科普作品。特别是在第六、七章中,介绍牛顿进行的旧化学研究。整体而言,本书是中文着作中介绍他对旧化学研究最多的一本,而且还将它与牛顿的宗教研究关连在一起。这方面就远离常人印象中的「炼金术」,接上世界是由造物主运用化学方式创造的思想,得用旧化学来了解宇宙的构成,可说是牛顿探讨旧化学的一项主要动机。可惜的是,作者虽触及此一问题,对这方面涉及「科学革命」的内在问题似乎没说清楚。

哥白尼在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中,提出了地动说来取代亚里斯多德自然哲学与《圣经》结合的地心说。在尚未建立惯性与万有引力的概念背景下,如何解说地球绕日运动成为往后一个半世纪科学发展的重大挑战。特别是17世纪末,不论亚里斯多德式自然哲学与笛卡儿式机械哲学,都认为只有在物理上产生接触的情况下,一物才会被动地受到他物的力量推动,而将隔着一段距离的两个物体相互吸引的现象,视为某种的奥秘力量。譬如,克卜勒就采用磁力来类比地球绕日的椭圆轨道。因此,牛顿在发展《原理》一书的相关思想时,他在学术上也必须面对此种物理解说的困境。

牛顿之前的伽利略曾遭遇一个类似的难题。在1632年出版的《两个主要世界体系的对话》中,伽利略用海水潮汐是地动造成的,来支持哥白尼地动说与批驳地心说;不过,此一物理解说不但未能说服学界与教会,最后还沦于宗教审判。伽利略在有生之年的最后一本着作《两门新科学》中,做了策略性的调整:避开未能服人的物理解说,采用数学式的定义、公理、定理来呈现新学说。或许在依循前例的情况下,牛顿《原理》就采此一方式呈现,旨在说明宇宙系统的数学关系,将太阳系中行星绕日运动的物理原因存而不论。

然而,牛顿并未放弃探究行星绕日运动的物理原因,他相信世界是由造物主运用化学方式创造的,物质间存在着亲和力,构成物体间远距离的「主动」吸引力。因此,Alchemy(也就是旧化学研究)为了解宇宙构成的钥匙。可是,为什么他不公布这些私密的旧化学研究呢?一种可能的说法是,如果他不满笛卡儿哲学充斥着未经实验证实的假说,在尚未从实验现象中归纳出像原理的成果时,他又怎么能够将旧化学研究以假说的形式公开呢?事实上,牛顿采取了「疑问」(query)方式将部分心得附在《光学》本文的后面。

在一般的科学伟人形象以外,作者特别引用多布斯的《雅努斯的两个面孔:旧化学研究在牛顿思想中扮演的角色》(The Janus Face of Genius: The Role of Alchemy in Newton's Thought),将牛顿比喻为具有雅努斯面孔的科学天才,来说明牛顿的另一面形象。由于雅努斯是罗马门神,具有两个面孔,一面在前,另一面则在后,往回顾视,双面共同的关切是照顾门户。吾人亦可诠释,牛顿一面向前找寻说明宇宙系统的数学关系,另一面则回顾旧化学研究中,寻求造物主以化学方式创造宇宙物质的解说。

译者穿梭于过去与当代之间,介绍三个多世纪前牛顿对Alchemy的研究时,添加了诸如「炼金之秘」与「双面牛顿」等许多小节标题,有助于中文读者的阅读。不过,当他采用19世纪以来实证科学的标准,检视17世纪后半牛顿对旧化学的研究,将牛顿定位为「炼金术士」,甚至指出「他还是个学术界不容的炼金术士」(原文其实只是"he was an alchemist"而已),我不认为这是作者的原意,且有偏于辉格式历史诠释(Whig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之虞。

质言之,牛顿的科学发展和同时代的Alchemy研究脉动息息相关。本书虽有可议之处,但也为读者提供了了解牛顿另一面形象的许多素材。在科学传记多半记载独特的能力与性向,和至今仍为人们缅怀的伟大成就之余,作者也呈现了虎克与牛顿间的恩怨情结,和虎克死后牛顿掌握伦敦皇家学会的为人处世。吾人或可臆测,早先屈居下风的牛顿,或许是至今未留存虎克画像的可能原因之一。【本文转载自2002年5月号】

来自 http://www.sciam.com.tw/book/bo...ocNo=57&CL=12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 | Posted:2005-08-12 23:11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75649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