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3674 个阅读者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austin5212 手机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知名人士
级别: 知名人士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4 鲜花 x123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Audio & Video] [转载]AV讯源细说从头
AV的全名是Audio & Video,因此在AV系统当中,除了可以发出声音的Audio音响器材之外,还包括了Video的影视系统。
常有人问到底该如何定义「AV」这个名词,其实大家也不需要吹毛求疵的针对AV下一个严苛的定义,只要是有声音有画面而且用电的器材,都可以称之为AV系统,正因为AV系统多了影像设备,因此如果用比较严格的定义,一般的音响器材是不应该包括在AV系统当中的。如此的划地自限在某方面来说无非是为了要区别纯音响与AV系统的差异,但放眼未来的影音发展趋势,纯音响早已无法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其实就连目前一般人所谓的AV系统都不足以代表未来的家庭视听生活,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必须将电脑多媒体也纳入AV系统,将音响、无线电视、有线电视、碟影机、录影带、摄影机、多媒体电脑、网路、卫星电视、HDTV……等等结合在一个系统之上,才足以代表广义的AV系统,这样说来,AV系统的家族算起来可是相当地可观。

AV系统的讯源

顾名思义,讯源代表的正是讯号来源,因此,任何能提供一套AV系统影音讯号的设备都可以称之为AV讯源。诚如前面所提到的,AV讯源所包括的项目相当之多,基本上我们可以将它分为两大类型,第一类是能够同时提供影像以及声音讯号,第二类则是只能提供声音讯号。依照一般人的感觉,许多人习惯将使用两支喇叭以上的音响称之为AV系统,这样的说法不能说完全正确,也不能说它有错,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有人听音乐是只用一支喇叭的,也有人要用好多只喇叭来听音乐才觉得过瘾,不管您用几只喇叭,重要的是您的发声系统能不能提供多声道的讯源(两声道以上),如果有的话,还必须配合上眼睛能看到的画面才符合严格的「AV系统」要求,当然,目前一般人的定义是只要拥有了多声道的讯源,而且拥有了两只以上的喇叭,就把它称为AV系统了。
言归正传,接下来就让我们来认识以及回顾一下我们生活的周遭当中到底存在有哪些AV讯源。

一、VCR

什么是VCR呢?如果您常看港剧的话,大概知道VCR就是香港人对于录放影机的通称(香港人也习惯将音响称之为HiFi)。VCR的全名是Video Cassette Recorder,中文称为卡带式影像录放影机,原来VCR就是录放影机!别以为您很了解VCR!VCR的发展以及未来展望均对现代人的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要知道,其实录放影机的画质已经相当优异了,如果您使用的是比较高级的录放影机,其画质更直逼目前正热门的DVD以及碟影机,而VCR也包含了将近十种的规格及形式,让我们先对VCR的家族成员做个简介。

VCR和VTR有什么差别

基本上来说,VTR、Video Tape Recorder和VCR、Video Cassette Recorder同样是代表着录放影机,让我们仔细来看一看Tape和Cassette有什么分别,不知道您还有没有印象,好多年前的录音带曾有卡式及匣式的分别,卡式录音带是利用两个卷轴将一定长度的录音带先固定在两个卷轴之上,再利用任一个转轴旋转以达到顺序播放的目的,只要某一转轴的带子用完,除非磁头及马达设计为自动换面的方式,您必须将卡带换个面或是倒带才可以继续录音或是聆听。而匣式录音带的带子基本上是像个圆圈一般连接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当所有的节目播放完毕之后匣式录音带会自动的恢复到节目的开端,只要电源不关闭的话可以连续无限制的反覆播放。
录放影机也是如此,当初各家厂商在制定录放影机的规格时,曾经也有卡式与匣式之分,而Tape包含了卡式及匣式两种意义、Cassette则专指卡式而言,最后匣式录放影机都没有存活下来,因此现代人在称呼录放影机时有人说它是VTR、也有人说它是VCR,其实它们都代表着相同的意义。

录放影机性能比较表

BETA

BETA是Betamax的简称,目前市面上已经很难看到BETA型的录放影机了,为什么呢?因为由日本新力公司所主导的BETA VCR已经在商场上输给了由日本JVC公司所发展的VHS系统。其实在性能规格上BETA一点也不逊于VHS,而且BETA的录影带体积也要比VHS小上一些,反而更利于一般家庭收藏,记得第四台尚未普及的年代,租录影带大带(VHS)一卷还要比小带(BETA)贵上十元二十元,那个年代在买录放影机时多少会考虑要买大带还是小带,对于一般家庭而言,其实小带还比较经济实惠,纵然在台湾及日本市场上BETA还能保持一定程度的优势平衡,曾几何时,BETA录放影机竟然销声匿迹了。BETA系统之所以全面溃败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在于BETA系统的录影时间只有VHS的一半,还有就是媒体宣传策略的失败,事实上BETA系统包括了βⅠ、βⅡ、βⅢ三种录影模式,发展到βⅡ的时候其实录影时间已经可以和VHS分亭抗衡,但是在全世界录放影机最大的美国市场,BETA一开始就败下阵来,因为VHS可以让老美直接录下一场完整的棒球比赛或是美式足球,纵然βⅡ、βⅢ推出之后在录影时间的表现上已经可以和VHS平起平坐,但已经是强弩之末。
话虽如此,BETA系统在VCR的发展史上依然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譬如说Hi-Band高画质、Hi-Fi录放影机、边看边找等现代录放影机的标准功能当初都是BETA系统的新技术。
日本新力公司于1988年宣布生产VHS录放影机,开始逐渐减产BETA录放影机,Sony大举介入VHS市场不是等于向JVC、松下公司竖起白旗了吗?没错,正是如此。也因为新力公司的即时转变才让它到1997年的今天仍然是录放影机的生产大厂,但好面子是人之常情,目前虽然在市场上已经看不到BETA录放影机,但新力公司每隔一、两年还是会为硕果仅存的BETA拥护者推出新的机型,如果您收藏有数量可观的BETA录影带,而且这些带子还可以使用的话,不妨考虑买一部最新型的BETA录放影机,它的功能及性能丝毫不会输给目前最新的VHS录放影机,在某些方面可能还赢过VHS呢!

VHS

如果我们把时序回复到70年代,也就是VCR刚刚萌芽的阶段,那时候的市场上存在着好多种的VCR规格,经过大约四、五年的厮杀,只有BETA和VHS系统存活下来,再经过大约十年左右的拼斗,VHS压倒性的击败了BETA这个强劲的对手,成为了VCR市场的霸主。虽然目前在VHS市场上最赚钱的可能是新力以及松下两大公司,但您大概想像不到VHS系统并不是由松下公司所发展出来的,而是日本Victor公司的成果。Victor公司虽然不像新力、松下公司那么会做生意,但是其在影像技术研发所花下的心思,确是值得大家所敬佩的。
VHS的全名是Video Home System,它和BETA在许多方面的规格及性能是相同或是差不多的,譬如说它们都是采用1/2英吋的磁带、解像度也都是240条扫瞄线(第一代的BETA以及VHS)、影像讯号的讯噪比也都是42dB,早期的VHS录放影机采用的是「M型上带」的方式、BETA则是「U型上带」,采用「U型上带」在回带时会造成磁头的磨损,但它却拥有反应快速的先天优势。不知道朋友们还有没有印象,早年买小带的录放影机时一定要另外买一部回带机,以避免磨损磁头,而大带的录放影机则无此困扰,新一代的VHS录放影机早已经更改为和BETA系统相同的「U型上带」,因为它可以大幅降低从按下PLAY键到画面播放出来的等待时间,唯一的差别是新的「U型上带」技术早已经将磁头磨损的毛病给解决的一干二净。
当初VHS在广告行销上即针对BETA录放影机「U型上带」的磨损问题以及只有两小时录影时间大作文章,其中又以松下公司的攻势尤盛,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

S-VHS

随着录放影机的逐渐普及,一般人对于录放影机的画质表现也就要求的愈趋严格,为了因应此一市场需求,BETA以及VHS两大系统各自推出了Hi-Band以及HQ的技术,都可以在原有的系统上达到增进画质的目的。但由于受限于BETA以及VHS先天的限制,无论BETA或是VHS系统,Hi-Band还是HQ,其解析度还是徘徊在240到300条扫瞄线的领域。
1987年的四月,日本Victor公司发表了振奋人心的消息,那就是全新的S-VHS录放影机即将问世,S-VHS以接近400条扫瞄线的高解析力傲视所有的家用VCR系统,最重要的是S-VHS录放影机依然可以播放及录制原有的VHS节目,不致造成消费者的使用困扰。S-VHS问市至今,早已在市场上确定了其稳定的脚步,殊不知S-VHS的问市在VHS与BETA的战争中是第一次领先BETA的,然而Victor漂亮的一击不仅断送了ED-BETA的生计,也让BETA的忠心支持者痛哭无泪。
S-VHS所使用的录影带外观和标准VHS录影带完全相同,只有一个识别孔的差异,S-VHS除了在视频讯号的频宽较VHS拥有大幅的提升之外,最重要的是它率先引进了数位影像的观念到家用录放影机的市场,当然,这里的数位影像观念并不是真正的数位影像而是在录放影机的内部配置了电脑记忆体用以储存画面,储存的画面可以适度增进录放影机的操作功能,像是无杂讯的定格搜寻、先进的编辑功能等等,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它可以直接利用电脑记忆体作三次元的Y/C分离。
谈到这里,大家要先厘清一个观念,S-VHS的S代表的是Super,而一般高级录放影机、碟影机的标准影像输出规格通常拥有一组或多组的S端子,S端子的S代表的是Seperated(分离传送)。为什么大家常常会把这两个S给搞混呢?主要的原因是S-VHS录放影机百分之九十九都会拥有S端子,而一般VHS录放影机通常都没有S端子,S端子有什么好处及优势呢?当然有的。一个彩色影像画面是由亮度讯号以及色度讯号构成的,每部电视机或是投影机最后要重播影像画面时,一定要取得分离的亮度讯号以及色度讯号,当然一般的电视机或是投影机内一定会拥有一组能将亮度以及色度讯号分离的电路(就是Y/C分离电路),不过我们并不能保证电视机或是投影机内的Y/C分离设计的很完美,比较保险的做法就是在录放影机或是碟影机内另外设计一个效果比较好的Y/C分离电路。较讲究的Y/C分离电路通成都是利用电脑记忆体将画面给记忆下来,比较前后两个画面彼此的差异之后,再将亮度讯号以及色度讯号给分离出来,既然S-VHS录放影机已经运用了电脑记忆体在操作以及编辑功能之上,此时再添增一组优异的Y/C分离电路根本花不了多少成本,所以许多朋友常常把S-VHS的S和S端子的S搞混,其实不仅是一般消费者有这样的困扰,就连许多国外知名厂商(非日本)都会搞错,在此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如果您家中的录放影机是S-VHS的机型,建议您买一卷S-VHS录影带来试录看看S-VHS四百条扫描线的非凡威力,有一点要请朋友们特别注意,那就是S-VHS录影带依然可以拿到一般VHS录影机上录影及放影,但如果S-VHS录影带上已经录上了S-VHS节目之后,此时如果再拿到一般的VHS录放影机上播放,您将发现电视上呈现着雪花般的画面,也就是说用S-VHS录下的节目无法拿到一般VHS录放影机上来播放,如果您平时根本很少拿录放影机来录影,S-VHS绝大部分的优异功能都派不上用场了。

ED-BETA

前面曾经提到,Victor在1987年四月发表了S-VHS,Sony公司则在两个月之后发表了它们的新一代高画质录放影机系统,它的名字就叫做ED-BETA。顾名思义,ED-BETA也和S-VHS一样,可以完全相容原有的BETA系统,ED-BETA不仅一举突破了S-VHS所能达到的400条扫瞄线,更将家用类比录放影机的性能推到了500条扫瞄线的领域。ED-BETA的ED乃Extended Definition之意,其所「ED」的性能算得上是划时代的突破,ED-BETA也和S-VHS一样,需要使用ED-BETA专用的录影带。ED-BETA录影带的外观和BETA录影带几乎完全相同,只有唯二的两个差异,一是ED-BETA录影带在两个轮轴之间多了一个ED-BETA识别孔让ED-BETA录放影机来判别录影带是一般BETA录影带还是ED-BETA录影带;另一则是防止消磁的识别孔改变为活动式。
为了使ED-BETA拥有高达500条扫瞄线的解析度,ED-BETA录影带一律使用磁密度以及保磁力较高的金属带,金属带上方还涂布了一种叫做UST(Ultra Surface Treatment)的特殊处理,使磁带表面较为光滑,ED-BETA录影带的磁粉微粒仅有约0.16μm。以传统BETA系统加上Hi-Band技术之后,有效的视频记录频宽约仅3~4MHz,而亮度讯号的FM调变频宽范围为1.2MHz,ED-BETA除了使用较佳的录影带之外,其特殊设计的高密度磁头可以在ED-BETA录影带上记录约6MHz频宽的视频讯号,亮度讯号的FM调变范围也增为2.5MHz,这也是ED-BETA能达到500条扫瞄线解析度的主要原因。
孰料,ED-BETA的遭遇和BETA蛮类似的,那就是截至目前为止除了Sony之外,竟然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有生产ED-BETA录放影机,我想除了真正对画质斤斤计较的Pro及玩家之外,ED-BETA不能播放标准VHS录影带还是ED-BETA无法打开市场的主要原因,如果您想买一部真正有实力、够水准的类比录放影机,ED-BETA依然是截至目前为止最佳的选择,就连顶级的S-VHS录放影机都还不是ED-BETA的对手。

VHS-C

现代人的家庭除了要拥有录放影机、碟影机之外,可以自己拍摄画面的摄录机也逐渐流行起来,摄录机要想进入一般的家庭,最重要的就是得适度的把机器的体积缩小,想想看电视台记者拍外景时所扛的摄影机,如果家用摄影机也变的那么大,一般人怎么可能接受呢?
现代人都把家用摄录机通称为V8,其实这个称呼有点语病,因为V8(Video-8)是日本新力公司所制定的一种小型摄录机系统规格,而家用摄录机事实上也包含了许多种不同的规格。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能把摄录机拍下来的带子在家里直接用录放影机来播放,那该是件多方便的事情,但如果做一部BETA或是VHS摄录机的话,光是录影带的体积就很大了,怎么可能适度的把摄录机的体积缩小呢?有鉴于此,VHS-C这种折衷的规格也就应运而生。
其实VHS-C的规格和VHS几乎完全相同,唯一的差别就是VHS-C采用的录影带是体积较小的录影带,VHS-C虽然采用体积较小的VHS录影带,但是VHS-C可以透过一个转换盒将VHS-C录影带拿到一般的VHS录放影机上来播放,这也是VHS-C能在家用摄录机市场上与新力公司的Video-8竞争的最大本钱,正因为VHS-C除了带子比较小之外根本和VHS完全相容,无论是播放、编辑都较Video-8拥有较多的优势,因此除了BETA与VHS的竞争之外,摄录机市场正也在进行着VHS-C与V8的战争,还好这回主导V8系统的新力公司不再像BETA、ED-BETA一般吃鳖了,在市场上也可以和VHS-C平起平坐。
S-VHS-C
既然VHS可以推出VHS-C,S-VHS也可以推出录影带体积较小的S-VHS-C吧!没错,S-VHS-C就是S-VHS的缩小版。
S-VHS由于拥有将近四百条扫描线的优异解析力,如果您对摄录机的录像品质要求较高的话,S-VHS-C自然是您的不二选择,尤其高级的S-VHS录放影机都拥有相当强大的编辑功能,此时如果摄录机也采用S-VHS-C,不仅可以获得解析力较佳的画质,更可以将拍好的S-VHS-C录影带利用转接盒在S-VHS录放影机上进行编辑剪接,可以获得接近专业电视台水准的自制节目。

V-8

1984年8月,由全世界将近182个相关厂商所组成的8mm视讯系统联合会经过两年的研讨之后,终于制定出一种摄录机的国机标准,也就是目前大家所通称的V-8系统,由于其小巧的体积以及方便的操作功能,逐渐成为大家众所注目的焦点,而V-8也几乎成为了摄录机的代名词,与同期的VHS或是BETA摄录机相较之下,Video-8的轻薄短小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直到VHS-C问世之后,V-8独占鳌头的局面才开始转变为分亭抗衡。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如果您对摄录机的要求比较严格,无论V-8也罢!VHS-C也罢!其270~300条扫描线的解析力早已不能符合现代电视机动辄四、五百条扫描线的解析度,不过对于一般家庭以及非Pro及玩家而言,无论V-8还是VHS-C都是相当合适的选择,V-8虽然在技术规格上略输给VHS-C(V-8约在270条左右),在使用上又没有VHS-C可在VHS录放影机播放的优势,但是V-8的问世曾经造成全球性的轰动,将近十四年的生命周期依然能历久不衰在AV产业中真算得上是一个异数,虽然在目前的摄录机市场当中,V-8的性能可能算是敬陪末座,但丝毫不减它在市场上的魅力。
对了,Sony公司为了满足钟情于V-8的爱用者常常苦恼在进行对录、转录、编辑时不方便的困扰,Sony有推出家用桌上标准型的V-8(也有Hi-8)录放影机,它的售价和VHS(S-VHS)录放影机差不多,即使在台湾也可以买到V-8录放影机,这样一来,拍好的V-8录影带可以直接在V-8录放影机中播放,也可以利用V-8录放影机来录一般的电视节目,不像VHS-C还有转换器的麻烦,Sony公司这个动作还蛮贴心的。
Hi-8
VHS-C推出不久,脑筋动得快的日本厂商顺势推了更高水准的S-VHS-C摄录机,在规格上更远远的胜过了由Sony公司所主导的V-8,因此在1988年左右,日本Sony、Hitachi、Matsushita等公司便开始致力于改良原有V-8规格,1998年三月,终于公布了Hi-Band V-8这个位摄录机所开发的全新规格。
由于消费者对摄录机的画质越来越要求,再加上S-VHS-C的问世造成了V-8厂商的震撼,Hi-Band V-8便以超越S-VHS-C为其主要的目标,Hi-Band V-8以其大约430条扫描线的解析度又再度的震撼了全球的摄录机市场。
Hi-Band V-8简称为Hi-8,与V-8相比之下,其视频讯号的频宽由原来的3.4MHz一举拓展到5.4MHz,最大的关键除了磁头技术的提升之外,主要还是在于Hi-8采用的磁带是金属蒸发磁带ME。Hi-8的录影带可以分为传统金属带的改良型MP以及ME,使用MP录影带可以得到大约400条扫描线左右的解析力,使用ME录影带时更可以将扫描线提升到430条的境界,环顾目前所有的类比式摄录机,Hi-8依然是截至目前为止效果最好的系统,纵然它也和V-8一样不像VHS-C、S-VHS-C系统能和家中的VHS、S-VHS录放影机相容,但就如同全世界的消费者认同V-8一般,Hi-8的问世很快的攻占了Pro级摄录机玩家的芳心,成为高级摄录机的惟二选择。

DV

DV的全名是Digital Video,它和传统录放影机最大的差别在于它采用的是纯数位的纪录方式用来记录影像及声音画面,DV虽然算不上是第一种数位录放影机的规格,但它却是第一个成功的引入家用市场的商品。
DV是在1995年一月于美国CES消费电子展中正式亮相的,初期的DV是以摄录机市场为其主要诉求,与传统的Hi-8或是S-VHS-C相较之下,由于DV采用的是全数位化的规格,它一举将家用摄录机的规格提升到500调扫描线的境界,讯号杂音比也达到目前顶级碟影机的54dB。DV录影带分为标准型以及迷你型两种,迷你型的DV录影带体积只有6.6×4.8公分,比Hi-8还要小,但是它却可以录下一个小时的高品质影像及声音。标准型的DV录影带稍大一些,它的体积是12.5×7.8公分,但是它可以录下大约四个半小时的节目。采用数位化最大的优势除了具有体积小、容易保存的优势之外,更可以应用日趋成熟的数位压缩技术有效的将影像及声音资料适当压缩,重播时再利用解压缩电路将影像及声音画面还原,DV所用的数位压缩/解压缩技术和DVD相当类似,都属于MPEG 2的规范。唯一不同的是DV的声音规格不再使用DVD标准的Dolby Digital(AC-3),而采用了16位元、48KHz取样频率的规格,除了16位元、48KHz取样之外,DV还提供一种效果较差的12位元录音方式,但是它却可以分两次或一次录下四个声道的声音讯号,玩家们在使用DV时可以先利用12位元的模式录下两声道,回家之后再配上旁白及音效于另外两个声道,在使用便利度上确实远远胜过了传统的Hi-8及S-VHS-C。
除了DV摄录机之外,桌上型的DV未来将是日本各大厂商打算用来取代传统S-VHS的秘密武器,如果说您拍下来的高画质DV录影带可以直接拿回家里放在DV录放影机播放,更能扩充DV摄录机的市场。所以说DV的问世虽然才大约两年左右,但是在市场上的反应还蛮不错的,有心添购摄录机的玩家不妨直接选择未来趋势的DV,因为以它的定价而言,已经和顶级的Hi-8、S-VHS-C差不了多少,何妨选择更先进、体积更小更便利的DV呢!

D-VHS

为了延续VHS的市场以及因应数位化的影音时代,以Victor、Philips、Matsushita、Hitachi为主的几家公司正积极的推广一种名为D-VHS的数位录影机,或许前面提到的DV是由Sony公司所主导的,为了不让Sony的DV在市场上独大,D-VHS的计划进行的可算是相当迅速。D-VHS其实在1995年就已经在日本电子展的会场亮相了,不过当时还是以静态的展示为主,不过到了1996年的日本电子展当中,D-VHS终于可以看到动态的展示了。取名为D-VHS当然和VHS有很大的关联,最重要的一点,传统的VHS录影带依然可以在D-VHS录放影机上播放。而D-VHS的录影带也和S-VHS的录影带完全相同,唯一不同的是D-VHS录影带多了一个D-VHS的识别孔。
D-VHS所用的机械结构和VHS完全相同,带数是每秒16.67mm,磁鼓的转数为每分钟1800转。D-VHS可以分为STD以及ED两种模式,采用STD时一卷标准的D-VHS录影带可以使用约5小时,而在ED模式时更可以录下7小时的画面。D-VHS内部也有应用到数位压缩技术,使用的则是和DVD、DV完全相同的MPEG-2,由于D-VHS目前还是属于Prototype试作机的阶段,而且照目前的情势看起来,D-VHS的摄录机暂时还不会出现,初期D-VHS将锁定使用小耳朵BS以及中耳朵CS的玩家,因为D-VHS可以直接进行数位对拷录下从卫星发射出来的数位影音讯号,如果您想录下卫星电视的节目,采用传统类比录影机的话一定会降低它的画质及声音表现,经由D-VHS录下来的卫星节目只要再经过一台MPEG2解码器就可以播放。
目前市面上还无法买到任何D-VHS的录放影机,因为在数位VCR的市场上DV已经成功的攻占了摄录机的空间,而一般家庭想汰换类比录放影机的意愿还不是很高,D-VHS真正的普及可能还要一段时间。

二、LD

LD的全名是Laser Disk,一般人都管它叫做雷射影碟,事实上,LD包括了好多种的规格及系统,不过随着时间以及消费者的选择,目前一般人所定义的LD事实上叫做12吋的CDV,而12吋的CDV又分为CAV以及CLV两种不同规格,接下来让我们先看看算起来不小的LD家族到底历经过多少次的改革及变化。
事实上最早的碟影机市场分为LD(Laser Disk)以及VHD(Video Highdensity Disk)两种系统,早期的LD又称之为LV(Laser Vision),它采用的是无接触的雷射光读取方式,分为8吋碟片以及12吋碟片两种规格;VHD则是采用电容感应方式拾取碟片上的讯号,碟片和唱头是有接触的。VHD曾经一度在碟影机市场上领先过LD,不过最后它终于败下阵来,既然VHD早已在市场上销声匿迹,我们也无须特别介绍VHD的原理及规格,不过朋友们可以想想多年来VHS vs BETA、V-8 vs VHS-C、Hi-8 vs S-VHS-C等等对决的经验,对一般消费者到底是福是祸?有时候一样新规格的产品问世之后最好还是稍微观望一阵子,以免重蹈前人的惨痛经验。

LD

1978年美国Magnavox公司于亚特兰大的展览会场当中,展出了全世界第一部的LD碟影机,当然,LD的技术是由曾经发展出CD系统的荷兰飞利浦公司所开发出来的技术,飞利浦最初是与美国MCA公司合作,随后日本的Pioneer加紧脚步的与MCA共同规划了Pioneer Universal公司,于1981年10月推出了Pioneer的第一部碟影机。
还记得民国69年在台北市仁爱路四段与安和路口,贸易商曾经惊鸿一撇的引进Magnavox的碟影机,不过首批的碟影机故障率其高、碟片又未充分配合,所以销售状况不佳。民国72年左右,百韵公司正式引进Pioneer VP-1000碟影机,当时售价是68000元,消费者还是不能接受这么昂贵的价格。直到大约民国74、75年左右,抽屉式的LD逐渐取代了上掀式的设计,碟影机也大幅降价到40000元左右,台湾的碟影机市场才慢慢地打开。

CDV

在1987年以前的碟影机虽然是利用雷射光读取碟片上的坑洞,但无论影像讯号或是声音讯号其坑洞并不是真正的数位讯号,由于LD和CD都是利用雷射光来读取碟片上的坑洞以重播讯号,为什么我们不让碟影机也能播放CD唱片呢?于是在1987年的7月,由飞利浦公司结合了Hitachi、Pioneer、Sony、Panasonic、Toshiba、Yamaha等公司推出了一种崭新的碟影机规格:CDV。
CDV的全名是CD Video,它共计有5吋、8吋以及12吋三种规格,其中5吋的CDV由于能储存的影像画面时间过短,市面上鲜少可以发现,一般目前我们所认定的CDV都是12吋的规格。CDV和1987年以前的LD到底有什么差异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CDV在制定规格时除了保留原有的LD类比影像、声音音轨之外,另外增加了和CD完全相同的数位音轨。这样一来除了可以大幅度的提升影碟片的音效之外,也可以让碟影机的生产厂商得以设计出可以播放LD、CD的兼容式碟影机。
CDV规格的碟影机问世之后,雷射碟影机的市场大势底定,不仅VHD完全退出碟影机市场的逐鹿,连带使得消费者有意愿多花几千元买一部能放影碟片又能放CD唱片的CDV,CDV也逐渐成为LD的代名词,最重要的是CDV虽然在碟片中添加了数位音轨,但是它仍然保留了类比音轨,因此即使是1987年以前的影碟片依然可以在CDV碟影机上播放。脑筋动得快的生意人很快的就把心思放在LD上已经不再使用的类比音轨,像是卡拉OK影碟片就常利用类比音轨来录制单纯的伴奏音乐,使得卡拉OK影碟既可听到原唱(利用数位音轨)又可以只听伴奏。
随着家庭剧院系统的日异风行,将环绕音效录制在影碟片就成为标准电影影碟的标准规格,目前通行的LD当中计有Stereo、Dolby Surround、Dolby Digital、THX、DTS五种声音规格,而Dolby Surround更成为不可或缺的标准,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家庭剧院系统的声音要求越来越严格,Dolby Digital、DTS正在竞标下一代多声道全数位环绕音效的规格,未来可能还有Sony公司的SDDS也会加入家用环绕音效的竞争,消费者又将面临新的抉择了。

CLV与CAV

影像画面纪录在影碟片上可以分为CLV与CAV两种方式,以一张12吋的标准CDV来说,每一面拥有54000条轨道,CLV是Constant Linear Velocity的缩写,而CAV则是Contant Angular Velocity的缩写。以CLV方式纪录时,一面12吋的LD可以记录60分钟的影像画面,以CAV方式纪录时,一分钟仅能纪录30分钟的影像画面,CAV和CLV由什么差别呢?
CLV采用的是和CD一样的恒线速度纪录方式,因此当碟影机的雷射读取头在读资料时,影碟片转动的速度是随时在改变的,以CAV在纪录画面时,影碟片是以一定的速度在旋转。问题就出在影碟片的内圈和外圈直径并不相同,当用CLV在纪录时,虽然可以充分的利用影碟片的所有纪录空间,但是就无法作慢动作、定格、分格画面的播放了,除非在碟影机内部用电脑将影像资料先暂存记忆体当中,要不然CLV根本无法做一些特殊的功能切换。CAV虽然只能纪录CLV一半的画面资料,但是CAV可以轻易地在不增加成本的状况下作特殊喜效果的播放。不知道有经验的玩家们可曾听说过Pioneer的LD-S1,它就是全世界第一部可以将CLV影碟做特殊功能播放的碟影机。

三、Video CD

坦白说在目前这么多种AV讯源当中,Video CD是最物超所值的选择,之所以说它物超所值实在是因为它的软体资源相当丰富,软硬体的售价又十分的低廉,最重要的是Video CD软体还可以直接在PC个人电脑上面播放,如果把个人电脑也算进去,搞不好Video CD是在数量上仅次于录放影机的AV讯源。
或许在发烧AV玩家的眼中,Video CD的影音效果仍然达不到所谓的「发烧」标准,事实上也是如此,以Video CD的画面解析度来看(350×240 pixels),大概只有VHS的水准,Video CD的声音虽然是数位讯号,但因为它已经经过了MPEG1压缩,效果又比不上CD以及LD,只能勉强和MD、DCC相提并论。但Video CD碟片体积小、重量轻(和标准CD唱片从外表上根本无法分辨其差异),又可以在个人电脑上播放,其最新标准MPEG 1 Ver2.0的Video CD片还可以做到简单的互动式功能,一些教育、娱乐、卡拉OK相当适合制作成Video CD片,尤其它的生产设备和现有的CD设备完全相容,更相对地降低了Video CD的成本。纵然在玩家的眼中,Video CD可能还无法挤身「发烧」级的地位,但对于一般家庭以及电脑玩家而言,Video CD的魅力可是令人所档不住的,尤其目前全世界最大的Video CD市场是在中国大陆,当然廉价的盗版软体可能才是它风行的主要原因,一般消费者实无须过分斤斤计较于Video CD的画质以及音质,如果您觉得VHS的效果还算不错,何妨尝试一下Video CD呢?

四、DVD

DVD的问世可说是一波三折,截至目前为止,也没有人敢说DVD到底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全面打开市场,不过,DVD的纷争在它尚未正式上市前就已经解决,或许开发DVD的周边厂商也知道它们也经不起BETA vs VHS、V8 vs VHS-C之类的冲激(前年年底DVD的两大阵线达成共识,未来的DVD市场将只有一种规格)。当然,站在消费者的立场,能够在DVD出问世的现在就能以不到新台币三万元的价格买到DVD硬体是一件蛮幸福的事情,再想想LD以及CD的例子,在局势未明朗前的盲目投资在DVD身上终于不再出现,消费者所要考虑的是什么时候买DVD比较划算、什么时候才可以拥有看不完的DVD软体,而不用再考虑买了DVD会不会有被淘汰的困扰。
DVD确实是一件好东西,除了家电市场之外,DVD也即将成为电脑市场用来取代CD-ROM的储存装置,所以它的市场是相当广大的,只要市场够大,软硬体的价格才有可能合理,这也是想当初碟影机要卖六万元雷射唱盘要卖三、四万元而第一代DVD竟然不到三万元的主要原因。DVD到底好在哪里?第一、DVD的碟片体积非常小,外型和CD唱片一样大,但是它所能记忆的资讯量差不多是CD的七倍多,而且DVD碟片还可以设计为双层读取的结构,容量更可以达到9.4GB之多。第二、DVD碟片放所储存的影、音效果是数位资料,DVD碟影机内部拥有先进的MPEG2解压缩技术,经由解压缩后的资料可以达到700Pixels以上的解析度,远远的胜过了LD、S-VHS以及Video CD。第三、DVD碟影机除了可以播放DVD之外,还可以播放CD以及Video CD,Pioneer甚至还推出了DVD/LD/CD的兼容机,真是所谓的一鱼多吃。第四、DVD碟片上所纪录的声音讯号是目前最流行的Dolby Digital(以前叫做Dolby Surround AC-3)效果,Dolby Digital是美国杜比公司的专利,它和目前大型电影院中所使用的Dolby多声道系统相当类似,也就是说,如果您的家中拥有Dolby Digital解码器以及相关的家庭电影院配备,配合上DVD软体之后就可以在家里享受媲美电影院效果的环绕音效。依据目前的最新消息显示,DVD碟片上的音效未来将不会限制一定要纪录哪一种环绕音效,像目前在大型电影院中常用的DTS(Digital Theater System)都将成为DVD的标准音效规格之一,因此DVD拥有傲视群伦的音质表现。

五、无线电视系统

简单来说,所谓无线电视系统指的就是电视台经由无线电波发射讯号,一般收视户只要具备天线就可以收视节目的系统,目前我们所收看的台视、中视、华视,就是台湾地区的三家无线电视台。
在AV系统当中,无线电视系统算得上是软体完全免费的讯源,只要打开电视机接上天线,就可以享受收视品质相当不错的节目,大概您不知道,如果您家里的天线以及电视机都有相当水准的话,无线电视台所发送的节目其画面品质甚至要比碟影机还要好,按照科学数据来说,无线电视台的影像讯号理论上可以达到大约65dB的讯号杂音比,目前最贵的碟影机不过才54dB而已,如果您发现家里电视机三台的节目品质不佳,请试着再把电视天线找出来仔细的调整一下,不要用第四台的三家电视台讯号,您会发现无线电视台的画面品质要远优于第四台。
目前在全世界各国的有线电视系统当中,可以区分为三种主要的系统:NTSC、PAL以及SECAM。它们都是彩色电视系统,最早也都是黑白电视系统修改而来的,所以这三大系统都可以适用于黑白及彩色电视机。
事实上目前全世界拥有的无线电视播放系统当中,虽然可以广义的划分为三种系统,因为每个地区的发射频道宽度、声音载波、视频频宽、调变系统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因此三大系统还可以分为M/PAL、B/PAL、G/PAL、B/SECAM……等等。请朋友们参考世界各国无线电视系统的比较表,应当可以自行比较出其中各系统的差异及优缺点。
世界各国无线电视广播系统比较

六、有线电视系统

和无线电视系统相较之下,有线电视系统最大的差异就是它不再采用天线来接受无线电波的电视讯号了,因此,有线电视一定需要利用一条外接的电缆或是光纤线来传送讯号,才可以从家里收看到五花八门的电视节目。
目前在台湾地区最受大家瞩目的AV讯源,大概要算是有线电视了,它在台湾地区的占有率大概仅次于无线电视,其影响力之大,早已为大家所公认及肯定,对于喜爱AV的朋友而言,有线电视的收视品质除了与玩家们自己使用的终端配备有关之外,有线电视的品质就不像无线电视那样稳定,因为目前第四台业者对于有线电视的布线及架设是采用随架随设的概念,台湾地区各都市、乡镇以及社区并未预留有线电视的管线,只要第四台在架设过程中有任何的耗损及干扰,对于收视户的画质都有决定性的影响。
目前在美国有线电视的发展趋势是进入Video On Demand的时代,也就是说收视户可以按照自己所选定的频道来计算每个月的月费,好比说有人只看体育节目以及新闻节目它可以向第四台业者选择它所想要的频道付费即可,也就是说目前第四台虽然动辄六、七十个频道以上,但真正常看的可能并没有超过十个,只要台湾地区也进入Video On Demamd的时代,前阵子TVBS的事件大概也不会发生了。
目前台湾地区所使用的第四台频道属于美规的CATV标准,它和日本的CATV标准不太相同,如果您家中的电视机是日规的话,可能无法顺利的接收到有线电视的讯号,因此朋友们在选购电视机时应该选用美规CATV标准的电视机,以避免日后还要多花一笔外接选台器的钱。

七、直播卫星电视系统

除了无线电视以及有线电视之外,还有一种属于「无线」的电视系统:直播卫星电视系统。直播卫星电视和无线电视最大的差异在于无线电视系统是利用地面的发射站以及中继站对一定区域的范围用无线电波传送电视讯号,而直播卫星系统虽然也是利用无线电波发射讯号,但我们接收的无线电波却是由人造卫星直接发射下来的。
由于商业卫星的日异普及,脑筋动得快的传播公司纷纷开始利用卫星对一般收视户进行广播,如果想要从家里直接接收卫星讯号,所需的代价要比一般的无线电视以及有线电视高出一些,因此想要在家里收看卫星电视,除了要拥有卫星天线之外,还必须拥有卫星解码器,正因为所需费用较无线以及有线电视高出一些,目前的卫星节目大都以高品质为其诉求。事实上目前有线电视系统的许多频道都是利用商业卫星进行广播,再经由第四台业者的卫星接收设备接收及解码,再经由Cable传送到每家收视户,如果您想再家里自己架一个卫星天线来观赏卫星节目,也并不是件困难的事情。
扣除掉一些第四台频道供应商所占据的卫星频道,事实上还有不少直接针对一般家庭收视户的卫星节目,由于目前在地球上空的每一颗卫星其轨道及功率都不相同,想要收看卫星节目有时候还要拥有好几种配备及天线,这样下来没有个几十万根本无法自己在家里收看高品质的卫星节目,因此一般人是没有必要去搞一套卫星接收设备来玩玩的,如果您非常在乎电视节目的影音水准,卫星电视是截至目前为止唯一可以确保收视品质的方式,虽然其节目大都是外国节目,但在台湾仍有一定数量的市场。
在前阵子大家看不到TVBS的同时,我们从报纸上看到年代公司正考虑以卫星直播的方式对收视户进行广播,还记得几年前很流行的小耳朵吧!年代公司考虑的方式就是使用小耳朵,看样子,如果有线电视系统业者与节目供应商的争战继续下去,小耳朵又将再度流行起来 。
有关各种广播卫星的规格请参考Prime AV24期P.83的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八、HDTV

HDTV的全名是High Definition Television,从字面上翻译过来就是高画质电视的意义。目前全世界通行的三大无线电视系统当中,其影像效果最好的不过只有625条扫描线而已,对于影音效果要求越来越高的现代人来说,无不衷心期盼一种效果更好的电视系统。有鉴于此,全世界不少国家均针对HDTV开始进行研发,希望尽快的建立起自己的HDTV系统,建立好的HDTV系统规格除了可以供自己国家使用之外,如果HDTV规格能够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更可以获得无限的商机。
在众多有心于HDTV的国家当中,日本以及美国是最积极的,日本打从1953年开始进行黑白电视广播之后,于1960年成功的进入彩色电视机的时代,1964年的东京奥运为了让全世界都能收看到此四年一度的盛会,日本人积极的提升它们的电视技术,同时日本的彩色电视机普及率也开始大幅上升,如Sony、NEC、JVC、Mitsubishi、Technics等日本大厂都是从那时候开始发迹的。奥运结束之后,日本NHK以及几家电视机制造商立下了宏愿,把HDTV定位它们的努力目标,因此在HDTV的竞争当中,日本不仅起步得相当之早,也是最早拥有丰硕成果的国家。
1989年6月,日本NHK第一次利用卫星进行HDTV的试播,成熟的家用HDTV产品也于1990年开始陆续问世,日本人的成功逐渐引起了美国人的注意,并从而转变成消极的抵制,最后美国以鸡蛋里挑骨头的姿态否定了日本的HDTV系统,转而研发美国自己的HDTV系统。美规的HDTV系统白皮书已于1995年年底公布,台湾地区当然是跟着美国的脚步发展,不过依照目前的趋势来看,美规HDTV的正式营运至少要在公元2000年以后,而日本是否会放弃它们自己的HDTV系统加入美规的行列也不能确定,对于一般朋友而言,HDTV的实现还要好几年的功夫。如果您真的相当渴望超过1000条扫描线的精致影像,台湾地区是可以直接接收到日本HDTV的广播,整套包含HDTV电视机、卫星天线、解码器的设备约在新台币20万元左右起跳,算起来并不很贵,多金的朋友也可以考虑考虑。
日本的HDTV系统通称为Hi-Vision或是MUSE,日本人不喜欢称他们的高画质电视为HDTV,主要是因为老美封杀MUSE之后HDTV已经成为美规HDTV的代名词。Hi-Vision系统的频宽高达27MHz(NTSC只有6MHz)为了要让这么宽的频率能够送到广播卫星之上,势必采用数位压缩的技术,MUSE的全名是Mulltiple Sub-Nyquist Sampling Encoding,它指的是一种多重取样纪录的讯号压缩技术,日本的HDTV即使以MUSE为基础的系统。
老美一直诟病MUSE虽然采用了压缩技术,但是压缩过的影像画面仍然是使用类比的纪录方式,与纯数位的压缩技术相较之下,或许MUSE在画面表现上并不见得会输给全数位的影像压缩技术,但由于日本的国土面积不大,使用一颗卫星就可以达到全日本地区的电视传输,老美一直希望未来的HDTV还是能够使用地面的发射系统,因此这点就成为老美抵制MUSE的主要因素。虽然说MUSE的影像画面是类比方式的,但是它的声音讯号可是不折不扣16位元48KHz取样的数位讯号,另外MUSE还提供3+1声道的规格供环绕音响使用。
目前日本的MUSE电视广播是透过NHK的BS-3号卫星发射的,在台湾地区新竹以北只要使用三公尺的碟型天线就可以接收,新竹以南的则要使用3.7公尺的碟盘。除了小耳朵天线之外,还需拥有BS调谐器以及MUSE解码器,BS Tuner现在价格已经非常之便宜,不过BS Tuner最便宜的大概也要20万日币左右,目前台湾一些专业经营的厂商提供此类稀有的设备。
对了,除了小耳朵、BS Tuner以及MUSE解码器之外,您还需要一部能播放1125条扫描线的HDTV电视机或是能输入35kHz扫描频率以上的投影机才能收看到真正的Hi-Vision画面,目前日本的HDTV电视机台湾代理商完全没有引进,如果您有此需求的或也只能透过一些跑单帮的平行输入业者。

MUSE LD

日本在发展Hi-Vision的同时,同时也研发了一种能播放Hi-Vision节目的碟影机,它称之为MUSE LD。
打从1983年全世界第一部MUSE碟影机问市至今,MUSE碟影机的功能及售价正以逆向操作的方式逐渐成长,玩家们如果现在想添购一部真正高水准的MUSE碟影机,Pioneer HLD-X0(日本定价800,000日币)绝对是第一顺位,不过X0并没有自动翻面的功能,也不能播放一般的CD唱片,如果您同时要玩纯音响的话,必须另外购置标准的CD唱盘了。HLD-X0的效果虽然好,但是其定价也是超人一等的贵,如果预算没有那么多的话,Sony的HIL-C2则是第二选择,水货的价位约只有Pioneer HLD-X0的五分之二左右。如果您有机会到日本去的话,搞不好有机会买到「大出血」的Sony HIL-C1、Hitachi VIP-HLD1、Toshiba XR-HD1以及Panasonic LX-HD10(它们都是第一代的MUSE碟影机),也是相当上算。
拥有了MUSE碟影机之后,并不代表您可以马上欣赏MUSE影碟,因为目前市面上的MUSE碟影机并未附有MUSE解码器,您还需另外添购MUSE解码器才能欣赏Hi-Vision节目。有一点要请大家特别注意,如果您没有Hi-Vision的电视机或是水平扫瞄频率超过33kHz的三枪投影机(液晶投影机),可不可以把MUSE影碟的画面直接接到一般的NTSC电视机观赏呢?其答案是可以的。只要您的MUSE解调器内拥有MUSE/NTSC的转换功能,就可以接到一般的电视机播放,甚至还可以用S-VHS、VHS录放影机将画面录下来呢。

W-VHS

哇!VHS的家族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成员,W-VHS又是怎么一回事?
1993年的1月8日,日本Victor公司向媒体发表了新一代的录放影机技术:W-VHS,在录放影机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因为打从家用VCR问世以来效果最好的录放影机终于问世,当年的12月,第一部量产化的W-VHS Victor HR-W1正式亮相,自此除了一般的电视节目之外,玩家们还可以直接录下扫描线高达1000条以上的Hi-Vision节目了。
W-VHS是针对Hi-Vision而设计的,当然,它也可以当作一般的VHS录放影机使用,W-VHS可以分为SD以及HD两种模式,SD是针对一般的NTSC电视节目,而HD则是针对Hi-Vision的节目。基本上,W-VHS还是由VHS系统所衍生出来的,标准NTSC电视节目拥有525条扫描线的解析度,而Hi-Vision节目则拥有1125条扫描线,在NTSC电视机的呈像原理当中,每个图框是由525条扫描线所构成的,而每个图框又分别由奇数以及偶数两个图场所构成。W-VHS在纪录Hi-Vision影像时先把每个图场再分为两个Track,也就是说,一个1125条扫描线的图框是由四个Track所组成的,W-VHS就是利用四颗磁头来记录四个Track的讯号,以达到纪录及播放1125条扫描线高画质影像的目的。
对于一般没有接Hi-Vision节目的朋友而言,W-VHS是既贵又派不上用场的录放影机,虽然W-VHS也有提供标准的SD模式可以录下一般的NTSC节目,但是其成本代价远远高出使用S-VHS,在画质表现上又不见得能胜过S-VHS,因此除非您是H-Vision的玩家,W-VHS对一般消费者而言是比较不实际的产品。
对了,如果您买了W-VHS的话,依然需要一部前面曾经提到过的MUSE解码器以及Hi-Vision电视机。

未来AV生活

看完了上述八种基本AV讯源的简介,不知您是已经胸有成竹还是已经搞的头昏眼花,总而言之,现代的社会中拥有各式各样新奇有趣的事情充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有人喜欢电动玩具、有人喜欢玩电脑上网路、也有人喜欢唱卡拉OK,总而言之,未来AV生活绝对是会结合家庭当中任何有画面有声音的设备,尤其电脑的应用更会充分融合在一般的AV系统之内。
当然,试想一下未来的家居AV视听室,它可是办公室、游戏间、书房、卡拉OK、家庭电影院、电脑室、电话间……的一种综合体,以长远的角度来看,我们在选择器材时更应该抱持着宏观的角度,千万不要把自己居限于狭小的纯音响领域或是环绕音响领域,更应该想把法将家庭内现有的AV器材给想办法接到一个系统之上,就好像现在流行电脑网路一般,未来的AV应该是一个Audio 与Video的网路,它将完全左右着未来的居家生活。

志仁音响有限公司 http://www.sbau...m.tw/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 | Posted:2005-09-22 15:01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103466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