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5220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牛奶牛 手机 会员卡 葫芦墩家族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社区建设奖
头衔:☆天佑台湾☆☆天佑台湾☆
版主
级别: 版主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版区: 修行&武术, 中医研讨
推文 x24 鲜花 x728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脉经
脉经卷之一                                                        

脉形状指下秘诀第一
平脉早晏法第二
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第三
辨尺寸阴阳荣卫度数第四
平脉视人大小长短男女逆顺法第五
持脉轻重法第六
两手六脉所主五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
辨腑藏病脉阴阳大法第八
辨脉阴阳大法第九
平虚实第十
纵横逆顺伏匿脉第十一
辨灾怪恐怖杂脉第十二
迟疾短长杂脉第十三
平人得病所起脉第十四
诊病将差难已脉第十五

脉形状指下秘诀第一(二十四种)                                        
浮脉、举之有余, 按之不足o (浮于手下)芤脉、浮大而软, 按之中央空、两边实o
(一曰, 手下无, 两傍有)洪脉、极大, 在指下o (一曰, 浮而大)滑脉、
往来前却流利展转, 替替然, 与数相似o (一曰浮中如有力, 一曰漉漉如欲脱)数脉、
去来促急o (一曰一息六七至, 数者进之名)促脉、来去数, 时一止, 复来o 弦脉、
举之无有, 按之如弓弦状o (一曰如张弓弦, 按之不移, 又曰浮紧为弦)紧脉、
数如切绳状o (一曰如转索之无常)沈脉、举之不足, 按之有余o
(一曰重按之乃得)伏脉、极重指按之, 着骨乃得o (一曰手下裁动, 一曰按之不足、
举之无有, 一曰关上沈不出, 名曰伏)革脉、有似沈伏, 实大而长微弦o (千金翼,
以革为牢)实脉、大而长微强, 按之隐指, 愊愊然o
(一曰沈浮皆得)微脉、极细而软, 或欲绝, 若有若无o (一曰小也, 一曰手下快,

                       

一曰浮而薄, 一曰按之如欲尽)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 或一止复来o
(一曰浮而短, 一曰短而止, 或日散也)细脉、小大于微、常有, 但细耳o
软脉、极软而浮细o (一曰按之无有, 举之有余, 一曰小而软, 软亦作濡, 曰濡者,
如帛衣在水中, 轻手相得)弱脉、极软而沈细, 按之欲绝指下o (一曰按之乃得,
举之无有)虚脉、迟大而软, 按之不足, 隐指、豁豁然空o 散脉、大而散,
散者气实血虚, 有表无里o 缓脉、 去来亦迟, 小驶于迟o (一曰浮大而软,
阴与阳同等)迟脉、呼吸三至, 去来极迟o (一曰举之不足, 按之尽牢,
一曰按之尽牢, 举之无有)结脉、往来缓、时一止, 复来o (按之来缓、时一止者,
名结阳, 初来动止, 更来小数, 不能自还, 举之则动,
名结阴)代脉、来数中止、不能自还, 因而复动, 脉结者生, 代者死o
动脉、见于关上, 无头尾, 大如豆, 厥厥然动摇o (伤寒论云, 阴阳相搏, 名曰动,
阳动则汗出, 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 数脉见于关上, 上下无头尾, 如豆大,
厥厥动摇者, 名曰动)浮与芤相类, (与洪相类)弦与紧相类, 革与实相类,
(千金翼云, 牢与实相类)滑与数相类, 沈与伏相类, 微与涩相类软与弱相类,
缓与迟相类o

平脉早晏法第二                                                  
黄帝问曰, 夫诊脉常以平旦, 何也, 岐伯对曰, 平旦者、阴气未动, 阳气未散,
饮食未进, 经脉未盛, 络脉调匀, 血气未乱, 故乃可诊, 过此、非也, (千金同,
素问太素云, 有过之脉)切脉动静而视精明, 察五色, 观五藏有余不足, 六腑强弱,
形之盛衰, 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o

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第三                                            
从鱼际至高骨, (其骨自高)却行一寸, 其中名曰寸口, 从寸至尺, 名曰尺泽,
故曰尺寸, 寸后尺前名曰关, 阳出阴入, 以关为界, 阳出三分, 阴入三分,
故曰三阴三阳, 阳生于尺动于寸, 阴生于寸动于尺, 寸主射上焦、出头及皮毛竟手,
关主射中焦、腹及腰, 尺主射下焦、少腹至足o

辨尺寸阴阳荣卫度数第四                                              

                       

夫十二经皆有动脉, 独取寸口以决五藏六腑死生吉凶之候者、何谓也,
然寸口者、脉之大会, 手太阴之动脉也, 人一呼, 脉行三寸, 一吸, 脉行三寸,
呼吸定息, 脉行六寸, 人一日一夜, 凡一万三千五百息, 脉行五十度, 周于身,
漏水下百刻, 荣卫行阳二十五度, 行阴亦二十五度, 为一周,
(晬时也)故五十度而复会于手太阴, 太阴者寸口也, 即五脏六腑之所终始,
故取法于寸口o 脉有尺寸, 何谓也, 然尺寸者脉之大会要也, 从关至尺, 是尺内,
阴之所治也, 从关至鱼际, 是寸口内, 阳之所治也, 故分寸为尺, 分尺为寸,
故阴得尺内一寸, 阳得寸内九分, 尺寸终始, 一寸九分, 故曰尺寸也o
脉有太过有不及, 有阴阳相乘, 有覆有溢, 有关有格, 何谓也, 然关之前者,
阳之动也, 脉当见九分而浮, 过者法曰太过, 减者、法曰不及, 遂上鱼为溢,
为外关内格, 此阴乘之脉也, 关之后者、阴之动也, 脉当见一寸而沈,
过者、法曰太过, 减者、法曰不及, 遂入尺为覆, 为内关外格, 此阳乘之脉,
故曰覆、溢、是真藏之脉也, 人不病自死o

平脉视人大小长短男女逆顺法第五                                        
凡诊脉当视其人大小长短、及性气缓急, 脉之迟速大小长短, 皆如其人形性者则吉,
反之者则为逆也, 脉三部大都欲等, 只如小人妇人细人脉小软, 小儿四五岁脉,
呼吸八至, 细数者吉o 〔千金翼云, 人大而脉细, 人细而脉大, 人乐而脉实,
人苦而脉虚, 性急而脉缓, 性缓而脉躁, 人壮而脉细, 人羸而脉大, 此皆为逆,
逆则难治, 反此为顺, 顺则易治, 凡妇人脉常欲濡弱于丈夫, 小儿四五岁者脉自驶疾,
呼吸八至也, 男左大为顺, 女右大为顺, 肥人脉沈, 瘦人脉浮〕

持脉轻重法第六                                                  
脉有轻重, 何谓也, 然初持脉, 如三菽之重, 与皮毛相得者, 肺部也, (菽者小豆,
言脉轻如三小豆之重, 吕氏作大豆, 皮手之间者, 肺气所行,
故言肺部也)如六菽之重, 与血脉相得者, 心部也, (心主血、脉、次于肺,
如六豆之重)如九菽之重, 与肌肉相得者, 脾部也, (脾在中央主肌肉, 故次心,
如九豆之重)如十二菽之重, 与筋平者, 肝部也, (肝主筋, 又在脾下,
故次之)按之至骨、举之来疾者, 肾部也, 肾主骨, 其脉沈至骨)故曰轻重也o


两手六脉所主五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                                      
脉法赞云, 肝心出左, 脾肺出右, 肾与命门, 俱出尺部, 魂魄谷神, 皆见寸口,
左主司官, 右主司府, 左大顺男, 右大顺女, 关前一分, 人命之主, 左为人迎,
右为气口, 神门诀断, 两在关后, 人无二脉, 病死不愈, 诸经损减, 各随其部,
察按阴阳, 谁与先后, (千金云, 三阴三阳, 谁先谁后)阴病治官, 阳病治府,
奇邪所舍, 如何捕取, 审而知者, 针入病愈o 心部, 在左手关前寸口, 是也,
即手少阴经也, 与手太阳为表里, 以小肠合为府, 合于上焦, 名曰神庭,
在龟尾(一作鸠尾)下五分o 肝部, 在左手关上, 是也, 足厥阴经也,
与足少阳为表里, 以胆合为府, 合于中焦, 名曰胞门, (一作少阳)在大仓左右三寸o
肾部, 在左手关后尺中, 是也, 足少阴经也, 与足太阳为表里, 以膀胱合为府,
合于下焦, 在关元左o 肺部, 在右手关前寸口, 是也, 手太阴经也, 与手阳明为表里,
以大肠合为府, 合于上焦, 名呼吸之府, 在云门o 脾部, 在右手关上, 是也,
足太阴经也, 与足阳明为表里, 以胃合为府, 合于中焦脾胃之间, 名曰章门,
在季肋前一寸半o 肾部, 在右手关后尺中, 是也, 足少阴经也, 与足太阳为表里,
以膀胱合为府, 合于下焦, 在关元右, 左属肾, 右为子户, 名曰三焦o

辨藏腑病脉阴阳大法第八                                              
脉何以知藏腑之病也, 然数者腑也, 迟者藏也, 数即有热, 迟即生寒, 诸阳为热,
诸阴为寒, 故别知藏腑之病也o (腑者阳, 故其脉数, 藏者阴, 故其脉迟, 阳行迟,
病则数, 阴行疾, 病则迟)脉来浮大者, 此为肺脉也, 脉来沈滑, 坚如石, 肾脉也,
脉来如弓弦者, 肝脉也, 脉来疾去迟, 心脉也, 脉来当见而不见为病,
病有浅深但当知如何受邪o

辨脉阴阳大法第九                                                  
脉有阴阳之法, 何谓也, 然呼出、心与肺, 吸入、肾与肝, 呼吸之间, 脾受谷味也,
其脉在中, 浮者阳也, 沈者阴也, 故曰阴阳o 心肺俱浮, 何以别之, 然浮而大散者,
心也, 浮而短涩者, 肺也, 肾肝俱沈, 何以别之, 然牢而长者, 肝也,
按之耎举指来实者, 肾也, 脾者中州, 故其脉在中, (千金翼云, 迟缓而长者,
脾也)是阴阳之脉也o 脉有阳盛阴虚, 阴盛阳虚, 何谓也, 然浮之损小, 沈之实大,
故曰阴盛阳虚, 沈之损小, 浮之实大,

故曰阳盛阴虚是阴阳虚实之意也(阳脉见寸口浮而实大, 今轻手浮之, 更损减而小,
故言阳虚, 重手按之, 反更实大而沈, 故言阴实)o 经言脉有一阴一阳, 一阴二阳,
一阴三阳, 有一阳一阴, 一阳二阴, 一阳三阴, 如此言之,
寸口有六脉俱动耶然经言如此者, 非有六脉俱动也, 谓浮沈长短滑涩也, 浮者阳也,
滑者阳也, 长者阳也, 沈者阴也, 涩者阴也, 短者阴也, 所以言一阴一阳者,
谓脉来沈而滑也, 一阴二阳者, 谓脉来沈滑而长也, 一阴三阳者, 谓脉来浮滑而长,
时一沈也, 所以言一阳一阴者, 谓脉来浮而涩也, 一阳二阴者, 谓脉来长而沈涩也,
一阳三阴者, 谓脉来沈涩而短, 时一浮也, 各以其经所在, 名病之逆顺也o
凡脉大为阳, 浮为阳, 数为阳, 动为阳, 长为阳, 滑为阳, 沈为阴, 涩为阴, 弱为阴,
弦为阴, 短为阴, 微为阴, 是为三阴三阳也, 阳病见阴脉者, 反也, 主死,
阴病见阳脉者, 顺也, 主生, 关前为阳, 关后为阴, 阳数则吐血, 阴微则下利,
(○林亿校千金方, 引, 作阴涩即下血)阳弦则头痛, 阴弦则腹痛, 阳微则发汗,
阴微则自下, 阳数口生疮, 阴数加微, 必恶寒而烦挠不得眠也, 阴附阳则狂,
阳附阴则癫, 得阳属腑, 得阴属脏, 无阳则厥, 无阴则呕, 阳微则不能呼,
阴微则不能吸, 呼吸不足, 胸中短气, 依此阴阳以察病也o 寸口脉浮大而疾者,
名曰阳中之阳, 病苦烦满, 身热, 头痛, 腹中热o 寸口脉沈细者, 名曰阳中之阴,
病苦悲伤不乐, 恶闻人声, 少气, 时汗出, 阴气不通, 臂不能举o 尺脉沈细者,
名曰阴中之阴, 病苦两胫酸疼, 不能久立, 阴气衰, 小便余沥, 阴下湿痒o
尺脉滑而浮大者, 名曰阴中之阳, 病苦小腹痛满, 不能溺, 溺即阴中痛, 大便亦然o
尺脉牢而长, 关上无有, 此为阴干阳, 其人苦两胫重, 少腹引腰痛o 寸口脉壮大,
尺中无有, 此为阳干阴, 其人苦腰背痛, 阴中伤(○按千金方无中字)足胫寒o
夫风伤阳, 寒伤阴, 阳病顺阴, 阴病逆阳, 阳病易治, 阴病难治, 在肠胃之间,
以药和之, 若在经脉之间, 针灸病已o

平虚实第十                                                      
人有三虚三实, 何谓也, 然有脉之虚实, 有病之虚实, 有诊之虚实, 脉之虚实者,
脉来耎者为虚, 牢者为实, 病之虚实者, 出者为虚, 入者为实, 言者为虚,
不言者为实, 缓者为虚, 急者为实, 诊之虚实者, 痒者为虚, 痛者为实, 外痛内快,
为外实内虚, 内痛外快, 为内实外虚, 故曰虚实也o 问曰, 何谓虚实, 答曰,
邪气盛则实, 精气夺则虚, 何谓重实, 所谓重实者, 言大热病, 气热脉满, 是谓重实,

                       

问曰, 经络俱实如何, 何以治之, 答曰, 经络皆实, 是寸脉急而尺缓也, 当俱治之,
故曰滑则顺, 涩则逆, 夫虚实者皆从其物类始五藏, 骨肉滑利, 可以长久o

从横逆顺伏匿脉第十一                                              
问曰, 脉有相乘, 有从有横, 有逆有顺, 何谓也, 师曰, 水行乘火, 金行乘木,
名曰从, 火行乘水, 木行乘金, 名曰横, 水行乘金, 火行乘木, 名曰逆, 金行乘水,
木行乘火, 名曰顺o 经言脉有伏匿者, 伏匿于何藏而言伏匿也,
然谓阴阳更相乘更相伏也, 脉居阴部, 反见阳脉者, 为阳乘阴也, 脉虽时沈涩而短,
此阳中伏阴也, 脉居阳部, 反见阴脉者, 为阴乘阳也, 脉虽时浮滑而长,
此为阴中伏阳也, 重阴者癫, 重阳者狂, 脱阳者见鬼, 脱阴者目盲o

辨灾怪恐怖杂脉第十二                                              
问曰, 脉有残贼何谓, 师曰, 脉有弦, 有紧, 有涩, 有滑, 有浮, 有沈,
此六脉为残贼, 能与诸经作病o 问曰, 尝为人所难, 紧脉何所从而来, 师曰,
假令亡汗若吐, 肺中寒故令紧, 假令欬者, 坐饮冷水, 故令紧, 假令下利者,
以胃中虚冷, 故令紧也o 问曰, 翕奄沈名曰滑, 何谓, 师曰, 沈、为纯阴,
翕、为正阳, 阴阳和合, 故脉滑也o 问曰, 脉有灾怪何谓, 师曰, 假令人病脉得太阳,
脉与病形证相应, 因为作汤, 比还, 送汤之时, 病者因反吐若下利, 病腹中痛,
因问言我前来脉时, 不见此证, 今反变异, 故是名为灾怪, 因问何缘作此吐利, 答曰,
或有先服药, 今发作, 故为灾怪也o 问曰, 人病恐怖, 其脉何类, 师曰, 脉形如循丝,
累累然, 其面白脱色o 问曰, 人媿者, 其脉何等类, 师曰, 其脉自浮而弱,
面形乍白乍赤o 问曰, 人不饮其脉何类, 师曰, 其脉自涩, 而唇口干燥也o
言迟者风也, 摇头言者其里痛也, 行迟者其表彊也, 坐而伏者短气也,
坐而下一膝者必腰痛里实, 护腹如怀卵者必心痛o 师持脉、病人欠者无病也,
脉之因呻者无病也, (一曰呻者病也)假令向壁卧, 闻师到, 不惊起, 而目盻视,
(一云反面仰视)若三言三止, 脉之咽唾, 此为诈病, 假令脉自和处言, 此病太重,
当须服吐下药, 针灸数十百处, 乃愈o

迟疾短长杂脉法第十三                                              
黄帝问曰, 余闻胃气手少阳, 三焦, 四时五行脉法, 夫人言脉有三阴三阳, 知病存亡,

                       

脉外以知内, 尺寸大小, 愿闻之, 岐伯曰, 寸口之中, 外别浮沈, 前后左右,
虚实死生之要, 皆见寸口之中, 脉从前来者为实邪, 从后来者为虚邪,
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 从所胜来者为微邪, 自病(一作得)者为正邪, 外结者病痈肿,
内结者病疝瘕也, 间来而急者, 病正在心、症气也, 脉来疾者为风也,
脉来滑者为病食也, 脉来滑躁者病有热也, 脉来涩者为病寒湿也, 脉逆顺之道,
不与众谋o 师曰, 夫呼者脉之头也, 初持之来疾去迟, 此为出疾入迟, 为内虚外实,
初持脉来迟去疾, 此为出迟入疾, 为内实外虚也, 脉数则在府, 迟则在藏, 脉长而弦,
病在肝, (扁鹊云病出于肝)脉小血少, 病在心, (扁鹊云脉大而洪,
病出于心)脉下坚上虚, 病在脾胃, (扁鹊云病出于脾胃)脉滑(一作涩)而微浮,
病在肺, (扁鹊云病出于肺)脉大而坚, 病在肾, (扁鹊云小而紧)脉滑者多血少气,
脉涩, 少血多气脉大者血气俱多, 又云, 脉来大而坚者血气俱实, 脉小者血气俱少,
又云, 脉来细而微者血气俱虚, 沈细滑疾者热, 迟紧者寒, (又云洪数滑疾为热,
涩迟沈细为寒)脉盛滑紧者病在外热, 脉小实而紧者病在内冷, 脉小弱而涩谓之久病,
脉滑而疾者谓之新病, 脉滑, 其人外热, 风走刺, 有饮, 难治, 脉沈而紧, 上焦有热,
下寒得冷, 即便下, 脉沈而细, 下焦有寒, 小便数, 时苦绞痛, 下利重,
脉浮紧且滑直者, 外热内冷, 不得大小便, 脉洪大紧急, 病速进在外, 苦头发热痈肿,
脉细小紧急, 病速进在中, 寒为疝瘕积聚, 腹中刺痛, 脉沈重而直前绝者,
其病血在肠间, 脉沈重而中散者, 因寒食成瘕, 脉直前而中散绝者, 病消渴,
(一云病浸淫痛)脉沈重, 前不至寸口, 徘徊绝者, 病在肌肉遁尸, 脉左转而沈重者,
气症阳在胸中, (○按阳字误, 千金方作伤)脉右转出不至寸口者, 内有肉症,
脉累累如贯珠不前至, 有风寒在大肠, 伏留不去, 脉累累中止不至, 寸口者,
结热在小肠膜中, 伏留不去, 脉直前左右弹者, 病在血脉中胚血也, 脉后而左右弹者,
病在筋骨中也, 脉前大后小, 即头痛目眩, 脉前小后大, 即胸满短气, 上部有脉,
下部无脉, 其人当吐, 不吐者死, 上部无脉, 下部有脉, 虽困无所苦,
夫脉者血之府也, 长则气治, 短则气病, 数则烦心, 大则病进, 上盛则气高,
下盛则气胀, 代则气衰, 细则气少, (太素, 细作滑)涩则心痛, 浑浑革革至如涌泉,
病进而危, 弊弊绰绰, 其去如弦绝者死, 短而急者病在上, 长而缓者病在下,
沈而弦急者病在内, 浮而洪大者病在外, 脉实者病在内, 脉虚者病在外, 在上为表,
在下为里, 浮为在表, 沈为在里o


平人得病所起第十四                                                
何以知春得病, 无肝脉也, 无心脉、夏得病, 无肺脉, 秋得病, 无肾脉, 冬得病,
无脾脉、四季之月得病o 假令肝病者, 西行, 若食鸡肉得之, 当以秋时发,
得病以庚辛日也, 家有腥死女子见之以明要为灾, 不者若感金银物得之,
(○袁校本云明要二字疑误)o 假令脾病, 东行, 若食雉兔肉, 及诸木果实得之,
不者当以春时发, 得病以甲乙日也o 假令心病, 北行, 若食豚鱼得之,
不者当以冬时发, 得病以壬癸日也o 假令肺病, 南行, 若食马肉及鹿肉得之, 不者,
当以夏时发, 得病以丙丁日也o 假令肾病, 中央, 若食牛肉及诸土中物得之,
不者当以长夏时发, 得病以戊己日也o 假令得王脉, 当于县官家得之o 假令得相脉,
当于嫁娶家得之, 或相庆贺家得之o 假令得胎脉, 当于产乳家得之o 假令得囚脉,
当于囚徒家得之o 假令得休脉, 其人素有宿病, 不治自愈o 假令得死脉,
当于死丧家感伤得之o 何以知人露卧得病, 阳中有阴也o 何以知人夏月得病,
诸阳入阴也o 何以知人食饮中毒, 浮之无阳, 微细之不可知也, 但有阴脉, 来疾去疾,
此相为水气之毒也, 脉迟者食干物得之o

诊病将差难已脉第十五                                              
问曰, 假令病人欲差, 脉而知愈, 何以别之, 师曰, 寸关尺, 大小迟疾浮沈同等,
虽有寒热不解者, 此脉阴阳为平复, 当自愈o 人病, 其寸口之脉与人迎之脉,
大小及浮沈等者, 病难已o



脉经卷之二                                                        

平三关阴阳二十四气脉第一
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第二
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第三
平奇经八脉病第四(入脉为病, 不在十二经, 故以系此卷之末)

平三关阴阳二十四气脉第一                                            
左手关前寸口阳绝者, 无小肠脉也, 苦脐痹, 小腹中有疝瘕, 王月即冷上抢心,
刺手心主经, 治阴, 心主在掌后横理中o (即太陵穴也)左手关前寸口阳实者,
小肠实也, 苦心下急痹, (一作急痛)小肠有热, 小便赤黄, 刺手太阳经, 治阳,
(一作手少阳者非)太阳在手小指外侧本节陷中o
(即后溪穴也)左手关前寸口阴绝者, 无心脉也, 苦心下毒痛,
(○按千金方毒作热)掌中热, 时时善呕, 口中伤烂, 刺手太阳经, 治阳o
左手关前寸口阴实者, 心实也, 苦心下有水气, 忧恚发之, 刺手心主经治阴o
左手关上阳绝者, 无胆脉也, 苦膝疼, 口中苦, 眯目, 善畏如见鬼状, 多惊少力,
刺足厥阴经, 治阴, 在足大指间, (即行间穴也)或刺三毛中o 左手关上阳实者,
胆实也, 苦腹中实不安, (○按千金方无实字)身躯习习也, 刺足少经, 治阳,
在足上第二指本节后一寸o (第二指当云小指次指, 即临泣穴也)左手关上阴绝者,
无肝脉也, 苦癃, 遗溺难言, 胁下有邪气, 善吐, 刺足少阳经, 治阳o
左手关上阴实者, 肝实也, 苦肉中痛动, 善转筋, 刺足厥阴经, 治阴o
左手关后尺中阳绝者, 无膀胱脉也, 苦逆冷, 妇人月使不调, 王月则闭, 男子失精,
尿有余沥, 刺足少阴经, 治阴, 在足内踝下动脉o
(即太溪穴也)左手关后尺中阳实者, 膀胱实也, 苦逆冷, 下有邪气, 相引痛,
刺足太阳经, 治阳, 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o (即束骨穴也)左手关后尺中阴绝者,
无肾脉也, 苦足下热, 两髀里急, 精气竭, 少劳倦所致, 刺足太阳经, 治阳o
左手关后尺中阴实者, 肾实也, 苦恍惚健忘, 目视, 耳聋怅怅善鸣, 刺足少阴经,
治阴o 右手关前寸口阳绝者, 无大肠脉也, 苦少气, 心下有水气, 立秋节即欬,
刺手太阴经, 治阴, 在鱼际间o (即太渊穴也)右手关前寸口阳实者, 大肠实也,

                       

苦肠中切痛, 如锥刀所刺, 无休息时, 刺手阳明经, 治阳, 在手腕中o
(即阳溪穴也)右手关前寸口阴绝者, 无肺脉也, 苦短气欬逆, 喉中寒,
(○按千金方作塞)噫逆, 刺手阳明经, 治阳o 右手关前寸口阴实者, 肺实也,
苦少气, 胸中满, 彭彭与肩相引, 刺手太阴经, 治阴o 右手关上阳绝者, 无胃脉也,
苦吞酸头痛, 胃中有冷, 刺足太阴经, 治阴, 在足大指本节后一寸o
(即公孙穴也)右手关上阳实者, 胃实也, 苦肠中伏伏, (一作愊愊)不思食物,
得食不能消, 刺足阳明经, 治阳, 在足上动脉o (即冲阳穴也)右手关上阴绝者,
无脾脉也, 苦少气下利, 腹满身重, 四胑不欲动, 善呕, 刺足阳明经, 治阳o
右手关上阴实者, 脾实也, 苦肠中伏伏如坚状, 大便难, 刺足太阴经, 治阴o
右手关后尺中阳绝者, 无子户脉也, 苦足逆寒绝产, 带下, 无子, 阴中寒,
刺足少阴经, 治阴o 右手关后尺中阳实者, 膀胱实也, 苦少腹满, 引腰痛,
刺足太阳经, 治阳o 右手关后尺中阴绝者, 无肾脉也, 苦足逆冷上抢, 胸痛,
梦入水见鬼, 善厌寐, 黑色物来掩人上, 刺足太阳经, 治阳o 右手关后尺中阴实者,
肾实也, 苦骨疼腰脊痛, 内寒热, 刺足少阴经, 治阴o

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第二                                            
心实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实者, 手厥阴经也, 病苦闭, 大便不利, 腹满, 四肢重,
身热, 苦胃胀, 刺三里o (○按千金方无末六字)
心虚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虚者, 手厥阴经也, 病苦悸恐不乐, 心腹痛, 难以言,
心如寒, 状恍惚o
小肠实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阳实者, 手太阳经也, 病苦身热, 热来去, 汗出,
(一作汗不出)而烦, 心中满, 身重, 口中生疮o
小肠虚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阳虚者, 手太阳经也, 病苦颅际偏头痛, 耳颊痛o
心小肠俱实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阳俱实者, 手少阴与太阳经俱实也, 病苦头痛, 身热,
大便难, 心腹烦满不得卧, 以胃气不转, 水谷实也o

                       

心小肠俱虚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阳俱虚者, 手少阴与太阳经俱虚也, 苦洞泄, 苦寒少气,
四肢寒, 肠澼o
肝实
左手关上脉阴实者, 足厥阴经也, 病苦心下坚满, 常两痛, 自忿忿如怒状o
肝虚
左手关上脉阴虚者, 足厥阴经也, 病苦下坚, 寒热, 腹满不欲饮食, 腹胀,
悒悒不乐, 妇人月经不利, 腰腹痛o
胆实
左手关上脉阳实者, 足少阳经也, 病苦腹中气满, 饮食不下, 咽干, 头重痛,
洒洒恶寒, 痛o
胆虚
左手关上脉阳虚者, 足少阳经也, 病苦眩、厥、痿, 足、指不能摇, 躄坐不能起,
僵仆, 目黄失精o
肝胆俱实
左手关上脉阴阳俱实者, 足厥阴与少阳经俱实也, 病苦胃胀呕逆, 食不消o
肝胆俱虚
左手关上脉阴阳俱虚者, 足厥阴与少阳经俱虚也, 病苦恍惚, 尸厥不知人, 妄见少气,
不能言, 时时自惊o
肾实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实者, 足少阴经也, 病苦膀胱胀闭, 少腹与腰脊相引痛o
〔○按原本此下又有一条云,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实者, 足少阴经也, 病苦舌燥,
咽肿, 心烦, 嗌干, 胸胁时痛, 喘咳汗出, 小腹胀满, 腰背强急, 体重骨热,
小便赤黄, 好怒好忘, 足下热疼, 四肢黑, 耳聋, 检前后文并止一条,
不应肾实独分为二, 详此条本千金文, 林亿校千金方, 引脉传写已久,
误以为原文而并刊之耳, 今删去〕
肾虚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虚者, 足少阴经也, 病苦心中闷, 下重, 足肿不可以按地o
膀胱实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阳实者, 足太阳经也, 病苦逆满, 腰中痛不可俛仰, 劳也o

                       

膀胱虚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阳虚者, 足太阳经也, 病苦脚中筋急, 腹中痛, 引腰背,
不可屈伸, 转筋, 恶风, 偏枯腰痛, 外踝后痛o
肾膀胱俱实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阳俱实者, 足少阴与太阳经俱实也, 病苦脊彊, 反折戴眼,
气上抢心, 脊痛不能自反侧o
肾膀胱俱虚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阳俱虚者, 足少阴与太阳经俱虚也, 病苦小便利, 心痛背寒,
时时少腹满o
肺实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实者, 手太阴经也, 病苦肺胀, 汗出若露, 上气喘逆,
咽中塞如欲呕状o
肺虚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虚者, 手太阴经也, 病苦少气不足以息, 嗌干不朝津液o
大肠实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阳实者, 手阳明经也, 病苦腹满善喘欬, 面赤身热,
咽喉中如核状o
大肠虚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阳虚者, 手阳明经也, 病苦胸中喘, 肠鸣虚渴、唇口干, 目急、善
惊、泄白o
肺大肠俱实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阳俱实者, 手太阴与阳明经俱实也, 病苦头痛目眩, 惊狂,
喉痹痛, 手臂卷, 唇吻不收o (○袁校本云, 卷一作睠)
肺大肠俱虚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阳俱虚者, 手太阴与阳明经俱虚也, 病苦耳鸣嘈嘈,
时妄见光明, 情中不乐, 或如恐怖o
脾实
右手关上脉阴实者, 足太阴经也, 病苦足寒, 胫热腹胀满, 烦扰, 不得卧o
脾虚
右手关上脉阴虚者, 足太阴经也, 病苦泄注, 腹满气逆, 霍乱呕吐, 黄疸,

                       

心烦不得卧, 肠鸣o
胃实
右手关上脉阳实者, 足阳明经也, 病苦腹中坚痛而热, (千金作病苦头痛)汗不出,
如温疟, 唇口干善哕, 乳痈, 缺盆腋下肿痛o
胃虚
右手关上脉阳虚者, 足阳明经也, 病苦胫寒不得卧, 恶寒洒洒, 目急, 腹中痛,
虚鸣, (外台作耳虚鸭)时寒时热, 唇口干, 面目浮肿o
脾胃俱实
右手关上脉阴阳俱实者, 足太阴与阳明经俱实也, 病苦脾胀腹坚, 抢下痛,
胃气不转, 大便难, 时反泄利, 腹中痛上冲肺肝, 动五藏, 立喘鸣, 多惊, 身热,
汗不出, 喉痹, 精少o
脾胃俱虚
右手关上脉阴阳俱虚者, 足太阴与阳明经俱虚也, 病苦胃中如空状, 少气不足以息,
四逆寒, 泄注不已o
肾实
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实者, 足少阴经也, 病苦痹, 身热心痛, 脊相引痛,
足逆热烦o
肾虚
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虚者, 足少阴经也, 病苦足胫小弱, 恶风寒, 脉代绝时不至,
足寒, 上重下轻, 行不可以按地, 少腹胀满, 上抢胸, 痛引肋下o
膀胱实
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阳实者, 足太阳经也, 病苦转胞, 不得小便, 头眩痛烦满,
脊背强o
膀胱虚
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阳虚者, 足太阳经也, 病苦肌肉振动, 脚中筋急,
耳聋忽忽不闻, 恶风, 飕飕作声o
肾膀胱俱实
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阳俱实者, 足少阴与太阳经俱实也, 病苦癫疾,
头重与目相引痛厥, 欲起走, 反眼大风, 多汗o
肾膀胱俱虚

                       

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阳俱虚者, 足少阴与太阳经俱虚也, 病苦心痛,
若下重不自收篡反出, 时时苦洞泄, 寒中泄, 肾心俱痛o (一说云肾有左右,
膀胱无二, 今用当以左肾合膀胱, 右肾合三焦)

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第三                                              
寸口脉浮, 中风发热头痛, 宜服桂枝汤, 葛根汤, 针风池风府, 向火炙身, 摩治风膏,
覆令汗出o 寸口脉紧, 苦头痛骨肉疼, 是伤寒, 宜服麻黄汤, 发汗, 针眉冲颞,
摩治伤寒膏o 寸口脉微, 苦寒为, 宜服五味子汤, 摩茱萸膏, 令汗出o 寸口脉数,
即为吐, 以有热在胃管, 熏胸中, 宜服药吐之, 及针胃管, 服除热汤,
若是伤寒七八日至十日, 热在中, 烦满渴者, 宜服用知母汤o 寸口脉缓, 皮肤不仁,
风寒在肌肉, 宜服防风汤, 以药薄熨之, 摩以风膏, 灸诸治风穴o 寸口脉滑, 阳实,
胸中壅满, 吐逆, 宜服前胡汤, 针太阳巨阙泻之o 寸口脉弦, 心下愊愊, 微头痛,
心下有水气, 宜服甘遂丸, 针期门泻之o 寸口脉弱, 阳虚, 自汗出而短气,
宜服茯苓汤, 内补散, 适饮食消息勿极劳, 针胃管补之o 寸口脉涩, 是胃气不足,
宜服干地黄汤, 自养, 调和饮食, 针三里补之o (三里一作胃管)寸口脉芤,
吐血微芤者, 血空虚, 血去故也, 宜服竹皮汤, 黄土汤, 灸膻中o 寸口脉伏,
胸中逆气, 噎塞不通, 是胃中冷气上冲心胸, 宜服前胡汤, 大三建丸, 针巨阙上管,
灸膻中o 寸口脉沈, 胸中引痛, 胸中有水气, 宜服泽漆汤, 针巨阙泻之o 寸口脉濡,
阳气弱, 自汗出, 是虚损病, 宜服干地黄汤, 薯蓣丸, 内补散, 牡蛎散, 并粉,
针太冲补之o 寸口脉迟, 上焦有寒, 心痛咽酸, 吐酸水, 宜服附子汤, 生姜汤,
茱萸丸, 调和饮食以暖之o 寸口脉实, 即生热在脾肺, 呕逆气塞虚, 即生寒在脾胃,
食不消化, 有热, 即宜服竹叶汤, 葛根汤, 有寒, 即宜服茱萸丸, 生姜汤o 寸口脉细,
发热呕吐, (○按原本呕作吸, 依千金方改)宜服黄芩龙胆汤, 吐不止,
宜服橘皮桔梗汤, 灸中府o 寸口脉洪大, 胸满, 宜服生姜汤, 白薇丸,
亦可紫菀汤下之, 针上管、期门、章门o 右上部寸口十七条关脉浮, 腹满不欲食,
浮为虚满, 宜服平胃丸, 茯苓汤, 生姜前胡汤, 针胃管, 先泻后补之o 关脉紧,
心下苦满急痛脉紧者为实, 宜服茱萸当归汤, 又大黄汤、两治之, 良, 针巨阙下管,
泻之o (千金云服茱萸当归汤, 又加大黄二两, 佳)关脉微, 胃中冷, 心下拘急,
宜服附子汤, 生姜汤, 附子丸, 针巨阙补之o 关脉数, 胃中有客热, 宜服知母丸,
除热汤, 针巨阙上管泻之o 关脉缓, 其人不欲食, 此胃气不调, 脾气不足,

                       

宜服平胃丸, 补肺汤, 针章门补之o 关脉滑, 胃中有热, 滑为热实, 以气满故不欲食,
食即吐逆, 宜服紫菀汤下之, 大平胃丸, 针胃管泻之o (千金云宜服朴消麻黄汤,
平胃丸)关脉弦, 胃中有寒, 心下厥逆, 此以胃气虚故尔, 宜服茱萸汤, 温调饮食,
针胃管补之o 关脉弱胃气虚, 胃中有客热, 脉弱为虚热作病, 其说云有热不可大攻之,
热去则寒起止, 宜服竹叶汤, 针胃管补之o 关脉涩, 血气逆冷, 脉涩为血虚,
以中焦有微热, 宜服干地黄汤, 内补散, 针足太冲上补之o 关脉芤, 大便去血数升者,
以膈腧伤故也, 宜服生地黄, 并生竹皮汤, 灸膈腧, 若重下去血者, 针关元, 甚者,
宜服龙骨丸, 必愈o 关脉伏中膲有水气溏泄, 宜服水银丸, 针关元利小便, 溏泄便止o
关脉沈, 心下有冷气, 苦满吞酸, 宜服白薇茯苓丸, 附子汤, 针胃管补之o 关脉濡,
苦虚冷, 脾气弱, 重下病, 宜服赤石脂汤, 女萎丸, 针关元补之o 关脉迟, 胃中寒,
宜服桂枝丸, 茱萸汤, 针胃管补之o 关脉实, 胃中痛, 宜服栀子汤, 茱萸乌头丸,
针胃管补之o 关脉牢, 脾胃气塞, 盛热, 即腹满响响, 宜服紫菀丸, 泻脾丸,
针灸胃管泻之o 关脉细, 脾胃虚腹满, 宜服生姜茱萸蜀椒汤白薇丸, 针灸三管o
关脉洪, 胃中热, 必烦满, 宜服平胃丸, 针胃管, 先泻后补之o
右中部关脉十八条尺脉浮, 下热风, 小便难, 宜瞿麦汤, 滑石散, 针横骨关元, 泻之o
尺脉紧, 脐下痛, 宜服当归汤, 灸天枢, 针关元补之o 尺脉微, 厥逆, 小腹中拘急,
有寒气, 宜服小建中汤, (一本更有四顺汤)针气海o 尺脉数, 恶寒, 脐下热痛,
小便赤黄, 宜服鸡子汤白鱼散, 针横骨泻之o 尺脉缓, 脚弱下肿, 小便难, 有余沥,
宜服滑石汤, 瞿麦散, 针横骨泻之o 尺脉滑, 血气实, 妇人经脉不利, 男子溺血,
宜服朴消煎, 大黄汤下, 去经血, 针关元泻之o 尺脉弦, 小腹疼, 小腹及脚中拘急,
宜服建中汤, 当归汤、针气海泻之o 尺脉弱, 阳气少, (○按千金方无阳字)发热,
骨烦, 宜服前胡汤, 干地黄汤, 茯苓汤, 针关元补之o 尺脉涩, 足胫逆冷, 小便赤,
宜服附子四逆汤, 针足太冲补之o 尺脉芤, 下焦虚, 小便去血, 宜服竹皮生地黄汤,
灸丹田关元, 亦针补之o 尺脉伏, 小腹痛, 症疝, 水谷不化, 宜服大平胃丸, 桔梗丸,
针关元补之o (桔梗丸, 一云结肠丸)尺脉沈, 腰背痛, 宜服肾气丸, 针京门补之o
尺脉濡, 苦小便难(千金云脚不收, 风痹), 宜服瞿麦汤, 白鱼散, 针关元泻之o
尺脉迟, 下焦有寒, 宜服桂枝丸, 针气海关元补之o 尺脉实, 小腹痛, 小便不禁,
宜服当归汤, 加大黄一两, 以利大便, 针关元补之, 止小便o 尺脉牢, 腹满, 阴中急,
宜服葶苈子茱萸丸, 针丹田, 关元, 中极o 右下部尺脉十六条


                       

平奇经八脉病第四                                                  
脉有奇经八脉者何谓也, 然有阳维、阴维, 有阳跷、阴跷, 有冲、有督、有任、有带、
之脉, 凡此八脉者, 皆不拘于经, 故曰奇经八脉也, 经有十二, 络有十五, 凡二十七,
气相随上下, 何独不拘于经也, 然圣人图设沟渠, 通利水道, 以备不虞, 天雨降下,
沟渠溢满, 霈妄行, 当此之时, 圣人不能复图也, 此络脉流溢, 诸经不能复拘也o
奇经八脉者, 既不拘于十二经, 皆何起何系也, 然阳维者起于诸阳之会,
阴维者起于诸阴之交, 阳维阴维者, 维络于身, 溢畜不能环流溉灌诸经者也,
阳跷者起于跟中, 循外踝而上行入风池, 阴跷者亦起于跟中, 循内踝而上行至咽喉,
交贯冲脉, 冲脉者起于关元, 循腹里, 直上至咽喉中, (一云冲脉者, 起于气冲,
并阳明之经, 夹脐上行, 至胸中而散也)督脉者起于下极之输, 并于脊里, 循背,
上至风府, 冲脉者阴脉之海也, 督脉者阳脉之海也, 任脉者起于胞门子户,
夹脐上行至胸中, (一云任脉者, 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 循腹里, 上关元,
至喉咽)带脉者, 起于季肋, 回身一周, 此八者皆不系于十二经, 故曰奇经八脉者也o
奇经之为病何如, 然阳维维于阳, 阴维维于阴, 阴阳不能相维, 怅然失志,
容容不能自收持, (怅然者, 其人惊, 即维脉缓, 缓则令身不能自收持,
即失志善忘恍惚也)阳维为病, 苦寒热, 阴维为病苦心痛, (阳维为卫, 卫为寒热,
阴维为荣, 荣为血, 血者主心, 故心痛也)阴跷为病, 阳缓而阴急, (阴跷在内踝,
病即其脉急, 当从内踝以上急, 外踝以上缓)阳跷为病, 阴缓而阳急, (阳跷在外踝,
病, 即其脉急, 其人当从外踝以上急, 内踝以上缓)冲之为病, 逆气而里急,
(冲脉从关元至喉咽故其为病, 逆气而里急)督之为病, 脊彊而厥, (督脉在脊,
病即其脉急, 故令脊彊也)任之为病, 其内苦结, 男子为七疝, 女子为瘕聚,
(任脉起于胞门子户, 故其病结, 为七疝瘕聚)带之为病, 苦腹满,
腰容容若坐水中状, (带脉者, 回带人之身体, 病即其脉缓,
故令腰容容也)此奇经八脉之为病也o 诊得阳维脉浮者, 蹔起目眩, 阳盛实, 苦肩息,
洒洒如寒o 诊得阴维脉沈大而实者, 苦胸中痛, 下支满心痛o
诊得阴维如贯珠者男子两实, 腰中痛, 女子阴中痛, 如有疮状o
诊得带脉左右绕脐腹腰脊痛, 冲阴股也o 两手脉, 浮之俱有阳, 沈之俱有阴,
阴阳皆实盛者, 此为冲督之脉也, 冲督之脉者, 十二经之道路也, 冲督用事,
则十二经不复朝于寸口, 其人皆苦恍惚狂痴, 不者, 必当由豫有两心也o
两手阳脉浮而细微, 绵绵不可知, 俱有阴脉, 亦复细绵绵, 此为阴跷阳跷之脉也,

                       

此家曾有病鬼魅风死, 苦恍惚亡人为祸也o 诊得阳跷病拘急, 阴跷病缓o 尺寸俱浮,
直上直下, 此为督脉, 腰背彊痛, 不得俛仰, 大人癫病, 小人风o 脉来中央浮,
直上下痛者, (○按痛字未详, 奇经考, 引作动, 盖以意改)督脉也, 动o
苦、腰背膝寒, 大人癫, 小儿痫也, 灸顶上三丸o (正当顶上)尺寸脉俱牢,
(一作芤)直上直下, 此为冲脉, 胸中有寒疝也o 脉来中央坚实, 径至关者, 冲脉也,
动、苦、少腹痛, 上抢心, 有瘕疝, 绝孕, 遗失溺, 支满烦也o 横寸口边丸丸,
此为任脉, 苦腹中有气如指, 上抢心, 不得俛仰, 拘急o 脉来紧细实长至关者,
任脉也, 动、 苦、少腹绕脐下引横骨阴中切痛, 取脐下三寸o























                       

                                                                 
脉经卷之三                                                        

肝胆部第一
心小肠部第二
脾胃部第三
肺大肠部第四
肾膀胱部第五

肝胆部第一                                                      
肝象木(肝于五行象木)与胆合为府(胆为清净之府)其经, 足厥阴,
(厥阴肝脉)与足少阳为表里, (少阳胆脉也, 藏阴府阳, 故为表里)其脉弦,
(弦、肝脉之大形也)其相冬三月(冬水王, 木相)王、春三月,
废、夏三月(夏、火王, 木废)囚、季夏六月, (季夏、土王木囚)死、秋三月,
(秋、金, 王木死)其王日甲乙, 王时平旦日出, (并木也)其困日戊己,
困时食时日昳, (并土也)其死日庚辛, 死时晡时日入,
(并金也)其神魂(肝之所藏者魂)其主色, 其养筋,
(肝气所养者筋)其候目(肝候出目, 故肝实则目赤)其声呼, 其色青, 其臭臊,
(月令云其臭膻)其液泣, (泣出肝)其味酸, 其宜苦, (苦火味也)其恶辛,
(辛、金味)肝俞在背第九椎, 募在期门, (直两乳下二肋端)胆俞在背第十椎,
募在日月o (穴在期门下五分)右新撰(并出素问诸经, 昔人撰集, 或混杂相涉,
烦而难了, 今抄事要, 分别五藏, 各为一部)冬至之后, 得甲子,
少阳起于夜半肝家王, (冬至者岁终之节, 甲子日者, 阴阳更始之数也, 少阳胆也,
胆者木也, 生于水, 故起夜半, 其气常微少, 故言少阳云夜半,
子者水也)肝者、东方木, (肝与胆为藏府, 故主东方, 应木行也)万物始生,
其气来耎而弱, 宽而虚, (春少阳气温和耎弱, 故万物自生焉)故脉为弦,
(肝气养于筋, 故其脉弦, 强亦法木体强也)耎即不可发汗, 弱即不可下, 宽者开,
开者通, 通者利, 故名曰宽而虚, (言少阳始起尚耎弱, 人荣卫腠理开通,
发即汗出不止, 不可下, 下之而泄利不禁, 故言宽虚通利也)春以胃气为本,
不可犯也(胃者土也, 万物禀土而生, 胃亦养五藏, 故肝王以胃气为本也,

                       

不可犯者不可伤也)o
右四时经
黄帝问曰, 春脉如弦, 何如而弦, 岐伯曰, 春脉肝也, 东方木也, 万物之所以始生也,
故其气来濡弱轻虚而滑, 端直以长故曰弦, 反此者病, 黄帝曰, 何如而反, 岐伯曰,
其气来实而强, 此为太过, 病在外, 其气来不实而微, 此为不及, 病在中, 黄帝曰,
春脉太过与不及, 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 太过则令人善忘,
(忘当作怒)忽忽眩冒而癫疾, 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 下则两胠满, 黄帝曰善o
肝脉来濡弱, 招招如揭竿末梢曰平, (巢原云, 绰绰如按琴瑟之弦, 如揭长竿,
曰平)春以胃气为本, 肝脉来盈实而滑, 如循长竿, 曰肝病, 肝脉来急而益劲,
如新张弓弦, 曰肝死o 真肝脉至, 中外急, 如循刀刃责责然, (巢原云,
赜赜然)如按琴瑟弦, 色青白不泽, 毛折乃死o 春胃微弦曰平, 弦多胃少曰肝病,
但弦无胃曰死, 有胃而毛曰秋病, 毛甚曰今病o 肝藏血, 血舍魂, 悲哀动中则伤魂,
魂伤则狂妄不精, 不敢正当人, (不精不敢正当人, 一作其精不守,
令人阴缩)阴缩而筋挛, 两骨不举, 毛悴色夭, 死于秋o 春肝木王, 其脉弦细而长,
名日平脉也, 反得浮涩而短者, (千金云微涩而短)是肺之乘肝, 金之刻木,
为贼邪大逆, 十死不治, (一本云日月年数至三, 忌庚辛)反得洪大而散者,
(千金云浮大而洪)是心之乘肝, 子之扶母为实邪, 虽病自愈, 反得沈濡而滑者,
是肾之乘肝, 母之归子, 为虚邪, 虽病易治, 反得大而缓者, 是脾之乘肝,
土之陵木为微邪, 虽病即差, 肝脉来濯濯如倚竿, 如琴瑟之弦, 再至曰平,
三至曰离经病, 四至脱精, 五至死, 六至命尽, 足厥阴脉也o 肝脉急甚为恶言,
微急为肥气, 在下若覆杯, 缓甚为善呕, 微缓为水瘕痹, 大甚为内痈善呕,
微大为肝痹阴缩, (○按阴字原脱, 今依甲乙经补)欬引少腹, 小甚为多饮,
微小为消瘅, 滑甚为癫疝, 微滑为遗溺, 涩甚为淡饮, 微涩为瘈瘲挛筋o 足厥阴气绝,
则筋缩, 引卵与舌, 厥阴者肝脉也, 肝者筋之合也, 筋者聚于阴器, 而脉络于舌本,
故脉弗营则筋缩急, 筋缩急则引舌与卵, 故唇青舌卷卵缩, 则筋先死,
庚笃辛死金胜木也o 肝死藏, 浮之脉弱, 按之中如索不来, 或曲如蛇行者、死o
右素问针经、张仲景o

心小肠部第二                                                    
心象火, 与小肠合为府, (小肠为受盛之府也)其经, 手少阴, (手少阴,

                       

心脉也)与手太阳为表里, (手太阳, 小肠也)其脉洪,
(洪、心脉之大形)其相春三月(木王火相)王, 夏三月, 废, 季夏六月, 囚,
秋三月(金王, 火囚)死, 冬三月, (水王, 火死)其王日丙丁, 王时禺中日中,
其困日, 庚辛, 困时, 晡时, 日入, 其死日, 壬癸, 死时, 人定夜半, 其藏神,
(心之所藏者神也)其主臭, 其养血, (心气所养者血)其候舌, 其声言,
(言由心出, 故主言)其色赤, 其臭焦, 其液汗, 其味苦, 其宜甘,
(甘、脾味也)其恶, (、肾味也)心俞在背第五椎, (或云第七椎)募在巨阙,
(在心下一寸)小肠俞在背第十八椎, 募在关元o (脐下三寸)
右新撰
心者南方火, (心主血, 其色赤, 故以夏王于南方, 应火行)万物洪盛, 垂枝布叶,
皆下垂如曲, 故名曰钩, (心王之时, 太阳用事, 故草木茂盛, 枝叶布舒, 皆下垂曲,
故谓之钩也)心脉, 洪大而长, 洪则卫气实, 实则气无从出, (洪者卫气实,
实则腠理密, 密则气无从出)大则荣气萌, 萌洪相薄, 可以发汗, 故名曰长,
(荣者血也, 萌当为明字之误耳, 血王、故明且大也, 荣明卫实, 当须发动,
通其津液也)长洪相得, 即引水浆溉灌经络, 津液皮肤, (夏热阳气盛,
故其人引水浆, 润灌肌肤, 以养皮毛, 犹草木须雨泽以长枝叶)太阳洪大皆是母躯,
幸得戊己, 用牢根株, (太阳夏火, 春木为其母, 阳得春始生, 名曰少阳, 到夏洪盛,
名曰太阳, 故言是母躯也, 戊己土也, 土为火子, 火王即土相,
故用牢根株也)阳气上出, 汗见于头, 五月枯, 胞中空虚, 医反下之, 此为重虚也,
(月当为内, 当为干, 枯燥也, 皆字误耳, 内字似月, 由来远矣, 遂以传焉,
人头者诸阳之会, 夏时饮水浆、上出为汗, 先从头流于身躯, 以实其表, 是以五内干,
枯燥, 则胞中空虚, 津液少也, 胞者膀胱, 津液之府也, 愚医不晓, 故反下之,
令车虚也)脉浮有表无里, 阳无所使(阳盛脉浮, 宜发其汗而反下之, 损于阴气,
阳为表, 阴为里, 经言阳为阴使, 阴为阳守, 相须而行, 脉浮故无里也, 治之错逆,
故令阴阳离别, 不能复相朝使)不但危身, 并中其母o (言下之不但伤心, 并复中肝)
右四时经
黄帝问曰, 夏脉如钩, 何如而钩, 岐伯曰, 夏脉心也, 南方火也, 万物之所以盛长也,
故其气来盛去衰, 故曰钩, 反此者病, 黄帝曰, 何如而反, 岐伯曰, 其气来盛去亦盛,
此谓太过, 病在外, 其来不盛去反盛, 此谓不及, 病在中, 黄帝曰, 夏脉太过,
与不及, 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 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 不及、则令人烦心,

                       

上见欬唾, 下为气泄, 帝曰善o 心脉来, 累累如连珠, 如循琅玕, 曰平,
夏以胃气为本, 心脉来, 喘喘(甲乙作累累)连属, 其中微曲, 曰心病, 心脉来,
前曲后居如操带钩, 曰心死o 真心脉至, 坚而抟, 如循薏苡子, 累累然, 其色赤黑,
不泽, 毛折, 乃死o 夏胃微钩曰平, 钩多胃少曰心病, 但钩无胃曰死,
有胃而石曰冬病, 石甚曰今病o 心藏脉, 脉舍神, 怵惕思虑则伤神, 神伤则恐惧自失,
破脱肉, 毛悴色夭, 死于冬o 夏心火王, 其脉洪大而散,
(千金作浮大而洪)名曰平脉, 反得沈濡而滑者, 是肾之乘心, 水之刻火为贼邪,
大逆, 十死不治, (一本云日月年数至二, 忌壬癸)反得大而缓者, 是脾之乘心,
子之扶母, 为实邪, 虽病自愈, 反得弦细而长者, 是肝之乘心, 母之归子, 为虚邪,
虽病易治, 反得浮, (千金浮作微)涩而短者, 是肺之乘心, 金之陵火, 为微邪,
虽病即差o 心脉来, 累累如贯珠滑利, 再至曰平, 三至曰离经病, 四至脱精, 五至死,
六至命尽, 手少阴脉也o 心脉急甚为瘈瘲, 微急为心痛引背, 食不下缓甚为狂笑,
微缓为伏梁, 在心下上下行, 时唾血, 大甚为喉介, 微大为心痹, 引背善泪出,
小甚为善哕, 微小为消瘅, 滑甚为善渴, 微滑为心疝引脐小腹鸣, 涩甚为喑,
微涩为血溢维厥, 耳鸣癫疾o 手少阴气绝, 则脉不通少阴者心脉也,
心者脉之合也脉不通则血不流, 血不流则发色不泽, 故其面黑如漆柴者, 血先死,
壬笃癸死, 水胜火也o 心死藏, 浮之脉实如豆麻击手, 按之益躁疾者, 死o
右素问针经张仲景

脾胃部第三                                                      
脾象土, 与胃合为府(胃为水谷之府), 其经足太阴(太阴、脾之脉也),
与足阳明为表里, (阳明胃脉)其脉缓(缓、脾脉之大形也), 其相,
夏三月(火王土相), 王, 季夏六月, 废, 秋三月, 囚, 冬三月, 死, 春三月其王日,
戊己, 王时, 食时, 日昳, 困日, 壬癸, 困时, 人定夜半, 其死日, 甲乙,
死时平旦日出(并木时也), 其神意, 其主味, 其养肉, 其候口, 其声歌, 其色黄,
其臭香, 其液涎, 其味甘, 其宜辛, 其恶酸, 脾愈在背第十一椎,
募在章门(季肋端是), 胃俞在背第十二椎, 募在太仓o
右新撰
脾者土也, 敦而福, 敦者厚也, 万物众色不同(脾主水谷, 其气微弱, 水谷不化,
脾为土行, 王于季夏, 土性敦厚, 育养万物, 当此之时, 草木备具, 枝叶茂盛,

                       

种类众多, 或青黄赤白黑, 色各不同矣), 故名曰德, 福者广也(土生养万物,
当此之时, 脾则同禀诸藏, 故其德为广大, ○按正文德原本误作得, 又脱也字,
并依千金方补正)万物悬根住茎, 其叶在巅, 蜎蜚蠕动, 蚑蠼喘息,
皆蒙土恩(悬根住茎, 草木之类也, 其次则蠛蚋几微之虫, 因阴阳气, 变化而生者也,
喘息、有血脉之类也, 言普天之下, 草木昆虫, 无不被蒙土之恩福也), 德则为缓,
恩则为迟, 故令太阴脉缓而迟, 尺寸不同(太阴脾也, 言脾王之时, 缓而迟,
尺寸不同者, 尺迟而寸缓也), 酸苦辛, 大(一作太)沙(一作涉,
一作妙)而生互行其时, 而以各行, 皆不群行, 尽可常服〔肝酸, 肾, 心苦,
肺辛涩, 皆四藏之味也, 脾主调和五味, 以禀四藏, 四藏受味于脾, 脾王之时,
其脉沙, (一作涉, 一作妙)达于肌肉之中, 互行人身躯, 乃复各行, 随其四肢,
使其气周匝, 荣诸藏府, 以养皮毛, 皆不群行, 至一处也, 故言尽可常服也〕,
土寒则温, 土热则凉(冬阳气在下, 土中温暖, 夏阴气在下, 土中清凉, 脾气亦然),
土有一子, 名之曰金, 怀挟抱之, 不离其身, 金乃畏火, 恐热来熏, 遂弃其母,
逃归水中, 水自金子, 而藏火神, 闭门塞户, 内外不通(此谓冬时也, 阳气在中,
阳为火行, 金性畏火, 故恐熏之, 金归水中, 而避火也, 母子相得益盛, 闭塞不通者,
言水气充实, 金在水中, 此为强固, 火无复得往刻之者, 神密之类也), 土亡其子,
其气衰微, 水为洋溢, 浸渍为池(一作其地), 走击皮肤, 面目浮肿,
归于四胑(此为脾之衰, 损土以防水, 今土弱而水强, 故水得陵之而妄行),
愚医见水, 直往下之, 虚脾空胃, 水遂居之, 肺为喘浮(脾胃已病, 宜扶养其气,
通利水道, 愚医不晓而往下之, 此为重伤水气, 遂更陵之, 上侵胸中, 肺得水而浮,
故言喘浮), 肝反畏肺, 故下沈没(肺金肝木, 此为相刻, 肺浮则实必复刻肝,
故畏之沈没于下), 下有荆棘, 恐伤其身, 避在一边, 以为水流(荆棘木之类,
肝为木, 今没在下, 则为荆棘, 其身脾也, 脾为土, 土畏木, 是以避在下一边,
避木也, 水流者水之流路也, 土本刻水, 而今微弱, 又复触木无复制水,
故水得流行), 心衰则伏肝微则沈, 故令脉伏而沈(心火肝木, 火则畏水, 而木畏金,
金水相得, 其气则实, 刻于肝心, 故令二藏衰微, 脉为沈伏也), 工医来占,
因转孔穴, 利其溲便, 遂通水道, 甘液下流, 亭其阴阳, 喘息则微, 汗出正流,
肝着其根, 心气因起, 阳行四胑, 肺气亭亭, 喘息则安(转孔穴者, 诸藏之荣井,
转治使顺, 甘液脾之津液, 亭其阴阳, 得复其常所, 故荣卫开通, 水气消除,
肝得还着其根株, 肝心为母子, 肝着则心气得起, 肺气平调, 故言亭亭,

                       

此为端好之类), 肾为安声, 其味为(肺主声, 肾为其子, 助于肺, 故言安声,
、肾味也)倚坐母败, 洿臭如腥(金为水母, 而归水中, 此为母往从子, 脾气反虚,
五藏由此相刻, 贼倚倒致败宅, 洿臭而腥, 故云然也), 土得其子则成为山,
金得其母名曰邱矣o

右四时经
黄帝问曰, 四时之序, 逆顺之变异也, 然脾脉独何主, 岐伯曰, 脾者土也,
孤藏以灌四旁者也, 曰, 然则脾善恶可得见乎, 曰, 善者不可得见, 恶者可见, 曰,
恶者何如, 曰其来如水之流者, 此谓太过, 病在外, 如鸟之喙, 此谓不及, 病在中,
太过则令人四肢沈重不举, 其不及则令人九窍壅塞不通, 名曰重强o 脾脉来,
而和柔相离, 如鸡足践地曰平, 长夏以胃气为本, 脾脉来, 实而盈数如鸡举足,
曰脾病, 脾脉来, 坚兑如乌之喙, 如鸟之距, 如屋之漏, 如水之溜曰脾死o 真脾脉至,
弱而乍乍散(一作数), 色青黄不泽, 毛折, 乃死o 长夏胃微濡弱曰平,
弱多胃少曰脾病, 但代无胃曰死, 濡弱有石曰冬病, 石甚曰今病o 脾藏荣, 荣舍意,
愁忧不解则伤意, 意伤则闷乱, 四胑不举, 毛悴色夭, 死于春o 六月季夏建未,
坤未之间土之位, 脾王之时, 其脉大, 阿阿而缓, 名曰平脉, 反得弦细而长者,
是肝之乘脾, 木之刻土, 为贼邪, 大逆, 十死不治, 反得浮(千金浮作微),
涩而短者, 是肺之乘脾, 子之扶母, 为实邪, 虽病自愈,
反得洪大而散者(千金作浮大而洪), 是心之乘脾, 母之归子, 为虚邪, 虽病易治,
反得沈濡而滑者, 肾之乘脾, 水之陵土, 为微邪, 虽病即差o
脾脉苌苌而弱(千金苌苌作长长), 来去数, 再至曰平, 三至曰离经病, 四至脱精,
五至死, 六至命尽, 足太阴脉也o 脾脉急甚为瘈瘲, 微急为膈中满, 食饮入而还出,
后沃沫, 缓甚为痿厥, 微缓为风痿, 四肢不用, 心慧然若无病, 大甚为击仆,
微大为痞气裹大脓血在肠胃之外, 小甚为寒热, 微小为消瘅, 滑甚为癃,
微滑为虫毒、蛔肠鸣热, 涩甚为肠, 微涩为内溃, 多下脓血也o 足太阴气绝,
则脉不营其口唇, 口唇者肌肉之本也, 脉不营则肌肉濡, 肌肉濡则人中满,
人中满则唇反, 唇反者肉先死, 甲笃乙死, 木胜土也o 脾死藏,
浮之脉大缓(一作坚), 按之中如覆杯, 洁洁状如摇者死o
(一作状如炙肉)右素问针经张仲景


                       

肺大肠部第四                                                    
肺象金, 与大肠合为府(大肠为传导之府也), 其经手太阴(手太阴, 肺脉也),
与手阳明为表里(手阳明大肠脉也), 其脉浮(浮、肺脉之大形也), 其相,
季夏六月(季夏土王金相), 其王, 秋三月,
废、冬三月、囚、春三月、死、夏三月(夏、火王企死), 其王日庚辛,
王时晡时日入, 其困日、甲乙, 困时、平旦日出, 其死日, 丙丁、死时、禺中日中,
其神魄, 其主声, 其养皮毛, 其候鼻, 其声哭, 其色白, 其臭腥, 其液涕, 其味辛,
其宜, 其恶苦, 肺俞在背第三椎(或云第五椎也), 募在中府(直两乳上二肋间),
大肠俞在背第十六椎, 募在天枢o (侠脐旁, 各一寸半)

右新撰
肺者西方金、万物之所终(金性刚, 故王西方, 割断万物, 万物是以皆终于秋也),
宿叶落柯, 萋萋枝条, 其杌然独在(○按千金方无其字),
其脉为微浮毛(○按千金方无毛字), 卫气迟(萋萋者零落之貌也,
言草木宿叶、得秋随风而落, 但有枝条杌然独在, 此时阳气则迟, 脉为虚微如毛也),
荣气数数则在上, 迟则在下, 故名曰毛(诸阳脉数, 诸阴脉迟, 荣为阴不应数,
反言荣气数, 阴得秋节而升, 转在阳位, 故一时数而在上也, 此时阴始用事,
阳即下藏, 其气反迟, 是以肺脉数散如毛也), 阳当陷而不陷, 阴当升而不升,
为邪所中(阴阳交易, 则不以时定, 一气感激, 故为风寒所中), 阳中邪则卷,
阴中邪则紧, 卷则恶寒, 紧则为栗, 寒栗相薄, 故名曰疟弱则发热,
浮乃来出(卷者其人A卷也, 紧者紧也, 此谓初中风寒之时, 脉紧、其人则寒,
寒止而更微弱, 弱则其人发热, 热止则脉浮, 浮者疟解, 王出也)旦中旦发,
暮中暮发(言疟发, 皆随其初中风邪之时也)藏有远近, 脉有迟疾, 周有度数,
行有漏刻(藏谓人五藏, 肝心脾肺肾也, 心肺在膈上, 呼则其气出, 是为近, 呼为阳,
其脉疾, 肾肝在膈下, 吸则其气入, 是为远也, 吸为阴, 其脉迟, 度数谓经脉之长短,
周身行者, 荣卫之行也, 行阴阳各二十五度为一周也, 以应漏下百刻也),
迟在上伤毛采, 数在下伤下焦, 中焦, 有恶则见, 有善则匿(秋则阳气迟, 阴气数,
迟当在下, 数当在上, 随节变, 故言伤毛采也, 人之皮毛, 肺气所行, 下焦在脐下,
阴之所治也, 其脉应迟, 今反数, 故言伤下焦, 中焦脾也, 其平善之时脉常自不见,
衰乃见耳, 故云有恶则见也), 阳气下陷, 阴气则温(言阳气下陷, 温养诸藏),

                       

阳反在下, 阴反在巅, 故名曰长而且留o (阴阳交代, 各顺时节, 人血脉和平,
言可长留竟一时)

右四时经
黄帝问曰, 秋脉如浮, 何如而浮, 岐伯对曰, 秋脉肺也, 西方金也,
万物之所以收成也, 故其气来, 轻虚而浮, 其气来急去散, 故曰浮,
反此者病黄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 其气来, 毛而中央坚, 两旁虚, 此谓太过,
病在外, 其气来, 毛而微, 此谓不及, 病在中, 黄帝曰秋脉太过与不及其病何如,
岐伯曰, 太过、则令人气逆而背痛温温然(内经, 温温作愠愠), 不及、则令人喘,
呼吸少气而欬, 上气见血下闻病音o 肺脉来, 厌厌聂聂如落榆荚, 曰肺平,
秋以胃气为本(难经云厌厌聂聂如循榆叶, 曰春平脉, 蔼蔼如车盖, 按之益大,
曰秋平脉), 肺脉来, 不上不下, 如循鸡羽, 曰肺病(巢源无不字), 肺脉来,
如物之浮, 如风吹毛, 曰肺死o 真肺脉至, 大而虚, 如以毛羽中人, 肤色赤白不泽,
毛折乃死o 秋胃微毛曰平, 毛多胃少曰肺病, 但毛无胃曰死, 毛而有弦曰春病,
弦甚曰今病o 肺藏气, 气舍魄, 喜乐无极则伤魄, 魄伤则狂, 狂者意不存人, 皮革焦,
毛悴色夭, 死于夏o 秋金肺王, 其脉浮(千金浮作微), 涩而短曰平脉,
反得洪大而散者(千金作浮大而洪), 是心之乘肺, 火之刻金, 为贼邪, 大逆,
十死不治(一本云, 日月年数至四, 忌丙丁), 反得沈涩而滑者, 是肾之乘肺,
子之扶母, 为实邪, 虽病自愈, 反得大而缓者, 是脾之乘肺, 母之归子, 为虚邪,
虽病易治, 反得弦细而长者, 是肝之乘肺, 木之陵金, 为微邪, 虽病即差o 肺脉来,
泛泛轻如微风吹鸟背上毛, 再至曰平, 三至曰离经病, 四至脱精, 五至死, 六至命尽,
手太阴脉也, 肺脉急甚为癫疾, 微急为肺寒热, 怠惰, 欬唾血, 引腰背胸,
苦鼻息肉不通, 缓甚为多汗, 微缓为痿偏风(一作漏风), 头以下汗出不可止,
大甚为胫肿, 微大为肺痹, 引胸背起腰内, 小甚为泄, 微小为消瘅, 滑甚为息贲,
上气, 微滑为上下出血, 涩甚为呕血, 微涩为鼠, 在颈支掖之间, 下不胜其上,
其能喜酸(○按此其字, 甲乙经作甚), 手太阴气绝, 则皮毛焦,
太阴者行气温皮毛者也, 气弗营则皮毛焦, 皮毛焦则津液去, 津液去则皮节伤,
皮节伤者则爪(爪字一作皮), 枯毛折, 毛折者则气(气字一作毛), 先死,
丙丁笃死, 火胜金也o 肺死藏, 浮之虚, 按之弱如葱叶, 下无根者死o
右素问针经张仲景

                       


肾膀胱部第五                                                    
肾象水, 与膀胱合为府(膀胱为津液之府), 其经足少阴(足少阴肾脉也),
与足太阳为表里(足太阳、膀胱脉也), 其脉沈(沈, 肾脉之大形也), 其相,
秋三月(秋金王水相), 其王, 冬三月, 废、春三月, 囚、夏三月, 其死、季夏六月,
其王日壬癸, 王时人定夜半, 其困日丙丁, 困时禺中日中, 其死日戊己,
死时食时日昳, 其神志(肾之所藏者志也)其主液, 其养骨, 其候耳, 其声呻,
其色黑, 其臭腐, 其液唾, 其味,其宜酸, 其恶甘, 肾俞在背第十四椎, 募在京门,
膀胱俞在第十九椎, 募在中极(横骨上一寸, 在脐下五寸前陷者中)o
右新撰
肾者北方水, 万物之所藏(冬则北方用事, 王在三时之后, 肾在四藏之下,
故王北方也, 万物春生, 夏长, 秋收, 冬藏), 百虫伏蛰(冬伏蛰不食之虫,
言有百种也), 阳气下陷, 阴气上升, 阳气中出, 阴气烈为霜, 遂不上升, 化为雪霜,
猛兽伏蛰, 蜾虫匿藏(阳气下陷者, 谓降于土中也, 其气犹越而升出, 阴气在上,
寒盛, 阳气虽升出, 而不能自致, 因而化作霜雪, 或谓阳气中出, 是十月, 则霜降,
猛兽伏蛰者, 盖谓龙蛇冬时而潜处, 蜾虫无毛甲者, 得寒皆伏蛰, 逐阳气, 所在如此,
避冰霜自温养也), 其脉为沈, 沈为阴在里, 不可发汗, 发则蜾虫出,
见其霜雪(阳气在下, 故冬脉沈, 温养于藏府, 此为里实而表虚, 复从外发其汗,
此为逆治, 非其法也, 犹百虫伏蛰之时, 而反出土, 见冰霜, 必死不疑, 逆治者死,
此之谓也)阴气在表, 阳气在藏, 慎不可下, 下之者伤睥,
脾土弱则水气妄行(阳气在下, 温养诸藏, 故不可下也, 下之既损于阳气,
而脾胃复伤, 土以防水, 而今反伤之, 故令水得盈溢而妄行也),
下之者(○按千金方无此三字), 如鱼出水, 蛾入汤(言治病逆则杀人, 如鱼出水,
蛾入汤火之中, 即死), 重客在里, 慎不可熏, 熏之逆客,
其息则喘(重客者犹阳气也, 重者尊重之貌也, 阳位尊, 处于上, 今一时在下,
非其常所, 故言客也, 熏谓烧针, 及以汤火之辈, 熏发其汗, 如此则客热从外入,
与阳气相薄, 是为逆也, 气上熏胸中, 故令喘息), 无持客热, 令口烂疮(无持者,
无以汤火发熏其汗也, 熏之则火气入里为客热, 故令其口生疮), 阴脉且解,
血散不通, 正阳遂厥, 阴不往从(血行脉中, 气行脉外, 五十周而复会,
如环之无端也, 血为阴, 气为阳相须而行, 发其汗, 使阴阳离, 则脉为解散,

                       

血不得通, 厥者逆也, 谓阳气逆而不复相朝使, 治病失所, 故阴阳错逆, 可不慎耶),
客热狂入, 内为结胸(阴阳错乱, 外热狂入, 留结胸中也), 脾气遂弱,
清溲痢通(脾主水谷, 而气微弱, 水谷不化, 下痢不息, 清者厕也, 溲从水道出,
而反清, 溲者, 是谓下痢至厕也)o
右四时经
黄帝问曰, 冬脉如营, 何如而营, 岐伯对曰, 冬脉肾也, 北方水也, 万物之所以合藏,
故其气来沈而搏(甲乙作濡), 故曰营, 反此者病, 黄帝曰, 何如而反, 岐伯曰,
其气来如弹石者, 此为太过, 病在外, 其去如数者, 此谓不及, 病在中, 黄帝曰,
冬脉太过与不及, 其病皆如何, 岐伯曰, 太过、则令人解, 脊脉痛, 而少气,
不欲言, 不及、 则令人心悬如病饥, 中 清, 脊中痛, 小腹满, 小便黄赤o 肾脉来,
喘喘累累如钩, 按之而坚, 曰肾平, 冬以胃气为本, 肾脉来, 如引葛, 按之益坚,
曰肾病, 肾脉来, 发如夺索, 辟辟如弹石, 曰肾死o 真肾脉至搏而绝, 如以指弹石,
辟辟然, 其色黄黑不泽, 毛折, 乃死o 冬胃微石曰平, 石多胃少曰肾病,
但石无胃曰死, 石而有钩曰夏病, 钩甚曰今病(凡人以水谷为本, 故人绝水谷则死,
脉无胃气亦死, 所谓无胃气者, 但得真藏脉, 不得胃气也, 所谓脉不得胃气者,
肝不弦, 肾不石也)o 肾藏精, 精舍志, 盛怒而不止则伤志, 志伤则善忘其前言,
腰脊痛, 不可以俛仰屈伸, 毛悴色夭, 死于季夏, 冬肾水王, 其脉沈濡而滑曰平,
脉反得大而缓者, 是脾之乘肾, 土之刻水, 为贼邪, 大逆,
十死不治(一本云日月年数至一, 忌戊己), 反得弦细而长者, 是肝之乘肾,
子之扶母, 为实邪, 虽病自愈, 反得浮(千金作微), 涩而短者, 是肺之乘肾,
母之归子, 为虚邪, 虽病易治, 反得洪大而散者(千金作浮大而洪), 是心之乘肾,
火之陵水, 为微邪虽病即差o 肾脉沈细而紧再至曰平, 三至曰离经病, 四至脱精,
五至死, 六至命尽, 足少阴脉也o 肾脉急甚为骨痿癫疾, 微急为奔豚, 沈厥, 足不收,
不得前后, 缓甚为折脊, 微缓为洞下, 洞下者食不化, 入咽还出, 大甚为阴痿,
微大为石水, 起脐下以至小腹、肿垂垂然上至胃管、死, 不治, 小甚为洞泄,
微小为消瘅, 滑甚为癃, 微滑为骨痿, 坐不能起, 目无所见, 视见黑花,
涩甚为大痈, 微涩为不月水, 沈痔o 足少阴气绝则骨枯, 少阴者冬脉也,
伏行而濡骨髓者也, 故骨不濡, 则肉不能着骨也, 骨肉不相亲则肉濡而却, 肉濡而却,
故齿长而垢(难经垢字作枯), 发无泽发无泽者骨先死戊笃己死, 土胜水也o 肾死藏,
浮之坚, 按之乱如转丸益下入尺中者、死o右素问针经张仲景

                       

                                                                 
脉经卷之四                                                        

辨三部九候脉证第一
平杂病脉第二
诊五藏六府气绝证候第三
诊四时相反脉第四
诊损至脉第五
诊脉动止投数数死期年月第六
诊百病死生诀第七
诊三部虚实决死生第八

辨三部九候脉证第一                                                
经言所谓三部者, 寸关尺也, 九候者, 每部中有天地人也, 上部主候, 从胸以上至头,
中部主候, 从膈以下至气街, 下部主候, 从气街以下至足, 浮沈, 牢结, 迟疾, 滑涩,
各自异名, 分理察之, 勿怠观变, 所以别三部九候, 知病之所起, 审而明之,
针灸亦然也, 故先候脉寸中(寸中、一作十中于九), 浮在皮肤, 沈细在里,
昭昭天道, 可得长久, 上部之候, 牢结沈滑, 有积气在膀胱, 微细而弱,
卧引里急头痛, 欬嗽逆气上下, 心膈上有热者, 口干渴燥, 病从寸口邪入上者,
名曰解, 脉来至状如琴弦, 苦少腹痛, 女子经月不利, 孔窍生疮, 男子病痔,
左右下有疮, 上部不通者, 苦少腹痛, 肠鸣, 寸口中虚弱者, 伤气, 气不足,
大如桃李实, 苦痹也, 寸口直上者, 逆虚也, 如浮虚者, 泄利也, 中部脉结者,
腹中积聚, 若在膀胱, 两下有热, 脉浮而大, 风从胃管入, 水胀干呕, 心下澹澹,
如有桃李核, 胃中有寒时, 苦烦痛, 不食, 食即心痛, 胃胀支满, 膈上积,
下有热时, 寒热, 淋露, 脉横出上者, 气在膀胱, 病即着右横关入寸口中者,
膈中不通, 喉中咽难, 剌关元, 入少阴, 下部脉者, 其脉来至浮大者脾也,
与风集合时, 上头痛引腰背, 小滑者厥也, 足下热烦满逆, 上抢心上至喉中,
状如恶肉, 脾伤也, 病少腹下, 在膝诸骨节间, 寒清不可屈伸, 脉急如弦者, 筋急,
足挛结者, 四肢重, 从尺, 邪入阳明者, 寒热也, 大风, 邪入少阴, 女子漏白下赤,
男子溺血, 阴痿不起, 引少腹疼o 人有三百六十脉, 法三百六十日, 三部者寸关尺也,

                       

尺脉为阴, 阴脉常沈而迟, 寸关为阳, 阳脉俱浮而速, 气出为动, 入为息,
故阳脉六息七息十三投, 阴脉八息七息十五投, 此其脉也, 二十八脉相逐上下,
一脉不来, 知疾所苦, 尺胜治下, 寸胜治上, 尺寸俱平治中央, 脐以上阳也, 法于天,
脐以下阴也, 法于地, 脐为中关, 头为天, 足为地, 有表无里, 邪之所止得鬼病,
何谓有表无里, 寸尺为表, 关为里, 两头有脉, 关中绝不至也, 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
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 阴绝而阳微, 死不治, 三部脉或至或不至, 冷气在胃中,
故令脉不通也, 上部有脉, 下部无脉, 其人当吐, 不吐者死, 上部无脉, 下部有脉,
虽困无所苦, 所以然者, 譬如人之有尺, 树之有根(○按譬如二字, 似当在有尺下,
然难经文与此同, 则其误已久, 袁校本, 改尺为足谬甚), 虽枝叶枯槁, 根本将自生,
木有根本, 即自有气, 故知不死也, 寸口脉平而死者何也, 然诸十二经脉者,
皆系于生气之原, 所谓生气之原者, 非谓十二经之根本也(○按难经无非字),
谓肾间动气也, 此五藏六府之本, 十二经之根, 呼吸之门, 三焦之原,
一名守邪之神也, 故气者人根本也, 根绝则茎枯矣, 寸口脉平而死者,
生气独绝于内也(肾间动气, 谓左为肾, 右为命门, 命门者精神之所舍,
原气之所系也, 一名守邪之神, 以命门之神, 固守邪气, 不得妄入, 入即死矣,
此肾气先绝于内, 其人便死, 其脉不复反得动气也)o 岐伯曰形盛脉细,
少气不足以息者、死, 形瘦脉大, 胸中多气者, 死, 形气相得者生, 参伍不调者病,
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 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
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 中部之脉虽独调, 与众藏相失者、死,
中部之候相减者、死, 目内陷者、死, 黄帝曰, 冬阴夏阳柰何, 岐伯曰,
九候之脉、皆沈细悬绝者、为阴, 主冬, 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
故以日中死, 是故寒热者平旦死, 热中及热病者日中死, 病风者以日夕死,
病水者以夜半死, 其脉乍数乍、乍迟乍疾者, 以日乘四季死, 形肉已脱, 九候虽调,
犹死, 七诊虽见, 九候皆顺者、不死, 所言不死者, 风气之病, 及经月之病,
似七诊之病而非也, 故言不死, 若有七诊之病, 其脉候亦败者, 死矣, 必发哕噫,
必审问其所始病, 与今之所方病, 而后各切循其脉, 视其经络浮沈, 以上下逆顺循之,
其脉疾者不病, 其脉迟者病, 脉不往来者死, 皮肤着者死o 两手脉结上部者濡,
结中部者缓, 结三里者豆起, 弱反在关, 濡反在巅, 微在其上, 涩反在下,
微即阳气不足, 沾热汗出, 涩即无血, 厥而且寒o 黄帝问曰, 余每欲视色持脉,
独调其尺, 以言其病, 从外知内为之柰何, 岐伯对曰, 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涩,

                       

肉之坚脆, 而病形变定矣, 调之何如, 对曰, 脉急者, 尺之皮肤亦急, 脉缓者,
尺之皮肤亦缓, 脉小者, 尺之皮肤减而少, 脉大者, 尺之皮肤亦大, 脉滑者,
尺之皮肤亦滑, 脉涩者尺之皮肤亦涩, 凡此六变, 有微有甚, 故善调尺者, 不待于寸,
善调脉者, 不待于色, 能参合行之、可为上工, 尺肤滑以淖泽者风也,
尺内弱解(○按甲乙经内作肉), 安卧脱肉者寒热也, 尺肤涩者风痹也,
尺肤粗如枯鱼之鳞者水淡饮也, 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 其脉盛而滑者汗且出,
尺肤寒甚脉小(一作急)者泄少气, 尺肤烜然(烜然甲乙作热炙人手),
先热后寒者寒热也, 尺肤先寒久持之而热者亦寒热也, 尺烜然热、人迎大者, 当夺血,
尺紧、人迎脉小, 甚则少气(○按林亿校甲乙经引脉经云, 尺紧于人迎者少气),
色白有加者立死, 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 肘前独热者膺前热, 肘后独热者肩背热,
肘后廉以下三四寸热者(○按原本廉误粗, 又脱热者二字, 并依甲乙经补正),
肠中有虫, 手所独热者腰以上热, 臂中独热者腰腹热, 掌中热者腹中热,
掌中寒者腹中寒, 鱼上白肉有青血脉者胃中有寒o 诸浮诸沈, 诸滑诸涩, 诸弦诸紧,
若在寸口, 膈以上病, 若在关上, 胃以下病, 若在尺中, 肾以下病o 寸口脉滑而迟,
不沈不浮, 不长不短, 为无病, 左右同法o 寸口太过与不及, 寸口之脉中手短者,
曰头痛, 中手长者, 曰足胫痛, 中手促上击者, 曰肩背痛o 寸口脉浮而盛者, 病在外o
寸口脉沈而坚者, 病在中o 寸口脉沈而弱者, 曰寒热(一作气, 又作中), 及疝瘕,
小腹痛o 寸口脉沈而弱, 发必堕落o 寸口脉沈而紧, 苦心下有寒, 时痛, 有积聚o
寸口脉沈, 胸中短气o 寸口脉沈而喘者, 寒热o 寸口脉但实者, 心劳o 寸口脉紧或浮,
膈上有寒, 肺下有水气o 脉紧而长过寸口者, 注病o 脉紧上寸口者,
中风风头痛亦知之(千金翼云亦为伤寒头痛)o 脉弦上寸口者, 宿食, 降者头痛o
脉来过寸入鱼际者, 遗尿o 脉出鱼际, 逆气喘息o 寸口脉潎潎如羹上肥, 阳气微,
连连如蜘蛛丝, 阴气衰o 寸口脉偏绝则臂偏不遂, 其人两手俱绝者不可治o
两手前部阳绝者, 苦心下寒毒, 喙中热o 关上脉浮而大, 风在胃中, 张口肩息,
心下澹澹, 食欲呕o 关上脉微浮, 积热在胃中, 呕吐蛔虫, 心健忘o
关上脉滑而小大不匀(千金云必吐逆), 是为病方欲进, 不出一二日, 复欲发动,
其人欲多饮, 饮即注利, 如利止者生, 不止者死o 关上脉紧而滑者, 蛔动o
关上脉涩而坚, 大而实按之不减, 有力, 为中膲实, 有伏结在脾肺气塞,
实热在胃中(涩脉与有力反, 今并言者, 浮之涩大, 按之坚实, 故言有力也)o
关上脉襜襜大而尺寸细者, 其人必心腹冷积, 症瘕结聚, 欲热饮食o

                       

关上脉时来时去乍大乍小乍乍数者, 胃中寒热, 羸劣不欲饮食, 如疟状o 尺脉浮者,
客阳在下膲o 尺脉细微, 溏泄下冷利o 尺脉弱寸强, 胃络脉伤o 尺脉虚小者, 足胫寒,
痿痹, 脚疼o 尺脉涩, 下血下利多汗(素问又云尺溢脉滑, 谓之多汗)o 尺脉滑而疾,
为血虚o 尺脉沈而滑者, 寸白虫o 尺脉细而急者, 筋挛痹不能行o 尺脉粗常热者,
谓之热中, 腰胯疼, 小便赤热o 尺脉偏滑疾, 面赤如醉, 外热则病o

平杂病脉第二                                                    
滑、为实为下(又为阳气衰), 数、为虚为热, 浮、为风为虚, 动、为痛为惊,
沈、为水为实(又为鬼疰), 弱、为虚为悸, 迟、则为寒, 涩、则少血, 缓则为虚,
洪、则为气(一作热), 紧、则为寒, 弦数、为疟o 疟脉自弦, 弦数、多热,
弦迟、多寒, 微、   则为虚, 代散、则死, 弦为痛痹(一作浮为风疰), 偏弦、为饮,
双弦、则下拘急而痛, 其人啬啬恶寒, 脉大、寒热在中o 伏者、霍乱o
安卧脉盛、谓之脱血o 凡亡汗, 肺中寒, 饮冷水, 欬嗽, 下利, 胃中虚冷, 此等,
其脉并紧o 浮而大者、风o 浮而大者、 中风头重鼻塞o 浮而缓皮肤不仁、风寒入肌肉o
滑而浮散者、摊缓风o 滑者、鬼疰o 涩而紧、痹病o 浮洪大长者、风眩癫疾o
大坚疾者、癫病o 弦而钩, 下如刀刺状如蜚尸, 至困、不死o 紧而急者、遁尸o
洪大者, 伤寒热病o 浮洪大者、伤寒, 秋吉, 春成病o 浮而滑者, 宿食o 浮滑而疾者,
食不消, 脾不磨o 短疾而滑, 酒病o 浮而细滑, 伤饮o 迟而涩, 中寒有症结o 驶而紧,
积聚有击痛o 弦急, 疝瘕小腹痛, 又为癖病(一作痹病)o 迟而滑者、胀o 盛而紧,
曰胀o 弦小者, 寒澼o 沈而弦者, 悬饮内痛o 弦数, 有寒饮, 冬夏难治o 紧而滑者,
吐逆o 小弱而涩, 胃反o 迟而缓者, 有寒o 微而紧者, 有寒o 沈而迟, 腹藏有冷病o
微弱者, 有寒少气o 实紧, 胃中有寒, 苦不能食, 时时利者, 难治(一作时时呕,
稽留, 难治)o 滑数, 心下结, 热盛o 滑疾, 胃中有热o 缓而滑, 曰热中o
沈(一作浮)而急, 病伤寒暴发虚热o 浮而绝者气o 辟大而滑, 中有短气o 浮短者,
其人肺伤, 诸气微少, 不过一年, 死, 法当嗽也o 浮(○按千金方作沈)而数, 中水,
冬不治愈o 短而数, 心痛心烦o 弦而紧, 痛藏伤, 有瘀血(一作有寒血)o 沈而滑,
为下重, 亦为背膂痛o 脉来细而滑, 按之能虚, 因急持直者僵仆从高堕下, 病在内o
微浮, 秋吉, 冬成病o 微数虽甚, 不成病不可劳o 浮滑疾紧者, 以合百病, 久易愈o
阳邪来, 见浮洪o 阴邪来, 见沈细o 水谷来, 见坚实o 脉来乍大乍小乍长乍短者,
为祟o 脉来洪大嫋嫋者, 社祟o 脉来沈沈泽泽四肢不仁而重, 土祟o 脉与肌肉相得,

                       

久持之至者可下之o 弦小紧者, 可下之o 紧而数, 寒热俱发, 必下乃愈o 弦迟者,
宜温药o 紧数者, 可发其汗o

诊五藏六府气绝证候第三                                              
病人肝绝, 八日死, 何以知之, 面青但欲伏眠, 目视而不见人,
汗(一作泣)出如水不止(一日, 二日死)o 病人胆绝七日死, 何以知之, 眉为之倾o
病人筋绝九日死, 何以知之, 手足爪甲青, 呼骂不休(一日, 八日死)o
病人心绝一日死, 何以知之, 肩息, 回视, 立死(一日, 目亭亭, 二日死)o
病人肠(一曰小肠)绝, 六日死, 何以知之, 发直如干麻, 不得屈伸, 自汗不止o
病人脾绝, 十二日死, 何以知之, 口冷足肿, 腹热, 胪胀, 泄利不觉,
出无时度(一日, 五日死)o 病人胃绝, 五日死, 何以知之, 脊痛, 腰中重,
不可反覆(一曰, 腓肠平, 九日死)o 病人肉绝, 六日死, 何以知之, 耳干舌皆肿,
溺血, 大便赤泄(一曰足肿九日死)o 病人肺绝三日死, 何以知之,
口张但气出而不还(一曰鼻口虚张, 短气)o 病人大肠绝不治, 何以知之, 泄利无度,
利绝则死o 病人肾绝四日死, 何以知之, 齿为暴枯, 面为正黑, 目中黄色, 腰中欲折,
自汗出如流水(一曰人中平, 七日死)o 病人骨绝, 齿黄落, 十日死o 诸浮脉无根者,
皆死(巳上五藏六腑为根也)o

诊四时相反脉证第四                                                
春三月木王, 肝脉治当先至, 心脉次之, 肺脉次之, 肾脉次之, 此为四时王相顺脉也,
到六月土王, 脾脉当先至, 而反不至, 反得肾脉, 此为肾反脾也, 七十日死,
何谓肾反脾, 夏火王, 心脉当先至, 肺脉次之, 而反得肾脉, 是谓肾反脾,
期五月六月, 忌丙丁o 脾反肝, 三十日死, 何谓脾反肝, 春、肝脉当先至, 而反不至,
脾脉先至, 是谓脾反肝, 期正月二月, 忌甲乙o 肾反肝, 三岁死, 何谓肾反肝,
春、肝脉当先至, 而反不至, 肾脉先至, 是谓肾反肝也, 期七月八月, 忌庚辛o
肾反心, 二岁死, 何谓肾反心, 夏、心脉当先至, 而反不至, 肾脉先至,
是谓肾反心也, 期六月, 忌戊己o 〔臣亿等按, 千金云, 此中不论肺金之气,
略未谕, 指南又推五行, 亦颇颠倒, 待别求录上〕

诊损至脉第五                                                    

                       

脉有损至, 何谓也, 然至之脉, 一呼再至曰平, 三至曰离经, 四至曰夺精, 五至曰死,
六至曰命绝, 此至之脉也, 何谓损, 一呼一至曰离经, 二呼一至曰夺精,
三呼一至曰死, 四呼一至曰命绝, 此损之脉也, 至脉从下上, 损脉从上下也,
损脉之为病柰何, 然一损, 损于皮毛, 皮聚而毛落, 二损, 损于血脉, 血脉虚少,
不能荣于五藏六腑也, 三损, 损于肌肉, 肌肉消瘦, 食饮不为肌肤, 四损, 损于筋,
筋缓不能自收持, 五损, 损于骨, 骨痿不能起于床, 反此者至于收病也, 从上下者,
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 从下上者, 皮聚而毛落者死, 治损之法柰何,
然损其肺者益其气, 损其心者调其荣卫, 损其脾者调其饮食, 适其寒温, 损其肝者,
缓其中, 损其肾者, 益其精气, 此治损之法也, 脉有一呼再至, 一吸再至, 一呼三至,
一吸三至, 一呼四至, 一吸四至, 一呼五至, 一吸五至, 一呼六至, 一吸六至,
一呼一至, 一吸一至, 再呼一至, 再吸一至, 呼吸再至, 脉来如此, 何以别知其病也,
然脉来一呼再至, 一吸再至, 不大不小, 曰平, 一呼三至, 一吸三至, 为适得其病,
前大后小, 即头痛目眩前小后大, 即胸满短气, 一呼四至, 一吸四至, 病适欲甚,
脉洪大者苦烦满, 沈细者腹中痛, 滑者伤热, 涩者中雾露, 一呼五至, 一吸五至,
其人当困, 沈细即夜加, 浮大即昼加, 不大小, 虽困可治, 其有大小者, 为难治,
一呼六至, 一吸六至, 为十死脉也, 沈细夜死, 浮大昼死, 一呼一至, 一吸一至,
名曰损, 人虽能行, 犹当(一作犹未)着床, 所以然者, 血气皆不足故也, 再呼一至,
再吸一至, 名曰无魂, 无魂者当死也, 人虽能行, 名曰行尸o 扁鹊曰,
脉一出一入曰平, 再出一入少阴, 三出一入太阴, 四出一入厥阴, 再入一出少阳,
三入一出阳明, 四入一出太阳, 脉出者为阳, 入者为阴, 故人一呼而脉再动,
气行三寸, 一吸而脉再动, 气行三寸, 呼吸定息, 脉五动, 一呼一吸为一息,
气行六寸, 人十息, 脉五十动, 气行六尺, 二十息, 脉百动, 为一备之气, 以应四时,
天有三百六十五, 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 昼夜漏下水百刻, 一备之气, 脉行丈二尺,
一日一夜, 行于十二辰, 气行尽, 则周遍于身, 与天道相合, 故曰平, 平者无病也,
一阴一阳是也, 脉再动为一至, 再至而紧即夺气, 一刻百三十五息,
十刻千三百五十息, 百刻万三千五百息, 二刻为一度, 一度气行一周身, 昼夜五十度,
脉三至者离经, 一呼而脉三动, 气行四寸半, 人一息脉七动, 气行九寸,
十息脉七十动, 气行九尺, 一备之气, 脉百四十动, 气行一丈八尺, 一周于身,
气过百八十度, 故曰离经, 离经者病, 一阴二阳是也, 三至而紧则夺血,
脉四至则夺精, 一呼而脉四动, 气行六寸, 人一息, 脉九动, 气行尺二寸, 人十息,

                       

脉九十动, 气行一丈二尺, 一备之气, 脉百八十动, 气行二丈四尺, 一周于身,
气过三百六十度, 再遍于身, 不及五节, 一时之气而重至, 诸脉浮涩者,
五藏无精难治, 一阴三阳是也, 四至而紧, 则夺形, 脉五至者死, 一呼而脉五动,
气行六寸半(当行七寸半), 人一息, 脉十一动, 气行尺三寸(当行尺五寸),
人十息, 脉百一十动, 气行丈三尺(当行丈五尺), 一备之气, 脉二百二十动,
气行二丈六尺(当行三尺)一周于身、三百六十五节, 气行过五百四十度, 再周于身,
过百七十度, 一节之气, 而至此, 气浮涩, 经行血气竭尽, 不守于中, 五藏痿痟,
精神散亡, 脉五至而紧, 则死, 三阴(一作二)三阳是也, (○按依上文推之,
当云一阴四阳), 虽五, 犹末如之何也, 脉一损一乘者, 人一呼而脉一动,
人一息而脉再动, 气行三寸, 十息脉二十动, 气行三尺, 一备之气, 脉四十动,
气行六尺, 不及周身, 百八十节, 气短不能周遍于身, 苦少气身体懈惰矣, 脉再损者,
人一息而脉一动, 气行一寸五分, 人十息脉十动, 气行尺五寸, 一备之气, 脉二十动,
气行三尺, 不及周身、二百节, 疑(疑字本注, 误入正文)气血尽经中不能及,
故曰离经, 血去不在其处, 小大便皆血也, 脉三损者, 人一息复一呼而脉一动,
十息脉七动, 气行尺五寸(当行尺五分), 一备之气, 脉十四动,
气行三尺一寸(当行二尺一寸), 不及周身、二百九十七节, 故曰争, 气行血留,
不能相与俱微, 气闭实则胸满藏枯, 而争于中, 其气不朝, 血凝于中死矣, 脉四损者,
再息而脉一动, 人十息, 脉五动, 气行七寸半, 一备之气, 脉十动, 气行尺五寸,
不及周身三百一十五节, 故曰亡血, 亡血者、亡失其度, 身羸疲, 皮裹骨,
故气血俱尽, 五藏失神, 其死明矣, 脉五损者, 人再息复一呼而脉一动, 人十息,
脉四动, 气行六寸, 一备之气, 脉八动, 气行尺二寸, 不及周身三百二十四节,
故曰绝, 绝者气急不下床, 口气寒, 脉俱绝死矣o 岐伯曰, 脉失四时者为至启,
至启者为损至之脉也, 损之为言, 少阴主骨为重, 此志损也饮食衰减, 肌肉消者,
是意损也, 身安卧, 卧不便利, 耳目不明, 是魂损也, 呼吸不相通, 五色不华,
是魄损也, 四肢皆见脉为乱, 是神损也, 大损三十岁, 中损二十岁, 下损十岁,
损各以春夏秋冬, 平人人长脉短者, 是大损, 三十岁, 人短脉长者, 是中损, 二十岁,
手足皆细, 是下损, 十岁, 失精气者一岁而损, 男子左脉短, 右脉长, 是为阳损,
半岁, 女子右脉短左脉长, 是为阴损, 半岁, 春脉当得肝脉, 反得脾肺之脉损,
夏脉当得心脉, 反得肾肺之脉损, 秋脉当得肺脉, 反得肝心之脉损, 冬脉当得肾脉,
反得心脾之脉损, 当审切寸口之脉, 知绝不绝, 前后去为绝, 掌上相击, 坚如弹石,

                       

为上脉虚尽, 下脉尚有, 是为有胃气(上脉尽, 下脉坚如弹石, 为有胃气),
上下脉皆尽者死, 不绝不消者皆生, 是损脉也, 至之为言, 言语音深远视愦愦,
是志之至也, 身体粗大, 饮食暴多, 是意之至也, 语言妄见, 手足相引, 是魂之至也,
茏葱华色, 是魄之至也, 脉微小不相应, 吸呼自大, 是神之至也, 是至脉之法也,
死生相应, 病各得其气者生, 十得其半也, 黄帝曰善o

诊脉动止投数数死期年月第六                                          
脉一动一止, 二日死(一经云一日死), 二动一止, 三日死, 三动一止, 四日死,
或五日死, 四动一止, 六日死, 五动一止, 五日死, 或七日死, 六动一止, 八日死,
七动一止, 九日死, 八动一止, 十日死, 九动一止, 九日死,
又云十一日死(一经云十三日死, 若立春日死), 十动一止, 立夏死(一经云,
立春死), 十一动一止, 夏至死(一经云立夏死, 一经云立秋死), 十二十三动一止,
立秋死(一经云, 立冬死)十四十五动一止, 立冬死(一经云, 立夏死),
二十动一止, 一岁死, 若立秋死, 二十一动一止, 二岁死, 二十五动一止,
立冬死(一经云一岁死, 或二岁死), 三十动一止, 二岁若三岁死, 三十五动一止,
三岁死, 四十动一止, 四岁死, 五十动一止, 五岁死, 不满五十动一止, 五岁死o
脉来五十投而不止者, 五藏皆受气, 即无病(千金方云, 五行气毕, 阴阳数同,
荣卫出入, 经脉流通, 昼夜百刻, 五德相生), 脉来四十投而一止者, 一藏无气,
却后四岁, 春草生而死, 脉来三十投而一止者, 二藏无气, 却后三岁麦熟而死,
脉来二十投而一止者, 三藏无气, 却后二岁桑椹赤而死, 脉来十投而一止者,
四藏无气, 岁中死, 得节不动, 出清明日死, 远不出谷雨死矣, 脉来五动而一止者,
五藏无气, 却后五日死o 脉一来而久住者, 宿病在心主中治, 脉二来而久住者,
病在肝支中治, 脉三来而久住者, 病在脾下中治, 脉四来而久住者, 病在肾间中治,
脉五来而久住者, 病在肺支中治, 五脉病虚, 羸人得此者死, 所以然者, 药不得而治,
针不得而及, 盛人可治, 气全故也o

诊百病死生诀第七                                                  
诊伤寒热盛, 脉浮大者生, 沈小者死o 伤寒已得汗, 脉沈小者生, 浮大者死o 温病,
三四日以下不得汗, 脉大疾者生, 脉细小难得者死不治o 温病, 穣穣大热,
其脉细小者死(千金穣穣作时行)o 温病下利腹中痛甚者, 死不治o 温病, 汗不出,

                       

出不至足者死, 厥逆汗出, 脉坚强急者生, 虚缓者死o 温病二三日, 身体热, 腹满,
头痛, 食饮如故, 脉直而疾者, 八日死, 四五日, 头痛腹满而吐, 脉来细强,
十二日死, 八九日头不疼, 身不痛, 目不赤, 色不变, 而反利, 脉来牒牒,
按之不弹手时大, 心下坚, 十七日死o 热病,
七八日脉不软(一作喘)不散(一作数)者, 当喑, 喑后三日, 温汗不出者,
死(○按千金方, 温作若)o 热病, 七八日, 其脉微细, 小便不利, 加暴口燥脉代,
舌焦干黑者死o 热病未得汗, 脉盛躁疾, 得汗者生, 不得汗者难差o 热病已得汗,
脉静安者生, 脉躁者难治o 热病已得汗, 常大热不去者, 亦死(大一作专)o
热病已得汗, 热未去, 脉微躁者, 慎不得刺治o 热病发热热甚者, 其脉阴阳皆竭,
慎勿刺, 不汗出必下利o 诊人被风不仁痿蹶, 其脉虚者生, 紧急疾者死o 诊癫病,
虚则可治, 实则死o 癫疾, 脉实坚者生, 脉沈细小者死o 癫疾, 脉搏大滑者,
久久自已, 其脉沈小急实, 不可治, 小坚急亦不可疗o 诊头痛目痛,
久视无所见者死(久视一作卒视)o 诊人心腹积聚, 其脉坚强急者生, 虚弱者死,
又实强者生, 沈者死, 其脉大, 腹大胀, 四肢逆冷, 其人脉形长者死, 腹胀满, 便血,
脉大时绝, 极下血, 脉小疾者死o 心腹痛, 痛不得息, 脉细小迟者生, 坚大疾者死o
肠澼便血, 身热则死, 寒则生o 肠澼下白沫, 脉沈则生, 浮则死o 肠澼下脓血,
脉悬绝则死, 滑大则生o 肠澼之属, 身热, 脉不悬绝, 滑大者生, 悬涩者死,
以藏期之o 肠澼下脓血脉沈小流连者生, 数疾且大有热者死o 肠澼筋挛,
其脉小细安静者生, 浮大紧者死o 洞泄食不化, 不得留, 下脓血脉微小迟者生,
紧急者死o 泄注, 脉缓时小结者生, 浮大数者死o 蚀阴疰, 其脉虚小者生,
紧急者死o 欬嗽脉沈紧者死, 浮直者生, 浮软者生, 小沈伏匿者死o 欬嗽羸瘦,
脉形坚大者死o 欬嗽脱形发热, 脉小坚急者死, 肌瘦下(一本云不)脱形,
热不去者死o 欬而呕, 腹胀且泄, 其脉弦急欲绝者死o 吐血血, 脉滑小弱者生,
实大者死o 汗出若, 其脉小滑者生, 大躁者死o 吐血, 脉紧强者死, 滑者生o
吐血而欬上气, 其脉数, 有热不得卧者死o 上气脉数者死, 谓其形损故也o
上气喘息低昂其脉滑手足温者生, 脉涩四肢寒者死o 上气面浮肿肩息, 其脉大不可治,
加利必死(一作又甚)o 上气注液, 其脉虚宁宁伏匿者生, 坚强者死o 寒气上攻,
脉实而顺滑者生, 实而逆涩则死(太素云, 寒气暴上, 脉满实何如, 曰, 实而滑则生,
实而逆则死矣, 其形尽满何如, 曰, 举形尽满者, 脉急大坚, 尺满而不应,
如是者顺则生, 逆则死, 何谓顺则生逆则死, 曰, 所谓顺者手足温也,

                       

谓逆者手足寒也)o 痟瘅, 脉实大, 病久可治, 脉悬小坚急, 病久不可治o 消渴,
脉数大者生, 细小浮短者死o 消渴, 脉沈小者生, 实坚大者死o 水病, 脉洪大者治,
微细者不可治o 水病胀闭, 其脉浮大软者生, 沈细虚小者死o 水病, 腹大如,
脉实者生, 虚者死o 卒中恶, 吐血数升, 脉沈数细者死, 浮大疾快者生o 卒中恶,
腹大, 四肢满, 脉大而缓者生, 紧大而浮者死, 紧细而微者亦生o 病疮,
腰脊强急、瘈瘲者, 皆不可治o 寒热瘈瘲, 其脉代绝者死o 金疮血出太多,
其脉虚细者生, 数实大者死o 金疮出血, 脉沈小者生, 浮大者死o 斫疮出血, 一二石,
脉来大, 二十日死o 斫刺俱有病多少血出不自止断者, 其血止, 脉来大者七日死,
滑细者生o 从高顿仆, 内有血, 腹胀满, 其脉坚强者生, 小弱者死o 人为百药所中伤,
脉浮涩而疾者生, 微细者死, 洪大而迟者生(千金迟作速)o 人病甚而脉不调者,
难差o 人病甚而脉洪者易差o 人内外俱虚, 身体冷而汗出, 微呕而烦扰, 手足厥逆,
体不得安静者死o 脉实满, 手足寒, 头热, 春秋生, 冬夏死o 老人脉微,
阳羸阴强者生, 脉焱大加息(一作如急)者死, 阴弱阳强, 脉至而代,
奇(一作寄)月而死o 尺脉涩而坚, 为血实气虚也, 其发病腹痛, 逆满气上行,
此为妇人胞中绝伤, 有恶血, 久成结瘕, 得病以冬时, 黍穄赤而死, 尺脉细而微者,
血气俱不足, 细而来有力者, 是谷气不充, 病得节辄动, 枣叶生而死, 此病秋时得之o
左手寸口脉偏动, 乍大乍小不齐, 从寸口至关, 关至尺, 三部之位, 处处动摇,
各异不同, 其人病, 仲夏得之, 此脉桃花落而死(花一作叶)o 右手寸口脉偏沈伏,
乍小乍大, 朝来浮大, 暮夜沈伏, 浮大即太过, 上出鱼际, 沈伏即下不至关中,
往来无常时, 时复来者, 榆叶枯落而死(叶一作荚)o 右手尺部脉三十动一止,
有顷更还, 二十动一止, 乍动乍, 连连相因, 不与息数相应, 其人虽食谷犹不愈,
蘩草生而死o 左手尺部脉四十动而一止, 止而复来, 来逆如循直木, 如循张弓弦,
然如两人共引一索, 至立冬死(千金作至立春而死)o

诊三部脉虚实决死生第八                                              
三部脉调而和者生o 三部脉废者死o 三部脉虚, 其人长病得之死, 虚而涩, 长病亦死,
虚而滑亦死, 虚而缓亦死, 虚而弦急, 癫病亦死o 三部脉实而大, 长病得之死,
实而滑, 长病得之生, 卒病得之死, 实而缓亦生, 实而紧亦生实而紧急, 癫痫可治o
三部脉强, 非称其人病, 便死o 三部脉羸, 非其人(一作脉)得之死o 三部脉,
长病得之死, 卒病得之生o 三部脉细而软, 长病得之生, 细而数亦生, 微而紧亦生o

                       

三部脉大而数, 长病得之生, 卒病得之死o 三部脉微而伏, 长病得之死o
三部脉软(一作濡), 长病得之, 不治自愈, 治之死, 卒病得之生o 三部脉浮而结,
长病得之死, 浮而滑, 长病亦死, 浮而数, 长病风、得之生, 卒病, 得之死o
三部脉芤, 长病得之生, 卒病得之死o 三部脉弦而数, 长病得之生, 卒病得之死o
三部脉革, 长病得之死, 卒病得之生o 三部脉坚而数如银钗股, 蛊毒病必死, 数而软,
蛊毒病得之生o 三部脉潎潎如羹上肥, 长病得之死, 卒病得之生o
三部脉连连如蜘蛛丝, 长病得之死, 卒病得之生o 三部脉如霹雳, 长病得之死,
三十日死o 三部脉如弓弦, 长病得之死o 三部脉累累如贯珠长病得之死o
三部脉如水淹然流, 长病不治自愈, 治之反死(一云如水流者, 长病三十日死,
如水不流者, 长病不治自愈)o 三部脉如屋漏, 长病十日死(千金云十四日死)o
三部脉如雀啄长病七日死o 三部脉如釜中汤沸, 朝得暮死, 夜半得, 日中死, 日中得,
夜半死o 三部脉急, 切腹间病、及婉转腹痛针上下差o



















                       

                                                                 
脉经卷之五                                                        

张仲景论脉第一
扁鹊阴阳脉法第二
扁鹊脉法第三
扁鹊华陀察声色要诀第四
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第五

张仲景论脉第一                                                  
问曰, 脉有三部, 阴阳相乘, 荣卫气血, 在人体躬(千金作而行人躬), 呼吸出入,
上下于中, 因息游布, 津液流通, 随时动作, 效象形容, 春弦秋浮, 冬沈夏洪,
察色观脉, 大小不同, 一时之间, 变无经常, 尺寸参差, 或短或长, 上下乖错,
或存或亡, 病辄改易, 进退低昂, 心迷意惑, 动失纪纲, 愿为缕陈, 令得分明o 师曰,
子之所问, 道之根源, 脉有三部, 尺寸及关荣卫流行, 不失衡铨, 肾沈心洪,
肺浮肝弦, 此自经常, 不失铢分, 出入升降, 漏刻周旋, 水下二刻, 脉一周身,
旋复寸口, 虚实见焉, 变化相乘, 阴阳相干, 风则浮虚, 寒则紧弦, 沈潜水滀,
支饮急弦, 动弦为痛, 数洪热烦, 设有不应, 知变所缘, 三部不同, 病各异端,
太过可怪, 不及亦然, 邪不空见, 中必有奸, 审察表里, 三焦别分, 知邪所舍,
消息诊看, 料度腑藏独见若神, 为子条记传与贤人o

扁鹊阴阳脉法第二                                                  
脉平旦曰太阳, 日中曰阳明, 晡时曰少阳, 黄昏曰少阴, 夜半曰太阴, 鸡鸣曰厥阴,
是三阴三阳时也, 少阳之脉, 乍小乍大, 乍长乍短, 动摇六分, 王十一月甲子夜半,
正月二月甲子王o 太阳之脉洪大以长, 其来浮于筋上, 动摇九分, 三月四月甲子王o
阳明之脉, 浮大以短, 动摇三分, 大前小后, 状如科斗, 其至跳, 五月六月甲子王o
少阴之脉紧细, 动摇六分, 王五月甲子日中, 七月八月甲子王o 太阴之脉, 紧细以长,
乘于筋上, 动摇九分, 九月十月甲子王o 厥阴之脉, 沈短以紧, 动摇三分,
十一月十二月甲子王o 厥阴之脉, 急弦, 动摇至六分以上, 病迟脉寒, 少腹痛引腰,
形喘者死, 脉缓者可治, 刺足厥阴, 入五分o (○袁校本云,

                       

迟脉二字疑衍)少阳之脉, 乍短乍长, 乍小乍大, 动摇至六分以上, 病头痛, 下满,
呕可治, 扰即死(一作伛可治, 偃即死), 刺两季肋端, 足少阳也, 入七分o
阳明之脉, 洪大以浮, 其来滑而跳, 大前细后, 状如科斗, 动摇至三分以上, 病眩,
头痛, 腹满痛, 呕可治, 扰即死, 刺脐上四寸, 脐下三寸, 各六分o 从二月至八月,
阳脉在表, 从八月至正月, 阳脉在里, 附阳脉强, 附阴脉弱, 至即惊, 实则痸瘲,
细而沈, 不痸瘲即泄, 泄即烦, 烦即渴, 渴即腹满, 满即扰, 扰即肠澼, 澼即脉代,
乍至乍不至, 大而沈即欬, 欬即上气, 上气甚则肩息, 肩息甚则口舌血出,
血出甚即鼻血出o 变出寸口阴阳表里, 以互相乘如风有道, 阴脉乘阳也, 寸口中,
前后溢者行风, 寸口中, 外实内不满者, 三风四温寸口者劳风, 劳风者, 大病亦发,
驶行汗出亦发, 耎风者上下微微扶骨, 是其诊也,
表缓腹内急者耎风也猥雷实夹者飘风从阴趋阳者风邪一来调一来速鬼邪也,
阴缓阳急者, 表有风来入藏也, 阴急者风已抱阳入腹, 上逯逯下宛宛, 不能至阳,
流饮也, 上下血微, 阴强者为漏癖, 阳强者酒癖也, 伛偷不过微反阳, 澹浆也,
阴扶骨绝者, 从寸口前顿趋于阴汗水也, 来调四布者, 欲病水也, 阴脉不偷, 阳脉伤,
复少津, 寸口中后大前兑至阳而实者, 癖食, 小过阳, 一分者七日癖二分者十日癖,
三分者十五日癖, 四分者二十日癖, 四分中伏不过者半岁癖, 敦敦不至胃阴一分,
饮哺饵癖也, 外勾者, 久癖也, 内卷者, 十日以还, 外强内弱者, 裹大核也,
并浮而弦者, 汁核并浮紧而数如沈病暑食粥(一作微), 有内紧而伏, 麦饭若饼,
寸口脉倚阳紧细以微, 瓜菜皮也, 若倚如紧, 荠藏菜也, 赜赜无数生肉癖也,
附阳者炙肉癖也, 小倚生浮大如故, 生麦豆也o

扁鹊脉法第三                                                    
扁鹊曰, 人一息脉二至, 谓平脉, 体形无苦, 人一息, 脉三至, 谓病脉, 一息四至,
谓痹者脱脉气, 其眼睛青者死, 人一息脉五至以上, 死不可治也入都(一作声),
息病脉来, 动取极五至, 病有六七至也o 扁鹊曰, 平和之气, 不缓不急, 不滑不涩,
不存不亡, 不短不长, 不俛不仰, 不纵不横, 此谓平脉,
肾(一作紧)受如此(一作刚), 身无苦也o 扁鹊曰, 脉气弦急, 病在肝, 少食多厌,
里急多言, 头眩目痛, 腹满筋挛, 癫疾上气, 少腹积坚, 时时唾血, 咽喉中干,
相疾之法, 视色听声, 观病之所在, 候脉要诀, 岂不微乎, 脉浮如数无热者风也,
若浮如数而有热者气也, 脉洪大者, 又两乳房动脉复数, 加有寒热, 此伤寒病也,

                       

若羸长病, 如脉浮溢寸口复有微热此疰气病也, 如复欬又多热, 乍剧乍差, 难治也,
又疗无剧者易差, 不欬者易治也o

扁鹊华陀察声色要诀第四                                              
病人五藏已夺, 神明不守, 声嘶者死o 病人循衣缝谵言者, 不可治o 病人阴阳俱绝,
掣衣掇空, 妄言者死o 病人妄言错乱, 及不能语者, 不治, 热病者可治o
病人阴阳俱绝, 失音不能言者, 三日半, 死o 病人两目眦有黄色起者, 其病方愈o
病人面黄目青者不死, 青如草滋, 死o 病人面黄目赤者, 不死, 赤如衃血死o
病人面黄目白者不死, 白如枯骨死o 病人面黄目黑者不死, 黑如, 死o
病人面目俱等者, 不死o 病人面黑目青者, 不死o 病人面青目白者死o
病人面黑目白者不死(○按千金方无此句, 疑衍文也, 下云病人面黑目白者八日死)o
病人面赤目青者六日死o 病人面黄目青者, 九日必死, 是谓乱经, 饮酒当风,
邪入胃经, 胆气妄泄, 目则为青, 虽有天救, 不可复生o 病人面赤目白者, 十日死,
忧恚思虑, 心气内索, 面色反好, 急求棺椁o 病人面白目黑者死, 此谓荣华已去,
血脉空索o 病人面黑目白者八日死, 肾气内伤, 病因留积o 病人面青目黄者, 五日死o
病人着床, 心痛短气, 脾竭内伤, 百日复愈, 能起彷徨, 因坐于地, 其立倚床,
能治此者, 可谓神良o 病人面无精光, 若土色不受饮食者, 四日死o 病人目无精光,
及牙齿黑色者, 不治o 病人耳目鼻口有黑色起入于口者, 必死o 病人耳目及颧颊赤者,
死在五日中o 病人黑色出于额上发际, 下直鼻脊两颧上者, 亦死在五日中o
病人黑气出天中, 下至年上颧上者死(千金翼云天中, 当鼻直上至发际,
年上在鼻上两目间)o 病人及健人, 黑色若白色起入目及鼻口, 死在三日中o
病人及健人, 面忽如马肝色, 望之如青近之如黑者死o 病人面黑, 目直视, 恶风者死o
病人面黑唇青者死o 病人面青唇黑者死o 病人面黑, 两下满, 不能自转反者死o
病人目回回直视, 肩息者, 一日死o 病人头目久痛, 卒视无所见者死o 病人阴结阳绝,
目精脱, 恍惚者死o 病人阴阳绝竭, 目眶陷者死o 病人目系倾者, 七日死o
病人口如鱼口不能复闭, 而气出多不反者死o 病人口张者三日死o 病人唇青, 人中反,
三日死o 病人唇反, 人中满者死o 病人唇口忽干者, 不治o 病人唇肿齿焦者死o
病人阴阳俱竭, 其齿如熟小豆, 其脉驶者死(千金方驶作躁)o 病人齿忽变黑者,
十三日死o 病人舌卷卵缩者, 必死o 病人汗出不流, 舌卷黑者死o 病人发直者,
十五日死o 病人发如干麻, 善怒者、死o 病人发与眉冲起者、死o 病人爪甲青者死o

                       

病人爪甲白者、不治o 病人手足爪甲下肉黑者、八日死o 病人荣卫竭绝,
面浮肿者、死o 病人卒肿, 其面苍黑者、死o 病人手掌肿无文者、死o
病人脐肿反出者、死o 病人阴囊茎俱肿者死o 病人脉绝, 口张足肿, 五日死o
病人足趺肿, 呕吐头重者死o 病人足趺上肿, 两膝大如斗者、十日死o 病人卧,
遗屎不觉者死o 病人尸臭者, 不可治o 肝病皮白肺之日庚辛、死o 心病目黑,
肾之日壬癸、死o 脾病唇青, 肝之日甲乙、死o 肺病颊赤目肿, 心之日丙丁、死o
肾病面肿唇黄, 脾之日戊己、死o 青欲如苍璧之泽, 不欲如蓝, 赤欲如帛裹朱,
不欲如赭, 白欲如鹅羽, 不欲如盐, 黑欲如重漆, 不欲如炭, 黄欲如罗裹雄黄,
不欲如黄土o 目色赤者病在心, 白在肺, 黑在肾, 黄在脾, 青在肝,
黄色、不可名者病胸中o 诊目病, 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也, 从下上者阳明病也,
从外入内者少阳病也o 诊寒热瘰, 目中有赤脉从上下至瞳子, 见一脉一岁死,
见一脉半, 一岁半死, 见二脉, 二岁死, 见二脉半, 二岁半死, 见三脉, 三岁死o
诊龋齿痛, 按其阳明之脉来有过者, 独热、在右、右热, 在左、左热, 在上、上热,
在下、 下热o 诊血者脉多赤多热, 多青多痛, 多黑为久痹, 多赤多黑多青皆见者,
寒热身痛, 面色微黄, 齿垢黄, 爪甲上黄, 黄疸也, 安卧小便黄赤(○按原本小作少,
又脱便字, 并依甲乙经补正), 脉小而涩者不嗜食o

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第五                                            
扁鹊曰, 夫相死脉之气, 如群鸟之聚, 一马之驭系, 水交驰之状, 如悬石之落,
出筋之上, 藏筋之下, 坚关之里不在荣卫, 伺候, 交射, 不可知也o 脉病人不病,
脉来如屋漏雀啄者死(屋漏者, 其来既绝而止, 时时复起, 而不相连属也, 雀啄者,
脉来甚数, 而疾绝止复顿来也), 又经言得病七八日,
脉如屋漏雀啄者死(脉弹人手如黍米也), 脉来如弹石, 去如解索者、死(弹石者,
辟辟急也, 解索者动数而随散乱, 无复次绪也), 脉困病人脉如虾之游,
如鱼之翔者死(虾游者, 苒苒而起, 寻复退没不知所在, 久乃复起,
起辄迟而没去速者, 是也, 鱼翔者, 似鱼不行, 而但掉尾动, 头身摇而久住者,
是也), 脉如悬薄卷索者死脉如转豆者死, 脉如偃刀者死, 脉涌涌不去者死,
脉忽去忽来暂止复来者死, 脉中侈者死, 脉分绝者死(上下分散也)o
脉有表无里者死, 经名曰结, 去即死何谓结, 脉在指下如麻子动摇, 属肾, 名曰结,
去死近也o 脉五来一止不复增减者死, 经名曰代, 何谓代, 脉五来一止也,

                       

脉七来是人一息, 半时, 不复增减, 亦名曰代, 正死不疑o 经曰, 病或有死,
或有不治自愈, 或有连年月而不已, 其死生存亡, 可切脉而知之耶, 然可具知也,
设病者若闭目不欲见人者, 脉当得肝脉弦急而长, 反得肺脉浮短而涩者, 死也,
病若开目而渴, 心下牢者, 脉当得紧实而数, 反得沈滑而微者, 死病若吐血复鼽者,
脉当得沈细, 而反浮大牢者死, 病若谵言妄语, 身当有热, 脉当洪大, 而反手足四逆,
脉反沈细微者死, 病若大腹而泄, 脉当细微而涩, 反得紧大而滑者死, 此之谓也o
经言形脉与病相反者死, 柰何, 然病若头痛目痛, 脉反短涩者死, 病若腹痛,
脉反浮大而长者死, 病若腹满而喘, 脉反滑利而沈者死, 病若四肢厥逆,
脉反浮大而短者死, 病若耳聋, 脉反浮大而涩者死(千金翼云, 脉大者生,
沈迟细者难治), 病若目, 脉反大而缓者死o 左有病而右痛, 右有病而左痛,
下有病而上痛, 上有病而下痛, 此为逆, 逆者死, 逆者死, 不可治o 脉来沈之绝濡,
浮之不止, 推手者, 半月死(一作半日)o 脉来微细而绝者人病, 当死o
人病脉不病者生, 脉病人不病者死o 人病尸厥, 呼之不应, 脉绝者死o
脉当大反小者死o 肥人脉细小如丝欲绝者死o 羸人, 得躁脉者死o 人身涩,
而脉来往滑者死o 人身滑, 而脉来往涩者死o 人身小而脉来往大者死o 人身短,
而脉来往长者死o 人身长, 而脉来往短者死o 人身大, 而脉来往小者死(○按此错简,
当在人身小条后, 千金方尚不误)o 尺脉不应寸, 时如驰, 半日死(千金云,
尺脉上应寸口太迟者, 半日死)o 肝脾俱至, 则谷不化, 肝多, 即死o 肺肝俱至,
则痈疽, 四肢重, 肺多, 即死o 心肺俱至, 则痹, 消渴, 懈怠, 心多, 即死o
肾心俱至则难以言, 九窍不通, 四肢不举, 肾多, 即死o 脾肾俱至, 则五藏败坏,
脾多, 即死o 肝心俱至, 则热甚, 痸瘲汗不出, 妄见邪o 肝肾俱至, 则疝瘕, 少腹痛,
妇人月使不来o 肝满肾满肺满皆实, 则为肿, 肺之雍, 喘而两胠满, 肝雍, 两胠满,
卧则惊, 不得小便, 肾雍, 脚下至少腹满, 胫有大小, 髀胻大跛,
易偏枯(雍与痈通)o 心脉满大, 痫痸筋挛o 肝脉小急, 痫痸筋挛o
肝脉骛暴有所惊骇, 脉不至, 若喑, 不治自已o 肾脉小急, 肝脉小急, 心脉小急不鼓,
皆为瘕o 肾肝并沈, 为石水, 并浮, 为风水, 并虚为死, 并小弦欲惊o 肾脉大急沈,
肝脉大急沈, 皆为疝o 心脉搏滑急, 为心疝o 肺脉沈搏, 为肺疝o 脾脉外鼓沈为肠澼,
久自已o 肝脉小缓, 为肠澼, 易治o 肾脉小搏沈, 为肠澼, 下血,
血温身热者死(○按此血字原脱, 今依素问四十八补), 心肝澼, 亦下血,
二藏同病者, 可治, 其脉小沈涩者, 为肠澼, 其身热者死, 热见七日死o 胃脉沈鼓涩,

                       

胃外鼓大, 心脉小, 肾急, 皆膈偏枯, 男子发左, 女子发右, 不喑舌转可治,
三十日起, 其顺者喑, 三岁起, 年不满二十者, 三岁死o 脉至而搏, 血身有热者死o
脉来如悬钩, 浮为热o 脉至如喘, 名曰气厥, 气厥者不知与人言(素问甲乙作暴厥)o
脉至如数, 使人暴惊, 三四日自已o 脉至浮合,
浮合如数一息十至以上(○按原本误重十至二字, 今依素问四十八删),
是为经气予不足也, 微见, 九十日死o 脉至如火新然, 是心精之予夺也, 草干而死o
脉至如散叶, 是肝气予虚也, 木叶落而死(木叶落, 作枣华)o 脉至如省客,
省客者脉塞而鼓, 是肾气予不足也, 悬去枣华而死o 脉至如泥丸, 是胃精予不足也,
榆荚落而死(素问荚作叶)o 脉至如横格, 是胆气予不足也, 禾熟而死o 脉至如弦缕,
是胞精予不足也, 病善言, 下霜而死, 不言可治o 脉至如交漆, 交漆者左右旁至也,
微见, 四十日死(甲乙作交棘)o 脉至如涌泉, 浮鼓肌中, 是太阳气予不足也,
少气味, 韭英而死o 脉至如委土(素问作颓土)之状, 按之不得, 是肌气予不足也,
五色先见黑白, 垒(一作藟)发死o 脉至如悬雍, 悬雍者浮揣, 切之益大,
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 水凝而死o 脉至如偃刀, 偃刀者浮之小急也,
按之坚大急五藏菀热寒热独并于肾也, 如此, 其人不得坐, 立春而死(菀郁通)o
脉至如丸滑, 不直手, 不直手者, 按之不可得也, 是大肠气予不足也, 枣叶生而死o
脉至如舂者, 令人善恐, 不欲坐卧行立常听, 是小肠气予不足也, 季秋而死o 问曰,
尝以春二月中, 脉一病人, 其脉反沈, 师记言到秋当死, 其病反愈, 到七月复病,
因往脉之, 其脉续沈, 复记言至冬死, 问曰, 二月中得沈脉, 何以故处之至秋死也,
师曰, 二月之时, 其脉自当濡弱而弦, 得沈脉, 到秋自沈, 脉见浮即死,
故知到秋当死也, 七月之时, 脉复得沈, 何以处之至冬当死, 师曰, 沈脉属肾,
真藏脉也, 非时妄见, 经言王相囚死, 冬脉本王脉, 不再见, 故知至冬当死也,
然后至冬复病, 正以冬至日死, 故知为谛, 华佗效此o








                       

                                                                 
脉经卷之六                                                        

肝足厥阴经病证第一
胆足少阳经病证第二
心手少阴经病证第三
小肠手太阳经病证第四
脾足太阴经病证第五
胃足阳明经病证第六
肺手太阴经病证第七
大肠手阳明经病证第八
肾足少阴经病证第九
膀胱足太阳经病证第十
三膲手少阳经病证第十一

肝足厥阴经病证第一                                                
肝气虚则恐, 实则怒, 肝气虚则梦见园苑生草, 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
肝气盛则梦怒, 厥气客于肝, 则梦山林树木, 病在肝, 平旦慧, 下晡甚, 夜半静o
病先发于肝者, 头目眩, 痛肢满, 一日之脾, 闭塞不通, 身痛体重,
二日之胃而腹胀, 三日之肾, 少腹腰脊痛, 胫酸, 十日不已、死, 冬日入, 夏早食o
肝脉搏坚而长, 色不青, 当病坠堕, 若搏, 因血在下, 令人喘逆, 若耎而散,
其色泽者, 当病溢饮, 溢饮者渴, 暴多饮, 而溢(一作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
肝脉沈之而急, 浮之亦然苦下痛有气支满引少腹而痛, 时小便难, 苦目眩头痛,
腰背痛, 足为逆寒, 时癃, 女人月使不来, 时无时有, 得之少时有所坠堕o
青脉之至也, 长而左右弹, 诊曰有积气在心下支胠, 名曰肝痹, 得之寒湿, 与疝同法,
腰痛足清头痛o 肝中风者, 头目, 两痛, 行常伛, 令人嗜甘如阻妇状, 肝中寒者,
其人洗洗恶寒, 翕翕发热, 面翕然赤, 有汗, 胸中烦热, 肝中寒者,
其人两臂不举舌本(又作大)燥, 善太息, 胸中痛, 不得转侧, 时时盗汗,
欬、食已吐其汁o 肝主胸中喘, 怒骂, 其脉沈胸中, 必窒, 欲令人推按之, 有热,
鼻窒o 凡有所坠堕, 恶血留内, 若有所大怒, 气上而不能下, 积于左下则伤肝,

                       

肝伤者其人脱肉, 又卧口欲得张, 时时手足青, 目瞑瞳人痛, 此为肝藏伤所致也o
肝胀者, 下满而痛引少腹, 肝水者其人腹大, 不能自转侧, 而下腹中痛,
时时津液微生, 小便续通o 肺乘肝即为痈肿, 心乘肝, 必吐利o 肝着者, 其病人,
常欲蹈其胸上, 先未苦时, 但欲饮热o 肝之积, 名曰肥气, 在左下, 如覆杯,
有头足如龟状, 久久不愈, 发欬逆痎疟, 连岁月不已, 以季夏戊巳日得之, 何也,
肺病传肝, 肝当传脾, 脾适以季夏王, 王者不受邪, 肝复欲还肺,
肺不肯受因留结为积, 故知肥气, 以季夏得之o 肝病其色青, 手足拘急, 下苦满,
或时眩冒, 其脉弦长, 此为可治, 宜服防风竹沥汤, 秦艽散, 春当刺大敦, 夏刺行间,
冬刺曲泉, 皆补之, 季夏刺太冲, 秋刺中, 皆泻之, 又当灸期门百壮,
皆第九椎五十壮o 肝病者必两下痛引小腹, 令人善怒, 虚则目, 无所见,
耳无所闻, 善恐, 如人将捕之, 若欲治之, 当取其经足厥阴, 与少阳气逆, 则头目痛,
耳聋不聪, 颊肿取血者(血者, 谓有血之穴)o 邪在肝则两中痛, 寒中恶血在内胻,
善瘈, 节时肿, 取之行间以引下, 补三里以温胃中, 取血脉以散恶血,
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瘈o 足厥阴之脉, 起于大指聚毛之际, 上循足趺上廉, 去内踝一寸,
上踝八寸, 交出太阴之后, 上腘, 内廉, 循股, 入阴毛中, 环阴器, 抵少腹, 侠胃,
属肝, 络胆, 上贯膈, 布肋, 循喉咙之后, 上入颃颡, 连目系, 上出额,
与督脉会于巅, 其支者, 从目系, 下颊里, 环唇内, 其支者, 复从肝别贯膈,
上注肺中, 是动则病腰痛, 不可以俛仰, 丈夫疝, 妇人小腹, 肿甚则嗌干面尘,
脱色, 是主肝所生病者, 胸满呕逆洞泄, 狐疝遗溺闭癃, 盛者, 则寸口大一倍于人迎,
虚者, 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o 足厥阴之别, 名曰蠡沟, 去内踝上五寸, 别走少阳,
其别者循经上睾, 结于茎, 其病气逆, 则睾肿卒疝, 实则挺长, 热虚则暴痒,
取之所别o 肝病, 胸满胀, 善恚怒, 叫呼, 身体有热, 而复恶寒, 四肢不举,
面目白, 身体滑, 其当弦长而急, 今反短涩, 其色当青, 而反白者, 此是金之刻木,
为大逆, 十死不治o

胆足少阳经病证第二                                                
胆病者善太息, 口苦, 呕宿汁, 心澹澹恐, 如人将之捕之, 嗌中介介然数唾,
候在足少阳之本末, 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按原本视作见, 今依甲乙经改),
其寒热, 刺阳陵泉o 善呕有苦汁, 长太息, 心中澹澹善悲, 恐如人将捕之, 邪在胆,
逆在胃, 胆液泄则口苦(○按原本脱泄字, 今依甲乙经补), 胃气逆则呕苦汁,

                       

故曰呕胆, 刺三里以下, 胃气逆, 刺足少阳, 血络以闭胆, 却调其虚实以去其邪o
胆胀者, 下痛胀, 口苦, 太息o 厥气客于胆, 则梦讼o 足少阳之脉, 起于目兑眦,
上抵头角, 下耳后, 循颈行, 手少阳之脉, 前至肩上, 却交手少阳之后, 入缺盆,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 走耳前, 至兑眦后, 其支者别兑眦,
下大迎合手少阳于(一本云, 别兑眦上迎手少阳于巅), 下加颊车, 下颈,
合缺盆以下胸中, 贯膈、络肝、属胆、循里, 出气街, 绕毛际, 横入髀厌中,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 循胸中, 过季, 下合髀厌中以下, 循髀阳, 出膝外廉,
下外辅骨之前, 直下抵绝骨之端, 下出外踝之前, 循足趺上, 出小指次指之端,
其支者趺上入大指之间, 循大指岐内出, 其端还贯入爪甲, 出三毛, 是动则病口苦,
善太息, 心痛, 不能反侧, 则面微尘, 体无膏泽, 足外反热, 是为阳厥,
是主骨所生病者, 头角痛, 额痛, 目兑眦痛, 缺盆中肿痛, 腋下肿痛, 马刀挟瘿,
汗出振寒疟, 胸中肋髀膝, 外至胻绝骨, 外踝前, 及诸节, 皆痛, 小指次指不用,
盛者, 则人迎大一倍于寸口, 虚者, 则人迎反小于寸口也o

心手少阴经病证第三                                                
心气虚则悲不已, 实则笑不休, 心气虚则梦救火, 阳物, 得其时则梦燔灼,
心气盛则梦喜笑及恐畏, 厥气客于心, 则梦邱山烟火o 病在心, 日中慧, 夜半甚,
平旦静o 病先发于心者心痛, 一日之肺, 喘欬, 三日之肝, 痛支满, 五日之脾,
闭塞不通, 身痛体重, 三日不已, 死, 冬夜半, 夏日中o 心脉搏坚而长,
当病舌卷不能言, 其耎而散者, 当病消渴, 自已, 心脉沈之小而紧, 浮之不喘,
苦心下聚气而痛, 食不下, 喜咽唾, 时手足热, 烦满, 时忘不乐, 喜太息, 得之忧思o
赤脉之至也, 喘而坚, 诊曰有积气在中, 时害于食, 名曰心痹, 得之外疾,
思虑而心虚, 故邪从之o 心脉急, 名曰心疝, 少腹当有形, 其以心为牡藏,
小肠为之使, 故少腹当有形o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 血气少也, 血气少者, 属于心,
心气虚者, 其人即畏(一作衰), 合目欲眠, 梦远行, 而精神离散, 魂魄妄行,
阴气衰者即为癫, 阳气衰者即为狂, 五藏者魂魄之宅舍, 精神之所依托也,
魂魄飞扬者, 其五藏空虚也, 即邪神居之, 神灵所使, 鬼而下之, 脉短而微,
其藏不足, 则魂魄不安, 魂属于肝, 魄属于肺, 肺主津液即为涕泣, 肺气衰者,
即为泣出, 肝气衰者, 魂不安, 肝主善怒其声呼o 心中风者, 翕翕发热不能起,
心中饥而欲食, 食则呕, 心中寒者, 其人病心如啖蒜状, 剧者心痛彻背, 背痛彻心,

                       

如虫注, 其脉浮者, 自吐乃愈o 愁忧思虑则伤心, 心伤则苦惊喜忘善怒,
心伤者其人劳倦, 即头面赤而下重, 心中痛彻背, 自发烦热, 当脐跳手, 其脉弦,
此为心藏伤所致也o 心胀者烦心短气, 卧不安, 心水者, 其人身体,
重(一作肿)而少气, 不得卧, 烦而躁, 其阴大肿o 肾乘心必癃o 真心痛,
手足清至节, 心痛甚, 旦发夕死, 夕发旦死o 心腹痛, 懊发作, 肿聚往来上下行,
痛有休作, 心腹中热, 苦渴、涎出、是蛔咬也, 以手聚而坚持之, 毋令得移,
以大针刺之, 久持之, 虫不动, 乃出针肠中, 有虫蛔咬, 皆不可取以小针o 心之积,
名曰伏梁, 起于脐上, 上至心, 大如臂, 久久不愈, 病烦心, 心痛, 以秋庚辛日得之,
何也, 肾病传心, 心当传肺, 肺适以秋王, 王者不受邪, 心复欲还肾, 肾不肯受,
因留结为积, 故知伏梁, 以秋得之o 心病, 其色赤, 心痛, 短气, 手掌烦热,
或啼笑骂詈, 悲思愁虑, 面赤身热, 其脉实大而数, 此为可治, 春当刺中冲,
夏刺劳宫, 季夏刺太陵, 皆补之, 秋刺间使, 冬刺曲泽, 皆泻之(此是手厥阴,
心包络经), 又当灸巨阙五十壮, 背第五椎百壮o 心病者, 胸内痛, 支满,
两下痛, 膺背, 肩甲间痛, 两臂内痛, 虚则胸腹大下与腰背相引而痛,
取其经手少阴, 太阳, 舌下血者, 其变病, 刺中血者o 邪在心则病, 心痛善悲,
时眩仆, 视有余不足而调之, 其输o 黄帝曰手少阴之脉独无输何也,
岐伯曰少阴者心脉也,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 心为帝王精神之所舍, 其藏坚固,
邪不能客, 客之则伤心, 心伤则神去, 神去则身死矣, 故诸邪在于心者,
皆在心之包络, 包络也者心主之脉也, 故少阴无输焉, 少阴无输心不病乎,
对曰其外经, 腑病藏不病, 故独取其经于掌后兑骨之端也o 手心主之脉起于胸中,
出属心包, 下膈, 历络三膲, 其支者, 循胸出下腋三寸, 上抵腋,
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 入肘中, 下臂, 行两筋之间, 入掌中, 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 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是动则病手心热肘臂挛急, 腋肿, 甚则胸支满,
心中澹澹大动, 面赤目黄, 善笑不休, 是主脉所生病者, 烦心, 心痛,
掌中热盛者则寸口大一倍于人迎, 虚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o 手心主之别, 名曰内关,
去腕二寸, 出于两筋间, 循经以上, 系于心包络心系, 气实则心痛, 虚则为烦心,
取之两筋间o 心病, 烦闷少气大热, 热上荡心, 呕吐欬逆, 狂语, 汗出如珠,
身体厥冷, 其脉当浮, 今反沈濡而滑, 其色当赤而反黑者, 此是水之刻火, 为大逆,
十死不治o


                       

小肠手太阳经病证第四                                              
小肠病者, 小腹痛, 腰脊控睾而痛, 时窘之, 复耳前热, 若寒甚, 独肩上热,
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 若脉陷者, 此其候也o 小腹控睾引腰脊, 上冲心,
邪在小肠也(○按此三字原脱, 今依甲乙补), 小肠者连睾系, 属于脊, 贯肝肺,
络心系, 气盛则厥逆, 上冲肠胃, 动肝肺, 散于肓, 结于厌(一作齐),
故取之肓原以散之, 刺太阴以与之, 取厥阴以下之, 取巨虚下廉以去之,
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o 小肠有寒, 其人下重, 便脓血, 有热, 必痔, 小肠有宿食,
常暮发热, 明日复止, 小肠胀者, 小腹胀引腹而痛, 厥气客于小肠, 则梦聚邑街衢o
手太阳之脉, 起于小指之端, 循手外侧, 上腕, 出踝中, 直上, 循臂骨, 下廉,
出肘内侧, 两骨之间, 上循臑外, 后廉, 出肩解, 绕肩甲, 交肩上, 入缺盆, 向腋,
络心循咽, 下膈, 抵胃, 属小肠, 其支者, 从缺盆循颈上颊, 至目兑眦, 却入耳中,
其支者, 别颊, 上, 抵鼻, 至目内眦, 斜络于颧, 是动则病嗌痛, 颔肿不可以顾,
肩似拔, 臑似折, 是主液所生病者, 耳聋, 目黄, 颊颔肿,
颈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盛者则人迎大再倍于寸口, 虚者则人迎反小于寸口也o

脾足太阴经病证第五                                                
脾气虚, 则四肢不用, 五藏不安, 实, 则腹胀, 泾溲不利, 脾气虚则梦饮食不足,
得其时, 则梦筑垣盖屋, 脾气盛, 则梦歌乐, 体重, 手足不举, 厥气客于脾,
则梦丘陵大泽, 坏屋风雨o 病在脾, 日昳慧, 平旦甚, 日中持, 下晡静o 病先发于脾,
闭塞不通, 身痛体重, 一日之胃, 而腹胀, 二日之肾, 小腹腰脊痛, 胫酸,
三日之膀胱, 背筋痛, 小便闭, 十日不已, 死冬人定夏晏食o 脾脉搏坚而长,
其色黄, 当病少气, 其耎而散色不泽者, 当病足骭肿, 若水状, 脾脉, 沈之而濡,
浮之而虚, 苦腹胀烦满, 胃中有热, 不嗜食, 食而不化, 大便难, 四肢苦痹, 时不仁,
得之房内, 月使不来, 来而频并o 黄脉之至也, 大而虚, 有积气在腹中,
有厥气名曰厥疝, 女子同法, 得之疾使四肢, 汗出, 当风o 寸口脉弦而滑, 弦则为痛,
滑则为实, 痛即为急, 实即为踊, 痛踊相搏, 即胸抢急o 趺阳脉浮而涩,
浮即胃气微, 涩即脾气衰, 微衰相搏, 即呼吸不得, 此为脾家失度o 寸口脉双紧,
即为入, 其气不出, 无表有里, 心下痞坚o 趺阳脉微而涩, 微即无胃气, 涩即伤脾,
寒在于膈而反下之, 寒积不消, 胃微脾伤, 谷气不行, 食已自噫, 寒在胸膈,
上虚下实, 谷气不通, 为秘塞之病o 寸口脉缓而迟, 缓则为阳, 其气长, 迟则为阴,

                       

荣气促, 荣卫俱和, 刚柔相得, 三膲相承, 其气必强o 趺阳脉滑而紧, 滑即胃气实,
紧即脾气伤, 得食而不消者, 此脾不治也, 能食而腹不满, 此为胃气有余,
腹满而不能食, 心下如饥, 此为胃气不行, 心气虚也, 得食而满者, 此为脾气不治o
脾中风者, 翕翕发热, 形如醉人, 腹中烦重, 皮肉而短气也o 凡有所击仆,
若醉饱入房, 汗出当风, 则伤脾, 脾伤则中气, 阴阳离别, 阳不从阴,
故以三分候死生o 脾气弱, 病利下白, 肠垢, 大便坚不能更衣, 汗出不止,
名曰脾气弱, 或五液注下青黄赤白黑o 病人鼻下平者, 胃病也, 微赤者病发痈,
微黑者有热, 青者有寒, 白者不治, 唇黑者胃先病, 微燥而渴者可治, 不渴者不可治,
脐反出者, 此为脾先落(一云先终)o 脾胀者善哕, 四肢急, 体重不能衣, 脾水者,
其人腹大, 四肢苦重, 津液不生, 但苦少气, 小便难o 趺阳脉浮而涩, 浮则胃气强,
涩则小便数, 浮涩相搏, 大便则坚, 其脾为约, 脾约者, 其人大便坚, 小便利,
而反不渴o 凡人病脉已解, 而反暮微烦者, 人见病者差安, 而强与谷, 脾胃气尚弱,
不能消谷, 故令微烦, 损谷则愈o 脾之疾, 名曰痞气, 在胃管, 覆大如盘, 久久不愈,
病四肢不收, 黄瘅, 食饮不为肌肤, 以冬壬癸日得之, 何也, 肝病传脾, 脾当传肾,
肾适以冬王, 王者不受邪, 脾复欲还肝, 肝不肯受, 因留结为积, 故知痞气,
以冬得之o 脾病, 其色黄, 饮食不消, 腹苦胀满, 体重节痛, 大便不利,
其脉微缓而长, 此为可治, 宜服平胃丸, 泻脾丸, 茱萸丸, 附子汤春当刺隐白,
冬刺阴陵泉, 皆泻之, 夏刺大都季夏刺公孙, 秋刺商丘, 皆补之, 又当灸章门,
五十壮, 背第十一椎, 百壮o 脾病者必身重苦饥, 足痿不收(素问作善饥, 肉痿,
足不收), 行善瘈, 脚下痛, 虚则腹胀, 肠鸣, 溏泄, 食不化, 取其经足太阴, 阳明,
少阴血者, 邪在脾胃, 则肌肉痛, 阳气有余, 阴气不足, 则热中, 善饥, 阳气不足,
阴气有余, 则寒中, 肠鸣, 腹痛, 阴阳俱有余, 若俱不足, 则有寒有热, 皆调其三里o
足太阴之脉, 起于大指之端, 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 上内踝前廉上,
内循胻骨后, 交出厥阴之前, 上循膝股内, 前廉入腹,
属脾、络胃、上膈、侠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 复从胃别上膈, 注心中,
是动则病舌本强, 食则呕(一作吐), 胃管痛, 腹胀善噫, 得后与气则快然衰,
身体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 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
寒疟、溏瘕泄、水闭、黄疸、好卧不能食肉、唇青、强立、股膝内痛、厥、
足大指不用, 盛者则寸口大三倍于人迎, 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o 足太阴之别,
名曰公孙, 去本节后一寸, 别走阳明, 其别者入络肠胃, 厥气上逆, 则霍乱,

                       

实则腹中切痛, 虚则鼓胀, 取之所别o 脾病、其色黄体青, 失溲、直视、唇反张、
爪甲青, 饮食吐逆, 体重节痛, 四肢不举, 其脉当浮大而缓, 今反弦急, 其色当黄,
今反青, 此是木之刻土, 为大逆, 十死不治o

胃足阳明经病证第六                                                
胃病者, 腹胀, 胃管当心而痛, 上支两膈咽不通饮食不下, 取三里o 饮食不下,
膈塞不通, 邪在胃管, 在上管则抑而刺之, 在下管则散而去之o 胃脉搏坚而长,
其色赤, 当病折髀, 其耎而散者, 当病食痹, 髀痛, 胃中有癖食冷物者, 痛不能食,
食热则能食, 胃胀者, 腹满胃管痛, 鼻闻焦臭妨于食, 大便难o 诊得胃脉病形何如,
曰胃实则胀, 虚则泄o 病先发于胃胀满, 五日之肾, 小腹腰脊痛, 胫酸, 三日之膀胱,
背筋痛, 小便闭, 五日上之脾, 闭塞不通, 身痛体重(灵枢云上之心),
六日不已死, 冬夜半后, 夏日昳(六日, 一作三日)o 脉浮而芤, 浮则为阳,
芤则为阴, 浮芤相搏, 胃气生热, 其阳则绝o 趺阳脉浮者, 胃气虚也, 趺阳脉浮大者,
此胃家微虚烦, 圊必日再行, 芤而有胃气者, 脉浮之大而耎,
微按之芤故知芤而有胃气也趺阳脉数者, 胃中有热, 即消谷引食, 趺阳脉涩者,
胃中有寒, 水谷不化, 趺阳脉粗粗而浮者, 其病难治, 趺阳脉浮迟者, 故久病,
趺阳脉虚则遗溺, 实则失气o 动作头痛, 重热气朝者属胃o 厥气客于胃, 则梦饮食o
足阳明之脉, 起于鼻, 交頞中, 旁约太阳之脉, 下循鼻外, 入上齿中, 还出侠口,
环唇下, 交承浆, 却循颐后下廉, 出大迎, 循颊车, 上耳前过客主人, 循发际,
至额颅, 其支者, 从大迎前下人迎, 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
从缺盆下乳内廉, 下侠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 起胃下口, 循腹里, 下至气街中, 而合,
以下髀关抵伏菟, 下入膝膑中, 下循胻外廉, 下足跗, 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
下膝三寸, 而别以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 出其端,
是动则病凄凄然振寒, 善伸, 数欠, 颜黑, 病至则恶人与火, 闻木音则惕然而惊,
心动, 欲独闭户牖而处, 甚则欲上高而歌, 弃衣而走, 贲响腹胀,
是为骭(一作)厥, 是主血(血一作胃)所生病者,
狂疟(一作瘈)温淫、汗出、鼽、口喎、唇紧、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痛,
循膺乳街(○按甲乙经街上有气字), 股, 伏菟骭外廉, 足跗上皆痛, 中指不用,
气盛则身以前皆热, 其有余于胃, 则消谷善饥, 溺色黄, 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
胃中寒, 则胀满, 盛者则人迎大三倍于寸口, 虚者则人迎反小于寸口也o

                       


肺手太阴经病证第七                                                
肺气虚, 则鼻息利少气实则喘喝胸凭仰息, 肺气虚, 则梦见白物, 见人斩血藉藉,
得其时, 则梦见兵战, 肺气盛, 则梦恐惧哭泣, 厥气客于肺,
则梦飞扬见金铁之器奇物o 病在肺, 下晡慧, 日中甚, 夜半静o 病先发于肺喘咳,
三日之肝, 痛支满, 一日之脾, 闭塞不通, 身痛体重, 五日之胃, 腹胀, 十日不已,
死, 冬日入, 夏日出o 肺脉搏坚而长, 当病吐血, 其濡而散者,
当病漏汗(漏一作灌), 至今不复散发, 肺脉沈之而数, 浮之而喘, 苦洗洗,
寒热腹满, 肠中热(肺以小肠为腑), 小便赤, 肩背痛, 从腰已上汗出, 得之房内,
汗出当风o 白, 脉之至也, 喘而浮大, 上虚下实, 惊, 有积气在胸中,
喘而虚名曰肺痹, 寒热, 得之, 因醉而使内也o 肺中风者, 口燥而喘, 身运而重,
冒而肿胀, 肺中寒者, 其人吐浊涕o 形寒寒饮则伤肺, 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
故气逆而上行, 肺伤者, 其人劳倦则欬唾血, 其脉细紧浮数, 皆吐血, 此为操扰嗔怒,
得之肺伤气拥所致o 肺胀者, 虚而满喘欬逆倚息, 目如脱状, 其脉浮, 肺水者,
其人身体重, 而小便难, 时时大便鸭溏o 肝乘肺必作虚o 脉而弱, 弱反在关,
耎反在颠, 浮反在上, 弱反在下, 浮则为阳, 弱则血不足, 必弱为虚, 浮弱自别,
浮则自出, 弱则为入, 浮则为出不入, 此为有表无里, 弱则为入不出, 此为无表有里,
阳出极汗, 齐腰而还此为无表有里, 故名曰厥阳, 在当汗出不汗出o 趺阳脉浮缓,
少阳微紧, 微为血虚, 紧为微寒, 此为鼠乳, 其病属肺o 肺之积名曰息贲, 在右下,
覆大如杯, 久久不愈, 病洒洒寒热气逆喘欬, 发肺痈, 以春甲乙日得之, 何也,
心病传肺, 肺当传肝, 肝适以春王, 王者不受邪, 肺复欲还心, 心不肯受,
因留结为积故知息贲, 以春得之, 肺病, 其色白, 身体但寒无热, 时时欬, 其脉微迟,
为可治, 宜服五味子, 大补肺汤, 泻肺散, 春当刺少商夏刺鱼际, 皆泻之,
季夏刺大渊, 秋刺经渠, 冬刺尺泽, 皆补之又当灸膻中, 百壮, 背第三椎, 二十五壮o
肺病者, 必喘欬逆气肩息, 背痛, 汗出, 尻阴股膝挛, 髀胻足皆痛, 虚则少气,
不能报息, 耳聋嗌干, 取其经手太阴, 足太阳, 之外, 厥阴内, 少阴血者o 邪在肺,
则皮肤痛, 发寒热, 上气, 气喘汗出, 欬, 动肩背, 取之膺中, 外输背第三椎之傍,
以手痛按之, 快然, 乃刺之取之缺盆中, 以越之o 手太阴之脉起于中膲, 下络大肠,
还循胃口, 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 下循臑内, 行少阴心主之前, 下肘中,
后循臂内上骨下廉, 入寸口, 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 从腕后直次指内廉,

                       

出其端, 是动则病肺胀满, 膨膨而喘咳, 缺盆中痛, 甚则交两手而瞀, 是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 欬, 上气, 喘喝, 烦心胸满, 臑臂内前廉痛, 掌中热气盛,
有余则肩背痛, 风汗出, 小便数而欠, 气虚, 则肩背痛, 寒, 少气不足以息,
溺色变卒遗失无度, 盛者则寸口大三倍于人迎, 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o
手太阴之别, 名曰列缺, 起于腋下(一云腕上)分间, 别走阳明, 其别者,
并太阴之经, 直入掌中, 散入于鱼际, 其实则手兑掌起, 虚则欠, 小便遗数,
取之去腕一寸半o 肺病身当有热, 欬嗽短气, 唾出脓血, 其脉当短涩, 今反浮大,
其色当白而反赤者, 此是火之刻金, 为大逆, 十死不治o

大肠手阳明经病证第八                                              
大肠病者, 肠中切痛而鸣濯濯, 冬日重感于寒, 则泄, 当脐而痛, 不能久立,
与胃同候, 取巨虚上廉, 肠中雷鸣, 气上冲胸, 喘不能久立, 邪在大肠, 刺肓之原,
巨虚, 上廉, 三里o 大肠有寒, 骛溏有热, 便肠垢, 大肠有宿食, 寒栗,
发热有时如疟状大肠胀者, 肠鸣而痛, 寒则泄食不化o 厥气客于大肠则梦田野o
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 外侧, 循指上廉出合谷, 两骨之间, 上入两筋之中,
循臂上廉上入肘, 外廉, 循臑外前廉, 上肩, 出骨之前, 廉上出柱骨之会上,
下入缺盆络肺下膈, 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直入上颈贯颊入下齿缝中,
还出侠口交人中, 左之右, 右之左, 上侠鼻孔, 是动, 则病齿痛肿,
是主津所生病者, 目黄口干, 鼽喉痹, 肩前臑痛, 大指次指痛不用, 气盛有余,
则当脉所过者热肿, 虚则寒栗, 不复, 盛者则人迎大三倍于寸口,
虚者则人迎反小于寸口也o

肾足少阴经病证第九                                                
肾气虚则厥逆, 实则胀满, 四肢正黑, 肾气虚, 则梦见舟船, 溺人, 得其时,
梦伏水中, 若有畏怖, 肾气盛, 则梦腰脊两解不相属, 厥气客于肾则梦临渊,
没居水中o 病在肾, 夜半慧, 日乘四季甚, 下晡静o 病先发于肾, 小腹腰脊痛, 胫酸,
三日之膀胱, 背筋痛, 小便闭, 二日上之心, 心痛, 三日之小肠, 胀, 四日不已死,
冬大食, 夏晏晡o 肾脉搏坚而长, 其色黄而赤, 当病折腰, 其耎而散者, 当病少血,
肾脉沈之大而坚, 浮之大而紧, 苦手足骨肿厥, 而阴不兴, 腰脊痛, 小腹肿,
心下有水气, 时胀闭, 时泄, 得之浴水中, 身未干, 而合房内, 及劳倦发之o

                       

黑脉之至也, 上坚而大, 有积气在小腹与阴, 名曰肾痹, 得之沐浴, 清水而卧o
凡有所用力举重, 若入房过度, 汗出如浴水, 则伤肾o 肾胀者腹满引背,
央央然腰髀痛, 肾水者, 其人腹大脐肿, 腰重痛不得溺, 阴下湿如牛鼻, 头汗,
其足逆寒, 大便反坚o 肾着之为病, 从腰以下冷, 腰重如带五千钱, 肾着之病,
其人身体重, 腰中冷如水状(一作如水洗状, 一作如坐水中, 形如水状), 反不渴,
小便自利, 食饮如故, 是其证也, 病属下膲, 从身劳汗出, 衣里冷湿, 故久久得之o
肾之积名曰奔豚, 发于小腹, 上至心, 下如豚, 奔走之状, 上下无时, 久久不愈,
病喘逆, 骨痿少气, 以夏丙丁日得之, 何也, 脾病传肾, 肾当传心, 心适以夏王,
王者不受邪, 肾复欲还脾, 脾不肯受, 因留结为积, 故知奔豚, 以夏得之o
水流夜疾何以故, 师曰土休, 故流疾而有声, 人亦应之, 人夜卧则脾不动摇,
脉为之数疾也o 肾病, 其色黑, 其气虚弱吸吸少气, 两耳苦聋腰痛,
时时失精饮食减少, 膝以下清, 其脉沈滑而迟, 此为可治, 宜服内补散, 建中汤,
肾气丸, 地黄煎, 春当刺涌泉, 秋刺伏留, 冬刺阴谷, 皆补之, 夏刺然谷,
季夏刺大溪, 皆泻之, 又当灸京门五十壮, 背第十四椎百壮o 肾病者必腹大胫肿痛,
喘欬, 身重, 寝汗出, 憎风, 虚即胸中痛, 大腹小腹痛, 清厥, 意不乐, 取其经,
足少阴, 太阳血者o 邪在肾, 则骨痛阴痹, 阴痹者按之而不得, 腹胀, 腰痛, 大便难,
肩背颈项强痛, 时眩, 取之涌泉, 昆仑, 视有血者, 尽取之o 足少阴之脉,
起于小指之下, 斜趣足心出然骨之下, 循内踝之后, 别入跟中, 以上内,
出腘中内廉, 上股内后廉, 贯脊, 属肾, 络膀胱, 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 入肺中,
循喉咙侠舌本, 其支者, 从肺出络心, 注胸中, 是动, 则病饥而不欲食,
面黑如炭色(一作地色), 欬唾, 则有血, 喉鸣而喘, 坐而欲起, 目无所见,
心悬若饥状, 气不足, 则善恐, 心惕惕若人将捕之, 是为肾厥(一作痿),
是主肾所生病者, 口热舌干, 咽肿上气, 嗌干及痛烦心心痛,
黄疸肠澼、脊股内后廉痛痿厥, 嗜卧, 足下热而痛, 灸则强食而生害(一作肉),
缓带被发, 大杖重履而步, 盛者, 则寸口大再倍于人迎, 虚者, 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o
足少阴之别, 名曰大钟, 当踝后绕跟, 别走太阳, 其别者, 并经上走于心包,
下贯腰脊, 其病, 气逆则烦闷, 实则闭癃, 虚则腰痛, 取之所别o 肾病手足逆冷,
面赤目黄, 小便不禁, 骨节烦疼, 少腹结痛, 气冲于心, 其脉当沈细而滑, 今反浮大,
其色当黑, 而反黄, 此是土之刻水, 为大逆, 十死不治o


                       

膀胱足太阳经病证第十                                              
膀胱病者, 少腹偏肿而痛, 以手按之, 则欲小便而不得, 肩上热, 若脉陷,
足小指外侧, 及胫踝后皆热, 若脉陷者, 取委中o 膀胱胀者, 小腹满而气癃o
病先发于膀胱者, 背筋痛, 小便闭, 五日之肾, 少腹腰脊痛, 胫酸, 一日之小肠,
胀, 一日之脾, 闭塞不通, 身痛体重, 二日不已, 死, 冬鸡鸣, 夏下晡(一云日夕)o
厥气客于膀胱, 则梦游行o 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 上额, 交巅上, 其支者,
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巅入, 络脑, 还出, 别下项, 循肩膊内侠脊, 抵腰中,
入循膂, 络肾, 属膀胱, 其支者从腰中下会于后阴, 下贯臀, 入腘中其支者,
从膊内左右, 别下贯髋(一作胛), 过髀枢, 循髀外后廉, 下合腘中, 以下贯内,
出外踝之后, 循京骨, 至小指外侧, 是动, 则病冲头痛, 目似脱, 项似拔,
脊痛腰似折, 髀不可以曲, 腘如结, 如裂, 是为踝厥, 是主筋所生病者,
痔疟狂巅疾, 头脑顶痛, 目黄泪出, 鼽, 项背腰尻腘脚皆痛, 小指不用,
盛者则人迎大再倍于寸口, 虚者则人迎反小于寸口也o

  三膲手少阳经病证第十一
三膲病者, 腹胀气满, 小腹尤坚, 不得小便, 窘急, 溢出为水, 留则为胀,
候在足太阳之外, 大络, 在太阳少阳之间, 亦见于脉, 取委阳, 少腹病肿不得小便,
邪在三膲, 约取太阳大络视其结脉与厥阴小络, 结, 而血者肿, 上及胃管, 取三里o
三膲胀者, 气满于皮肤, 壳壳然而坚, 不疼o 热在上膲, 因欬为肺痿, 热在中膲,
因腹坚, 热在下膲, 因溺血, 手少阳之脉, 起于小指次指之端, 上出两指之间,
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 上贯肘, 循臑外上肩, 而交出足少阳之后, 入缺盆,
交膻中, 散络心包, 下膈, 偏属三膲, 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 上项,
侠耳后直上出耳上角, 以屈下额(一作頞), 至, 其支者, 从耳后入耳中,
出走耳前, 过客主人前, 交颊, 至目兑眦, 是动则病耳聋, 辉辉焞焞, 嗌肿喉痹,
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兑眦痛, 颊肿, 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盛者则人迎大一倍于寸口, 虚者则人迎反小于寸口也o





                       

                                                                 
脉经卷之七                                                        

病不可发汗证第一
病可发汗证第二
病发汗以后证第三
病不可吐证第四
病可吐证第五
病不可下证第六
病可下证第七
病发汗吐下以后证第八
病可温证第九
病不可灸证第十
病可灸证第十一
病不可刺证第十二
病可刺证第十三
病不可水证第十四
病可水证第十五
病不可火证第十六
病可火证第十七
热病阴阳交并少阴厥逆阴阳竭尽生死证第十八
重实重虚阴阳相附生死证第十九
热病生死期日证第二十
热病十逆死日证第二十一
热病五藏气绝死日证第二十二
热病至脉死日证第二十三
热病损脉死日证第二十四

病不可发汗证第一                                                  
少阴病脉细沈数, 病为在里, 不可发其汗o 脉浮而紧, 法当身体疼痛, 当以汗解,

                       

假令尺中脉迟者, 不可发其汗, 何以知, 然此为荣气不足, 血微少, 故也o
少阴病脉微(一作濡而微弱), 不可发其汗, 无阳故也o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
濡反在颠, 微反在上, 涩反在下, 微则阳气不足, 涩则无血, 阳气反微,
中风汗出而反躁烦, 涩则无血, 厥而且寒, 阳微发汗, 躁不得眠o 动气在右,
不可发汗, 发汗则而渴, 心苦烦, 饮即吐水o 动气在左, 不可发汗, 发汗则头眩,
汗不止, 筋惕肉o 动气在上, 不可发汗, 发汗则气上冲, 正在心端o 动气在下,
不可发汗, 发汗则无汗, 心中大烦, 骨节苦疼, 目运恶寒, 食即反吐,
谷不得前(一云谷不消化)o 咽中闭塞, 不可发汗, 发汗则吐血, 气微绝, 手足逆冷,
欲得踡卧, 不能自温o 诸脉数动微弱, 并不可发汗, 发汗则大便难,
腹中干(一云小便难, 胞中干), 胃燥而烦, 其形相象, 根本异源o 脉濡而弱,
弱反在关, 濡反在颠, 弦反在上, 微反在下, 弦为阳运, 微为阴寒, 上实下虚,
意欲得温, 微弦为虚, 不可发汗, 发汗则寒栗不能自还, 欬者则剧, 数吐涎沫,
咽中必干, 小便不利, 心中饥烦, 晬时而发, 其形似疟, 有寒无热, 虚而寒栗,
欬而发汗, 踡而苦满(满一作心痛), 腹中复坚o 厥不可发汗, 发汗则声乱咽嘶,
舌痿, 谷不得前o 诸逆发汗, 微者难愈, 剧者言乱, 睛眩者死, 命将难全o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 如疟状, 发热而恶寒, 热多寒少, 其人不呕、清便、续自可,
一日再三发, 其脉微而恶寒o 此为阴阳俱虚, 不可复发汗也o 太阳病发热恶寒,
热多寒少, 脉微弱则无阳也, 不可复发其汗o 咽干燥者, 不可发汗o 亡血家,
不可攻其表, 汗出而寒, 栗而振o 家, 不可攻其表, 汗出必额陷, 脉上促急而紧,
直视而不能眴, 不得眠o 汗家, 重发其汗, 必恍惚心乱, 小便已, 阴疼,
可与禹余粮丸o 淋家不可发汗, 发其汗, 必便血o 疮家, 虽身疼痛, 不可攻其表,
汗出则(一作痉, 下同)o 冬时, 发其汗, 必吐利口中烂, 生疮o 下利清谷,
不可攻其表, 汗出必胀满o 欬而小便利, 若失小便, 不可攻其表, 汗出则厥逆冷,
汗出多坚发其汗亦坚o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 必发热前厥者后必热,
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 厥应下之, 而反发其汗, 必口伤烂赤o
病人脉数数为有热, 当消谷引食, 反吐者, 医发其汗, 阳微, 膈气虚, 脉则为数数,
为客阳, 不能消谷, 胃中虚冷, 故令吐也o 伤寒四五日, 其脉沈, 烦而喘满, 脉沈者,
病为在里, 反发其汗, 津液越出, 大便为难, 表虚里实, 久则谵语o
伤寒头痛翕翕发热, 形象中风, 常微汗出, 又自呕者,
下之益烦心懊如饥发汗则致, 身强难以屈伸, 熏之则发黄, 不得小便,

                       

久则发欬唾o 太阳病, 发其汗, 因致o 伤寒脉弦细, 头痛而反发热, 此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其汗o 太阳与少阳并病, 头项强痛或眩冒, 时如结胸, 心下痞坚者,
不可发其汗o 少阴病, 欬而下利谵语者, 此被火气劫, 故也, 小便必难,
以强责少阴汗也o 少阴病, 但厥无汗, 而强发之, 必动其血, 未知从何道出,
或从口鼻, 或从目出者, 是为下厥上竭, 为难治o 伤寒有五,
皆热病之类也(○按袁本此下有其形相象, 根本异源, 二句), 同病异名, 同脉异经,
病虽俱伤于风, 其人自有固疾, 则不得同法, 其人素伤于风, 因复伤于热, 风热相薄,
则发风温, 四肢不收, 头痛身热, 常汗出不解, 治在少阴, 厥阴, 不可发汗, 汗出,
谵言独语, 内烦, 燥扰不得卧, 善惊, 目乱无精, 治之复发其汗, 如此者医杀之也o
伤寒湿温, 其人常伤于湿, 因而中暍湿热相薄, 则发湿温, 病苦两胫逆冷, 腹满,
叉胸, 头目痛苦, 妄言, 治在足太阴, 不可发汗, 汗出必不能言, 耳聋, 不知痛所在,
身青, 面色变, 名曰重暍, 如此者医杀之也(右二首, 出医律)o

病可发汗证第二                                                  
大法, 春夏宜发汗o 凡发汗欲令手足皆周, 至、一时间, 益佳, 但不欲如水流离,
若病不解, 当重发汗, 汗多则亡阳, 阳虚不得重发汗也o 凡服汤药发汗, 中病便止,
不必尽剂也o 凡云可发汗, 而无汤者, 丸散亦可用, 要以汗出为解, 然不如汤随证良o
太阳病外证未解, 其脉浮弱, 当以汗解, 宜桂枝汤o 太阳病脉浮而数者, 可发其汗,
属桂枝汤证o 阳明病脉迟, 汗出多, 微恶寒, 表为未解, 可发其汗, 属桂枝汤证o
夫病脉浮大, 问病者言便坚耳, 设利者为虚, 大逆, 坚为实, 汗出而解, 何以故,
脉浮, 当以汗解o 伤寒, 其脉不弦紧而弱, 弱者必渴, 被火必谵语, 弱者发热, 脉浮,
解之, 当汗出, 愈o 病者烦热, 汗出即解, 复如疟状, 日晡所发热, 此属阳明,
脉浮虚者, 当发其汗, 属桂枝汤证o 病常自汗出, 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而外不解,
此卫不和也, 荣行脉中, 为阴, 主内, 卫行脉外, 为阳, 主外, 复发其汗, 卫和则愈,
属桂枝汤证o 病人藏无他病, 时发热, 自汗出而不愈, 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属桂枝汤证o 脉浮而紧, 浮则为风, 紧则为寒, 风则伤卫, 寒则伤荣,
荣卫俱病, 骨节烦疼, 可发其汗, 宜麻黄汤o 太阳病不解, 热结膀胱, 其人如狂,
血必自下, 下者即愈, 其外未解者, 尚末可攻, 当先解其外, 属桂枝汤证o 太阳病,
下之微喘者, 表未解, 故也, 属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o 伤寒病脉浮紧, 不发其汗,
因, 属麻黄汤证o 阳明病, 脉浮无汗, 其人必喘, 发其汗则愈, 属痲黄汤证o

                       

太阴病, 脉浮者可, 发其汗, 属桂枝汤证o 太阳病脉浮紧, 无汗, 而发热其身疼痛,
八九日不解, 表, 候续在此当发其汗, 服汤微除, 发烦目瞑, 剧者必, 乃解,
所以然者, 阳气重故也, 属麻黄汤证o 脉浮者, 病在表, 可发其汗,
属桂枝汤证(一云麻黄汤)o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 头痛有热, 与承气汤,
其大便反青(一作小便清), 此为不在里, 故在表也, 当发其汗头痛者必,
属桂枝汤证o 下利后, 身体疼痛, 清便自调, 急当救表, 宜桂枝汤o 太阳病头痛发热,
汗出恶风, 若恶寒, 属桂枝汤证o 太阳中风, 阳浮而阴濡弱, 浮者热自发,
濡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 淅淅恶风, 翕翕发热, 鼻鸣, 干呕, 属桂枝汤证o
太阳病发热汗出, 此为荣弱卫强, 故使汗出, 欲救邪风, 属桂枝汤证o
太阳病下之气上撞, 可与桂枝汤, 不撞, 不可与之o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
而反烦不解者, 法当先刺风池风府, 却与桂枝汤, 则愈o 烧针令其汗, 针处被寒,
核起而赤者, 必发贲豚, 气从少腹上撞心者灸其核上一壮, 与桂枝加桂汤o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 反汗出恶风, 属桂枝加葛根汤o 太阳病项背强, 几几, 无汗恶风,
属葛根汤o 太阳与阳明合病, 而自利不呕者, 属葛根汤证o 太阳与阳明合病, 不下利,
但呕, 属葛根加半夏汤o 太阳病桂枝证, 医反下之, 遂利不止, 其脉促者, 表未解,
喘而汗出, 属葛根黄芩黄连汤o 太阳病头痛发热, 身体疼, 腰痛, 骨节疼痛, 恶风,
无汗而喘, 属麻黄汤证o 太阳与阳明合病, 喘而胸满, 不可下也, 属麻黄汤证o
太阳中风, 脉浮紧, 发热恶寒身体疼痛, 不汗出, 而烦躁头痛, 属大青龙汤, 脉微弱,
汗出恶风, 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 筋惕肉, 此为逆也o 伤寒脉浮缓, 其身不疼,
但重, 乍有轻时, 无少阴证者, 大青龙汤发之o 伤寒表不解, 心下有水气, 干呕,
发热, 而欬, 或渴, 或利, 或噎, 或小便不利, 小腹满, 或微喘, 属小青龙汤o
伤寒心下有水气, 欬而微喘, 发热不渴, 服汤已而渴者, 此寒去, 为欲解,
属小青龙汤证o 阳明中风, 脉弦浮大而短气, 腹都满, 下及心痛, 久按之,
气不通(一作按之不痛), 鼻干不得汗, 嗜卧, 一身及目悉黄, 小便难, 有潮热,
时时哕, 耳前后肿, 刺之小差, 外不解, 病过十日, 脉续浮, 与小柴胡汤,
但浮无余证, 与麻黄汤, 不溺, 腹满, 加哕, 不治o 太阳病十日, 以去, 脉浮细嗜卧,
此为外解, 设胸满痛, 与小柴胡汤, 脉浮者, 属麻黄汤证o 中风往来寒热,
伤寒五六日以后, 胸苦满, 嘿嘿不欲饮食, 烦心喜呕, 或胸中烦而不呕, 或渴,
或腹中痛, 或下痞坚, 或心中悸, 小便不利, 或不渴, 外有微热, 或欬者,
属小柴胡汤o 伤寒四五日, 身体热, 恶风, 颈项强, 下满, 手足温而渴,

                       

属小柴胡汤证o 伤寒六七日发热, 微恶寒, 支节烦疼, 微呕, 心下支结, 外证未去者,
属柴胡桂枝汤o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 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以二三日无里证(○按里字原脱, 今依伤寒论补), 故微发汗也o 脉浮, 小便不利,
微热消渴, 与五苓散, 利小便, 发汗o

病发汗以后证第三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 发其汗, 汗先出, 复不彻, 因转属阳明, 续自微汗出,
不恶寒, 若太阳证不罢, 不可下, 下之为逆, 如此者, 可小发其汗,
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 当解之, 熏之, 若发汗不大彻, 不足言, 阳气怫郁,
不得越, 当汗而不汗, 其人躁烦, 不知痛处, 乍在腹中, 乍在四肢, 按之不可得,
其人短气, 但坐汗出而不彻故也, 更发其汗, 即愈, 何以知其汗不彻, 脉涩,
故以知之o 未持脉时, 病人叉手自冒心, 师因教试令欬, 而不即欬者,
此必两耳无所闻也, 所以然者, 重发其汗, 虚故也o 发汗后, 饮水多者, 必喘,
以水灌之, 亦喘o 发汗后, 水药不得入口为逆, 若更发其汗, 必吐下不止o
阳明病本自汗出, 医复重发其汗, 病已差, 其人微烦, 不了了, 此大便坚也,
以亡津液, 胃中干燥, 故令其坚, 当问小便日几行, 若本日三四行, 今日再行者,
必知大便不久出, 今为小便数少, 津液当还入胃中, 故知必当大便也o 发汗多,
又复发其汗, 此为亡阳, 若谵语短者死, 脉自和者不死o 伤寒发其汗, 身目为黄,
所以然者, 寒湿相搏, 在里不解, 故也o 病人有寒, 复发其汗, 胃中冷, 必吐蛔o
太阳病发其汗, 遂漏而不止, 其人恶风, 小便难, 四肢微急, 难以屈伸,
属桂枝加附子汤o 服桂枝汤, 大汗出, 若脉但洪大, 与桂枝汤, 若其形如疟,
一日再三发, 汗出便解, 属桂枝二麻黄一汤o 服桂枝汤, 大汗出, 大烦, 渴不解,
若脉洪大, 属白虎汤o 伤寒脉浮自汗出, 小便数, 颇复(仲景颇复字作心烦),
微恶寒, 而脚挛急, 反与桂枝汤, 欲攻其表, 得之便厥, 咽干烦躁, 吐逆,
当作甘草干姜汤, 以复其阳, 厥愈足温, 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 其脚即伸,
而胃气不和, 谵语, 可与承气汤, 重发其汗, 复加烧针者, 属四逆汤o 伤寒发汗已解,
半日许复烦, 其脉浮数, 可复发其汗, 属桂枝汤o 发汗后身体疼痛,
其脉沈迟属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o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 无大热,
可以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o 发汗过多以后, 其人叉手自冒心, 心下悸, 而欲得按之,
属桂枝甘草汤o 发汗后, 其人脐下悸, 欲作贲豚, 属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o

                       

发汗后腹胀满, 属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o 发其汗不解, 而反恶寒者, 虚、故也,
属芍药甘草附子汤, 不恶寒但热者, 实也, 当和其胃气, 宜小承气汤o 太阳病发汗,
若大汗出, 胃中燥烦不得眠, 其人欲饮水, 当稍饮之, 令胃中和则愈o 发汗已,
脉浮而数, 复烦渴者, 属五苓散o 伤寒汗出而渴, 属五苓散证, 不渴, 属茯苓甘草汤o
太阳病发其汗, 汗出不解, 其人发热, 心下悸, 头眩, 身而动, 振振欲擗地,
属元武汤o 伤寒汗出解之后, 胃中不和, 心下痞坚, 干噫, 食臭, 下有水气,
腹中雷鸣而利属生姜泻心汤o 伤寒发热, 汗出不解后, 心中痞坚, 呕而下利,
属大柴胡汤o 太阳病三日, 发其汗不解, 蒸蒸发热者, 属于胃也, 属承气汤o
大汗出热不去, 内拘急, 四肢疼, 下利, 厥逆而恶寒, 属四逆汤o 发汗多亡阳,
谵语者, 不可下, 与柴胡桂枝汤, 和其荣卫, 以通津液后自愈o

病不可吐证第四                                                  
太阳病当恶寒而发热, 今自汗出, 反不恶寒, 发热, 关上脉细, 而数, 此医吐之过也,
若得病一日二日吐之o 腹中饥, 口不能食, 三日四日吐之, 不喜糜粥, 欲食冷食,
朝食暮吐, 此医吐之所致也, 此为小逆o 太阳病吐之者, 但太阳当恶寒, 今反不恶寒,
不欲近衣, 此为吐之内烦也o 少阴病, 饮食入则吐, 心中温温欲吐, 复不能吐,
始得之, 手足寒, 脉弦迟, 此胸中实, 不可下, 若膈上有寒饮, 干呕者, 不可吐,
当温之o 诸四逆厥者不可吐之, 虚家亦然o

病可吐证第五                                                    
大法春宜吐o 凡服汤吐中病便止, 不必尽剂也o 病如桂枝证, 其头不痛, 项不强,
寸口脉微浮, 胸中痞坚, 气上撞咽喉不得息此为胸有寒, 当吐之o 病胸上诸实,
胸中郁郁而痛, 不能食, 欲使人按之, 而反有浊唾, 下利日十余行, 其脉反迟,
寸口微滑, 此可吐之, 吐之, 利即止o 少阴病饮食入则吐, 心中温温欲吐, 复不能吐,
当遂吐之o 宿食在上管当吐之o 病者手足厥冷, 脉乍繄, 邪结在胸中, 心下满而烦,
饥不能食, 病在胸中, 当吐之o

病不可下证第六                                                  
脉濡而弱, 弱反在关, 濡反在颠, 微反在上, 涩反在下, 微则阳气不足, 涩则无血,
阳气反微, 中风汗出, 而反躁烦, 涩则无血, 厥而且寒, 阳微不可下,

                       

下之则心下痞坚o 动气在右, 不可下, 下之则津液内竭, 咽燥鼻干, 头眩心悸o
动气在左, 不可下, 下之则腹里拘急, 食不下, 动气反剧, 身虽有热, 卧反欲踡o
动气在上, 不可下, 下之则掌握热烦, 身浮热, 冷汗自泄(○按吴本热冷二字互易,
与伤寒论合), 欲水自灌o 动气在下, 不可下, 下之则腹满, 卒起头眩,
食则下清谷心下痞坚o 咽中闭塞不可下, 下之则上轻下重, 水浆不下, 卧则欲踡,
身体急痛, 复下利, 日十数行o 诸外实不可下, 下之则发微热, 亡脉则厥, 当脐握热o
诸虚不可下, 下之则渴, 引水者易愈, 恶水者剧o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 濡反在颠,
弦反在上, 微反在下, 弦为阳运, 微为阴寒, 上实下虚, 意欲得温, 微弦为虚,
虚者不可下, 微则为欬, 欬则吐涎沫, 下之欬则止而利不休中如虫啮粥, 入则出,
小便不利两拘急, 喘息为难, 颈背相牵, 臂则不仁, 极寒反汗出, 躯冷,
若冰眼睛不慧, 语言不休, 谷气多入, 则为除中, 口虽欲言, 舌不得前o 脉濡而弱,
弱反在关, 濡反在颠, 浮反在上, 数反在下, 浮为阳虚, 数为无血, 浮则为虚,
数则生热, 浮则为虚, 自汗而恶寒, 数则为痛, 振而寒栗, 微弱在关, 胸下为急,
喘满汗流(○案吴本无满字, 流字, 与伤寒论合), 不得呼吸, 呼吸之中, 痛在于,
振寒相搏, 其形如疟, 医反下之, 令脉急数, 发热狂走, 见鬼恍惚(○按吴本无此二,
与伤寒论合), 心下为痞, 小便淋沥, 少腹甚坚, 小便血出o 脉濡而紧,
濡、则阳气微, 紧、则荣中寒, 阳微, 卫中风, 发热而恶寒, 荣紧, 胃气冷, 微呕,
心内烦, 医以为大热, 解肌而发汗, 亡阳, 虚烦燥, 心下苦痞坚, 表里俱虚竭,
卒起而头眩, 客热在皮肤, 怅怏不得眠, 不知胃气冷紧, 寒在关元, 技巧无所施,
汲水灌其身, 客热应时罢, 栗栗而振寒, 重被而覆之, 汗出而冒颠, 体惕而又振,
小便为微难, 寒气因水发, 清谷不容间, 呕变反肠出, 颠倒不得安, 手足为微逆,
身冷而内烦, 迟欲从后救, 安可复追还o 脉浮而大, 浮为气实, 大为血虚,
血虚为无阴, 孤阳独下阴部, 小便难, 胞中虚, 今反小便利, 而大汗出, 法卫家当微,
今反更实, 津液四射, 荣竭血尽, 虚烦不眠(○按吴本虚作千,
伤寒论云干烦而不得眠), 血薄肉消, 而成暴液, 医复以毒药攻其胃此为重虚,
客阳去, 有期, 必下如污泥而死o 趺阳脉迟而缓, 胃气如经也, 趺阳脉浮而数,
浮则伤胃, 数则动脾, 此非本病, 医特下之所为也, 荣卫内陷, 其数先微, 脉反但浮,
其人必大便坚气噫而除, 何以言之, 脾脉本缓, 今数脉动脾, 其数先微,
故知脾气不治、大便坚、气噫而除, 今脉反浮, 其数改微, 邪气独留心中, 则饥,
邪热不杀谷, 潮热发渴, 数脉当迟缓脉, 因前后度数如前(仲景前字作法),

                       

病者则饥, 数脉不时, 则生恶疮o 脉数者, 久数不止、止则邪结, 正气不能复,
正气却结于藏, 故邪气浮之, 与皮毛相得, 脉数者不可下, 下之必烦, 利不止o
少阴病脉微, 不可发其汗, 无阳故也, 阳已虚, 尺中弱涩者, 复不可下之o 脉浮大,
应发其汗, 医反下之, 此为大逆o 脉浮而大, 心下反坚, 有热, 属藏者攻之,
不令发汗, 属腑者不令溲数, 溲数则大便坚, 汗多则热愈, 汗少则便难,
脉迟尚未可攻o 二阳并病, 太阳初得病时, 发其汗, 汗先出, 复不彻, 因转属阳明,
欲自汗出, 不恶寒, 若太阳证不罢, 不可下, 下之为逆o 结胸证, 其脉浮大, 不可下,
下之即死o 太阳与阳明合病, 喘而胸满, 不可下之o 太阳与少阳并病, 心下痞坚,
颈项强而眩, 勿下之o 诸四逆厥者, 不可下之, 虚家亦然o 病欲吐者, 不可下之o
太阳病有外证未解, 不可下, 下之为逆o 病发于阳, 而反下之, 热入, 因作结胸,
发于阴, 而反下之, 因作痞o 脉浮紧而下之(○按原本句首衍痞字, 紧误作坚,
并依伤寒论删正), 紧反入里, 因作痞, 夫病阳多者热, 下之则坚, 本虚攻其热必哕,
无阳, 阴强而坚, 下之, 必清谷而腹满o 太阴之为病, 腹满而吐, 食不下, 下之益甚,
腹时自痛, 胸下结坚o 厥阴之为病, 消渴, 气上撞心中疼, 热, 饥而不欲食,
甚者则欲吐, 下之不肯止o 少阴病, 其人饮食入则吐, 心中温温, 欲吐复不能吐,
始得之, 手足寒脉弦迟, 此胸中实, 不可下也o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 腹濡,
脉虚复厥者, 不可下, 下之亡血死o 伤寒发热, 但头痛, 微汗出, 发其汗, 则不识人,
熏之则喘, 不得小便, 心腹满, 下之则短气而腹满, 小便难, 头痛背强,
加温针则必o 伤寒其脉阴阳俱紧, 恶寒发热, 则脉欲厥, 厥者脉初来大, 渐渐小,
更来渐大, 是其候也, 恶寒甚者, 翕翕汗出, 喉中痛, 热多者目赤, 睛不慧,
医复发之, 咽中则伤, 若复下之, 则两目闭, 寒多清谷, 热多便脓血, 熏之则发黄,
熨之则咽燥, 小便利者可救, 难者必危殆o 伤寒发热, 口中勃勃气出, 头痛目黄,
不可制, 贪水者必呕, 恶水者厥, 下之, 咽中生疮,
假令手足温者下之(○按吴本无此二字, 与伤寒论合), 下重, 便脓血, 头痛,
目黄者, 下之目闭, 贪水者下之, 其脉必厥, 其声嘤, 咽喉塞,
发其汗则战栗阴阳俱虚, 恶水者下之, 里冷不嗜食, 大便完谷出, 发其汗, 口中伤,
舌上胎滑, 烦躁, 脉数实, 不大便, 六七日, 后必便血, 复发其汗, 小便即自利o
得病二三日, 脉弱, 无太阳柴胡症, 而烦躁心下坚, 至四日虽能食, 以承气汤少与,
微和之, 令小安, 至六日, 与承气汤一升, 不大便, 六七日, 小便少者, 虽不大便,
但头坚后溏, 未定成其坚, 攻之必溏, 当须小便利定坚, 乃可攻之o

                       

藏结无阳症寒而不热(伤寒论云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 不可攻也o
伤寒呕多, 虽有阳明症, 不可攻之o 阳明病潮热, 微坚者, 可与承气汤, 不坚,
不可与, 若不大便六七日, 恐有燥屎, 欲知之法, 可少与小承气汤, 腹中转失气者,
此为有燥屎, 乃可攻之, 若不转失气者, 此但头坚后溏, 不可攻之,
攻之必腹满不能食, 欲饮水者即哕其后发热者, 必复坚, 以小承气汤和之,
若不转失气者, 慎不可攻之o 阳明病, 身合色赤者, 不可攻也, 必发热色黄者,
小便不利也o 阳明病当心下坚满, 不可攻之, 攻之遂利不止者死, 止者愈o
阳明病自汗出, 若发其汗, 小便自利, 此为内竭, 虽坚不可攻之, 当须自欲大便,
宜蜜煎导而通之, 若土瓜根, 及猪胆汁, 皆可以导o 下利其脉浮大, 此为虚,
以强下之, 故也, 设脉浮革, 因尔肠鸣, 属当归四逆汤o

病可下证第七                                                    
大法秋宜下o 凡可下者, 以汤胜丸散, 中病便止, 不必尽三服o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
急下之, 属大柴胡汤o 少阴病, 得之二三日, 口燥咽干者, 急下之, 属承气汤o
少阴病六七日, 腹满不大便者, 急下之, 属承气汤证o 少阴病, 下利清水色青者,
心下必痛, 口干燥者, 可下之, 属大柴胡汤, 承气汤证o 下利, 三部脉皆平,
按其心下坚者, 可下之, 属承气汤证o 阳明与少阳合病, 而利, 脉不负者为顺,
负者失也, 互相刻贼为负, 滑而数者, 有宿食, 当下之, 属大柴胡承气汤证o
伤寒后脉沈沈为内实(玉函云脉沈实, 沈实者下之), 下之解, 属大柴胡汤证o
伤寒六七日, 目中不了了, 睛不和, 无表里证, 大便难, 微热者, 此为实, 急下之,
属大柴胡汤, 承气汤证o 太阳病未解, 其脉阴阳俱停, 必先振, 汗出解, 但阳微者,
先汗之而解, 但阴微者, 先下之而解, 属大柴胡汤证(阴微一作尺实)o 脉双弦迟,
心下坚, 脉大而紧者, 阳中有阴, 可下之, 属承气汤证o 结胸者, 项亦强, 如柔状,
下之即和o 病者无表里证, 发热七八日, 虽脉浮数, 可下之, 属大柴胡汤证o
太阳病六七日, 表证续在, 其脉微沈, 反不结胸, 其人发狂, 此热在下膲,
少腹当坚而满, 小便自利者, 下血乃愈, 所以然者, 以太阳随经, 瘀热在里, 故也,
属抵当汤o 太阳病身黄, 其脉沈结, 少腹坚, 小便不利, 为无血, 小便自利,
其人如狂者, 血证谛, 属抵当汤证o 伤寒有热, 而少腹满, 应小便不利而反利者,
此为血, 当下之, 属抵当丸证o 阳明病发热而汗出, 此为热越不能发黄, 但头汗出,
其身无有, 齐颈而还, 小便不利, 渴饮水浆, 此为瘀热在里, 身必发黄, 属茵陈蒿汤o

                       

阳明证, 其人喜忘, 必有畜血, 所以然者, 本有久瘀血, 故令喜忘, 虽坚, 大便必黑,
属抵当汤证o 汗出而谵语者, 有燥屎在胃中, 此风也, 过经乃可下之, 下之若早,
语言乱, 以表虚里实故也, 下之则愈, 属大柴胡汤, 承气汤证o 病者烦热, 汗出即解,
复如疟状, 日晡所发者属阳明, 脉实者, 当下之, 属大柴胡汤承气汤证o 阳明病,
谵语有潮热, 而反不能食者, 必有燥屎, 五六枚, 若能食者, 但坚耳, 属承气汤证o
太阳中风, 下利呕逆, 表解乃可攻之, 其人汗出, 发作有时, 头痛, 心下痞, 坚,
满引下痛, 呕则短气, 汗出不恶寒, 此为表解里未和, 属十枣汤证o 太阳病不解,
热结膀胱, 其人如狂, 血自下, 下之即愈, 其外未解, 尚未可攻, 当先解其外, 外解,
小腹急结者, 乃可攻之, 属桃人承气汤o 伤寒七八日, 身黄如橘, 小便不利,
少腹微满, 属茵陈蒿汤证o 伤寒十余日, 热结在里, 复往来寒热, 属大柴胡汤证o
但结胸无大热, 此为水结在胸, 头微汗出, 与大陷胸汤o 伤寒六七日, 结胸, 热实,
其脉沈紧, 心下痛, 按之如石坚, 与大陷胸汤o 阳明病, 其人汗多, 津液外出,
胃中燥, 大便必坚, 坚者必谵语, 属承气汤证o 阳明病, 不吐下而心烦者,
可与承气汤o 阳明病, 其脉迟, 虽汗出而不恶寒, 其体必重, 短气, 腹满而喘有潮热,
如此者其外为解, 可攻其里, 若手足濈然汗出者, 此大便已坚, 属承气汤, 其热不潮,
未可与承气汤, 若腹满大而不大便者, 属小承气汤, 微和胃气, 勿令至大下o 阳明病,
谵语发潮热, 其脉滑疾, 如此者属承气汤, 因与承气汤一升, 腹中转失气者,
复与一升, 如不转失气者, 勿更与之, 明日又不大便, 脉反微涩者, 此为里虚,
为难治, 不可更与承气汤o 二阳并病, 太阳证罢, 但发潮热, 手足汗出, 大便难,
而谵语者, 下之愈, 属承气汤证o 病人小便不利, 大便乍难乍易, 时有微热,
喘冒不能卧者, 有燥屎也, 属承气汤证o

病发汗吐下以后证第八                                              
师曰病人脉微而涩者, 此为医所病也, 大发其汗, 又数大下之, 其人亡血, 病当恶寒,
而发热无休止时, 夏月盛热, 而欲着复衣, 冬月盛寒, 而欲裸其体, 所以然者,
阳微即恶寒、阴弱即发热, 医发其汗, 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 五月之时,
阳气在表, 胃中虚冷, 以阳气内微, 不能胜冷, 故欲着复衣十一月之时, 阳气在里,
胃中烦热, 以阴气内弱, 不能胜热, 故欲裸其体, 又阴脉迟涩, 故知亡血o
太阳病三日, 已发其汗, 吐下温针而不解, 此为坏病桂枝复不中与也, 观其脉证,
知犯何逆, 随证而治之, 脉浮数, 法当汗出而愈, 而下之, 则身体重, 心悸,

                       

不可发其汗, 当自汗出而解, 所以然者, 尺中脉微, 此里虚须表里实, 津液和,
即自汗出, 愈o 凡病若发汗, 若吐若下, 若亡血无津液, 而阴阳自和者, 必自愈o
大下后发汗, 其人小便不利此亡津液勿治, 其小便利必自愈o 下以后复发其汗,
必振寒, 又其脉微细, 所以然者, 内外俱虚故也o 太阳病先下而不愈, 因复发其汗,
表里俱虚, 其人因冒, 冒家当汗出自愈, 所以然者, 汗出表和, 故也, 表和,
然后下之o 得病六七日, 脉迟浮弱, 恶风寒, 手足温, 医再三下之,
不能多(多一作食), 其人下满, 面目及身黄, 颈项强, 小便难, 与柴胡汤后,
必下重, 本渴饮水而呕柴胡汤不复中与也, 食谷者哕o 太阳病二三日, 终不能卧,
但欲起者, 心下必结, 其脉微弱者, 此本寒也, 而反下之, 利止者必结胸, 未止者,
四五日, 复重下之, 此挟热利也o 太阳病, 下之其脉促, 不结胸者, 此为欲解,
其脉浮者, 必结胸, 其脉紧者, 必咽痛, 其脉弦者, 必两拘急, 其脉细而数者,
头痛未止, 其脉沈而紧者, 必欲呕, 其脉沈而滑者, 挟热利, 其脉浮而滑者, 必下血o
太阳少阳并病, 而反下之、成结胸, 心下坚, 下利不复止, 水浆不肯下, 其人必心烦o
脉浮紧而下之, 紧反入里, 则作痞按之自濡, 但气痞耳o 伤寒吐下, 发汗, 虚烦,
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坚, 下痛, 气上冲咽喉, 眩冒, 经脉动惕者, 久而成痿o
阳明病不能食, 下之不解, 其人不能食, 攻其热必哕, 所以然者, 胃中虚冷故也o
阳明病, 脉迟食难用饱, 饱即发烦头眩者, 必小便难, 此欲作谷疸, 虽下之,
其腹满如故耳, 所以然者脉迟故也o 太阳病, 寸缓关浮尺弱, 其人发热而汗出,
复恶寒不呕, 但心下痞者, 此为医下之也o 伤寒大吐大下之, 极虚复极汗者,
其人外气怫郁, 复与之水以发其汗, 因得哕, 所以然者, 胃中寒冷故也o 吐下发汗后,
其人脉平而小烦者, 以新虚不胜谷气, 故也o 太阳病医发其汗, 遂发热而恶寒,
复下之, 则心下痞, 此表里俱虚, 阴阳气并竭, 无阳则阴独, 复加火针, 因而烦,
面色青黄, 肤, 如此者为难治, 今色微黄, 手足温者, 易愈o 服桂枝汤下之,
头项强痛, 翕翕发热, 无汗, 心下满, 微痛, 小便不利, 属桂枝去桂加茯苓术汤o
太阳病先发其汗, 不解而下之, 其脉浮者, 不愈, 浮为在外, 而反下之, 故令不愈,
今脉浮故在外, 当解其外则愈, 属桂枝汤, 下以后, 复发其汗者, 则昼日烦躁不眠,
夜而安静, 不呕不渴, 而无表证, 其脉沈微, 身无大热, 属干姜附子汤o
伤寒吐下发汗后, 心下逆满, 气上撞胸, 起即头眩, 其脉沈紧发汗即动经, 身为振摇,
属茯苓桂枝术甘草汤o 发汗吐下以后, 不解, 烦躁, 属茯苓四逆汤o 伤寒发汗吐下后,
虚烦不得眠, 剧者反复颠倒, 心中懊, 属栀子汤, 若少气, 栀子甘草汤, 若呕,

                       

栀子生姜汤, 若腹满, 栀子厚朴汤o 发汗, 若下之, 烦热, 胸中塞者, 属栀子汤证o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 心下温温欲吐, 而胸中痛, 大便反溏, 其腹微满, 郁郁微烦,
先时自极吐下者, 与承气汤, 不尔者不可与, 欲呕, 胸中痛微溏, 此非柴胡汤证,
以呕故, 知极吐下也o 太阳病, 重发其汗, 而复下之, 不大便五六日, 舌上燥而渴,
日晡所, 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坚满而痛, 不可近, 属大陷胸汤o 伤寒五六日,
其人已发汗, 而复下之, 胸满微结, 小便不利, 渴而不呕, 但头汗出,
往来寒热心烦, 此为未解, 属柴胡桂枝干姜汤o 伤寒汗出若吐下解后, 心下痞坚,
噫气不除者, 属旋覆代赭汤o 大下以后, 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无大热,
可以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o 伤寒大下后, 复发其汗, 心下痞, 恶寒者, 表未解也,
不可攻其痞, 当先解表, 表解乃攻其痞, 解表属桂枝汤, 攻痞属大黄黄连泻心汤o
伤寒吐下后七八日不解, 热结在里, 表里俱热, 时时恶风, 大渴, 舌上干燥而烦,
欲饮水数升, 属白虎汤o 伤寒吐下后未解, 不大便五六日至十余日,
其人日晡所发潮热, 不恶寒, 独语, 如见鬼神之状, 若剧者, 发则不识人, 循衣妄撮,
怵惕不安, 微喘直视, 脉弦者生, 涩者死, 微者但发热谵语, 属承气汤,
若下者勿复服, 三阳合病, 腹满身重, 难以转侧, 口不仁, 面垢谵语, 遗溺,
发汗则谵语, 下之则额上生汗, 手足厥冷, 自汗, 属白虎汤证o 阳明病, 其脉浮紧,
咽干口苦, 腹满而喘, 发热汗出, 而不恶寒, 反偏恶热, 其身体重, 发其汗即燥,
心愦愦而反谵语, 加温针必怵惕, 又烦躁不得眠, 下之即胃中空虚, 客气动膈,
心中懊, 舌上胎者, 属栀子汤证o 阳明病下之, 其外有热, 手足温不结胸,
心中懊, 苦饥不能食, 但头汗出, 属栀子汤证o 阳明病下之, 心中懊而烦,
胃中有燥屎者可攻, 其人腹微满, 头坚后溏者, 不可下之, 有燥屎者, 属承气汤证o
太阳病, 吐下发汗后微烦, 小便数, 大便因坚, 可与小承气汤和之则愈o
大汗若大下而厥冷者, 属四逆汤证o 太阳病下之, 其脉促胸满者, 属桂枝去芍药汤,
若微寒, 属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o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 身热不去, 心中结痛者,
未欲解也, 属栀子汤证o 伤寒下后, 烦而腹满, 卧起不安, 属栀子厚朴汤o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 身热不去, 微烦, 属栀子干姜汤o 伤寒医下之, 续得下利,
清谷不止, 身体疼痛, 急当救里, 身体疼痛, 清便自调, 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
救表宜桂枝汤o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 反再三下之, 后四五日, 柴胡证续在,
先与小柴胡汤, 呕止小安(呕止小安, 一云呕不止, 心下急), 其人郁郁微烦者,
为未解, 与大柴胡汤下之, 则愈o 伤寒十三日不解, 胸满而呕, 日晡所发潮热,

                       

而微利, 此本当柴胡汤下之, 不得利, 今反利者, 故知医以丸药下之, 非其治也,
潮热者实也, 先再服小柴胡汤以解其外, 后属柴胡加芒硝汤o 伤寒十三日过经,
而谵语, 内有热也, 当以汤下之, 小便利者, 大便当坚, 而反利, 其脉调和者,
知医以丸药下之, 非其治也, 自利者其脉当微厥, 今反和者, 此为内实, 属承气汤证o
伤寒八九日下之, 胸满烦惊, 小便不利, 谵语, 一身不可转侧, 属柴胡加龙骨牡蛎汤o
火逆下之, 因烧针烦躁, 属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o 太阳病脉浮而动, 数, 浮则为风,
数则为热, 动则为痛, 数则为虚, 头痛发热, 微盗汗出, 而反恶寒, 其表未解,
医反下之, 动数则迟, 头痛即眩(一云膈内拒痛), 胃中空虚, 客气动膈, 短气躁烦,
心中懊, 阳气内陷, 心下因坚, 则为结胸, 属大陷胸汤, 若不结胸, 但头汗出,
其余无有, 齐颈而还, 小便不利, 身必发黄, 属柴胡栀子汤(○按吴本无此句,
与伤寒论合)o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 柴胡汤证具, 而以佗药下之, 柴胡证仍在,
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 不为逆也, 必蒸蒸而振, 却发热, 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坚痛者, 此为结胸, 属大陷胸汤, 若但满而不痛者,
此为痞柴胡复不中与也, 属半夏泻心汤o 本以下之, 故心下痞, 与之泻心, 其痞不解,
其人渴而口燥, 小便不利者, 属五苓散(一方言忍之一日乃愈)o 伤寒中风,
医反下之, 其人下利日数十行, 谷不化, 腹中雷鸣, 心下痞坚而满, 干呕而烦,
不能得安, 医见心下痞为病不尽, 复重下之, 其痞益甚, 此非结热, 但胃中虚,
客气上逆, 故使之坚, 属甘草泻心汤o 伤寒服汤药而下利不止, 心下痞坚,
服泻心汤已后, 以佗药下之, 利不止, 医以理中与之, 利益甚, 理中理中膲,
此利在下膲, 属赤石脂禹余粮汤, 若不止者, 当利其小便o 太阳病, 外证未除,
而数下之, 遂挟热而利, 不止, 心下痞坚, 表里不解, 属桂枝人参汤o 伤寒吐后,
腹满者, 与承气汤o 病者无表里证, 发热七八日, 脉虽浮数者, 可下之, 假令下已,
脉数不解, 今热则消谷喜饥, 至六七日不大便者, 有瘀血, 属抵当汤, 若脉数不解,
而不止, 必失血, 便脓血o 太阳病医反下之, 因腹满时痛, 为属太阴,
属桂枝加芍药汤o 大实痛, 属桂枝加大黄汤o 伤寒六七日, 其人大下后, 脉沈迟,
手足厥逆, 下部脉不至, 咽喉不利, 唾脓血, 泄利不止, 为难治, 属麻黄升麻汤o
伤寒本自寒下, 医复吐下之, 寒格, 更遂吐(一本作更逆吐下), 食入即出,
属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o

病可温证第九                                                    

                       

大法, 冬宜服温热药, 及灸o 师曰病发热头痛, 脉反沈, 若不差, 身体更疼痛,
当救其里, 宜温药四逆汤o 下利腹满身体疼痛, 先温其里, 宜四逆汤o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 其藏有寒故也, 当温之, 宜四逆辈o 少阴病,
其人饮食入则吐心中温温欲吐, 复不能吐, 始得之, 手足寒, 脉弦迟, 若膈上有寒饮,
干呕者, 不可吐, 当温之, 宜四逆汤o 少阴病脉沈者, 急当温之, 宜四逆汤o
下利欲食者, 就当温之o 下利脉迟紧, 为痛未欲止, 当温之, 得冷者, 满而便肠垢o
下利其脉浮大, 此为虚, 以强下之故也, 设脉浮革, 因尔肠鸣, 当温之,
宜当归四逆汤o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者, 即呕, 汗出必数, 更衣反少, 当温之o 伤寒,
医下之, 续得下利, 清谷不止, 身体疼痛, 急当救里, 宜温之以四逆汤o

病不可灸证第十                                                  
微数之脉, 慎不可灸, 因火为邪, 则为烦逆, 追虚逐实, 血散脉中, 火气虽微,
内攻有力, 焦骨伤筋, 血, 难复也, 脉浮当以汗解, 而反灸之, 邪无从去, 因火而盛,
病从腰以下, 必当重而痹, 此为火逆, 若欲自解当先烦烦乃有汗, 随汗而解,
何以知之, 脉浮, 故知汗出当解o 脉浮, 热甚而灸之, 此为实, 实以虚治, 因火而动,
咽燥必吐血o

病可灸证第十一                                                  
烧针令其汗, 针处, 被寒, 核起而赤者, 必发贲豚, 气从少腹上撞者, 灸其核上一壮,
与桂枝加桂汤o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 口中和, 其背恶寒者, 当灸之o 少阴病,
其人吐利, 手足不逆, 反发热, 不死, 脉不足者, 灸其少阴七壮o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者, 即呕, 汗出必数, 更衣反少, 当温其上,
灸之(一云灸厥阴可五七壮)o 诸下利皆可灸足大都五壮(一云七壮), 商邱,
阴陵泉, 皆三壮o 下利手足厥无脉, 灸之不温, 反微喘者死, 少阴负, 趺阳者为顺也o
伤寒六七日, 其脉微, 手足厥, 烦躁, 灸其厥阴, 厥不还者, 死o 伤寒脉促,
手足厥逆, 可灸之, 为可灸少阴厥阴, 主四逆o

病不可刺证第十二                                                  
大怒无刺(大一作新), 已刺无怒(已一作新), 新内无刺, 已刺无内,
大劳无刺(大一作新), 已刺无劳, 大醉无刺, 已刺无醉, 大饱无刺, 已刺无饱,

                       

大饥无刺, 已刺无饥, 大渴无刺, 已刺无渴, 无刺, 大惊, 无刺熇熇之热,
无刺漉漉之汗, 无刺浑浑之脉, 身热甚, 阴阳皆争者, 勿刺也, 其可刺者急取之,
不汗则泄, 所谓勿刺者, 有死征也, 无刺病与脉相逆者, 上工刺未生, 其次刺未盛,
其次刺已衰, 粗工逆此, 谓之伐形(出九卷)o

病可刺证第十三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 自当愈, 其经竟, 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 当针足阳明, 使经不传,
则愈o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 而反烦不解者, 当先刺风池风府, 乃却与桂枝汤, 则愈o
伤寒腹满而谵语, 寸口脉浮而紧者, 此为肝乘脾, 名纵, 当刺期门o 伤寒发热,
啬啬恶寒, 其人大渴, 欲饮酢浆者, 其腹必满, 而自汗出, 小便利, 其病欲解,
此为肝乘肺, 名曰横, 当刺期门o 阳明病下血而谵语, 此为热入血室, 但头汗出者,
当刺期门, 随其实而泻之, 濈然汗出者, 则愈o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 经水适来,
得之七八日, 热除, 脉迟, 身凉, 胸下满, 如结胸状, 其人谵语, 此为热入血室,
当刺期门, 随其虚实而取之(平病云, 热入血室, 无犯胃气, 及上二膲, 与此相反,
岂谓药不谓针耶)o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痛, 颈项强而眩, 时如结胸, 心下痞坚,
当刺大杼第一间, 肺输、肝输、慎不可发汗, 发汗则谵语, 谵语则脉弦,
谵语五日不止, 当刺期门o 少阴病下利, 便脓血者, 可刺o 妇人伤寒怀身,
腹满不得小便, 加从腰以下重, 如有水气状, 怀身七月, 太阴当养不养, 此心气实,
当刺, 写劳宫及关元, 小便利, 则愈o 伤寒喉痹, 刺手少阴, 少阴在腕,
当小指后动脉, 是也, 针入三分, 补之o 问曰病有汗出, 而身热烦满,
烦满不为汗解者何, 对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 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 病名曰风厥也,
太阳主气, 故先受邪, 少阴与为表里也, 得热则上从之, 从之则厥, 治之表里, 刺之,
饮之汤o 热病三日, 气口静, 人迎躁者, 取之诸阳, 五十九刺, 以泻其热, 而出其汗,
实其阴以补其不足, 所谓五十九刺者, 两手外内侧各三, 凡十二痏, 五指间各一,
凡八痏, 足亦如是, 头入发一寸傍三分各三, 凡六痏, 更入发三寸边各五, 凡十痏,
耳前后口下项中各一, 凡六痏, 颠上一, 会一, 发际一, 廉泉一, 风池二,
天柱二(○按会以下, 原本并脱去, 今依灵枢二十三补正)o 热病先肤痛,
窒鼻充面, 取之皮, 以第一针, 五十九, 苛菌为轸(一云苛轸), 鼻, 索皮于肺,
不得索之火, 火心也o 热病嗌干, 多饮善惊, 卧不能安, 取之肤肉, 以第六针五十九,
目眦赤, 索肉于脾, 不得索之木, 木肝也o 热病而胸痛, 手足躁, 取之筋间,

                       

以第四针, 针于四达(一作逆), 筋辟目浸, 索筋于肝, 不得索之金, 金肺也o
热病数惊, 瘈瘲, 而强, 取之脉, 以第四针急泻有余者, 癫疾, 毛发去,
索血(一作脉)于心, 不得索之水, 水肾也o 热病身重骨痛, 耳聋, 而好瞑, 取之骨,
以第四针五十九, 骨病食啮牙齿, 耳清(○按甲乙经云骨病不食啮齿, 耳青赤,
灵枢无赤字, 余并同, 疑此文误), 索骨于肾, 不得索之土, 土脾也o 热病先身樯,
傍(傍大素作倚), 烦闷、干、唇嗌, 取之以第一针五十九, 肤胀口干寒汗o
热病头痛, 摄(摄一作颞), 目, 脉紧, 善, 厥热也, 取之以第三针,
视有余不足, 寒热病o 热病体重, 肠中热, 取之以第四针, 于其输, 及下诸指间,
索气于胃, 络得气也o 热病侠脐, 痛急, 胸支满, 取之涌泉, 与太阳,
阳明(一云阴陵泉), 以第四针, 针嗌里o 热病而汗且出, 及脉顺,
可汗者(○按原本及误反, 依甲乙经改), 取之鱼际, 大渊, 大都大白, 泻之则热去,
补之则汗出, 汗出太甚者, 取踝上横文以止之(○按甲乙经文作脉)o 热病七日八日,
脉口动喘而眩者, 急刺之, 汗且自出, 浅刺手大指间o 热病先胸痛, 手足躁,
刺足少阳, 补手太阴, 病甚为五十九刺o 热病先手臂痛, 刺手阳明, 太阴, 而汗出止o
热病始于头首者, 刺项太阳, 而汗出, 止o 热病先身重, 骨痛、耳聋、目瞑刺足少阴,
病甚为五十九刺(一云刺少阳)o 热病先眩冒而热, 胸满, 刺足少阴少阳o
热病始足胫者, 先取足阳明, 而汗出o

病不可水证第十四                                                  
发汗后, 饮水多者必喘, 以水灌之, 亦喘o 伤寒大吐大下之, 极虚复极汗者,
其人外气怫郁, 复与之水以发其汗, 因得哕, 所以然者, 胃中寒冷故也o 阳明病,
潮热, 微坚, 可与承气汤, 不坚, 勿与之, 若不大便, 六七日, 恐有燥屎, 欲知之,
法可与小承气汤若腹中不转失气者, 此为但头坚后溏, 不可攻之, 攻之必腹满不能食,
欲饮水者即哕o 阳明病若胃中虚冷, 其人不能食, 饮水即哕o 下利其脉浮大, 此为虚,
以强下之故也, 设脉浮革, 因尔肠鸣, 当温之, 与水即哕o 病在阳当以汗解,
而反以水噀之, 若灌之, 其热却不得去, 益烦, 皮上粟起, 意欲饮水, 反不渴,
宜文蛤散, 若不差, 与五苓散, 若寒实结胸无热证者, 与三物小陷胸汤, 白散亦可,
身热皮粟不解, 欲引衣自覆, 若以水噀之洗之, 益令热却不得出, 当汗而不汗, 即烦,
假令汗出已, 腹中痛, 与芍药三两, 如上法o 寸口脉浮大, 医反下之, 此为大逆,
浮即无血, 大即为寒, 寒气相搏, 即为肠鸣, 医乃不知, 而反饮水, 令汗大出,

                       

水得寒气, 冷必相搏, 其人即o 寸口脉濡而弱, 濡即恶寒, 弱即发热, 濡弱相搏,
藏气衰微, 胸中苦烦, 此非结热, 而反薄居水渍布, 冷铫贴之, 阳气遂微,
诸府无所依, 阴脉凝聚, 结在心下而不肯移, 胃中虚冷, 水谷不化, 小便纵通,
复不能多, 微则可救, 聚寒心下, 当奈何也o

病可水证第十五                                                  
太阳病发汗后, 若大汗出, 胃中干燥, 烦不得眠, 其人欲饮水, 当稍饮之, 令胃中和,
则愈o 厥阴病, 渴欲饮水者, 与水饮之, 即愈o 太阳病, 寸口缓, 关上小浮, 尺中弱,
其人发热而汗出, 复恶寒, 不呕, 但心下痞者, 此为医下之也, 若不下,
其人复不恶寒而渴者, 为转属阳明, 小便数者, 大便即坚, 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
欲饮水者但与之, 当以法救渴, 宜五苓散o 寸口脉洪而大, 数而滑, 洪大则荣气长,
滑数则胃气实, 荣长则阳盛, 怫郁不得出身, 胃实则坚, 难大便, 则干燥, 三膲闭塞,
津液不通, 医发其汗, 阳盛不周, 复重下之, 胃燥热畜, 大便遂摈, 小便不利,
荣卫相搏, 心烦发热, 两眼如火, 鼻干面赤舌燥齿黄焦, 故大渴, 过经成坏病,
针药所不能制, 与水灌枯槁, 阳气微散, 身寒, 温衣覆汗出, 表里通, 然其病即除,
形脉多不同, 此愈, 非法治, 但医所当慎, 妄犯, 伤荣卫o 霍乱而头痛发热,
身体疼痛, 热多, 欲饮水, 属五苓散o 呕吐而病在膈上, 后必思水者, 急与猪苓散,
饮之水, 亦得也o

病不可火证第十六                                                  
太阳中风, 以火劫, 发其汗, 邪风被火热, 血气流泆, 失其常度, 两阳相熏灼,
其身发黄, 阳盛则欲, 阴虚小便难, 阴阳俱虚竭, 身体则枯燥, 但头汗出,
齐颈而还, 腹满而微喘, 口干咽烂, 或不大便, 久则谵语,
甚者至哕(○按原本此二字误作多蔡, 今依伤寒论改), 手足躁扰, 循衣摸床,
小便利者, 其人可治o 太阳病医发其汗, 遂发热而恶寒, 复下之, 则心下痞,
此表里俱虚, 阴阳气并竭, 无阳则阴独, 复加火针, 因而烦, 面色青黄, 肤,
如此者为难治, 今色微黄, 手足温者愈o 伤寒加温针, 必惊o 阳脉浮, 阴脉弱,
则血虚, 血虚则筋惕, 其脉沈者, 荣气微也, 其脉浮, 而汗出如流珠者, 卫气衰也,
荣气微, 加烧针, 血留不行, 更发热而躁烦也o 伤寒脉浮, 而医以火迫劫之, 亡阳,
惊狂, 起卧不安, 属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o 问曰得病十五十六日,

                       

身体黄, 下利, 狂欲走, 师脉之, 言当下清血如豚肝, 乃愈, 后如师言, 何以知之,
师曰寸口脉, 阳浮阴濡弱, 阳浮则为风, 阴濡弱为少血, 浮虚受风, 少血发热,
恶寒洒淅, 项强头眩, 医加火熏郁令汗出, 恶寒遂甚, 客热因火而发, 怫郁蒸肌肤,
身目为黄, 小便微难, 短气, 从鼻出血, 而复下之, 胃无津液, 泄利遂不止,
热瘀在膀胱, 畜结成积聚, 状如豚肝, 当下未下, 心乱迷愦, 狂走, 赴水不能自制,
畜血若去, 目明心了, 此皆医所为, 无他祸患, 微轻得愈, 极者不治o
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者, 必渴, 被火, 必谵言, 弱者发热, 脉浮解之, 当汗出, 愈o
太阳病以火熏之, 不得汗, 其人必躁, 到经不解, 必有清血o 阳明病被火,
额上微汗出, 而小便不利, 必发黄o 阳明病其脉浮紧咽干, 口苦, 腹满而喘,
发热汗出而不恶寒, 反偏恶热, 其身体重, 发其汗则躁, 心愦愦而反谵语,
加温针必怵惕, 又烦躁不得眠o 少阴病欬而下利谵语, 是为被火气劫故也, 小便必难,
为强责少阴汗也o 太阳病二日而烧瓦熨其背, 大汗出, 火气入胃, 胃中竭燥,
必发谵语, 十余日振而反汗出者, 此为欲解, 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 其人欲小便,
反不得呕, 欲失溲, 足下恶风, 大便坚者, 小便当数而反不数,
及多便已其头卓然而痛, 其人足心必热, 谷气下流, 故也o

病可火证第十七                                                  
下利谷道中痛, 当温之以火, 宜熬末盐熨之, 一方灸枳实熨之o

热病阴阳交并少阴厥逆阴阳竭尽生死证第十八                                  
问曰温病汗出辄复热, 而脉躁疾不为汗衰, 狂言不能食, 病名为何, 对曰名曰阴阳交,
交者死, 人所以汗出者, 生于谷, 谷生于精, 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
是邪却而精胜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 热者邪气也, 汗者精气也,
今汗出而辄复热者邪胜也, 不能食者精无裨也, 汗出而热留者, 寿可立而倾也,
夫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 今脉不与汗相应, 此不胜其病也, 狂言者是失志, 失志者死,
此有三死不见一生, 虽愈必死o 热病已得汗, 而脉尚躁盛,
此阴脉之极也(○按原本阴误作阳, 依甲乙经改), 死, 其得汗而脉静者生也o
热病脉尚躁盛而不得汗者, 此阳脉之极也, 死, 脉躁盛, 得汗者生也o
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 喘且复热, 勿肤刺, 喘甚者死o 热病阴阳交者死o
热病烦已而汗, 脉当静o 太阳病脉反躁盛者, 是阴阳交, 死, 复得汗, 脉静者生o

                       

热病阴阳交者, 热烦身燥, 太阴寸口脉两冲尚躁盛, 是阴阳交, 死, 得汗脉静者生o
热病阳进阴退, 头独汗出, 死, 阴进阳退, 腰以下至足汗出, 亦死, 阴阳俱进,
汗出已, 热如故, 亦死, 阴阳俱退, 汗出已, 寒栗不止, 鼻口气冷,
亦死(以上热病阴阳交部)o 热病所谓并阴者, 热病已得汗, 因得泄, 是谓并阴,
故治(一作活), 热病所谓并阳者, 热病已得汗, 脉尚躁盛, 大热, 汗出, 虽不汗出,
若, 是谓并阳, 故治(以上热病并阴阳部)o 少阴病恶寒, 踡而利, 手足逆者,
不治o 少阴病下利止, 而眩, 时时自冒者死o 少阴病, 其人吐利躁逆者死o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踡, 其脉不至, 其人不烦而躁者、死o 少阴病六七日,
其人息高者、死o 少阴病脉微细沈, 但欲卧, 汗出不烦, 自欲吐, 五六日自利,
复烦躁, 不得卧寐者、死o 少阴病下利, 若利止, 恶寒而踡, 手足温者、可治o
少阴病恶寒而踡, 时时自烦, 欲去其衣被者、可治o 少阴病下利不止, 厥逆无脉,
干呕烦, 服汤药, 其脉暴出者死, 微细者生(以上少阴部)o 伤寒六七日, 其脉微,
手足厥, 烦躁, 灸其厥阴, 厥不还者、死o 伤寒下利厥逆, 躁不能卧者、死o
伤寒发热下利, 至厥不止者死o 伤寒厥逆六七日不利, 便发热而利者生, 其人汗出,
利不止者、死(○按伤寒论云便发热而利, 其人汗出不止者死), 但有阴无阳, 故也o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 腹濡脉虚复厥者, 不可下, 下之亡血死, 伤寒发热而厥,
七日下利者为难治(以上厥逆部)o 热病不知所痛, 不能自收, 口干, 阳热甚,
阴颇有寒者, 热在髓, 死、不治o 热病在肾, 令人渴, 口干舌焦黄赤, 昼夜欲饮不止,
腹大而胀, 尚不厌饮, 目无精光, 死、不治o 脾伤即中风, 阴阳气别离, 阴不从阳,
故以三分候其死生(○按此条已见前卷第五篇中, 而文小异, 姑依原本存之)o
伤寒欬逆上气, 其脉散者死, 谓其人形损故也o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
其人脉反实者、死o 病者下素有痞, 而下在脐傍, 痛引少腹, 入阴侠阴筋,
此为藏结、死o 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郑声者重语是也,
直视谵语喘满者、死若下利者、亦死o 结胸证悉具, 而躁者、死o 吐舌下卷者死,
唾如胶者难解, 舌头四边, 徐有津液, 此为欲解, 病者至经上唇有色, 脉自和,
为欲解, 色急者未解(以上阴阳竭尽部)o

重实重虚阴阳相附生死证第十九                                          
问曰何谓虚实, 对曰邪气盛则实, 精气夺则虚, 重实者肉有热病, 气热脉满,
是谓重实, 问曰经络俱实何如, 对曰经络皆实, 是寸脉急而尺脉缓也, 皆当俱治,

                       

故曰滑则顺, 涩则逆, 夫虚实者皆从其物类治, 五藏骨肉滑利可以长久, 寒气暴上,
脉满实, 实而滑, 顺则生, 实而涩, 逆则死, 形尽满, 脉急, 大坚, 尺满而不应,
顺则生, 逆则死, 所谓顺者手足温, 所谓逆者手足寒也o 问曰何谓重虚,
对曰脉虚气虚尺虚, 是谓重虚, 所谓气虚者言无常也, 尺虚者行步然也,
脉虚者不象阴也如此者滑则生, 涩则死, 气虚者肺虚也, 气逆者足寒也, 非其时则生,
当其时则死, 余藏皆如此也, 脉实满, 手足寒头热者, 春秋则生, 冬夏则死,
脉浮而涩, 涩而身有热者、死, 络气不足, 经气有余, 脉热而尺寒, 秋冬为逆,
春夏为顺, 经虚络满者, 尺热满而脉寒涩(按脉字原脱, 依素问二十八补), 春夏死,
秋冬生, 络满经虚, 灸阴刺阳, 经满络虚, 刺阴灸阳o 问曰秋冬无极阴, 春夏无极阳,
何谓也, 对曰无极阳者, 春夏无数虚阳明, 阳明虚则狂, 无极阴者, 秋冬无数虚太阴,
太阴虚则死(以上重实重虚部)o 热病所谓阳附阴者, 腰以下至足热, 腰以上寒,
阴气下争, 还心腹满者死, 所谓阴附阳者, 腰以上至头热, 腰以下寒, 阳气上争,
还得汗者生(以上阴阳相附部)o

热病生死期日证第二十                                              
太阳之脉, 色荣颧骨, 热病也, 荣未夭, 曰今且得汗, 待时自已, 与厥阴脉争见者,
死期不过三日, 其热病气内连肾, 少阳之脉色荣颊前, 热病也, 荣未夭, 曰今且得汗,
待时自已, 与少阴脉争见者, 死期不过三日o 热病七八日脉微小, 病者溲血口中干,
一日半而死, 脉代者, 一日死o 热病七八日, 脉不躁, 喘不数, 后三日中有汗,
三日不汗, 四日死, 未曾汗, 勿肤刺(肤一作庸)o 热病三四日, 脉不喘, 其动均者,
身虽烦热, 今自得汗, 生, 传曰始府入藏, 终阴复还阳, 故得汗o 热病七八日脉不喘,
其动均者、 生, 微热在阳不入阴, 今自汗也o 热病七八日脉不喘, 动数均者, 病当喑,
期三日, 不得汗, 四日死o 热病身面尽黄而肿, 心热口干, 舌卷, 焦黄黑, 身麻臭,
伏毒伤肺中脾者、死o 热病瘈瘲狂言, 不得汗, 瘈瘲不已, 伏毒伤肝中胆者死o
热病汗不出, 出不至足, 呕胆吐血, 善惊, 不得卧, 伏毒在肝腑足少阳者、死o

热病十逆死日证第二十一                                              
热病腹满胀, 身热者, 不得大小便, 脉涩小疾, 一逆见、死o 热病肠鸣腹满,
四肢清泄注, 脉浮大而洪不已, 二逆见、死o 热病大不止, 腹中痛,
脉浮大绝喘而短气, 三逆见、死o 热病呕且便血夺形肉, 身热甚, 脉绝动疾,

                       

四逆见、死o 热病欬喘悸眩, 身热, 脉小疾, 夺形肉, 五逆见、死o
热病腹大而胀四肢清, 夺形肉, 短气, 六逆见, 一旬内、死o 热病腹胀便血,
脉大时时小绝, 汗出而喘, 口干舌焦, 视不见人, 七逆见, 一旬、死o 热病身热甚,
脉转小, 欬而便血, 目眶陷, 妄言, 手循衣缝, 口干, 躁扰不得卧, 八逆见、一时死o
热病瘈瘲, 狂走不能食, 腹满, 胸痛引腰脐背, 呕血, 九逆见, 一时死o 热病呕血,
喘欬, 烦满, 身黄, 其腹鼓胀, 泄不止, 脉绝, 十逆见, 一时死o

热病五藏气绝死日证第二十二                                          
热病肺气绝, 喘逆, 欬唾血, 手足腹肿, 面黄, 振栗不能言语, 死, 魄与皮毛俱去,
故肺先死, 丙日笃, 丁日死o 热病脾气绝, 头痛, 呕, 宿汁不得食, 呕逆, 吐血,
水浆不得入, 狂言谵语, 腹大满, 四肢不收, 意不乐, 死, 脉与肉气俱去, 故脾先死,
甲日笃, 乙日死o 热病心主气绝, 烦满, 骨痛(一作瘈), 嗌肿不可咽, 欲欬不能欬,
歌哭而笑, 死, 神与荣脉俱去, 故心先死, 壬日笃, 癸日死o 热病, 肝气绝, 僵仆,
足不安地, 呕血, 恐惧, 洒淅恶寒, 血妄出, 遗屎溺, 死, 魂与筋血俱去, 故肝先死,
庚日笃, 辛日死o 热病肾气绝, 喘悸吐逆, 踵疽尻痈, 目视不明, 骨痛短气,
喘满汗出如珠, 死精与骨髓俱去, 故肾先死, 戊日笃, 巳日死o 外见瞳子青小,
爪甲枯, 发堕, 身涩, 齿挺而垢, 人皮面厚尘黑, 欬而唾血, 渴欲数饮, 大满,
此五藏绝表病也o

热病至脉死日证第二十三                                              
热病脉四至三日死, 脉四至者, 平人一至, 病人脉四至也o 热病脉五至, 一日死,
时一大至, 半日死, 忽忽闷乱者、死o 热病脉六至半日死, 忽忽疾大至, 有顷死o

热病损脉死日证第二十四                                              
热病脉四损, 三日死, 所谓四损者, 平人四至, 病人脉一至, 名曰四损o 热病脉五损,
一日死, 所谓五损者, 平人五至, 病人脉一至, 名曰五损o 热病脉六损, 一时死,
所谓六损者, 平人六至, 病人脉一至, 名曰六损, 若绝不至, 或久乃至,
立死(○此下吴本又有一条云, 治伤寒形证, 所宜进退, 晋王叔和集仲景评脉要论,
按袁本无此条, 疑非脉经原文)o


                       

                                                                 
脉经卷之八                                                        

平卒尸厥脉证第一
平湿暍脉证第二
平阳毒阴毒百合狐惑脉证第三
平霍乱转筋脉证第四
平中风历节脉证第五
平血痹虚劳脉证第六
平消渴小便利淋脉证第七
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
平黄疸寒热疟脉证第九
平胸痹心痛短气贲豚脉证第十
平腹满寒疝宿食脉证第十一
平五藏积聚脉证第十二
平惊悸吐下血胸满瘀血脉证第十三
平呕哕下痢脉证第十四
平肺痿肺痈欬逆上气淡饮脉证第十五
平痈肿肠痈金疮侵淫脉证第十六

平卒尸厥脉证第一                                                  
寸口沈大而滑, 沈则为实, 滑则为气, 实气相搏, 血气入于藏即死(○按此文有脱误,
千金方云, 沈即为血实, 滑即为气实, 血气相搏, 入藏即死), 入于腑即愈,
此为卒厥不知人唇青身冷, 为入藏即死, 如身温和汗自出为入腑而复, 自愈o

平湿暍脉证第二                                                  
太阳病, 发热无汗而反恶寒者, 名刚o 太阳病, 发热汗出而不恶寒者,
名柔(一云恶寒)o 太阳病, 发热其脉沈而细者, 为o 太阳病,
发其汗因致(论云发其汗太多, 因致)o 病者身热足寒, 颈项强急, 恶寒,
时、头热, 面赤, 目脉赤, 独头动摇者、为(论云独头面摇、卒口噤、背反张者,

                       

病也)o 太阳病, 无汗而小便反少, 气上冲胸, 口噤不得语欲作刚, 葛根汤主之o
刚为病, 胸满口噤, 卧不着席, 脚挛急, 其人必齘齿, 可与大承气汤o
病发其汗已, 其脉如蛇暴, 腹胀大者, 为欲解, 脉如故,
反伏弦者、必(一云脉出欲巳)o 脉来, 按之筑筑而弦, 直上下行o 家,
其脉伏坚, 直上下o 夫风病下之则, 复发其汗, 必拘急o 太阳病其证备,
身体强几几然, 脉沈迟, 此为, 栝蒌桂枝汤主之o 病有灸疮, 难疗o
疮家虽身疼痛, 不可发其汗, 汗出则o 太阳病关节疼烦, 脉沈而缓者,
为中湿(论云中湿为湿痹, 湿痹之候, 其人小便不利, 大便反快, 但当利其小便)o
病者一身尽疼(一云疼烦), 发热, 日晡即剧此为风湿,
汗出所致也(论云此病伤于汗出当风, 或久伤取冷所致)o 湿家之为病, 一身尽疼,
发热, 而身色似熏黄也o 湿家之为病, 其人但头汗出、而背强, 欲得被覆向火,
若下之蚤、则哕, 或胸满小便利(一云不利), 舌上如胎, 此为丹田有热, 胸上有寒,
渴欲饮而不能饮, 则口燥也o 湿家下之, 额上汗出, 微喘,
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 若下利不止者, 亦死o 问曰风湿相搏, 身体疼痛,
法当汗出而解, 值天阴雨不止, 师云此可发汗, 而其病不愈者, 何也, 答曰发其汗,
汗大出者, 但风气去, 湿气续在, 是故不愈,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
微微似欲出汗者则风湿俱去也o 湿家身烦疼, 可与麻黄汤, 加术四两, 发其汗为宜,
慎不可以火攻之o 风湿脉浮, 身重, 汗出, 恶风者, 防己汤主之o
病人喘头疼鼻塞而烦, 其脉大, 自能饮食, 腹中和, 无病, 病在头中寒湿, 故鼻塞,
内药鼻中即愈(论云湿家病身疼痛发热, 面黄而喘, 头痛鼻窒而烦)o 伤寒八九日,
风湿相搏, 身体疼痛不能自转侧, 不呕不渴, 脉浮虚而涩者,
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鞭, 小便自利者, 术附子汤主之o 风湿相搏, 骨节疼烦,
掣痛, 不得屈伸, 近之则痛剧, 汗出短气, 小便不利, 恶风, 不欲去衣, 或身微肿者,
甘草附子汤主之o 太阳中热, 暍、是也, 其人汗出恶寒, 身热而渴也, 白虎汤主之o
太阳中暍, 身热疼重, 而脉微弱, 此以夏月伤冷水, 水行皮肤中所致也, 瓜蒂汤主之o
太阳中暍, 发热恶寒, 身重而疼痛, 其脉弦细芤迟, 小便已, 洒洒然毛耸, 手足厥冷,
小有劳, 身热, 口前开板齿燥(○按伤寒论, 前开二字倒), 若发其汗, 恶寒则甚,
加温针, 则发热益甚, 数下之, 淋复甚o

平阳毒阴毒百合狐惑脉证第三                                          

                       

阳毒为病, 身重腰背痛, 烦闷不安, 狂言, 或走或见鬼, 或吐血下痢, 其脉浮大数,
面赤, 斑斑如锦文, 咽喉痛, 唾脓血, 五日可治, 至七日不可治也, 有伤寒一二日,
便成阳毒, 或服药, 吐下后变成阳毒, 升麻汤主之o 阴毒为病, 身重背强, 腹中绞痛,
咽喉不利, 毒气攻心, 心下坚强, 短气不得息, 呕逆, 唇青面黑, 四肢厥冷,
其脉沈细紧数, 身如被打, 五六日可治, 至七日不可治也, 或伤寒初病一二日,
便结成阴毒, 或服药六七日以上至十日, 变成阴毒, 甘草汤主之o 百合之为病,
其状常默默, 欲卧复不能卧, 或如强健人, 欲得出行而复不能行, 意欲得食复不能食,
或有美时, 或有不用, 闻饮食臭时, 如寒无寒, 如热无热, 朝至口苦, 小便赤黄,
身形如和, 其脉微数, 百脉一宗悉病, 各随证治之o 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
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 见阳攻阴, 复发其汗, 此为逆, 其病难治, 见阴攻阳,
乃复下之, 此亦为逆, 其病难治(千金方云见在于阴, 而攻其阳, 则阴不得解也,
复发其汗为逆也, 见在于阳, 而攻其阴, 则阳不得解也, 复下之, 其病不愈)o
狐惑为病, 其气如伤寒, 默默欲眠, 目不得闭, 卧起不安, 蚀于喉为惑, 蚀于阴为狐,
狐惑之病, 并不欲饮食, 闻食臭, 其面目乍赤乍白乍黑, 其毒蚀于上者则声喝,
其毒蚀于下部者则咽干, 蚀于上部, 泻心汤主之, 蚀于下部, 苦参汤淹洗之,
食于肛者, 雄黄熏之(喝一作嗄)o 其人脉数无热, 微烦, 默默欲卧, 汗出,
初得三四日, 目赤如鸠眼, 得之七八日, 目四眦黄黑, 若能食者, 脓已成也,
赤小豆当归散主之o 病人或从呼吸上蚀其咽, 或从下膲蚀其肛, 阴, 蚀上为惑,
蚀下为狐, 狐惑病者, 猪苓散主之o

平霍乱转筋脉证第四                                                
问曰病有霍乱者何, 师曰呕吐而利, 此为霍乱o 问曰病者发热头痛, 身体疼,
恶寒而复吐利, 当属何病, 师曰当为霍乱, 霍乱吐利止而复发热也伤寒其脉微涩,
本是霍乱, 今是伤寒, 却四五日至阴经上, 转入阴, 必吐利o 转筋为病, 其人臂脚直,
脉上下行微弦, 转筋入腹, 鸡屎白散主之o

平中风历节脉证第五                                                
夫风之为病, 当半身不遂, 或但臂不遂者, 此为痹, 脉微而数, 中风使然o
头痛脉滑者, 中风, 风脉虚弱也o 寸口脉浮而紧, 紧则为寒, 浮则为虚, 虚寒相搏,
邪在皮肤, 浮者血虚, 络脉空虚, 贼邪不泻, 或左或右, 邪气反缓, 正气则急,

                       

正气引邪, 喎僻不遂, 邪在于络, 肌肤不仁, 邪在于经, 则重不胜, 邪入于腑,
则不识人邪入于藏, 舌即难言, 口吐淤涎(○按金匮要略无淤字)o 寸口脉迟而缓,
迟则为寒, 缓则为虚, 荣缓则为亡血, 卫迟则为中风, 邪气中经, 则身痒而瘾,
心气不足, 邪气入中, 则胸满而短气o 趺阳脉浮而滑, 滑则谷气实, 浮则汗自出o
少阴脉浮而弱, 弱则血不足, 浮则为风, 风血相搏, 则疼痛如掣o 盛人脉涩小, 短气,
自汗出, 历节疼, 不可屈伸, 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也o 寸口脉沈而弱, 沈则主骨,
弱则主筋, 沈则为肾, 弱则为肝, 汗出入水中, 如水伤心, 历节黄, 汗出,
故曰历节也o 味酸则伤筋, 筋伤则缓, 名曰泄, 咸则伤骨, 骨伤则痿, 名曰枯,
枯泄相搏, 名曰断泄, 荣气不通, 卫不独行, 荣卫俱微, 三膲无所御, 四属断绝,
身体羸瘦, 独足肿大, 黄汗出胫冷, 假令发热, 便为历节也,
病历节疼痛不可屈伸乌头汤主之o 诸肢节疼痛, 身体魁瘰(○按金匮作羸),
脚肿如脱, 头眩, 短气, 温温欲吐, 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o

平血痹虚劳脉证第六                                                
问曰血痹从何得之, 师曰夫尊荣人, 骨弱肌肤盛, 重因疲劳, 汗出, 卧不时动摇,
加被微风, 遂得之, 形如风状(巢原云其状如被微风所吹), 但以脉自微涩,
在寸口关上小紧, 宜针, 引阳气令脉和, 紧去则愈o 血痹, 阴阳俱微, 寸口关上微,
尺中小紧, 外证, 身体不仁如风状, 黄桂五物汤主之o 男子平人脉大为劳,
极虚亦为劳o 男子劳之为病, 其脉浮大, 手足烦热, 春夏剧, 秋冬差, 阴寒精自出,
足酸削不能行, 少阴虚满o 人年五十六十, 其病脉大者痹, 侠背行, 苦肠鸣,
马刀侠瘿者, 皆为劳得之o 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 喜盗汗出也o 男子面色薄者,
主渴及亡血, 卒喘悸, 其脉浮者, 里虚也o 男子脉虚沈弦, 无寒热, 短气里急,
小便不利, 面色白, 时时目瞑, 此人喜, 少腹满, 此为劳使之然o 男子脉微弱而涩,
为无子, 精气清冷o 夫失精家, 少腹弦急, 阴头寒, 目眶痛(一云目眩), 发落,
脉极虚, 芤迟, 为清谷, 亡血失精o 脉得诸芤动微紧, 男子失精, 女子梦交通,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o 脉沈小迟, 名脱气, 其人疾行则喘喝, 手足逆寒, 腹满,
甚则溏泄, 食不消化也o 脉弦而大, 弦则为减, 大则为芤, 减则为寒, 芤则为虚,
寒虚相搏, 此名为革, 妇人则半产漏下, 男子则亡血失精o

平消渴小便利淋脉证第七                                              

                       

师曰厥阴之为病消渴, 气上冲心, 心中疼热, 饥而不欲食, 食即吐, 下之不肯止o
寸口脉浮而迟, 浮则为虚, 迟则为劳, 虚则卫气不足, 迟则荣气竭, 趺阳脉浮而数,
浮则为气, 数则消谷而紧(要略, 紧作大坚), 气盛则溲数, 溲数则紧(要略作坚),
紧数相搏, 则为消渴o 男子消渴, 小便反多, 以饮一斗小便一斗, 肾气丸主之o
师曰热在(一作结)下膲, 则溺血, 亦令人淋闭不通, 淋之为病, 小便如粟状,
少腹弦急, 痛引脐中o 寸口脉细而数, 数则为热, 细则为寒, 数为强吐, 趺阳脉数,
胃中有热, 则消谷引食, 大便必坚, 小便则数, 少阴脉数妇人则阴中生疮,
男子则气淋o 淋家不可发汗, 发汗则必便血o

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                                              
师曰病有风水, 有皮水, 有正水, 有石水, 有黄汗, 风水其脉自浮, 外证骨节疼痛,
其人恶风, 皮水其脉亦浮, 外证跗肿, 按之没指, 不恶风, 其腹如鼓(如鼓一作如故,
不满), 不渴, 当发其汗, 正水其脉沈迟, 外证自喘, 石水其脉自沈, 外证腹满不喘,
黄汗其脉沈迟, 身体发热, 胸满四肢头面肿, 久不愈, 必致痈脓o 脉浮而洪,
浮则为风, 洪则为气, 风气相搏, 风强则为瘾, 身体为痒, 痒为泄风, 久为痂癞,
气强则为水, 难以俛仰, 风气相击, 身体洪肿, 汗出乃愈, 恶风则虚, 此为风水,
不恶风者, 小便通利, 上膲有寒, 其口多涎, 此为黄汗o 寸口脉沈滑者, 中有水气,
面目肿大, 有热, 名曰风水, 视人之目, 裹上微拥, 如新卧起状, 其颈脉动, 时时欬,
按其手足上, 陷而不起者, 风水太阳病脉浮而紧, 法当骨节疼痛, 而反不痛,
身体反重而酸, 其人不渴, 汗出即愈, 此为风水, 恶寒者, 此为极虚发汗得之,
渴而不恶寒者, 此为皮水, 身肿而冷, 状如周痹, 胸中窒不能食, 反聚痛, 暮躁不眠,
此为黄汗, 痛在骨节欬而喘不渴者, 此为脾胀, 其形如肿, 发汗即愈,
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 小便数者, 皆不可发汗o 风水其脉浮, 浮为在表, 其人能食,
头痛汗出, 表无他病, 病者言但下重, 故从腰以上其和, 腰以下当肿及阴, 难以屈伸,
防己黄耆汤主之(一云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 防己黄耆汤主之)o 风水恶风,
一身悉肿, 脉浮不渴, 续自汗出, 而无大热者, 越婢汤主之o
师曰里水者一身面目洪肿, 其脉沈, 小便不利, 故令病水, 假如小便自利, 亡津液,
故令渴也, 越婢加术汤主之(一云皮水其脉沈, 头面浮肿, 小便不利, 故令病水,
假如小便自利亡津液, 故令渴也)o 皮水之为病, 四肢肿, 水气在皮肤中,
四肢聂聂动者, 防己茯苓汤主之o 趺阳脉当伏, 今反紧, 本自有寒, 疝瘕, 腹中痛,

                       

医反下之, 下之则胸满短气o 趺阳脉当伏, 今反数, 本自有热, 消谷(一作消渴),
小便数, 今反不利, 此欲作水o 寸口脉浮而迟, 浮脉热, 迟脉潜, 热潜相搏, 名曰沈,
趺阳脉浮而数, 浮脉热, 数脉止, 热止相搏, 名曰伏, 沈伏相搏, 名曰水,
沈则络脉虚, 伏则小便难, 虚难相搏, 水走皮肤, 则为水矣o 寸口脉弦而紧,
弦则卫气不行, 卫气不行, 则恶寒, 水不沾流, 走在肠间o 少阴脉紧而沈, 紧则为痛,
沈则为水, 小便即难, 师曰脉得诸沈者当责有水, 身体肿重, 水病, 脉出者死o
夫水病人, 目下有卧蚕, 面目鲜泽, 脉伏, 其人消渴, 病水, 腹大, 小便不利,
其脉沈绝者, 有水, 可下之o 问曰病下利后渴, 饮水, 小便不利, 腹满阴肿者何也,
答曰此法当病水, 若小便自利, 及汗出者, 自当愈o 水之为病, 其脉沈小属少阴,
浮者为风, 无水虚胀者为气水, 发其汗即已, 沈者与附子麻黄汤, 浮者与杏子汤o
心水者, 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 烦而躁, 其阴大肿o 肝水者,
其腹大不能自转侧下腹中痛, 时时津液微生, 小便续通o 肺水者, 其身肿, 小便难,
时时鸭溏o 脾水者, 其腹大, 四肢苦重, 津液不生, 但苦少气, 小便难o 肾水者,
其腹大脐肿, 腰痛不得溺, 阴下湿, 如牛鼻上汗, 其足逆冷,
面皮瘦(一云大便反坚)o 师曰诸有水者, 腰以下肿, 当利小便, 腰以上肿, 当发汗,
乃愈, 师曰寸口脉、沈而迟, 沈则为水, 迟则为寒, 寒水相搏, 趺阳脉伏, 水谷不化,
脾气衰则骛溏, 胃气衰则身肿, 少阳脉卑, 少阴脉细, 男子则小便不利,
妇人则经水不通, 经为血, 血不利, 则为水, 名曰血分(一云水分)o 问曰病者若水,
面目身体四肢皆肿, 小便不利师脉之不言水, 反言胸中痛, 气上冲咽, 状如炙肉,
当微欬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 师曰寸口脉沈而紧, 沈为水, 紧为寒, 沈紧相搏,
结在关元, 始时当微, 年盛不觉, 阳衰之后, 荣卫相干, 阳损阴盛, 结寒微动,
紧气上冲, 咽喉塞噎, 上急痛, 医以为留, 饮而大下之, 气击不去, 其病不除,
后重吐之, 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 小便不利, 水谷不化, 面目手足浮肿,
又与葶苈丸下水, 当时如小差, 食饮过度, 肿复如前, 胸苦痛, 象若奔豚,
其水扬溢, 则浮欬喘逆当先攻击冲气令止, 乃治欬, 欬止, 其喘自差, 先治新病,
病当在后o 黄汗之病, 身体洪肿(一作重)发热, 汗出而渴(而渴一作不渴),
状如风水, 汗沾衣, 色正黄如蘗汁, 其脉自沈o 问曰黄汗之病从何得之,
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 水从汗孔入, 得之, 黄耆芍药桂枝苦酒汤主之o 黄汗之病,
两胫自冷, 假令发热, 此属历节, 食已汗出, 又身常暮卧, 盗汗出者, 此荣气也,
若汗出已, 反发热者, 久久其身必甲错, 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 若身重, 汗出已,

                       

辄轻者, 久久必身, 则胸中痛, 又从腰以上必汗出, 下无汗, 腰宽驰痛,
如有物在皮中状, 剧者不能食, 身疼重, 烦躁, 小便不利, 此为黄汗,
桂枝加黄耆汤主之o 寸口脉迟而涩, 迟则为寒, 涩为血不足, 趺阳脉微而迟,
微则为气, 迟则为寒, 寒气不足, 则手足逆冷, 手足逆冷则荣卫不利, 荣卫不利,
则腹满鸣相逐, 气转膀胱, 荣卫俱劳, 阳气不通则身冷, 阴气不通则骨疼,
阳气前通则恶寒, 阴气前通则痹不仁, 阴阳相得, 其气乃行, 大气一转, 其气乃散,
实则失气, 虚则遗溺, 名曰气分o 气分, 心下坚, 大如盘, 边如旋杯, 水饮所作,
桂枝去, 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o 心下坚大如盘, 边如旋盘, 水饮所作,
枳实术汤主之o

平黄疸寒热疟脉证第九                                              
凡黄候寸口脉, 近掌无脉, 口鼻冷, 并不可治o 脉沈, 渴欲饮水, 小便不利者,
皆发黄o 腹满, 舌痿, 黄, 躁不得睡, 属黄家o 师曰病黄疸, 发热烦喘, 胸满口燥者,
以发病时火劫其汗, 两热所得, 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一身尽发热而黄, 肚热,
热在里, 当下之o 师曰黄疸之病, 当以十八日为期, 治之十日以上为差, 反剧为难治o
又曰疸而渴者, 其疸难治, 疸而不渴者, 其疸可治, 发于阴部, 其人必呕, 发于阳部,
其人振寒而发热也o 师曰诸病黄家, 但利其小便, 假令脉浮, 当以汗解之,
宜桂枝加黄耆汤, 又男子黄, 小便自利, 当与小建中汤o 黄疸腹满, 小便不利而赤,
自汗出, 此为表和里实, 当下之, 宜大黄黄蘗栀子芒消汤o 黄疸病小便色不变,
欲自利, 腹满而喘, 不可除热, 热除必哕, 哕者, 小半夏汤主之o 夫病酒黄疸,
必小便不利, 其候, 心中热, 足下热, 是其证也o 心中懊而热, 不能食, 时欲吐,
名曰酒疸o 酒黄疸者, 或无热, 靖言了了, 腹满欲吐, 鼻燥, 其脉浮者, 先吐之,
沈弦者先下之o 酒疸, 心中热欲呕者, 吐之即愈o 酒疸, 黄色, 心下结实而烦o
酒疸下之, 久久为黑疸, 目青面黑, 心中如啖蒜齑状, 大便正黑, 皮肤爪之不仁,
其脉浮弱, 虽黑微黄, 故知之o 寸口脉微而弱, 微则恶寒, 弱则发热, 当发不发,
骨节疼痛, 当烦不烦, 而极汗出, 趺阳脉缓而迟, 胃气反强, 少阴脉微, 微则伤精,
阴气寒冷, 少阴不足, 谷气反强, 饱则烦满, 满则发热, 客热消谷, 发已复饥,
热则腹满, 微则伤精, 谷强则瘦, 名曰谷寒热o 阳明病脉迟者, 食难用饱,
饱则发烦头眩者, 必小便难, 此欲作谷疸, 虽下之, 腹满如故, 所以然者, 脉迟故也o
师曰寸口脉浮而缓, 浮则为风, 缓则为痹, 痹非中风, 四肢苦烦, 脾色必黄,

                       

瘀热以行o 趺阳脉紧而数, 数则为热, 热则消谷, 紧则为寒, 食即满也,
尺脉浮为伤肾, 趺阳脉紧为伤脾, 风寒相搏, 食谷则眩, 谷气不消, 胃中苦浊,
浊气下流, 小便不通, 阴被其寒, 热流膀胱, 身体尽黄, 名曰谷疸o 额上黑, 微汗出,
手足中热, 薄暮则发, 膀胱急, 小便自利, 名曰女劳疸, 腹如水状, 不治o 黄家,
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 此为女劳得之, 膀胱急, 少腹满, 身尽黄, 额上黑, 足下热,
因作黑疸, 其腹胀如水状, 大便必黑, 时溏, 此女劳之病, 非水也, 腹满不可治,
消石矾石散主之o 夫疟脉自弦也, 弦数者多热, 弦迟者多寒, 弦小紧者可下之,
弦迟者可温药, 若脉紧数者, 可发汗针灸之, 浮大者可吐之, 脉弦数者风发也,
以饮食消息止之o 疟病结为症瘕, 名曰疟母, 甲煎丸主之o 疟但见热者, 温疟也,
其脉平, 身无寒, 但热, 骨节疼烦, 时呕, 朝发暮解, 暮发朝解, 名曰温疟,
白虎加桂枝汤主之o 疟多寒者, 牡疟也, 蜀漆散主之o

平胸痹心痛短气贲豚脉证第十                                          
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与不及, 阳微阴弦, 则胸痹而痛, 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
今阳虚知在上膲, 所以胸痹心痛者, 以其脉阴弦故也o 胸痹之病, 喘息欬唾, 胸背痛,
短气, 寸口脉沈而迟, 关上小紧数者, 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o 平人无寒热,
短气不足以息者, 实也o 贲豚病者从小腹起, 上冲咽喉, 发作时欲死复止, 皆从惊得,
其气上冲胸腹痛, 及往来寒热, 贲豚汤主之o 师曰病有贲豚, 有吐脓, 有惊怖,
有火邪, 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o

平腹满寒疝宿食脉证第十一                                            
趺阳脉微弦, 法当腹满, 不满者必下部闭塞, 大便难, 两胠(一云脚)疼痛,
此虚寒从下上也, 当以温药服之o 病者腹满, 按之不痛, 为虚, 痛者为实, 可下之,
舌黄未下者, 下之, 黄自去o 腹满时减, 减复如故, 此为寒, 当与温药o
趺阳脉紧而浮, 紧则为痛, 浮则为虚, 虚则肠鸣, 紧则坚满o 脉双弦而迟者,
必心下坚, 脉大而紧者, 阳中有阴也, 可下之, 病腹中满, 痛为实, 当下之o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 当下之o 病腹满, 发热数十日, 脉浮而数, 饮食如故,
厚朴三物汤主之, 腹满痛, 厚朴七物汤主之o 寸口脉迟而缓, 迟则为寒, 缓则为气,
气寒相搏, 转绞而痛o 寸口脉迟而涩, 迟为寒, 涩为无血o 夫中寒家喜欠,
其人清涕出, 发热色和者, 善嚏o 中寒, 其人下利以里虚也, 欲嚏不能,

                       

此人肚中寒(一作痛)o 夫瘦人绕脐痛, 必有风冷, 谷气不行, 而反下之, 其气必冲,
不冲者心下则痞o 寸口脉弦者, 则下拘急而痛, 其人啬啬恶寒也o 寸口脉浮而滑,
头中痛o 趺阳脉缓而迟, 缓则为寒, 迟则为虚, 虚寒相搏, 则欲食温, 假令食冷,
则咽痛o 寸口脉微, 尺中紧而涩, 紧则为寒, 微则为虚, 涩则血不足,
故知发汗而复下之也, 紧在中央, 知寒尚在, 此本寒气, 何为发汗复下之耶o
夫脉浮而紧, 乃弦, 状如弓弦, 按之不移, 脉数弦者, 当下其寒, 下偏痛,
其脉紧弦, 此寒也, 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o 寸口脉弦而紧, 弦则卫气不行,
卫气不行, 则恶寒, 紧则不欲食, 弦紧相搏, 则为寒疝o 趺阳脉浮而迟, 浮则为风虚,
迟则为寒疝, 寒疝绕脐痛, 若发则自汗出, 手足厥寒, 其脉沈弦者, 大乌头汤主之o
问曰人病有宿食, 何以别之, 师曰寸口脉浮大, 按之反涩, 尺中亦微而涩,
故知有宿食o 寸口脉紧如转索, 左右无常者, 有宿食o 寸口脉紧, 即头痛风寒,
或腹中有宿食不化o 脉滑而数者实也, 有宿食, 当下之o 下痢不欲食者, 有宿食,
当下之o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 烦不解, 腹满痛, 此有燥屎也, 所以然者,
本有宿食故也o 宿食在上管, 当吐之o

平五藏积聚脉证第十二                                              
问曰病有积, 有聚, 有系气(系一作谷, 下同), 何谓也, 师曰积者藏病也, 终不移,
聚者腑病也, 发作有时, 展转痛移, 为可治, 系气者下痛, 按之则愈,
愈复发为系气, 夫病已愈不得复发, 今病复发, 即为系气也o 诸积大法,
脉来细而附骨者, 乃积也(细一作结), 寸口积在胸中, 微出寸口, 积在喉中,
关上积在脐傍, 上关上, 积在心下, 微下, 关, 积在少腹, 尺, 积在气街, 脉出在左,
积在左, 脉出在右, 积在右, 脉两出, 积在中央, 各以其部处之o 诊得肺积脉浮而毛,
按之辟易, 下气逆, 背相引痛, 少气, 善忘, 目瞑, 皮肤寒, 秋差夏剧,
主皮中时痛, 如虱缘之状, 甚者如针刺, 时痒, 其色白o 诊得心积脉沈而芤,
上下无常处, 病胸满悸, 腹中热, 面赤嗌干, 心烦, 掌中热, 甚即唾血, 主身瘈瘲,
主血厥, 夏差冬剧, 其色赤o 诊得脾积, 脉浮大而长, 饥则减, 饱则见, a起与谷争,
减心下累累, 如桃李, 起见于外, 腹满呕泄, 肠鸣, 四肢重, 足胫肿, 厥不能卧,
是主肌肉损其色黄o 诊得肝积脉弦而细, 两下痛, 邪走心下, 足肿寒, 痛引小腹,
男子积疝, 女子瘕淋, 身无膏泽, 喜转筋, 爪甲枯黑, 春差秋剧, 其色青o
诊得肾积脉沈而急, 苦脊与腰相引痛, 饥则见, 饱则减, 少腹里急, 口干, 咽肿,

                       

伤烂, 目, 骨中寒, 主髓厥, 善忘, 其色黑o 寸口脉沈而横者,
下及腹中有横积痛, 其脉弦, 腹中急痛, 腰背痛相引, 腹中有寒, 疝, 瘕o
脉弦紧而微细者症也, 夫寒痹症瘕积聚之脉, 皆弦紧, 若在心下, 即寸弦紧, 在胃管,
即关弦紧, 在脐下, 即尺弦紧(一曰关脉弦长, 有积在脐左右上下也)o 又脉症法,
左手脉横, 症在左, 右手脉横, 症在右, 脉头大者在上, 头小者在下o 又法,
横脉见左积在右, 见右积在左, 偏得洪实而滑, 亦为积, 弦紧亦为积, 为寒痹,
为疝痛o 内有积不见脉, 难治, 见一脉相应, 为易治, 诸不相应, 为不治, 左手脉大,
右手脉小, 上病在左胁, 下病在左足, 右手脉大, 左手脉小, 上病在右,
下病在右足o 脉弦而伏者, 腹中有症不可转也, 必死不治o 脉来细而沈, 时直者,
身有痈肿, 若腹中有伏梁o 脉来小沈而实者, 胃中有积聚, 不下食, 食即吐o

平惊悸吐下血胸满瘀血脉证第十三                                      
寸口脉动而弱, 动则为惊, 弱则为悸o 趺阳脉微而浮, 浮则胃气虚, 微则不能食,
此恐惧之脉, 忧迫所作也, 惊生病者其脉止而复来,
其人目睛不了了(○按吴本云其人目睛不转, 不能呼气)o 寸口脉紧, 趺阳脉浮,
胃气则虚, 寸口脉紧, 寒之实也, 寒在上膲, 胸中必满而噫, 胃气虚者, 趺阳脉浮,
少阳脉紧, 心下必悸, 何以言之, 寒水相搏, 二气相争, 是以悸o
脉得诸涩濡弱为亡血o 寸口脉弦而大, 弦则为减, 大则为芤, 减则为寒, 芤则为虚,
寒虚相搏, 此名为革, 妇人则半产漏下, 男子则亡血o 亡血家不可攻其表,
汗出则寒栗而振o 问曰病连日不止, 其脉何类, 师曰脉来轻轻在肌肉,
尺中自溢(一云尺脉浮), 目睛晕黄, 必未止, 晕黄去, 目睛慧了知今止o
师曰从春至夏, 发者, 太阳, 从秋至冬, 发者, 阳明o 寸口脉微弱, 尺脉涩,
弱则发热, 涩为无血, 其人必厥, 微呕, 夫厥当眩不眩, 而反头痛, 痛为实,
下虚上实, 必也o 太阳脉大而浮, 必吐血o 病人面无血色, 无寒热, 脉沈弦者,
也o 家不可发其汗, 汗出必额上促急而紧, 直视而不能眴, 不得眠o 脉浮弱,
手按之绝者, 下血, 烦欬者必吐血o 寸口脉微而弱, 气血俱虚, 男子则吐血,
女子则下血, 呕吐, 汗出者为可o 趺阳脉微而弱, 春以胃气为本, 吐利者为可, 不者,
此为有水气, 其腹必满, 小便则难o 病人身热, 脉小绝者, 吐血, 若下血, 妇人亡经,
此为寒, 脉迟者, 胸上有寒, 噫气喜唾o 脉有手阳趺阳少阴脉皆微, 其人不吐,
下必亡血o 脉沈为在里, 荣卫内结, 胸满必吐血o 男子盛大, 其脉手阳微, 趺阳亦微,

                       

独少阴浮大, 必便血而失精, 设言淋者, 当小便不利o 趺阳脉弦, 必肠痔下血o
病人胸满, 唇痿, 舌青, 口燥, 其人但欲漱水, 不欲咽, 无寒热, 脉微大来迟,
腹不满, 其人言我满, 为有瘀血, 当出汗, 不出, 内结亦为瘀血, 病者如热状, 烦满,
口干燥而渴, 其脉反无热, 此为阴伏, 是瘀血也, 当下之o 下血, 先见血, 后见便,
此近血也, 先见便, 后见血, 此远血也o

平呕吐哕下痢脉证第十四                                              
呕而脉弱, 小便复利, 身有微热, 见厥者, 难治o 趺阳脉浮者, 胃气虚, 寒气在上,
暖气在下, 二气相争, 但出不入, 其人即呕而不得食, 恐怖而死, 宽缓即差o
夫呕家有痈脓者, 不可治呕, 脓尽, 自愈o 先呕却渴者, 此为欲解, 先渴却呕者,
为水停心下, 此属饮家, 呕家本渴, 今反不渴者, 以心下有支饮也o 问曰病人脉数,
数为热, 当消谷引食, 而反吐者何也, 师曰以发其汗, 令阳微, 膈气虚, 脉乃数,
数为客热, 不能消谷, 胃中虚冷, 故吐也o 阳紧阴数, 其人食已即吐,
阳浮而数亦为吐o 寸紧尺涩, 其人胸满不能食而吐, 吐止者为下之, 故不能食,
设言未止者此为胃反, 故尺为之微涩也o 寸口脉紧而芤, 紧则为寒, 芤则为虚,
虚寒相搏, 脉为阴结而迟, 其人则噎, 关上脉数, 其人则吐o 脉弦者虚也, 胃气无余,
朝食暮吐, 变为胃反, 寒在于上, 医反下之, 今脉反弦, 故名曰虚o 趺阳脉微而涩,
微则下利, 涩则吐逆, 谷不得入也o 寸口脉微而数, 微则无气, 无气则荣虚,
荣虚则血不足, 血不足则胸中冷, 趺阳脉浮而涩, 浮则为虚, 涩则伤脾, 脾伤则不磨,
朝食暮吐, 暮食朝吐, 宿谷不化, 名曰胃反, 脉紧而涩, 其病难治o 夫吐家,
脉来形状如新卧起o 病人欲吐者, 不可下之o 呕吐而病在膈上, 后思水者, 解,
急与之, 思水者, 猪苓散主之, 哕而腹满, 视其前后, 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o
夫六腑气绝于外者, 手足寒, 上气, 脚缩, 五脏气绝于内者, 下利不禁,
下甚者手足不仁o 下利脉沈弦者, 下重, 其脉大者, 为未止, 脉微弱数者, 为欲自止,
虽发热不死o 脉滑, 按之虚绝者, 其人必下利o 下利有微热, 其人渴, 脉弱者,
今自愈o 下利脉数, 若微发热, 汗自出者, 自愈, 设脉复紧, 为未解o
下利寸脉反浮数, 尺中自涩, 其人必清脓血o 下利手足厥无脉, 灸之不温, 若脉不还,
反微喘者死o 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o 下利脉数而浮(一作渴)者, 今自愈, 设不差,
其人必清脓血, 以有热故也o 下利后, 脉绝, 手足厥冷, 晬时脉还, 手足温者生,
脉不还者死o 下利脉反弦, 发热身汗者, 自愈o 下利气者, 当利其小便o 下利清谷,

                       

不可攻其表, 汗出必胀满, 其藏寒者, 当温之o 下利脉沈而迟, 其人面少赤,
身有微热(千金方连下文)o 下利清谷必郁冒, 汗出而解其人微厥, 所以然者,
其面戴阳, 下虚故也o 下利腹胀满, 身体疼痛, 先温其里, 乃攻其表o
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 利未欲止, 当下之o 下利脉反滑者, 当有所去, 下, 乃愈o
下利差, 至其年月日时复发, 此为病不尽, 当复下之o 下利而谵语者, 为有燥屎也,
宜下之o 下利而腹痛满, 为寒实, 当下之o 下利腹中坚者, 当下之o 下利后更烦,
按其心下濡者, 为虚烦也o 下利后, 脉三部皆平, 按其心下坚者, 可下之o
下利脉浮大者, 虚也, 以强下之, 故也, 设脉浮革, 因尔肠鸣, 当温之o 病者痿黄,
躁而不渴, 胃中寒实, 而下利不止者, 死o 夫风寒下者不可下之, 下之后,
心下坚痛脉迟者, 为寒, 但当温之, 脉沈紧, 下之亦然, 脉大浮弦, 下之当已o

平肺痿肺痈欬逆上气淡饮脉证第十五                                      
问曰热在上膲者, 因欬为肺痿, 肺痿之病, 从何得之, 师曰或从汗出, 或从呕吐,
或从消渴, 小便利数, 或从便难数被驶药, 下利, 重亡津液, 故得之o 寸口脉不出,
而反发汗, 阳脉早索, 阴脉不涩, 三膲蜘蹰, 入而不出, 阴脉不涩, 身体反冷,
其内反烦多吐唇燥, 小便反难, 此为肺痿伤于津液, 便如烂瓜, 亦如豚脑, 但坐发汗,
故也o 肺痿其人欲欬不得欬, 欬则出干沫, 久久, 小便不利, 甚则脉浮弱o
肺痿吐涎沫而不欬者, 其人不渴, 必遗溺, 小便数, 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也,
此为肺中冷, 必眩, 多涎唾, 甘草干姜汤以温其藏o 师曰肺痿欬唾,
咽燥欲饮水者自愈, 自张口者短气也, 欬而口中自有津液, 舌上胎滑, 此为浮寒,
非肺痿也o 问曰寸口脉数, 其人欬, 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 何也, 师曰此为肺痿之病,
若口中辟辟燥, 欬则胸中隐隐痛, 脉反滑数, 此为肺痈, 欬唾脓血, 脉数虚者,
为肺痿, 脉数实者为肺痈o 问曰病欬逆, 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 当有脓血, 吐之则死,
后竟吐脓死, 其脉何类, 师曰寸口脉微而数, 微则为风, 数则为热, 微则汗出,
数则恶寒、风中于卫, 呼气不入, 热过于荣, 吸而不出, 风伤皮毛, 热伤血脉,
风舍于肺, 其人则欬, 口干喘满, 咽燥不渴, 多唾浊沫, 时时振寒, 热之所过,
血为凝滞, 蓄结痈脓, 吐如米粥, 始萌可救, 脓成则死o 欬而胸满振寒, 脉数,
咽干不渴, 时时出浊唾腥臭, 久久, 吐脓如粳米粥者, 为肺痈, 桔梗汤主之o
肺痈胸满胀, 一身面目浮肿, 鼻塞, 清涕出, 不闻香臭酸辛, 欬逆上气, 喘鸣迫塞,
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o 寸口脉数, 趺阳脉紧, 寒热相搏, 故振寒而欬, 趺阳脉浮缓,

                       

胃气如经, 此为肺痈o 问曰振寒发热, 寸口脉滑而数, 其人饮食起居如故,
此为痈肿病, 医反不知, 而以伤寒治之, 应不愈也, 何以知有脓, 脓之所在,
何以别知其处师曰假令脓在胸中者为肺痈, 其人脉数, 欬唾有脓血,
设脓未成其脉自紧数, 紧去但数, 脓为已成也o 夫病吐血喘欬上气, 其脉数, 有热,
不得卧者死o 上气面浮肿肩息, 其脉浮大, 不治, 又加利, 尤甚o
上气躁而喘者属肺胀, 欲作风水, 发汗则愈(一云欬而上气肺胀, 其脉沈,
心下有水气也, 要略千金外疐, 沈作浮)o 夫酒客欬者, 必致吐血,
此坐极饮过度所致也o 欬家脉弦为有水, 可与十枣汤下之o 欬而脉浮,
其人不欬不食如是四十日乃已(一云三十日)o 欬而时发热, 脉卒弦者, 非虚也,
此为胸中寒实所致也, 当吐之o 欬家其脉弦, 欲行吐药, 当相人强弱而无热,
乃可吐之其脉沈者, 不可发汗o 久欬数岁, 其脉弱者可治, 实大数者不可治,
其脉虚者必苦冒, 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 治属饮家o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
师曰有淡饮(一云留饮), 有悬饮, 有溢饮, 有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 水走肠间, 沥沥有声, 谓之淡饮,
饮后水流在下, 欬唾引痛, 谓之悬饮, 饮水流行, 归于四肢, 当汗出而不汗出,
身体疼重, 谓之溢饮, 欬逆倚息, 短气不得卧, 其形如肿, 谓之支饮o
留饮者下痛引缺盆, 欬嗽转甚(一云辄巳)o 胸中有留饮, 其人短气而渴,
四肢历节痛, 其脉沈者, 有留饮, 夫心下有留饮, 其人背寒, 冷大如手o 病者脉伏,
其人欲自利, 利者反快, 虽利, 心下续坚满, 此为留饮欲去, 故也, 甘遂半夏汤主之o
病淡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o 心下有淡饮, 胸支满, 目眩, 甘草(草一作遂)汤主之o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 小青龙汤主之o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 加短气, 其脉平也o
膈间支饮, 其人喘满, 心下痞坚, 面色黧黑, 其脉沈紧, 得之数十日, 医吐下之不愈,
木防己汤主之o 心下有支饮, 其人苦冒眩, 泽泻汤主之o 呕家本渴, 渴者为欲解,
今反不渴, 心下有支饮故也, 小半夏汤主之o 夫有支饮家欬烦, 胸中痛者, 不卒死,
至一百日, 或一岁, 可与十枣汤o 膈上有病, 满, 喘, 欬, 吐, 发则寒热, 背痛,
腰疼, 目泣自出(目泣自出, 一作目眩), 其人振振身, 剧, 必有伏饮o
夫病人饮水多, 必暴喘满, 凡食少饮多, 心下水停, 甚者则悸, 微者短气o
脉双弦者寒也, 皆大下后喜虚, 脉偏弦者饮也, 肺饮不弦, 但喜喘短气o
病人一臂不遂, 时复转移在一臂, 其脉沈细, 非风也, 必有饮在上膲,
其脉虚者为微劳, 荣卫气不周, 故也, 久久自差(一云冬自差)o 腹满, 口若干燥,

                       

此肠间有水气也, 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主之o 假令瘦人脐下悸, 吐涎沫而癫眩者,
水也, 五苓散主之o 先渴却呕, 为水停心下, 此属饮家, 半夏加茯苓汤主之o 水在心,
心下坚筑短气, 恶水不欲饮, 水在肺, 吐涎沫欲饮水, 水在脾, 少气身重, 水在肝,
下支满, 嚏而痛, 水在肾, 心下悸o

平痈肿肠痈金疮侵淫脉证第十六                                          
脉数身无热, 内有痈也(一云腹无积聚, 身无热, 脉数, 此为肠有脓,
薏苡附子败酱汤主之)o 诸浮数脉, 应当发热, 而反洒淅恶寒, 若有痛处当发其痈o
脉微而迟, 必发热, 弱而数, 为振寒, 当发痈肿o 脉浮而数, 身体无热, 其形嘿嘿,
胸中微躁, 不知痛之所在, 此人当发痈肿o 脉滑而数, 数则为热, 滑则为实,
滑则主荣, 数则主卫, 荣卫相逢, 则结为痈, 热之所过, 则为脓也o
师曰诸痈肿欲知有脓与无脓, 以手掩肿上, 热者为有脓, 不热者为无脓o
问曰官羽林妇病, 医脉之, 何以知妇人肠中有脓, 为下之则愈, 师曰寸口脉滑而数,
滑则为实, 数则为热, 滑则为荣, 数则为卫, 卫数下降, 荣滑上升, 荣卫相干,
血为浊败, 少腹痞坚, 小便或涩, 或时汗出, 或复恶寒, 脓为已成, 设脉迟紧,
聚为瘀血, 下之则愈o 肠痈之为病, 其身体甲错, 腹皮急, 按之濡如肿状o
肠痈者少腹肿, 按之则痛小便数如淋, 时时发热, 自汗出, 复恶寒, 其脉迟紧者,
脓未成, 可下之, 当有血, 脉洪数者, 脓已成, 不可下也, 大黄牡丹汤主之o
问曰寸口脉微而涩, 法当亡血, 若从出, 设不汗者云何, 答曰若身有疮, 被刀器所伤,
亡血故也o 侵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 汗四肢流来入口者, 不可治o











                       

                                                                 
脉经卷之九                                                        

平妊娠分别男女将产诸证第一
平妊娠胎动血分水分吐下腹痛证第二
平产后诸病郁冒中风发热烦呕下利证第三
平带下绝产无子亡血居经证第四
平郁冒五崩漏下经闭不利腹中诸病证第五
平咽中如有炙腐喜悲热入血室腹满证第六
平阴中寒转胞阴吹阴生疮脱下证第七
平妇人病生死证第八
平小儿杂病证第九

平妊娠分别男女将产诸证第一                                          
脉平而虚者, 乳子法也, 经云阴搏阳别, 谓之有子, 此是血气和调, 阳施阴化也,
诊其手少阴脉动甚者, 妊子也, 少阴, 心脉也, 心主血脉, 又肾名胞门子户,
尺中肾脉也, 尺中之脉, 按之不绝, 法妊娠也, 三部脉沈浮正等, 按之无绝者,
有娠也, 妊娠初时, 寸微小, 呼吸五至, 三月而尺数也, 脉滑疾, 重, 以手按之散者,
胎已三月也, 脉重手按之不散, 但疾不滑者, 五月也o 妇人妊娠四月, 欲知男女法,
左疾为男, 右疾为女, 俱疾为生二子o 又法得太阴脉为男, 得太阳脉为女, 太阴脉沈,
太阳脉浮o 又法左手沈实为男, 右手浮大为女, 左右手俱沈实, 猥生二男,
左右手俱浮大, 猥生二女o 又法尺脉左偏大为男, 右偏大为女, 左右俱大产二子,
大者如实状o 又法左右尺俱浮, 为产二男, 不尔则女作男生, 左右尺俱沈, 为产二女,
不尔则男作女生也o 又法遣妊娠人面南行, 还复呼之, 左回首者是男,
右回首者是女也o 又法看上圊时, 夫从后急呼之, 左回首是男, 右回首是女也o
又法妇人妊娠, 其夫左乳房有核是男, 右乳房有核是女也o 妇人怀妊离经, 其脉浮,
设腹痛引腰脊, 为今欲生也, 但离经者, 不病也o 又法妇人欲生, 其脉离经,
半夜觉(○按千金方有痛字), 日中则生也o

平妊娠胎动血分水分吐下腹痛证第二                                      

                       

妇人怀胎, 一月之时, 足厥阴脉养, 二月, 足少阳脉养, 三月, 手心主脉养, 四月,
手少阳脉养, 五月, 足太阴脉养, 六月, 足阳明脉养, 七月, 手太阴脉养, 八月,
手阳明脉养, 九月, 足少阴脉养, 十月, 足太阳脉养, 诸阴阳各养三十日, 活儿,
手太阳少阴不养者, 下主月水, 上为浮汁, 活儿养母, 怀娠者不可灸刺其经必堕胎o
妇人怀娠, 三月而渴, 其脉反迟者, 欲为水分, 复腹痛者, 必堕胎o 脉浮汗出者必闭,
其脉数者必发痈脓, 五月六月, 脉数者必向坏, 脉紧者必胞漏, 脉迟者必腹满而喘,
脉浮者必水坏为肿o 问曰有一妇人年二十所, 其脉浮数, 发热呕欬, 时下利, 不欲食,
脉复浮, 经水绝, 何也, 师曰法当有娠, 何以故, 此虚家法当微弱, 而反浮数,
此为戴阳, 阴阳和合, 法当有娠, 到立秋, 热当自去何以知, 然数则为热, 热者是火,
火是木之子, 死于未, 未为六月位, 土王, 火休废, 阴气生, 秋节气至, 火气当罢,
热自除去, 其病即愈, 师曰乳后三月有所见, 后三月来, 脉无所见, 此便是躯,
有儿者护之, 恐病利也, 何以故, 怀身阳气内养, 乳中虚冷, 故令儿利o 妇人怀娠,
六月七月, 脉弦发热, 其胎逾腹, 腹痛恶寒, 寒者小腹如扇之状, 所以然者,
子藏开故也, 当以附子汤温其藏o 妇人妊娠七月, 脉实大牢强者生, 沈细者死o
妇人妊娠八月, 脉实大牢强弦紧者生, 沈细者死o 妇人怀躯六月七月, 暴下斗余水,
其胎必倚而堕, 此非时, 孤浆预下故也o 师曰寸口脉洪而涩, 洪则为气, 涩则为血,
气动丹田, 其形即温, 涩在于下, 胎冷若冰, 阳气胎活, 阴气必终, 欲别阴阳,
其下必僵, 假令阳终, 畜然若杯o 问曰妇人妊娠病, 师脉之, 何以知此妇人双胎,
其一独死, 其一独生, 而为下其死者, 其病即愈, 然后竟免躯, 其脉何类何以别之,
师曰寸口脉卫气平调, 荣气缓舒, 阳施阴化, 精盛有余, 阴阳俱盛, 故知双躯,
今少阴微紧, 血即浊凝, 经养不周, 胎则偏夭, 小腹冷满, 膝膑疼痛, 腰重起难,
此为血痹, 若不早去, 害母失胎o 师曰妇人有胎腹痛, 其人不安, 若胎病不长,
欲知生死, 今人摸之如覆杯者则男, 如肘头参差起者女也, 冷在何面, 冷者为死,
温者为生o 师曰妇人有漏下者, 有半生后, 因续下血都不绝者, 有妊娠下血者,
假令妊娠腹中痛, 为胞漏(一作阻), 胶艾汤主之o 妇人妊娠, 经断三月, 而得漏下,
下血, 四十日不止, 胎欲动, 在于脐上, 此为妊娠六月动者, 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
下血者, 后断三月衃也, 所以下血不止者, 其症不去故也, 当下其症, 宜桂枝茯苓丸o
问曰妇人病, 经水断一二月, 而反经来, 今脉反微涩, 何也, 师曰此前月中若当下利,
故令妨经, 利止, 月经当自下, 此非躯也o 妇人经自断而有躯, 其脉反弦,
恐其后必大下, 不成躯也o 妇人怀躯七月, 而不可知, 时时血而转筋者, 此为躯也,

                       

时嚏而动者, 非躯也o 脉来近去远, 故曰反以为有躯而反断, 此为有阳无阴故也o
妇人经月下但为微少, 师脉之, 反言有躯, 其后审然, 其脉何类, 何以别之,
师曰寸口脉阴阳俱平, 荣卫调和, 按之滑, 浮之则轻, 阳明少阴, 各如经法,
身反洒淅, 不欲食饮, 头痛心乱, 呕哕欲吐, 呼则微数, 吸则不惊, 阳多气溢,
阴滑气盛, 滑则多实, 六经养成, 所以月见, 阴见阳精, 汁凝胞散, 散者损堕,
设复阳盛双妊二胎, 今阳不足, 故令激经也o 妇人妊娠, 小便难饮如故,
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o 妇人妊娠有水气, 身重, 小便不利, 洒洒恶寒, 起即头眩,
葵子茯苓散主之o 妇人妊娠, 宜服当归散, 即易产, 无疾苦o
师曰有一妇人来诊(一作脉), 自道经断不来, 师言一月为衃, 二月为血,
三月为居经, 是定作躯也, 或为血积, 譬如鸡乳子, 热者为禄,
寒者多浊且当须后月复来, 经当入月几日来, 假令以七日所来,
因言且须后月十日所来相问, 设其主复来者, 因脉之, 脉反沈而涩, 因问曾经半生,
若漏下亡血者, 定为有躯, 其人言实有是, 宜当护之, 今经微弱, 恐复不安,
设言当奈何, 当为合药治之o 师曰有一妇人来诊, 自道经断, 脉之, 师曰一月血为闭,
二月若有若无, 三月为血积, 譬如鸡伏子, 中寒即浊, 中热即禄, 欲令胎寿,
当治其母, 侠寒怀子, 命不寿也, 譬如鸡伏子, 试取鸡一毛拔去, 覆子不遍,
中寒者浊, 今夫人有躯, 少腹寒, 手掌反逆, 奈何得有躯, 妇人因言当奈何,
师曰当与温经汤, 设与夫家俱来者有躯, 与父母家俱来者, 当言寒多, 久不作躯o
师曰有一妇人来诊, 因言阴阳俱和调, 阳气长, 阴气短, 但出不入, 去近来远,
故曰反以为有躯, 偏反血断, 断来几日, 假令审实者, 因言急当治, 恐经复下,
设令宫中人, 若寡妇无夫, 曾夜梦寐交通邪气, 或怀久作症瘕, 急当治下, 服二汤,
设复不愈, 因言发汤当中, 下胎而反不下, 此何等意邪,
可使且将视赤乌(一作赤马), 师曰若宫里张氏不差, 复来相问o
〔臣亿等详此文理脱误不属, 无本可校, 以示尔疑, 余皆仿此〕师曰脉妇人得平脉,
阴脉小弱, 其人渴不能食, 无寒热, 名为躯, 桂枝主之, 法六十日当有娠,
设有医治逆者, 却一月加吐下者, 则绝之, 方在伤寒中o 妇人脉平而虚者, 乳子法也,
平而微者实奄续法也, 而反微涩, 其人不亡血下利而反甚, 其脉虚,
但坐乳大儿及乳小儿, 此自其常, 不能令甚虚竭, 病与亡血虚等, 必眩冒而短气也o
师曰有一妇人好装衣, 来诊而得脉涩, 因问曾乳子下利, 乃当得此脉耳,
曾半生漏下者可, 设不者经断三月六月, 设乳子漏下可为奄续, 断小儿勿乳, 须利止,

                       

复来相问脉之o 师曰寸口脉微迟, 尺微于寸, 寸迟为寒, 在上膲, 但当吐耳,
今尺反虚, 复为强下之, 如此发胸满而痛者, 必吐血少腹痛, 腰脊痛者, 必下血o
师曰寸口脉微而弱, 气血俱虚, 若下血呕吐汗出者可, 不者趺阳脉微而弱,
春以胃气为本, 吐利者可, 不者此为水气, 其腹必满, 小便则难o 妇人常呕吐而胃反,
若常喘(一作多唾), 其经又断, 设来者必少o 师曰有一妇人年六十所, 经水常自下,
设久得病利, 少腹坚满者为难治o 师曰有一妇人来诊, 言经水少不如前者何也,
师曰曾更下利, 若汗出, 小便利者可, 何以故, 师曰亡其津液, 故令经水少,
设经下反多于前者, 当所苦困, 当言恐大便难, 身无复汗也, 师曰寸口脉沈而迟,
沈则为水, 迟则为寒, 寒水相搏, 趺阳脉伏, 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
胃气衰则身体肿, 少阳脉卑, 少阴脉细, 男子则小便不利, 妇人则经水不通, 经为血,
血不利则为水, 名曰血分(一作水分)o 师曰寸口脉沈而数, 数则为出, 沈则为入,
出则为阳实, 入则为阴结, 趺阳脉微而弦, 微则无胃气, 弦则不得息, 少阴脉沈而滑,
沈则为在里, 滑则为实, 沈滑相搏血结胞门, 其藏不泻, 经络不通, 名曰血分o
问曰病有血分何谓也, 师曰经水前断, 后病水, 名曰血分, 此病为难治o
问曰病有水分何谓也, 师曰先病水, 后经水断, 名曰水分, 此病易治, 何以故, 去水,
其经自当下也o 脉濡而弱, 弱反在关, 濡反在颠, 迟在上, 紧在下, 迟则为寒,
名曰浑, 阳浊则湿, 名曰雾, 紧则阴气栗, 脉反濡弱, 濡则中湿, 弱则中寒,
寒湿相持, 名曰痹, 腰脊骨节苦烦, 肌为不仁, 此当为痹, 而反怀躯, 迟归经,
体重以下, 脚为胕肿, 按之没指, 腰冷不仁, 此为水怀, 喘则倚息, 小便不通,
紧脉为呕血气无余, 此为水分, 荣卫, 乖亡, 此为非躯o

平产后诸病郁冒中风发热烦呕下利证第三                                    
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 一者病(亦作痉), 二者病郁冒, 三者大便难, 何谓也,
师曰新产亡血, 虚多汗出, 喜中风, 故令病, 何故郁冒, 师曰亡血, 复汗, 寒多,
故令郁冒, 何故大便难, 师曰亡津液, 胃燥, 故大便难, 产妇郁冒, 其脉微弱,
呕不能食, 大便反坚, 但头汗出, 所以然者, 血虚而厥, 厥而必冒, 冒家欲解,
必大汗出, 以血虚下厥, 孤阳上出, 故但头汗出, 所以生妇喜汗出者, 亡阴血虚,
阳气独盛, 故当汗出, 阴阳乃复, 所以便坚者, 呕不能食也, 小柴胡汤主之,
病解能食, 七八日而更发热者, 此为胃热气实, 承气汤主之, 方在伤寒中o
妇人产得风, 续之, 数十日不解, 头微痛, 恶寒, 时时有热, 心下坚, 干呕, 汗出,

                       

虽久, 阳旦证续在可与阳旦, 方在伤寒中, 桂枝是也o 妇人产后中风发热, 面正赤,
喘而头痛, 竹叶汤主之o 妇人产后, 腹中痛, 可与当归羊肉汤o 师曰产妇腹痛,
烦满不得卧, 法当枳实芍药散主之, 假令不愈者, 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
与下瘀血汤, 妇人产后七八日, 无太阳证, 少腹坚痛, 此恶露不尽,
不大便四五日趺阳脉微, 实再倍, 其人发热, 日晡所烦躁者, 不能食, 谵语,
利之则愈, 宜承气汤, 以热在里, 结在膀胱也, 方在伤寒中o 妇人产中虚, 烦乱呕逆,
安中益气, 竹皮大丸主之o 妇人热利重下, 新产虚极,
白头翁加甘草汤主之(千金方又加阿胶)o

平带下绝产无子亡血居经证第四                                          
师曰妇人带下, 六极之病, 脉浮则为肠鸣腹满, 紧则为腹中痛, 数则为阴中痒,
洪则生疮, 弦则阴疼掣痛o 师曰带下有三门, 一曰胞门, 二曰龙门, 三曰玉门,
已产属胞门, 未产属龙门, 未嫁女属玉门o 问曰未出门女有三病,
何谓也师曰一病者经水初下, 阴中热, 或有当风, 或有扇者, 二病者,
或有以寒水洗之, 三病者或见丹下, 惊怖得病, 属带下o 师曰妇人带下九实中事,
假令得鼠乳之病, 剧易当剧, 有期, 当庚辛为期, 余皆仿此o 问曰有一妇人年五十所,
病, 但苦背痛, 时时腹中痛, 少食多厌, 喜胀, 其脉阳微关尺小紧, 形脉不相应,
愿知所说, 师曰当问病者饮食何如, 假令病者言我不欲饮食, 闻谷气臭者,
病为在上膲, 假令病者言我少多为欲食, 不食亦可, 病为在中膲,
假令病者言我自饮食如故, 病为在下膲, 为病属带下, 当以带下治之o
妇人带下经水不利, 少腹满痛, 经一月再见, 土瓜根散主之, 妇人带下脉浮, 恶寒,
漏下者, 不治o 师曰有一妇人将一女子, 年十五所来诊, 言女子年十四时经水自下,
今经反断其母言恐怖, 师曰言此女为是夫人亲女非耶, 若亲女者当相为说之,
妇人因答曰自是女尔, 师曰所以问者无他, 夫人年十四时亦以经水下,
所以断此为避年勿, 后当自下o 妇人少腹冷恶寒久, 年少者得之, 此为无子,
年大者得之绝产o 师曰脉微弱而涩, 年少得此为无子, 中年得此为绝产o
师曰少阴脉浮而紧, 紧则疝瘕腹中痛, 半产而堕伤, 浮则亡血, 绝产, 恶寒o
师曰肥人脉细, 胞有寒, 故令少子, 其色黄者, 胸上有寒o
妇人少腹(音衮)磊(力罪切), 转痛而复自解, 发作无常, 经反断,
膀胱中结坚急痛, 下引阴中气街者, 久必两拘急o 问曰妇人年五十所, 病下利,

                       

数十日不止, 暮则发热, 少腹里急痛, 腹满, 手掌热, 唇口干燥, 何也,
师曰此病属带下, 何以故, 曾经半产, 瘀血在少腹中, 不去何以知之, 其证唇口干燥,
故知之, 当与温经汤o 问曰妇人病下利, 而经水反断者何也, 师曰但当止利,
经自当下, 勿怪, 所以利不止而经断者, 但下利亡津液, 故经断, 利止,
津液复经自当下o 妇人血下, 咽干而不渴, 其经必断, 此荣不足, 本自有微寒,
故不引饮, 渴而引饮者, 津液得通, 荣卫自和, 其经必复下o 师曰寸口脉微而涩,
微则卫气不足, 涩则血气无余, 卫不足, 其息短, 其形燥, 血不足, 其形逆,
荣卫俱虚, 言语谬误, 趺阳脉微而涩, 微则胃气虚, 虚则短气, 咽燥而口苦, 胃热,
涩则失液, 少阴脉微而迟, 微则无经, 迟则阴中寒, 涩则血不来, 此为居经,
三月一来o 师曰脉微血气俱虚, 年少者亡血也, 乳子下利为可, 不此为居经,
三月一来o 问曰妇人妊娠三月, 师脉之, 言此妇人非躯, 今月经当下, 其脉何类,
何以别之, 师曰寸口脉, 卫浮而大, 荣反而弱, 浮大则气强, 反弱则少血, 孤阳独呼,
阴不能吸, 二气不停, 卫降荣竭, 阴为积寒, 阳为聚热, 阳盛不润, 经络不足,
阴虚阳往(一作实), 故令少血, 时发洒淅, 咽燥汗出, 或溲稠数, 多唾涎沫,
此令重虚, 津液漏泄, 故知非躯, 畜烦满洫, 月禀一经, 三月一来, 阴盛则泻,
名曰居经o 问曰妇人年五十所, 一朝而清血, 二三日不止, 何以治之,
师曰此妇人前绝生, 经水不下, 今反清血, 此为居经, 不须治, 当自止,
经水下常五日止者, 五日愈o 妇人月经一月再来者, 经来, 其脉欲自如常, 而反微,
不利不汗出者, 其经二月必来o

平郁冒五崩漏下经闭不利腹中诸病证第五                                    
问曰妇人病经水适下, 而发其汗, 则郁冒不知人, 何也, 师曰经水下故为里虚,
而发其汗, 为表复虚, 此为表里俱虚故令郁冒也o 问曰妇人病如癫疾郁冒,
一日二十余发, 师脉之, 反言带下, 皆如师言, 其脉何类, 何以别之,
师曰寸口脉濡而紧, 濡则阳气微, 紧则荣中寒, 阳微卫气虚, 血竭凝寒, 阴阳不和,
邪气舍于荣卫, 疾(疾一作候)起少年时, 经水来, 以合房室, 移时过度,
精感命门开, 经下血虚, 百脉皆张, 中极感阳动, 微风激成, 寒, 因虚舍荣卫,
冷积于丹田, 发动上冲, 奔在胸膈, 津液掩口入, 涎唾涌溢出, 眩冒, 状如厥,
气冲髀, 里热, 粗医名为癫, 灸之因大剧, 问曰妇人病苦气上冲胸, 眩冒, 吐涎沫,
髀里气冲热, 师脉之不名带下, 其脉何类, 何以别之, 师曰寸口脉沈而微,

                       

沈则卫气伏, 微则荣气绝, 阳伏则为疹, 阴绝则亡血, 病当小便不利津液闭塞,
今反小便通, 微汗出沈变为寒, 欬逆呕沫, 其肺成痿, 津液竭少, 亡血损经络,
因寒为血厥, 手足苦痹, 气从丹田起, 上至胸, 沈寒怫郁于上, 胸中窒塞,
气历阳部, 面翕如醉, 形体似肥, 此乃浮虚, 医反下之, 长针, 复重虚荣卫,
久发眩冒, 故知为血厥也o 问曰五崩何等类, 师曰白崩者形如涕, 赤崩者形如绛, 津,
黄崩者形如烂瓜, 青崩者形如蓝色, 黑崩者形如衃血也o 师曰有一妇人来脉,
反得微涩, 法当吐, 若下利而言不, 因言夫人年几何, 夫人年七七四十九, 经水当断,
反至今不止, 以故致此虚也o 寸口脉弦而大, 弦则为减, 大则为芤, 减则为寒,
芤则为虚, 寒虚相搏, 脉则为革, 妇人则半产漏下, 旋覆花汤主之o 妇人陷经漏下,
黑不解, 胶姜汤主之o 妇人经水不利, 抵当汤主之, 方在伤寒中o 妇人经水闭不利,
藏坚僻不止, 中有干血, 下白物, 矾石丸主之o 妇人腹中诸疾痛,
当归芍药散主之(一云治怀妊腹中痛)o 妇人腹中痛, 小建中汤主之,
方在伤寒中(一云腹中痛, 小便利, 理中汤主之)o

平咽中如有炙腐喜悲热入血室腹满证第六                                    
妇人咽中如有炙腐状(○按金匮腐作脔), 半夏厚朴汤主之o 妇人藏燥, 喜悲伤,
欲哭, 象如神灵所作, 数欠, 甘草小麦汤主之o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 经水适来,
得之七八日热除, 脉迟身凉, 胸膈下满如结胸状, 其人谵语, 此为热入血室当刺期门,
随其虚实而取之o 妇人中风七八日, 续有寒热, 发作有时, 经水适断者,
此为热入血室, 其血必结, 故使如疟状, 发作有时, 小柴胡汤主之, 方在伤寒中o
妇人伤寒发热, 经水适来, 昼日了了, 暮则谵语, 如见鬼状, 此为热入血室,
无犯胃气, 若上二膲, 必当自愈(二膲字疑, ○按上二膲者, 上中二焦也,
何疑之有)o 阳明病下血而谵语, 此为热入血室, 但头汗出者, 当刺期门,
随其实而写之, 濈然汗出者则愈o 妇人少腹满, 如敦敦状(要略云满而热,
○按今本要略与脉经同), 小便微难, 而不渴, 生后(生后字疑)者, 此为水与血并,
结在血室, 大黄甘遂汤主之o

平阴中寒转胞阴吹阴生疮脱下证第七                                      
妇人阴寒, 温中坐药, 蛇床子散主之o 妇人着坐药, 强下其经, 目眶为痛,
足跟难以践地, 心中状如悬o 问曰有一妇人病饮食如故, 烦热不得卧,

                       

而反倚息者何也, 师曰得病转胞不得溺也, 何以故, 师曰此人故肌盛, 头举身满,
今反羸瘦, 头举中空(一作减), 胞系了戾, 故致此病, 但利小便则愈, 宜服肾气丸,
以中有茯苓故也, 方在虚劳中o 师曰脉得浮紧, 法当身躯疼痛, 设不痛者, 当射云何,
因当射言若肠中痛, 腹中鸣, 欬者, 因失便, 妇人得此脉者, 法当阴吹,
师曰寸口脉浮而弱, 浮则为虚, 弱则为血, 浮则短气, 弱则有热, 而自汗出,
趺阳脉浮而涩, 浮则气满, 涩则有寒, 喜噫吞酸, 其气而下少腹则寒, 少阴脉弱而微,
微则少血, 弱则生风, 微弱相搏, 阴中恶寒, 胃气下泄, 吹而正喧o 师曰胃气下泄,
吹而正暄, 此谷气之实也, 膏发导之o 少阴脉滑而数者, 阴中则生疮o
少阴脉数则气淋, 阴中生疮o 妇人阴中蚀, 疮烂, 狼牙汤洗之o 妇人藏肿如瓜,
阴中疼引腰痛者, 杏仁汤主之o 少阴脉弦者, 白肠必挻核o 少阴脉浮而动, 浮则为虚,
动则为痛, 妇人则脱下o

平妇人病生死证第八                                                
诊妇人漏血下赤白, 日下血数升, 脉急疾者死, 迟者生o 诊妇人漏下赤白不止,
脉小虚滑者生, 大紧实数者死o 诊妇人新生乳子, 脉沈小滑者生, 实大坚弦急者死o
诊妇人疝瘕积聚, 脉弦急者生, 虚弱小者死o 诊妇人新生乳子, 因得热病, 其脉弦小,
四肢温者生, 寒清者死o 诊妇生产, 因中风伤寒热病喘鸣而肩息, 脉实大浮缓者生,
小急者死o 诊妇人生产之后, 寸口脉焱疾不调者死, 沈微附骨不绝者生o
金疮在阴处出血不绝, 阴脉不能至阳者死, 接阳而复出者生o

平小儿杂病证第九                                                  
小儿脉呼吸八至者平, 九至者伤, 十至者困o 诊小儿脉法多雀, 要以三部脉为主,
若紧为风痫, 沈者乳不消, 弦急者客忤气o 小儿是其日数应变蒸之时,
身热而脉乱汗不出, 不欲食, 食辄吐者, 脉乱无苦也o 小儿脉沈而数者, 骨间有热,
欲以腹按冷清也o 小儿大便赤, 青瓣, 泄, 脉小, 手足寒, 难已, 脉小, 手足温,
易已o 小儿病困, 汗出如珠, 着身不流者死o 小儿病, 其头毛皆上逆者, 必死,
耳间青脉起者, 瘈痛o 小儿病而囟陷, 入其口, 唇干, 目皮反, 口中出气冷,
足与头相抵, 卧不举身, 手足四肢垂, 其卧正直如得縳, 其掌中冷皆死,
至十日不可复治之o


                       

                                                                 
脉经卷之十                                                        
手检图二十一部〔○袁校本云凡五十六条, 首言十二经脉, 次言奇经八脉,
次言三部二十四种脉, 未见所谓手检图者, 岂经原有图, 今不传耶, 宋林亿云,
世之传授, 其别有三, 有以隋巢元方时行病源, 为第十卷者, 有以第五卷分上下卷,
而撮诸篇之文, 别增篇目者, 今则除去重复, 补其脱漏, 其篇第亦颇改易,
仍旧为一十卷, 则知此卷经文传疑已久, 亿虽补正脱漏, 而所谓手检图二十一部者,
直据旧目、无从深考耳〕o 经言肺者人之五藏华盖也, 上以应天解, 理万物,
主行精气, 法五行(○按奇经考引有应字), 四时, 知五味, 寸口之中, 阴阳交会,
中有五部, 前后左右各有所主, 上下中央, 分为九道, 浮沈结散, 知邪所在,
其道奈何, 岐伯曰脉大而弱者, 气实血虚也, 脉大而长者, 病在下, 候,
浮直上下交通者, 阳脉也, 坚在肾, 急在肝, 实在肺, 前如外者足太阳也,
中央如外者足阳明也, 后如外者足少阳也, 中央直前者手少阴也,
中央直中者手心主也, 中央直后者手太阴也, 前如内者足厥阴也,
中央如内者足太阴也, 后如内者足少阴也, 前部左右弹者阳跷也,
中部左右弹者带脉也, 后部左右弹者阴跷也, 从少阳之厥阴者阴维也,
从少阴之太阳者阳维也, 来大时小者阴络也, 来小时大者阳络也o 前如外者足太阳也,
动苦头项腰痛, 浮为风, 涩为寒, 热紧为宿食o 前如外者足太阳也, 动苦目眩,
头颈项腰背强痛也, 男子阴下湿, 女子月水不利, 少腹痛引命门, 阴中痛, 子藏闭,
浮为风, 涩为寒血, 滑为劳热, 紧为宿食, 针入九分却至六分o 中央如外者足阳明也,
动苦头痛面赤微滑, 苦大利便不利, 肠鸣, 不能食, 足胫痹o 中央如外者足阳明也,
动苦头痛面赤, 热浮微滑, 苦大便不利, 喜气满, 滑者为饮, 涩为嗜卧, 肠鸣,
不能食, 足胻痹, 针入九分却至六分o 后如外者足少阳也, 动苦腰背胻股节痛o
后如外者足少阳也, 浮为气涩, 涩为风, 血急为转筋, 弦为劳,
针入九分却至六分(以上足三阳六条)o 前如内者足厥阴也, 动苦少腹痛,
月经不利, 子藏闭o 前如内者足厥阴也, 动苦少腹痛, 与腰和连, 大便不利, 小便难,
茎中痛, 女子月水不利, 阴中寒, 子户壅绝内, 少腹急, 男子疝气, 两丸上入淋也,
针入六分, 却至三分o 中央如内者足太阴也, 动苦胃中痛, 食不下, 欬唾有血,
足胫寒, 少气, 身重, 从腰上状如居水中o 中央如内者足太阴也, 动苦腹满,
上管有寒, 食不下, 病以饮食得之, 沈涩者, 苦身重四肢不动, 食不化, 烦满不能卧,

                       

足胫痛苦寒, 时欬, 血泄利黄, 针入六分却至三分o
后如内者足少阴也动苦少腹痛与心相引, 背痛, 淋从高堕下伤于内, 小便血o
后如内者足少阴也, 动苦少腹痛与心相引, 背病, 淋, 从高堕下, 伤于尻内,
便血里急, 月水来, 上抢心, 胸满, 拘急, 股里急也, 针入六分,
却至三分(以上足三阴脉六条)o 前部左右弹者阳跷也, 动苦腰背痛, 微涩为风痫,
取阳跷o 前部左右弹者, 阳跷也, 动苦腰痛癫痫,
恶风、偏枯、僵仆、羊鸣、痹、皮肤身体强(一作淫痹), 直取阳跷,
在外踝上三寸直绝骨是o 中部左右弹者带脉也, 动苦少腹痛引命门, 女子月水不来,
绝继复下止, 阴辟寒, 令人无子, 男子苦少腹拘急, 或失精也o 后部左右弹者阴跷也,
动苦癫痫, 寒热, 皮肤强(一作淫痹)o 后部左右弹者阴跷也,
动苦少腹痛里急腰及髋窌下相连阴中痛, 男子阴疝,
女子漏下不止(以上阴跷阳跷带脉五条)o 中央直前者手少阴也, 动苦心痛微坚,
腹急, 实坚者为感忤, 纯虚者为下利, 肠鸣, 滑者为有娠, 女子阴中痒痛,
痛出玉门上一分前o 中央直中者手心主也, 动苦心痛面赤, 食苦咽多, 喜怒, 微浮者,
苦悲伤恍惚不乐也, 涩为心下寒, 沈为恐怖, 如人捕之状也, 时寒热有血气o
中央直后者手太阴也, 动苦欬逆气不得息, 浮为内风, 紧涩者胸中有积热, 时欬血也,
有沈热(以上手三阴脉三条), 从少阴斜至太阳, 是阳维也, 动苦肌肉痹痒o
从少阴斜至太阳, 是阳维也动苦癫僵仆, 羊鸣, 手足相引, 甚者失音不能言, 癫疾,
直取客主人两阳维脉, 在外踝绝骨下二寸o 从少阳斜至厥阴, 是阴维也,
动苦癫痫僵仆羊鸣o 从少阳斜至厥阴, 是阴维也, 动苦僵仆失音, 肌肉淫痒, 痹,
汗出恶风o 脉来暂大暂小是阴络也(一作结), 动苦肉痹, 尘时自发, 身洗洗也o
脉来暂小暂大者, 是阳络也(一作结), 动苦皮肤痛, 下部不仁,
汗出而寒也(以上阳维阴维阳络阴络脉六条)o 肺脉之来也, 如循榆叶曰平,
如风吹毛曰病, 状如连珠者死, 期、丙丁、日, 禺中、日中o
心脉之来也如反莞大曰平, 如连珠曰病, 前曲后居, 如带钩者死, 期、壬癸、日,
人定、夜半o 肝脉之来也搏而若曰平, 如张新弓弦曰病, 如鸡践地者死, 期、庚辛,
日、晡时、 日入o 脾脉之来也, 阿阿如缓曰平, 来如鸡举足曰病,
如鸟之啄如水之漏者死, 期、甲乙、日, 平旦日出o 肾脉之来也, 微细以长,
来如弹石曰病, 去如解索者死, 期、戊巳, 日、食时, 日昳, 黄昏,
鸡鸣(以上平五藏脉五条)o 寸口中脉躁, 竟、尺关中无脉, 躁、阳干阴也,

                       

动苦腰背腹痛, 阴中若伤, 足寒, 刺足太阳少阴, 直绝骨入九分, 灸太阴五壮o
尺中脉坚实, 竟尺寸口无脉, 应, 阴干阳也, 动苦两胫腰重, 少腹痛, 癫疾,
刺足太阴踝上三寸, 针入五分, 又灸太阳阳跷, 在足外踝上三寸, 直绝骨、是也o
寸口脉紧直至鱼际下, 小按之, 如持维干(一作鸡毛)状, 其病肠鸣, 足痹, 痛酸,
腹满不能食, 得之寒湿, 刺阳维, 在外踝上三寸间也, 入五分,
此脉出鱼(一作原)际o 寸口脉沈着骨, 反仰其手乃得之, 此肾脉也, 动苦少腹痛,
腰体酸, 癫疾, 刺肾俞, 入七分, 又刺阴维, 入五分, 初持寸口中脉如细坚状,
久按之大而深, 动苦心下有寒, 胸苦痛, 阴中痛, 不欲近丈夫也, 此阴逆, 刺期门,
入六分又刺肾俞, 入五分, 可灸胃管七壮o 初持寸口中脉, 如躁状, 洪大,
久按之细而坚牢, 动苦腰腹相引痛, 以下至足胻重也, 不能食, 刺肾俞, 入四分,
至五分亦可, 灸胃管七壮o 尺寸俱沈, 但有关上脉, 苦寒心下痛o 尺寸俱沈,
关上无有者, 苦心下喘o 尺寸俱数, 有热, 俱迟, 有寒o 尺寸俱微、厥, 血气不足,
其人少气o 尺寸俱濡弱, 发热, 恶寒, 汗出(一云内愠热, 手足逆, 冷汗出)o
寸口沈, 胸中痛引背(一云短气), 关上沈, 心痛, 上吞酸, 尺中沈, 引背痛o
寸口伏, 胸中有逆气, 关上伏, 有水气, 泄溏, 尺中伏, 水谷不消o 寸口弦,
胃中拘急(一作心下愊愊), 关上弦, 胃中有寒, 心下拘急, 尺中弦, 少腹脐下拘急o
寸口紧, 头痛, 逆气, 关上紧, 心下痛, 尺中紧, 脐下少腹痛o 寸口涩, 无阳少气,
关上涩, 无血, 厥冷, 尺中涩, 无阴, 厥冷o 寸口微, 无阳, 外寒, 关上微,
中实(一作胃虚), 能食, 故里急(一作无胃气), 尺中微, 无阴, 厥冷, 腹中拘急o
寸口滑, 胸满、逆、关上滑, 中实, 逆, 尺中, 滑, 下利少气o 寸口数, 即吐,
关上数, 胃中有热, 尺中数, 恶寒, 小便赤黄o 寸口实, 即生热, 虚, 即生寒,
关上实, 即痛, 虚, 即胀满, 尺中实, 即小便难, 少腹牢痛, 虚, 即闭涩o 寸口芤,
吐血, 微芤, 血, 关上芤, 胃中虚, 尺中芤, 下血, 微芤, 小便血o 寸口浮,
其人中风发热头痛, 关上浮, 腹痛, 心下满, 尺中浮, 小便难o 寸口迟, 上膲有寒,
关上迟, 胃有寒, 尺中迟, 下膲有寒, 背痛o 寸口濡, 阳弱, 自汗出, 关上濡, 下重,
尺中濡, 少血发热恶寒o 寸弱, 阳气少, 关弱, 无胃气, 尺弱, 少血(以上杂言,
三部, 二十四种, 脉)o




蒲公英飞扬计画

* 来让我骗点支持度吧 ~!! *
还是那句老话... 打注音文的..都去死吧...

我的部落格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APNIC | Posted:2005-10-10 10:51 |
spro2929
数位造型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人物
级别: 小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鲜花 x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大大真有心,光是要找资料就要粉多时间,何况用打字,谢谢大大


献花 x0 回到顶端 [1 楼] From:台湾联宇宽频 | Posted:2005-10-20 11:40 |
hope12
数位造型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人物
级别: 小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鲜花 x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把脉我很想学

但是我始终都学不会

看的这篇文章更是不懂

可否说的具体一点


献花 x0 回到顶端 [2 楼] From:台湾中华电信 | Posted:2005-12-04 10:01 |
gkl
数位造型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人物
级别: 小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3 鲜花 x8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我曾把过100个人的脉后,才真正体会到浮.沉.迟.速.滑.涩.6种脉,其中涩脉最难体会.


献花 x0 回到顶端 [3 楼] From:台湾中华电信 | Posted:2005-12-06 17:17 |
atzu520315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有名气
级别: 小有名气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鲜花 x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佩服!佩服!佩服!
居然有人能将一本书
全部打上来
小弟服了你
表情 表情 表情


献花 x0 回到顶端 [4 楼] From:台湾中华电信 | Posted:2005-12-15 02:51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9441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