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2256 个阅读者
观星资讯》 观星气象 | 全天星图及月相 | 即时影像 | 每月星象 | 台北星空 | 晴天钟 | 亲子观星会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fongyu
数位造型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人物
级别: 小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鲜花 x3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烧钱不如省能源
拯救地球也要拼经济!
撰文╱洛文斯(Amory B. Lovins)
翻译/高涌泉

一个基本的误解扭曲了整个关于气候的辩论:双方的专家都宣称保护地球气候会迫使我们牺牲经济。根据这些专家的说法,减少燃烧化石燃料来减缓或避免全球暖化,将增加社会所需能源的成本,包括交通运输到冲热水澡等林林总总。环保人士说,尽管成本稍微增加,还是值得的。然而怀疑这种看法的人(包括美国高级政府官员)却警告,成本将会大幅增加。其实双方都错了,只要我们运用适当的方法,保护气候将可降低经济成本,而非提高。我们如果能更有效运用能源,就能有经济上的好处,这些好处并非来自于阻止全球暖化而出现的效益,而是因为节约化石燃料远比购买来得便宜。

至于如何更有效使用能源,已经有很多好用的方法,众多聪明的生意人现在正抢着利用这些方法来赚钱。过去10年,化学公司杜邦已将产能提高了近30%,但所消耗的能量却降低7%,温室气体排放量也减少72%(以它们等效能的二氧化碳来测量),至今已节省20亿美元以上的成本。其他的五大公司──IBM、英国电信、加拿大的阿肯(Alcan)、诺斯克加拿大(Norske Canada)、拜耳,自1990年代初期以来,也因为降低60%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总计省下了起码20亿美元。2001年,石油巨人英国石油公司(BP)就达成了预定于2010年达成的目标,亦即让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降低10%,因而在10年间便减少6亿5000万美元的能源支出。今年5月,奇异公司誓言要在2012年之前提升30%的能源效率,以提高公司的股价。这些精明的公司(以及其他数十家类似的公司),知道能源效率可以提升利润,而且产生更有价值的附带效益:能源效率高的工厂有较高的品质与可靠度;能源效率高的办公室,劳动生产力会提高6~16%;商店如果巧妙运用日光来做为主要照明,生意则会提高40%。

目前,美国每一美元经济产值所需的能源比30年前少了47%,每天因而省下10亿美元。这些省下来的钱就好像是钜额的一般性减税,因此也降低了联邦赤字。较低的能源开支不但没有妨碍,反而加速全球发展。此外,在能源生产、分配、消费过程的每一阶段,都还有很多价值可以利用。例如将发电厂中的煤转换成家用的白炽灯光时,只有3%的效率。在美国电厂中浪费掉的热量(比日本全国所用能量还多20%),大部份都可以回收以增加收益。全美家庭用电的5%,其实是浪费在关机的电脑、电视和各种电器上(因为待机电路设计不良而浪费的电,相当于12座10亿瓦的电厂全速运转的产能)。整体来说,这些原本可避免的能源浪费,每年在美国造成数千亿美元的损失,对全球经济更高达一兆美元。这种浪费造成全球气候失调,却未产生任何正面价值。

既然提升能源效率的潜力如此可观,为何没见到大家一窝蜂追求?有一个原因是,很多人把提升能源效率(用较少的能源做更多的事)和缩衣节食、牺牲享受、困乏(享用的更少、更糟,甚至完全不用)混为一谈。另一个原因是使用者无法体认提升能源效率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因为省下的能源来自成千上万看不见的点点滴滴,而非一大笔明显可观的能源。人们多半没时间、也没兴趣学习各种新的技巧来提升效益,而且这些技巧日新月异,连专家都不见得跟得上。再加上政府提供的种种补贴,大家不觉得能源有那么昂贵。虽然美国政府已宣示,提升能源效率是施政重点,但这类宣示多半口惠而不实。现行的数十种法规加上根深柢固的习惯,使提升效益的努力窒碍难行,甚至还奖励浪费。但些许的改变即可将障碍转为商机。

若要创造不影响气候的能源制度,提升能源效率是最重要的步骤,但改用排放较少碳的燃料也会有举足轻重的效果。全球经济运作已在减少碳的排放:过去两世纪以来,富含碳的燃料(如煤炭)已逐渐被含碳较少的燃料(燃油或天然气)甚至无碳燃料(太阳能和风力等再生能源)取代。现今耗用的化石燃料中,仅1/3是碳原子,其余都是不影响气候的氢原子。燃料减碳的趋势配合能源转换、配送、使用等各环节的效益提升,效果就更明显。例如每吨排放到大气中的碳,汽电共生可撷取出双倍的功。即使全球经济持续成长,结合这些新科技仍可在2050年以前大量降低碳排放量。本文将强调那最大的收获:从配送给企业或消费者的每单位能源中获取最多的功。在使用者端提高能源效率,可节省最多成本(包括燃料、污染到资本投资),因为从生产端到使用端,一路上各阶段都有大量能源流失。所以只要供应链最下游少用一些能源,就可大幅减少最上游所需注入的能量。

能源效率革命

以前很多能源效率高的产品既昂贵又罕见,现在则是便宜又普遍。例如,我们现在已可量产电子速控仪,便宜到厂商只送不卖,干脆随马达附赠。20年前,一只省电日光灯要价20美元左右,现在只要2~5美元。这种灯的耗电量比传统灯泡节省70~80%,寿命则延长10~13倍。另外,可透光但反射热能的窗户隔热纸,现在的价格只有五年前的1/4。的确,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就很多产品(如马达、工业帮浦、电视、冰箱等)而言,能源效率高的型号并不会比效率低的更贵。然而在这些好用又便宜的新科技背后,更重要的是,结合和应用这些科技的工程设计已带来了一场隐形革命。

例如,寒冷地区的房子该用多少热绝缘材料才恰当?大部份的工程师会计算增加绝缘材料的成本,比对长期下来可节省的暖气燃油费用,让前者不高于后者。但这样的计算方式忽略了整个暖气系统的投资成本──暖炉、暖气管、帮浦、风扇等。假如隔热设施做得够好,也许根本不必设置暖气系统。以我的房子为例,1984年兴建于科罗拉多州的斯诺马司,冬天最低温度可达-44℃,全年都可能降霜。这房屋没有一般的暖气系统,因为屋顶用了20~30公分的聚氨酯泡棉来隔冷,厚度40公分的墙壁是石材搭建的,中间也夹了10公分的聚氨酯泡棉。双层窗有2~3层的透明隔热膜,中间还灌了氪气,隔绝效果跟8~14层的窗户一样好。再加上空调回收的热,使得整个屋子散失的热量,只比从阳光、屋内的电器和人所得到的热量略高1%。这一点差距很容易补回来,我只要跟家里的狗玩耍(功率是50瓦,如果玩丢接球则可高达100瓦)就够了;或者在非常寒冷的夜里,我可以在小火炉中燃烧过期的能源研究报告。

不装设暖气系统替我省下1100美元(1983年的物价)的建筑经费,我将这笔钱再加上4800美元,投资一套设备,又帮我节省了一半的水量、99%的烧水能源和90%的家庭用电。这栋房屋共有372平方公尺,洛矶山研究所(RMI;这是我和朋友在1982年成立的一个非营利团体)最初的总部就设在这房子里,整栋房子消耗的电力只比一个100瓦的灯泡高不了多少(不包括RMI总部办公设备耗用的电力)。太阳能电池所产生的电还比它高5~6倍,我就将多余的电卖给电力公司。所有这些提高效益的投资(以1983年的科技)在10个月内就完全回收了;现今的新技术比这更好更便宜。

太平洋瓦斯及电力公司曾在1990年代进行一个叫做ACT2的实验;他们选了七栋新旧不一的建筑物,在里面做了些高明的建筑设计,实验目的在证明大规模的能源效率改善设施,比零星、小型的改善措施更划算。例如,该公司在加州戴维斯郊区建造了一大片全新的住宅,在夏天完全不用冷气就可保持凉爽。该公司估计,如果大量采用这种房屋设计,比起同样大小的传统房屋,不但建造费用节省了1800美元,使用年限内的维修费也可以节省1600美元。同样的,1996年有位泰国建筑师本亚提坎(Soontorn Boonyatikarn)在湿热的曼谷附近建造一间房屋,冷气用量只需要同样面积传统房屋的1/7。从冷气设备节省的费用,就用在隔热的屋顶、墙壁和窗户,以保持室内凉爽。这些设计理念都一样,就是充份发挥整栋建筑的功能,获取多重功效,而不只着眼在个别设备的单一用途。

这样的全系统工程理念也适用于办公大楼和工厂。有家地毯工厂于1997年在上海建造厂房,设计师做了两个小变更,就把热循环系统的推动电力减少92%。第一个变更是舍弃细管子,使用粗管子;因为粗管中摩擦力小很多,用小一点的帮浦和马达就可以推动。第二个创新点子就是先排定管路的位置,再决定相连接的设备摆在哪里。这么一来,流体行经的管路更短更直,不需要绕道拐弯,更加降低摩擦力和投资成本。

这些观念并非什么深奥的尖端科技,只是维多利亚时代踏实工程理念再次抬头罢了。这些观念还处处适用。我们RMI有个实务团队最近发展出新建筑设计,帮一家资料中心节省89%能源,另一家化学工厂节省75%,一家超级市场节省70~90%,一艘豪华游艇节省50%,它们的投资成本都比传统设计便宜。这个团队也提议帮现有的炼油厂、矿场或是微晶片厂进行翻修,将可以把能源支出减少40~60%,几年内这些投资就可以回收。

【科学人2005年10月号〈烧钱不如省能源〉】
网址:http://www.sciam.com.tw/read/readshow.asp?FDocNo=743&CL=19



只有数位...
    没有距离...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台湾基础开发 | Posted:2005-10-14 10:19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55615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