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2084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xjve
数位造型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初露锋芒
级别: 初露锋芒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1 鲜花 x19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修道] 了凡四训【全集】
【了凡四训】

《第一篇 立命之学》
《第二篇 改过之法》
《第三篇 积善之方》
《第四篇 谦德之效》
袁了凡居士传
附注

《第一篇 立命之学》

    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
尔父夙心也。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
    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
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
    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极数正传,数该传汝。」
余引归,告母。
    母曰:「善待之。」
试其数,纤悉皆验。余遂启读书之念,谋之表兄沈称,
    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
余遂礼郁为师。

    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
考,三处名数皆合。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
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
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

    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独算余食廪米九
十一石五斗当出贡﹔及食米七十一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后果为署
印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西元1567年),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
叹曰:「五策,即五篇奏议也,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
遂依县申文准贡,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
速有时,澹然无求矣。

    贡入燕都,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己巳(西元1569年)归,游南
雍,未入监,先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
    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汝坐三日,不见起一
妄念,何也?」
    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
    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
问其故?
    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
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
毫,岂非是凡夫?」

    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
    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
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
语欺人?」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
名富贵,如何求得?」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耳。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
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
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
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
余以实告。
    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
余追省良久,
    曰:「不应也。科第中人,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
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
相也,岂宜科第哉。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宜无子者一﹔和气能育万
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
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 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 好
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其余过恶尚多,不能悉数。」

    云谷曰:「岂惟科第哉。世间享千金之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
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
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
薄也。
      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之相,尽情改刷﹔务要积德,
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
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太甲曰:『天作孽,
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孔先生算汝不登
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
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开章第
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汝信得及否?」

    余信其言,拜而受教。因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为疏一通,先求登科﹔
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
    云谷出功过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记﹔善则记数,恶则退除,且教持
准提咒,以期必验。
    语余曰:「符录家有云:『不会书符,被鬼神笑。』此有秘传,只是不动念
也。执笔书符,先把万缘放下,一尘不起。从此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混沌
开基。由此而一笔挥成,更无思虑,此符便灵。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
感格。
      孟子论立命之学,而曰:『夭寿不贰。』夫夭寿,至贰者也。当其不动
念时,孰为夭,孰为寿?细分之,丰歉不贰,然后可立贫富之命﹔穷通不贰,然
后可立贵贱之命﹔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间,惟死生为重,曰夭
寿,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
      至修身以俟之,乃积德祈天之事。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
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
便是实学。
      汝未能无心,但能持准提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持得纯熟,于持中
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

    余初号学海,是日改号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从此而
后,终日兢兢,便觉与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厉景象,在
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恬然容受。
    到明年(西元1570年)礼部考科举,孔先生算该第三,忽考第一﹔其言不验,
而秋闱中式矣。然行义未纯,检身多误﹔或见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
或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或醒时操持,而醉后放逸﹔以过折功,日常虚度。自
己巳岁(西元1569年)发愿,直至己卯岁(西元1579年),历十余年,而三千善行
始完。
    时方从李渐庵入关,未及回向。庚辰(西元1580年)南还。始请性空,慧空
诸上人,就东塔禅堂回向。遂起求子愿,亦许行三千善事。辛巳(西元1581年),
生男天启。
    余行一事,随以笔记﹔汝母不能书,每行一事,辄用鹅毛管,印一朱圈于历
日之上。或施食贫人,或放生命,一日有多至十余者。至癸未(西元1583年)八
月,三千之数已满。复请性空辈,就家庭回向。九月十三日,复起求中进士愿,
许行善事一万条,丙戌(西元1586年)登第,授宝坻知县。
    余置空格一册,名曰治心篇。晨起坐堂,家人携付门役,置案上,所行善恶,
纤悉必记。夜则设桌于庭,效赵阅道焚香告帝。
    汝母见所行不多,辄颦蹙曰:「我前在家,相助为善,故三千之数得完﹔今
许一万,衙中无事可行,何时得圆满乎?」
    夜间偶梦见一神人,余言善事难完之故。神曰:「只减粮一节,万行俱完矣。」
盖宝坻之田,每亩二分三厘七毫。余为区处,减至一分四厘六毫,委有此事,心
颇惊疑。适幻余禅师自五台来,余以梦告之,且问此事宜信否?
    师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乎?」
吾即捐俸银,请其就五台山斋僧一万而回向之。

    孔公算予五十三岁有厄,余未尝祈寿,是岁竟无恙,今六十九矣。书曰:「天
难谌,命靡常。」又云:「惟命不于常」,皆非诳语。吾于是而知,凡称祸福自
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

    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
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
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
    远思扬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
内思闲己之邪。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 一日无过可改,
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
字,耽阁一生。
    云谷禅师所授立命之说,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而勉行之,毋
自旷也。

《第二篇 改过之法》

    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大都
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俗眼多翳,
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至诚合天,福之将至,观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
不善而必先知之矣。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

    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
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
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
贤,失之则禽兽耳。此改过之要机也。

    第二,要发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难欺,吾虽过在隐微,而天地鬼神,实鉴
临之,重则降之百殃,轻则损其现福,吾何可以不惧?不惟此也。闲居之地,指
视昭然﹔吾虽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终难自欺﹔被人觑破,不值一
文矣,乌得不懔懔?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
恶,临死悔悟,发一善念,遂得善终者。谓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也。譬如
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但尘世无
常,肉身易殒,一息不属,欲改无由矣。明则千百年担负恶名,虽孝子慈孙,不
能洗涤﹔幽则千百劫沈沦狱报,虽圣贤佛菩萨,不能援引。乌得不畏?

    第三,须发勇心。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
烦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与抉剔﹔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
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

    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
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
    如前日杀生,今戒不杀﹔前日怒詈,今戒不怒﹔此就其事而改之者也。强制
于外,其难百倍,且病根终在,东灭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也。
    善改过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如过在杀生,即思曰:上帝好生,物皆恋
命,杀彼养己,岂能自安?且彼之杀也,既受屠割,复入鼎镬,种种痛苦,彻入
骨髓﹔己之养也,珍膏罗列,食过即空,疏食菜羹,尽可充腹,何必戕彼之生,
损己之福哉?又思血气之属,皆含灵知,既有灵知,皆我一体﹔纵不能躬修至德,
使之尊我亲我,岂可日戕物命,使之仇我憾我于无穷也?一思及此,将有对食痛
心,不能下咽者矣。
    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于我何与?本无可
怒者。又思天下无自是之豪杰,亦无尤人之学问﹔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
至也。吾悉以自反,则谤毁之来,皆磨炼玉成之地﹔我将欢然受赐,何怒之有?
又闻而不怒,虽谗焰薰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
春蚕作茧,自取缠绵﹔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其余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
此理既明,过将自止。
    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学者于好色,
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
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此精一之真传也。过由心造,亦由心改,
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
    大抵最上治心,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即无﹔苟未能然,须明理以遣之﹔
又未能然,须随事以禁之﹔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为失策。执下而昧上,则拙矣。

    顾发愿改过,明须良朋提醒,幽须鬼神证明﹔一心忏悔,昼夜不懈,经一七,
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验。
    或觉心神恬旷﹔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镇作喜﹔
或梦吐黑物﹔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幢幡宝盖,种种胜
事,皆过消灭之象也。然不得执此自高,画而不进。
    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
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
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
    吾辈身为凡流,过恶□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
然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
君子而赧然相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
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


《第三篇 积善之方》

    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昔颜氏将以女妻叔梁纥,而历叙其祖宗积
德之长,逆知其子孙必有兴者。孔子称舜之大孝,曰:「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皆至论也。试以往事征之。

    杨少师荣,建宁人。世以济渡为生,久雨溪涨,横流冲毁民居,溺死者顺流
而下,他舟皆捞取货物,独少师曾祖及祖,惟救人,而货物一无所取,乡人嗤
其愚。逮少师父生,家渐裕,有神人化为道者,语之曰:「汝祖父有阴功,子孙
当贵显,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而窆之,即今白兔坟也。后生少师,弱冠登第,
位至三公,加曾祖,祖,父,如其官。子孙贵盛,至今尚多贤者。

    鄞人杨自惩,初为县吏,存心仁厚,守法公平。时县宰严肃,偶挞一囚,血
流满前,而怒犹未息,杨跪而宽解之。宰曰:「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
自惩叩首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况怒
乎?」宰为之霁颜。
    家甚贫,馈遗一无所取,遇囚人乏粮,常多方以济之。一日,有新囚数人待
哺,家又缺米﹔给囚则家人无食﹔自顾则囚人堪悯﹔与其妇商之。
    妇曰:「囚从何来?」
    曰:「自杭而来。沿路忍饥,菜色可掬。」
因撤己之米,煮粥以食囚。后生二子,长曰守陈,次曰守址,为南北吏部侍郎﹔
长孙为刑部侍郎﹔次孙为四川廉宪,又俱为名臣﹔今楚亭,德政,亦其裔也。

    昔正统间,邓茂七倡乱于福建,士民从贼者甚众﹔朝廷起鄞县张都宪楷南征,
以计擒贼,后委布政司谢都事,搜杀东路贼党﹔谢求贼中党附册籍,凡不附贼者,
密授以白布小旗,约兵至日,插旗门首,戒军兵无妄杀,全活万人﹔后谢之子迁,
中状元,为宰辅﹔孙丕,复中探花。

    莆田林氏,先世有老母好善,常作粉团施人,求取即与之,无倦色﹔一仙化
为道人,每旦索食六七团。母日日与之,终三年如一日,乃知其诚也。因谓之曰:
「吾食汝三年粉团,何以报汝?府后有一地,葬之,子孙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数。」
其子依所点葬之,初世即有九人登第,累代簪缨甚盛,福建有无林不开榜之谣。

    冯琢庵太史之父,为邑庠生。隆冬早起赴学,路遇一人,倒卧雪中,扪之,
半僵矣。遂解己绵裘衣之,且扶归救苏。梦神告之曰:「汝救人一命,出至诚心,
吾遣韩琦为汝子。」及生琢庵,遂名琦。

    台州应尚书,壮年习业于山中。夜鬼啸集,往往惊人,公不惧也﹔一夕闻鬼
云:「某妇以夫久客不归,翁姑逼其嫁人。明夜当缢死于此,吾得代矣。」公潜
卖田,得银四两。即伪作其夫之书,寄银还家﹔其父母见书,以手迹不类,疑之。
既而曰:「书可假,银不可假,想儿无恙。」妇遂不嫁。其子后归,夫妇相保如
初。
    公又闻鬼语曰:「我当得代,奈此秀才坏吾事。」
    旁一鬼曰:「尔何不祸之?」
    曰:「上帝以此人心好,命作阴德尚书矣,吾何得而祸之?」
应公因此益自努励,善日加修,德日加厚﹔遇岁饥,辄捐谷以赈之﹔遇亲戚有急,
辄委曲维持﹔遇有横逆,辄反躬自责,怡然顺受﹔子孙登科第者,今累累也。

    常熟徐凤竹〔木式〕,其父素富,偶遇年荒,先捐租以为同邑之倡,又分谷以赈贫
乏,夜闻鬼唱于门曰:「千不诓,万不诓﹔徐家秀才,做到了举人郎。」相续而
呼,连夜不断。是岁,凤竹果举于乡,其父因而益积德,孳孳不怠,修桥修路,
斋僧接众,凡有利益,无不尽心。后又闻鬼唱于门曰:「千不诓,万不诓﹔徐家
举人,直做到都堂。」凤竹官终两浙巡抚。

    喜兴屠康僖公,初为刑部主事,宿狱中,细询诸囚情状,得无辜者若干人,
公不自以为功,密疏其事,以白堂官。后朝审,堂官摘其语,以讯诸囚,无不服
者,释冤抑十余人。一时辇下咸颂尚书之明。
    公复禀曰:「辇毂之下,尚多冤民,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岂无枉者?宜五
年差一减刑官,核实而平反之。」
尚书为奏,允其议。时公亦差减刑之列,梦一神告之曰:「汝命无子,今减刑之
议,深合天心,上帝赐汝三子,皆衣紫腰金。」是夕夫人有娠,后生应埙,应坤,
应【俊】,皆显官。

    嘉兴包凭,字信之,其父为池阳太守,生七子,凭最少,赘平湖袁氏,与吾
父往来甚厚,博学高才,累举不第,留心二氏之学。一日东游泖湖,偶至一村寺
中,见观音像,淋漓露立,即解橐中十金,授主僧,令修屋宇,僧告以功大银少,
不能竣事﹔复取松布四疋,检箧中衣七件与之,内〔□宁〕褶,系新置,其仆请
已之。
    凭曰:「但得圣像无恙,吾虽裸裎何伤?」
    僧垂泪曰:「舍银及衣布,犹非难事。只此一点心,如何易得。」
后功完,拉老父同游,宿寺中。公梦伽蓝来曰:「汝子当享世禄矣。」后子汴,
孙柽芳,皆登第,作显官。

    嘉善支立之父,为刑房吏,有囚无辜陷重辟,意哀之,欲求其生。囚语其妻
曰:「支公嘉意,愧无以报,明日延之下乡,汝以身事之,彼或肯用意,则我可
生也。」其妻泣而听命。及至,妻自出劝酒,具告以夫意。支不听,卒为尽力平
反之。囚出狱,夫妻登门叩谢曰:「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今无子,吾有弱女,
送为箕帚妾,此则礼之可通者。」支为备礼而纳之,生立,弱冠中魁,官至翰林
孔目,立生高,高生禄,皆贡为学博。禄生大纶,登第。

    凡此十条,所行不同,同归于善而已。若复精而言之,则善有真,有假﹔有
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
有难,有易﹔皆当深辨。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
益也。

    何谓真假?昔有儒生数辈,谒中峰和尚,
    问曰:「佛氏论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今某人善,而子孙不兴﹔某人恶,而
家门隆盛﹔佛说无稽矣。」
    中峰云:「凡情未涤,正眼未开,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往往有之。不憾己
之是非颠倒,而反怨天之报应有差乎?」
    众曰:「善恶何致相反?」
中峰令试言。
    一人谓「詈人殴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
    中峰云:「未必然也。」
    一人谓「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
    中峰云:「未必然也。」
众人历言其状,中峰皆谓不然。因请问。
    中峰告之曰:「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
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
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
者假﹔皆当自考。」

    何谓端曲?今人见谨愿之士,类称为善而取之﹔圣人则宁取狂狷。至于谨愿
之士,虽一乡皆好,而必以为德之贼﹔是世人之善恶,分明与圣人相反。推此一
端,种种取舍,无有不谬﹔天地鬼神之福善祸淫,皆与圣人同是非,而不与世俗
同取舍。凡欲积善,决不可徇耳目,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纯是济世之心,
则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愤世之心,
即为曲﹔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皆当细辨。

  何谓阴阳?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
天报之﹔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
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

    何谓是非?鲁国之法,鲁人有赎人臣妾于诸侯,皆受金于府,子贡赎人而不
受金。孔子闻而恶之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
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
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
    子路拯人于溺,其人谢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鲁国多拯人于
溺矣。」自俗眼观之,子贡不受金为优,子路之受牛为劣﹔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
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
行虽善,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
善而实是也。然此就一节论之耳。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
慈,皆当抉择。

    何谓偏正?昔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归故里,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有一
乡人,醉而詈之,吕公不动,谓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闭门谢之。逾年,
其人犯死刑入狱。吕公始悔之曰:「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
大戒﹔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以至于此。」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
也。
    又有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如某家大富,值岁荒,穷民白昼抢粟于市﹔告之县,
县不理,穷民愈肆,遂私执而困辱之,众始定﹔不然,几乱矣。故善者为正,恶
者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行恶事者,正中偏也﹔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
也﹔不可不知也。

    何谓半满?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书曰:
「商罪贯盈,如贮物于器。」勤而积之,则满﹔懈而不积,则不满。此一说也。

    昔有某氏女入寺,欲施而无财,止有钱二文,捐而与之,主席者亲为忏悔﹔
及后入宫富贵,携数千金入寺舍之,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
    因问曰:「吾前施钱二文,师亲为忏悔,今施数千金,而师不回向,何也?」
    曰:「前者物虽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亲忏,不足报德﹔今物虽厚,而施
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忏足矣。」
此千金为半,而二文为满也。

    钟离授丹于吕祖,点铁为金,可以济世。
    吕问曰:「终变否?」
    曰:「五百年后,当复本质。」
    吕曰:「如此则害五百年后人矣,吾不愿为也。」
    曰:「修仙要积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满矣。」
此又一说也。

    又为善而心不着善,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心着于善,虽终身勤励,止于
半善而已。譬如以财济人,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
空,是谓一心清净,则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
虽黄金万镒,福不满也。此又一说也。

  何谓大小?昔卫仲达为馆职,被摄至冥司,主者命吏呈善恶二录,比至,则
恶录盈庭,其善录一轴,仅如筋而已。索秤称之,则盈庭者反轻,而如筋
者反重。
    仲达曰:「某年未四十,安得过恶如是多乎?」
    曰:「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
因问轴中所书何事?
    曰:「朝廷尝兴大工,修三山石桥,君上疏谏之,此疏稿也。」
    仲达曰:「某虽言,朝廷不从,于事无补,而能有如是之力。」
    曰:「朝廷虽不从,君之一念,已在万民﹔向使听从,善力更大矣。」
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

    何谓难易?先儒谓克己须从难克处克将去。夫子论为仁,亦曰先难。必如江
西舒翁,舍二年仅得之束修,代偿官银,而全人夫妇﹔与邯郸张翁,舍十年所积
之钱,代完赎银,而活人妻子,皆所谓难舍处能舍也。如镇江靳翁,虽年老无子,
不忍以幼女为妾,而还之邻,此难忍处能忍也﹔故天降之福亦厚。凡有财有势者,
其立德皆易,易而不为,是为自暴。贫贱作福皆难,难而能为,斯可贵耳。

    随缘济众,其类至繁,约言其纲,大约有十: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
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
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

    何谓与人为善?昔舜在雷泽,见渔者皆取深潭厚泽,而老弱则渔于急流浅滩
之中,恻然哀之,往而渔焉﹔见争者皆匿其过而不谈,见有让者,则揄扬而取法
之。期年,皆以深潭厚泽相让矣。夫以舜之明哲,岂不能出一言教众人哉?
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转之,此良工苦心也。
    吾辈处未世,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
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则令其可改,一则令其有
所顾忌而不敢纵,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翻然舍己而从之﹔且为艳称而广
述之。凡日用间,发一言,行一事,全不为自己起念,全是为物立则﹔此大人天
下为公之度也。

    何谓爱敬存心?君子与小人,就形迹观,常易相混,惟一点存心处,则
善恶悬绝,判然如黑白之相反。故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所
存之心,只是爱人敬人之心。盖人有亲疏贵贱,有智愚贤不肖﹔万品不齐,皆吾
同胞,皆吾一体,孰非当敬爱者?爱敬众人,即是爱敬圣贤﹔能通众人之志,即
是通圣贤之志。何者?圣贤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吾合爱合敬,而安一
世之人,即是为圣贤而安之也。

    何谓成人之美?玉之在石,抵掷则瓦砾,追琢则圭璋﹔故凡见人行一善事,
或其人志可取而资可进,皆须诱掖而成就之。或为之奖借,或为之维持﹔或为白
其诬而分其谤﹔务使成立而后已。
    大抵人各恶其非类,乡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俗,亦难自立。且豪
杰铮铮,不甚修形迹,多易指摘﹔故善事常易败,而善人常得谤﹔惟仁人长
者,匡直而辅翼之,其功德最宏。

    何谓劝人为善?生为人类,孰无良心?世路役役,最易没溺。凡与人相处,
当方便提撕,开其迷惑。譬犹长夜大梦,而令之一觉﹔譬犹久陷烦恼,而拔之清
凉,为惠最溥。韩愈云:「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较之与人为善,虽
有形迹,然对证发药,时有奇效,不可废也﹔失言失人,当反吾智。

    何谓救人危急?患难颠沛,人所时有。偶一遇之,当如恫【环】在身,速为
解救。或以一言伸其屈抑﹔或以多方济其颠连。崔子曰:「惠不在大,赴人之急
可也。」盖仁人之言哉。

    何谓兴建大利?小而一乡之内,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兴建﹔或开
渠导水,或筑堤防患﹔或修桥梁,以便行旅﹔或施茶饭,以济饥渴﹔随缘劝导,
协力兴修,勿避嫌疑,勿辞劳怨。

    何谓舍财作福?释门万行,以布施为先。所谓布施者,只是舍之一字耳。达
者内舍六根,外舍六尘,一切所有,无不舍者。苟非能然,先从财上布施。世人
以衣食为命,故财为最重。吾从而舍之,内以破吾之悭,外以济人之急﹔始而勉
强,终则泰然,最可以荡涤私情,〔□去〕除执吝。

    何谓护持正法?法者,万世生灵之眼目也。不有正法,何以参赞天地?何以
裁成万物?何以脱尘离缚?何以经世出世?故凡见圣贤庙貌,经书典籍,皆当敬
重而修饬之。至于举扬正法,上报佛恩,尤当勉励。

    何谓敬重尊长?家之父兄,国之君长,与凡年高,德高,位高,识高者,皆
当加意奉事。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爱婉容,柔声下气,习以成性,便是和气格
天之本。出而事君,行一事,毋谓君不知而自恣也。刑一人,毋谓君不知而作威
也。事君如天,古人格论,此等处最关阴德。试看忠孝之家,子孙未有不绵远而
昌盛者,切须慎之。

    何谓爱惜物命?凡人之所以为人者,惟此恻隐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积德
者积此。周礼,「孟春之月,牺牲毋用牝。」孟子谓君子远庖厨,所以全吾恻隐
之心也。故前辈有四不食之戒,谓闻杀不食,见杀不食,自养者不食,专为我杀
者不食。学者未能断肉,且当从此戒之。
    渐渐增进,慈心愈长,不特杀生当戒,蠢动含灵,皆为物命。求丝煮茧,锄
地杀虫,念衣食之由来,皆杀彼以自活。故暴殄之孽,当与杀生等。至于手所误
伤,足所误践者,不知其几,皆当委曲防之。古诗云:「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
灯。」何其仁也!

    善行无穷,不能殚述﹔由此十事而推广之,则万德可备矣。


《第四篇 谦德之效》

    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
好谦。」是故谦之一卦,六爻皆吉。书曰:「满招损,谦受益。」予屡同诸公应
试,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

    辛未(西元1571年)计偕,我嘉善同袍凡十人,惟丁敬宇宾,年最少,极其
谦虚。
    予告费锦坡曰:「此兄今年必第。」
    费曰:「何以见之?」
    予曰:「惟谦受福。兄看十人中,有恂恂款款,不敢先人,如敬宇者乎?有
恭敬顺承,小心谦畏,如敬宇者乎?有受侮不答,闻谤不辩,如敬宇者乎?人能
如此,即天地鬼神,犹将佑之,岂有不发者?」
及开榜,丁果中式。

    丁丑(西元1577年)在京,与冯开之同处,见其虚己敛容,大变其幼年之习。
李霁岩直谅益友,时面攻其非,但见其平怀顺受,未尝有一言相报。予告之曰:
「福有福始,祸有祸先,此心果谦,天必相之,兄今年决第矣。」已而果然。

    赵裕峰,光远,山东冠县人,童年举于乡,久不第。其父为嘉善三尹,随之
任。慕钱明吾,而执文见之,明吾悉抹其文,赵不惟不怒,且心服而速改焉。明
年,遂登第。

    壬辰岁(西元1592年),予入觐,晤夏建所,见其人气虚意下,谦光逼人,
归而告友人曰:「凡天将发斯人也,未发其福,先发其慧﹔此慧一发,则浮者自
实,肆者自敛﹔建所温良若此,天启之矣。」及开榜,果中式。

    江阴张畏岩,积学工文,有声艺林。甲午(西元1594年),南京乡试,寓一
寺中,揭晓无名,大骂试官,以为眯目。时有一道者,在傍微笑,张遽移怒道者。
    道者曰:「相公文必不佳。」
    张怒曰:「汝不见我文,乌知不佳?」
    道者曰:「闻作文,贵心气和平,今听公骂詈,不平甚矣,文安得工?」
张不觉屈服,因就而请教焉。
    道者曰:「中全要命﹔命不该中,文虽工,无益也。须自己做个转变。」
    张曰:「既是命,如何转变?」
    道者曰:「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何福不可求哉?」
    张曰:「我贫士,何能为?」
    道者曰:「善事阴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无量,且如谦虚一节,并
不费钱,你如何不自反而骂试官乎?」

    张由此折节自持,善日加修,德日加厚。丁酉(西元1597年),梦至一高房,
得试录一册,中多缺行。问旁人,
    曰:「此今科试录。」
    问:「何多缺名?」
    曰:「科第阴间三年一考较,须积德无咎者,方有名。如前所缺,皆系旧该
中式,因新有薄行而去之者也。」
    后指一行云:「汝三年来,持身颇慎,或当补此,幸自爱。」
是科果中一百五名。

    由此观之,举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由我。须使我存心制行,
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
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
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古语云:「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
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
我。今之求登科第者,初未尝有真志,不过一时意兴耳﹔兴到则求,兴阑则止。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齐其庶几乎?」予于科名亦然。


【袁了凡居士传】

(原文系文言文,为清朝彭绍升撰)

    袁了凡先生,本名袁黄,字坤仪﹔江苏省吴江县人。年轻时入赘到浙江省嘉
善县姓□的人家﹔因此,在嘉善县得了公费做县里的公读生。他于明穆宗隆庆四
年(西元一五七○年),在乡里中了举人﹔明神宗万历十四年(西元一五八六年)考
上进士,奉命到河北省宝坻县做县长。过了七年升拔为兵部「职方司」的主管人,
任中刚好碰到日寇侵犯朝鲜,朝鲜向中国求救兵。当时的「经略」(驻朝鲜军事
长官)宋应昌奏准请了凡为「军前赞画」(参谋长)的职务,并兼督导支援朝鲜的军
队。提督李如松掌握兵权,假装赐给高官俸禄与日寇谈和,日寇信以为真,没有
设防﹔李如松发动突击,攻破形势险要的平壤,因而打败了日寇。

    了凡先生因为这件事当面指责李如松,不应用诡诈的手段对付日寇,这样有
损大明朝的国威﹔而且李如松手下的士兵随便杀害百姓,并以头来记功。了凡向
李如松据理力争,李如松发怒﹔不但不接受劝诫,反而独自带着军队东走,使得
了凡所率领的军队孤立无援。日寇因而乘机攻击了凡的军队,幸赖了凡机智应
对,将日寇击退。而李如松的军队,最后终于被日寇击败了﹔他想要脱却自己的
罪状,反而以十项罪名弹劾袁了凡﹔了凡很快地被提出审判,终于在「拾遗」(谏
官)的仕内,被迫停职返乡。在家里,了凡非常恳切,认真地行善直到去世,过
逝时享年七十四岁。

    明熹宗天启年间,了凡的冤案终于真相大白,朝廷追叙了凡征讨日寇的功
绩,赠封他为「尚宝司少卿」的官衔。了凡先生从当学生时,就非常喜欢研究学
问,书不论古今,事不分轻重,他都认真研究,并且非常通达。例如:星象,法
律,水利,理数,兵备,政治,堪舆等。

    了凡先生在宝坻县当县长时,非常注重人民的福利,常常想做些有利地方的
事情﹔宝坻县当时常有水灾泛滥,了凡先生于是积极兴办水利,将三汊河疏通,
筑堤防以抵挡水患侵袭﹔并且教导百姓沿着海岸种植柳树,每当海水泛滥,挟带
沙土冲上岸时,遇到柳树就积挡下来,久而久之变成一道堤防。于是了凡先生又
督导百姓在堤防上建造沟渠,并鼓励百姓耕种﹔因此,荒废的土地渐渐地开垦,
了凡先生又免除百姓种种杂役以便民,使得百姓安居乐业。

    了凡先生家里并不富有,可是却非常喜欢布施,家居生活俭朴,每天诵经持
咒,参禅打坐,修习止观。不管公私事务再忙,早晚定课从不间断。在这当中,
了凡先生写下四篇短文,当时命名为「戒子文」,用来训诫他儿子,就是后来广
行于世的「了凡四训」这本书。

    了凡先生的夫人非常贤慧,经常帮助他行善布施,并且依照功过格记下所做
的功德,因为她没有读过书,不会写字﹔因此用鹅毛管沾红墨水,每天在历书上
做记号。有时了凡先生较忙,当天所做功德较少,她就皱眉头,希望先生能多做
些善事。有一次,她为儿子裁制冬天的大袍子,想买棉絮做内里。
    了凡先生问:「家里有丝绵又轻又暖和,为什么还买棉絮呢?」
    了凡夫人答:「丝绵较贵,棉絮便宜,我想将家里的丝绵拿去换棉絮,这样
可以多裁几件棉袄,赠送给贫寒的人家过冬!」
    了凡先生听了非常高兴说:「你这样虔诚的布施,不怕我们孩子没有福报
了!」
他们的儿子袁俨,后来中了进士,最后以广东省高要县的县长退休。
【袁了凡居士传】

【注】

(1) 代用字:

  【俊】: 如「俊」字形,「人」旁换成「土」旁
  【环】: 取「环」字右侧,填入「病」中「丙」字的位置

(2) 本文输入和初校所据如下:
    了凡四训白话解释【精简本】
    着作:明朝,袁了凡
    演述:民初,黄智海
    整理:民国,王丽民

(3) 大阪魏世杰于1996年母亲节谨志


[ 此文章被xjve在2005-11-13 21:25重新编辑 ]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 | Posted:2005-11-13 21:15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42858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