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其實是兩種治療方式,一種是針刺,另一種是艾灸。在中醫學上這兩種治療法經常配合使用,合稱針灸(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針所不為,灸之所宜」明顯表示這兩種治療法是互相補充,充份運用各長處令患者迅速復原。
針灸通經活絡
針刺法是用不同種類的金屬(現在普遍使用不銹鋼料)製成不同長度和粗幼的針,按照有關的穴位,以適當的手法刺入,激發經絡之氣,達到通經活絡和驅邪扶正的效果。
艾灸法採用艾絨或艾條(一種有藥性的艾葉經烘乾和磨碎後製成絨或條狀),燃著後放置在有關穴位上熏灼,也有直接灸和間接灸兩種。直接灸是把艾柱(艾絨作成錐形艾團狀)直接置於穴位上燒灼;間接灸是在艾柱與穴位之間放上間隔物體如薑、鹽、附子餅等燒灼,以加強其藥性功效,滲入有關經絡治療疾病。其實,艾灸對有關穴位確能行氣活血,通經活絡,並能使微絲血管擴張,增強血液循環,故有消炎止痛及消腫等功效。臟腑的病變是從身體引發至人體表皮各有關部位,達警告作用。相應地針刺或艾灸這些表皮與臟腑相關的穴位,能通過刺激經絡達到治療的效果,所以針灸對一些病症如中風偏癱、高低血壓、調節腸胃功能、減肥、關節炎及肌肉疼痛等有特別的療效。
梅花針與埋針療法
皮膚針是較常見的一種方法,又名梅花針或七星針,以一枚由 5 至 7 枝細小的不銹鋼小針組成,集束在針柄一端,叩刺皮膚上的穴位以疏通經絡之氣,調氣臟腑達治病目的。不過針灸醫師也會用梅花針作放血治療之用,其醫治效能較廣泛,如血脈不通(中醫說不通則痛,所以不少痛症都由此起)、關節活動不利、腰痛、局部皮膚腫脹充血、頭痛、肢體麻木、中風、中暑、瘡腫和麥粒腫等諸症。叩打時會有少許痛楚,而且有微量出血,有些患者會因而不安或抵受不了叩擊時的刺痛;但經過出血和治療後,病患處會較前舒緩,痛楚減少或消失,有機會增強活動能力。當然,並不是每個病人都可以接受針刺叩打;但有不少病人能忍耐短暫的痛楚(幾秒的叩打時間),而爭取復原的機會。
此外,化膿灸是一種在香港較少見,而且未必被港人接受的療法。在國內不少醫師都用這種方式替病人治療,效果倒也不錯,不過病人可要受一些苦頭。化膿灸是令某處皮膚的部位接受艾柱直接燃灼,讓傷口化膿,過 3 至 4 週後結痂脫落。首先把皮膚表面消毒後,在皮下注射麻醉藥液(在香港,中醫不容許皮下注射藥液),好讓穴位表皮受灼時的痛楚減至最低。跟著放下錐形狀的艾絨柱在表皮燃點後直至燒盡為止,穴位表皮已開始灼傷。醫師清理後再放上新的艾絨柱燃點,如是者重覆多次,直至醫師認為適可為止。我相信大部份香港人都沒勇氣接受這種皮肉之苦的治療方法。
另一種較少見的治療是埋針療法,以特別製造的針具藏在皮內或皮下,長時間刺激穴位以達到調整陰陽、疏通經絡、行氣活血之目的。這種療法通常適用於慢性或較頑固的疾病;不過,香港的中醫師很少採用這種治療方式。
針灸治病已有過千年的歷史,治療方法亦有不少,以上描述只是我們比較熟悉有效及有趣的部份,還有不少針灸方法在國內使用。至於本港,相信還要一段時間的考驗和信任,針灸才能流行起來。
資料來自這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