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张爱玲曾在〈爱〉这篇文章中提到: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
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
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而《诗经》上的一首诗:「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都是对爱情最感人、最贴切的描述。
「一见钟情」表示男女双方的吸引常是突然而不可预测的。
那么到底是什么作用会让两个不相干的人互相吸引,最终甚至结婚,而传宗接代呢?
爱情 从看对眼开始
在2003年,义大利的一篇短短的有关爱情的神经生物学文献回顾,
可以看出医学上对这方面研究的缺乏。
当时作者的假说是,不同的诱发因子,例如荷尔蒙的改变,生活的遭遇等,
可以改变我们脑子的化学或功能,使我们的脑子容易接受对方的刺激,最后相爱。
而主要的刺激是视觉,但也包括了听觉、触觉和嗅觉。
这些刺激经由视丘迅速传到杏仁核(amygdale),最后当然也会至大脑皮质。
而杏仁核被活化后,会组织不同脑区和周边器官的反应,
因此爱情的吸引力是一个自发的过程,也因此比较难以抗拒。
此外选择某人做为对象,也牵扯到海马回贮存的早期经验,
而海马回则连接到杏仁核。
画家梵谷的主治医师雷伊曾说:「爱情也是细菌(疾病)的一种」,
的确,互相吸引就像躁郁症的轻微躁症时的情绪反应,
也有同样的神经化学变化,例如正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增加。
而其行为,就像强迫性官能症,甚至血清素的变化也一样。
而爱情的表现,严重时甚至如同妄想症。
多巴胺丰富 让人坠入爱河
最近美国阿农等人研究发生强烈罗曼蒂克爱情,
早期的神经系统变化,他们利用功能性核磁共症造影,研究17个陷入爱情的人。
他们让这些受试者看情人和一般人的照片,
然后比较脑子的变化发现,爱情与多巴胺丰富的地区,
包括右边腹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
右边后背体(postero-dorsal body)和内尾核(medial caudate nucleus)有关。
这项研究结果显示,罗曼蒂克的爱情与皮质层下的奖赏和动机系统有关,
而缘(limbic)皮质区影响个人的情绪表现,它会导致欣快或焦虑,
也让陷入爱情的人,想要与被爱的人在一起,并保护彼此的关系。
有一首曲子「爱之喜」,它的歌词其中一句是:
「爱的喜悦是短暂的,但爱的痛苦却是永恒的」。
神经生物学的研究指出爱情的不理智性,也点出爱情的盲目。
而「爱之喜」则说明了爱上不该爱的人的悲哀。
作者 张天钧 台大医学院内科教授 中时电子报 2005-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