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2665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霞客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特殊贡献奖 社区建设奖 优秀管理员勋章
知名人士
级别: 知名人士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2 鲜花 x1027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武术] 太极拳的本质 论太和至中
"太和之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絪缊相荡胜负屈伸之始" - 《张载.正蒙》


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星系的一分子,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在围绕月心自转的同时,也以地球为中心公转,地球与及其它行星,在自转的同时以太阳为中心公转,组成太阳系,太阳系也在本身自转的同时围绕银河中心公转,在银河里面,与太阳系相似的星系无千上万,构成银河系。「系」是「系统」的简称,「系统」是由局部合组成一个整体,星系成为一个整体的要点,是星体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系统的中心公转,这样就可以将我的核心,成为整体的一部分,整体的核心,又可以成为更大整体的一部分,层层相套,本来各自散开的,借着这种核心自转、公转关系,结为一体,而这个一体,既分散又合一,是一也是多,是多的一。

星系如此,地球上的水与风旋涡也是如此。风与水的旋涡比星系略为复杂,星系的自转、公转圆周固定,中点实在,而风、水旋涡则不断扩大缩小,而且旋涡的中心是空的,构成一个外实内虚的整体。风由空气分子组成,分子在空中游离,各自分散,但当各分子在自己运转的同时,与其他分子同绕一个中心旋转,各游离的分子便结合成一体,成为旋风。水的旋涡结构也差不多,分散的水分子藉自旋与公旋的关系结合成一个整体,既分散又合一,这个整体碰到物体,接触物体的,是分散的水分子,柔软的粘粘在物体表面,水分子虽然柔软,但数量线多而且自转、公转成旋涡,集中成一体,旋涡整体的重量加上旋转速度,构成刚强的能量,能把物件拖动、浮起、撕裂。旋风的结构也差不多,分散的四周围绕中心旋转,构成一个整体,而且这个中心的风眼是虚而不实的。星系与旋风是天文,海河的旋涡是地理,古人上观天象,下察地理,再观察自身及人事,发现事物都是遵循同一原理运行。

这个分散、集中的原理,应用到身体武艺上,便是太极拳。太极拳用意念把身体各部分微细分散,部分各自围绕部分的中心自转,自转的同时又围绕一个更大的肢体中心公转,层层自转、公转相套,全身的重量中心在丹田,身体四肢在自转的同时围绕丹田公转,构成一个既分散而集中的整体。我手与人相碰,我的皮肤分子都扩张散开,手也随人所动而自转,所以柔软而能粘粘,手、肘、肩、胸、胯、膝、足层层自转、公转相套,整体以丹田为公转核心,重量便能层层聚集,整体与局部皆沉重,但这沉重是由层层旋转相结合,既有向心力,也同时有离心力,像泉水涌出,沉重量既能向中心聚集又可向四周补满。这皮肤外面「柔」、骨肉中心「沉」,身体由中心向周「补」的三层结构,是身体模仿水、风的运作方式,以分散的整体对付别人的局部,别人局部肢体的重量当然不及我整体的重量,轻轻松松的就能把别人制服。这既分散又集中、外柔软内刚强、外实内虚的模式,是中华文化特有的。这种模式经过千万年不断归纳再归纳,用抽象的图形及文字记录,就是古藉上的「阴阳」、「八卦」,「五行」,合称「太极思维」。自转、公转原理祇是「太极思维」中「阴阳」概念的一个层次,「八卦」,「五行」是多层次阴阳的配合,结构比自转、公转复杂,所蕴涵的意义也深邃得多,细心研究「八卦」,「五行」及其背后的思维,是走向清楚明白太极拳原理,进而勤练懂劲的快捷方式。说明「八卦」,「五行」,可以由「中」开始。

「中」是整体的浓缩,把整体全方位的简约,便是「中」。「中」可以是空间的,可以是时间的。更可以同时是空间也是时间的。

「空间」与「时间」都是「间」,是有「间」。有「间」就一定有「中」。在「空间」来说,有「中」就一定有「上下」、有「前后」、有「左右」。如果把「上下」、「左右」、「前后」用阴阳来表示,古人称为「八卦」。


八卦
「卦」是「挂」﹐挂在空中的意思,「卦」由阳仪「-」及阴仪 「--」组成,阴阳仪合称「两仪」。如果用「-」阳仪代表「天」,则 「--」阴仪代表「地」。「天地」其实只是「空间」两端的概念 。天在上面,地在下面,只是相对而言。实际上「上下」是相混和的,分不开的,因为「上」又可以再「上」,「下」又可以再「下」,每一点又可以分「上」「下」。所以阴阳是相交的,这相交不一定是实物的相交,也可以如两种气体相混和般的相交,你在我中,我在你中,这个「中」就是「间」,「阴阳」相交的「中」就是「空间」。这个空间总由「阴」与「阳」相分而又相混和而来的,是阴阳的「和」,有「和」则有「中」,有「中」则有「和」。「中」是「阴」、「阳」相「和」的「中」。因为相和,所以「阴」、「阳」平衡,平衡则「中」。因「阴」、「阳」有「中」,所以「阴」「阳」才能平衡,平衡则「阴」、「阳」能「和」。「中」与「和」是「阴」与「阳」互为因果的。

「中」与「和」的重点在「整体」,在「平衡」。「阴」、「阳」是一事或一物的两端,是一体的,不能因为分「阴」分「阳」而把一体分为两物。因为是一体的两端,所以「平衡」才有意义。「平衡」是一体的不偏不倚 。不偏「阴」,不倚「阳」,就是「中」,是「阴」、「阳」一体的「中」。一体是一,「阴」、「阳」是二,「阴」、「阳」相和的「中」是三,「阴」、「阳」、「中」「涵三为一」。

一个「阳仪」代表天,一个「阴仪」代表地,在方位上天地代表上下,是一维空间。将同样道理引伸,「阴」、「阳」可以代表「前、后」,可以代表 「左、右」。由一维空间引伸到三维空间。即由一点分「阴」、「阳」为线,由线分「阴」、「阳」为面,面分「阴」、「阳」为体 。用「阴仪」、「阳仪」为符号可把「--」、「-」成三层重叠,成为「干、坤、坎、离、巽、震、兑、艮」八个符号。把这个八个符号挂在一个立体四方形六面的八只角上,就是「八卦」。「八卦」其实是立体「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向八个方位的代号。古代没有阴影法,在二维平面上画不出透视图。只能用「阴仪、阳仪」组合的八卦符号放在四个正方(四正)及四个斜角(四隅)来表示三维空间的八个象限如下 图 1及 图 2:


图 1 - 伏羲八卦二维方点阵图
图 2 - 八卦三维空间分区图
(徐道一 . 1992)



「阴、阳」代表「上、下」是一维空间,一维空间「阴、阳」的「中」与「和」,使阴阳平衡。在「上、下、左、右、前、后」三维空间的「中」与「和」亦如此 。只是每「左、右」的「中」及「前、后」的「中」,与「上、下」的「中」互相重叠,变成「上、下、左、右、前、后」只有一个「中」,「和」则是立体的「阴阳」对称平衡。「八卦」所表示的,是立体四方八面的对称平行的「和」,四方八面包含一个立体空间,空间的中心是空的「中」。


河图 洛书
空间有「中」、「和」﹐时间亦有「中」、「和」。我们在时间里面生活,过去的刚刚过去,未来的向我们迎来,我们生活在现在的「当下」,时间之箭不能停留,不能逆转。时间可以用次序来表示,最早发生的用〝1〞表示﹐跟着发生的用〝2〞表示,再跟着发生的用〝3〞表示,〝4、5、6〞顺序下去。如果我在一个平面座标上,在东标上〝1〞,在南标上〝2〞,在西标上〝3〞,在北标上〝4〞,〝1、2、3、4〞代表时间顺序,则这个图可以表示四周围绕中心旋转。如果我用〝1、3、7、9〞代表前进的旋转,用〝2、4、6、8〞代表后退的旋转,把这两组数以以〝5、10〞为中心重合,可以代表一个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同时,有一个反时针方向的旋转也在进行。这代表在空间同时发生阴阳相方反向的旋转运动。这是河图(图3)的内容,所显示的,是空间方位的时间顺序关系(图4):


图3 - 河图
图4 - 河图阴阳相摩图



《河图》称「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二、四、六、八、十」为阴数。以「五、十」为圆心把这两组数重叠,「一、三、七、九」代表顺旋「二、四、六,八」代表逆旋,顺、逆同步反向进行,表示立体四方八面向中心合陇的关系。合陇时「阴、阳」同步,则整体与四周关系虽动而不变,是整体的动态平衡,是「和」。四周环绕着「中」而合陇,整体虽动犹静,是「中」。河图的「中」、「和」是三维空间与一维时间联合的「中、和」﹐是阴阳相结合的「中、和」。

《洛书》(图 5)是阴阳相分的「中」、「和」,(图6)「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以「五」为中心,一与九南北相分,「一、九」相合(相加)为十,三与七东西相分,「三、七」相合为十 。


图 5 - 洛书
图6 - 洛书九宫



「二、四、六、八」为阴数,「二﹑八」,「四﹑六」亦是相合为十,但又相分于四隅方位。阴阳向四面八方两两相分,成为一个饱满的立体圆。因为阴阳平衡,所以《洛书》九宫每三宫数位相加都是十五,是圆的直径。阴阳平衡是「和」﹐所以是圆,圆四周围绕一个中心成一个整体,所以是「中」。《洛书》的「中」、「和」是由「阴」、「阳」相分又相合而成的「中」与「和」。

《河图》与 《洛书》,一个显示「阴」、「阳」相合陇,一个显示「阴」「阳」相分开。一合一分,是一个整体的阴阳关系。一合一分的中心不变是「中」,一合一分时中心与四周的整体平衡关系不变,是「和」。《河》、《洛》相合,既是时间的「中」、「和」,也是空间的「中」、「和」;既是扩大的「中」、「和」,亦是缩小的「中」、「和」;既是静态的「中」、「和」,又是动态的「中」、「和」。各种大小不同形态的「和」的集合,是「太和」,重叠各种各样「和」的「中」,是「至中」。《河图》、《洛书》相合,是「太和至中」。是「太极」。

圆 7「阴阳鱼太极图」首尾相接,合而为一圆。是《河图》「阴、阳」相合与《洛书》「阴、阳」相分的结合。「阴阳鱼」以"S"曲线相接。"S"「阴、阳」相混和的「中」,「阴、阳」消长


图 7 - 先天太极图



,可由"S"线的顺序显示,依顺"S"线,会看出由阴盛阳衰,到阴阳相当,再到阳盛阴衰过程中,是阴阳相交的「中」,是「中」在空间走动的时间顺序,这顺序会经历四正方位与四隅方位,合成一个圆。看「阴阳鱼太极图」要用立体思维,将一个平面投影图看成一个立体图。"S"线也是立体线。是「阴、阳」立体相交时「中」的变动。「阴、阳」相交成圆是「和」,能「中」能「和」是「中和」﹐「中和」有局部的「中和」、有整体的「中和」,局部处处要「中和」,局部集合成整体也要「中和」。局部的「中和」不能与整体的「中和」相违背。局部的「和」与整体的「和」相调和是「太和」。局部的「中」与整体的「中」相联合,是「至中」。 阴阳鱼太极图以图形显示「阴」、「阳」在局部与整体都「中和」的「太和至中」。「太极」既是微观的,也是宏观的。无数的「太极」组成一个整体的「太极」。小至微粒子「夸克」,大至整个宇宙一体,都是「太极」,都是「太和至中」。

「阴阳」在太极拳称为「虚实」。拳谱说:「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虚实是相对而言,用「太极」的概念,「阴阳」是一体的,「阴」、「阳」平衡是「中」,是「和」,人体全身一体,大体上如「左、右」分虚实,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这个容易理解,但「左、右」虽然虚实分开,但虚实仍要合成一体。怎样才能合成一体呢﹖ 要点在「中」。全身要有一个「中」,以「中」来控制「左、右」的「虚、实」。如果没有「中」,只有「左、右」﹐则「左、右」是分开了的「左、右」,不是一体。不成一体,则无论如何「虚」,如何「实」,都是「双重」。所以拳谱说:「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秤准」是指天秤的中柱,天秤有中柱,秤臂「左、右」才能升降转动,没有中柱,秤臂两端着地,一定滞而不活。中柱就是「中」。「左、右」有「中」;「前、后」也有「中」,两个「中」重叠成一个「中」。有「中」才不会双重。有「中」则 一端沉时为偏沉,「偏沉则随」,「随」是一端沉时另一端随之而「浮」,有 「中」,则一端「沉」而另一端能同步「浮」,「中」连结两端成为一体。所以要分清「虚实」一定要有「中」才能分清「虚实」,否则「虚实」不成一体。

全身是一个大「虚实」,人身体由躯干四肢组合而成,每一骨节由关节连接,环环相扣。每一骨节有两端,设想把这骨节分为「左、中、右」(或「前、中、后」,或「上、中、下」),则左沉而右浮,右沉而左浮。把这骨节与另一骨节连接相扣。第一节的「右」沉,会把第二节的「左」连带沉下去,第二节有第二节的「中」,第二节的「左」沉会使第二节的「右」随之而浮。这一带动,一节一节的连系此浮彼沉,彼沉此浮,如波浪般起伏。能把各骨节连结成波浪,是因为每骨节都有自己的「左、中、右」,「左、中、右」就是「虚实」,所以说:「一处自有一处虚实」。这「一处」可以无限细分,全身一个大「虚实」,一条手臂有「虚实」,一只手掌有「虚实」,一个指头有「虚实」,指头的一点也有「虚实」。这个「虚实」是每一细分点都有 「左、中、右」;「前、中、后」 及「上、中、下」,依循太极原理,能够把所有「虚实」以「中」连结,所以是「处处总此一虚实」。

全身要能前、后、左、右如车轮转动,要以脊骨为车轴。这轴由头顶百会穴为顶把身体悬起,使脊椎与地平面垂直作为一条转动轴。此轴可以往前、往后;向左、向右平移,但不能上下倾斜超出身体的平衡,这轴的中点在尾闾近盆骨处之「命门穴」。这轴自身的转动,要以「命门」为「中」,则「上、下」有「虚、实」,上虚则下实,下实则上虚。「命门」是身体立体转动的「中」。

依循太极原理,可以把身体节节分开,再以「虚实」把节节相扣成波浪贯串,贯串的结果使身体成为一个「阴阳」。这个「阴阳」是由许多小「阴阳」合组成一体。所以拳谱说:「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矣」。


五行
五行一般指「金、木、水、火、土」,代表万事万物的五种属性 ,这五种属性有相生与相克的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是五行相生关系。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是五行相克关系。相生相克,代表事物发展的过程。这个发展可以是「生」,「生」是扩大;可以是「克」,「克」是缩小。这扩大或缩小,都是以螺旋圆转方式进行。这是方以智所说的:「二交而旋环为四,中为五」。

如果把一个平面分为四方,以木代表东方,以火代表南方,以金代表西方,以水代表北方,以土代表中央。「五行相生」可以想象为四周环绕中央的螺旋扩大,「五行相克」可以想象为四周向中央的螺旋收陇。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生物之为「生」物,是因为「生」,所谓「生」,生物本身固然要「生」,而且要生「生」,即生一个自己会「生」的东西。父生子,「父」自己要生存,更重要的是「子」能活,。「子」又生「子」,则「生生不息」。这种「生生」,总是「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的相加。父是一,加母是二,加子是三。子成长后又自成子代之父,与子代的母合生子。这种「生生」相加的和,是1、2、3、5、8、13、21、34 .......的级数增加。这种级数,称为「自然级数」或「费本纳奇级数」,这个级数相邻两数的正比率约为〝1.618〞反比率约为〝0.618〞。数位愈大,比率愈精确。这两个比率,称为「黄金分割率」。在美学上,人眼看到这比率的东西会觉得美丽,例如一张明信片长边与阔边的比例是〝1.618〞的话,看来会很舒服。鸡蛋的长与阔也近于这个比例。在音律上,协调的和弦都与这比率有关,听起来会悦耳,感觉美。这是美的比率,会感觉美,是因为这代表生生不息。

在数学上,将一个圆周360度分成五等分。每等分72度,假使每运转72度即扩大1.618倍,即每运转360度即扩大〝1.618〞的五次乘方,等如11倍。即〝1.618〞运行五次,称为「五行」。每转360度扩大11倍是数学上最有效率的扩大,这扩大的轨迹有如螺彀的剖面如下页图 8的易旋线。


图8 - 易旋线
(冯庆辉 - 1994)



两条易旋线朝阴阳相反方向发展﹐就是下页图9太极图阴阳鱼相交的"S"曲线。


图9 - 太极曲线
(冯庆辉 - 1994)



太极拳的全身「节节贯串」,要通过「五行」来实现,称为「五步」。「五步」是「五个步骤」,前进的同时后退,往左的同时往右,是四周环绕中心螺旋顺序扩大的五个步骤,或四周向中央螺旋收缩的五个步骤。这个旋转,虽然经历上、右、下、左,但方向始终不离「中」,所以才能「专主一方」。全身每个关节都与相邻的关节以「五步」方式连系,全身就能像波浪般起伏,「前进、后退、左顾、右盼」同时进行,自然会「中定」。身体「一动无有不动」,因为全身虽动而「上、下、前、后、左、右」对称平衡,虽动而「中」不变。所以「视动犹静」。是把「五行」在身体运动上应用而体现出「太和至中」的性质。


阴阳
「八卦」﹑《河图》﹑《洛书》﹑《太极图》﹑「五行」都是阴阳关系的各种形态表现。「阴阳」的性质,可用三句话来概括:

「阴不离阳,阳不离阴」;

「阴极阳生,阳极阴生」;

「阴即是阳,阳即是阴」

「阴不离阳,阳不离阴」,是指「阴阳」既相分又不相离,是「对待」的两端,有些学者喜欢用「矛盾」来形容「阴阳」﹐但「矛盾」具有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不能共存的性质,不符合「阴阳」任何时间都共存相和的定义。

「阴极阳生,阳极阴生」,是「阴阳」的循环作用,由一方转化到另一方,如钟摆由左摆向右,到尽头时方向转化,反向由右摆向左,循环不息。

「阴即是阳,阳即是阴」是指「阴阳」本来就是一体,不能分离,分开不成一体的「阴阳」是不存在的,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永远一体,分开而不统一的「阴阳」,不是「阴阳」。

总括来说,「阴阳」是相分不相离,循环不息的对待而统一的两端。「阴阳」是一分为二,二又合为一。一体是一,二分是二,二合一为三,是「涵三为一」。

拳谱说:「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又说﹕「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走」与「粘」是「阴阳」关系,人刚我柔是我不与对手顶抗,刚来我柔走,「顺」之而「走化」。我「顺」的时候,对手刚来的辐度不大,对我没有影响,辐度大则其势渐「背」而不自觉,是我顺其势而粘,我顺势而对手失势。「走」与「粘」是同时发生,顺走的同时顺粘,左退的同时右进,上退同时下进,退多少进多少,我保持我的「中」,能保持「中」,则阴阳能相济,我保持不败。「阴阳相济」,就是「太和至中」。

《八卦》是「阴阳」环绕着「中」向四方八面开展,由「点」「阴阳」相分而成「线」,而成「面」,而成「体」,是「阴阳」在立体空间的整体。这整体可「合」可「开」,「合」时依《河图》的运动原则合陇,「开」时依《洛书》的运动原则相分。基本上是四周环绕中心的圆转。这圆转是立体的,对称的,均衡的,整体的。与对手相接触时,对手在我不同方向接触我,我全身一体作立体圆转运动,我虽一体圆转,但对手在不同方向的接触有不同感觉。在我正面,对手感觉「掤」。我由正面转向侧面,对手感觉「手履」(原字为剔手边加履字,电脑字库无此字,勉强用「手履」代替,「手列」同此)。我螺旋扩大,对手感觉「挤」。「挤」过后对手感觉「按」。我螺旋收缩,对手感觉为「采」。我立身中正,半边身体螺旋往上,半边身体螺旋往下,我两手同时作用在对手身上,对手感觉「手列」。以上「 掤、 手履、挤、按、采、手列」六劲多为我用手或脚进行的大圈旋转。若我用肘进行中圈旋转,则上述六劲为「肘」,若我用肩背作小圈旋转,则上述六劲为「靠」。 太极拳依「八卦」、《河图》、《洛书》原则而进行的立体四方八面圆转活动,狭义的是「 掤、 手履、挤、按、采、 手列、肘、靠」八劲,广义的是「干、坤、坎、离、巽、震、兑、艮」四正四隅「八门」的立体圆转运动。

「五行」是阴阳相开合的螺旋扩大及螺旋缩小。这扩大缩小总依圆周顺序或逆序的五个步骤。这种圆周顺序在太极拳称为「五步」。狭义上指太极拳的「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五个步骤,广义上是指「金、木、水、火、土」「五行」的螺旋扩大或缩小,在身体上节节贯串的应用。

「八门」「五步」是「阴阳」相合相分循环变化的「走势」。太极拳以阴阳原理控制身体四肢运动。无论浮沉,升降,开合,屈伸,总是依顺这阴阳变化的走势。这种「势」是「顺重量,顺圈,顺关节」的「三顺」,能「三顺」则能顺「势」,所以「八门」「五步」合称「十三势」。 「十三势」是太极拳的基础,是总原则,所以称为「十三总势」。「十三总势」建基于「阴阳相济」,「阴阳相济」就是「太和至中」。



太极拳讲究「用意不用力」,「用意」是心有所识,而把所识用在身体上,所识的就是「八门五步」,所以太极拳的「意」,是「八门五步」「十三总势」之「意」。具体的说,「用意」是把立体四方八面环绕中心螺旋扩大与螺旋缩小放在身体上表现出来,也就是说,用「心」把「八门五步」的「意象」放在身体上。要能「用意」,先要弄通「八门五步」,要弄通「八门五步」,先要弄通「八卦」、「五行」、《河图》、《洛书》、「太极」、「阴阳」的含义,把这含义具体的放在身体上,是「用意」。所谓「放在身体上」,有大小之分。全身是一个大「八门五步」,指头是一个小的「八门五步」,指头里的一点是更小的「八门五步」。能够用「八门五步」的整体螺旋扩大与螺旋缩小去摧动身体活动,而丝毫不用肌肉紧张的伸缩去活动,就是「用意不用力」。拳谱上所说的种种身体活动要求,都是用「八门五步」的「意」去达致,如果读拳谱不读上文下理,误以为「用力」去做,是对拳谱的误解。例如以为「虚领顶劲」是用脚把头用力上顶,以为「气沉丹田」是闭气用力去蹲,都是不理解「用意」,而误以「用力」去练习,非但无益,反而有害。能用八门五步之意,则身体全身既放松分散而又合陇团聚,如水如风,飘浮而沉重,又柔软亦刚强,碰之如浪花重叠,源源涌出,势不可挡。



「气」是一个概念,代表精微物质,精是精细,微是希微,表示「气」是很细小,看不见、拿不到,但实际上存在的物质。《老子》说:「虚生气」,张载认为「气散为虚,气聚为实」,虚不是没有东西,是存在精微物质,只是看不见,拿不到而已,所以 「虚空皆气」。以这个概念推而广之,气代表一切肉眼看不见的微观物质如电子,夸克,射线,细菌,病毒,亦包括日常接触的空气,云气等等。

「虚空皆气」这观念在太极拳十分重要,「气以直养而无害」这话见于张载所着的《正蒙》,而被王宗岳所采纳。所谓「直养」就是扩充空间(虚空),「无害」是不阻碍,气自然会生(「虚生气」)。在人体来说,要扩充空间可以通过「松」来达致﹐所以说:「松空」,只要「松」则「空」,松使人体空间增大,「气」自然充满。

「松」在太极拳来说是张开,并不是松懈或松弛 。太极拳称松懈、松弛为「丢」,是要避免的。一个皮球,表面张开时充气最多,最饱满,弹性最大。弛则表面塌陷,弹性减低。练太极拳要使身体尽量张开,所谓:「肌肤骨节,处处开张」。全身固然要开张,每一个关节,每一条肌肉,每一小块皮肤,都要张开。能张开,则「气」自然充满。「气」充满而不阻碍它,则腾然翻动。所以说:「腹内松空气腾然。」人体之腹部固然是「腹」,每一个细胞中空之处也是「腹」。「腹内松空」及于身体每一小节,则「气贯身躯不稍滞」,身体不再有凹凸处。

控制「气」在身体的散聚要用「意」,「意」就是把「八门五步」之意放在身体上,以主观意识控制身体。用主观意识去控制身体,是一个「太和至中」,主观的「心意」,要与「客体」的身躯相溶合、相调和。意聚则向中心合陇,自然重量下垂,所以说:「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说「收敛入骨」是意识向身体四肢的中心聚集,身体四肢的中心是骨,所以用「收敛入骨」来形容。因为气聚则实,实则有重量,重量受地心吸力作用而下垂。利用中心与四周的阴阳关系,中心愈聚,则四周愈扩张,心意系念中心之时不忘四周,系念四周之时也不离中心,中心与四周同时作用,四周扩张则身体透开,空间增大,方便「气」的流通,所以说:「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顺遂是「太和」,收敛入骨是「至中」,「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就是一个「太和至中」。

一般说「气」,多与「气功」混为一谈,引起许多误解 。「气功」一辞,是本世纪四五十年代河北人刘贵珍所创。刘贵珍曾患胃溃疡,经学了一套称为「内养功」的养生法而痊愈,他将这套功法广为传授,疗效显着,受到当地卫生当局重视。由于刘氏的功法利用呼吸去集中精神,所以将此功法称为「气功」。「气功」这一辞,后经卫生当局表扬推广,「气功」成为了静坐、吐呐、导引等等养生功法的统称。七八十年代「气功」愈传愈玄,本来是养生功代名词的「气功」,变成了神奇玄妙,超越常理的魔术。这魔术是假是真,识者自能辨别。

太极拳的「气」,是自然而然,直养无害的,没有必要通过呼吸的控制来锻炼。太极拳谱说:「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所说的呼吸,不是指肺呼吸空气的呼吸,而是指身体一开一合,有如呼吸。

「开」与「合」是一对阴阳的循环,「开」由中心向四周开张,「合」由四周向中心合陇,「合」完「开」,「开」完「合」,循环不息。「合」时重量下沉,「开」时身体飘浮。「沉、浮」是一对阴阳关系,「沉」的基础是「浮」,上愈「浮」则下愈「沉」,「浮、沉」相互作用,只「沉」不「浮」,是「蹲」不是「沉」,是局部的动作,不是整体的动作。「浮」的基础是「沉」,下愈「沉」则上愈「浮」,只往上「浮」而无下「沉」是「顶撑」不是「浮」,也只是局部而不是整体的动作。一「合」一「开」则身体一「沉」一「浮」。「开合」要用「八门五步」之「意」去带领,不能用力,用力则僵,「沉」不下去,也「浮」不起来。「浮沉」的动能源于身体的重量。

地面上有质量的东西都受地心吸引力作用而有重量。一般人在地面运动时多与地心吸引力相抗拒,久之抗拒地心吸力成为习惯而不自知。有了这种习惯,总爱利用筋肉的伸缩来发力,而不懂利用自身重量作为动能的来源。太极拳要将这种筋肉的紧张减到最低,用「八门五步」之「意」放松身体四肢,气敛则身体重量向骨的中心集中,头与两臂的重量通过两肩螺旋敛入脊骨,脊骨重量由骨盆承接,螺旋通过两胯、两膝而达于两足,两足所踏是实地,重量不能再下,会向上反弹。反弹路线与重量下落时相反往上升,由足而膝、而胯、而腰、而胸、而肩、而肘、而腕、而指螺旋上升。重量下落为「沉」、为「合」,重量上升为「浮」、为「开」。全身放得愈松,「意气」愈饱满,则「沉」得重、而「浮」得轻,弹性愈足。这一「升」一「沉」,太极拳称为「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为了避免与筋肉紧张所发出的伸缩力相混淆,太极拳强调「不用力」,而用「劲」这个字来表示利用整体重量所发出的能量。「虚领顶劲」的「顶劲」,不是两腿用力往头顶撑,「顶」是头的最顶部的意思,是全身的最高点,用「意」引领身体重量的反弹螺旋往身体最高点上浮为「虚领顶劲」,全身要放松,不能紧张,将重量螺旋下沉到脚底的重量反弹螺旋引往上。「虚领顶劲」要以「气沉丹田」为基础,重量才能沉到脚底再反弹。「气沉丹田」是将到达头顶的重量引领下沉,由顶螺旋下沉到丹田,再到胯、到膝、到足,又再螺旋反弹。由「升」而「沉」;由「沉」而反弹上「升」。「升」完又「沉」﹐「沉」完又「升」。「虚领顶劲」与「气沉丹田」是「阴阳」关系,二者是相分的两端,但又是不相离的一体。「虚领顶劲」的同时有「气沉丹田」,反之亦然。「上、下」相分则空间增多,空则虚,「虚生气」,自然「气」足饱满。

拳谱说:「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是指身体重量下沉到脚底之后,重量反弹,由脚到手指的过程与路线。通过这路线,可以利用自身重量到达手指作为对敌之用。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的「阴阳」关系﹐既适用于全身,也适用于局部。全身上升下沉是「虚领顶劲,气沉丹田」;腕与前臂作一体时,前臂肘端的沉是「气沉丹田」,腕端升是「虚领顶劲」;手指头的上为「虚领顶劲」,指头下为「气沉丹田」。全身处处「上升、下沉」, 则肌肤骨节,处处开张,空间增大,松空而「气腾然」。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其实也是相「和」而「中」,上升与下沉互为其根而调和,使全身每一点都既受地心吸引力作用下沉,也受反弹力而上升。上下平衡则「中」,「意」指挥「气」聚于一方,如天枰一端略多而「偏沉」,「中」的另一端同步「偏浮」,「浮、沉」互相贯串,则连绵不断如波浪。

「偏沉则随」,丹田一沉,重量引领腰脊螺旋下沉,胸亦随之沉而呈「涵胸」;丹田沉要同时「虚领顶劲」上浮,上浮带引背部上拔,是为「拔背」。「涵胸」、「拔背」同时进行,使上升下沉的上下重量作用扩展到「前、后;左、右」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涵胸拔背」同时作用,使身体重量的作用 ,由「点」阴阳分开,先作「上下」「线」的相分,再「前、后」「面」的相分,到「左、右」「体」的相分,「阴阳」作用到「上、下;左、右;前、后」,使全身成为一个「太和至中」整体,「合」时身体重量向中心螺旋凝聚而「沉」,「开」时向四面八方螺旋分散而「升」。一「开」一「合」有如呼吸,能呼吸则能聚能散,能升能沉,能「气贯身躯不稍滞」,所以说:「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太和至中
「八门」「五步」是依阴阳、八卦、五行原则的和谐运动,阴阳、八卦、五行、是中华先祖,经长时间归纳出来的普遍运动原则,这普遍运动原则,《老子》称为「道」,《易传》称为「太极」,张载称为「太和」,「太和」是既不会「过」,也不会「不及」,是刚刚好,「无过无不及」的「中」。「八门」「五步」是「太和至中」。是 「阴、阳、中」「阴阳相济」的「涵三为一」。

「太和至中」,是利用「阴」、「阳」调和而建立的「中」,同时用「中」以调和「阴」、「阳」,能「太和至中」则能全身一体,以我全体的重量对付你局部肢体的力量,我「无力」也能「打有力」。太极拳不用力,只用重量。太极拳本无胜人之心,我自「太和」而「至中」,对手有力加在我身上,对手的「力」要破坏我的「太和」,我身体自然作出调整,你「阳」多则我「阳」退而「阴」进,你「阴」多则我「阴」走而「阳」粘,我保持「太和至中」的同时,你自然失「中」失「势」跌出,我不输而你自输,你的输是自己有力送上门来的,你无力我不会打你,你有力我才能打你。我不求胜而自然而胜,我「无为」而「无不为」,祇心存八门五步之意,便「得来不觉费工夫」。所以太极拳要 「舍己从人」。 舍己则「人刚我柔」,「不丢不顶」。怎样才能「不丢不顶」呢﹖重量上要不多不少;空间上要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不上不下;时间上要不先不后。是重量、空间、时间的「太和至中」。张载说:「太和之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絪缊相荡胜负屈伸之始。其未也几微易简,其究也广大坚固。起知于易者干乎,效法于简者坤乎。散殊而可象者为气,清道而不可象者为神。不如野马絪缊,不足谓之太和,语道者知此谓之道,学易者观此谓之易,不如是,虽周公之美,其智不足称也已」。

儒家积极求「中」求「和」为「致中和」。道家知虚履实,「无为」而自然「中和」,二者同出于「易」而殊途发展。佛家源于印度,溶合了中华文化而成为中华佛家的「空门」,「不空」之「空」才是「真如」,「不空」与「空」的「妙有」是「中」。宋儒总结「儒」、「道」、「佛」,再与「易」重新汇合,使「易」「涵三为一」、「太和至中」的涵义更为清析。晚明清初,内忧外患特别多,东有倭寇扰边,北有满族倔兴,内有群雄并起。文人要力挽狂澜,学术上力求经世致用,政治上为抗争要习武奋战,于是结合「宋易」「太和至中」与武术于一炉的拳术应运而生,武拳文练,创出了与一般武术大不相同,「用意不用力」的太极拳。能「无力打有力」,才是太极拳。

转帖于太极之神...五金先生 (个人觉得他非常..非常神...) 小弟也有打太极 造诣差他很多 ~"~ 他对太极拳论述非常之专精 不论在历史考证或实务上都很厉害 看得懂的大大能吸收是福气喔



尘与土. 云和月.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教育部国小 | Posted:2005-12-14 07:59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65917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