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5849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lljml2005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人物
級別: 小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20 鮮花 x168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1
什麼是陰陽五行學說?中醫是怎樣診斷疾病的?
什麼是陰陽五行學說?

    中醫學中的陰陽五行學說,是古代的唯物辯證法思想與醫學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包括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兩部份。學中醫得從最基本的陰陽五行學起,循序漸進,方得其法。

    陰陽學說認為自然界的變化,都具有陰陽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的內在聯繫、相互作用和不斷運動,是事物生長、變化和消亡的根源。如早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就指出:“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具體的講,即以陰陽的對立與互根、消長與平衡以及互相轉化的觀點,說明人與自然界的關係,並概括醫學領域裏的一切問題。例如它可以歸納說明人體臟腑組織屬性、分析人體的生理功能、闡明病理變化的基本規律、歸類疾病的證候屬性、確定治療原則、歸納藥物性能及指導正確使用藥物等等。

    五行學說最初是古人對賴以生存的物質歸納為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因素的認識,後來逐步發展用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屬性,來概括說明種種自然現象的種類和起源。古時候,“五行”有時還稱為“五運”,“五”即指木、火、土、金、水五類事物;“行”是運動、運行之意,用以表示一切事物都是在運行不息的。具體的講,五行學說是以五行的屬性,聯繫人體的臟腑組織器官,並以五臟為中心,運用“相生”、“相剋”、“相乘”、相侮“的原則來說明機體生理現象和病理變化,用以總結臨床經驗的理論。例如用五行歸類事物屬性,說明人與自然的統一性,以及人體內在因素的變化規律;以生剋關係說明臟腑器官相互資生和制約的生理現象;以乘侮關係闡述病理變化和治療方法等。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陰陽五行學說對中醫理論的形成和發展,起著很大的促進作用。它貫穿在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各個方面,是中醫學用以認識和概括說明人體一切生理現象和病理變化的理論。如離開了陰陽五行學說,整個中醫理論就會失去它的完整性,而讓很多的實際問題無法來理解。

附註: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如此周環不休。

五行相剋: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

五行相乘: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五行相侮: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
陰陽之間有哪些關係?

陰和陽之間的關係有以下三個方面:

(1)陰陽是相互對立制約的,而又是互相依存相互為用的。陰陽雙方的對立是說明兩類屬性的事物,存在著相互制約的關係。例如:寒可以制約熱,熱可以制約寒。也就是用熱藥可以祛寒,寒藥可以清熱。但陰和陽兩方面又是互相依存和互相為用的,任何一方不能脫離另一方而單獨存在。上為陽,下為陰,沒有上就無所謂下,沒有下也無所謂上;溫熱屬陽,寒冷屬陰,溫熱和寒冷都是相互比較而存在的,沒有溫熱無所謂寒冷,沒有寒冷無所謂溫熱。所有相互對立的陰陽兩方面都是這樣,陽依存于陰,陰依存于陽,每一方都以對方的存在為自己存在的前提。陰陽這種相互依存的關係,在中醫理論上稱作“陰陽互根”。如以物質與功能一對矛盾來分析,物質屬陰,功能屬陽,沒有物質就不可能有功能,沒有功能也就不存在物質。人體生命所必需的精、氣、血、津液等基本物質的新陳代謝離不開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而人體的各種生理功能也同樣離不開精、氣、血、津液等基本物質的新陳代謝。可見物質與功能是整個機體不可分割的兩部分,又是相互為用的。如果有陰無陽,或有陽無陰,則一切都將歸於靜止息滅,古人所說的“孤陰不生,獨陽不長”、“無陰則陽無以化,無陽則陰無以生”,就是這個道理。

(2)陰陽互為消長,不斷地運動變化著,並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轉化。陰陽的對立制約,依存互根不是處於靜止不變的狀態,而是處於“陽消陰長”或“陰消陽長”互為消長的運動變化之中。從自然現象來看,一年的氣候,春天溫和,夏天炎熱,秋天涼爽,冬天寒冷,這種寒熱溫涼的更替,反映了白然界的陰陽二氣的相互消長。如冬至一陽生,即是陰長之極而始消,陽消之極而始長;夏至一陰生,即是陽長之極而始消,陰消之極而始長。以一天來看,也是同樣,日中猶如夏至,為陽之極,也為陰之初生,夜半猶如冬至,為陰之極,也為陽之初生,所以說,一年或一天之中,陰陽的對立制約和互根,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在消長中維持著動態的平衡。從人體生理方面來看,都可用興奮和抑制來概括。興奮屬陽,抑制屬陰,二者是既對立制約和互根,但又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在消長中維持著相對的平衡。如果這種正常的陰陽消長被破壞,不能維持相對的平衡,必將出現陰陽某一方偏盛或偏衰的陰陽失調,這即是病理狀態。 在病理上,陰盛可以導致陽衰,陽虛可以導致陰盛。陰陽的盛衰,往往發展到一定的階段,還可以發生轉化,陰可以轉化為陽,陽也可以轉化為陰。即古人所謂:“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結合臨床實踐,多指證候的轉化,在一定的條件下,陽證可轉為陰證,陰證也可以轉為陽證,寒證轉化為熱證,熱證也可以轉化為寒。

(3)陰陽在消長運動中,保持著相對平衡。事物的陰陽兩方面,既對立又統一,通過陰消陽長、陽消陰長的運動變化,處於相對平衡協調的狀態,才能推動事物正常發展和變化。人體也是這樣,臟腑的功能活動有陰有陽,機體內的精、氣、血、津液等基本物質也有陰有陽,它們之間都是處在不斷的消長過程中,維持相對平衡,任何一方面的過盛或不及都會為生病態。古人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就是這個意思。

====================
在診斷方面如何運用陰陽學說?為什麼陰陽是八綱辯證的總綱?

    正確的診斷是將望、聞、問、切四診所獲得的資料,運用陰陽變化的規律進行分析、綜合,找出疾病的癥結所在,作為診斷疾病的依據。中國醫學認為,疾病的發生在於陰陽失調,疾病的性質不外乎陰陽兩類,陰陽的偏盛偏衰是病理變化的關鍵所在,診斷疾病也就應當從陰陽失調的具體狀況去探索病情,才能夠認識到疾病的本質。

    以陰陽的屬性來分析疾病的性質,即可分為陽證和陰證兩類。所謂陽證,就是急性、進行性、機能亢進的癥狀,加高熱、煩躁、口渴、喜冷飲、大便秘結、小便灼痛、色澤鮮明、聲音洪亮,脈多浮、數、大、滑、實等。所謂陰證,就是慢性、退行性、機能衰弱的癥狀,如畏寒、健忘、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白、色澤晦暗、聲音低微,脈多沉、遲、小、澀、虛等。

    八綱辨證中,即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八類證候。其中陰陽兩綱又可以概括其它六綱,即表、熱、實證屬陽;裡、寒、虛證屬陰。所以說陰陽是八綱中綱領的綱領。凡一種癥狀,只有通過陰陽、表裡、虛實、寒熱的分析,才能準確的認識它的屬性和類型。例如,同一發熱症,就有虛、實、表、裡的不同,必須以陰陽來分析歸納,才能有綱領,有細則,在辨證上可以達到條分縷析,因此說陰陽是八綱辨證的總綱。

=================
陰陽在治療方面如何運用?

    通過正確的診斷,察明了疾病的陰陽屬性,就可以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一般地說,陽熱盛而損及陰津者(陽盛則陰病),可損其有餘之陽,用“熱者寒之”的方法,即用寒涼的藥物(陰藥)來治療某些陽熱證;若因陰寒盛而損及陽氣者(陰盛則陽病),可損其有餘之陰,用“寒者熱之”的方法,即用溫熱的藥物(陽藥)來治療某些陰寒證。

    反之,若因陽虛不能制陰而致陰盛者,則需益陽以消陰;因陰虛不能制陽而致陽亢者,則需滋陰以潛陽,即“陽病治陰,陰病治陽”的道理。中醫治病的基本原則,就是根據陰陽盛衰的病理特點,採取不足者補之,有餘者瀉之,以調整陰陽的失調,促使陰平陽秘,以恢復其新的相對平衡狀態。

================
五行學說怎樣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

    疾病的發生,是人體髒腑組織在不同的因素影響下,功能失調的病理反映。但由於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內臟之間既是相互資生,又是相互制約的,因而當某一髒器組織有病時,就會影響其它髒器組織而受病。其變化規律一般都用五行的乘侮規律來解釋。

    運用五行乘侮的規律說明髒腑發病的相互影響。如:

1、肝病可以傳脾,即,臨床上肝氣犯脾、肝氣犯胃的病證,是木乘土,習慣稱“木克土”,即肝有病,肝木太過,往往會影響到脾的功能,可出現腹痛、泄瀉等症。

2、肝病也可以影響肺,即“木侮金”,在生理狀態下,肺金的清肅可以抑制肝陽上亢,若肝木亢盛,木火上炎,反侮肺金,肺陰灼傷,使其宣降功能失常,而引起肺的病理變化,出現乾咳、胸脅疼痛、心煩、口苦、目赤,甚或咯血等,臨床上常稱為“木火刑金”。

3、如腎水虧不能涵養肝木,導致肝陽上亢,則出現肝陰不足、虛風內動的病變,表現為眩暈、耳嗚、腰痠、遺精、口乾咽燥、手足蠕動,甚則抽掣等,臨床上常稱為“水不涵木”。

4、如火不生土,五行歸類中脾屬土,心屬火,相生關係是火為土之母;土為火之子,因脾虛而累及心,即“子病及母”,可見心悸、不寐、健忘、飲食減少、大便溏薄、倦怠無力等“心脾兩虛”的癥狀。

    運用五行學說說明髒腑間的病理變化和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如:

1、金寒水冷。金屬肺,水屬腎。兩者在生理上相互資生,在病理上相互影響,從水液代謝方面談,腎上連於肺,肺為水之上源,只有肺氣不斷的肅降,才能促使水液運行下輸腑胱,但必須依靠腎的氣化作用,則升降開合有度,開則代謝的水液得以排泄,合則機體需要的水液能夠保留,這樣使體內水液運化輸布維持著相對的平衡。如果一髒失職,就會引起水液代謝障礙而發生水腫。從病理關係上說,肺氣充沛,則精氣下輸於腎,若肺氣虛可導致腎氣虛;腎陰虧損,精氣不能上滋於肺,也能導致肺陰虛。當肺氣虛而累及腎;腎陽虛而影響肺,均可出現肺腎虛寒的病證,臨床表現為咳嗽、吐痰稀白、氣喘、畏寒、腰膝冷痛、水腫等“金寒水冷”的病變。

2、水虧火旺。火指心火,水指腎水,即腎水不足,引起心火獨旺的病變,臨床表現為心煩、頭暈耳嗚、失眠或睡臥不寧、舌尖紅、脈細數等癥狀。

3、火盛刑金。火指心火,金指肺,即心火熾盛耗傷肺金,引起喘咳痰血;如熱邪熾盛,熱郁於肺或痰熱阻肺,臨床表現為高熱、呼吸急促、鼻翼煽動,甚或咳血、咯血等癥狀。

====================
五行學說在疾病診斷和治療上如何體現?

    中國醫學認為:“有諸內,必形諸外”。機體內臟功能活動及其相互關係的異常變化都可以反映到體表,而在色澤、形態、聲音等方面表現出來。因此,在診斷上可用五行綜合望、聞、問、切四診所得的資料,根據五行所屬及其生克乘侮的變化規律來推斷疾病。例如,病人有目赤腫痛、煩躁易怒等表現,便可考慮肝木為病;肺陰虛的病人,出現兩顴紅色,則是“火乘金”的徵象,病情較重;脾虛的病人面見青色,為“木乘土”的徵象;心臟病人面見黑色,為“水克火”的徵象。所以,《難經》說:“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病。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

    在辨清了髒與髒之間的相互關係後,在治療時,除了對本髒病變進行處理外,還應考慮到其它有關的髒腑,並調整其關係,控制其傳變,以達到治療的目的。

    五行學說在治療上的具體運用,可歸納以下幾個方面:

(1)木郁達之。木郁是指肝氣郁結而致病,達之是通過治療使之暢達。也就是說肝氣郁結的病人,如果在臨床上表現兩脅脹滿或竄痛、胸悶不舒、嘔吐酸水、食慾不振、腹痛、腹泄等癥狀時,需用“疏肝法”治療。

(2)火郁發之。火郁是指熱邪伏於體內,發之是因勢利導而開泄的意思。例如,心火上炎,出現煩躁不安、失眠,或口舌糜爛、小便色赤而淋瀝疼痛、舌質紅與絳,此時需用“清心泄火法”。

(3)土郁奪之。土郁是指濕邪郁阻脾胃,奪之是指祛除濕邪不使滯留。也就是說如果濕熱之邪郁阻脾胃,臨床上出現大便稀薄而熱臭、舌苔黃膩、脈濡數等癥狀,需用“苦寒燥濕法”治療;或寒濕之邪郁阻脾胃,臨床上出現胸悶噁心、嘔吐、腹脹、大便清稀、舌苔白膩、脈濡緩等癥狀,需用“苦溫化濕法”治療;或濕熱蘊結下焦,臨床上出現小腹急脹、小便渾赤、小便時澀痛、淋瀝不暢、舌苔黃膩等癥狀,需用“清熱利濕法”治療。

(4)金郁泄之。金郁是指肺氣不宣,泄之是用宣降法使之通暢。例如,因風寒襲肺,導致肺氣不宣,臨床上出現鼻塞、喉癢、咳嗽、痰多、苔薄白等癥狀,需用“宣肺化痰法”治療。

(5)水郁折之。水郁是指水氣郁滯於內,折之是指調節、制約的意思。例如慢性腎炎因腎陽衰弱不能化氣行水,臨床上出現顏面蒼白、眩暈、腰酸痛、四肢發冷、小便短少、浮腫自頭面部開始延及下半身,按之凹陷不起,舌淡苔薄白,脈細弱等癥狀,需用“溫陽利水法”治療。此外,“汗法”、 “逐水法”也屬於水郁折之的範圍。

=============
中醫是怎樣診斷疾病的?

    中醫診斷疾病,主要是運用望、聞、問、切四種診斷方法(習慣上稱為“四診”),就是通過對病人作系統周密的了解病情,並將診察所得的材料進行分析、歸納,從中找出疾病的原因、性質及其內在聯繫,從而為辨證施治提供依據。

    中醫的四診,是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疾病的發生,主要表現為氣血、髒腑、經絡與生理功能失常。由於髒腑與血脈、肌肉、骨骼、皮膚、毛髮,以及四肢、五官,是互相密切聯繫的一個有機的整體。髒腑的生理、病理現象,又可以從體表的各個組織器官反映出來。因此,通過望、聞、問、切等手段,從各個方面來收集癥狀和體徵,根據這些外在表現,運用從外測內,以常衡變的方法,來診察和判斷疾病。

    四診是中醫辨證施治中的第一步,而且是最重要的一步。因為四診搜集來的資料是否全面、正確,與診斷疾病能否正確,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所以,運用四診,必須認真、細心。

===================
望診包括哪些內容?有何診斷意義?

    望診為四診之一,是醫生運用自己的視覺對患者的精神、色澤、形體、動態以及發、膚、舌質、舌苔、指紋,大小便和其它排泄物、分泌物等進行觀察的一種診斷方法。

    中醫學認為,人體內在的各種病理變化,必然要反映到體表上來。神,是生命活動的表現,一般來說,身體強壯的,精神必然旺盛,身體虛弱的,精神多不振。面部的色澤,是五臟氣血的表現,健康人的面色微黃、紅潤而有光澤為常色;病人面部的色澤,多呈現晦暗、枯槁不潤即為病色。若面部氣血充盈,即使患病,其預後多良好;若面部氣血衰敗,病程遷延,其預後多不良。

    形體壯實,是健康人的象徵,形體瘦弱,每每多病而善感外邪。動態矯健靈活,是精神飽滿的表現;若四肢關節不利,或半身不遂,則精神多萎靡不振。

    除神、色、形、態以外,如面紅、目赤、脣鼻乾裂、舌苔黃燥等多屬熱盛;四肢騷動、煩躁不安等多屬陽證;如果表現與以上情況相反,則屬寒、屬陰。掌握其常,而知其變,然後再與聞、問、切三診互參,進行全面地綜合、分析、歸納,就可以作出正確的判斷,並以此作為論治的依據。古人說“望而知之謂之神”,這充分說明望診的重要性。

    中醫學通過長期的醫療實踐,逐步認識到機體外部的異常變化,與內在的髒腑有關,多是髒腑病變的外在反映,事實證明,這是一個科學的總結。

=====================
望神有什麼意義?

    望神的“神”,是生命活動的集中表現。如精神意識活動,以及面部色澤、目光神采等,這些都是屬於“神”的範疇,它是判斷正氣盛衰、病勢輕重和預後吉凶的重要內容。有神,雖病重而易治;無神,雖病輕而難治。古人所說的“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就是這個道理。

    人的神氣,蘊藏於兩目,而表現在整體,如果在患病過程中,病人的精神狀態尚好,兩眼靈活,明亮有神,神志清楚,反應正常,語言清晰等,說明正氣未傷,功能未衰,一般預後多良好,這在中醫學中稱為“得神”或“有神”;反之,如果患者的精神狀態差,目光晦暗,瞳仁呆滯,精神萎靡,反應遲鈍,甚至進一步出現神昏、循衣摸床,或目閉口開,或抽搐厥逆,表示正氣已衰,病情嚴重,預後多不良,醫學上把這種情況稱為“失神”。

    還有在久病、重病的慢性病消耗中,氣血極度衰竭,但患者卻由原來的精神萎靡、睏倦懶言、表情冷淡而突然變得精神轉“佳”,面色亦由晦暗一變而為顴紅如妝,這是陰竭於內、陽脫於外的一種危候表現,醫學上叫做“假神”,也叫做“回光返照”。在臨床診斷時,如遇此徵象,應引起高度注意。
    總之,“神”是生命活動現象的總稱,臨床觀察病人的精神好壞、意識是否清楚、動作是否矯健協調、反應是否靈敏等,對判斷患者的正氣盛衰、疾病的輕重緩急及其預後轉歸,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
望色澤和形態為什麼能判斷病情的吉凶?

    中醫的望色,主要是觀察“色”和“澤”兩個方面的異常變化。色、澤是髒腑氣血的外在表現。色,反映著不同性質的病證;澤,反映著機體精氣的盛衰。在臨床時注意觀察病人色澤的變化,是非常重要的。

    病人面部的異常氣色叫做病色,根據病色的表現,便可獲知某一髒腑有病,這叫做“察其外,知其內”。例如,“肝病色青,心病色赤,脾病色黃,肺病色白,腎病色黑”等。

    從面部青、紅、黃、白、黑五色的鮮明與晦暗、潤澤與枯槁,可以推斷疾病的預後。比如,病人面色黃如黃土、赤如赭石、白如枯骨,多主預後不良。如果面色紅如雞冠、白如豬油,預後多良好。總之,無論哪一種氣色,都以“藏而不露”為好的象徵;過份鮮艷潤澤的,亦屬病態;氣色晦暗、枯槁的,即為凶險之象。

    在臨床上,黃色主濕症、虛症;赤色主熱證;白色主虛寒、失血、貧血或體質衰弱;青紫色多為氣血瘀滯;青白色多主寒痛;黑色多主水飲證、女勞疸;萎黃色主體質虛弱;兩顴色紅、夜間盜汗,多為肺癆象徵;目現青紫、肌膚甲錯,多屬於血癆的表現。察色必須先了解患者平時的面色,才比較全面。

    望形態是醫生對患者全身的觀察。人體外形強弱與內臟功能的盛衰有著密切的關係,通常是內盛則外強,內衰則外弱。病人姿態和體位的異常,也是疾病的一種反映,不同的病,可以表現出不同的姿態和體位。在臨床時,觀察病人形體上的強弱、肥瘦,可以了解患者正氣的盛衰,和抗病能力的強弱,可以推測病情的進退。如形體肥胖,多屬陽氣不足或為痰濕之體;形體消瘦,多屬陰血不足;形肉大脫,多屬精氣衰竭;雞胸、龜背,多屬先天不足;面向外臥,自能轉側,多為陽熱實證;面向裡臥,難以轉側,多為陰寒實證;臥時仰面伸足,揭被去衣,多屬熱證的表現;蜷臥成團,取被覆體,多屬寒證的象徵;面目和四肢的不時顫動,多為風證;四肢軟弱,行動失靈,多為痿證;一側手足不遂,多為偏癱;角弓反張,四肢抽搐,是為痙症;口眼歪斜,一目不閉,多屬風中經絡;眉頭緊皺,以手抱頭,則知頭痛;以手按脘,則知其胃痛;以手按腹的為腹痛;以手叉腰的為腰痛;若低頭遮目,羞明畏光的,則知其目痛;咀嚼食物困難的,則知其齒痛;伏坐而呼吸的知為氣短;呼吸肩動的是為虛喘。這是由形體的表現而推知病變的一種方法,可見望形態對診斷疾病和掌握病情,具有重要的意義。

================
聞診包括哪些內容?辨別病人的語聲有何診斷意義?

    聞診包括聽聲音和嗅氣味兩個方面。前者是憑藉醫者的聽覺器官,從病人的語言、呼吸,以及咳嗽等聲音中進行辨別;後者是憑藉醫者的嗅覺器官,來分辨從病人的體膚、口鼻氣息及大小便等各種排泄物中所散髮的氣味。通過以上兩個方面的診察,了解病情的寒熱虛實及病邪所在部位,並結合其它三診所取得的資料,加以綜合分析,即可得出較為全面、正確的診斷。

    如症見寒熱並作,語聲重濁不清,或前輕後重,高亢而有力的,多為外感有餘之病;若症見寒熱兼作,口鼻呼吸氣短,少氣不足以息,或氣微無力,語言先重而後輕,或氣怯弱而聲音低下的,多為內傷不足之證。如說話聲音粗壯、話多、有時怒罵叫嚎,奔走登高的叫做“狂言”;如症見神志昏迷,語言重複,前後顛倒而沒有次序,或聲音粗壯的是為“譫語”。二者多為痰郁中焦,擾亂神明,或為溫熱之邪入於心包所致。但若陽明熱盛,爍灼神明,亦可出現譫語妄言,以上均屬實證、熱證。如神志不清,語言重複,時斷時續,聲音低微的叫做“鄭聲”,多屬於氣脫陽虛的虛證。所以,古人有“實則狂言、譫語,虛則鄭聲”的說法。說話多出差錯,亂無條理,過後自知,但再說又錯,這叫“錯語”,無人時自言自語,但人來即止,講話無對象而喃喃自語,謂之“獨語”,常見於?病或老年性精神病等;語聲低小,但斷斷續續地反覆重說,好像氣不夠用的一樣,這叫做“奪氣”,多屬虛證、寒證。上述情況,多在患者神識清醒狀態下出現,均屬心氣不足,精不養神所致。

    另外,通過患者語聲變異,如聲音的高低、強弱、清濁、緩急,以了解病變的部位。如病人語聲安靜,但不時發出驚呼的,多屬骨節間病;如病人失音不能言語的,或言不清澈的,多屬心膈間病;如病人語聲細小而長的,多為頭腦中病。這是從病人語聲中辨別疾病所在部位的幾個簡單例子。

====================
何謂問診?問診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問診時應注意什麼?

    問診是醫生通過詢問病人或家屬,以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治療經過及自覺癥狀等情況的一種診察方法。

    問診的主要內容,包括一般情況、生活習慣、家屬病史、既往病史和現病史等方面。

    (1)問一般情況包括姓名、性別、年齡、婚姻、職業、籍貫及住址等。了解一般情況,可獲得與疾病有關的資料。因年齡、職業、籍貫等不同,往往有不同的多發病。如青壯年以實證為多,老年人以虛證為多;麻疹、百日咳、水痘等多見於小兒。某些疾病,如鉛中毒、汞中毒、矽肺等,則與職業有關;血吸蟲病、鉤蟲病、大骨節病、癭瘤病等,則每與居住的地區有關。

    (2)問病人的生活習慣,如飲食嗜好、生活起居等,往往與疾病有關。若偏嗜五味,可引起髒氣偏盛或偏衰而致病。飲食不節,則多致腸胃病;嗜好酒、茶者痰濕偏盛;平日喜熱惡涼的,多陰氣偏盛;平日喜涼惡熱的,多陽氣偏盛。

    (3)問家屬病史與既往病史由於某些疾病有遺傳性或傳染性,因此,詢問家屬病史和既往病史,對診斷病人目前所患疾病有很大幫助。如結核病,常與家屬的傳染有關。某些疾病,如癲癇、瘧疾、喘證等,經過治療後,癥狀雖然消失,但病根未除,在一定條件下,還能復發,說明既往病史往往與現在病證有因果關係。所以,問明過去病史,對診斷現在病證有一定幫助。

    (4)問起病與現在癥狀在詢問現在癥狀時,首先要問明起病的時間、原因,發病經過及治療情況等。因為一個病人,不一定從發病就是一個醫生診治到底,某些急性病往往早晚變化很大;一些慢性疾病經過較長時間,病情也會更加複雜等等。因此,詳細詢問起病經過,有利於對當前病變的分析。問現在癥狀更是問診中的要點,對了解病情有重要的意義。由於它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為了便於記憶,前人曾寫成《十問歌》:“ 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服藥參機變。婦女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占驗。”

    醫生在進行問診時應注意的事項有以下幾點:

    (1)要有高度認真負責的精神。對待病人,態度既要嚴肅又要和藹可親,要細心詢問和耐心聽取病人敘述病情。

    (2)問話要通俗,不要使用病人不易聽懂的醫學術語。如問肝郁氣滯的病人“脅痛嗎?”問感冒的病人“惡寒嗎?”這裡所問的“脅痛”,“惡寒”都是醫學術語,沒有中醫專業知識的患者是不容易聽懂的。所以,醫生問診時要注意避免使用專業術語。在需要詢問時可分別變成“兩肋叉痛不痛?”、 “怕冷不怕冷?”等通俗易懂的語言。

    (3)要重視主訴。因為主訴常是病人自覺最痛苦的病情。根據主訴,再進行深入地詢問,有助於醫生全面、準確地掌握病情和辨證。

    (4)要善於抓住重點詢問,啟發誘導,但不能依主觀意願套問病人,這樣才能抓住要領,獲得可靠資料。

    (5)對危急病人,要扼要詢問,不必面面俱到,便於迅速進行必要的診察,及時搶救治療,以免失去搶救時機。

====================
如何正確應用脈診?

    脈診是一種簡便而細緻的診斷方法,要想摸得準確,除須掌握各種脈象特點,反覆實踐,認真分辨外,還要採用正確的診脈方法。

    診脈時要讓病人取坐位或仰臥位,手臂宜向前或略左右伸展平放,並注意使手臂位置與心臟近於同一水平,直腕仰掌,以使血流暢通,不致影響真實脈象。

    對成年人診脈,應用三指定位法,即先以醫生的中指按在病人掌後高骨(橈骨莖突)內側的橈動脈上定關脈,然後食指按在中指關脈之前定寸脈,用無名指按在中指關脈之後定尺脈。三指隆起呈為弓形,指頭齊平,以指肚按觸脈體。三指平布,疏密要適宜,布指的疏密要與患者的身高相適應,身材高大的布指宜疏,身材矮小的布指宜密。

    小兒寸口脈部位甚短,不宜用三指候寸、關、尺,可採用“一指(拇指)定關法”,不再細分三部。

    按脈時指力要適當,分浮、中、沉三層進行,輕微用力按在皮膚上為浮取, 名叫“舉”,重按至筋骨為沉取,名叫“按”,不輕不重,中度用力按到肌肉為中取,名叫“尋”。這樣寸、關、尺三部,每部都有浮、中、沉三候,合稱“三部九候”。

    在診脈過程中,三指平布同時使用同樣的力量,按診三部脈象,叫做“總按”,是診脈常法。也可單按其中某一部,如診寸部脈時,微微提中指和無名指;診關部脈時,則微微提食指和無名指;診尺部脈時,則微微提中指和食指,叫做“單按”或“單診”。臨床上,總按與單按常配合使用,先單按或先總按均可。

    此外,診脈時應有一個安靜的環境。患者診脈前要避免較大的活動或精神刺激,以使氣血和調,才能反映出真實脈象。古人曾強調選擇“平旦” (即清晨)診脈,即是此意。醫生在診脈之時,必須呼吸均勻,平靜,態度認真,把注意力集中於指下,細心體察脈象。每次診脈的時間,古人強調不應少於脈跳五十次,現在一般不應少於一分鐘,必要時診脈時間還可長些。時問過短不僅不能精確地體察脈象,而且也容易漏診促、結、代等脈象。



您覺得不錯的話~可不要忘了右下角的【獻花】呦~
真的喜歡!您可以送給我ㄧ朵小花的~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5-12-27 04:44 |
richkcl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人物
級別: 小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7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這資訊對於研究八字五行的另一種層面獲益良多.謝謝版主的提供! 表情 表情 表情


What u see is what u get!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6-03-06 14:39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80195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