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4921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1990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路人甲
級別: 路人甲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0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 轉貼: 科學易與易科學       江國樑
科學易與易科學——紀念業師黃壽祺教授逝世十五周年   江國樑

  《黃壽祺論易學》(黃高憲教授編)于二00三年六月,由臺灣“學易齋”出版,並被列選為臺灣出版的代表性圖書(TOP1),這是當代易學史上一件引人注目的大事。它之所以深受海峽兩岸及各地讀者的好評,並被譽為二十世紀易學研究的重要成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黃老在“義理”與“象數”相結合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義理源為象數”的科學論斷,為“義理——象數——科學”的研究開闢了一條新途徑,意義深遠,影響巨大。它的出版,正值此時,讀者贊之,吾師安矣,是以為祭。

  黃老曾師從馬振彪、高步瀛、吳承仕、尚秉和、林公鐸、楊樹達、余家鍚、孫人和、朱師轍、柯昌泗、任化遠、林義光、唐蘭、陸墨庵、陸宗達等著名學者,對經史文,易詩禮,無不獵涉,學識精湛淵博。一九二九年,黃老入北平中國大學文科預科,兩年後升入本科國學系,又四年畢業,獲得文學學士學位。大學期間著有《六庵文稿》、《閩東風俗記》問世。一九三五年執教于北平雲嵩中學,一九三八年執教于中國大學,曾協助吳承仕、尚秉和先生撰寫了一百多篇續修《四庫全書》中的《禮》、《易》類提要(其中多有他的專選),並整理了《易類提要目錄》一冊。一九四零年,黃老的大名,被日本學者橋川時雄列入《中國文化界人物總鑒》。一九四二年,黃老返閩執教于永安福建省立師範專科學校,並選有:《易學群書平議》、《六庵易話》、《六庵讀禮錄》、《喪服淺說》、《宋儒學說講稿》、《明儒學說講稿》、《歷代易家考》、《歷代易學書目考》、《尚氏易要義》、《六庵讀書劄記》、《先秦文學史》、《左傳要略》、《世說新語注引書目》、《六庵別略》、《水南讀書劄記》等。一九四六年,黃老出任址在仙游國立海疆學校為教授,選有《群經要略》。一九五四年為福建師範學院中文系教授,後任主任(至文化革命),選有《清詩選》(主編)、《福建文學史》、《中國古典文學作品選》等。一九七四年任《李贄著作注釋》總纂。一九七九年出任福建師大副校長,為碩士生導師,出版有《楚辭全譯》、《六庵詩選》、《易學群書平議》、《周易譯注》、《周易研究論文集》等。

  從以上各時期的學術成果來看,大家只認為黃老是經學家、詩人和易學家,而在易學研究方面,也只認為是“義理派”的研究者。然而,人們忽略了最重要的,黃老的《易》研究是具有“義理兼顧象數”和“象數根本於古代科技”的嶄新創意。這從黃老的《周易評注》,可見端倪的。
  “名物為象數所依,象數為義理而設”(吳承仕先生語)
  “《周易》源本象數,發為義理,故當以義理、象數為主幹,其餘涉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及方外爐火,禪家妙諦,與夫近世泰西科學者,皆其枝附”(黃老語)
  “象與理的結合,正是《周易》卦形、卦爻辭‘象徵’特色的體現”,“卦形符號象徵中所包含的‘時間’,‘空間’觀念以及導致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等特點”。(黃老語)
  “應當結合考古界發現的有關《周易》資料,細心分析《周易》經傳的本來面目及《易》學史研究中的各方面問題。”(黃老語)
  “應當重視多學科,多課題相互貫通的比較研究。《周易》作為一部早期的哲學著作,其所旁及的內容至為豐富。如經傳的文字價值,史學價值,美學價值,文字音韻價值,以及古代科技研究中的價值等,都有認真發掘的必要”。(黃老語)
 
  這些語錄,本來可以體現黃老的易學基本思路及其科學思想。然而,可能黃老未有《易》與“科學”方面的專著出版吧。張其成教授為此曾問及黃高憲教授:“令尊在象數、占測方面對您說過些什麼?”高憲只正面地回答了一句:“沒聽他說過什麼,他是反對算命的。只是在文革期間有一次他曾經說過一句:如果真的生活不下去,就上街擺卦攤去。”從兩先生的對話,可以看出,人們對黃老的深層思路瞭解不多,也不充分。黃老既然是“象數”大師尚秉和先生的高徒,那就不可能沒有“象數”的著說,至於“占測”的事,黃老從不明說,只是強調,應注意《春秋左傳》、《國語》占筮例與易象的有機聯繫,考明其“所以然”,方能明瞭作《易》者之用心。這裏應當指出:象數,應是包括象與數。既然名物有“象”,那麼,有“象”必有“數”。而卦中體現出來的“數”,只是“九、六”和“六爻、六位”,而易傳中的“數”,也只有“大衍數”和“天地數”,即使到宋代出現的“河洛圖數”也無非是天地、陰陽、奇偶之數。在《周易》中沒有說明這些“數”的由來和真義。那麼,具有象、數、理一體的《周易》,又如何讓研究者去理解“極深研幾”的意義呢?這確實很難。為了這個“數”,我提出若干問詢和求教,黃老說:“關於大衍數。唐僧一行演過,並有《大衍曆》存;南宋朱熹屬蔡元定述成《易學啟蒙》,也都沒有說該數最基本的東西。關於天地數,五代、宋間陳摶演過‘先後天圖’,北宋邵雍傳之。該‘先後天圖’也只是以方位配卦與數,即‘先天’數配南北為一與八;‘後天’數配南北、夏冬為九與一,亦沒有說明這些“數”之由來和真義。但我認為:既然《周易》中有象和數,那必然有先民的科學活動;秦政焚書,雖有《周易》因謂以筮書而倖存。然而,農書與醫書亦存,這不但說明先民的智慧,也反映《周易》中的最基本的數——九、六的真正含義,我們不能簡單地過目而已,應當認真地考證。”黃老還說:“研究《周易》必須把握一定的方法;一,從源溯流。首須熟習經傳本文,考明《春秋內外傳》諸占筮;其次,觀漢魏古注;其次,觀六朝,隋唐諸家義疏;最後始參稽宋元以來各家之經說。不從古注入手者,是為迷不知本源。二,強幹弱枝。須知《周易》源本象數,發為義理,故當以義理、象數為主幹;其餘,涉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及方外爐火,禪家妙諦,與夫近世泰西科學者,皆其附枝。不由根幹而尋枝葉者,是為渾不辨主客。另則,若是要研究《周易》的發生、發展、以及它的來龍去脈,也可以適用它。不過,其意義應理解為‘從源溯流’,要知源清流潔,原始要終,以為質也;‘強幹弱枝’,要知本盛末榮,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接著,黃老還提示幾條“傳辭”讓我記錄:
  一陰一陽之謂道。(《繫辭上》)
  參天兩地而倚數。(《說卦傳》)
  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說卦傳》)
  陰陽不測之謂神。(《繫辭上》)
  神者也,妙萬物而為言者也。(《說卦傳》)
  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趣時者也。(《繫辭下》)
  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繫辭下》)
  天地絪蘊,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繫辭下》)
  生生之為易。(《繫辭上》)
 
  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繫辭上》)
……

  在黃老的指導和鼓勵下,我下決心加倍努力,遵循業師的指導方向,調整自我的思路:從遠古到周,研究該時期的社會和科技發展情況,說明《周易》的哲理建立,有其牢固的基礎;研究《連山》,《歸藏》到《周易》的哲學體系(或言玄理學)的形成和建構;研究秦漢到明清時期的易學與科技的發展;研究近代易學發展與西方科學的相關連;研究《周易》在現代社會科學領域及自然科學領域的功用,以求理論創新。經過多年的努力,《周易原理與古代科技》初稿由黃老親自審閱,一九八四年,為了完善該書的理論,則由黃老推薦下,我專程赴滬,得到華東師範大學潘雨廷教授面授和指導下,幾經修訂,於一九八七年定稿,黃老親書題箋,並交付出版社。於一九九零年二月由鷺江出版社出版。一部以《周易》原理來研究自然,並建立了“宇宙總體理論”(或言“宇宙統一自然場”),終於面世了。三月黃老出訪美國回來見到拙作出版,眼閃淚花,直說:“不簡單啊!不簡單啊!下次去美國,我一定帶你去,向海外推薦,《周易》在古代科技應用上的成果,要走向世界。”誰曉得,老天無眼,于同年七月二十八日,敬愛的業師黃老便歸西去了。

  轉眼一十五年,我時常緬懷繞夢,無限思念。黃老指導我從科學易到易科學的系統研究,我才剛剛邁出步伐。《易學研究基礎與方法》的先後印行,便是努力實踐黃老囑咐的初步。於是,我從中思考和感悟黃老的《易》研究的業績和貢獻:

  一, 關於“科學易與易科學”。  

何謂“科學易”? 《易》的思想和理論的形成決不是憑空而就的,而它的基礎,就是先民在長期勞動實踐中的體悟和創造。也就是說,它包括了先民的社會活動,科學實踐和自然感悟而可認識的全過程;以及有感應,還無法認定的准認識,或有感觀的現象存在,還不認識的全過程。若把其中科學實踐和可認知的部分,就指一般意義的“象與數”,用西方的語言,就算為“科學”。若把象與數加以歸納昇華,就是《易》中的“象數”,這樣的“象數”已具哲學數的意義,可稱“科學易”。
何謂“易科學”。就是在“科學易”的基礎上歸納為用陰陽符號,八卦和六十四卦的象數與時位的“象徵”,並用文辭來表達卦和爻,以及卦與卦、爻與爻、卦與爻的普遍道理。這就是常言已具“象徵義理”的《易》。如果我們把《易》所蘊含的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或稱原理,再加還原,“極深研幾”,找出物質存在的總體和各科類的規律而加以應用。正如《易•繫辭上》曰:“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這就是我們所提到的“易科學”。
  應當指出,當今社會上普遍流傳的“科學易”,其實是“科學易”與“易科學”的合二而一。若使把它簡化成一個符號,即“爻”。

二, 進德修業,厚德載物。
 
有人說:“黃老是儒家”。這也有一定道理。因為黃老講《易》,主講經傳,認為以《傳》解《經》是合理的;也因為《傳》中有許多“子曰”,是與《論語》相近,孔子又是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我國教育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更因為他有論述“孔子的教育思想”的可能。不過,黃老作為一個教育家,談孔子教育思想的精華,也是很正常的。記得,黃老在講《乾》的“元、亨、利、貞”四德時,就刻意提到《乾•文言》“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何謂也?子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與言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君子進德者仁也,善也,簡言之謂品德的修養;修業者,立誠也,畜業也,簡言之謂業務進修。故《繫辭上》曰:“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在講《坤》四德時,黃老還刻意提到坤《象辭》:“君子以厚德載物”。也就是說,若無“厚德”,則不能和順,寬容;則不能容載萬物。並舉《謙•初六•象》曰:“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坤•文言》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以告誡我們要做君子,不做小人;要胸懷坦白;寬容待人;要積德行善,惟此,方可廣業也。

  三, 自強不息,日新其德。
 
  做人難,知人更難。黃老經常告訴我們:作為學人,應懂得尊師,以後才能成為人師。只有立身敬德,修業立誠,才能為人師表。又說,君子道長,小人辭游,唯君子謙謙,方成大業。黃老的道德言行在三千桃李中曾傳有許多佳話。記得,有一次,黃老和我談《易》時,說:“學《易》難,用《易》更難。”而後還風趣地說:你是我的門生,徒弟,要尊重門派,但不能有門派之見,要博採群言,要有自己的新見,才是好的研究者。說著,他撫摸一下肩膀說,可以從我這裏上去。黃老,不但是一位可敬的師長,而且還有甘為人梯的風範,實是難得。在當今社會,可能有人還視此為“儒者”、“傻人”,或者視為是自己撈取資本的獵物。這些人極為可笑,他們為什麼不想一想魯迅先生的名言:“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呢。當然,各人可以有各人的看法,不過,面對這些問題,也應該尊重一個基本道德吧。《坤•文言》曰:“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是故上善若水,厚德載物,不善者休矣。

研究《周易》,本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在“義理”與“象數”分道揚鑣,研究“象數”又被扣上大逆不道,旁門左道的情況下,確實是難上加難,更何況是要逾越“象數”到“科學易”這兩座大山呢?不過,我經常想到黃老的親切關懷和鼓勵,想到他的一片苦心,更堅定了闖“科學易”關的決心。偶然與悟性,往往是成功的契機。記得我在整理《周易》有關“象數”,特別是“數”的問題時,正值黃老給我講解“日月為易”的來龍去脈。我心裏高興極了,就問黃老說:“老師,‘日月為易’不是與光有密切關係嗎?我想從‘光’入手,探個究竟。”黃老說:“《山海經》雖是一部神話傳說,然而,其中應該有許多史實,應多考正;《周髀算經》是古代算書中一部最早的天文算書,其中有許多數學和天文知識,不仿可以研究一下。這方面,我研究不多,還是你有這個條件,可以試一試。”此後,我則進一步對《周易參同契》、《山海經》、《周髀算經》等有關著作進行研究挖掘,從而邁進了古今天文學的研究,並做了許多演算,還導出了《周易》中一組重要資料:即“九”與“六”的科學與哲學的意義,這就是我闖“三才之道”,即天道、地道、人道的首關,它也是研究“科學易“的第一道大門。黃老說的《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繫辭上》曰:“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是其意也。
 
  黃老離開了易學界已經十五春秋了,我們在十五年間的努力,櫛風沐雨,悉心研究,以期獲取更多成果,以報先生在天之靈。這是我的真摯的心意,以表深切的緬懷。




作者:《易學研究叢書》主編

此文轉貼自http://www.xyiz.com...z_s.htm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亞太線上 | Posted:2006-05-10 21:35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58571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