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10456 个阅读者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chenche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社区建设奖 特殊贡献奖 优秀管理员勋章
小有名气
级别: 小有名气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132 鲜花 x900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分享][其他] 中暑与热病的预防及处置

中暑与热病的预防及处置
海岛惯有的潮湿与闷热,使得人体藉由排汗蒸发来散热的功能减低,惟有机警地早期诊断和积极处理,才有可能在野外救活一个中暑的患者。

不容轻忽的潜在威胁

地处亚热带的台湾,夏季常会出现摄氏三十四、五度以上的高温,此时,不论是在平地、郊山、或因水源限制而不得不减少水分摄取的纵走活动时,〝热病〞是不容轻忽的潜在威胁。

三种常见的热病与特征

热抽筋( heat cramps)

患者的排汗功能正常,但体液中的盐分失衡,造成肌肉痉挛(抽筋)的现象,称为热抽筋。患者的肌肉会抽筋疼痛,可能会觉得虚弱,但意识很清楚,中心体温不会升高。

热晕厥( heat syncope)

在炎热的环境中长时间站立,所发生的晕厥现象称之。可能的原因有:过度流汗、 久站、皮表微血管因炎热扩张等因素,使得脑部血液灌流不足,因而发生晕厥现象。

热痉挛与热晕厥,虽然并未包含有体温调节中枢障碍,但是因为和中暑的促发环境因子相近,仍应对其保持警觉、妥善处置,以免中暑随之发生。

热衰竭( heat exhaustion)与中暑(heatstroke)

人体在炎热的环境中过度地产热及发汗,最后因超过体温调节中枢代偿机制的负荷,使体温急剧上升,而引发多重器官的衰竭和死亡;热衰竭和中暑分别代表了这个病程中较早期和较晚期的变化。早期的症状包括疲惫、虚弱、头痛、意识混乱或有幻觉、步态不稳及失去方向感、然后是肌张力丧失,有时会有痉挛( convulsion )现象及昏迷;如果中心体温超过摄氏四十一度,则死亡率非常高。

预防热病四大要诀

一、登山活动前的调适( acclimatization)

在夏季登山活动前至少 10 天,离开冷气房做一些户外的体能训练,帮助身体调适。

二、摄取足够的水份和盐份

脱水是促发热病的危险因子,可用尿液的排放量和颜色做为指标。大量饮水时,可加入食盐、酸梅或运动饮料。

三、穿着淡色、宽松且吸汗的衣服

淡色衣物可反射阳光、减少吸收红外线为热能,宽松则利于让湿热的空气流走。

四、减少热暴露,增加热排除

试着将暴露于高温或缺水的路线排在清早或傍晚通行,而中午时则寻找荫凉处暂歇;如果遇到山泉溪涧,不要忘了洗把脸。

中暑与热病的三个处置步骤

第一步、初步反应

如果患者意识清楚,即刻寻找荫凉处予以冰凉饮水;如果患者意识不清或生命征象不稳(不要忘了 ABC ),应立即开始急救,并着手准备降低体温。

第二步、降低体温

将患者移到荫凉通风处,如果一旁有溪流或湖泊,立即让患者泡在冷水中;如果不可得,则使用冰敷袋或沾湿的毛巾置于颈部、胸口、腋下或腹股沟,并辅以扇风;同时监测体温,一旦中心体温降到摄氏三十九度以下,应同时按摩四肢,使末稍血液流到中枢去和较热的血液交换。

第三步、对外求援与后送

中暑的病人常合并脑神经系统、心脏、肾脏、肝脏等多重器官的损伤,如果患者发生意识障碍或生命征象不稳时,不论急救结果如何,应同时对外求援。

以上文章转自 http://trail.forest.gov.tw/eClass/medecine_03.htm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亚太线上 | Posted:2006-06-11 09:48 |
Ivon 会员卡 葫芦墩家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个人商品
特殊贡献奖 社区建设奖 优秀管理员勋章
验证会员
级别: 荣誉会员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338 鲜花 x14237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摄取足够的水份和盐份

脱水是促发热病的危险因子,可用尿液的排放量和颜色做为指标。大量饮水时,可加入食盐、酸梅或运动饮料。


为什么要增加水份及盐份
因为会流汗会有盐份
但是如果没有增加水及盐份
会变成拖水



^^
献花 x0 回到顶端 [1 楼] From:台湾政府网际 | Posted:2006-06-12 10:51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63493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