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4677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分享] 测试看修行人对人格之转变
刘巧玲:

大约在1976年前后,哈佛医学院的社会行为科学系曾对学习东方静坐的美国修行人进行了一番相当严谨的研究,探讨经典中的灵修境界只是一套信理?还是确有普遍而客观的事实经验作为印证?他们针对不同阶段的修行进行密集式的访问及测试,采用自编的a profile of meditative experience(pome)以及「罗沙哈」测验(rorshach test:即令人解释墨水点绘的图形以判断性格),他们发现罗沙哈测验所测出的各种社群在认识及觉知能力上的差异,确实与传统灵修界所拟的修行次第相呼应,这个发现多少肯定了经典中所描写的变化过程,确实有超越文化学术性的根据。daniel brown以及jack engleryj综合了这份研究及另一份「南亚研究」结果,做出下列的报导

初修阶段(beginners group)现象
研究小组针对十五位闭关三个月的止观行者做了罗莎哈测验的分析比较,发现这些行者在闭关后认知及知觉上的差别不大,只是活动力稍有降低的倾向,在某些主题上,显示出本能欲力的色彩较强,知觉反应较偏向原始的反应(根据快感原则),较能接受与现实不合的内在经验。

心理学之诠释
初期阶段的修行通常会被初次揭发的内在是世界所震慑住:幻想、记忆、片刻不息的念头。那世界是如此广大、混乱、复杂,和所习惯的外在现实十分不同,使得初修者更加焦虑不安,这一阶段的修行通常都在忙着适应自己的内在不可捉摸的经验世界。

初修者的经验通常和心理、自我催眠等心理治疗过程有相似的效果,他们外表看起来是在冥想静坐,其实内在是做自我发现或心理治疗,尚未进入较深的专一定境。自我发现及专一定力的训练是两回事。现代人初次有意识地正视内在世界,面对种种幻想、冲突、情绪、念头,他们会忍不住去追究其内容,而无法进一步锻炼专一定力。

佛教诠释
东方宗教为了避免两者(指心理治疗及专一定境)混淆而阻碍了真正的冥想净观,通常设有「前行」的预备阶段,以改造自我及人生观,并设定规范戒律,约束人的行为,使人在思想行为及心理上净化或归正后,才授以冥想训练,这种预修阶段通常可以长达好几年。

缺少了伦理戒律的预备阶段,初学者自然会在冥想净观中弥补这段空缺,尤其是心理学逐渐普遍的今日,自我认识、自我实现的呼吁使得更多人将冥想净观转化为自我发现及心理治疗,即使是已进入三个月的闭关的人,也有半数以上落入情绪及念头的内容中,每天十六小时,一连三个月都钻不出来,而错过了初期训练的主旨-专一定力。

修定社群(samadi group)现象
这一社群最明显的特征是缺乏活动力及联想力,研究员要求这一社群的人辨识罗沙哈图片时,他们感到很累,虽然只要他们努力,他们的辨识能力仍不减避静之初,但他们必须免为其难地转变意识状态,将凝聚的觉力打破,进入知觉的物件。他们的动机性因定境经验而减低。
这些人的认知能力大多数停留在纯粹的知觉物件上,如图片的形状、颜色、阴影、静态这些基本元素上,再联想时,常不肯定,或常反问自己的看法,或是找不到词句或名称表达﹔他们所指认知之意象也非固定的,有时像这个,一会儿又变成那个,他们所看到的是一个意象在意识中的流动过程。

佛教的诠释
根据止观传统的描述,这一社群的人身心已平静下,内在的念头意象及外在的色音已打不断修行人绵延不断的觉力。行者可能由呼吸开始,锐化及稳定了觉力之后,便将此觉力运用在刹那变化的身心意识活动,由于观照力迅速觉察,不致于掉入活动之内容,方能看到刹那变化的整个过程。有时在冥想中,官能识觉活动暂时停止,却仍清楚觉察念头尚未形成那一刹那的动力或刺激,这便是所谓的定境。定境又有不同的层次,初期的定境,行者仍有杂,只是杂念出现时,他不只能够当下觉察这杂念,还能觉察与这杂念并生的官能感受﹔但他只是觉察到它的存在,未必能够分辨它的内容。在这阶段的人还很容易迷失在念头或感受里,故此定境并不稳定,间或有不觉的现象。定境较深的人几乎可以可以停止思考及认知活动,而进入更微细的觉中,行者能觉察一念将生的那一刹那以及对身心的直接冲击,而不去追究它的内容,故整个冥想,他所经验的是一连串的闪、动、推、颤等片断现象,由于这一境界的觉力已经相当稳定,即使身心反应刹那变化,但觉力却能由一个反应接到另一个反应,不会调到反应的内容而有所中断。定力稳固的人可以按修行的目的,而调整定境的深浅,例如为了深入认识思想、感受的本质,他可以进入意识活动的内容,以培养透视的慧力,建立正见,他所受到的缠缚便比初期定境小了许多。

心理学之诠释
由此可见,我们不会对罗沙哈的测定结果感到惊讶,1.联想力的缺乏﹔2.行程意象的能力减低﹔3.辨识点墨画时集中纯粹的知觉形状之上。由此研究,我们至少可以肯定一点,有定境经验的知觉方式确实和一般人有所不同。

慧观社群(insight group)现象
这一社群的测试结果和定力社群正好相反,活动力增强,联想丰富。受测者参与心态十分积极,视以为发挥想像力的机会,同时却谨慎而具体地揣摩图片的意象。慧观社群在闭关前后的测试结果很少雷同之处,显示出他们的心识不断变化,每一幅图片的可能性也变化无穷,一位受测者说:当我看不出其他东西时,我就停留在画上一会儿…给予一些空间。只是与那看不出任何东西的觉识安住一会儿…于是,许多意象变出现了…

这段话正好反应出慧观社群的认知特色-开放内在活跃的联想及意象。
这社群中人的联想通常显示两种风格:一是身临其境的联想,尤其是在人性活动方面,受测者由一种认知开始,逐渐深入其境地感受出它的意义才算﹔二是具创造性的风格,他可以从一种认知开始,但在答复问题时,意象不断改变,对这意象的感受前后差异也很大,他们的认知通常十分新颖,具有创造性。这些受测者一方面显示出他们自己每一刹那的内心活动十分敏感,同时又随时与外界的现实要求相互呼应。他们在诠释画中意象时,十分详细冗长,但每个意象常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变化活跃,然而这些能量或活力未全是和谐的,有时也透露出性欲及暴力的冲动倾向。

佛教诠释
止观之训练基本是先净化、专一人的心智,使它能敏锐到足以观照心识本身活动的地步,故必须先进入相当深刻的定境,才能看出构成一切存在真理-世事无常,存在之苦根,万物本空等。这种认识不是基于经典教义而是具体的经验,行者在一座之中,若定力深厚,观察的到心念的生灭,不在继续串联成一件事,则行者便不难看出每一个事件里面竟有千万个念头生灭,是如此的变化无常。可是我们一般人的认知却无法看出每个事件内的大千世界,仅按事件的外形而生贪瞋痴之反应,不仅陷身期间而无法自拔,还制造更多的苦果,这便是人生存在的苦根。

定力深厚之人,不再受欺于外在的现象,一切客体或观念都在刹那觉照的觉力之下分解为独立且变化无穷的片段,在变化过程,并无一个不变又实质的主体,一切只是心物的交互显像而已,如此,万物本空的智慧便产生了。止观的主旨之一,便是在经验的层次上实证这种正见,然后这种定力及慧观运用于日常生活中,看出每一个经验内生灭无常的本质。止观到了某一境界,觉力与生灭现象顿时分开,只有刹那之灭及觉力犹在,生起现象却消失了,行者经验到现实不断消逝,或是大空之境,身心顿失。身心脱落之竟会带来无上的喜乐,但只是昙花一现,随之而来的,便是失落、恐慌、怨憎之境,这是由定境出来的对现实的正常反应,可是有定力之人,不会陷入这种感受,反将它们当作观照素材,以一贯的定力,对人生现实产生更深的智慧看出宇宙每一个现象如何引发另一个反应,如此因果相续,而成就了我们的世界,世界上没有一个东西不是无常的、空虚的,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圆满我们的生命,于是求解脱之心方巩固下来。当行者真正经验到世事的无常、无实、永无满足的本质,知道外在现象虽有所不同,但其变幻生灭不已的,都是一样的,于是无所求及不随应的平等心便逐渐生出,任心识及世间的一切可能现象毕于前,且明察秋毫,不再按个人的习气好恶而反应。

心理学诠释
由此,我们不难了解罗沙哈测试这一社群的结果,和前一社群正好相反:1.活动力增强,2.联想及感受丰富,3.意象与图片之间有现实性的呼应,这是由于慧观社群的行者具有专一的定力及不分别取舍的纯粹觉力,故能觉察每一刹那感官意识中生灭变化的丰富内容。又因他们特别敏感现象与之间内在的因果联系,故在解释图片时十分注意情节的外貌内因种种原委。由于他不在分别取舍,故看反映的形式也很自由多样化,没有自卫性的反应,故看到什么变说什么,连一般禁忌的性欲及嗔怒都直言不讳,无所隐藏,另一个特色便是这些行者言行思想的背后主体性不强,因此在一个答复中竟然变化观点,这一现象和一般人的中心无主现象不同,后者常代表着内在的空虚,而慧观行者自我主体的色彩虽但,却充满了人情味及活力,心理学者对此发现均感惊讶。

深度慧观社群(advanced insight group)现象这一群限于少数已证到初步悟境的人,故只选了四位西方的止观行者。这测试是在日常环境下进行的,不再像前几组特别选择在长期闭关的前后,虽然研究物件只有四人,但其中三人显示出相当一致的特质,可视为初物者的特征。
他们测试的反应,乍看之下,好象和初修者没有什么差别:只提出意象,加上简单的诠释,不像修定社群偏向知觉物件的元素层次,也不像慧观社群丰富的联想,可是他们确实显示出一些特质,我们称之为残余效果(residual effects)他们偶而会向修定社群一般,注意形状、颜色、对称,以及阴影变化,可是这些阴影常被进一步诠释为某种心境或特质,如痛苦…美,黑暗及沉重‘不适应。她们长答以非生命性变化,她们活动力强,但变化性却不如慧观社群。

他们最明显的特色,在于他们的认知常重于形式与能量,或是形式空间之间的互动情形,每一个受测者均指出能量的变化或是虚空的存在,而这些能量及空间都被赋予了某些特质或意义,并视为宇宙之构成分子之活动或是身体内的元素。他们也都进一步指出这些能量的核心所在,有些用于瑜珈派的脉轮比喻,有些还指出能量的变化及流动方向。这些现象在社群的眼中,只是能量的发生,好似心智之舞,他们觉得这些能量与空间的变化成形就在受测者的眼前当下发生,这现象只有在高深的修行境界中出现:有些也看到意象及形式开始化解为空的过程,或是色彩形状开始向内统一凝聚,集中于一点,有的到了最后,竟然开始注意空白的背景,好象颜色形状都被吞噬或还原唯能量或虚空。由此可见,在深度慧观者眼中,一切现象都是相对的,没有一物坚实到必须成为某种固定形式。以上只显示出一小部份的测试资料,其余的意象,受测者之间呈现相当大的差异。即使在这些悟者的经验中仍不乏一些冲突性的意象,尤其是与本能驱力有关的,如被拒绝的恐惧,与依赖性挣扎,需要滋养,对异性关系的疑虑,这透露了西方文化对人际关系的重视以及佛教僧侣的戒律之间所带给人心的紧张对立,但较少侵略性的驱力,面对这些冲突,这群人的特色是竟不自卫遮掩,可以坦然地谈论这些私人的问题,他们只把这些现象当作觉得物件,并无深入解决。

佛教诠释
根据原始佛学思想,当定力及慧力具足,一般的知见概念消失,觉力不再受缚于刹那变幻的现象上。觉力的对象一消失,便剩下大空及觉性,称之为初地-预流果。在这境界中见惑及习气逐渐净化,行者在寂静中仍能回归日常觉识或感受特殊之经验,但觉性却不受缚,那种光明极乐之境,有的可延续好几天。悟境的经验会带给人个性气质之永久变化。达此境界之人有几种可能,他可以回归日常生活中,或是继续闭关,更深入预流果的成就,不论采取任何途径,那种证量所带来的心性变化世持久的。如果他要继续前进,必须舍去预流果的果地觉受,根据修行者之经验,不论他能否证入二地一来果,以往的觉受从此一逝不返,行者必须回到先前的慧观,直到二度突破,在这过程中,更微细的欲界之惑会被清除,如此不断前进,由二地至三地不还果,最后证阿罗汉果,一切思惑断尽,悲智圆满,究竟解脱,愈高的境界愈难证入,所受之苦亦深,但人性最深的染着也被净化。目前即使佛教盛行的亚洲,也很少人能证到四地。

心理学之诠释
由此可见,已悟之人虽在知见上产生彻底之变化,但力求回归平凡。以上四位原受测者大致显示出经书所指出的特质:1.进入空定之后,知见的改变,2.证果之际,见惑即习气的净化。罗沙哈测验未能测出这一境界的独到特质,这有几种可能性的解释﹔也许这一境界之特质已不再属于心理层次,故罗沙哈测验无法测出它与定力及慧观社群的本质性差异。也许他们所表现的与初修者相似的平常心态正是他们的特质,他们的经验虽与常人无异,可是反应却完全不同,这正反映禅宗的比喻:初修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修持之中,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修毕,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之境的转折过程。

这一境界的行者似能同时由两种层次来认识一切现象,一方面肯定它相对性的存在价值,一方面又看出他只是能量在时空中的显现而已。因此他们能够正视现实,却又保持心灵的自由。他们又能透视出每一种存在都是彼此相关,福祸相倚的,生命对他们原是多层次,多种的因果的变化显现,生死不过都是其中的一种显像而已,这种由整体着眼的智慧,颇能化解人的执着。一般人总认为修到此境界的人已不再有内在的冲突,事实不然,根据传统经验,到了二地、三地时,内在的紧张更加剧烈,而且无法可治。唯有继续前进,等微细的敝障习染除尽后,才能完全解脱。初悟之人只能清除一部份的习染,他的特质不再于内在冲突的量的问题,而是对它们的觉力及反应心态的改变,悟的经验使他较易抽身于一切冲突之上,这个距离使他不再受缚于本能的驱力,而能客观地观察真相,作智慧的选择。因此初悟者未必真能透视内在冲突习染之本质,也尚未根除所有的内在冲突,他们的本事在于超越或放下,不受缠缚,由此可见,冥想的目的和心理治疗的目的及功能十分不同,两者实有相辅相承之效,可以由不同层次来处理冲突及改变气质。

师父社群(masters group)现象
师父级的行者必须已证到四地,见惑欲或都已除尽,且已由一切苦中解脱,研究单位仅由南亚一带寻得一位,在这硕果仅存的大师身上,罗沙哈测验出相当突显的认知特质。一般受测者基本上肯定图片的真实性,然后将自己的想像力投射于其上﹔这位大师则不然,他把图片当作心识的反射,不论是反射在思想或图片上,都可以当作一种现实善加利用。因此他很自由地借此图片讲出有关人心宇宙的一番大道理,尤其是解除痛苦之道。他的解说中有一明显的特色,罗沙哈测验中十张互不相属的图片,竟被他用来解释整个佛学思想体系,例如第一张显示人间四种痛苦的意象,第二张显示瞋心,第三张则是地狱的景象,第四第五则表示贪与痴。。。而且图片每一部分都提到了,十张卡片被他联结成一个故事,这是所有访问测试的过程中,从未发生的现象。我们又如何分辨以上的现象和妄想症的不同处?我们只能说,诠释中前后的一贯及整合性,还有与现实图片的相应性,这些清晰的条理,不是一般有妄想症的人能表达出来的。虽然这一社群只有一位代表,我们却在其他研究中看到相似的个案。boyer在研究印地安巫师时,也发现一位道地的巫师连串所有的罗沙哈图片来诠释他对整个宇宙的神秘经验(观点)他们似乎根本不在意自己的认识,只想借机会帮助别人脱离苦海。这位大师的心理结论似也有所不同,所有的解说中若不出内心有任何欲力、瞋心或任何冲突。正如guntrip所形容的:一个成熟完美的人…是完全统一整合的人,他的心理结构已经分化及重整,能在大体健全的自我发展以及良好物我关系下,发挥他多面的兴趣及能力。

结论
由不同阶段的修行人的测试反应,可看出每一阶段认知及觉受方面确有本质上的差异,这决不只是自古照本宣科的经论而已,确实有实证的根据。
罗沙哈测试本身是用暧昧的点画及色彩要求受测试者赋予意象或意义,这种自我创造现实的原则与东方冥想以心造境的修行原理确能相互配合,测试出每一阶段的行者心识的变化情形。为了避免人为的心理因素影响了资料搜集及诠释过程,他们指派对冥想完全陌生的人员进行,甚至于要求研究人员参予一部分地静坐,看他们的反应和闭关人士有何不同,这种严谨的态度使此研究有相当客观的参考价值。

这研究显示出,一般人视修行为解脱的快捷方式,这观点是错误的,闭关三个月的人只有少数一部分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这和人格的成长模式相似,知见及感受的转变不是三、五个月的事,它需要相当坚实的人格基础及恒心耐力。

因此冥想不是心理治疗,而是指向究竟地解脱,必须彻底由心地下手,冥想地初阶根本跳过此阶段,只观照心识的整体活动,设法除去一切苦根,故对个人气质性向的改变,效果并不显着,唯有对精进有恒的修行人才会看到明显的气质变化,由此我们更加肯定冥想修持与心理辅导或自我成长不是并行的两条路,而是一个成障过程中互相衔接的两个阶段,无法互相取代,唯有一个健全的自我才能发展出无我的智慧。


[ 此文章被adamlee9在2006-06-26 11:49重新编辑 ]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 | Posted:2006-06-26 11:10 |
云飞阳
数位造型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路人甲
级别: 帐号封锁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鲜花 x25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我觉得这种方法是仅供参考
那是在心里有准备状况中....
在无预警表现才是真
平时生活细节也可观察


献花 x0 回到顶端 [1 楼] From:台湾亚太线上 | Posted:2006-06-26 21:29 |
goood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人物
级别: 小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2 鲜花 x28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呵呵 有点复杂的感觉 还是感谢您


献花 x0 回到顶端 [2 楼] From:台湾台湾固网 | Posted:2006-07-01 04:56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96625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