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3289 个阅读者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leevj
数位造型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人物
级别: 小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1 鲜花 x5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电影] 啼笑浮世绘——电影《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随着几乎不再是乐音的轰鸣,电影《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的影像被黑屏的字幕代替,观众渐渐散去,我还在座位上啜泣。本来以为是看场喜剧,结果嬉闹都是幻像,是对悲哀的拆解,后面确是每个人的寂寥。我情绪上最直接的震动不是出于同情,《姨妈》中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是市井小人物,很卡通,大都是守法公民,顶多有些虚荣心,最有害的武器不过是吵架、流言、撒谎,他们相互戒备、伤害,也相互取暖、宽容。片中每个人物性格都很极端,兼有可恨、可怜、可爱。由于处处都有喜剧的夸张和反讽,电影产生出陌生化的效果,电影很难让你和那个人物产生直接的认同。《姨妈》不像灾难片、恐怖片等类型片让你神经勃立,戏剧型的电影有这种特质,而《姨妈》很像小说型电影,没有对诗意影像的追求,而是克制着激情去叙述。电影开头不厌其烦地交待环境和生活细节,对于习惯速度和冲突的观众,它几乎会挑战你的耐性。片中穿插的各个事件不具有直接的杀伤性,但是其残酷触目惊心,它也没有救赎的崇高感,而人与人之间慰藉,如同空气和水那般充满本质感,润物细无声。
片中主人公姨妈五十多岁,上过大学,作派间不时要强调,她是受过教育的,但是除了几句不合时宜的英语,满身都是小市民气。她生活在住户密集的公寓楼里,那是一个铺满整个萤幕的大楼,不属于上海的“高尚区”,窗台凌乱,单元入口狭小而众多,镜头压着你的视线,不让你越过屋顶探到天空。影片漫画式地勾勒了一个满身怪癖的老女人叶如棠:她小气,怕费电,家电都成了摆设,和自己的外甥AA制算账;大批量养鸟养鱼打发寂寞;和邻居水太太貌合神离,互相窥视、互相提防。水太太本是和姨妈同样寂寥的老女人,每日高唱卡拉OK,换假发像换衣服一样,打扮得美美的,独自妖娆,不免惹得姨妈嫉妒。
姨妈虽然小气,市井气,好管闲事,但对美好有向往。她自己不宽裕,核实农村妇女金永花女儿患呼吸衰竭的绝症后,毅然说明。金永花的故事比重不大,但是分量不小。对于没有任何保障的民工而言,女儿的绝症就是灭顶之灾。她为了弄钱给女儿去打架、碰瓷儿,直至最后不堪重负杀死女儿。法律在这个时候滞后地实施了它的正义,金永花的老公想托人帮忙,却去找没权没势的姨妈,这既在故事结构上起了交代作用,又说明了民工的诉求无门。史可扮演的永花很筋道,瞬间爆发收敛:她吃馄饨的饕餮,碰瓷前物色车主的眼神,骗了钱后哼着小曲拎着活鱼的混混仪态,之后监狱一场的黯然神伤,均有铅华洗尽后显出的奇锋。姨妈的同情也好,后来骗子潘知常对姨妈的同情也好,都无力回天他人的苦楚。《姨妈》中充满相互摩擦的他者,每个人却各自挣扎着命运。如果说没有英雄的时代,人没有命运,但是在“知其不可而为之”中间,不是英雄的人因为意志的那一点点偏执,而有了苦涩的命运。
姨妈和风流倜傥的潘知常之间的一段韵事虽然伤心,却是她少有的与他人真正沟通的时间,但也带来了姨妈在道德和经济上的多重窘迫。她喜欢上潘知常,是被他的京剧唱段《锁麟囊》和谈吐不凡吸引。他的风雅楚辞几乎沦落为文化口红,在女人面前唏嘘一番,之后骗点钱就人间蒸发。潘知常的穿着挺讲究,不时有些马甲、领带、小丝巾的装饰,支撑着已经没落的书香门面——他在天桥上指给姨妈看,他曾经住的房子已被拆了。两个中老年人已经到了一个年纪,不会为了爱情牺牲自己的日常与恶习,那不过是两个在粗糙生活中有唯美愿望的人的相互慰藉,在一起“做戏”和回忆。为了避免邻居水太太发现他们同在屋子里,他们不慎憋死了她的猫,由此间接导致了水太太的死。她的死是整个电影基调的转捩点,姨妈得知消息后,悄悄地,但郑重地埋葬了冻在冰箱里的猫。这个行为有着双重含义:一是掩埋自己(间接)杀人的凶器,二是祭奠水太太的死。姨妈不惜把自己用于投资的墓地给猫使用。这时她才得知潘知常以投资墓地为名,与人合伙骗走了她的全部积蓄。在骗局露馅后,哪怕是故伎重演,潘知常也不失风度,看姨妈打着响鼾熟睡一整夜,释放了自己的悔意,再逃之夭夭,连逃跑都要从容不迫,美艳而决绝。终于有了一个男人,能和姨妈谈“长恨此身非我有”,分享高雅生活的愿望,他却骗了她。
当年姨妈由于知青下乡嫁给一个没文化的当地工人,落实返城政策时,她为了回上海不惜抛夫弃女,“如同赶着相亲,连头都没有回”就走了。她在上海街坊面前佯称自己有海外亲戚,对自己在东北有家小讳莫如深。那是和一个城市的相恋,与城市共守他的热闹和寂寥。上海的故人虽然彬彬,但真伪难辨。等她老了,钱被骗走了,病殃殃的时候,又回到东北。《姨妈》也是关于大上海和鞍山的双城记。东北的粗糙中有踏实的东西,如同东北的天气,凛冽,但有烫人的暖气。尽管姨妈得到男人和女儿的大度接纳,但他们之间却注定依然无法交流。电影最后,姨妈在大冷天里,守着卖鞋的小摊铺,收音机里传来了《锁麟囊》,风中啃着大馒头的姨妈,不知是否感慨恍如隔世?
他人是我的地狱,交流的不可能不仅存在于姨妈和分别十多年的女儿之间,也存在于姨妈和外甥之间,姨妈原谅了小宽宽的失踪游戏和绑架游戏,把他送回老家。宽宽留下手机作为礼物,也暗含了交流的愿望。他们之间还存在着一个超现实的通感:姨妈和宽宽都在夜里看到了大得可以挤破窗棂的月亮。姨妈正告别了潘知常的不可能的爱,宽宽则无法表白对小太妹飞飞的爱:“我爱她,但是她不知道,就算知道了也不会爱我,因为我是瘸子。”那月亮都是告别前夜的月亮,姨妈将离上海,宽宽将去国外。也许离奇大的满月只是照亮人的梦,而没有照亮道路。
宽宽心仪的小太妹飞飞和水太太的猫同名,但是她可不会是别人的宠物,相反把自己的疯外婆当成类“宠物”。因为外婆疏忽,飞飞小时候被炉子烫毁了半张脸,她用最炫最嚣张的发型遮掩。她与外婆之间建立了一种怪异的关系,她们相依为命,唯一的交流方式是飞飞的口哨。外婆像奴隶一样遵守口哨,而飞飞也在这种遵守中被奴役。
尽管《姨妈》中充满了种种不可能的交流,不可能的情感,芥蒂纠缠,但是人与人之间又互相取暖,互相宽容,在绝境和困境中寻找出路。姨妈和宽宽和解;姨妈用忏悔表达了对水太太的负疚;她没有追究潘知常;她的女儿和前夫也接纳了日近年老体衰的她;飞飞把外婆送进了疯人院,开始自食其力的生活……整个电影提供了一种特殊的伦理关系,让我联想到阿莫多瓦的《回归》,那里的女性交织在爱与怨之间,却建立一个超越了法度和伦理的理想国,以继续生活向生活致敬,那里的乱伦和谋杀都没有得到法律的惩罚,甚至没有他人得知并且追究。似乎人类在阿莫多瓦那里没有资格去惩罚,尽管人们声称要通过惩罚实现公正。《回归》中的女人们用幽灵的方式(母亲被以为是鬼),关照罪与暴力之后残余的世界,包括关照被自己直接或间接伤害过的人。阿莫多瓦的《对她说》也渗透了类似的主题。
由于编剧要把太多灵气压缩到故事中去,观众容易丢掉线索,有不够一气呵成的缺憾,但是若细细体会,就会理解电影的结构其实很严谨,并非它声称的那么“后现代”。几个生命以姨妈为线索贯穿起来,但不是糖葫芦式的简单串联,而是如同一个交叉小径的花园。电影在人物之间、关系之间建立了许多同类与对照,每个故事的前后各有所交待,首尾自身呼应,又推进整个故事的进程。例如表面上看,姨妈从上海到东北是单向度的,但是故事交待了姨妈离弃丈夫女儿回上海的前史,上海成了中间站;然而结尾收音机传来的《锁麟囊》让人联想到潘知常,东北又被上海的记忆包围,类似的叙述方式充满在各个小径的交叉点。
目前的中国电影包含两种主流:一种是视觉化盛筵型的电影,它们占领国内市场,如《满城尽带黄金甲》;另一种是反映意识形态,文化、民族、社会冲突和变迁的电影,它们既要被束身于审查的限度内,又要在某种程度上符合西方的价值预设,也是夹缝中生存,如《三峡好人》《图雅的婚事》。《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两种都不太像,《姨妈》是个文艺大片,影调朴实,虽然有明星,也无法进入第一阵营;它的卡通化呈现的“沉默的大多数”太具有本土特色,更接近鲁迅先生当年批判的缺少历史和阶级意识的“永恒之人性”,不生活在中国怕是难以理解其中的微妙,也无法进入第二类,不知这是《姨妈》的尴尬,还是胜利。《姨妈》不是那种专门赚人眼泪的情节剧(Melodrama),它虽然有类型化的人物,“在气质上兼有伤感和乐观”,还有推波助澜的音乐,偶尔音乐随着故事激荡开来的时候,几乎瞬间淹没画面,不强调和谐,倒是显出市井的杂乱和生命的强音。《姨妈》中没有明明白白的是非,在整个电影叙述和视角中也没有丝毫的道德优越感,甚至还有些许羞愧。在某种意义上,它拒斥伪启蒙式的道德监护。它不怀揣任何确定的价值,如果价值在事件之后判断,那么《姨妈》把我们牵引到事件之前。《姨妈》既写实,又超现实。既斑斓,又黑色。既喜剧,又是大悲剧。于是委琐也罢、背弃也罢,片中那些生命中虽然随波逐流,却仍然保存善根的人,深深打动我。或许《姨妈》结尾处可以再次将悲喜翻转,如同片中无处不在的反讽,能让那些流泪的观众在悲伤中破涕为笑。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江苏 | Posted:2007-03-19 19:13 |
亲爱的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发文大师奖 特殊贡献奖 创作大师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活着就是希望活着就是希望
版主
级别: 版主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563 鲜花 x3743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补上电影相关介绍~~^^


◎片  名 The Postmodern Life Of My Aunt
◎年  代 2007
◎国  家 中国
◎类  别 剧情/喜剧

剧情简介: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为华人资深导演许鞍华在2006年所完成的最新力作,改编自女作家燕燕的长篇小说,以上海为背景。  本片由周润发与斯琴高娃饰演对手戏,探讨一名退休女性的情感生活故事。由斯琴高娃所饰演的叶如棠在其退休生活的平淡日子中,因缘际会的遇上由周润发所饰演的广东浪子老潘,由于二人有着京剧的共同嗜好,进而发展出一段黄昏之恋。  姨妈(斯琴高娃)芳心寂寞却又自视甚高,退休之后一人独居上海,某日邂逅风流倜傥的金光党党主潘知常(周润发),他巧施美男计,惹得姨妈坠入温柔陷阱不得自拔,谁知柔情背后必有诈。姨妈的最后一个春天会变成什么样的颜色呢?


导演介绍 许鞍华一九四七年五月二十三出生,东北辽宁鞍山人。在香港长大,入香港大学进修英国文学及比较文学,七二年获文学硕士。随后赴英深造,在伦敦电影学校攻读电影课程。七五年回港,担任胡金铨的助手。不久进入无线电视台任编导。七九年作品有「疯劫」,之后又拍了「撞到正」(1980)、「胡越的故事」(1981)。八二年「投奔怒海」获第二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导演、编剧等五个奖,并获邀参加坎城影展,引起国际注目。

八四年的「倾城之恋」及筹备两年在中国拍制的「书剑恩仇录」(上、下集,1987)都改编自名家小说,是电影文化的尝试,其后的「今夜星光灿烂」(1988)、「客途秋恨」(1990)则带有自传成份。九十年代作品有「极道追踪」、「上海假期」(1991)、「归去来兮」(1992.电视)、「少年与难雄」(1993)、「女人四十」(1995)、「阿金」(1996)、「去日苦多」(1997.记录片)、「半生缘」(1997)及「千言万语」(1999)。「女人四十」为萧芳芳赢取柏林影展最佳女主角奖后,更夺得第十五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导演、编剧等六个奖项。「男人四十」(2002)除了为梅艳芳赢得长春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为男主角张学友赢得印度新德里影展最佳男主角外、影坛新人林嘉欣与编剧岸西更因此片各拿下香港电影金像奖、2002年金马奖的「最佳女配角奖」、「最佳新演员奖」与「最佳编剧奖」等奖项。

演员阵容

斯琴高娃  

1979年出道以来屡屡获奖,不但曾经囊括了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与第六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也成功了征服了香港观众,在1985年以【似水流年】荣获第四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演员奖。而最为观众津津乐道,家喻户晓的角色,莫过于电视剧【大宅门】中精明干练的少奶奶了。

周润发

与许鞍华在【胡越的故事】和【倾城之恋】中曾两度合作过。在香港影坛有【英雄本色】、【纵横四海】、【和平饭店】等知名作品。近年则一值在好莱坞发展,出演了【卧虎藏龙】、【神鬼奇航3】等影片。【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是他十年后回归华语影坛的第一部作品。

赵薇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做为内地最年轻最后欢迎的明星之一,因为主演电视剧【还珠格格】而走红两岸,又因演出周星驰的【少林足球】和刘镇伟的【天下无双】驰名国际。


不以风骚惊天下,而以淫荡动世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1 楼] From:台湾数位联合 | Posted:2007-03-20 02:37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5506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