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3732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james00779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路人甲
級別: 路人甲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禪定][分享] 禪的領悟

不知道與至道最為親近;也最為相印!因為,此毫無覺知故!
岩陽尊者問趙州和尚:我拋棄了一切,兩袖清揚,心中坦蕩蕩的來到這裡,我悟道了麼?
趙州說:如此,且再將心中懷抱的東西再放下吧!
岩陽又問:我說連心中一物也無,究竟還要放下什麼呢?
趙州揶揄說道:看吧!你還帶著呢!
覺知,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念!而且是最難察覺的心念!先師在時,有時候當自認有所體覺時,便要欣愉的向老師稟告;這時候老師還要不厭其煩的多敲兩下腦袋說「這不算體悟什麼,相反的只讓你離道更遠!」這是令人更加震憾的!好像說:了解了道理,是那麼自然的一件事。你不明白祂時,祂本來就一直存在,當你發見明瞭時,他仍就如此,又有什麼體悟可言呢!倘若把他當成一種體悟證解,不是更增強了知見的妄執嗎?
華嚴經如是說
無見乃能見
一切真實法
於法有所見
彼則無所見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中華電信HINET | Posted:2008-09-25 16:34 |
wicky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人物
級別: 小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41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境來心應,
境去心無....... 表情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香港網上行 | Posted:2008-09-25 16:57 |
james00779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路人甲
級別: 路人甲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平常心是道。
道非知之;亦非不知!
道是平常心,平常心只是自然且自在的無所執、無能執的心。
趙州和尚問南泉和尚:道是什麼?
南泉和尚:道即是平常心。
趙州和尚:那麼把平常心當作是修行的目標就可以了嗎?
南泉和尚:那是不行的,因為那樣只有更偏離道而已。
趙州和尚:如果不起心修行,又怎麼體證那就是真道了呢?
南泉和尚:道,不屬於知或不知的範籌。知是覺妄,不知就只是虛無而已。如果真實的到了【不疑】這一步,那麼心就像太空一般,洞澈明朗,無遮無礙,這時候還有什麼可言呢?
心理學上說:操縱是人根深蒂固的行為特質。佛法的究竟之處,就是要把這一個操縱欲求之心,從根處伐除。所以,經上說明我們這一種操縱的心,應該稱作是:所知障!這一個所知障,讓我們說著隨緣,卻絲毫不能真正自在的隨緣。要革除這一個所知之障,世尊首要教導我們要持戒,不僅止是有相的戒,無相心戒才是一切菩提之本;你不持戒,不斷除欲念,便不能斷除操縱的妄想執欲,那麼便仍要時時的在五蘊塵中分別執取,那裡能真的體解隨緣的真義呢?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反倒是一種自我欺騙的口號了!想想,是不是因為無奈的面對著無法操縱的虛妄相時,不得不放時,無可奈何時才來說隨緣!


獻花 x0 回到頂端 [2 樓] From:臺灣中華 | Posted:2008-09-29 08:04 |
james00779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路人甲
級別: 路人甲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釋尊有一次登上法座準備說法,這時候司儀文殊菩薩就在釋尊座定後,隨即擊響醒堂木喝道:【請諸位認真諦觀法王所說的法!法王的無上大法就是如此!】
文殊菩薩話說完,釋尊亦靜默的離開法座。
(醒堂木原本在向法席上的人示意警訊而用的;且司儀也只在說法完畢時,才會依照禮制這麼樣說)
禪,不能以文字表達;也無法言說!是因為我們太過執著表相,也太過依賴文字,所以便要乎略了真實的禪境,便是自然無為之道。
末學曾引喻自身經歷;有一次,末學到一位長者家作客,席間對於佛道之學多有涉及並廣範討論。
偶然於席中,另一長者責難其子而說:看這茶杯,倘若其中的水是滿的,那麼你想在倒茶進去,便要滿出來了;又如果這茶杯中的茶只有半杯的話,人家說半瓶水特別響呢!末學不諱而言:長者,這一個譬喻原本沒什麼不對,立意也甚好!但是,倘若要以茶杯來比喻的話,為什麼不以水來比喻,它的意境就更好了!長者詢;這話應該怎麼說起?末學答道:長者,且請看看,茶杯的形體已經固定,要改變恐怕很難;他的外形與容量也可以說是固定死的,一個人倘若他的心量與智慧也像這個茶杯一樣,豈不是很糟糕呢!?倘若,我們的心量與智慧如同水一般,這水遍及宇內,無所不在;你將這水倒進什麼樣形體的容器中,它的本質也不改變,只是外形隨順著外境圓轉而已。你看這水,他可以是固體,可以是液體,更可以是氣體,可是它的本質仍就不變。就好像我們人的這一個自性寶藏一樣,那裡是外境所能增損壞滅半分呢!?
禪者云:隨流(緣)認得性。禪,不是高妙的玄談;也不是任何人都聽不懂的話,就顯得深奧!一言一行,一字一句本身就是禪,只是能不能體悟他的而已。所以說是因為我們太過執著表相,也太過依賴文字,所以才乎略的!


獻花 x0 回到頂端 [3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8-09-29 20:53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191600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