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nydee

|
分享:
x0
|
[測試][顯示卡] [XF]青雲國際PCI 8600GT 老電腦的春天
如果你的電腦還是堅持著AGP介面,但是看著新款遊戲不斷推陳出新,想要體驗一下卻又因為電腦顯示卡等級不夠而徘徊在升級與放棄不玩的邊緣的話,那麼你應該來看一下這張相當特殊的8600GT。
甚麼時候了還有8600GT?
現在電腦淘汰率已經不是以往那種計算方式,想買台電腦撐兩年不換機?除非你是不食遊戲煙火的純粹文書機器,要不然通常不到一年就又換更新的機種了。不過李嘉誠的兒子就是這麼一個,不會是你也不會是我,下輩子請早。所以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這樣花錢如噴水,小弟還知道甚至還有人有錢就是不願意換,只因為原本的機器還是正常服役中,只是有些許遺憾,不能玩新電玩,跟高清無緣等等,大部分的人據小弟觀察,要不就是死守著AGP不放,要不就是內建顯是死撐,因此這次這張特殊介面的顯示卡,剛好能讓你跨越這個思考邏輯。
PCI、 AGP、PCIE
以前的ISA、VESA甚麼鬼的就讓它往事隨風吧,想當初我可是有VESA BUS的忠實FANS呢,現在跟垃圾一樣,因此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目前顯示卡常用的兩種匯流排吧!這一切都要從PCI開始的。
 還是有很多介面卡使用PCI,因為頻寬以及供電都夠用。(圖片幹自網路)
PCI全名是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它是負責連接主機板與外部設備的匯流排標準,是由Intel在1990年代所主導,1992年發表PCI 1.0標準,然而這只是告訴設備製造商,準備開發生產這種標準適用的介面卡囉!隔年1993年正式發表PCI 2.0規格,才正式開啟PCI匯流排的時代,由於它比起以往的ISA匯流排傳輸速度要快很多,也比起EISA以及VESA要方便,體積更小,因此很快便取代了這些匯流排,也讓小弟的VESA "專業繪圖加速卡"變成往日情懷。 PCI的架構並沒有風行很久,PCI 3.0是最後一個INTEL發布的官方規範,但是對於日趨吃重的顯示卡介面來說並沒有幫助,因此基於PCI架構的AGP便這樣起來了。
 AGP也有很多分別,有吃3.3V的,後期3.0版AGP有吃1.5V的。(圖片還是幹自網路)
AGP全名是Accelerated Graphic Port,於1996年提出,最主要它是為了解決PCI介面顯示卡的資料傳送頻寬的瓶頸,舉例來說,PCI是33Mhz,133MB/s的話,AGP就是66Mhz,但是也如同全名一般,這是只有顯示卡專用的Port,應該也不算是匯流排,因為其他設備不能與AGP槽共用。AGP發展是用倍數來看,最早發表的是AGP 2X,當然有很多AGP強卡相信各位"有點年紀"的都能如數家珍,最強大的應該是6200 AGP開8管這個轟動業界的東西吧,阿,那年代真美好。最後AGP發展到8X,規範也提升到3.0,最大理論傳輸頻寬可以到2.1GB/s,但是3D產業與遊戲畫面品質提升的速度令人驚訝,很快的AGP 8X也面臨同樣不夠頻寬的危機,這時候,有人提出AGP 16X的理論,但是最終還是無法實現,因為全新架構PCI-Express起跳就是16X。
 死忠AGP?ATI直到3850都還有AGP版本哦,堪稱AGP內最強的顯示卡。 (圖片也是幹自網路)
PCIE就是前面PCI加上Express的意思,那麼單純只是16X我想還是無法吸引INTEL以及各大製造商的注意,重點是它比起AGP的單工點對點傳輸模式有了革命性的進步,AGP的單點一對一,是衍生於PCI BUS上,因此在AGP上尋求16X模式不是不可行,但是進步不大。所以可以全雙工的PCI-E介面不但傳輸速率可以飆高到8GB/s,而且還可以因應不同需求的匯流排,對應不同的外部設備產品,所以在各位在主機板看到的1x、2x、4x、8x等等是給顯示卡以外的設備連接,傳輸速率以1x來算,在全雙工模式下也能有500MB/s的頻寬,不論是網路設備或者是其他需要高頻寬的資源都能有效獲得解決,所以取代PCI也是遲早的事情,我們在最新的X58平台上,也頂多看到一根或者兩根的PCI匯流排保留了。
 愈來愈多廠商開始開發這種短小精幹的PCIE 1X介面卡,這個頻寬就比PCI多很多,而且金手指面積縮小,減少Layout困難度。(圖片一定要幹自網路)
PCI介面的顯示卡,讓我在剛拿到這張卡的時候,著實有那種瞬間被拉回去那個PCI時代的感覺,只不過,這次的核心不是那種兩光貨色,而是8系列的中階顯示卡產品-8600GT,這種新舊的衝突與融合,老實說頗讓人有另外一種說不出的感覺,接下來就請跟著小弟一起從開箱上機測試來驗證它是不是老電腦的救星吧!
 盒裝的質感還不錯,這口味果然是日本人喜歡的那種類型(此8600GT最早是在日本上市)(圖片自己拍的誰敢幹走)
 盒裝背面也有特別強調是PCI介面哦。
 配件上相當豐富,為了適應各種可能的老舊電腦環境,所以青雲還附上了短擋板、DVI轉D-SUB,色差輸出端子,雖然這些線材並不是很貴重的東西,但是看到一應具全,一次購足的方案也會覺得爽度提升。
 顯示卡本體當然是走Low Profile囉,輸出端子也包含了HDMI,讓老電腦變成HDMI Player也是很棒的想法。
 風扇以及鋁質大面積散熱片採用兩顆螺絲對角固定,因為Layout的關係,空間有限,所以元件組彼此之間的距離很近,因此才需要幾乎是全面積的鋁質散熱片來散熱。
 很簡單就能輕鬆拆卸下來。
 厚度上也頗有份量,並不是好看而已的花槍。
 核心是編號303-A2的8600GT核心,記憶體採用三星GDDR3,總容量共256MB,比以前的PCI-E 8600GT相比也不遜色。
 這個輸出端不論線材的品質以及長度都有一定水準及考驗,對於傳送螢幕訊號不能有任何雜訊干擾。
 由於免外接電源,又能讓各大顯示卡廠自行變更Layout與用料,因此青雲才設計出這款專給老電腦的升級方案,全固態電容,沒有便宜的外露線圈等等,說明它並不是張隨便的卡。
 換上低檔板來看看,因為等等要在我的一台XP 1800+準系統上測試囉,由於原本的NFORCE晶片內建顯示不夠力,想要玩卡丁車都會覺得LAG,而又只有PCI插槽連AGP都沒有的準系統,你的救星來囉。
實機測試-主流桌上型平台篇
雖然說現在P45以及G45開始變成主流平台,而且很多內建顯示晶片效能也不會輸給這片8600GT,甚至還有內建獨顯的專屬GDDR記憶體而非分享主記憶體的產品出現,不過我們還是測試看看,這張86在同樣的PCI插槽,但是在不同平台上的表現來做個參考值,雖然可以預見的是CPU上的差異會比較大。桌上型的部分,以目前在使用中的P5E3 Premium X48晶片,E8400 OC 3.6G,DDR3-1600來跑,由於這是工作機的螢幕,只有到1280x1024解析度,因此只有測試1024x768與1280x1024的成績,甚麼,我偷懶,不是吧大哥,既然你螢幕都已經用24吋Full HD的話,當然至少要配9800GTX以上的顯示卡啦。
 3DMark03的成績,NoAA 1024X768解析度下,得分6352分,不過由於GPU-Z無法顯示PCI的頻寬,等等會用Sandra來檢視看看,這裡的頻寬是記憶體的。
 2AA下得分4732分。
 4AA得分4097分,衰減程度很低。
 8AA則是2994分。
 至於3DMark06則是1280x1024解析度,NoAA,得分1388分,可以看到這個OC到3.6G的E8400推了不少分。
 2AA只衰減100分唷,來到1223分。
 4AA則是1025分。
 8AA只剩512分了,對於反鋸齒可能以PCI的反應來說頻寬是扛不太住的,當然,只有256MB的記憶體容量也頗為吃虧。
 另外也測試了Sandra 2009的GPU以及GDDR的頻寬測試。
 這邊有看到BUS Information,最大頻寬只有250MB/s每秒,比起PCI-E 16X的單工4G輸多囉。
實機測試 Athlon XP 1800+ 準系統
這邊才是這張卡真正該展現它的使命的時候,拯救老舊電腦,提振社會風氣。這次我用的是這台連文書機都不太稱職的Athlon XP 1800+ 浩鑫的準系統,這在五年前還算是意氣風發呢,現在呢,推個卡丁車都氣喘吁吁,就連魔獸也動不了,OFFICE大的像怪物,原本考慮拿去當作小朋友練習用電腦的,不過剛好這個Chance來個老舊電腦大拯救計畫囉。
 XP 1800+的3DMark 03 預設值1024x768,noAA得分5693分。
 2AA得分4339分。
 4AA得分3638分。
 8AA得分2817分。
 3DMark06的測試下,NoAA,1280x1024解析度得分1386分。
 2AA得分1236分,不過也只能測試到2AA,因為4AA以後在CPU TEST完成都會當機而無法測試,這應該是CPU或者是那個180W準系統電源不夠力的原因。
 在K7上面的PCI頻寬稍微比在P45低一點,不過對於數字的影響不大,最大差異還是在CPU上。
 先不看效能的話,光是耗電瓦數這邊我們看到它只有30幾瓦的耗電量,實在是相當的省電啊。
 可以看HD影片嗎?當然是可以囉,只要CODEC對的話都可以看,這邊是硬解的部分,不過單核心老電腦就是這樣,資源還是在CPU的手上,因此CPU的使用率沒辦法像是雙核心那樣子可以降到20-30%。
 軟解則是不OK,CPU解不動了,畫面其實是幻燈片的樣子在跳。
 XP 1800+內建顯示要玩的動巫妖王之怒簡直是痴人妄想,不過現在有了8600GT加持,特效還能半開以上來執行1280x1024解析度下的魔獸世界,真的很讚,反而是硬碟、記憶體的速度跟不太上,轉換場景花費的時間頗久,但是很明顯的顯示卡的特效還扛的住。
後記:
這張規格特殊的8600GT,可以說是專為老電腦而重生的產品,現在雖然桌上型的入門顯示卡已經是9400GT的時代了,但是8600GT的實力仍不可小覷,當然想要玩些FPS大作是不可能的,不過這樣可以看HD以及執行一些網路遊戲還是餘刃有餘、寶刀未老,這張卡的出現不僅延續了8600GT產品的生命週期,更連帶使得原本瀕臨淘汰邊緣的舊主機帶來一線曙光,這個不景氣的時代,如果你的老戰友還能繼續服役,就幫它換個更好的顯示卡讓它成為客廳的第二台HD Player或者小遊戲機還是很好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