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2228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ylstaringl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社区建设奖 特殊贡献奖 特殊贡献奖-2
头衔:八宫旋斡天为体八宫旋斡天为体
版主
级别: 版主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版区: 孔明神数解签, 手面相
推文 x2613 鲜花 x9747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版主评分版主评分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2
[分享] 曾经是天下第一天坛
表情   曾经是天下第一天坛 .....................
一千多年前,大唐的天子们在这里一步一步登上坛顶,虔诚地把祭品献到“昊天上帝”的牌位前,他们自称是天的儿子,对上天无比尊敬和崇拜,在他们的都城南面,有一处供天子们与上天沟通的地方——天坛,它曾是国家至高无上的礼仪重地,皇帝们在这里为国家的康泰繁荣祭天祈福。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这座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坛”,默默地安坐在西安南郊一隅,诉说着千年沧桑的历史。




西安天坛是北京天坛之祖
1999年3月到5月,在陕西师范大学南侧的荒土坡上辛勤发掘了整整两个半月,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唐城工作队的专家们终于将现存年代最久远、级别最高的唐代天坛遗址,从厚厚的黄土中剥了出来。当时参加发掘工作的贺岁利先生介绍:“西安天坛遗址在上世纪50年代末的文物普查中被确认,然而一直没有进行过发掘,直到1999年才被列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唐城工作队的发掘计画中。”此事在当时的影响不小,甚至很多外地媒体都做了报导,然而,事隔十年后的今天,提起这座“天下第一坛”,很多西安人都会瞪大双眼:“西安也有天坛?”


西安不仅有天坛,而且还被专家称为“天下第一坛”。这个“第一”的名号,并不是西安人往自己脸上贴金,而是名副其实、响当当的。其实,西安天坛的真正名字叫“圜(huan)丘”,一千多年前的史书中都这么叫它,而把祭祀上天的多层圆台形建筑称作“天坛”,则是明清的事了。虽然名字不同,但西安圜丘却是北京天坛的老祖宗。西安圜丘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年(西元590年),比建于明代嘉靖九年(西元1530年)的北京天坛早了近一千年,从隋初到唐末,圜丘沿用了314年,隋文帝以及唐代的21位皇帝都曾在此进行过隆重的祭天礼仪。西安圜丘共有四层,而北京天坛则只有三层,所以,“无论从规格级别,还是历史年代来看,西安天坛都无愧于‘天下第一坛’称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何岁利说。

曾经是有两个盗洞的“荒土坡”
然而,“天下第一坛”这顶桂冠,并没有给圜丘带来多少实质性的“好处”,甚至连它的“藏身之所”也很少有人知晓。第一次去探访它时煞费工夫,记者在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的校园内地毯式地打听了一番,又走了不少冤枉路才找对了门儿。原来天坛并不在陕师大老校区的“主体”校园内,而是在和主体校园一巷之隔的“师大南苑”内,出了师大西门向南走不远,就能看到一条窄小的巷子——天坛路,顺着天坛路往东走,却怎么也看不到天坛的身影,四处打听,摸索到师大南苑的一扇小铁门,进门一条窄土路,踩着路上的车轮印向南走,路西就是师大的老操场,铁栏围住,杂草乱长;路东有几户人家,住着师大的后勤人员,接着一堵高高的水泥灰墙,一截环形的土堆露出墙顶——这就是天坛。围墙尽头紧锁的铁门旁立一块黑色的石碑:“陕西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1957年8月31日公布……”原来不仅天坛年代久远,天坛被保护的历史也很久。

  天坛是古人与天相接的地方,它的设置格外讲究。古人认为,“南”为干位,太阳光照的时间较长,属阳,所以祭天必须在帝都的南郊,隋唐的圜丘,便建在长安城郭城的南边,位于唐长安城正门明德门东侧950米处。西元889年,唐龙纪元年,昭宗“有祀于南郊”,这是天坛最后一次使用的文献记载,西元904年,朱温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并废毁了长安城,天坛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逐渐被人们忘记。伴随着天然的沉积作用,唐代的天坛上逐渐被覆盖上了厚厚的黄土,在年复一年的风霜雪雨下,当年的轮廓已逐渐模糊,天坛变成了一座荒土坡,野草、荆棘丛生。解放后,这座荒坡被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陕西师范大学征用了遗址所在地,从此,天坛便处于陕师大的保护之下。李令福是陕师大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老师,他办公室所在的“文科楼”和天坛仅一巷之隔,李令福老师回忆道:“师大南苑曾是体育系所在地,有一个大操场,以前师大的液化气站也在那儿,天坛遗址再往南走。现在南苑住着些后勤人员,操场偶尔还会用。”天坛发掘前,李老师有时会到土坡上踏踏青,沿着土坡上的小路爬上去,常会被疯长的野枣树划伤,李老师还发现了天坛上有两个盗洞,“不知是何时有的。”他说。李老师的同事史红帅老师对天坛的老样子也记忆颇深:“貌似坟冢的小土坡,荒草丛生。”他有时会去转转,如果外地的亲戚朋友来,一定要带到天坛看一看。1999年天坛被发掘出后,西安市古代建筑工程公司为天坛做了一件外衣——用灰色的素土在天坛遗址的表面夯实,把天坛保护起来,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包裹着现代外衣的天坛。

它的雄伟超乎想像
第二次探访天坛,当然轻车熟路,正值开学第一天,校园中一派生机。刚升大二的许璐雯是生命科学院的理科生,她说:“天坛啊,会不会就是南边操场的那个圆土堆。去年军训在老操场看到过,好像年代挺久远的。”然而和她同行的其他几位女生都满脸疑惑:“我怎么没看见啊!”有一位男生下了这样的结论:“师大有天坛的说法可能是传言,从进校到现在,我只偶尔听说,但从来没见过。”他旁边的同伴则摇着头说:“不知道。”在从事历史地理研究的史红帅老师眼里,西安天坛的名气不小:“大家都知道那是唐代天坛。”不过史老师的这个“大家”仅限于“业内人士”,“虽然陕师大的宣传资料里都会提到唐代天坛,但是除了历史学科的学生外,知道唐代天坛的(学生)很少。”史老师如是说。 68岁的李振远老人管着天坛大门的钥匙,平时天坛遗址的铁门总是锁着,想进去参观必须要请老人来开门。进得门去,站在天坛脚下,才发现它远比照片上看到的高大雄伟,四层高台层层叠上去,对面的第一层台体有两米多高,一道宽阔的阶梯直通上顶,仿佛一条天梯,这便是“陛”,西安天坛共有12陛,将整个坛体分为12个扇形,唐代文献中称12陛为“十二辰”,即子、丑、寅、卯等,暗指天上的十二个方位,其中正南方向的“午陛”最宽最长,是皇帝登坛的阶道。踩着天子们曾踏过的台阶步步登坛,也能体验一把当年皇帝的感觉,隋文帝杨坚、唐太宗李世民、女皇武则天、玄宗李隆基这些有名的皇帝,都曾走过这条台阶呢。

天坛与天子的那些事儿
站在圜丘之顶,视野开阔,仰望苍穹如盖。一千多年的唐代,以天坛为中心,方圆150米左右以内都不允许有任何建筑存在。皇帝站在坛顶,长安城和关中沃野就在眼底,而他站在这里,为国家的康泰祭天祈福,他面前是“昊天上帝”的牌位,手中捧着为上天献纳的玉璧,此刻,天坛的每一阶上都站着礼部的官员,祭祀与他们位置相对应的28星宿,“天坛以外应该有三道环形的矮墙,将天坛层层围住,祭天时,除了皇帝和一些重要的大臣外,其他人等都是不能进入最里面一道墙,礼乐队、外国使节等都在内墙的外面。”何岁利先生说。
作为“天子”的皇帝,当然极为重视祭天,所以每年都要来天坛,祭天的日子要选好,“冬至”是白天时间最短的一日,又是“三阳开泰”——白天时间逐渐加长的开始。每年的冬至就是国家盛大的祭天日,皇帝必须亲自完成这一艰苦而神圣的任务。祭前七日,皇帝与参加祭祀的官员便要开始沐浴斋戒,洁身静心,同时,司礼官还要安排好一系列繁琐的准备工作,等到冬至日那天,皇帝天不亮就要起床,从远在长安城北的寝宫往南郊的天坛赶。皇帝出行排场很大,颇为壮观,一行人马浩浩荡荡,沿着朱雀大街往南出明德门,再向东拐,就来到了天坛,这一路实在算不得短,皇帝的车马大概要走两个小时才能到达。等到鼓乐、大臣,以及所有相关人员都各就各位了,祭天仪式便正式开始。于是,皇帝按照司礼大臣的指引登坛、献礼、退坛、再登坛……如此经过一个复杂的祭天过程。期间,献给昊天的牺牲、玉帛等祭品要在天坛东南方向的燎坛内焚烧,烟火升腾达上天,使天帝及诸神闻到气味,享用祭品。唐代,除了冬至祭天外,正月上辛祈谷、孟夏雩祀,都在圜丘举行。

  如今,我们已不可能感受到一千多年前祭天的那种隆重和庄严,曾经高大雄伟的天坛现在被淹没在一片高楼中,坛下北边的一块地方被开辟成了菜地,西边的陛阶也被削掉了一截,坛上长了些荒草和苔藓。

天坛的东边,是瓦胡同村的西边缘,村民王小琴从小就知道那个“荒坡子”是天坛,十年前发掘时考古队员们还在她家住过,“(天坛)现在比以前好看多了。”她说。如今,西安天坛已被列入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单中,西安市文物局和雁塔区正在联手酝酿对天坛周围的环境进行整治,不久的将来,希望天坛会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向游人开放。

此文章被评分,最近评分记录
财富:300 (by 是泰) | 理由: 分享奖励
支持度:30 (by 是泰) | 理由: 图文并茂



地理之法实与命、气数相符盖地有。
献花 x1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 | Posted:2010-04-22 04:25 |
chenhochen
数位造型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有名气
级别: 小有名气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12 鲜花 x64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长了 ..

访客只能看到部份内容,免费 加入会员 或由脸书 Google 可以看到全部内容



献花 x0 回到顶端 [1 楼] From:台湾安源通讯 | Posted:2010-04-25 14:45 |
chenhochen
数位造型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有名气
级别: 小有名气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12 鲜花 x64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西安--唐天坛遗址



唐天坛遗址相关资料


  据文献记载,唐圜丘初建于隋,唐代沿用了近300年,比北京天坛早一千多年,是全国保留下来的唯一一处早于清代的圜丘遗址。《旧唐书》记载说“武德初定令,每岁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以景帝配,其坛在京城明德门外道东二里”,明德门是唐长安廓城南墙正门,其遗址曾发掘过,圜丘遗址在明德门遗址东950米处,约合唐代的二里,与文献记载相符。

  唐圜丘遗址发掘面积4800平方米。圜丘遗址高出现代地面8米,发掘显示,圜丘为4层圆坛,第一层(最底层)圆坛面径约54米,第二层面径约40米,第三层面径约29米,第4层(顶层)面径约20米,各层层高1.5—2.3米不等,每层圆坛都设有12个上台的阶梯通道,称为陛。12陛均匀地分布在圆坛四周,可能是反映天上十二个方位,唐代文 ..

访客只能看到部份内容,免费 加入会员


此文章被评分,最近评分记录
财富:200 (by 是泰) | 理由: 分享奖励


献花 x2 回到顶端 [2 楼] From:台湾台湾固网 | Posted:2010-04-26 18:35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3569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