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道光

Home Home
引用 | 編輯 aa
2013-12-09 15:54
樓主
推文 x0
【相關資訊】

相機廠牌型號:Nikon D90 / 光圈: F3.2 / ISO: 1600
望遠鏡 / 鏡頭:Tamron17-50mm / 焦距: 17mm
赤道儀/經緯儀:三腳架
曝 光 時 間:30s x 1 = 30s
拍 攝 日 期:2013/11/9
拍 攝 地 點:大雪山

【相關說明】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B%83%E9%81%93%E5%85%89

黃道光是在夜空中靠近太陽的地方,沿著黃道或黃道帶泛出略呈三角形的白色微光。在北半球的中緯度地區,最適合觀察黃道光的時段是春季的暮光完全消失之後的西方天空,或是秋季曙光出現之前的東方天空。因為黃道光非常黯淡,月光或光污染很容易蓋住黃道光。黃道光的強度會隨者遠離太陽而減弱,但在非常黑暗的夜晚也能觀察到黃道光籠罩著整個黃道。事實上黃道光是散逸在整個天空的,在晴朗無月的夜晚大約能夠佔到夜天光總亮度的60%。在背對太陽的方向上可以看見一團微弱但比周圍稍亮一點的橢圓形的光暈,這就是所謂的對日照。
黃道光是被散佈在太陽系內的塵埃粒子反射的太陽光,因此其光譜與太陽光是相近的。太陽系內的這些塵埃粒子稱為行星際塵雲,以太陽為中心呈現透鏡的形狀,一直擴散到地球公轉軌道以外的空間。因為大部分行星際灰塵都位於黃道面上,所以看見的黃道光就沿著黃道散發出來。形成黃道光所需要的物質總量非常少,如果這些塵埃粒子的直徑都是1mm、反照率(反射光線的能力)和月球相當,那麼每隔8公里需要一顆塵粒。對日照則是由在地球上看來正好對背著太陽方向的塵埃粒子造成的,能看見的發出微光的範圍大約是滿月大小。
坡印亭-羅伯遜效應會造成塵粒緩慢的以螺旋的路徑進入太陽,因此必須有源源不斷的新塵粒來補充黃道中的雲氣。來自彗星塵埃尾和小行星碰撞產生的塵埃粒子是補充形成黃道光和對日照的顆粒最主要的來源。這幾年,來自不同太空船的觀測顯示,確實有一些帶狀分布的塵埃粒子是與一些特定的小行星族和彗尾有所關聯。


圖 1.





獻花 x0
引用 | 編輯 aa
2014-05-10 20:20
1樓
  

圖 1.


春秋限定的黃道光

獻花 x0
引用 | 編輯 一番榨
2014-05-15 16:38
2樓
  
第二張好明顯

獻花 x0
引用 | 編輯 aa
2014-05-16 19:16
3樓
  
下面是引用 一番榨 於 2014-05-15 16:38 發表的 : 到引言文
第二張好明顯

用的鏡頭不同,這是 8mm 魚眼拍的

獻花 x0